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裝置藝術設計讀書筆記

裝置藝術設計讀書筆記

發布時間:2022-12-28 11:19:19

Ⅰ 裝置藝術特點

裝置藝術特點:
1、裝置藝術的一個關鍵屬性是它與觀眾進行身體互動的能力。雖然所有的藝術媒介都有吸引個人的能力,但大多數並沒有讓他們完全沉浸在互動體驗中。

2、鑒於其互動性,大多數裝置藝術作品都是大規模的。他們巨大的身材使觀眾能夠完全沉浸在每一個比現實更大的環境中。在許多情況下,它甚至允許他們坐著、站著或走過它——這種獨特的能力在更傳統的藝術形式中並不常見。
3、與雕塑、繪畫和類似的作品不同,裝置通常是在特定地點進行規劃的,從畫廊和博物館的房間到戶外空間。鑒於其設計的戰略性和環境的獨特性,特定場所的藝術作品確保了獨一無二的審美和體驗。

Ⅱ 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關於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環境設計是指對於建築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設計和整合的一門實用藝術。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一、裝置藝術的概念及其獨特性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架下的創意組合與放大。它始於20世紀60年代,它作為雕塑的一種嶄新的形式,橫空出世。

裝置藝術源自於雕塑,但是卻也有著不同的地方。裝置藝術在誕生時就使用了與雕塑相同的物質材料和多維度空間。不同的是它利用了現成物象置換後互為動因文化意義,這是與雕塑相區別的地方。

在環境藝術設計范疇里,室內裝飾與裝置藝術有一定的區別。室內環境的設計往往更注重的是室內裝飾,對室內牆壁、天花、門、窗、傢具等的修飾,而裝置更注重的是對空間的分割和意境的渲染。

二、裝置藝術的主題性

《招魂》,作者呂勝中以人形剪紙為元素,“瘋狂地”復制再復制,運用裝置的手段,將自己的思想、個性以一個“招魂”作為主題,用裝置的手段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環境設計中,裝置藝術的主題性,給裝置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它廣泛的主題選擇,涉及了當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如宗教、多種風俗、多種文化等等,這些使它無論是在怎樣的環境空間中,設計者都能根據各式各樣的主題變化來得到想要得到的效果。

三、裝置藝術的實用性

一般來說,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正因裝置藝術不是供收藏的藝術,它更具備實用價值,他繽紛的出現形式,同樣也具備了藝術品的美感和震撼力,同時,它在付出低、效果好的前提之下,設計者更能放開自己的創作思維,毫無保留的.實驗自己的創意,在藝術品和實用品之間來一個結合,通過實用的作品給於人們藝術品般的精神享受。

四、裝置藝術的迷惑性

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該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在《喪宴》作品中,登昆燕玩了把“裝置小把戲”,在宴會場地里,他大膽地利用白色花球和蠟燭的裝置,與以往人們常見的喪場不同,這樣的裝置效果削弱了喪場內原本悲傷的氣氛,增添了一份濃濃的緬懷親人的柔情。

在環境設計中,往往出現一些特定氛圍的場所,它特定的內容、涵義、氛圍,都要求設計者在創意上去突破、去創新。裝置藝術的迷惑性,讓它在這樣的一些環境場合中,得到運用。就像燈光、聲效等等這些普通的元素一樣,裝置藝術做為這些環境中的一員,可以在設計者的創意思維下,通過不規則的,刻意性的擺設、鋪裝和放置,改變原本環境物語。裝置藝術變成環境的魔術轉輪。

五、裝置藝術的感受性

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

當裝置藝術成為設計,我們可以從作品中體味到不同的思想。一個作品的成與敗,要看觀眾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一些什麼,這個作品是否與觀眾形成共鳴。“借實有以喻虛無,使現代象徵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觀眾參與的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而獲得了更奇偉的審美效果”。每個人對於某一事物的感受都會不同,設計者可以運用裝置藝術來引導觀眾在環境中“感同身受”,體會作品,體會作者。

六、裝置藝術的可參與性

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蘋果社區展廳,在展廳內外,設計者搬來數以萬計的蘋果,創作了建築裝置《能吃的房子》,能吃的房子是一個大眾參與性極強的裝置作品,強調參與者與裝置的存在關系,蘋果作為材料在完成對空間的圍合後又成為信息的載體進入參與者的思想與身體,並且構成話題。在蘋果被吃掉的同時,裝置的視覺效果又回到虛的狀態,用這樣的一個過程,強調了這一裝置作品的可參與性。

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鼓勵參與,加大了人們與環境的互動,讓環境不僅僅是冰冷的環境,讓人們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感受。

七、裝置藝術的可變性

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增減或重新組合。正是因為裝置藝術具備了這樣的一種特徵,所以它在以商業為社會運轉和生存基礎的時代里,頻頻以商業行為的形式出現。在商業空間環境里,有的商家用裝置藝術作為嘩眾取寵的門面裝飾,有的在 商鋪里用激光製造任何形體和圖案,製造相應的室內氣氛,製造空間幻覺。大膽地運用了裝置藝術的可變性。

總之,環境設計里的裝置藝術有著獨特性、主題性、感受性、可參與性和迷惑性,我們要在做設計的過程中去認識它、研究它、運用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環境設計的精神需要和物質載體需求,同時,在很多成功的作品中,它還承載了作品的靈魂 ,將環境設計作品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裝置藝術的種種特性,在標新立異,不斷變革的環境設計界里,被環境設計師們看中,在環境設計領域,設計師們紛紛拜倒在了裝置藝術的石榴裙下。愈來愈多的設計者用裝置的構置方式來充實和美化空間環境,他們把裝置藝術與環境空間氛圍進行了完美的結合,讓空間結構更為豐富,獨特,讓環境更富於個性化。

;

Ⅲ 室內設計讀書筆記

室內設計讀書筆記
概念
按照人們對室內空間的功能要求及精神要求,作如下定義:室內設計乃是從建築內部把握空間,根據空間的使用性質和所處環境運用物質技術及藝術手段,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美觀,符合人的心理,人的生理,使用者心情愉快,便於生活工作,學習的理想場所的內部空間環境設計。

Ⅳ 裝置藝術有什麼理論意義

裝置藝術是空間組成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有著點綴空間,強化空間,分割空間的意義。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空間的層次;裝置藝術還有其獨特的美學意義,給人們一種思想和心靈上的啟迪;裝飾藝術還有著其無厘頭的特點,或美或丑,或常見或令人匪夷所思,其存在就是意義。

Ⅳ 裝置藝術賞析

低垂、無力,孤獨、凄涼,就是這只狗帶給我的感覺。讓我不自覺地想起那些歷經世事滄桑卻無法得以安度晚年的老嫗。身上同樣的瘦骨如柴,似乎風一吹就會倒地。頭低垂著,也許是對世間毫無眷戀。可笑又可愛的是,前後交替的腿,竟然擺出了心的姿勢。

看著看著我在想,其實不止是年老之時,每個人都有「像狗」的時刻,我們無力、疲憊,卻不得不一步一步的緩步向前,即使看起來隨時會倒下,但我們總會堅持著走下去。

又找來賈科梅蒂的其他作品,似乎都有著這種乾瘦孤獨的感覺,讓人在想是否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呢?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著自己,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夠偏執的人是否無法成為那麼有特色的藝術家呢?也許平衡對於他們,是種奢求。

活著的人,其實死了。死了的人,其實活著。這不是生者對於死者的無動於衷,而是彼此無法站在對立面理解對方而已。看到的時間是感慨的,因為我知道這是一直在用福爾馬林浸泡的標本,它是「活的」藝術品。它看似被切割,但切割的浸泡的只是它的肉體,也許它已經獲得精神上的自由,然而有有的生物即使完整,它的靈魂也早已分割。

這不是達明安·赫斯特唯一的裝置藝術,他還有更多的有爭議的作品,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夠親臨現場感受那種震撼。我想絕對比畫作或者簡單的陳列藝術品帶給我的觸動更多。期待!

即使是簡單的氣球,當有了內涵,就賦予了藝術的意義。這就是我最大的感觸。

童年、純真是藝術永不過時的表達,也是我們永不放棄的追求,因為越是逝去的越是更加美好。人們往往通過看到這類作品試圖喚起心中美好的部分,但對於我來講這也是藝術最大的意義所在。不只為了揭露人性,不只為了記錄歲月,更多的是喚起人們對於當下的生活的思考。

Ⅵ 《PPT設計的藝術》讀書筆記(一):掌握PPT的核心邏輯

我將PPT的等級分成以下幾層:

入門級:掌握PowerPoint軟體的入門操作,能夠修改PPT中的內容,能夠熟練演示PPT。

新手級:依靠模板,可以完成日常工作或學習中的PPT製作。

中級:能夠熟練應用各種模板,將自己的思路融入進去,並能很好地體現出來。但是,依然能夠從PPT中看到他人的影子。

次高級:根據內容、使用場合、演講者特點、聽眾的文化水平等做出相應風格PPT,給觀眾一種美的享受。

高級:隨手就可以創作出一些模型,供初學者借鑒。

—— 審美能力 :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就是Ta所製作PPT的「天花板」。一個餅再大,也大不過烙餅的鍋。要想提高PPT水平,就必須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 結構化思維方式 :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便於聽眾理解。

—— PowerPoint熟練程度 :可以加快PPT製作、修改和完善速度,節約時間。(本文不再贅述)

請你一定仔細記住下面這個金字塔結構框架在PPT中的應用。

—— 紅色 的頁面就是整個PPT的架構,它們不可或缺;

—— 黃色 的頁面根據實際情況不同可有可無;

—— 箭頭 路徑就是PPT的演示順序。

PPT的表述過程其實是一個順序結構,但是在其內部,是根據上圖的內在邏輯進行構建的。PPT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就是講觀點傳遞給聽眾,並讓其接受。

首先,需要拋出你的觀點(Point)。 對應著金字塔結構上的G;

其次,說出你強有力的(Power)理由。 對應著金字塔結構上的A、B、C;

最後,附上相關事實作為支撐。 對應著金字塔結構上的A1、A2、A3……。

Ⅶ 對裝置藝術的理解

就藝術裝置與景觀設施的關系而言,景觀藝術裝置的裝飾性是景觀設施以其形態、色彩等對環境起襯托和美化的功能特性,常常通過單純的藝術處理或與環境的呼應渲染來實現。

一般而言 ,裝飾性是景觀設施的次要功能,但對某些或獨立觀賞的公共設施而言,其裝飾性則是主要的。此時的景觀設施,可以稱之為景觀藝術裝置。

Ⅷ 《設計中的設計》讀書筆記

原研哉的代表作《設計中的設計》,讀過這本書之後更能夠理解原研哉大師是帶著怎樣的邏輯與思考為小米設計的新LOGO,如果做設計僅僅是從形式上出發就像是古語「學而不思則罔」,僅僅是學習而不經過大腦的思考是不能產出令人信服的設計的。 設計是關系,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 除了表象的形式之外,要注重形式所要呈現的內核與傳遞給用戶的信息。同時擁有了以上兩者之後,接著用語言來表達設計,讓利益相關方&設計的受眾理解並接受你想要傳遞的感知,從而讓多方在思想維度與設計層面達成認知的一致性。思維認知+專業能力+語言表述是設計師最核心的三大競爭力,這便是我讀此書後最大的感悟。(借用豆瓣網友的一句評論來表達此書:一位優秀的設計師與大師之間差了一位哲學家。)

讀書筆記目錄:1.設計的起源  2.設計的目的  3.設計與經濟  4.設計與傳播  5.設計的未來

設計從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那一刻便開始了,一般認為,工具起源於猿人開始直立行走,撿起棍狀物,以其擊打東西或作為武器。他們拿起棍棒的那一刻起,便開始以智力改變他們周遭的世界。像是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里古猿拿起動物的骨頭作為工具的那一瞬間。我們已經開始在頭腦中利用智慧來設計如何使用棍棒了, 所以設計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世界的轉變 ,並形成我們的環境,這便是第一件工具:棍棒。

隨後當人類祖先開始直立行走,我們雙手也開始自由,自然的把兩雙手放到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容器。估計我們的祖先會以他們微曲的手掌為容器喝水。這種可以容納某物的微曲的手掌,就是另一件工具:容器。這兩樣工具就像是生命的兩種特性陰性與陽性。 從廣義上來講,設計起源於人類智慧的誕生以及對工具的使用。

【設計是什麼】 設計通過做東西,通過傳播,對我們自己生活的世界給予有力的承認。 設計並不是無中生有的,它們豈止是離不開,它們其實就是取自於對平常、單調的日常存在的大膽喚醒。設計是對感覺的刺激,一種讓我們重新看清世界的方式。

【大腦的建築】 人是一套極其精密的接收器官,同時又是一個圖像生成器官。它配備了活躍的記憶重播系統。 人大腦中生成的圖像像是通過多個感覺刺激和重生的記憶復合景象,這就是設計師需要致力的領域,感覺認知的領域。

設計師在其作品的受眾頭腦中創造出一種信息建築。 其結構通過分類感覺認知渠道構成刺激。由五感的集合帶來的刺激,在受眾頭腦中組裝起來,在那裡浮現出我們所謂的「圖像」。圖像這種東西不僅結合、聯系著感官傳送的外界刺激,以及這些所喚醒的記憶,從而生成假定為一種聚合的圖像,而設計行為則意味著對此過程的積極參與。

【設計的目的】設計的目的是帶給人一種全新的認知感受。 這種感受可以是視覺、觸覺、味覺、聽覺甚至是感覺。音樂同樣也是設計出來的,通過音符間的碰撞與羅列,達成一種和諧的狀態,從而一個音樂作品便誕生了。那些美食家、工匠師、畫家都是同樣的如此。他們都是在設計,只不過設計的載體不同,工具不同,但其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帶給人全新的認知感受。

為什麼是「全新」?為了滿足大腦不斷接收新信息的慾望,起源於人類的好奇心作祟。激發用戶的新鮮與渴望感去消費它,在這個日新月異的行業,它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需要保持創造性、好奇性、延續性才能不斷維持著自身的變化, 滿足人們對於新事物的認知感受,這也就是設計的目的本身。設計是把已知的變成未知的,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舊事物。

經濟原則的誕生是乾脆利落的。現代社會實現了,個人自由產生了。這就提高了佔有並消費物品和服務以及積累財富的沖動。如此便生成了無數機構來更有利的滿足這些慾望,經過分分合合,一種能夠移動世界的強大力量形成了。這便是經濟。

經濟。旨在鼓勵現代社會中的消費者花錢,其運轉就是要保障新東西的持續生產。 為了讓這些新產品作為消費者的慾望對象流通,媒介發展出各種樣式,傳播方式不斷演變。當經濟的力量開始驅動世界,設計只好被經濟的新引擎拖著走。 經濟力量加強了控制,經濟是設計發展背後的主導力量。 面對越來越高的期待, 設計作為一種提供質量、創新與定位的服務, 開始響應對它的這些要求了。

設計在美國一直作為支持其經濟發展的市場營銷手段的一部分,躍動著生動的色彩。在美國,設計演變為一種極端實用主義的手段,與市場營銷分析以及經營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過去,「經營資源」意味著人力資源、設備和財務資源。現在,他們還要加上信息,包括企業形象和品牌這兩項滲透到普羅大眾的概念,又是美國巧妙的發展出 企業形象和品牌管理這樣的方法,戰略性的闡釋設計的角色以協助企業經營。

品牌要符合世界經濟。設計也的確是與世界經濟相聯系的。設計是經濟的一種驅動力,以及企業管理的一種有力資源。 酷而准確的設計應用能大規模 改進產品競爭力和企業傳播的有效性。 一旦我們明白設計具有這種力量,我們就力爭得到最高級的方法與最有效的設計。

【慾望的土壤】 設計如一顆樹上的果實,土壤則對應著市場, 而構成市場的個人的」慾望水平「控制著土壤的質量。 重要的是大家胃口的質量:大家生活中具有哪些胃口?市場是產品的父母, 而該市場上的慾望質量決定了其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問題不在於我們能把市場營銷在全球市場上做的多麼精準。重要的是企業根基所在的局部市場中的慾望質量。換句話說,就是培育土壤。

一個品牌不是從真空里造出來的。它反映的是它所處的文化和國家的水平。香港的中餐棒極了,在東京就沒那麼棒。如果差異在於廚師的技術,我們可以從香港或大陸請很棒的廚師來,而且肯定這樣做過,但這並不能消除落差。那是因為問題不在廚師身上,而在顧客。 品牌需要本土化,與當地慾望的土壤結出果實,締造出符合本地市場慾望的品牌形象。 在全球背景下,差異就是價值。市場營銷的基礎市場就是我們腳下充滿慾望的」土地「。

【廣告的理念】 原研哉對於無印良品的廣告理念建議是「空」,廣告整體沒有一個明確的畫面,但是從效果上,向觀眾提供了一個空的容器,這個廣告啟動了信息的互相交換。 廣告傳播一般是指將你想讓受眾了解的觀點進一步明確的過程:將其轉化為一種好理解的信息,選擇適當的媒介進行傳播。 這是廣告的一種傳播原則。但在某些情況下,當受眾得到的不是一條信息,而是一具空的容器時,傳播因為受眾自己提供了意義而發生。

廣告的傳播需要具有一定的差異化特性,它即可以傳遞一條明確的信息,同時它又是一具容器,可以容納每個人的想法與印象。 當廣告的視覺傳達到用戶眼中和他們產生不同的感受認知時,在此刻傳播完成了。容器的作用是產生思想的焦點。

以日本國旗為例子,中央的紅色圓並無任何意義,它只是一個幾何形狀,提供意義的是人 (人是一切價值的衡量標准)。 所有對形狀的結對同等有效,解讀依賴解讀者。因為他無需認同一種解釋。國旗中簡單的紅色圓就是一具空的容器。既然是空的,它就能容納每個人的印象。這是一個符號的實質。 符號的功能可以和賦予它的意義一樣大。它可以產生極有力的向心力, 因為它幾乎覆蓋了各種意義,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廣大觀眾賦予它的。

廣告的核心在於包容許多種解讀的向心力。 喜歡它的人將他們的各種期待與願景放入其中。無印良品的廣告理念即是對這一事實的承認,並發展為一種方法論。只有當一則廣告被當作一具空的容器,觀眾能夠自由的將其想法和願望置入其中,傳播才是有效的。

【知識的獲取並非終點】 基本上, 知識不過是一個通過思考的入口, 交談就是從一些零散的知識開始,圍繞著它們一起聊,以此進行彼此的思考。通過將知識的斷片與對話的推斷進行巧妙的混合,我們就能得到尚未知曉的形象和想法。

【超越現代主義】 設計的故事,包括了引入風格變化的設計、與新技術緊密掛鉤的設計,而設計終究不是經濟或技術的仆從。在倒向趨勢的同時,設計還一直在做另一件好事: 作為理性指針將形式賦予物。在其內心最深處,設計攜帶著理想主義思想的一種特殊基因:對形狀與功能的追求, 即便是以經濟能量運行,它仍保有一個酷而虔誠的探路者的形象。

傳播也是如此。在混亂的環境中創造一個可信賴的指針就是積聚關於事物真實狀態的合理、實用的觀察。媒介數量和復雜度的上升導致的是我們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傳播設計是對這些媒介進行有效組織的方式。 設計不是媒介的下屬,設計探索媒介的本質。

對技術與傳播間的關系挖的再深一點。某些設計師已經開始重新思考信息質量的可能性了。 我們認識到只有當感覺被調動起來才能覺察出信息質量的深刻性。 我專於傳播但已想到,此法之理想並非抓人的圖像去吸引觀眾的眼球,而是讓圖像滲透五感。這種傳播難以捉摸而又牢固,因此極其有力,甚至在我們知道它們存在之前就已經成功了。

最後,設計不只是做東西的藝術。 設計這個職業是在揪著我們的耳朵和眼睛去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新問題。 人們通過生活創造環境。在對此事實的理性觀察之外是技術與設計的未來。在其鬆散的交匯處,我們會發現現代主義的未來。

【表達的設計】 認識到這句話的重要性是在剛入行的前2年,一次因為意外導致需要我來進行方案提報,方案提報的過程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結果自然也是以失敗告終,這件事就像在我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 應該如何將思維認知與專業能力用合理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我在設計這條道路上必須攻破的難題之一。

從去年疫情開始期間有刻意的去養成讀書與寫筆記的習慣,有一部分原因是希望當年這顆在心裡埋下的種子可以受到陽光而長成參天大樹。輸入和輸出兩者都必不可少,讀書大部分分為兩種取情況,一是消磨時光,最大限度的滿足即時愉悅感,這與聽音樂看電影別無他樣。二是帶著學習的目的去讀書,這類方式最重要的不是讀書,而是閱讀過程中自己的思考,古聖先賢們講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經過大腦對信息的消化理解後便能形成獨特的認知, 從而再去對外輸出,去獲得更多其他人的認同感。

【思維與專業】 用語言來表達設計固然重要,但是設計終歸是門手藝,我們也都是手藝人,無論前期的理性分析思路及設計的表達如何順暢,表現出來的依舊是那些帶有感性思維與富有寓意的顏色與形狀。思維層次要與實踐能力相輔相成才能讓最終呈現的方式更接近完美,有點類似於陽明先生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把自己知道、了解、認知層次的思維用行為、方式、方法表現出來才是真正的掌握了這些東西。通俗一點來講: 頭腦認知與手上功夫同樣重要,手上功夫決定下限,頭腦認知決定上限。

2021年5月5日

Ⅸ 設計的六個階段——《設計思維》讀書筆記

本書屬於設計類的實用教材,涵蓋了設計前中後六個階段的工作。讀完,你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如何進行有效的設計溝通和創意製作。好了,開始寫讀書筆記。

設計的六個階段:

一、思考階段

設計是一個過程,即把一項任務或要求轉換為一個產品或設計方案。設計進程可以歸納為七個階段:定義、調研、構思、打樣、精選、實施和總結。設計思維貫穿於每個階段。

首先,需要定義設計問題和目標受眾。對於問題的准確理解有助於制定更多合理的解決方案,這一階段決定了什麼是項目成功的必要因素。

調研階段主要是收集信息,如設計項目的歷史資料、用戶研究資料以及反饋意見等,並且找出潛在的障礙。

構思階段必須圍繞滿足用戶的目的和需求進行討論,可以採用頭腦風暴等方法。

打樣是對設計構思的初步確認,在用戶組和參與方審核後提交給客戶。

精選是改進那些經審查不太符合目標的方案。有些方案可能很實用,但並不一定是最好的。

實施確保了設計的順利進行,並且將最終交付給客戶。

總結有助於提高設計人員的能力,因此設計師應收集客戶和目標受眾的反饋意見,並確定方案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這也有助於日後進一步改善設計。

二、調研階段

調研階段旨在確定設計動力,以便促進目標群體對於設計的作用。同時,還需明確可能阻礙設計成功的因素。

步驟:

1、收集信息。在進行調研時,信息可以分為兩類: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這有助於確定一個目標市場的規模及特徵;

2、目標群體:調研階段確定並提供了對一個領域梅的不同消費者或用戶群的初步分類以及他們的特徵;

3、抽樣和反饋:對目標群體的動機、行為和願望的了解,往往需要對該群體進行詳細研究。由於不可能——測驗目標人群中的每個成員,所以通常會確定一個抽樣組;

三、構思

設計任務書經過確定和調研後,在構思階段產生創意或形成解決設計問題的概念,這也是設計進程中釋放創造力的一個階段。構思的目的是創造在隨後的階段中能夠發展並解決問題的概念,因此需要關注創意而不是設計的詞彙。

創造力體現出一種純粹的獨創意識,並且眾所周知,它是沒有邊界的。但是平面設計需要的是適用於特定目標的實用型創新,這受到了設計任務書以及在調研階段所產生的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的影響或制約。

步驟:

1、基本設計方向:從已知點開始(通常是現有設計或競爭產品、品牌和團體),設計人員可以按特定的「方向」思考,以便從現有的設計中形成新的思路。特定的「方向」包括:差異,趨同,轉換;

2、構思的主題:設計人員經常要面對挑戰,這種挑戰是要在有限空間中整合大量信息。有幾個原則可以用於設計進程,並有助於戰勝這一挑戰:

(1)KISS:Keep It Short and Simple;

(2)中心點:只挑選關鍵信息要素作為設計的中心點;

(3)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系統地審視設計問題,然後向下挖掘,以在鐵定區域添加細節(自上而下);或首先聚焦於基本要素,向上運作以把這些鏈接成為系統的一部分(自下而上);

(4)奧卡姆剃刀選擇:應縮減並不是真正需要的內容來簡化事物;

3、靈感和參考:靈感是任何創造性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設計也不例外。靈感是專業設計人員從無數來源中吸收好的想法,產生激動人心的設計思路的關鍵;

4、頭腦風暴法:是一種集體開發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它同時有助於在構思階段產生解決方案;

5、價值:價值是設計中經常使用的術語。例如,設計師通過視覺識別的創新提高一個品牌的「附加值」,然而在設計思維領域,我們所關注的是設計為客戶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比如說直接刺激銷售,或者間接地提升一個品牌或機構的信譽;

6、包容性:整合設計過程中,重要的是牢記誰是目標受眾,並考慮怎樣的設計思路才可能與這些受眾產生共鳴。設計必須關注與誰溝通,而不僅僅代表設計者的品味。包容性意味著需要徵求目標群體的觀點、意見和看法;

7、草圖:大多數設計師通過草圖把想法快速地記錄在紙上。草圖能夠非常直接地傳達出一個設計或設計元素的視覺觀念,可以被用於設計進程的許多方面;

8、設計提案:一定要把幾種具有可行性的設計方案同時介紹給客戶,他們會在這些提案中選出一個自己滿意的設計。能夠很好地表達設計想法很重要,想法再好,可是展示介紹做得很差,那麼也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四、改進

逐步創建一個設計方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藝術作品的不斷改進,二是對傳達信息的不斷完善。改進主要是指設計方案中微小卻重要的改動,以深化設計理念,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五、打樣

樣品製作為測試設計創意提供了機會,以不同的方式檢驗它的實際效果,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它作為視覺傳達的一部分起到怎樣的作用。

六、實施

設計方案一經選定,就需要付諸實施和生產。在這個階段,需要完成設計工作,並交付給客戶。實施是設計進程的終點,需要將先前的設計方案切實表現為實際效果。然而,這部分工作並不是作為生產指南,而是提供了一個設計思想概要,這些實體背後的設計思維需要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體現出來。

結語:本書概述了設計思維背後的基本理念,這些理念也正由設計師日復一日地實踐著。不同的工作需要運用不同的思維過程和技巧來發展和實現有創造力的設計概念,其最終目的是以最好的方式來展現信息,並與受眾進行有效的溝通。此外,設計思維還為設計進程提供了一個運行框架,有助於設計師從創意產生或概念階段順利推進到最終產品和審查復核。

Ⅹ 裝置藝術的如何解讀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 」 興起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是當代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目前還是非常活躍的一種藝術類別,看看這幾年各地雙年展和巴塞爾的報道,刷爆了各種媒體和社交網路的藝術作品十個里有九個是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作為一個門類,目前自身還在發展和完善。在我看來,由於「空間」、「技術」和 「人們的體驗」是裝置藝術的創作本身非常重要的元素,所以隨著這些概念的不斷延伸,裝置藝術自己也在不斷的變化。這也是為什麼學術界至今還比較難給裝置藝術下定義、分流派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其歷史還較短,沒有像繪畫雕塑那樣有明顯的年代推進帶來的流派劃分,二是裝置藝術性質復雜,包羅萬象,自身還在變化。

但是要來說說裝置藝術的幾個發展類型和代表作品,那還是可以一談的。
首先,我要說我這篇回答是基於我自己在美國藝術學院學習Installation Art一課後的感受和自身體會談的,在歐洲學習藝術的朋友可能有不一樣的理解。二個,我的理論支持主要來自於兩本書,也是美國學院派比較認可的關於裝置藝術的兩本書:第一本是美國人Claire Bishop寫的《Installation Art: A critical history》;第二本是MIT和Whitechapel Gallery聯合出版的當代藝術文獻系列的 《Participation》這一本,編者其實也是Bishop。

閱讀全文

與裝置藝術設計讀書筆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江湖多功能電動工具 瀏覽:995
光碟機如何改裝機械硬碟嗎 瀏覽:480
工具箱漢化smart 瀏覽:133
鑄造除塵器為什麼要做保溫層 瀏覽:617
怎麼看機械表要保養 瀏覽:517
小學生雕刻工具箱 瀏覽:417
k5儀表信息怎麼調 瀏覽:936
青島泰科閥門怎麼樣 瀏覽:277
地熱總閥門開關擰不動怎麼辦 瀏覽:60
03儀表盤模式怎麼換 瀏覽:284
ktv設備有哪些設備 瀏覽:191
關節軸承怎麼安裝使用 瀏覽:838
生產山楂糕需要哪些設備 瀏覽:91
機械表後面的飛輪是什麼 瀏覽:163
怎麼實現儀表盤ar導航 瀏覽:722
某同學設計了如下裝置來 瀏覽:633
超聲波儀器動態范圍是什麼意思 瀏覽:11
傳動裝置分析 瀏覽:263
風機與閥門連鎖怎麼實現 瀏覽:314
消防管道閥門抽檢比例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