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鐵銹蝕的條件.a管中裝入少量煮沸的蒸餾水,b管中是乾燥的空氣.調節L端
A、只有a管中的鐵釘會銹蝕.b管中是乾燥的空氣,鐵在乾燥的空氣中很版難生銹,故A正確;
B、鐵權在空氣中生銹,主要是鐵跟水和氧氣等物質反應,a管中有水反應速度應快些,氣壓相對低了,紅墨水的水平就升高了,故B錯誤;
C、該實驗說明鐵的銹蝕與空氣和水有關 實驗結果是L端紅墨水上升了,說明a管中鐵生銹快,證明鐵的生銹與水和空氣有關,故C正確;
D、該實驗能夠說明鐵銹蝕與空氣有關,故D錯誤.
故選BD.
⑵ 某學生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利用氯氣與潮濕的消石灰反應製取少量漂白粉(這是一個放熱反應),據此回
(1)二氧化錳與濃鹽酸發生反應MnO2+4HCl(濃)
△ | .
⑶ 某學生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裝置利用氯氣與潮濕的消石灰反應製取少量漂白粉(這是一個放熱反應,反應後溫度將
(1)①加熱條件下,二氧化錳和濃鹽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氯氣,反應方程式為:MnO 2 +4HCl(濃) MnCl 2 +2H 2 O+Cl 2 ↑; ②該反應中,部分氯元素化合價升高,部分化合價不變,所以鹽酸有還原性和酸性,故選ac; ③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反應生成氯氣,但稀鹽酸和二氧化錳不反應,且參加反應的鹽酸有一半參加氧化還原反應,所以若有0.4molHCl參加反應,可製得氯氣2.24L,故選C; 故答案為:MnO 2 +4HCl(濃) MnCl 2 +2H 2 O+Cl 2 ↑;ac;C; (2)氯氣有毒不能直接排空,但氯氣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無毒物質,所以D中試劑是氫氧化鈉溶液, 故答案為:NaOH溶液,吸收氯氣等尾氣,防止污染環境; (3)氯氣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次氯酸鈣和水,反應方程式為:2Cl 2 +2Ca(OH) 2 =Ca(ClO) 2 +CaCl 2 +2H 2 O,故答案為:2Cl 2 +2Ca(OH) 2 =Ca(ClO) 2 +CaCl 2 +2H 2 O; (4)①溫度較高時氯氣與消石灰反應生成了Ca(ClO 3 ) 2 ,為避免副反應發生,應該降低溫度,所以可以採取將U型管置於冷水浴中的措施, 故答案為:將U型管置於冷水浴中; ②鹽酸易揮發,加熱過程中生成的氯氣中含有氯化氫,氯化氫能和鹼反應,所以反應方程式為:Ca(OH) 2 +2HCl=CaCl 2 +2H 2 O,為避免副反應發生,可以在B、C之間連接一個盛有飽和食鹽水的洗氣瓶, 故答案為:Ca(OH) 2 +2HCl=CaCl 2 +2H 2 O;在B、C之間連接一個盛有飽和食鹽水的洗氣瓶. |
⑷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裝置分別進行探究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實驗葯品製取氣體量氣管中
(1)分液漏斗用於氣體發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於互不相溶的幾種液體的分離,加液時要注意內外空氣相通,壓強相等,液體才能順利流下,具體操作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故答案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2)一氧化氮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可與水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裝置Ⅰ中有空氣,一氧化氮會與裝置中的空氣反應,生成的二氧化氮溶於水並與水反應,使測得的一氧化氮體積不準,所以不可以通過實驗I收集並測量NO氣體的體積來探究銅樣品的純度; 故答案為:不可行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NO2溶於水,使測得的NO氣體體積不準; (3)氨氣為鹼性氣體,極易溶於水,量氣管中的液體應該不含水且不與氨氣反應,濃NaOH溶液、氨水、氯化銨溶液中含有水,氨氣被水吸收,而氨氣不溶於煤油,所以量氣管中液體最好是煤油; A、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外聯雙球狀導管內伸入到液體中,液體進入雙球內,防止進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A正確; B、吸收裝置中的導管下聯漏斗,漏鬥口伸入液面以下,易吸收易溶性氣體,不能防止倒吸;故B不正確; C、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與乾燥管連接,當水進入乾燥管內,燒杯內液面下降低於導管口,液體又流落到燒杯中,能防止倒吸,故C正確. D、氨氣極易溶於水,不溶於四氯化碳,所以導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氣泡向上到水層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確; E、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口,液體經進氣管倒流入前端裝置,產生倒吸,故E錯誤; F、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底部,液體不能流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確;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裝置有ACDF,不能防倒吸的是BE; 故答案為:C;BE; (4)根據PV=nRT,為保證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在讀數時應注意:①將實驗裝置恢復到室溫,②使量氣管兩端液面相平,因為相平說明兩邊液面上的壓強是一樣的,這樣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③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俯視或仰視會造成誤差; 故答案為:使量氣管與乾燥管兩端液面相平; (5)鎂鋁合金中鋁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偏鋁酸鈉和氫氣,反應方程式為:2Al+2NaOH+2H2O═2NaAlO2+3H2↑,離子方程式為:2Al+2H2O+2OH-=2AlO2-+3H2↑; 故答案為:2Al+2H2O+2OH-=2AlO2-+3H2↑; (6)第2次測量數據誤差較大,可不用,鋁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氣的體積= =336.0mL=0.336L 設生成0.3323L氫氣,需鋁的質量為x 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54g 3×22.4L x 0.336L = ,解之得:x=0.27g 鋁的質量分數= ×100%=27.0%. 故答案為:27%.
⑸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試回答:(1)該裝置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
(1)通過觀察可知該裝置中缺少尾氣的處理裝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氣中了.我們可以在出氣口處添加一燃著的酒精燈,把未反應的一氧化碳燃燒掉.; (2)如果先給氧化銅加熱,一氧化碳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受熱時可能發生爆炸.故先通入一氧化碳; (3)在高溫條件下,黑色的氧化銅被一氧化碳還原為紅色的銅.所以,A處觀察到的現象是:黑色的固體逐漸變為紅色固體.一氧化碳和氧化銅反應生成了銅和二氧化碳,反應的方程式是:CO+CuO △ | .
⑹ 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彈簧秤固定在一合適的木板上,桌面的右邊緣固定一支
(1)根據勻變抄速直線運動公式得襲: a= 為了減小測量加速度的偶然誤差可以採用的方法是保持F 1 不變,重復實驗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2)當F 1 >F 0 時,木板才產生加速度.隨著繼續向瓶中加水後,礦泉水瓶的質量不斷增加, 礦泉水瓶的質量不能遠小於木板的質量,那麼水的重力與繩子的拉力差值越來越大.故選C. (3)A、不可以改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故A錯誤. B.緩慢向瓶中加水,可以更方便地獲取多組實驗數據,故B正確. C.緩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剛剛開始運動,可以比較精確地測出摩擦力的大小,故C正確. D.並沒有獲得很大的加速度,可以獲取多組實驗數據以提高實驗精度.故D錯誤. 故選BC. 故答案為:(1) ,保持F 1 不變,重復實驗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2)C, (3)BC. |
⑺ 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鐵銹蝕的條件.a管中裝入少量煮沸的蒸餾水,b管中是乾燥的空氣.調節L端
鐵在與水和氧氣並存時易生銹,故a中的鐵釘生銹,則b中的鐵釘不生銹,由於a中氧氣被消耗,故壓強變小,液面L端上升,R端下降; A、只有a管中的鐵釘會銹蝕,正確; B、L端液面上升,R端液面下降,正確; C、用蒸餾水實驗可排除雜質的干擾,正確; D、該實驗能說明鐵的銹蝕與空氣有關,錯誤; 故選D.
⑻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實驗」:圖Ⅰ時按教材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甲、乙、丙三個燒
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性氨氣遇到的酚酞試液變紅.圖I是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版學實驗,權大燒杯中的實驗現象是甲燒杯中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紅,丙、乙燒杯內無明顯變化; 【分析討論】 (1)通過E試管放有酚酞溶液沒有變色進行對比說明酚酞試液變紅的原因是氨分子運動的結果; (2)通過實驗現象說明了氨水顯鹼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氨分子能到酚酞試液中說明了氨分子在不斷的運動,運動到酚酞試液中的,還能說明溫度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溫度低運動速度慢; (3)改進後的裝置氨分子在密閉容器中運動不到空氣中,不污染空氣,在試管中進行的實驗節約葯品.現象明顯. 故答案為:甲燒杯酚酞試液變紅;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溶液無色; (1)進行對比; (2)①分子是客觀存在,並總在不斷運動的;②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 (3)能盡量防止氨氣逸出污染空氣,更能體驗化學變化的過程;能夠說明分子運動的快慢等.
⑼ 某學生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利用氯氣與潮濕的消石灰反應製取少量漂白粉(這是一個放熱反應)。請回答下
(1)MnO 2 +4HCl(濃) MnCl 2 +Cl 2 ↑ +2H 2 O; < (2) 2Cl 2 +2Ca(OH) 2 =CaCl 2 +Ca(ClO) 2 +2H 2 O (3)①冷卻B裝置(或將B裝置置於冷水浴中) ② 2HCl+Ca(OH) 2 =CaCl 2 +2H 2 O ; 在A、B間連接一個裝有飽和食鹽水的洗氣瓶 (4)吸收未反應的氯氣,防止污染空氣 |
⑽ 某學生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利用氯氣與潮濕的消石灰反應製取少量漂白粉(這是一個放熱反應).請回答
(1)加熱條件下,二氧化錳和濃鹽酸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氯氣,發生MnO2+4HCl(濃) △ | .
與某學生設計下圖所示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傳動裝置分析
發布:2025-09-15 09:38:25
瀏覽:26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