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風動裝置實驗教案

風動裝置實驗教案

發布時間:2022-12-31 05:39:41

㈠ 風動裝置的設計基於什麼原理

以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機械及裝置種類很多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用於生產自動化、
機械化的氣動元件大量涌現。
產品的特點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的機械化工具的基本原理。
任何生產過程機械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
改善加工質量,降低成本並減輕勞動強度。
為此,風動工具的設計及製造應滿足下列各項要求:
①重量要盡可能地輕;
②使用方便;
③工作可靠;
④保證工作安全,
⑤便於檢修;
⑥要經濟,也就是單位功率的耗氣量要降到最低限度。
下面介紹風動馬達
1、風動馬達分類和工作原理:
常用的風動馬達有葉片(也稱為滑動)、活塞和薄膜方式三種。(目前市場上常用的是葉片風動馬達、活塞風動馬達)
風動馬達是將壓縮空氣的壓力轉換為旋轉機械能的裝置。其作用類似於電動機或液壓電動機。也就是說,輸出扭矩用旋轉運動驅動機構。
葉片風動馬達與活塞風動馬達特性比較:
葉片風動馬達的高扭矩較小,活塞風動馬達旋轉的扭矩稍低,但風動馬達比液壓馬達速度高,扭矩小。
2、風動馬達的優缺點:
風動馬達的特點是,與起到同樣作用的電動馬達相比,外殼輕便,運輸方便;因為工作介質是空氣,所以不必擔心火災。氣動馬達過載時,可以自動停止,保持供給壓力和平衡。由於這種特性,風動馬達在礦山機器或氣動工具等中被廣泛使用。

㈡ 探究常見能量控制裝置是怎樣工作 實驗記錄

1)實驗通知單 2)學生實驗報告單 3)教師分組實驗報告單 4)教師演示實驗報告單 5)儀器出借單 6)借還登記

㈢ 加濕器原理

1.家用加濕器
一般通過超聲波將水霧化,霧化後的水蒸氣通過風扇吹出外殼,從而達到加濕空氣的效果。市電經過開關電源後,輸出36V和12V兩個電壓。其中36V電源水汽霧化模塊和12V電源風扇。電路中,D1和D2分別是缺水指示燈和工作指示燈;簧片開關是液位檢測開關;RT1是一個電位計,用於調節霧的大小。02為核心,其外圍電路為超聲波發生電路。
2.超聲波加濕器
超聲波以1.7MHZ的高頻振盪,將水霧化成1-5微米的超細顆粒。通過氣動裝置將水霧擴散到空氣中,使空氣濕潤並伴有豐富的負氧離子,可以凈化空氣,增進健康,營造舒適的環境。
3.熱蒸發加濕器
也叫電動加濕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將水在加熱器中加熱到100℃產生蒸汽,由風扇送出。

㈣ 什麼是風動裝置藝術呢

簡而言之 就是可以藉助風來動的藝術品

㈤ 怎樣製造風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思路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春天是個多風的季節,孩子們對"風"這種自然現象非常感興趣, 所以我們在室外組織了活動"好玩的風"。小朋友說,"我們把風搬到室 內,我們自己製作風"。於是我與幼兒共同想辦法,用什麼方法可以製作 風,並將這些計劃畫在記錄表中,請幼兒根據自己的計劃收集材料。於 是,我們共同開展了"我們來製造風"的科學探究活動。 活動目標: 1.大膽嘗試、尋找製造風的多種方法。 2.能運用繪畫、語言講述的形式表達製造風的過程。 3.在製造風的過程中體驗探究與發現的樂趣。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有感受風、尋找風的經驗,並對如何製造風有了自己 的設想。 2.物質准備: (1)幼兒按照製造計劃收集的扇子、電風扇、打氣筒、氣球、硬紙 板、布、吹風機、塑料袋、小瓶子。 (2)小柳樹、大黑板、記錄紙張。 重點、難點: 大膽嘗試、尋找製造風的各種方法。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教師:前些天我們到外面找風去了,你到哪裡找到風了呢? 幼兒:柳樹、小草、頭發、衣服。 教師:你是怎麼發現風的? 幼兒:我看見柳樹、小草、頭發都動了,衣服都飄起來了。 幼兒分享自己關於"如何製作風"設計記錄。 (1)你們要用什麼方法製造風? 幼兒:我想用扇子扇風。 幼兒:我用手抓緊塑料袋的口,然後一捏塑料袋,就有風了。 幼兒:我想用打氣筒打氣,就有風了。 幼兒:我用吹風機,可以有風。還有用布扇。 幼兒:我用硬紙板扇,就能有風了。 (2)你為了製造風收集了哪些材料? 幼兒:我准備了扇子。 幼兒:塑料袋。 幼兒:氣球、打氣筒。 六fob'U/f.7乙。D(,Ln (3)怎麼才能知道製造出風了呢? 幼兒:可以吹在臉上感覺一下,就知道有沒有風了。 幼兒:讓一個人來試就知道了,把風吹在臉上。 幼兒:可以用吹風機吹我們的門簾,如果門簾動了,就說明有風。 幼兒:還可以吹頭發、衣服,如果動了就說明有風。 2.幼兒按照計劃製造風。 (1)提出實驗規則。 ①請幼兒用自己想到的方法進行試驗。幼兒可以在教室里用自己找 到的材料進行試驗,當你用完一樣材料後要把你的實驗結果記錄在表 格中。 ②請將實驗方法和結果用自己的方法記錄下來,讓別人一看就知道 你是怎麼樣實驗的,製造出風了沒有。 ③有些幼兒的實驗材料需要用到電,請幼兒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觸 摸插銷。 (2)教師巡迴指導,觀察幼兒的探究並及時支持。 情境一: +葛家佑在用布製造風的時候,用很小的一塊布去扇高處的門簾,門 簾沒有動。她很沮喪地回到座位記錄。於是我請她再用布扇扇我,讓我 感受一下有沒有風,同時讓她觀察我的頭發有沒有動。她高興地發現我 的頭發動了。我又用布向葛家佑扇了扇,她馬上告訴我她感覺到風了: "涼涼的。"於是高興地把結果記錄了下來。 情境二: 陳頎林用塑料袋實驗時,直接把塑料袋的口部握緊,再用手捏塑料 袋,所以製造的風很小,幾乎感覺不到。於是他請我幫他往塑料袋裡吹 氣,然後從吹滿氣的塑料袋中擠出了風,他高興地說:"這回的風大多 了。"我問他:"你剛才是請別人幫助你製造風的,你想想有什麼方法自 己就可以製造出風呢?"他想了一會兒,高興地告訴我:"我想到好方法 了。"他用手拿著塑料袋再空中晃動,把空氣裝到塑料袋裡再進行擠壓。 "風來了!"他高興地大喊,並將把實驗的方法畫了下來。 (3)幼兒分享製作風的過程及結果。 ①請幼兒藉助實驗記錄表,向同伴分享自己實驗中的發現。 頎林:我把塑料袋口這打開,然後這樣(用動作演示,用塑料袋裝 空氣)。然後把口抓緊了,再一捏,就有風了。我在我畫的實驗下面打了 個鉤,就是我成功了。 葛家佑:我用布和教師一起做試驗,有風,因為教師的頭發都動了。 (邊說邊為別的小朋友扇了起來)我也畫了個鉤。 ②引導幼兒將製造風的記錄貼在記錄板上,同伴相互交流與欣賞。 3.教師小結。 教師:小朋友們真棒,有的用扇子扇,有的用瓶子在空中晃,有的 吹氣球,有的用打氣筒打,用吹風機吹,這么多的方法,都製造出了風。

㈥ 冀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分組實驗有哪些

原文地址:冀教版小學科學分組實驗作者:小小紅燭
分 組 實 驗 (參考目錄)

三年級上冊
1、記下現在的我
2、吹乒乓球
3、觀察蚯蚓
4、觀察鳳仙花
5、研究土壤]
6、觀察水
7、改變物體的沉浮
8、小水輪轉起來
9、空氣占據空間
10、做風車
11、紙飛翼
三年級下冊
1、比較塑料尺和木頭尺的性質
2、塑料杯遇熱水的研究
3、比較塑料與布的性質
4、觀察物體發聲
5、做小鼓
6、水傳聲實驗
7、製作小樂器
8、光傳播實驗
9、光的傳播
10、影子
11、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12、鏡子反射光的路線
13、製造彩虹
14、色光混合實驗
15、讓小燈泡亮起來
16、製作開關
17、磁鐵的性質
18、製作小磁針
四年級上冊
1、做小吊車
2、記憶游戲
3、做沙盤]
4、玩小車
5、感受推和拉
6、自製重錘
7、讓小球動起來
8、感受摩擦力
9、模擬晝夜形成
10、觀測一天中影子和溫度變化
四年級下冊
1、製作觀測儀
2、製作簡易雨量器
3、檢測酸雨
4、使用天平
5、使用量筒
6、研究固體液體氣體性質實驗
7、測量固體的體積
8、化冰實驗
9、冰水和水蒸氣三者的變化實驗
10、蒸發的快慢
11、凝結
12、雨的形成
13、種茄子
14、植物的生長
15、養小雞
16、製作標本
17、固體液體氣體受冷受熱的研究
18、溶解
19、分離
20、物質混合分離實驗
21、燃燒的秘密
22、變色游戲
23、生銹
五年級上冊
1、種子萌發的條件
2、滲水實驗
3、研究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4、研究根的作用
5、研究莖的作用
6、植物的向光性定向運動
7、測量水溫變化
8、傳熱比賽
9、顏色與吸熱
10、上升的空氣
11、風的形成
12、熱水變涼
13、岩石擠壓模擬實驗
14、地震模擬實驗
15、模擬火山噴發
16、製作岩石標本盒
五年級下冊分組實驗2
1、拔圖釘實驗
2、杠桿平衡實驗
3、輪軸實驗
4、定滑輪實驗
5、動滑輪實驗
6、滑輪組實驗
7、斜面作用實驗
8、植物扦插壓條嫁接實驗
9、模擬化石形成實驗
10、自然力量對山脈影響模擬實驗
12、沙洲形成實驗
13、卵石形成模擬實驗
14、鍾乳石形成實驗
15、金屬性質實驗
六年級上冊分組實驗
1、觀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2、鳥喙與取食的模擬實驗
3、做酸奶
4、顯微鏡觀察常見細菌
5、食物發霉實驗
6、風動裝置的製作
7、電磁鐵的性質實驗
8、電磁鐵磁力大小實驗
9、太陽爐的製作
10、太陽系模型製作
11、地球公轉的模擬實驗
12、星空模擬

㈦ 冀教版科學六上《它們是怎樣工作的》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人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第四課《它們是怎樣工作的》。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法、說材料、說教學流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第四課,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生活中的能量和植物與能量、動物與能量的知識基礎上,繼續學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體會到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多種形式的能量,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相互影響,從而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運動與變化,維持著各種物體之間的平衡。能量的轉化和控制促進了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技術的進步又為人類更好地控制、轉化能量提高了條件。《它們是怎樣工作的》圍繞能量轉化設計了兩個活動和一個拓展活動。本課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電燈泡、摩托車入手,說明能量裝置的作用,啟發學生發現和提出有關能量轉化的問題。活動1通過分析電吹風機等能量轉化裝置工作時所輸入和輸出的能量,認識幾天的能量轉化裝置是怎樣將能量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通過分析電能的產生和利用,描述能量在物體之間的轉化過程。活動2通過引領學生設計製作風動裝置,從實踐層面上體驗感受將風能轉化成機械能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技術設計與製作能力和創造力,同時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有關能量轉化的問題。
結合教材的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透過一些裝置的工作過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2.能設計並製作出一個風動小裝置。
3.能分析出自己製作的裝置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方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對同學的設計、製作成果進行公正的評價,並幫助加以完善和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通過不同的裝置被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能從圖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體之間轉化的途徑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轉化。
教學難點:分析怎樣改進風車轉的快。
二、 學生的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些基礎的科學知識,有了一定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對於能量的多種形式,學生第一次學習,但是本節內容比較簡單,在教學中,不僅應該調動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更應該使學習基礎比較薄弱,或對科學這門課失去信心的同學在課堂上也有表現的機會,這樣有利於樹立他們學習科學的自信心。
三、說教法、說學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實驗,認識能量的轉化方式和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通過技術設計和技術製作培養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這樣不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還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
四、說材料
我利用了多媒體,電燈、電吹風、摩托車、電視機、自行車、電熱水器的圖片、風動材料完成本課的教學。
五、 說教學過程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復習質疑導入
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通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麼回事,如通過開燈、放課件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人們在生活中,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過一定的裝置來實現能量的轉化。教師通過和學生談話「電燈泡、摩托車都是一些常見的轉化裝置。你知道能量通過這些裝置是怎樣轉化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引導學生認識能量可以轉換並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二、探究新知
1.自學: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首先我安排學生自己思考並試著完成49頁能量的轉化,通過自學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並讓學生對能量的轉化在大腦之中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又安排了50頁觀察下圖,分析能量在物體之間是怎樣轉化的,從學生較熟悉生活入手學習,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並迅速地發展其思維能力。
2.合作探究
科學課強調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只有能用一定數據來描述事物時,才算達到對事物性質的真正了解。因此我採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復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這是書上的一幅彩圖,教師引導學生准確描述,「流水能----機械能----電能----熱能、光能、聲能、風能」讓學生體會到能量既不能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一種能量的消失,必然伴隨著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產生,並且任何一種形式的能量在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過程中,其總量都是守恆的。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是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也是整個自然界遵守的普遍規律。這樣就淺入深出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恆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
在製作風動小裝置的活動時,我設計讓小組合作製作一個風車。通過學生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合作,讓學生親歷合作研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合作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
3.展示交流
展示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是檢驗和評價學習效果的核心,是解決學生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高效課堂主張人人參與,個個展示,展示是學習成果的「發表、暴露、提升」。展示是課堂上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點燃學生智慧的重要抓手,是課堂教學中呈現的高效。
我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能量轉化的個人展示,和風車的成果展示,通過展示,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 「敢於展示,會展示」。讓他們在展示中學生體會到能量的轉化過程,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幸福,體會到學習的成功感。
4.課堂檢測:
在講解完新的內容後,我留出充分的時間,及時的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設計了填空題,目的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並讓學生再次對能量的轉化有一個新的認識和提高。
三、總結生疑
板書設計:
它們是怎樣工作的
電能→電吹風機→風能、熱能、聲能
能量可以通過某種物體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㈧ 空氣加濕器是什麼原理

家用加濕器一般採用超聲波方式將水霧化,並通過風機將霧化的水汽吹出殼體,從而達到加濕空氣的效果
超聲波加濕器採用超聲波高頻震盪1.7MHZ頻率,將水霧化為1-5微米的超微粒子,通過風動裝置,將水霧擴散到空氣中,使空氣濕潤並伴生豐富的負氧離子,能清新空氣,增進健康,營造舒適的環境。
熱蒸發型加濕器也叫電熱式加濕器。其工作原理是將水在加熱體中加熱到100度,產生蒸氣,用風機將蒸氣送出。

㈨ 利用超聲波能量大的原理製成加濕器,請解釋原理。

超聲波能量傳遞,可以分3部分,氣體、液體、固體。超聲波在氣體中傳遞的效率並不高,速度很慢而且頻率越高損耗越大,典型設備是超聲波測距儀,進口好些的也只能測15米以內的,國產的3-8米,10米能測穩定的已經和不錯了;超聲波在水中可以傳遞的很快、傳的夜很遠,但在水溫不均的情況下,例如海洋中的洋流,超聲波的聲速、方向會受到很復雜的影響,比如拐彎(其實空氣中超聲波也會拐彎,只是空氣流通快超聲波傳的也不遠,所以不易察覺)。典型設備是潛艇聲納和超聲波探魚儀器;超聲波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受不同介質的影響較大,典型的設備如超聲波探傷儀。
我認為超聲波加濕器的原理不是利用傳遞能量,而是利用水在超聲波探頭的高頻震盪下產生空化作用,一部分水被霧化而產生加濕氣體。

㈩ 風是怎樣形成的實驗方案

①用剪刀剪一個紙螺旋圈,並在圈的中心扎一個小孔,穿過一根細線,線端打結。
②將繩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點燃蠟燭,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觀察有什麼現象。
④移走蠟燭,過一會再放回原位,觀察螺旋圈會怎樣。

廣州番禺祈福英語實驗小學 孫宏 教材說明: 「風是怎樣形成的?」是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刮風了」一課中活動3的內容,此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探究風的形成過程.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風就是流動的空氣.那麼自然界的風是怎麼形成的呢?很多四年級的學生都答不上來,因為在學生原由的知識和經驗中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學生對風的形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界中風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空氣受熱上升,至於為什麼空氣受熱就會上升,由於超出小學的知識范圍,所以不宜做研究.因此課文直接給出「空氣受熱會上升」的知識概念.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中要探究應該是另外兩個內容:一是知道空氣變熱是形成風的關鍵因素,二是理解熱空氣上升後,周圍的空氣是怎麼流過來補充的.對這兩個內容的學習學生是有知識基礎的,一方面在前一單元「熱」的學習中,學生知道熱是可以傳遞的;另一方面,學生知道空氣是可以流動的.但有了這兩個方面的知識基礎,並不代表學生知道空氣受熱上升後就會馬上建構起空氣循環流動形成風的新知識.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空氣變熱是形成風的關鍵,然後通過分析和實驗探究熱空氣上升引起的周圍空氣流動變化的情況,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風的形成過程,建構對風形成的科學概念.教材在實驗後安排了一個拓展內容,主要是通過判斷海風的方向,讓學生對掌握知識進行簡單的運用.教材中指出在海濱的白天,陸地上的空氣溫度高於和海面上空氣的溫度,要求判斷在這樣的條件下會產生風嗎?如果有風,風的方向是怎樣?這個問題是從比較低的層次上讓學生對所學進行簡單運用,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 【實驗說明】: 教材中的實驗中是使用很大的一個黑色紙筒在陽光進行,選用此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讓實驗和自然界中風的形成更具可比性(都是以陽光為熱源).但由於此實驗要求的條件較嚴格(陽光猛烈並且室外無風),因此在室內教學中可以使用玻璃鍾罩代替紙筒,鍾罩內點燃蠟燭做熱源.。
教學目的:
1、 知道空氣受熱上升是產生風的關鍵因素;
2、 通過探究發現實驗中空氣流動的路線;
3、 能想出驗證自己猜測(空氣流動的路線)的實驗方法,並且能根據選定方法制定可行的實驗方案;
4、 認識到自然界風的形成是有科學規律的,並不神秘;
教學重點:
1、 分析實驗現象,認識產生風的關鍵因素;
2、 通過實驗探究,發現空氣流動的路線. 教學准備:蠟燭、鍾罩(經過改造)、風車、火柴、香、「熱氣球」(塑料袋)、吹風機、課件 教學過程:導入: 出示課題「風是怎樣形成的」,請學生簡單談談自己的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學生回答.教師注意抓住學生的回答,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一、探究讓風車轉動的原因
1、 蠟燭「吹」風車實驗:a、要求學生觀察鍾罩上的風車有無轉動,說明什麼?學生簡單回答.b、介紹實驗步驟和要求:把點燃的蠟燭放到鍾罩里,觀察現象.學生分組實驗.待各組都觀察到風車轉動後,要求學生停止實驗.c、問:讓風車轉動的原因是什麼?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認識到是流動的空氣推動了風車轉動,而實驗中流動的空氣是被蠟燭加熱了的熱空氣,因此是熱空氣推動了風車轉動.至此,就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個環節. 說明:由於學生回答此類問題往往很主觀,缺乏對問題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種多樣.教師不應直接否定學生的錯誤的答案,應該先將學生的答案歸類,再引導學生一起來分析哪個答案有道理.比如:學生如果回答:「是蠟燭的煙推動風車轉動.」,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日常的經驗思考:是煙隨風動,還是風隨煙動,搞清主動與被動關系,學生就容易抓住問題的核心。
二、熱空氣會上升實驗:a、說明因為熱空氣會上升所以能推動風車轉動,然後做「熱氣球」的演示實驗,幫助學生理解。
三、探究空氣的流動路線:a、問:我們知道蠟燭火焰上方的熱空氣是上升的,那麼火焰周圍(鍾罩內外)的空氣會不會流動呢?怎樣流動呢?要求學生討論並畫出自己的猜測.小組討論,繪制空氣流動圖.教師展示學生的圖畫,並歸類.b、問:有什麼方法可以證明哪個觀點是正確的呢?學生回答.教師將學生提出的方法歸類,然後和學生一起分析各種方法,從中篩選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c、要求每個實驗小組,選取一個實驗方法(篩選後的),研究討論實施實驗的具體方案.小組匯報自己的實驗方案,其他小組(特別是選用同樣方法的小組)可以提出補充或意見.經過交流使每個小組都能明確的知道自己的實驗目的、步驟,從而提高學生的設計實驗能力.d、分發實驗材料、分組實驗.實驗畢,學生匯報實驗結果.要求學生對照實驗前的猜測,明確空氣流動的路線.小結(展示動畫):熱空氣上升,周圍的冷空氣就會留過來形成風. 說明: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是根據教師(或課本)設計好的實驗來學習「熱空氣上升,冷空氣就流過來補充」的知識.所以實驗中為什麼要用煙和煙為什麼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學生並不一定理解.因此學生即便是看到實驗的現象,也不能保證其真正理解風的產生過程.而上面的教學設計先要學生提出假設,再想辦法驗證自己的假設,學生對為什麼要這樣做實驗就搞清楚了.實踐證明,學生對火焰周圍(鍾罩內外)的空氣流動路線的猜測是有分歧的.另外學生提出驗證的方法也是多樣的,當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確或難以操作的.但經過分析和討論,學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實驗方法.接下來要求學生把實驗方法具體化為實驗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學生提出的實驗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學生在一開始就能提出完善詳細的實驗方案.所以學生討論制定實驗方案的過程不僅可以提高自己設計實驗的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明確實驗的目的,同時也保證了學生實驗的有效性. 四、知識的運用,判斷海風的方向:a、教師說明自然界風形成也是和空氣冷、熱有關,比如在海邊常刮的風——海陸風.

閱讀全文

與風動裝置實驗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光碟機如何改裝機械硬碟嗎 瀏覽:480
工具箱漢化smart 瀏覽:133
鑄造除塵器為什麼要做保溫層 瀏覽:617
怎麼看機械表要保養 瀏覽:517
小學生雕刻工具箱 瀏覽:417
k5儀表信息怎麼調 瀏覽:936
青島泰科閥門怎麼樣 瀏覽:277
地熱總閥門開關擰不動怎麼辦 瀏覽:60
03儀表盤模式怎麼換 瀏覽:284
ktv設備有哪些設備 瀏覽:191
關節軸承怎麼安裝使用 瀏覽:838
生產山楂糕需要哪些設備 瀏覽:91
機械表後面的飛輪是什麼 瀏覽:163
怎麼實現儀表盤ar導航 瀏覽:722
某同學設計了如下裝置來 瀏覽:633
超聲波儀器動態范圍是什麼意思 瀏覽:11
傳動裝置分析 瀏覽:263
風機與閥門連鎖怎麼實現 瀏覽:314
消防管道閥門抽檢比例 瀏覽:313
礦用自動除塵噴霧裝置生產工藝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