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張濤設計了3個裝置

張濤設計了3個裝置

發布時間:2023-01-01 18:45:53

『壹』 有三個S-G裝置設三個裝置沿j軸依次放置

截至2006年5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50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

我國發射衛星狀況發展回顧

自從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以來,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衛星研製水平和製造技術不斷提高,成功開發研製出了多種衛星,形成了不同的應用衛星系列,使一顆顆中國衛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國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後發射了50多顆衛星,其中,科學技術實驗衛星9顆,返回式遙感衛星17顆,通信廣播衛星9顆,氣象衛星2顆,資源遙感衛星2顆,導航定位衛星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氣球衛星2顆,國外衛星10顆。這些衛星的成功升空,不僅體現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水平,使我國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而且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提高國際地位等方面,都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實驗衛星

在我國發射的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中,前8顆是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的,最後一顆是從西昌發射中心發射的。9顆衛星中,「東方紅一號」和「實踐一號」兩顆衛星是用「長征一號」火箭運載升空的。「技術實驗衛星一號」、「技術實驗衛星二號」和「技術實驗衛星三號」這3顆衛星是由「風暴一號」運載火箭送上太空的。接著,「風暴一號」還將另外三顆實驗衛星,即「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採用一箭三星的辦法,一舉發射成功。第9顆衛星為「實踐四號」,它是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上太空的一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這9顆衛星不但在太空運行正常,而且為我國衛星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空間物理探測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1965年下半年起,經過4年多的研製,於1970年初完成了衛星的總裝測試和各種空間環境試驗。為了讓全世界人們能用肉眼直接看到衛星在太空的邀游英姿和聽到它發出的宏亮聲音,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入軌後,末級火箭將跟著衛星在空間上運行,還特意在本級火箭上加上「觀測裙」,以提高火箭的亮度;同時,在衛星的殼體內裝有《東方紅》樂曲發生器和轉播系統。為了發射這顆衛星,還專門研製了「長征一號」三級運載火箭,衛星發射場也是在原導彈發射試驗場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還在全國各地新建了不少地面觀測台站。所有這一切,雖然事先都作過論證和進行過必要的試驗,但最後是否成功,還有待4月24日的飛行試驗。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全面考核和驗證了衛星、火箭、發射場和測控網各大系統的有效性和協調性。衛星入軌後,衛星上各個系統都工作正常,實現了「看得見,聽得到,抓得著」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我國科學技術實驗衛星首次取得的重大成就。

1994年2月9日,我國的第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實踐四號」搭載「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這是我國在科學技術實驗衛星的研製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實踐四號」空間探測衛星的主要探測目的是測量近地空間的帶電粒子環境,研究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根據太空帶電粒子的分布場情況,衛星選擇了一條近地點高200公里,遠地點高36000公里、傾角28度的較理想的運行軌道。在近地點,衛星處於輻射帶邊線以下,隨著衛星向高軌道方向運行,衛星將進入輻射帶並穿越輻射最強的區域,最後到達輻射帶外邊緣以外地區。這樣,衛星大約每天有兩次機會能測到輻射帶沿高度分布的一個完整剖面。為了達到預定的探測目的,衛星上共配備了高能電子探測器、高能質子和重離子探測器、等離子體探測器、電位監視器和單粒子事件探測器等5項計6台探測儀器。由於配備的儀器考慮比較周到,可使探測的帶電粒子成份比較完整,除電子、質子外,還有重離子;探測的能量也比較寬,幾乎覆蓋了對航天器有影響的所有能量范圍;在探測空間環境帶電粒子參數的同時,還能監視環境對衛星的效應。

「實踐四號」的發射成功,不僅為太空帶電粒子和航天器相互作用過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可相互印證的第一手數據。而且使我們對充滿於太空中的帶電粒子所組成的「輻射帶」、「電離層」、「等離子層」和「太陽風」等以及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有了新的認識,從而為最終達到減輕和消除它們對航天器的損傷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返回式遙感衛星

我國已發射的17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都是從酒泉基地發射升空的近地軌道衛星。70年代的3顆衛星是用「長征二號」火箭運載升空的;80年代的8顆和90年代的第12,14顆是用「長征二號丙」火箭送上太空的;90年代的第13,16,17等3顆衛星則是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依次發射成功的。這16顆衛星均成功地返回降落在四川預定的落區。其中,1992年、1994年和1996年11月4日返回大地的這3顆衛星屬於我國第二代返回式衛星,衛星上所載的新型遙感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解析度達到幾米,遙感圖像清晰,標記齊全,信息量為第一代返回式衛星的13倍。唯一比較遺憾的是,1993年10月8日用「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的第15顆衛星未按預定計劃返回祖國懷抱,它在茫茫太空不知所措地游盪了三年半後,於1996年3月12日墜落於大西洋南部海域。

由於我國發展應用衛星,首要目的是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國對空間技術的壟斷,為戰略方針服務,研製返回式衛星,掌握回收技術,成為我國優先要予以攻克的一項重要課題。因此,早在60年代,黨中央就原則批准把返回式偵察衛星作為發展重點。在研製第一顆衛星的同時,就把偵察衛星所需的光學照相機、紅外照相機、特種膠卷、姿態控制等關鍵技術,列入了預先研究計劃。70年代初,我國第一顆返回式照相偵察衛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後,中央領導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年代,對這顆衛星的研製給予了特別關注。1975年11月15日,這顆返回式衛星及「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陣地測試工作,隨即轉運發射陣地。11月26日按時發射,衛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軌道近地點高度173公里,遠地點高度483公里,軌道傾角63度,不僅入軌精度符合設計要求,而且衛星在太空運行47圈後,又按遙控站發出的返回調姿遙控指令,安全返回。使我國初次嘗試了衛星發射升空後又順利返回地面的喜悅。1976年12月,在粉碎「四人幫」的大喜日子裡,我國又一顆經過改進設計的返回式衛星圓滿完成發射、偵察和回收任務。1978年1月,我國再一次進行了一次返回式衛星的發射,3天之後,返回。

1982年9月9日,我國新研製的實用型返回式衛星獲得成功。從此,返回式衛星進入了更加實用化的階段。在整個80年代,一共發射了8顆衛星,每次都獲得成功,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世界上僅有的三個真正掌握返回式衛星研製和發射技術的國家之一。不僅創造了100%發射成功的歷史記錄;而且返回式衛星的質量、水平也逐年增高。隨著航天市場商業化的進程加快,從1987年的8月起,我國返回式衛星作為微動試驗平台開始步入國際市場,先後承擔了法國、德國和瑞典等國家的搭載試驗,在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1994年7月3日我國發射的第16顆返回式衛星成效巨大,我國專家在衛星上試驗了一種「全姿態捕獲新技術」,獲得了使衛星在任何姿態下都能恢復正常運行的圓滿效果。更令人難忘的是,1996年10月20日下午3時20分,我國「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從沉寂了兩年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托起第17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地送上太空。衛星按預定軌道在繞地球飛行239圈,旅行15天後。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准確地於四川省的蜀中地區「下凡」。這顆衛星不僅創造了在太空邀游15天的新記錄,而且共進行了17類搭載試驗,這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在17類搭載物中,有中國科學院搭載的一個重10千克的多功能生物培養箱,箱中分裝著許多實驗器,其中還特意放置了一隻用於進行心肌觀察和失重狀態下病理反應實驗的不足一個雞蛋大的小烏龜。生物箱中另一項實驗是細胞學中的神經細胞元生長發育實驗,神經元取自一隻剛到這個世界的幼鼠的腦細胞。生物箱中還搭載著兩種植物:一種是具有抗癌作用的石雕柏(俗稱蘆筍);另一種是已長到1~2厘米高的蘿卜苗。這兩種植物實驗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其空間的變異機理及微重力下的其它反應。此外,還利用生物箱進行了水生生物及微生物的實驗。

在17類搭載實驗中,空間育種雖是一項例行實驗,但很引人注目。因為1978年以來,我國在返回式衛星中相繼多次搭載過的水稻、小麥,蔬菜、花卉,中葯類計400多個品種的種子,經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70多個單位參與的地面試駿,證明利用太空持殊環境對種子進行處理,再返回地面選育、試種,均取得良好效果,開拓了一條科學育種的新途徑。

第17顆返回式衛星還肩負有諸如國土普查、資源探測、地質地震調查、農村水利建設、城市規劃和科學試驗等多項任務。不僅試驗了新型電子技術,還完成了6項具有可控溫場的材料試驗,其中,有一項是金屬材料在空間加溫到攝氏970度後熔化、觀察其在微重力下的重新凝固現象,獲得了很滿意的結果。在搭載中,還進行了多項材料實驗和鋰電池的空間試驗等。作為衛星研製單位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也不錯過這次機會,利用衛星搭載實驗,對高動態GPS自主導航定位系統進行了研究,以及在太空對光碟進行了首次應用試驗,碩果累累。

但最激動人心的是在這顆衛星的回收艙里還放有兩件最珍貴的物品,一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另一件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在舉世矚目的「九七」香港回歸前夕,利用第17顆衛星,實現「五星·紫荊翔太空」,表達了「航天人」對迎接香港回歸祖國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拳拳之心。

通信廣播衛星

我國已升空的9顆通信廣播衛星中,前7顆都是用「長征三號」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除第一顆「試驗衛星一號」和第7顆「實用通信衛星五號」未能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之外,另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以及「實用通信衛星一號」、「實用通信衛星二號」、「實用通信衛星三號」、「實用通信衛星四號」等5顆衛星都按預定計劃依次進入赤道上空的3.6萬公里高的地球靜止軌道,並分別定點於東經125度、103度、87.5度、110·5度和98度的位置上。第8顆和第9顆都稱之為「東方紅三號」的通信衛星,是由「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運載升空的。可惜的是,1994年11月30日發射的第7顆,也就是「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的首次發射,由於衛星上的姿控發動機有泄漏現象,燃料提早耗盡,致使衛星未能在預定位置定點。

由於以衛星為中繼站的現代衛星通信技術通常工作在微波頻段,通信容量大,通信方式既不易受電離層、對流層和氣象條件的影響,也不受山川、河流、海洋、沙漠等地理條件的限制,衛星通信還具有傳輸距離遠、傳輸質量高、遠距離通信價格便宜和可實現多址連接等優點,所以自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我國通信部門就迫切希望自己的試驗通信衛星能早日問世,以改變我國通信技術落後的狀態,為此,我國早在1970年6月,即開展了對通信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的獨立自主研究。

1975年6月後,國家成立衛星通信工程領導小組,並在領導小組之下成立了技術協調組,負責整個工程大總體的技術協調。經過1976年的大總體方案設計和總體協調,確立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具體方案。1977年初,衛星各分系統的方案性樣機研製出來後,即向國際電訊聯盟提供了有關資料。同年3月8日,國際電聯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國衛星通信工程計劃,並相繼有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與我國進行了協調。為了加快工程進展步伐,1977年9月,該工程被列為航天戰線三大重點任務之一。衛星的研製開始出現揚鞭催馬的大好勢頭。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多年辛勤勞動和忘我戰斗,至1983年,試驗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已臨近尾聲。

1984年3月28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運往發射陣地。4月8日傍晚,夜色開始籠罩大地,只見銀白色的運載火箭噴射著桔紅色的火龍漸漸從發射架上升,向天際飛去。19時40分,運載火箭三級准確入軌,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後,衛星按預定程序起旋至37轉/分。衛星在大橢圓轉移軌道上飛行良好。4月10日8時47分,地面發出遙控指令命令衛星的遠地點發動機點火,衛星進入准靜止軌道。4月16日18時27分57秒,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從此,在茫茫宇宙上空.增添了一顆由中國人研製的一顆新星,即「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衛星直徑2.1米,總高3·1米,重461公斤;衛星上裝有2台轉發器,使用C波段開展電話、電視及廣播業務。從此,使我國通信廣播衛星的研製及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於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又成功地發射了5顆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幾年的運行證明,衛星性能符合設計要求,並於1986年開始,利用自己研製的通信衛星,首批開通了北京、拉薩、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廣州等城市的衛星通信。隨後,又為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多套節目、電視教育和雲南、貴州、新疆等省的一些地方電視台節目提供服務,大大提高!

了全國的電視覆蓋率。此外,還開通了利用通信衛星作為中繼站的對外廣播,並為郵電、水利、金融等部門提供了數字、圖片、文字傳真和數據報表傳送等通信手段,使其真正成為提高國民經濟建設效益的「倍增器」。

值得一提的是,從理論上講,雖然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頻段衛星軌道位置有120個之多,但就某一個國家而言,真正可利用的位置卻十分有限。我國准備佔用和已經佔用的位置也僅有東經100度附近的可數的幾個。其中,東經110.5度這一軌道位置,我國與日本已發生過爭議,盡管這個位置早已為我國的「東方紅二號甲」衛星使用過。另外,專家們認為,曾為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佔用的125度這一位置對我國特別重要,因為定點於這個位置的衛星,其波束覆蓋我國全部領土,特別是對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更能接收到十分良好的信號。但按照國際電聯的有關規定,我國對東經125度位置的使用權將因我國第一顆試驗衛星即將「壽終正寢」於1997年11月份到期,在此之前,如果我國不發射新的通信衛星去佔用,將產生兩種很不利的結局:要麼花巨額外匯去購買或租用一顆非國產衛星去占據這一位置;要麼拱手交出,坐視別國去搶占這一位置。在這種無形的電波之戰日趨白熱化的關鍵時刻,我國經過10年嘔心瀝血研製的「東方紅三號」國內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衛星於1997年5月12日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紅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准確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為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東方紅三號」衛星裝有24個C頻段轉發器。其中6個中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視傳輸、18個低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話、電報、傳真、數傳等通信業務。它可連續向全國同時傳輸6路彩色電視節目和8100路電話,壽命8年,可滿足2000年前後全國各地收轉電視和廣播以及通信的要求。該衛星為箱形星體結構,由結構、電源、熱控、測控、姿態和軌道控制、推進及通信等7個分系統組成。太陽電池陣為定向帆板結構,翼的最大跨度達18.1米,最大高度為5.71米,全星採用比較先進的模塊化的總體構形方案。所以「東方紅三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通信衛星技術已得到飛速發展,為我國擠進競爭激烈的通信衛星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氣象衛星

了解、掌握氣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社會的生產、交通和日常生活的關系都十分密切,並日趨重要。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氣象變化萬千,由於交通不便,過去主要靠建在各地的為數有限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測出當地的風速、氣溫、氣壓、降雨量、日照和溫度等氣象六要素,然後將這些數據用有線和無線通信手段集中到氣象中心(局)進行綜合分析,做出預報。但由於受到海洋、沙漠、高原、高山、海島的影響,在相當大的國土上無法觀測天氣情況,每次集中到氣象中心的數據有限,集中和分析、處理數據的手段又比較落後,很難及時准確地向全國各地預報台風、暴雨、寒流和高溫的來臨,往往由於防患措施跟不上而造成不應有的生命財產損失。

自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衛星後,衛星居高臨下,能鳥瞰世界各地,每隔半小時就可以獲得一次將近一億平方公裡面積的雲圖資料,不僅可以晝夜不停地測出和提供大面積的溫度、濕度、壓力、風力等定量的遙感氣象資料,而且這種觀測不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國界、時空的限制。氣象衛星這種用常規氣象觀測方法不能比擬的優越性顯露出來後,我國氣象工作者對研製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的呼聲日益高漲,並得到黨中央的大力支持,正式列入了國家計劃。

我國研製的第一顆氣象衛星為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主要任務是獲取全球氣象資料,並向全世界氣象衛星地面台站發送氣象信息。同時也獲取海洋資料,為海洋部門服務。「風雲一號」衛星本體是1.4米XI.4米XI.2米的六面體。星體外側對稱安裝6塊太陽能電池帆板,帆板展開後衛星總長達8.6米。衛星運行在高度為901公里、傾角99度、周期102分鍾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每天繞地球運行14圈。衛星結構上的顯著特點之一是採用了長壽命的三軸姿態控制系統,使衛星上的兩台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掃描寬度可達3000公里)能始終對准地球,對地指向精度小於1.0度,星下點解析度達1.l公里。1988年9月7日,我國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從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風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從發回的氣象信息看,專家們認為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及時准確。

繼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發射成功之後,1990年9月3日,我國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火箭又成功地發射了一顆氣象衛星。因這顆衛星的結構、軌道和功能,與第一顆衛星基本相近,故稱之為「風雲一號乙」氣象衛星。當衛星飛臨我國上空時,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一馬當先,向北京傳送了第一幅反映前蘇聯亞洲地區的衛星雲圖資料,人們興奮地從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看到不僅有可見光雲圖,又新添了紅外雲圖,雲層、湖泊、河流和山巒清晰可辨,完全可與先進國家的衛星雲圖相媲美。

繼「風雲一號」之後,我國於1987年即著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研製工作。作為一顆新型氣象衛星,其結構、性能與「風雲一號」都有較大差別。它的外形為直徑2.1米、高1.6米的圓柱體,表面粘貼有近2000個太陽能電池片,使用壽命約為3年。由於該衛星裝有多通道掃描輻射計、S波段數傳和雲圖等兩個波段的轉發器,UHF波段數據收集和天氣圖廣播轉發器指標達到國內通道100個,國際通道33個;等效全輻射功率又分為原始主圖、展寬雲圖和天氣圖等三種情況,功能比較齊全,需要解決一系列工程難題。

1994年初,衛星在測試中發生故障後,作為該項任務的承製單位對衛星諸多方面進行了質量攻關,並通過和各有關單位的密切配合,大力協同,嚴把質量關,終於使這顆凝聚著我國航天戰線全體人員10年心血的新星有了可靠的質量保證。

1997年6月10日,我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順利地將「風雲二號」送上太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於6月17日最終定位於東經105度離地球赤道3.6萬公里的高空。由於「風雲二號」比「風雲一號」視野更為廣闊,功能更強,用途更廣,它投入業務運行後,將為廣大用戶提供展寬數字圖像、天氣圖傳真以及各種經過處理的氣象產品,並將在自然災害監測和氣候變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繼1988年和1990年相繼發射兩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後,1997年又成功地將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送上預定軌道,並且已發回清晰雲圖,可以連續監測天氣變化情況,這標志著我國氣象衛星研製和發射已步入國際先進水平,從此,我國的氣象衛星事業和對衛星資源的應用能力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承攬國際商業衛星

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負責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工作的決策者,於1984年開始考慮中國航天如何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的問題。

1985年5月,我國以參加日內瓦國際空間商業會議為契機,組成了一個4人代表團出席會議。當代表團團長在會上向世界航天界的各國代表作了《中國為世界提供發射服務可能性》的報告時,人們的臉上頓時充滿驚訝的表情,緊接著就是會場秩序的一陣騷動和互相交頭接耳的議論。第二天,一份法文報紙登出一條問號加驚嘆號的消息,標題竟是:「羽毛未豐的中國航天技術要參加國際競爭!?」

這就是中國航天准備走向世界放出的第一個試探性氣球。為了使國際上更多的廠商能了解中國的航天技術水平,同年6月,中國又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航天技術展覽會。由於經過精心准備,中國航天技術展這次卻大顯風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緊接著,1985年10月26日,我國以航天部的名義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國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承攬國外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敞開了數十年緊閉的大門,決定在世界航天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也許是天公有意作美,當我國向世界宣布要進入國際市場的消息後僅三個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生爆炸,機毀人亡;不久,美國為了填補因太空梭停止營業而留下的運載工具空白,趕緊研製的「大力神」和「德爾它」運載火箭也相繼失事。而歐空局的「阿麗亞娜」運載火箭也發射失敗。這時,急不可耐的西方各大衛星公司,開始把眼光投向中國,從而為我國進入世界衛星發射市場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得機會。

1986年1月,中國同瑞典國家空間公司正式簽訂協議,用中國的「長征二號丙」火箭為該公司搭載發射一顆郵政衛星。這是我國與國外最早接觸、簽署的一份正式發射衛星的協議。

1987年的8、9月間,我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兩顆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在8月份發射的那顆衛星上,搭載了法國馬特拉公司的兩個微重力實驗裝置;這是我國首次實現用航天技術向國外用戶提供服務,成為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航天市場的一個標志。

1988年9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從此,這個深山峽谷的神秘面紗被揭開,旅遊者和參觀者絡繹不絕,接洽衛星發射任務的客戶也接踵而至。1990年4月7日,由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承包,我國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亞洲一號」衛星,定點於東經105·5度的赤道上空,這顆由美國製造的衛星是當時世界上同類型衛星中使用最廣,技術最成熟的一顆中小型衛星,工作壽命9·5年。「亞洲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為我國發射國際商業衛星提供了經驗,同時也增添了我們走向國際市場的信心。

為了履行1988年11月1日,中國和美國休斯頓公司使用中國「長征二號E」發射供澳大利亞使用的兩顆「HS-601」衛星(簡稱澳星)的正式合同,1992年8月14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用自己研製的大推力火箭,順利地將這顆重型的「澳賽特BI」通信衛星發射升空。當閃閃發亮並裝飾著美、澳、中三國國旗的乳白色的太空巨龍「長二捆」於14時凌晨7時多一點從發射台上徐徐升起,直沖九重雲霄時,為此而奮斗不懈的我國航天戰士,如釋重負,興高采烈,相互祝賀。1994年8月28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我國又用「長征二號E」將美國休斯公司為澳大利亞研製的「澳賽特B3」通信衛星一舉送入太空。「澳星」的多次發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已擁有發射重型衛星的實力,無疑對我國承攬國際商業衛星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從1990年4月至1997年6月的10年間,我國分別承攬了10顆國際商業衛星的發射任務。它們分別是瑞典的「弗利亞科」科學試驗衛星,亞洲衛星通信有限公司的「亞洲1號」、「亞洲2號」通信衛星,亞太通信衛星有限公司的「亞太1號」、「亞太1號A」通信衛星,巴基斯坦的「巴達爾1」科學實驗衛星,澳大利亞的「澳賽特BI」、「澳賽特BZ」、「澳賽特B3」通信衛星以及美國的「艾科斯達1號」通信衛星。為了使我國航天技術在世界市場上站穩腳跟,以優質,高效、安全的服務參與世界競爭。近幾年來,我國對各個衛星發射場的設備、設施進行了現代化的更新改造,使發射的實時指揮更趨現代化,數據的採集處理能力明顯增強,指揮顯示更精確直觀,其綜合發射能力已成為國際第一流水平。這充分說明,我國的航天事業正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衛星發射市場中主宰沉浮的命運,已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還有北斗系統4個衛星!

『貳』 某校興趣小組想親身感受科學家的探究歷程,他們選擇了《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粗略測定》為探究內容. 首先,


(1)蠟燭與氧氣反應,生成物中有氣體,不能准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紅磷、銅粉、汞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物是固體物質,又不會與空氣中的其他成分反應,故選A;(1)保證集氣瓶中的氧氣與紅磷完全反應,故選A;為了保證實驗能夠成功,實驗前應該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確保成功測定空氣主要組成成分.
(2)
①儀器名稱:A長頸漏斗;D燒杯;
②對於操作的填寫,根據上面關於關閉開關B後冷卻至室溫後,此時乙裝置處於密閉狀態,所以要觀察現象就要改變乙裝置的密閉狀態,所以應該打開開關C.觀察到的現象是水倒吸入乙裝置,大約占集氣瓶容積的

1
5

③一氧化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雖然消耗掉氧氣,但同時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用CO氣體代替氫氣進行上述實驗;如果用CO氣體代替氫氣改進措施:驗前在乙瓶內壁先附著一層濃NaOH溶液.
答案:
(1)A足量
(2)A檢查氣密性
(3)
①長頸漏斗;燒杯;
②打開開關C;丙中的水倒流入乙瓶,進入水的體積約占乙瓶容積的
1
5

③不能;實驗前在乙瓶內壁先附著一層濃NaOH溶液.

『叄』 初三化學試卷及答案

九年級化學上學期期末試卷 2012/1/11
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O-16 Mg-24 Cl—35.5 Ca-40 Fe-56 N—14 Cu—64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包括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下列變化中,屬於化學變化的是
A.紅磷燃燒 B.冰融化成水 C.礦石粉碎 D.銅絲彎曲
2、下列物質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
A.金剛石製作刀具 B.水作溶劑
C.用16%的食鹽水選種 D.氧氣供給呼吸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鐵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
B.不銹鋼就是永不生銹的鋼
C.生鐵可以完全溶解在足量的稀鹽酸中
D.油罐車的尾部經常有一條鐵鏈拖到地面上,這是利用了鐵的導電性
4、溴酸鈉(NaBrO3)是某種冷燙精的主要成分,對頭皮有刺激作用,使用不當會引起皮炎。溴酸鈉中溴元素的化合價是
A、 +5 B、 +4 C、 +3 D、 -1
5、下列滅火措施不正確的是
A、油鍋著火——用鍋蓋蓋滅 B、圖書館著火——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滅
C、房屋著火——用高壓水槍撲滅 D、電視機著火——用水撲滅
6.下列所示的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7、凈化水的方法有:①過濾②加明礬吸附沉降③蒸餾④消毒殺菌。要將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凈化成生活用的自來水,應選用的方法和順序為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 (D)①③④
8、下列物質中,屬於混合物的是
A.氯酸鉀 B.氧化鎂 C.空氣 D.水
9、建設節約型社會,「從我做起」,我認為下列節約行為合理的是
A、直接用工業廢水澆灌農田 B、用剩的葯品倒入廢液缸
C、吃經高溫蒸煮後的變質大米 D、用淘米水澆花
10、「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下列敘述不科學的是
A、區別硬水與軟水常用肥皂水 B、未開啟的地窖、窖井,不可冒然進入
C、加碘食鹽的「碘」是指碘元素 D、小孩經常咬鉛筆,會導致鉛中毒
11.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金屬。下面對金屬的利用不是由金屬活動性決定的是
A.用鐵回收含銀廢液中的銀 B.用鋅與稀硫酸反應製取氫氣
C.古代金銀製品能保存至今 D.用鋁合金製作門窗框架
12、下列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設計中,可行的是
A.加熱氯酸鉀和少量二氧化錳的混合物製取氧
B.鹽酸跟氧化鈣反應製取二氧化碳
C.稀硫酸跟石灰石反應製取二氧化碳
D.稀硫酸跟銅反應製取氫氣
13、在X+2O2 CO2+2H2O的反應中,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可判斷出X的化學式為
A.CH4 B.C2H5OH C.C D.CO
14.將充滿下列四種氣體的四支試管,分別倒立在水中,試管內水面上升最高的是( )
A、氫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氧氣
15、右圖表示的是純凈物、單質、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間的包含與不包含關系,若整個大圓圈代表純凈物,則在下列選項中,能正確指出①、②、③、④所屬物質類別的是
A.①單質、③氧化物 B.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C.①單質、③化合物 D.②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
二、選擇題(本題包括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每小題有一個或兩個選項符合題意。若正確答案只包括一個選項,多選時,該題為0分;若正確答案包括兩個選項,只選一個且正確的給1分,選兩個且都正確的給2分,但只要選錯一個,該小題就為0分)
16.下列關於分子和原子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運動 B.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D.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唯一微粒
17、下列對一些事實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事實 解釋
A 木炭燃燒能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 反應物的質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B 雙氧水能殺菌消毒而水則不能 兩種物質的分子構成不同
C 氯化銅與氫氧化鈣兩溶液間的反應速率比兩固體間的反應快 參加反應的粒子在溶液中接觸機會比在固體中接觸機會多
D 水銀溫度計受熱時水銀柱上升 汞原子體積變大
18.某物質R是人類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已知R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50,其中含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40%,含氧元素53.3%,其餘為氫元素。則R的化學式為 ( )
A.C6H12O6B.C6H6O C.C5H10O2 D.C5H10O5
19、下列對有關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A.鐵絲在空氣中燃燒時,火星四射,有黑色物質生成
B.紅熱木炭放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劇烈燃燒,產生白光
C.石蠟在氧氣中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D.鋁絲浸入硫酸銅溶液表面有紅色物質生成
20.下列四個圖像,分別對應四種操作過程,其中正確的是

A B C D
A.一定質量的鎂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
B.等質量的鐵和鎂同時分別放入兩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鹽酸中
C.向久置在空氣中已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里加入過量的稀鹽酸
D.某溫度下,向一定質量的飽和氯化鈉溶液中加入氯化鈉固體
三、(本題包括5小題,共28分)
21.(4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各種化學元素組成的,請你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
(1)「西氣東輸」工程中輸送的氣體是 ;
(2)水銀不是銀,是一種金屬的俗稱,這種金屬是 ;
(4)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多的氧化物是 。
22、(4分)回答下列問題:
據統計,目前南充市私家車出現井噴式增長:小汽車從5萬輛增加到6萬輛用了不到12個月時間。汽車排放的尾氣(CO、SO2與NO等物質)將會加重我市空氣污染,其治理方法有:
(1)在汽車的排氣管上裝一個「催化轉化器」。其作用是使CO和NO反應,生成N2和CO2。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用壓縮天然氣(CNG)作燃料,修建加氣站。壓縮天然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 。 點燃該氣體前,應先 。
(3)使用氫氣燃料。推廣2005的同濟大學推出用氫氣作燃料的「超越3號」氫動汽車。氫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8分)右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橫行)中的元素,除0族(最右縱行)元素外,從左到右原子序數依次增多,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在化學反應 中,原子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請回答:(1)硅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原子序數為8的元素位於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元素符號為 ,它屬於 (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
(2)原子半徑:鈉 鎂(填「>」或「==」或「<」,下同),原子得電子能力:硫 氯。
(3)與鈉元素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為 。
(4)分析上表可發現:每一橫行元素從左向右排列所遵循的一條規律是

24、(6分) 合金A由四種單質組成,已知:①合金A中不含K、Ca、Na;②氣體B可燃;③氣體G為人體新陳代謝的主要產物之一,請據圖回答以下問題:

(1)合金A由哪些單質組成(用化學式表示): 、 、 、 ;
(2)寫出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 ;
(3)寫出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 。
25、(6分)某班同學在實驗室進行了「酸的性質」實驗,使用過的試劑有:①鐵屑②氧化鐵③鹽酸④氫氧化鈉溶液⑤碳酸鈉溶液。
(1) 實驗結束,他們將廢液全部廢液倒入廢液缸。為了使廢液能無害排放,需要用_______________測定廢液的酸鹼度,測定廢液的pH=1,廢液呈______性。
(2) 以上提供的5種試劑在廢液中可能有的是___________( 填序號),你選擇的理由是(任選兩種,用化學方程式說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廢液中的溶質最多可能有________種。
四、(本題包括1小題,共7分)
28、(7分)某淡黃色的顆粒狀固體,其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通常狀況下能跟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例如:它與CO2反應時,只生成了Na2CO3和O2,它與稀鹽酸反應時,只生成了NaCl、H2O和O2。上課時,老師做了如下實驗:
a.取少量的淡黃色的顆粒狀固體投入到盛有少量水的試管中,可觀察到產生了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b.再向試管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可觀察到燒杯中溶液變紅。
根據實驗現象,回答下列問題:
(1)淡黃色的顆粒狀固體中一定含有 元素。你做出這個判斷的理由是 。
(2)實驗a中產生的氣體,可用 法收集。
(3)同學們對實驗a中產生的氣體的組成看法不一,提出了以下幾種假設:
①該氣體是CO; ②該氣體是H2。
請你推測該氣體還可能是 (寫化學式)。
(4)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你在(3)中的推測(寫出簡要操作步驟,反應現象和結論)。
操作步驟
反應現象
結論
五、(本題包括1小題,共5分)
29、(5分)工業煉鐵是把鐵礦石和焦炭等原料一起加入高爐,在高溫下通入空氣進行一系列反應把鐵還原出來。
(1)通入空氣使固態的焦炭轉化為具有還原性的氣態物質,轉化過程中涉及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赤鐵礦(主要成分為Fe2O3 )在高爐里反應生成單質鐵的化學方程式是 。
(3)汁算:①氧化鐵(Fe2O3)的相對分子質量是 ;
②5000t含氧化鐵84%的赤鐵礦中,氧化鐵的質量是 t;
③上述赤鐵礦理論上可煉得含鐵98%的生鐵 t。
九年級化學試題參考答案和評分標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D A D D C C D D D A A C B
二、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若正確答案只包括一個選項,多選時,該題為0分;若正確答案包括兩個選項,只選一個且正確的給1分,選兩個且都正確的給2分,但只要選錯一個,該小題就為0分。
題號 16 17 18 19 20
答案 CD D D BD AC
三、(本題共4小題,每空1分,共28分)
21、(4分)CH4、Hg、Ca(OH)2、H2O2
22、(4分) (1)2CO+2NO催化劑N2+2CO2
(2)CH4+2O2 點燃 H2O+2CO2 驗純(3)2H2+O2 點燃 2 H2O
23、(8分)(1)28.09 2 O 非金屬(2)< <(3)鋰
(4)每一橫行,質子數逐漸增大
24、(6分) 答案:(1)Fe、Cu、C、Mg(本小題全對給2分,對2個或3個給1分)
(2)2Al+3FeCl2=3Fe+2AlCl3(3)CuO+H2SO4=CuSO4+H2O
25、(6分)(1)pH試紙、酸
(2)③ NaOH + HCl = NaCl + H2O Fe + 2HCl = FeCl2 + H2↑ 4
四、(本題包括1小題,共7分)
26、(7分)(1)鈉、氧 (2分) 質量守恆定律 (1分)
(2)排水(1分)(3)O2(1分)(4)(2分)
操作步驟:收集氣體,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反應現象: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結論:是氧氣
六、(本題共1小題,共5分)
27、(5分)(1)CO2 + C 2 CO (2) 3 CO + Fe2O3 2 Fe + 3 CO2
(3)160 4200 3000

『肆』 為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下三套實驗裝置:(1)上述3個裝置中,不能證明「銅與濃

(1)裝置Ⅰ可通過U形管中紅墨水液面的變化判斷銅與濃硝酸的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裝置Ⅱ可通過燒杯中是否產生氣泡判斷銅與濃硝酸的反應放熱還是吸熱;裝置Ⅲ只是一個銅與濃硝酸反應並將生成的氣體用水吸收的裝置,不能證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
故答案為:Ⅲ;
(2)氫氧化鋇與硫酸反應屬於中和反應,中和反應都是放熱反應,所以錐形瓶中氣體受熱膨脹,導致U型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故答案為: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熱;
(3))①若M為鈉,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該反應我放熱反應,放熱的熱量使大試管中溫度升高,氣體壓強增大,所以右邊燒杯中有氣泡產生;冷卻後大試管中溫度降低,壓強減小,右邊燒杯中的導管會形成一端液柱,
故答案為:產生氣泡,反應完畢後,冷卻至室溫,燒杯里的導管內形成一段液柱;
②若觀察到燒杯里產生氣泡,說明M溶於水放出熱量,由於放熱反應一定屬於化學變化,而有熱量放出的反應不一定為化學變化,所以不一定屬於放熱反應,如濃硫酸溶於水會放出熱量,但是不屬於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可能是放熱反應;
③若觀察到燒杯里的玻璃管內形成一段水柱,說明M溶於水後導致大試管中溫度降低,壓強減小,證明M溶於水為吸熱過程,溶於水能夠吸收熱量的物質有:硝酸銨、氯化銨等,
故答案為:硝酸銨;
(4)至少有兩種實驗方法能證明超氧化鉀與水的反應(4KO2+2H2O═4KOH+3O2↑)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方法①:選擇上述裝置Ⅰ(或Ⅱ)進行實驗,Ⅰ裝置右邊U型管中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或燒杯中導管中有氣泡放出),證明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方法②:取適量超氧化鉀粉末用脫脂棉包裹並放在石棉網上,向脫脂棉上滴加幾滴蒸餾水,片刻後,若觀察到棉花燃燒,則說明該反應放出大量熱,使棉花燃燒,證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Ⅰ(或Ⅱ);放熱.

『伍』 在線等: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三套實驗裝置,用於「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4P+5O2=2P2O5(條件:點燃)
2.容器密封性不好,漏氣
3.使用葯品量少,測量精確;15(試管50毫升專,消耗氧氣10毫升,因此注屬射器向試管輸送10毫升氣體
4.(題目有問題,是不是然後松開手,活塞仍返回至25ml刻度處?)密封性良好;10(系統貫通,因此總氣體量為50+25=75毫升,消耗氧氣75/5=15毫升,因此刻度為25-15=10)

『陸』 廣東省科學院與F1科院廣州分院合並了嗎

2019年是廣東省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十周年。
十年來,省院合作行穩致遠,在科技創新發展上頻亮新招。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構建了覆蓋全省的「一園(明珠科學園)一廊(深圳一東莞一廣州一佛山科技創新走廊)一網路(科技服務網路)一體系(國家大科學裝置體系)」科技創新生態,探索出一套符合廣東特色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成為廣東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
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中,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繼續排名第一,連續第3年全國居首。在區域創新能力5個評價維度中,廣東省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3個維度全國領先。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指出,院省啟動全面戰略合作以來,雙方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研究機構布局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務實合作,取得了可喜進展和顯著成效。他表示,中科院將與廣東省通力合作,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廣東省對院省雙方合作給予高度評價。2018年11月舉行的廣東、中國科學院全面戰略合作領導小組會議指出,希望雙方進一步完善省院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平,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新貢獻。
促進「國家隊」優秀人才和科研資源匯集廣東
2009年1月22日,中科院與廣東省在廣州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拉開了院省全面戰略合作的序幕。協議簽訂當天成立了合作領導小組並舉行第一次會議,審議了《中國科學院 廣東省人民政府全面戰略合作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在全面戰略合作的定位上,《規劃綱要》著眼於推動院省合作從以往的技術和項目層面的合作,上升為技術與成果、創新資源、創新能力的轉移轉化;從單項的、短期的合作,上升為系統、全面的戰略合作;從以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合作擴展到覆蓋廣東各地市的全面合作,在廣東共建國家科技創新的新高地,全面提升廣東在國家科技戰略布局中的地位。
院省雙方做好頂層設計,按照「需求牽引、規劃先行、平台依託、項目帶動、人才集聚」的原則,以共建國家科技創新新高地作為共同目標。十年來,院省雙方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協議,推動一大批重大項目和成果落地廣東。
科技資源、創新人才相對匱乏,是廣東省自主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
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表示,中科院與廣東省的緊密型合作,促進了「國家隊」優秀人才和科研資源匯集廣東,為推進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匯聚磅礴力量。
目前,中科院在粵院屬單位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海洋開發、資源環境、生態保護、新能源與新材料、生物醫葯、先進製造、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雲計算等,在廣東的科研布局日臻完善。
目前,中科院相關單位在粵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共同設立科技產業基金8支,總規模28.15億元,建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個,成立產業創新聯盟48個。
在廣東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已居全國前列
2018年8月23日,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中國散裂中子源這項「國之重器」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導的科學力量更多地承擔了「引領者」「顛覆者」的重任。2014年6月,院省聯合成立「中科院與廣東省共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領導小組」,經院省雙方共同努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8年11月,院省簽署《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提出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核心,爭取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目前共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建成2個(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建6個(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廣州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深圳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裝置),啟動預研5個(東莞南方光源、極端海洋環境綜合科考系統等)。
廣東已成為國內「十二五」以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布局建設較多的省份之一,成為提升廣東省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去年4月27日至28日,中科院副院長張濤到廣東省調研大科學裝置建設情況時指出,大科學裝置是我國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體現,對於基礎研究非常重要,建設不是目標,關鍵是要利用好裝置,產出更多國際領先的原創成果。他表示,目前在廣東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已居全國前列。
大科學項目的引領,大科研平台的支撐,形成了廣東建設科技新高地戰略布局。2019年11月,院省共同編制完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爭取向國家申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
為提升廣東科技創新能力和整體科研水平,中科院不斷加強在粵研究機構的建設和部署。目前,中科院相關單位在粵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與企業共建技術創新平台300多個,已成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由中科院、廣東省和廣州市2002年共建的華南植物園項目,開啟了「大手筆」院地共建大型科研機構的先河。如今,華南植物園已發展為集科學研究、植物保育、知識傳播、資源利用於一體的高水平國家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是由中科院、廣東省和廣州市三方共建,從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化學生物學、感染與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裝備研製等研發的科研機構,於2006年3月獲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立,是中科院第一個與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發機構。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由中科院與深圳市於2006年共同建設,香港中文大學參與建設。該院13年來已建成9個研究平台、累計孵化企業總計759家,持股企業超過227家,估值過億的達28家,與企業共建100個聯合實驗室,成為深圳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佼佼者。
由中科院與廣州市於2005年共同建設的廣州中科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廣州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院三所一中心」的架構,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中科院平台型技術轉移中心和中科院創新集群建設園區之一。
中國科學院雲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成立於2011年10月,是由中科院與東莞市共建的大數據、雲計算研發機構。該中心匯聚了包括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內的8家研究所人才、技術和設施,擁有國內首個自主產權的雲計算平台。
院省合作以來,大批中科院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入粵,構建了院省合作人才會聚的通道。至2018年底,中科院廣州分院系統在粵8家研究所職工總數4483人,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44個,研發規模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為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落地廣東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8年12月,中科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廣州分院系統的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植物園、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等單位分別因在深海科考和載人深潛器技術、《中國植物志》編研及生物多樣性研究、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等方面的卓越貢獻而榜上有名。
此外,廣州能源所自主研製的鷹式波浪能發電技術成功入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於2018年在陝西藍田發現新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將古人類活動遺跡的年代向前推進了約50萬年。
院省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在新一輪創新大潮中,廣東迎來「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
白春禮在中科院廣州分院調研時指出,廣州分院及分院系統各單位要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為契機,充分發揮中科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優勢,全面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在支持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方面,廣東啟動建設的三批次10家省實驗室中,中科院相關研究機構深度參與了6家,包括再生醫學與健康(廣州生物院等)、材料科學與技術(高能所/物理所等)、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長光所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南海所等)、化學與精細化工(廣州化學等)、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近物所等)。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廣東省實驗室已引進高水平人才團隊200餘個,匯聚8家香港科研機構、40餘位港澳科學家參與建設。
在共建高水平研究機構方面,中科院在粵部署新增了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幹細胞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廣州分部)、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研究中心、中科院核心植物園特色研究所、中科院葯物創新研究院華南分部等四類機構。
在廣東省公布首批建設的8家高水平研究院中,以中科院力量為主建設的達7家,包括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廣州)、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廣東(佛山)研究院、廣東琴智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等。
在共建科教融合園區方面,2018年1月,中科院大學與廣州市簽署協議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同年11月,中科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辦學協議,依託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並於2019年10月獲批納入廣東省高校設置規劃,正式開始籌建。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項目正式啟動。
新一輪院省合作將在建設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機構、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學科群、世界一流的科技型企業、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世界一流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切實開展深度合作,助推廣東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引擎,助力廣東早日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
【記者】卞德龍
【通訊員】孫金龍 馬學濤
圖片由中科院廣州分院提供
【作者】 卞德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柒』 為了研究種子萌發所需的條件,某學生設計了三個裝置(A、B和C),放置在陽光下.如圖所示:(提示:C裝置

(1)將裝置自A和裝置B的實驗進行比較發現存在唯一變數--水分.裝置A中種子不萌發,裝置B種子萌發,可得種子萌發需要一定的水分.
(2)該實驗只能形成一組對照,也就是裝置A和裝置B的對照.所以本實驗不可以證明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沒有設計不同溫度的對照實驗.
(3)如果證明「陽光不是種子萌發所必需的」結論,除了利用裝置B外,需要增加一個對照組,請你設計該對照組:增加一個與B相同的裝置,並在裝置外罩上不透光的箱.
(4)將裝置B和C的實驗結果進行比較,我們發現B和C之間存在兩個變數--空氣和光(C遮光),無法形成對比,也就無法得出種子萌發需要空氣.
故答案為:(1)水分
(2)不能.因為沒有設計不同溫度的對照實驗
(3)增加一個與B相同的裝置,並在裝置外罩上不透光的箱(給裝置遮光)
(4)不可以.因為B和C之間存在兩項(空氣和陽光)不同條件對比.

『捌』 為探究某些生態因素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有人設計了如下實驗:①在四個大小形狀相同的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

(1)A、B、C三個裝置中,在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中,A裝置中只有消費者:動物;B裝置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C裝置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河泥中的細菌與真菌;在三個裝置中,只有裝置C的生物部分最全,且非生物部分比其它兩裝置多了河泥,故C裝置最接近自然池塘的生態系統.
(2)C裝置的小魚要進行光合作用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而裝置中的綠色水草進行光合作用可以釋放出氧氣供小魚利用.A裝置只有小魚,隨著水中的氧氣不斷地消耗,當氧氣缺乏時,小魚便窒息而死了,所以C裝置的小魚可以存活較長時間.
(3)D裝置由於放在黑暗中,條件是無光,所以裝置中的綠色水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進行呼吸作用,裝置中的小魚與綠色水草都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而A裝置只小魚消耗氧氣,B、C裝置綠色植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所以氧氣消耗最快的就是裝置D,因此裝置中的小魚因缺少氧氣最先死亡.
(4)C、D裝置為對照實驗組,裝置中除了條件光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所以該對照組探究的是光對兩裝置的影響.由於D裝置中的小魚最先死亡可知,綠色水草只有在有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供小魚呼吸作用利用.
(5)如果四個裝置都置於陽光下,D裝置中的綠色水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跟裝置C一樣,小魚存活的時間變長了.而A裝置中由於沒有綠色水草提供氧氣,最先因缺少氧氣而死亡.
故答案為:(1)C(2)A(3)氧(4)有光(5)A

閱讀全文

與張濤設計了3個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看機械表要保養 瀏覽:517
小學生雕刻工具箱 瀏覽:417
k5儀表信息怎麼調 瀏覽:936
青島泰科閥門怎麼樣 瀏覽:277
地熱總閥門開關擰不動怎麼辦 瀏覽:60
03儀表盤模式怎麼換 瀏覽:284
ktv設備有哪些設備 瀏覽:191
關節軸承怎麼安裝使用 瀏覽:838
生產山楂糕需要哪些設備 瀏覽:91
機械表後面的飛輪是什麼 瀏覽:163
怎麼實現儀表盤ar導航 瀏覽:722
某同學設計了如下裝置來 瀏覽:633
超聲波儀器動態范圍是什麼意思 瀏覽:11
傳動裝置分析 瀏覽:263
風機與閥門連鎖怎麼實現 瀏覽:314
消防管道閥門抽檢比例 瀏覽:313
礦用自動除塵噴霧裝置生產工藝 瀏覽:334
鑄造灰鐵很硬怎麼回事 瀏覽:505
天然氣灶沒有自動滅火裝置會有什麼後果 瀏覽:221
江蘇旭潤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