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CT裝置中濾過器的作用

CT裝置中濾過器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3-01-03 09:27:10

A. CT檢查成了「家常便飯」,可你了解它嗎

CT幾乎可以檢查人體的所有器官,幾乎成了醫院的「標配」。研究機構報告顯示,中國2020年采購了大約4000台CT,目前CT保有量2萬多台。根據筆者觀察,許多成年人都做過CT檢查,但真正了解它的人並不多,對CT檢查存在的潛在風險知道得更少。

1.CT發明離不開德國物理學家倫琴

提到CT,有一個人無法越過,這個人就是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1845年-1923年),沒有他發現X射線,就不會有CT的發明,CT是在X線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

1895年11月8日,倫琴發現了X射線,並於當年12月22日拍攝出人類 歷史 上第一張醫學X光片,X線診斷技術成為世界上最早的非創傷性檢查技術,由此,倫琴被尊稱為「放射診斷學之父」。

由於人體各組織的密度不同,對X線的吸收率也不相同,這樣,X線穿過人體組織時會有不同程度的衰減,在膠片上的曝光度就不同,這就出現了灰度變化,由此形成影像,根據該影像,就能診斷出哪個部位發生了病變。

為永久紀念這位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科學巨匠,歐洲放射學會、北美放射學會、美國放射學會聯合決議,把倫琴發現X線的日期11月8日定為「世界放射學日」。倫琴也上了美國科學家麥克·H·哈特精心編排的「 歷史 上最有影響力的100人排行榜」,他在該榜單上名列第71位。

2.美國醫生奧爾登多夫創建CT理論

讀者會問,「CT」就是兩個洋文字母,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縮寫,是「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的意思。正如上文所講,CT技術的基礎是X線,所以,這項技術更完整的叫法是「X線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X-ray CT)。

早在1959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威廉·亨利·奧爾登多夫 (1925年-1992年)便有了用X線對人體頭部進行斷層掃描的想法。X線斷層掃描時,接收器收到衰減了的X線後把它轉變為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轉變成數字信號交給計算機計算,然後逆轉過來,把計算機計算後的數字信號轉變成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轉變成影像,這樣就可以通過再建的影像檢查顱腦病變。這便是CT的基本原理。

1961年,奧爾登多夫在家中研製出了一個很粗糙的CT原型機,該原型機大部分部件取自家庭廢棄物,如兒子的玩具火車、留聲機轉盤、鬧鍾等,並針對該項研究發表了論文,同時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1963年10月,美國專利局批准了奧爾登多夫的CT專利。

後來,美國馬薩諸塞州塔夫茨大學教授阿蘭·麥克勞德·科馬克(1924年-1998年)對奧爾登多夫提出的CT理論產生了興趣,並提出了新的計算機演算法,因為讓CT從理論變為臨床應用的關鍵還是數學問題。

奧爾登多夫找了多家公司生產CT,但都沒有人願意投資生產它,因為生產這個機器成本太高,而且當時也被很多人認為臨床用途不大。由於找不到廠家生產,奧爾登多夫也就放棄了繼續推動CT商業化的想法,改行從事別的科學研究。很遺憾,奧爾登多夫距離把CT推向臨床應用僅一步之遙。

為紀念奧爾登多夫為CT理論創建作出的卓越貢獻,美國神經影像協會設立了「奧爾登多夫獎」,每年評選一次,獎給那些在CT臨床診斷、核磁共振、光子掃描以及電子掃描領域的突出貢獻者。

臨床CT發明人戈弗雷·紐博爾德·亨斯菲爾德

3.英國百代唱片公司開發臨床CT

英國百代唱片公司(EMI,也製造電子產品)工程師戈弗雷·紐博爾德·亨斯菲爾德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研究試驗,於1971年9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可被應用於臨床的CT,並把它安裝在倫敦附近溫布爾頓的阿特金森-莫利醫院。當年10月1日,他與放射科的一名醫生共同操作這台CT,為一名腦瘤患者進行了頭部CT掃描並獲得腦顱影像。

世界上第一台臨床CT檢查時,X線在180個角度上(間隔1度)對腦顱掃描,每次掃描用時大約5分鍾,但計算機重建影像計算卻要花費2.5個小時。由此可見,CT後來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計算機的發展,因為它依賴於計算機的計算速度。

百代唱片公司研發的臨床CT獲得成功,並很快量產投放市場,第一代CT就叫「百代唱片掃描機」。1973年,百代唱片公司因研發出臨床CT獲「女王技術發明獎」。

有人認為,百代唱片公司能搞出CT來,這要歸功於20世紀60年代披頭士樂隊(也叫「甲殼蟲樂隊」),因為百代唱片公司從發行披頭士樂隊唱片上收入頗豐,這才有足夠的資金投入CT研發以及後期的商業化,有人說:「CT是披頭士樂隊唱出來的。」

亨斯菲爾德與科馬克作為臨床應用CT的共同發明人獲得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過,這個諾貝爾獎頗有爭議,因為CT理論的創建者奧爾登多夫未能獲獎,很多人撰文為他鳴不平。

4.CT不斷更新換代

上文已述,初期的CT掃描很慢,基本上只用於顱腦掃描。1974年,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教授羅伯特·史蒂文·萊德利(1926年-2012年)研發出全身CT,從此,CT可以檢查人體的任何部位。

1989年,螺旋CT問世,掃描速度大大提高。1998年4層螺旋CT誕生,即X光管繞身體一周可同時獲得4幅斷層影像,進一步提高了掃描速度,掃描精度也隨之提高。

螺旋CT是相對於常規CT而言的。常規CT的X線管在掃描架內作往復運動,即X線管旋轉一周掃描完一個斷層就要停下來,向前移動設定的距離掃描下一個斷層,以此類推,直至把要掃描的部位掃描完,而且用電纜供電,容易纏繞,掃描速度提高遇到瓶頸。螺旋CT則不同,X線管在掃描架內不間斷旋轉,邊旋轉邊前進形成螺旋運動,就像把螺絲母擰到螺絲上一樣,大大提高了掃描速度,同時,螺旋CT通過滑環供電,不存在電纜纏繞問題。

2007年,日本東芝公司研發出320層螺旋CT,並於2010年升級為640層,一次CT掃描可在一秒內完成,並實現了容積掃描。螺旋CT後又出現了雙源CT和能譜CT等不斷更新換代的CT。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CT生產廠家是荷蘭的飛利浦、德國的西門子、美國的通用電氣、日本的東芝和日立。

CT屬於精密儀器,在CT設備上,看上去最簡單的掃描床的定位精度誤差要求不得超過0.1毫米。CT所需要的三相交流電壓為380伏,正負誤差不得超過38伏;頻率為50赫茲,正負誤差不得超過2.5赫茲。機房溫度為18 -22 ,濕度為40%到60%。

現在的CT都是高度智能化的,操作人員將基本參數輸入計算機,由計算機控制自動完成掃描和圖像重建,無需人為干預。即便是CT出現一般故障,計算機自檢系統也會自動排除,如果自檢系統無法自動排除故障,則通過互聯網與維修中心連接,由維修中心對設備進行遠程診斷,排除故障。

頭部和頸部CT血管造影(VR)

5.CT是如何掃描成像的

普通X片是人體各器官組織疊加在一起的透視照片,給某些病灶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CT屬於斷層掃描,人體組織無重疊,影像解析度高,便於診斷,臨床應用十分廣泛。

CT由三個系統組成,即掃描系統、計算機系統和圖像顯示存儲系統。掃描系統最復雜,部件包括X線管、高壓發生器、探測器、準直器、濾過器、數據採集系統、掃描架、掃描床等。

CT掃描時,要把人體某一斷層分成若干個成像單元,X線圍繞這個斷層旋轉,另一端的探測器便接收到每個成像單元上衰減後的X線,並把它們轉換成電流信號,再把這些電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供計算機計算出每個單元上X線的衰減值;然後再逆轉過來,把計算機計算後數字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繼而把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這些光信號形成不同灰度的像素,這些像素按矩陣排列就構成了CT影像。CT影像可儲存在硬碟、U盤、光碟等存儲介質上,當然,也可激光列印出來。

矩陣越大,被分割出來的單個像素麵積越小,成像越細膩,越便於診斷。

讀者也許會問,X線的衰減是如何計算的呢?

X 線穿過不同物質的衰減系數是不同的,水的X線衰減系數為1,空氣的X線衰減系數接近0。為了在CT掃描時便於操作,CT用的衰減系數單位是「亨氏單位」(Hu,取自臨床CT發明人亨斯菲爾德的名字),簡稱「CT值」。水的CT值是0亨氏單位,空氣的CT值是-1000亨氏單位,緻密骨的CT值是+1000亨氏單位,人體各組織的CT值在-1000亨氏單位到+1000亨氏單位之間,跨度為2000亨氏單位。

人體組織密度越高,吸收的X線越多,CT值越大,再建的圖像偏白;反之,人體組織密度越低,吸收的X線越少,CT值越小,再建的圖像偏黑。我們從CT影像上可以看到,骨骼組織是白色的,而中空組織是黑色的。

6.CT有多種掃描模式並可得到立體影像

CT掃描和我們用智能手機拍攝照片一樣,有多種模式可供選擇。如「Std」模式主要用於胸部、腹部和盆骨常規掃描;「Soft」模式主要用於密度相似器官掃描;「Lung」模式主要用於肺部掃描;「Detail」模式主要用於後部脊髓掃描;「Bone」模式主要用於骨骼細節掃描;「Edge」模式主要用於頭部小骨掃描;「Bone Plus」模式主要用於頭部細節掃描;「CE」模式主要用於血管造影。

CT既然是斷層掃描,這就存在一個斷層厚度的選擇問題。斷層厚度越薄,圖像的縱向連續性越好,縱向空間解析度越高。但這並不意味著掃描斷層越薄越好,主要還是根據檢查部位和病灶性質而定,因為如果斷層太薄,探測器接收到的X線光子數就少,這會降低解析度。斷層厚度通常在零點幾毫米到幾毫米之間進行設置。掃描器官越小,設置的層厚越小;反之,掃描的器官越大,設置的層厚越大。

讀者讀到這里可以想像得到,CT雖然是斷層掃描,但如果把這些斷層影像依次摞起來,就可得到三維影像,這也叫「容積掃描」。有了容積掃描,便可以實現模擬成像,即不通過內窺鏡,用CT便可清楚地觀察到人體器官管腔內部情況。

7.CT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

CT檢查對患者的傷害主要來自X線,X線致癌,而CT檢查是各種影像檢查中X線劑量最大的。一次標准模式CT掃描X線劑量是拍X光胸片的700倍,這個劑量相當於人在自然環境中吸收的兩年X線劑量總和。CT檢查越頻繁,患癌可能性越大。

2013年3月,哈佛大學醫學院網站發文稱,美國每年有7000萬次CT臨床檢查,其中不少是非必要的,文章建議患者盡量避免CT檢查,如有可能,選擇替代檢查方法。

美國放射醫學院建議,一個人一生接受的X線醫學檢查劑量不應超過100毫西弗,大致相當於25次標准模式CT檢查。當諸如癌症治療檢查時,一次CT檢查X線劑量就會超過100毫西弗,這就意味著,在嘗試治療已有癌症的同時,也在誘發新的癌症形成。

當然,由於被X線照射後患癌需要一定的周期,年齡越小接受CT檢查患癌可能性越大。65歲以上的人接受CT檢查患癌可能性極低,因為X線誘發癌症大約需要20年,如果65歲接受CT檢查,再過20年才有患癌的可能,這時已經85歲了,可能在患癌前就去世了。

X線劑量與圖像質量成正比,這就需要在X線劑量和圖像質量之間折中,不能一味追求圖像質量而加大X線劑量,給患者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CT檢查時還應注意對生殖腺、甲狀腺和眼睛進行保護,孕婦、嬰兒不宜接受CT檢查。

另外,增強CT掃描時,有的患者會對造影劑起過敏反應,同時,造影劑也會傷害腎臟。

鑒於CT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公眾應了解這些常識,醫生也有責任對患者說清楚CT檢查的利弊,避免濫用CT檢查,減少患者經濟負擔和 健康 風險。

文、部分供圖/碩寬

B. 凈水器的ct濾芯是什麼

清潔作用。
凈水器ct濾芯裡面一般都是KDF以及活性炭,濾芯是使受到污染的水被潔凈到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狀態,也就是使水達到一定的潔凈度。除去水中的固體顆粒,殺滅細菌、濾除有害化學成分。
凈水器也叫凈水機、水質凈化器,是按對水的使用要求對水質進行深度過濾、凈化處理的水處理設備。平時所講的凈水器,一般是指用作家庭使用的小型凈化器。其技術核心為濾芯裝置中的過濾膜,主要技術來源於超濾膜、RO反滲透膜、納濾膜三種。

C. 簡述CT中準直器和濾過器的作用

準直器:

前準直器:減少對病人的輻射劑量,限定掃描的空間范圍(層厚)

後準直器:減少進入探測器的散射線

濾過器:吸收掉低能的軟X線光子,均衡X線光子的能量

自準直儀(準直器)是一種高精度測角用的精密光學儀器。它廣泛用於測量導軌的直線性、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間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軸系的晃動誤差等;同時還可以來測量各種棱鏡的角度差和平鏡的平行差以及測量檢驗各種棱鏡、平鏡與裝配基準面之間的角度誤差。

(3)CT裝置中濾過器的作用擴展閱讀:

採用復合散射過濾器或採用散射補償箔(Compensating Foil)措施,亦可保證均勻的劑量分布,無需用限束器器壁散射電子,所需輻射野面積由光闌控制,限束器低部與皮膚保持一定距離,患者受擠壓的危險大為降低。

為降低限束器的重量,通常就用輻射頭中上下兩對次級準直器作初步準直使用。由於限束器低部與皮膚保持一定距離,半影比完全接觸皮膚要略大一些,但在靶區所在深度,側散射的影響遠大於限束器低部間距的影響。

D. 什麼是對稱分量濾過器麻煩大家了!

對稱分量濾過器是一種能從三相全電壓或全電流中濾出正序、負序或零序分量的裝置。當輸入端引進三相系統的全電壓或全電流時,輸出端即可得到引進電氣量中存在的某一個相序分量,或某兩個不同的相序分量,或與復合相序分量成比例的電氣量。如果在輸出端接入執行元件,則當輸入端出現與濾過器特性相應的相序分量時,濾過器即向執行元件輸出功率以起動保護裝置.
...........
請給我加分謝謝,我找了10分鍾才找到的~

E. 簡述ct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CT機的構成
第3代CT機的組成模型如圖-14所示。

圖3-14 第3代CT機組成模型

(1)掃描床 掃描床是完成掃描任務的運載被檢者的工具,具有垂直運動控制系統和水平縱向運動控制系統,它能按程序的要求實現自動進出掃描架孔徑,完成自動定位檢測對象的掃描位置。
(2)掃描架 掃描架是CT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面裝有X線球管、濾線器、 準直器、參考探測器、探測器及各種電子線路,掃描架能做旋轉、前後傾斜運動,運動角度可達±20°~±30°,具有幾何放大功能的掃描架還可以作直線運動,以改變球管和掃描物體之間的距離。
(3)高壓發生器 它為X線球管提供正常工作電壓(±80 kV)和球管燈絲工作電流。
(4)計算機系統 是CT機的心臟,是產生掃描運動、處理數據、重建影像的控制中心。
(5)操作台 控制整機電源通斷,輸入工作指令,拷貝掃描數據,根據診斷要求對影像進行各種技術處理,例如放大、病灶體積測量、三維成像等。
(6)照相機 作掃描機的最後輸出終端,掃描數據以膠片作為永久保存的方式。
(7)其他 包括大磁碟系統、磁帶機、軟盤驅動器、光碟驅動機等.

F. CT後處理功能有哪些

其中主要包括圖像處理技術和圖像測量及汁算技術。測量和計算內容主要包括:CT值、長度、距離、周長、面積、體積(容積)等數據。
改變窗寬窗位也可以呈現不同變化。
1 窗口技術
窗寬窗位的調整是數字圖像後處理工作中的一項常規內容,又是圖像顯示技術中最重要的功能。正確選擇和運用窗口技術是獲得優質圖像和提高診斷率的重要手段。
2 圖像放大、減影和濾過
在圖像顯示中,為觀察微小病變和細微的解剖結構,可採用放大技術。圖像放大有2種形式:一是放大掃描,即縮小掃描野;二是電子放大。後處理中的圖像放大不同於掃描時放大,它是一種電子增強的放大,隨著放大倍數的增加,圖像的清晰度也隨之下降。另外,放大的圖像還需適當調節窗寬窗位,以利於更好地觀察圖像。對感興趣區進行局部圖像放大,常用方法有2種:一是使用游標(+)移到要放大圖像的中心,輸入放大倍數,即可得到相應倍數的放大圖像;二是直接用方框放大,方框越小,圖像放大越大。
減影一般需在2幅圖像間進行,通常選擇一幅圖像作為減影像,另一幅作為被減影像,將2幅圖像相減,即得到有減影效果的圖像。濾過處理可單幅處理,根據濾過的效果不同有平滑、平均、邊緣增強和陰影顯示等。濾過的方法是計算機採用不同的圖像演算法對圖像重新進行處理,以達到某種效果。上述3種方法中臨床上最常用的是圖像放大,通常是為診斷的需要,用以彌補掃描時的某些不足。
3 多方位和三維重組
多方位和三維重組也被作為圖像的後處理,實際上它們都是在橫斷面掃描的基礎上,經圖像後處理後的不同方式顯示圖像的一種功能。一般根據需要,橫斷面圖像可組成冠狀面、矢狀面、斜面或任意曲面的圖形,這被稱為多方位重組。多方位重組的優點是:首先是能夠觀察到特定的解剖結構,其次是能夠幫助確定病變或骨折等的范圍大小,有助於診斷。而其最大的缺點是由於在橫斷面掃描的基礎中重組,其圖像質量受橫斷面掃描圖像質量的影響。在三維重組方式中,通過橫斷面圖像的重組可獲得逼真的、立體感的顯示。這種組建方式和多位重組一樣,都需在薄層掃描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比較滿意的圖像,通常掃描層厚越薄,重組的效果越好。
目前,採用螺旋CT掃描進行多方位重組有很多優點:
(1)螺旋CT在短時間內的容積掃描,由於時間短被掃部位不易移動和容積數據的採集完整;
(2)螺旋CT可採用較厚的掃描層厚,而重建時可採用最薄的重建間隔,任意多次地回顧性重建,但病人的輻射量不增加。

G. 高壓櫃中CT 指什麼,有何作用謝謝

高壓櫃中CT是電流互感器,用於保護的電流互感器,如進線高壓櫃、變壓器用高壓櫃和母聯高壓櫃,其變比常按額定電流的2倍或更高來選擇,這樣可以保障保護定值適中,保護精度比較高,在這個定值附近,既不會出現電流太小繼電器或機構不動作,也不會出現電流太大使互感器飽和,達不到定值而不動作。

用於計量用的電流互感器,如計量櫃,其變比常按額定電流或略高來考慮,但一般不會大於1.2倍額定電流;這樣既可以保證小負荷時的計量精度,又可以在大電流時飽和,防止二次出現大電流而燒毀計量儀表。

當然,在電流互感器選擇後,還要計算該互感器使用處的短路電流,據此校驗電流互感器的動、熱穩定性等,防止出現短路電流過大而燒毀互感器。

(7)CT裝置中濾過器的作用擴展閱讀

使用注意事項:

1)電流互感器的接線應遵守串聯原則:即一次繞阻應與被測電路串聯,而二次繞阻則與所有儀表負載。

2)按被測電流大小,選擇合適的變比,否則誤差將增大。同時,二次側一端必須接地,以防絕緣一旦損壞時,一次側高壓竄入二次低壓側,造成人身和設備事故

3)二次側絕對不允許開路,因一旦開路,一次側電流I1全部成為磁化電流,引起φm和E2驟增,造成鐵心過度飽和磁化,發熱嚴重乃至燒毀線圈;同時,磁路過度飽和磁化後,使誤差增大。

4)為了滿足測量儀表、繼電保護、斷路器失靈判斷和故障濾波等裝置的需要,在發電機、變壓器、出線、母線分段斷路器、母線斷路器、旁路斷路器等迴路中均設2~8個二次繞阻的電流互感器。

5)對於保護用電流互感器的裝設地點應按盡量消除主保護裝置的不保護區來設置。例如:若有兩組電流互感器,且位置允許時,應設在斷路器兩側,使斷路器處於交叉保護范圍之中。

H. 精密過濾器pqsc和ctah有什麼區別

精密過濾器pqsc和ctah都是等級劃分的代號!沒什麼區別!

精密過濾器為了能達到高精密過濾品質,採用了多層不同過濾材質,其中包含了硼矽酸鹽的纖維層、玻璃纖維層、活性炭纖維層、多層不織布層及不銹鋼網層。下面來了解下精密過濾器的特點。

精密過濾器特點

⒈高效能去除水、油霧、固體顆粒,100%去除0.01μm及以上顆粒、油霧濃度控制在0.01ppm/wt;

⒉結構合理,體積小、重量輕;

⒊帶有防護罩塑膠外殼和鋁合金外殼可選擇。

⒋三級分段凈化處理,使用壽命長。

精密過濾器精密等級:

P 空氣管路過濾器 能濾除小至1μm的液體及固體微粒,達到最低殘油分含量僅0.5ppm,有微量塵土和油霧。 用於A級過淋器之前作前處置之用;冷干機和吸干機在這以後,進一步增長空氣品質。

Q 主管路過濾器器 能去掉除掉數量多的液體及3μm以上固體微粒,達到最低遺留油分含量僅5ppm,用於空壓機,後部冷卻器在這以後,其他過淋器之前,作普通盡力照顧之用;用於冷干機之前,作前處置裝置。

S 超高效過濾器能濾除小至0.01μm的液體及固體微粒,達到最低殘油含量僅0.001ppm,用於H級過淋和吸干機之前,起盡力照顧效用,冷干機在這以後,保證空氣中不含油。

C 活性炭微油霧精密過濾器 能濾除小至0.01μm的油霧及碳氫化物,不含養分、塵土和油,無臭沒有滋味。 起最終一道兒過淋效用,供一點務必運用高品質高品質空氣的單位,如食物工業、呼吸、無菌包裝等。


精密過濾器濾芯精細分級:

C 主管路過濾器

能除去大量的液體及3μm以上固體微粒,達到最低殘留油分含量僅5ppm,有少量的水分、灰塵和油霧。 用於空壓機,後部冷卻器之後,其它過濾器之前,作一般保護之用;用於冷干機之前,作前處理裝置。

T 空氣管路過濾器

能濾除小至1μm的液體及固體微粒,達到最低殘油分含量僅0.5ppm,有微量水分、灰塵和油霧。 用於A級過濾器之前作前處理之用;冷干機和吸干機之後,進一步提高空氣質量。

A 超高效除油過濾器

能濾除小至0.01μm的液體及固體微粒,達到最低殘油含量僅0.001ppm,幾乎所有的水分、灰塵和油都被去除。 用於H級過濾和吸干機之前,起保護作用,冷干機之後,確保空氣中不含油。

H 活性炭過濾器

能濾除小至0.01μm的油霧及碳氫化合物,達到最低殘油含量僅0.003ppm,不含水分、灰塵和油,無臭無味。 起最後一道過濾作用,供一些必須使用高質量高質量空氣的單位,如食品工業、呼吸、無菌包裝等。

I. 初中化學上過濾器的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急。!

鐵架台+鐵圈,固定
漏斗+濾紙,過濾
玻璃棒,引流
燒杯,收集

J. 零序電壓濾過器原理 零序電流濾過器原理

在大短路電流接地系統中發生接地故障後,就有零序電流、零序電壓和零序功率出現,利用這些電氣量構成保護接地的繼電保護裝置統稱為零序保護。零序電流保護主要由零序電流(電壓)濾過器、電流繼電器和零序方向繼電器三部分組成。

在三相四線電路中,三相電流的相量和等於零,即Ia+Ib+IC=0如果在三相四線中接入一個電流互感器,這時感應電流為零。當電路中發生觸電或漏電故障時,迴路中有漏電電流流過,這時穿過互感器的三相電流相量和不等零,其相量和為:

Ia+Ib+Ic=I(漏電電流)這樣互感器二次線圈中就有一個感應電壓,此電壓加於檢測部分的電子放大電路,與保護區裝置預定動作電流值相比較,如大於動作電流,即使靈敏繼電器動作,作用於執行元件掉閘。

這里所接的互感器稱為零序電流互感器,三相電流的相量和不等於零,所產生的電流即為零序電流。

(10)CT裝置中濾過器的作用擴展閱讀:

零序電壓原理構成的匝間短路保護可應用於各種發電機組,尤其是中性點沒有引出三相六端子的發電機。當前的保護方式大都為由負序功率方向閉鎖的零序電壓匝間短路保護。

零序電壓匝間保護的定值在現場整定中一般包括零序電壓定值、專用TV0斷線閉鎖元件的定值、負序功率方向元件的定值三個部分。零序電壓定值實際的整定中,國產的125MW汽輪發電機組,可取5~10V,國產的200MW及300MW的汽輪發電機,可取2.5~3V。

閱讀全文

與CT裝置中濾過器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鑄造除塵器為什麼要做保溫層 瀏覽:617
怎麼看機械表要保養 瀏覽:517
小學生雕刻工具箱 瀏覽:417
k5儀表信息怎麼調 瀏覽:936
青島泰科閥門怎麼樣 瀏覽:277
地熱總閥門開關擰不動怎麼辦 瀏覽:60
03儀表盤模式怎麼換 瀏覽:284
ktv設備有哪些設備 瀏覽:191
關節軸承怎麼安裝使用 瀏覽:838
生產山楂糕需要哪些設備 瀏覽:91
機械表後面的飛輪是什麼 瀏覽:163
怎麼實現儀表盤ar導航 瀏覽:722
某同學設計了如下裝置來 瀏覽:633
超聲波儀器動態范圍是什麼意思 瀏覽:11
傳動裝置分析 瀏覽:263
風機與閥門連鎖怎麼實現 瀏覽:314
消防管道閥門抽檢比例 瀏覽:313
礦用自動除塵噴霧裝置生產工藝 瀏覽:334
鑄造灰鐵很硬怎麼回事 瀏覽:505
天然氣灶沒有自動滅火裝置會有什麼後果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