⑴ 劈尖干涉裝置由兩塊平面玻璃片組成,一端相疊合,另一端夾一薄片,兩玻璃片之間形成一劈形空氣膜。若以單
有可能的,不過因為玻璃厚度處處相同,干涉情況相同,不能觀察到條紋,所以條紋是空氣處干涉形成
⑵ 一雙縫干涉裝置,雙縫相距1.0㎜,屏與雙縫相距50㎝,當入射光波長為546nm時,求干涉圖樣中第一
雙縫干涉極小有公式dsinθ=(n+1/2)λ,對於第一級極小,n=0,有dsinθ=λ/2,所以θ=arcsin(λ/2d)
⑶ 某同學做「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實驗裝置示意圖如圖甲所示.(1)器材安裝過程的三張實物圖如圖乙所示,
(1)結合甲圖中各儀器的位置,可知A是測量鏡頭,B是單縫,C是雙縫.
(2)測第四條時固定刻度讀數為7.5mm,可動刻度讀數為0.01×40.0=0.400mm,所以最終讀數為7.900mm.
根據雙縫干涉條紋的間距公式△x=
| L |
| d |
| △x |
| L |
| (7.900?2.227)×10?3 |
| (4?1)×0.7 |
⑷ 如圖所示為一顯示薄膜干涉現象的實驗裝置,P是 附有肥皂膜的鐵絲圈,S是一點燃的酒精燈.往火焰上灑些鹽
往火焰上灑些鹽後,酒精燈放出黃色的光線,當黃色的光線照射到肥皂膜上時從肥皂膜的前後兩個表面分別反射兩列光,這兩列光的頻率相同,故為相干光源,當光程差為波長的整數倍時呈現亮條紋,當光程差為半個波長的奇數倍時呈現暗條紋,由於重力的作用使下側的肥皂膜厚度比較大,而上側的比較薄,相同的高度肥皂膜的厚度相同,故出現水平的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故只有D正確,故選D.
⑸ 關於楊氏雙孔裝置的問題,等待光學大神的解答,求求求求求!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可以用點光源,也可以用線光源,或者擴展光源。
(1)將屏幕遠離雙孔,意味著到顯示屏的距離增大,因此觀察到的干涉條紋會減少,而且條紋將會變得模糊。
(2)雙孔前面的單孔,是為了增加光的時間相乾性和空間相乾性,讓干涉條紋清晰而已。所以無論你把這個單孔變大還是變小,只要雙孔之間的距離沒變,就不會影響干涉條紋的條數。影響的只是觀察的清晰度。
⑹ (5)觀察單色平面偏振光的千涉
偏振光的干涉
有相同的頻率和有固定的位相差,並且在同一平面上振動的兩偏振光的干涉。可分為平行的平面偏振光的干涉和會聚的平面偏振光的干涉兩種。
中文名
偏振光的干涉
外文名
Interference of polarized light
拼音
piān zhèn ɡuānɡ degānshè
同義詞條
偏振光干涉
定義
對於偏振光的干涉,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從廣義上說,是偏振光通過一塊均勻或者不均勻的晶體平板後,出射光形成一種新的偏振態分布的過程,這種出射光場成為廣義偏振光干涉場。從狹義上說,是廣義上產生的出射光場再經過一檢偏器後所形成的出射光場,即狹義偏振光干涉場。
對於不同意義上的偏振光干涉各有優缺點。較「狹義的」偏振光干涉而言,「廣義的」偏振光干涉測試精度較高技術更為先進,但是其檢測的過程則顯得比較復雜。
初步研究
1811年,英國物理學家阿喇果第一次對偏振光的干涉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在用方解石觀察天空的藍光時,加入了一塊透明的薄雲母片,結果發現出射的o光與e光兩束光都具有鮮明的彩色色彩,接下來他又把薄雲母片換成不同的薄晶體片,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經過晶體片出射的o光與e光都具有鮮明的彩色色彩。對於這一現象,他認為是偏振光干涉的結果。直到1816年,阿喇果與菲涅爾合作,完成了幾個與偏振光干涉有關的基本實驗並得出了一定的成果。這些實驗表明。如果在普通的干涉實驗中保證兩條干涉光線在兩個互相垂直的平面內偏振,那就不能觀察到干涉花樣,即諸極大值與極小值的分布。
偏振光干涉的條件
(1)兩根沿正交方向振動的平面偏振光線並不幹涉;
(2)兩根沿正交方向振動的平面偏振光線(從同一束平面偏振光所分出來的),只有當他們被弄到同一平面時,才像普通的光一樣發生干涉。
平行偏振光干涉
平行偏振光干涉裝置由偏振光發生器、各向異性裝置、檢偏器與接收光屏三部分組成。
平行偏振光干涉裝置
⑺ 在「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實驗中:(1)下圖為實驗裝置圖,圖中虛線框位置的組件名稱是____,它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