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解池如何被發現的
英國化學家戴維用電解法發現的。
英國化學家戴維在用電解法的時侯發現了電解質中的離子常處於無秩序的運動中,通直流電後,離子又作定向運動,故而發現的電解池。
電解池的主要應用用於工業制純度高的金屬,是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一個裝置。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或熔融電解質而在陰,陽兩極引起還原氧化反應的過程。
❷ 1806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用電解法從食鹽(NaCl)中得到一種金屬,並做了以下實驗:
放熱反應,化學鍵的鍵能高低決定了,此反應為放熱反應。
因為鈉是一種很容易發生氧化的具有還原性的金屬,相對來說,其他的反應物H2O,很穩定;生成物,H2和NaOH也很穩定,而且此反應為自發反應,是一個體系能量降低的反應,多餘能量以熱的形式釋放,此反應是放熱的。記住一個原理「能量最低原理」,物質及體系(系統)總是會向著能量級別更低,使得系統更穩定的方向趨近或者運行。
當然你也可以去查找各個焓變值,然後計算理論反應熱。
希望能幫到你理解!
❸ 電燈是誰發明的呢
電燈是漢弗里·戴維發明的。
1801年英國的化學家漢弗里·戴維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電燈,模型非常簡陋,將鉑絲固定住通電,鉑絲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但是由於當時鉑的價格昂貴,而且實驗中的損耗快,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完全承擔不起。
愛迪生改良了電燈裡面的燈絲。一開始,愛迪生試驗了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愛迪生嘗試用炭化棉線裝進燈泡,接通電源後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
電燈的發展史:
20世紀初,碳化燈絲被鎢絲取代,時至今日鎢絲白熾燈依然在被使用。
愛迪生和他的團隊發明白熾燈,被譽為光學領域的第一次革命,在照明領域屹立百年。如今,高能耗的白熾燈正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不斷被環保的節能燈替代。
電燈並不是在某個時間點上被發明出來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明史」。一盞小小電燈的背後凝聚了無數發明家的努力。
❹ 在1806年,英國科學家戴維用電解法從蘇打中得到一種新的銀白色金屬是什麼
鈉Na 鈉單質很軟,可以用小刀切割。切開外皮後,可以看到鈉具有銀白色的金屬光澤。鈉是熱和電的良導體。鈉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鈉的熔點是97.81℃,沸點是882.9℃。鈉單質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化學性質 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很容易失去。因此,鈉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在與其他物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時,都是由0價升為+1價。金屬性強。
❺ 漢弗里·戴維的電化學的成果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發明了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電池,使人類第一次獲得了可供實用的持續電流。1800年英國的尼科爾遜和卡里斯爾採用伏打電池電解水獲得成功,使人們認識到可以將電用於化學研究。許多科學家紛紛用電做各種實驗。戴維在思考,電既然能分解水,那麼對於鹽溶液、固體化合物會產生什麼作用呢?在皇家科普協會繁忙的工作中,他開始研究各種物質的電解作用。首先他很快地熟悉了伏打電池的構造和性能,並組裝了一個特別大的電池用於實驗。然後他針對拉瓦錫認為蘇打、木灰一類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尚不清楚的看法,選擇了木灰(即苛性鉀)作第一個研究對象。開始他將苛性鉀製成飽和水溶液進行電解,結果在電池兩極分別得到的是氧和氫,加大電流強度仍然沒有其它收獲。在仔細分析原因後,他認為是水從中作祟。隨後他改用熔融的苛性鉀,在電流作用下,熔融的苛住鉀發生明顯變化,在導線與苛性鉀接觸的地方不停地出現紫色火焰。這產生紫色火焰的未知物質因溫度太高而無法收集。再次總結經驗後,戴維終於成功了。在1807年皇家學會的學術報告會上,戴維是這樣介紹的:
將一塊純凈的苛性鉀先露置於空氣中數分鍾,然後放在一特製的白金盤上,盤上連接電池的負極。電池正極由一根白金絲與苛性鉀相接觸。通電後,看到苛性鉀慢慢熔解,隨後看到正極相連的部位沸騰不止,有許多氣泡產生,負極接觸處,只見有形似小球、帶金屬光澤、非常象永銀的物質產生。這種小球的一部分一經生成就燃燒起來,並伴有爆鳴聲和紫色火焰,剩下來的那部分的表面慢慢變得暗淡無光,隨後被白色的薄膜所包裹。這小球狀的物質經過檢驗,知道它就是我所要尋找的物質。
通過實驗戴維進一步認識到,這種物質投入水中,沉不下來,而是在水面上急速奔躍,並發出噝噝響聲,隨後就有紫色火花出現。這些奇異的現象使他斷定這是一種新發現的元素,它比水輕,井使水分解而釋放出氫氣,紫色火焰就是氫氣在燃燒。因為它是從木灰中提取的,故命名為鉀。
對木灰電解成功,使戴維對電解這種方法更有信心,緊接著他採用同樣方法電解了蘇打,獲得了另一種新的金屬元素。這元素來自蘇打,故命名為鈉。
連續六個星期的緊張實驗,把戴維累得形容枯槁,兩眼窩陷,臉色蒼白,但是他還是以堅強的毅力堅持著。1807年11月19日,他支撐著在學術報告會上介紹了發現鉀、鈉兩元素的經過。暴風雨般的掌聲和熱烈的祝賀,使戴維感到非常幸福,當他回到家中,病魔終於把他打倒。操勞過度招來的熱病使他在死亡的邊緣掙扎了9個星期。由於公眾的關心,醫生的日夜看護,病勢終於好轉了。
疾病絲毫也沒挫減他的銳氣和熱情。當身體稍好一點,他又來到實驗室,開始新的攻關。從1808年3月起,他進而對石灰、苦土(氧化鎂)等進行電解,開始時他仍採用電解蘇打的同樣方法,但是毫不見效。又採用了其它幾種方法,仍未獲得成功。這時瑞典化學家貝采里烏斯來信告訴戴維,他和篷丁曾對石灰和水銀混和物進行電解,成功地分解了石灰。根據這一提示,戴維將石灰和氧化汞按一定比例混和電解,成功地製取了鈣汞齊,然後加熱蒸發掉汞,得到了銀白色的金屬鈣。緊接著又製取了金屬鎂、鍶和鋇。電化學實臉之花在戴維手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