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的科技英傑
陳俊武,男,中國科學院院士,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1927年3月出生,福建省長樂縣人。1948年北京大學化工系畢業。陳院士是我國煉油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六十年代,他擔任了我國第一套60萬噸/年流化催化裂化裝置設計師,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套120萬噸/年的催化裂化裝置,及時解決了催化劑損耗大的技術難題,並開創了國內首次大型流態化工業測試技術,因此他在1978年獲得科學大會獎。七十年代,他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套同軸式催化裂化工業試驗裝置,並於1982年在蘭州煉油廠工業化放大成功,此項技術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2年,陳院士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成功地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 198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0多年來,他先後主持過多個煉油廠的總體設計,指導過上百套煉油裝置設計,尤其對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開發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陳院士一直是我國煉油工程技術的帶頭人之一,為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95年,陳俊武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汪景礪,男,北京市人,1927年10月生,1949年北京大學化工系畢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設計大師。六十年代,汪景礪從事油母頁岩製取頁岩原油技術開發,對當時中國天然原油還未大力開發前的能源利用做出了貢獻,受到了當時東北人民政府的重獎。1965-1974年,他擔任工廠設計師,完成了長嶺煉廠國內第一套獨創設計的躉船式碼頭,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1972-1974年,擔任格爾木—拉薩輸油管線設計總負責人,受到西藏自治區政府和國家獎勵,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優秀設計銀獎。他負責過洛陽煉油廠總體規劃及設計,先後主持審定了廣西煉油廠、重慶煉油廠、東北南輸管線等一批項目的技術經濟論證,審定了洛陽、廣西等一批煉油廠環境評價,為煉油廠設計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負責的石油化工廠環保(雜訊)預評價方法及應用軟體開發獲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年負責約旦頁岩油試驗,獲中國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葉杏園,男,浙江寧波人,1934年2月生。1956年浙江大學煤煉油設計專業畢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設計大師。 葉大師指導設計了我國當時國內單系列最大的洛陽石化總廠80萬噸/年加氫精製,擔任了我國第一套中壓加氫裂化裝置改造的項目負責人,在國內的煉油裝置首次實現了中壓加氫裂化,該項目分獲中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他還負責參與過茂名石化公司、南京煉油廠加氫裂化裝置的引進工作,成功地將上海石化總廠9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改造為能生產航空煤油的裝置,將揚子石化公司12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改造成200萬噸/年油、化、纖相結合的加氫裝置,為我國煉油化工裝置國產化創造了條件。八十年代後期,葉大師負責國家「七. 五」攻關項目——鎮海煉化新建8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國產化的設計,該裝置成套技術,分獲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工程設計,被評為全國第七屆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九十年代初,葉大師擔任中石化總公司「八.五」十條龍攻關項目之一--大慶中壓加氫改質技術項目攻關組副組長,該項目1994年獲中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並被國際知名雜志譽為世界三大催化柴油改質技術之一。葉大師負責組織茂名渣油加氫處理(S-RHT) 「十條龍」攻關項目的設計與開發,2001年通過國家鑒定驗收,得到了集團公司及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我國在含硫原油加工技術領域的一項空白。此項目 2001年獲石化總公司技術進步一等獎。
郝希仁(1942- ),男,山西大同人,國家設計大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郝大師1964年畢業於太原工學院。四十多年來,他曾參加過多項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研發,主持完成了蠟油催化裂化、重油催化裂化、催化裂解等海內外四十多個煉廠、五十餘套裝置的工程開發和設計。他主持完成的我國規模最大的300萬噸/年蠟油催化裂化裝置,於1999年在鎮海煉化投產,能耗、產品收率、操作性能均達到了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獲得了第十屆全國優秀設計銀獎、中石化優秀設計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的大連石化350萬噸/年重油催化裂化裝置,解決了世界級大型裝置處理重油的技術難題,於2002年投入工業運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該裝置榮獲中石化優秀設計一等獎。自2000年以來,他作為攻關組主要成員,參與開發了降低汽油烯烴的MIP催化裂化工程技術。2003年在鎮海煉化1#催化裂化裝置改造中又實現了MIP-CGP技術的成功應用。僅鎮海煉化一套裝置每年就增加效益3億元。該技術獲中國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工程技術開發中,他作為第一發明人提出的2項專利已獲授權。多年來,他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優秀設計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優秀設計獎5項,申請專利10項。為我國催化裂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裝置規模達到世界級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注重人才培養和技術交流,合著專著1部,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技術論文16篇。曾先後獲得中國石化總公司有突出貢獻的科技管理專家、國家勞動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和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勞動模範等稱號。1997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目前,他仍然奮戰在我國石化工程建設的一線,主持著多個催化裂化新建及改造項目的設計工作,正致力於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催化裂化技術推出國門,走向世界。
㈡ 加氫裂化裝置的介紹
加氫裂化的工業裝置有多種類型按反應器的作用又分為一段法和兩段法。兩段法包括兩版級反應器,權第一級作為加氫精製段,除掉原料油中的氮、硫化物。第二級是加氫裂化反應段。一段法的反應器只有一個或數個並聯使用。一段法固定床加氫裂化裝置的工藝流程是原料油、循環油及氫氣混合後經加熱導入反應器。反應器內裝有粒狀催化劑,反應產物經高壓和低壓分離器,把液體產品與氣體分開,然後液體產品在分餾塔蒸餾獲得產品石油餾分。一段法裂化深度較低,一般以減壓蠟油為原料,生產中間餾分油為主。二段法裂化深度較深,一般以生產汽油為主。
㈢ 500-800萬噸煉油工程的制氫裝置的生產能力是多少
你好,這要看煉來油廠的自生產裝置設計情況,如果有加氫裝置,如加氫處理、加氫裂化、加氫脫硫等,就需要配置制氫裝置,500-800萬噸燃料—化工原料型綜合煉油廠,制氫裝置的生產能力一般設計為2萬~4萬標立/小時。因為有些裝置可以自產氫氣,具體規模設計要統籌考慮全廠供需關系。
㈣ 有沒有介紹石化工業的
一、我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備製造業已具有堅實基礎 石油、石油化工工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2001年,全國生產原油1.65億噸;原油加工量2.10億噸;生產乙烯480.67萬噸;生產化肥3396.52萬噸;生產合成材料1203.84萬噸,主要經濟指標居全國工業各行業之首。石油、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帶動了為其提供裝備的石油、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的發展。建國五十多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通過研製、開發、合作生產、引進技術,使我國石油、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製造體系。據統計,2001年行業中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專用設備405家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現價)達134億元,利潤總額2.9億元,從業人員12.8萬人。 (1)石油鑽采設備製造體系已經形成 石油鑽采設備製造業是為陸地、沙漠、淺灘和海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提供裝備。建國初期,石油基本依賴進口,而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更談不上,全國只有幾家小廠生產一些石油設備零配件。經過五十年來的努力,已建成幾個比較集中的製造基地:以寶雞、蘭州、南陽等為主的鑽井設備基地;以上海、江蘇為主的石油工具基地;以江漢、四川為主的石油鑽頭基地;以西安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設備基地;以濟南為主的石油鑽機專用柴油機製造基地。採油設備的製造分散在全國各地,東北地區較為集中。 全世界具有生產成套石油鑽機能力的國家不多,只有英國、俄羅斯、羅馬尼亞、英國、挪威等國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唯一能生產成套石油鑽機的國家,且已具備年生產1000-9000米系列成套鑽機120套左右能力。目前,生產成套石油鑽機企業已發展到八家。其中,國企四家:寶雞石油機械廠、南陽石油機械廠、江漢第四石油機械廠、勝利油田動力機廠;中外合資企業二家:蘭石國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三高石油設備有限公司;民營企業二家:成都瑜宏石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川油廣漢機械有限公司。2001年共生產銷售石油鑽機106台,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均是歷來最好水平。 採油采氣井口裝置已是我國的成熟產品,單油管採油井口裝置最高壓力可達105mpa,雙油管採油井口裝置最高壓力可達70mpa;機械採油設備已達到國際水平;生產適用於井筒直徑51/2〃-7〃,溫度為50℃-150℃,壓力為10mpa及以上各種規格成套電動潛油泵;鉤載60-120噸、修井深度為3600-7200米修井機;江漢石油鑽頭股份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石油鑽頭生產企業,其能力為年產108個品種、23萬只鑽頭。 國內製造的油氣集輸設備規格齊全、質量過硬,如流量為750-3000米3/時、揚程90-550米的ks型離心輸油泵,pcl長輸管線壓縮機,800-1100mm口徑、4-10mpa球閥,直徑325-1420mm、壁厚6-16mm油氣集輸鋼管生產能力達上百萬噸,以及生產製造海洋油氣集輸單點系泊系統、浮式生產貯油船、穿梭油輪海底管道輸送系統和加壓設備等。 (2)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有了歷史性突破 五十年來,我國石油煉制工業一直走自主發展的道路,因而,帶動了煉油技術裝備的發展。目前,已可以製造500萬噸/年以上煉油廠成套設備、80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裝置、200萬噸/年以上重油催化裂化裝置、15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200萬噸/年渣油加氫脫硫裝置、100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等。一些高難度設備,如加氫裂化和加氫精製裝置用的加氫反應器、高壓換熱器、高壓空冷器;加氫和重整裝置用的離心式循環氫壓縮機、50及80噸活塞力的往復式新氫壓縮機;催化裂化和延遲焦化裝置用的主風機、富氧壓縮機、高效旋風分離器、外取熱器、煙機以及重要的流程泵等都能製造。 曾幾何時,我國製造的小型化肥、中型化肥設備遍布全國各地,解決了當時對化肥的急需。這些化肥設備,由於其技術經濟指標已落後,逐漸被大型化肥設備淘汰。以30萬噸/年合成氨、52萬噸/年尿素為代表的大型化肥裝置的設備,包括關鍵設備:直徑2.8米的快活素合成塔、co2汽提塔、原料氣壓縮機、氨壓縮機、合成氣壓縮機、co2壓縮機等都已研製成功。 因此,我國的石油和石油化工裝備行業從滿足國內市場為主,到走出國門、融入國際市場,進入發展新階段的條件已經成熟,一定會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