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裝置設備布置設計的一般要求是什麼
答:(1)滿足工藝流程要求,按物流順序布置設備;
(2)工藝裝置的設備、建築物、構築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間距應滿足表5.1.10的要求,符合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要求;
(3)應考慮管道安裝經濟合理和整齊美觀,節省用地和減少能耗,便於施工、操作和維修;
(4)應滿足全廠總體規劃的要求;裝置主管廊和設備的布置應根據裝置在工廠總平面圖上的位置以及有關裝置、罐區、系統管廊、道路等的相對位置確定,並與相鄰裝置的布置相協調;
(5)根據全年最小頻率風向條件確定設備、設施與建築物的相對位置;
(6)設備應按工藝流程順序和同類設備適當集中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布置。在管廊兩側按流程順序布置設備、減少佔地面積、節省投資。處理腐蝕性、有毒、粘稠物料的設備宜按物性分別緊湊布置;
(7)設備、建築物、構築物應按生產過程的特點和火災危險性類別分區布置。為防止結焦、堵塞、控制溫降、壓降,避免發生副反應等有工藝要求的相關設備,可靠近布置;
(8)設備基礎標高和地下受液容器的位置及標高,應結合裝置的堅向布置設計確定;
(9)在確定設備和構築物的位置時,應使其地下部分的基礎不超出裝置邊界線;
(10)輸送介質對距離。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布置,應在設備布置設計時統籌規劃。
⑵ 選擇製取氣體的發生裝置應該考慮的因素
選擇製取氣體的發生裝置應考慮的因素有:
1.反應物的狀態(固態、液態);2.反應條件(常溫、加熱)
補充: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思路、設計實驗的原則及選擇氣體收集裝置應考慮的因素:
思路:1.選擇適當的反應、反應物、和反應條件、反應速率;2.選擇合適的實驗裝置;3.選用合理的氣體檢驗及驗滿方法
原則:經濟(即成本低)、環保、節約葯品
選擇氣體收集裝置應考慮的因素:1.所製取的氣體在水中的溶解性;2.所製取的氣體是否能與水反應;3.所製取的氣體的密度與空氣相比的差異大小
希望上述內容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⑶ 製取氣體選擇發生裝置的依據是什麼
依據如下:
依據是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實驗室製取氣體的發生裝置選擇的依據為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的條件。氣體的實驗室製法主要從葯品、反應原理、發生裝置、收集裝置、檢驗、驗滿及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比較、歸納,總結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簡介:
在化學反應中,能參加反應的物質叫做反應物,指的是某一化學反應中可以被消耗的物質。化學反應涉及的溶劑和催化劑,不算作反應物。
寫這類離子方程式時,首先要搞清反應物物質的量之比,若沒告訴比例關系,則要弄清滴加順序。一般說,開始滴加時,滴管中的反應物是不足量的,而錐形瓶(或燒杯等反應容器)中反應物過量。
⑷ 確認氣體發生裝置應考慮的因素是
確認氣體發生裝置應考慮的因素
⒈葯品的選擇原則:選擇反應速度內適中,價格便宜,來源容廣泛,污染少,實驗安全,所制氣體純凈的葯品。
⒉實驗裝置的設計:根據葯品的狀態和反應原理,以及反應條件設計裝置。裝置設計要簡單,便於控制和操作。
⑸ 音響和報警裝置的設計原則是什麼
音響信號必須保證使位於信號接收范圍內的人員能夠識別並按照規定的方式作出反應。
印象信號必須易於識別,特別是有雜訊干擾時,印象信號必須能夠明顯地聽到,並可與其他的雜訊和信號區別。
報警裝置
是指表示發生故障、事故或危險情況的信息顯示裝置。按使用的代碼特點和接收信息的感覺通道的性質,可分為視覺報警器、聽覺報警器、觸覺報警器和嗅覺報警器等。其設計要求:顯不的報警信號有足夠的強度,容易引起人的不隨意注意,或在性狀上具有明顯的特異性。
為加強顯示的可靠性。有時採取雙重顯示,如用視覺信號和聽覺信號同時顯示某種故障或事故的發生。
⑹ 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是什麼
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
化學實驗中用來進行化學反應的裝置叫作發生裝置,包括有氣體發生裝置、固體發生裝置、液體發生裝置。物理中有壓力發生裝置、射線發生裝置等裝置。
化學中常用的發生裝置:
1、固固加熱型裝置;
2、固固不加熱型裝置;
3、固液加熱型裝置;
4、固液不加熱裝置。
⑺ 製取氣體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是什麼
收集裝置依據的是氣體的密度大小(一般和空氣進行比較)小於用向上排空氣法,反之用向下,能否溶於水(提醒收集二氧化碳是最後用排空氣,因為二氧化碳微溶於水)。收集氧氣的方法有向上排空氣法和排水法。
如果是液體和液體反應或液體和固體反應,就用由長頸漏斗和錐形瓶組成的裝置,若是固體和固體就用試管就夠了。所以雙氧水製取時用第一種發生裝置,高錳酸鉀用第二種。
(7)發生裝置的設計原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頸漏斗下埠應在液面以下,防止二氧化碳從漏鬥口逸出,酸鈣繼續接觸,使反應停止。
製取二氧化碳時,不能將稀鹽酸換成濃鹽酸,因為濃鹽酸具有揮發性,使製得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氫而不純,製取二氧化碳時不能將稀鹽酸換成稀硫酸,因為碳酸鈣與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鈣(CaSO4) 微溶於水,覆蓋在碳酸鈣表面,阻止稀硫酸與碳長。
⑻ 安全防護裝置設計的原則有哪些
通用設計要求
4.1 結構設計要求
4.1.1 機床的外形布局應確保具有足夠的穩定性。使用機床時,不應存在意外翻倒、跌落或移動的危險。由於機床的原因不能確保足夠穩定時,應採取固定措施。
4.1.2 應通過將維護、潤滑和調整點設置在危險區外面,最大程度地減少進入危險區的需要。
4.1.3 除某些必須位於危險區的,如急停裝置或示教盒等,手動控制裝置應配置於危險區區域之外。
4.1.4 可接觸的外露部分不應有可能導致人員傷害的銳邊、尖角和開口。不可消除的,低於1.8米的設備尖銳易磕碰部分要加軟防護。
4.1.5 易墜落的部件要有防墜落保護裝置。
4.1.6 作業環境導致容易滑倒的作業地點,地面或腳踏板應採取防滑倒措施。
4.1.7 腳踏操作件應採取防護措施,以防止誤操作。
4.1.8 機床的限位裝置應盡量安裝到無振動、不受影響的合適位置上,動作應可靠。
4.1.9 出現危害將造成不可承受影響的結構,應考慮設計雙重保護。
4.1.10 運動中有可能松脫的零件、部件應設置防松裝置。
4.2 控制設計要求
4.2.1 自動生產線、輸送線等安全隱患不容易監控的設備,應採用安全繼電器、安全PLC等專用安全器件進行安全防護設計。
4.2.2 除主電櫃上主電源以外的區域電源必須使用鑰匙電源開關鎖,且帶有掛牌後防止送電的連鎖機構。
4.2.3 被保護裝置觸發功能引起停機後,機器的工作循環應該只有通過主控制櫃啟動方能再啟動,而不應在危險消失後自動啟動或在危險源附近就地啟動。
4.2.4 所有具有相反動作不允許同時執行的,應具備互鎖控制,邏輯上不允許同時發生動作。
4.2.5 不同的結構動作一旦同時發生,將造成設備或人員傷害的,應具備互鎖控制,邏輯上不允許同時發生。
4.2.6 不同的結構動作必須遵循固定順序,一旦紊亂將造成設備或人員傷害的,應具備連鎖控制,邏輯上不允許紊亂發生。
4.2.7 所有涉及安全的連鎖、互鎖控制點,應保留硬體觸點連鎖、互鎖控制,而不應只使用軟體實現。
4.2.8 出現過載、欠電壓、欠電流、過壓力、欠壓力、過流量等情況,將導致設備或人身安全隱患的結構,應利用敏感元件進行檢測,並在接近危害時進行工作保護。
4.2.9 保護系統動作時,應具備可以同步啟動的聲光報警裝置,提示作業人員採取措施。
4.2.10 安全保護電路引發的停止和報警應通過復位操作才能恢復。
4.2.11 220VAC電源的零線必須取自電力系統火線和中性線,或隔離變壓器副邊,不應利用有接零保護的機床外殼做零線。
4.2.12 設備停電、停氣等能源供應中斷時,應不發生任何可以預測的危險動作。如設備下沉、滑行、動作紊亂等,必要時應採取保護性設計,防止危險發生。
4.2.13 恢復供電、供氣等動能供應時時,設備不能產生自行起動等非操作才發生的動作。
4.3 其它
4.3.1 設備必須考慮可預見的誤用、誤操作造成的危險,並設計防護措施。
4.3.2 安全裝置設計採用的零部件、材料必須充分考慮其可靠性和壽命不低於設備主結構的可靠性和壽命,以保證其在設備壽命周期內一直有效。
4.3.3 電氣控制系統元件必須考慮防火、防爆、防潮等特殊環境的要求,並按相關國家法規進行設計和製造。
4.3.4 有焊接、切削飛濺的場所裸露電纜要求使用防飛濺、阻燃銅芯軟電纜。
4.3.5所有用做臨時電源的插座,必須設置漏電保護器。
⑼ 化學 連接整套裝置時,應堅持什麼原則
一般原則:氣體發生裝置→除雜→乾燥→收集→尾氣的處理等程序。考慮乾燥與除雜的順序時,若採用溶液除雜,則先凈化後乾燥;若採用加熱除雜,則乾燥在前;若用固體吸收劑常溫除雜,則根據題意而定。
①尾氣處理:有毒氣體常採用溶液(或固體)吸收或將之點燃,無毒氣體直接排空。若制備的物質極易水解,則需在尾部加裝乾燥管,以防空氣中的水蒸氣進人造成水解。
②介面的連接:總體上遵循裝置的排列順序,但對於吸收裝置應「長」進「短」出;量氣裝置應「短」進「長」出;洗氣裝置應「長」進「短」出;乾燥管應「大」進「小」出。
③氣體發生裝置一般按:裝置選擇與連接→氣密性檢驗→裝固體葯品→加液體葯品→開始實驗→拆卸儀器→其他處理等。
④加熱操作:主體實驗加熱前一般應先通原料氣趕走空氣後再點燃酒精燈,其目的一是防止爆炸;二是保證產品純度。熄滅酒精燈時,一般是「先取後滅」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