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木炭代替紅磷測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裝置如圖,該如何改進實驗方案
磷燃燒後產物是固體,而木炭燃燒就是CO2,是氣體,故改進措施是在集氣瓶里裝入適量NaOH等把CO2吸收掉!這樣氧氣體積就可以被檢測出了,當然集氣瓶最好標上刻度,做好標記。
⑵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試驗的改進裝置有什麼優點
確定氧氣含量的裝置:紅磷,廣口瓶,燃燒匙,導氣管,燒杯,止水夾。
收集氧氣裝置:固加熱型:高錳酸鉀,試管,酒精燈,鐵架台,棉花團,水槽,導氣管,集氣瓶
固液不加熱型:鐵架台,錐形瓶,二氧化錳,雙氧水,分液漏斗,導氣管,水槽,集氣瓶
⑶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中此實驗可以有何改進
誤差分析,實驗結果比理論值小很多,其主要原因在於該裝置氣密性較差.由於該裝置漏氣,紅磷燃燒完成後,雖消耗掉裝置內的氧氣,而此時裝置內壓強小於大氣壓強,外面的空氣就會從空隙進入裝置,使得裝置內氣體減少的體積小於該裝置內原空氣中氧氣的體積,裝置冷卻後,打開止水夾,裝置內液面上升就會小於裝置容積的五分之一,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比理論值小很多.
⑷ 怎麼改進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
很簡單
把燒杯換掉
將集氣瓶改裝使他的底部沒有再將他放入水槽
水就會進入集氣瓶
在用放大鏡聚焦是P燃燒
這樣就好了
⑸ 某校課外活動小組在學習了「空氣」後,對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在由兩個注射器組成的
(6)加熱時可觀察到銅絲由紅色變成黑色.
故填:紅色;黑.
(2)實驗結束後,注射器內空氣的體積約減少了6mL,這是因為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五分之一,被消耗的氧氣約為6mL.
故填:6mL;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五分之一.
(3)在加熱過程中交替緩慢推動兩7注射器的目的是把裝置中的氧氣耗盡.
故填:把裝置中的氧氣耗盡.
(6)注射器的活塞摩擦力較大,注射器的分度值較大,裝置漏氣等,都能夠影響實驗結果.
故填:注射器的活塞摩擦力較大;注射器的分度值較大.
⑹ 在」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探究中,若把燃燒匙中的紅磷換為木炭,實驗裝置應如何改進,實驗能成功.
把紅磷換成木炭其實是更麻煩的一種方法。
因為這樣就牽涉到木炭是否和足夠的氧氣回燃燒,這取決於你使用木炭量的答多少,而且還要注意,原來空氣中就含有少量二氧化碳。
一,如果是氧氣過量,前將空氣通過鹼石灰,然後與木炭全部完全燃燒,所得氣體中是原來的空氣(除去氧氣和原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燃燒後生成的二氧化碳。
再一次通過鹼石灰,計算鹼石灰前後的質量差來算二氧化碳的物質的量,然後再轉化成氧氣的量。
二,如果是木炭過量,則燃燒全部生成一氧化碳。將剩餘氣體通過氫氧化鈉,然後通過濃硫酸,剩餘氣體再灼熱的氧化銅,通過鹼石灰。
通過鹼石灰前後的質量差來算一氧化碳的物質的量,然後再轉化成氧氣的量。
三,如果木炭的量是間於上兩種情況之間,那麼要先將空氣通過鹼石灰,再燃燒,再通過鹼石灰,再通過灼熱的氧化銅,再通過鹼石灰,計算出兩個鹼石灰的前後質量差,通過物質的量的運算,算出原來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⑺ 教學反思11: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再思考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這個實驗雖然不難,但是它是學生在剛剛接觸化學時非常重要的一個實驗。該實驗要求學生進行定性觀察和定量觀察,觀察實驗的具體內容,觀察實驗過程的注意事項,學會從實驗現象中進行分析和歸納並得出結論,因此,它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教師後期的教學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對學生來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培養:
1、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
該實驗注意事項比較多,實驗裝置的准備,有些學生會注意到集氣瓶有畫了刻度,有些學生注意到集氣瓶內裝少量水,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為什麼要畫刻度,為什麼要裝水?學生就會帶著疑問繼續觀察下面的實驗。裝置准備好後,就可以進行實驗操作。實驗前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並關閉止水夾,然後點燃紅磷,迅速伸入集氣瓶內,反應結束後要冷卻至室溫,再打開止水夾,並觀察現象。那麼,實驗結束後,教師就讓學生回顧整個實驗過程,有的學生就會漏掉關閉止水夾,有的學生會忘記要迅速把紅磷放入集氣瓶內,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在學生忘記的地方重點說明它的影響後果,讓學生明白化學實驗的嚴謹,培養學生的學科思想和能力。
2、實驗描述能力的培養
學生剛開始對化學實驗現象的描述都是非常粗糙的。如何引導學生科學准確地描述一個實驗現象,要告訴學生實驗觀察的方法: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後,而實驗過程中可以用「一光二熱三生成」幫助學生更有方向性。比如,紅磷燃燒的現象,學生會說,「有大量白霧」,這時教師就馬上糾正過來,引導學生區分白煙和白霧。也有學生說,「生成五氧化二磷」,教師就進一步完善觀察的實質是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耳朵聽,所以五氧化二磷不是通過看得到的。我們看到的是大量白煙。再比如,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很多學生只說「水倒吸進入集氣瓶」,沒有進一步說明「倒吸進入瓶內的水約戰集氣瓶內原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在這里很多學生直接說「集氣瓶體積的五分之一」,忽視了水的存在,教師再這里就可以再次提醒學生對實驗描述的嚴謹性。
3、歸納反思能力的培養
回顧實驗操作的過程也是反思實驗的過程,為什麼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為什麼要關閉止水夾,為什麼要裝少量水,為什麼要迅速把紅磷放入集氣瓶,為什麼要冷卻至室溫等,通過回顧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沉浸,體驗化學實驗探究的樂趣。同時通過剩餘氣體有什麼樣的性質,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分析的能力。
對於這個實驗,學生做了很多的實驗改進題,如下幾個圖,原理都是一樣,考查學生對實驗的遷移和應用。而實驗改進無非從兩個方面入手,實驗葯品和實驗裝置。實驗葯品的功能是只能消耗氧氣,而不生成氣體,因此木炭,蠟燭,鎂條都不合適,而鐵絲又不能在空氣中燃燒,但是鐵粉可以在空氣中緩慢氧化等。實驗裝置的要求,主要是兩點:裝置氣密性好;有便於觀察的刻度。圖7這個實驗裝置是連通器原理,因此實驗前後要調節兩側水面的高度,否則內外氣壓會不一致。而導管連接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導管上每一點壓強一樣水才停止流動。
氧氣含量測定這個實驗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是學會混合物中某成分測定的方法。這在前面的反思中有詳細介紹了,這里就不再重復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