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自然之聲裝置創作思路及方法
自然之聲裝置創作思路是想找到更多方法和數據,並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傳遞大自然的聲音,當環境出現急速轉變的時候能夠迅速發出信號。方法:自然之聲的設計理念是對大自然的尊重與贊美。但凡藝術創作,均與人的情感表達息息相關,很難想像,一個對草木無情的人會拍出能撥動讀者心弦的作品。以審美為主的風景攝影,同樣需要創作者投入飽滿的情感,在山谷,在曠野中聆聽出大自然的生命之聲。托物言志,畫面未必大氣磅礴,追逐畫外之意、韻外之志,是自然風景攝影的靈魂所在。春夏秋冬,四季輪回的大自然,在常人看來不過是一種亘古不變的自然現象,而在攝影者眼中,風霜雪雨,日落月升,都是構成攝影語境的元素符號。整個裝置以自然生態中的水為聲音素材,生態平衡的自然韻律,亦流水、亦蟲鳴,傾聽自然之聲,都能使人平靜。在這意象山水中聽覺、觸覺、視覺三者猶如人的心跳與呼吸在和諧的統一。
㈡ miui6.4如何設置觸摸聲音
你好。
親,進入設置,聲音與振動,系統音效下面就有的!
㈢ 聲音的聲學應用
時至今日,聲學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在軍事、醫學、建築等方面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建築聲學更是建築設計師們一直在研究的重點科目。 【目的和要求】
了解聲音在遇到障礙物時的反射現象。
【儀器和器材】
玻璃圓筒(直徑約8厘米,高約40厘米),平面鏡,三合板,金屬板,海綿,表。
【實驗方法】
1.在玻璃圓筒底部墊上一塊海綿,海綿上放一塊表,耳朵靠近玻璃圓筒正上方數厘米處,能清晰地聽見表聲。
2.當耳朵離開玻璃圓筒口豎直方向後,如圖1.57-1甲所示位置,則聽不見表聲。
3.在玻璃圓筒口安放一塊平面鏡,如圖1.57-1乙所示,改變平面鏡角度直到從鏡面里能看到表像時,固定平面鏡的角度。耳朵仍在圖1.57-1甲所示的位置,又能清晰地聽見表聲了。說明聲音能像光一樣反射。
4.用三合板、金屬板、海綿板代替平面鏡實驗,比較聽見的聲音的強弱。說明不同材料反射聲音和吸收聲音的能力不同。
【注意事項】
1.表的聲音不能太小,所選的表要在距表約50厘米處仍能清晰地聽見表聲。
2.為避免玻璃傳聲的干擾,墊表的海綿要選厚些的,以盡量吸收聲音。表也不要直接與玻璃圓筒內壁接觸。
實驗前要反復校驗,當表放入圓筒後,僅在圓筒豎直上方數厘米處能聽見表聲,其他方向聽不見表聲,這樣演示效果才會好。
3.為了使全班學生能同時聽見表的反射聲音,可用話筒放在耳朵處,用擴音機放大。 【目的和要求】
學習粗略測定聲音速度的方法,了解空氣中聲速的大小。
【儀器和器材】
梆子,秒錶或手錶,捲尺。
【實驗方法】
在高牆前或山谷中唱歌或叫喊時,往往可以聽到回聲,而且在早晨時回聲最清晰響亮,因此本實驗最好在早晨進行。首先選擇好合適的實驗場所,例如一堵高牆,高牆的前面平坦空曠。實驗者站在離高牆的距離為R處,按照均勻的時間間隔T敲打梆子。當聽到反射回來的第一次梆子聲與打出來的第二次梆子聲完全重疊時,則表示每次梆子發出的聲音傳到高牆並被高牆反射回來到達實驗者處的時間剛好等於敲梆子的時間間隔T。因此聲音傳播的速度v為v=2R/T
1.站在離高牆100米或更遠的距離,以一定的時間間隔敲打梆子。
2.注意控制敲梆子的節拍,使從高牆處反射回來的梆子聲與敲出來的聲音相重疊。
3.站在旁邊的學生由一人報出敲擊的次數,其他學生同時用秒錶或手錶計時。測出敲擊20次至50次的時間間隔t,並由所得的結果計算出敲梆子的時間間隔T(秒)。
4.用捲尺測出敲擊地點到高牆的距離R(米)。
5.將所得的數據代入公式v=2R/T求出聲速v米。同時要記下測量時空氣的溫度,因為空氣中聲音傳播的速度與溫度有關。
【注意事項】
1.實驗者離牆的距離以能清晰地聽到回聲為宜。
2.若每隔一次聽到敲擊聲與回聲重合,則聲速公式v=2R/T。 【目的和要求】
認識聲音的共振現象──共鳴的產生條件。
【儀器和器材】
共振音叉(440赫茲音叉一對,其中一個音叉的叉股上另附金屬卡子,用來改變頻率),共鳴箱,音叉槌,吊在線上的輕質小球。
【實驗方法】
1.取下套在叉股上的金屬卡子,把兩音叉分別插在共鳴箱上,使兩共鳴箱的開口相對,彼此相距約50-75毫米,如圖1.56-1所示。敲擊其中一個音叉,幾秒鍾後,用手握住音叉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動發聲。這時可以聽到另一個音叉在發聲。拿一個用線懸吊的輕質小球跟這個音叉的叉股接觸,輕質小球被彈開。表明這個音叉在振動。
2.在第一個音叉的叉股上套上金屬卡子,改變這個音叉的振動頻率,重做上述實驗,另一個音叉就不會振動發聲。
說明產生共振的條件是兩個音叉的固有頻率相同。
【注意事項】
1.音叉插在共鳴箱上插得越緊密,則共振現象越顯著。因此,實驗時要防止音叉與共鳴箱結合處松動。
2.實驗前要反復校驗兩音叉的距離。距離過遠,則音響太弱。距離過近,則顯示的共鳴現象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不深。
【參考資料】
1.把音叉從共鳴箱上取下來,敲擊音叉,聲音很小。插入共鳴箱上,敲擊音叉,聲音就增大。這是由於箱內空氣的共鳴增大了音叉所發出的聲音強度。
2.用氣柱共鳴器演示空氣柱的共鳴現象。如圖1.56-2所示,一根直徑約3厘米,長100厘米的玻璃管豎直地夾持在支架上,下端用橡皮管與蓄水器連接,組成一個連通器,在玻璃管里盛水。提高蓄水器,使玻璃管里的水面接近管口。降低蓄水器,可增加玻璃管里空氣柱的長度。將振動著的音叉放在玻璃管口的正上方。慢慢降低蓄水器,當水面降到某一位置時(波長的1/4),就聽到很響亮的聲音(氣柱的第一個共鳴點);繼續降低蓄水器,當水面降到另一位置時(波長1/4的3倍),又會聽到一次響亮的聲音(比上次弱些)(氣柱的第二個共鳴點)。
3.實驗方法1中如果沒有叉股上的金屬卡子,可在叉股上套一段橡皮管或貼上紙片、膠布,同樣能改變音叉的固有頻率。
4.用赫姆霍茲共鳴器演示:赫姆霍茲共鳴器是用黃銅鑄成的,內部是一個空腔,兩端有粗細兩個孔。粗孔是用來接收傳來的聲波,細孔供監聽用。手握共鳴器,將小孔貼近耳邊,如圖1.56-3所示。如果聲音中有接近共鳴器固有頻率的聲音,共鳴器將共鳴。 【目的和要求】
了解音調高低與聲源振動頻率的關系和響度大小與聲源振幅的關系。
【儀器和器材】
發音齒輪(齒數為40、50、60、80),轉台,硬紙片,音叉(附共鳴箱),音叉槌,吊在支架上的輕質小球。
【實驗方法】
1.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把發音齒輪固定在轉台上,搖動轉台,使齒輪勻速轉動。再拿一塊硬紙片接觸其中一個齒輪的鋸齒,如圖1.55-1所示。紙片就振動起來,發出聲音。改變轉台的轉速,可以聽到紙片發出的聲音音調也隨著改變。轉速越大,音調越高。
保持齒輪的轉速不變,用硬紙片接觸不同的齒輪,紙片就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齒輪的齒數越多,硬紙片和它接觸時發出聲音的音調就越高。
實驗表明:聲音的音調是由聲源振動的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2.響度與振幅的關系
將音叉插在共鳴箱上,將吊在支架上的輕質小球貼近音叉的一叉股。用音叉槌輕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開的幅度不大,音叉發出的聲音響度小;重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開的幅度增大,音叉發出的聲音響度增大。表明聲源振動的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注意事項】
發音齒輪軸上的螺帽必須擰緊,以防齒輪打滑,影響實驗效果或被甩出傷人、損壞齒輪。
【參考資料】
1.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還可用驗音盤(圖1.55-2甲)來演示。把驗音盤固定在轉台的軸上,用橡皮管把吹氣管和皮唧連接起來,並把吹氣嘴固定在支架上,對准某一列小孔(圖1.55-2乙)。轉動轉台,使驗音盤勻速轉動,然後踏動皮唧,用吹氣嘴對准驗音盤上的小孔吹氣(用口吹也可以),空氣柱振動發聲。把吹氣嘴從驗音盤邊緣向中心移動(不用最裡面一列不均勻小孔),保持轉速不變,得出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2.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還可用兩個頻率不同的音叉直接演示。辦法是在每個音叉的叉股上固定—根細鋼針,另備一塊被煙熏黑的玻璃板。用音叉槌敲擊音叉,使兩音叉振動發聲,並同時勻速地在玻璃板上移動。移動時必須注意要使兩音叉的鋼針尖恰好與玻璃板接觸,在玻璃板上得到如圖1.55-3所示的兩條曲線。比較兩條曲線,得出頻率與音調的關系。
3.用上述的一個音叉和熏黑的玻璃板,在音叉槌輕擊和重擊兩種情況下,在玻璃板上得到如圖1.55-4所示的兩條曲線。比較兩條曲線,得出響度與振幅的關系。 方法一
【製作方法】
1.用一個大肚的玻璃瓶製作成如圖9.4-1所示的鍾罩。注意:罩底可在玻璃板上加金鋼砂輕輕研磨,使它平整光滑。
2.將瓶口加一個插玻璃管的橡膠塞,通過塑膠管接到手搖抽氣機上,如圖9.4-1所示。
3.把一塊5毫米厚的橡膠板平鋪在桌面上,其上放一小鬧鍾,用做好的鍾罩扣住。
4.為防止上口或下底漏氣,可在各介面處加真空油脂或凡士林密封。
【使用方法】
將鬧鍾上好勁、扣在鍾罩內,搖動抽氣機,給鍾罩抽氣。你會發現,鬧鍾的聲音會由大變小,直至完全聽不到聲音。當停止抽氣,向鍾罩內放入空氣時,聲音又會由小變大。這說明:空氣是傳聲的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方法二
【製作方法】
如圖9.4-2所示,在一個玻璃瓶塞下用細線系兩個金屬環。瓶塞上的彎管用軟膠管與兩用氣筒連接。
【使用方法】
先不接兩用氣筒,用手搖瓶,可聽到兩金屬環碰擊的聲響。將瓶子與兩用氣筒連接,抽氣;當瓶內空氣稀薄,軟膠管被大氣壓壓扁,兩用氣筒幾乎抽不動時,捏緊膠管,取下兩用氣筒。再搖瓶子時,只見金屬環相碰,但聽不到響聲,這說明空氣是傳聲的介質,真空不傳播聲音。 聲音的傳播和光線的傳播一樣,遇到障礙物時會產生反射和吸收現象。堅硬、光滑的物體表面對聲音有明顯的反射作用。柔軟、粗糙、多孔的物體表面則能吸收聲音。自製一個簡單的裝置,就可比較不同物體表面對聲音的反射和吸收作用。
【製作方法】
1.利用長20厘米的兩個裝羽毛球或刻字蠟紙的硬紙筒,其中一個筒一端開口,一端內部固定一塊機械手錶或懷表。另一個筒兩端都開口,將兩個筒安裝在一個可調的支架上,裝置如圖9.5-1所示。
2.准備一塊玻璃板、一塊木板、一塊泡塑板。
【使用方法】
1.將左右兩筒軸線之間的夾角調為90°,把玻璃板放在木架的平台上,耳朵貼近右邊紙筒的上口,即可聽到手錶的「嘀噠」聲;去掉玻璃板換上木板,聲音明顯減弱。當放上泡塑板時,就聽不到聲音了。由此說明:玻璃板對聲音的反射性能最好、木板次之,泡塑板最差。或者說泡塑板對聲音的吸收性能最好。
2.改變兩筒軸線之間的夾角,聲音大小有明顯的變化,說明物體表面反射聲音的大小與接收者的角度有關。
3.實驗過程中,請勿用手觸摸裝置,室內環境應該安靜,以免影響實驗效果。 【目的】
用停表計時在戶外測定聲速;練習使用停表;進一步掌握用數步法測量距離。
【器材】
停表2隻,徑賽用發令槍(或爆竹),皮捲尺(或米尺、標好刻度的長繩)等。
【步驟】
1.三人為一組,在學校附近的馬路或公路上選擇400米左右的平直地段進行實驗。兩人在起點,其中一人用發令槍發送信號,另一人在發令時跟著啟動手中的停表。還有一人位於終點,當聽到發令槍聲時立即啟動手中的停表。然後把兩只走動的停表交給發令者,由他同時按停停表,兩表計時的讀數差即為槍聲的傳播時間。三人輪換擔任發令者,分別測出時間三次。
2.三人各自用數步法測出兩地之間的距離。可在輪換時,分別數出行走的步效,再乘以自己每走一步的平均跨距。 姓名 發出信號到停止
計時的時間t1/s 聽到聲音到停止
計時的時間t2/s 聲音傳播
的時間t3/s 兩地距離
d/m 聲音傳播
速度v/m*s^-1 3.每人把測出的數據分別填入上表,並用速度公式算出聲速。然後,根據三次測得的時間和距離的數據,分別求出這兩個量的平均值,再算一次聲速,作為小組的實驗結果。 人的耳朵不僅可以聽到聲音,而且可以利用兩個耳朵接收聲音時的強弱差別和時間差別,判斷出發聲物的方位和距離,人耳的這種能力稱為雙耳效應。通常,雙耳效應不被人所注意,但利用一個簡單的裝置可以表演雙耳效應。
【製作和使用方法】
1.用長1.5-2.0米,直徑25毫米的一根塑料硬管(或金屬管)即可,將內部裝滿細沙後兩端用廢紙堵住,在火爐旁加熱後窩成一個圓形,兩管口相距250毫米左右。
2.倒出管中的細沙,將管口打磨光滑,用布條將管掛在試聽者的兩耳旁如圖9.6-1所示。
3.試聽者緊閉雙眼,耳貼管口,助手用一細木棒輕擊管的任意部位,試聽者皆能准確地判斷出敲擊處的位置,這就是雙耳效應。 【製作和使用方法】
1.找兩個直徑約10厘米的鐵皮罐頭筒,將兩個底去掉,並在一面綳上乳膠薄膜。再像圖9.3-1那樣把鐵筒口對口地支架起來。
2.在一個筒的薄膜外吊一個泡沫塑料小球。另准備一個1厘米粗的光滑小木棒。
3.用小木棒敲擊右筒薄膜,左筒薄膜外的小球就會不斷敲擊薄膜。
【注意事項】
1.兩個筒的外形尺寸應該完全一致,兩個膜的綳緊程度要適當調整,才能得到良好的實驗效果。
2.兩個圓筒的開口要對齊、距離應由近及遠逐漸調整。 如果我問你,失火的時候應該用什麼來把它撲滅。你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用水啦」。那我再問你,你是怎樣熄滅蠟燭的?你也會毫不猶豫的說「當然是用嘴來把它吹滅啦」。
你的回答是不錯的。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我們最常用的滅火和滅燭的方法。可是我卻是用聲音來熄滅蠟燭的,奇怪嗎?
准備好一張硬紙、剪刀、膠水,我們來做一個聲滅火器。其實它只不過是一個圓柱形的紙盒,這個紙盒的做法如下。
先從硬紙上剪下一張邊長為20厘米的正方形,把它捲成一個直徑約5厘米的圓筒,用膠水把紙筒的接合處粘牢,再從硬紙上剪下兩個直徑約6厘米的圓。在其中一個圓的中心處剪一個直徑約1.5厘米的小圓洞,然後把兩個圓粘到紙筒兩端把紙筒的兩端堵住,使它形成一個圓柱形的紙盒。這就是聲滅火器。不過你一定要把粘合處粘牢,千萬不要使接縫處漏氣。
把一支點燃的蠟燭固定在桌子上。然後用你的左手握住圓紙盒,把它拿到離蠟燭60厘米左右的地方,並且使盒蓋上的洞對准蠟燭的火焰。用你右手的食指不停地彈圓紙盒的盒底。圓紙盒發出了「撲撲」的聲音。不一會兒,你就會發現蠟燭的火焰被熄滅了。
難道真的是聲音把火給撲滅了嗎?如果你還不相信,那你還可以多試幾次,結果都是一樣的。
因為你用力敲擊盒底的時候,產生了聲音,聲音本身是一種波,而聲波是有壓力的。在這個壓力的作用下,火焰便被「壓」滅了。這就是聲滅火器的道理。 玻璃是混合物,其中有硅酸鹽和大量的二氧化硅以及其他的雜質,所以不存在固有頻率。但是對於石英玻璃,是有的,在20000*(1+8%)Hz之間。人的聲帶頻率一般不高於2000Hz,因此很少能把玻璃振碎(共振),但是有些特殊的女高音,其聲帶頻率可以達到和玻璃頻率很相近的程度,從而振碎玻璃,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
而且聲音震碎玻璃要有前提,首先,人出的聲音必須與玻璃的共振頻率一致,而且,玻璃一定要存在這肉眼看不見的破裂和裂口,只有具備了這些所有的外部條件之後,再加上一點任自己的運氣,用聲音擊碎玻璃是完全有可能的。
2005年「探索」頻道《MythBusters》電視節目就探討了這個問題,搖滾歌手兼歌唱教練傑米.溫德拉就用自己的聲音擊碎了一些玻璃器皿,他嘗試過12隻酒杯,後來無意中幸運地擊碎一隻,第一次證明了個人聲音就能擊碎玻璃的說法是正確的,他擊碎玻璃的那一幕被拍成了電視。溫德拉的擊碎玻璃的詠嘆調被紀錄為105分貝,音量幾乎和電鑽鑽起來差不多。
㈣ 通過什麼進行聲音計時等設計
通過滾動屏幕顯示。
採用硬體到軟體的思想,大部分功能由軟體實現,使電路更簡潔,系統更穩定。
聲速計也叫聲速測量儀或聲速儀,是用來測量介質中聲波傳播速度的儀器。
㈤ 學校留的設計准備做一個聲控彩燈,效果就是改變聲音大小,一系列的led燈的亮度隨之改變。問下可以選擇哪
42盞LED燈的參數不清楚。
1. 如果燈具有PWM調光介面:MIC拾取聲音信號→放大→半波整流→電壓-頻率V/F轉換電路→PWM調光介面。
2. 如果燈無PWM調光介面,內含恆流電路:則需去掉各燈內部的恆流電路,外加一可調恆流源,MIC拾取聲音信號→放大→電壓-頻率V/F轉換電路→PWM調光,驅動所有的LED燈。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手機觸摸聲音怎麼設置
關閉手機觸屏音:在設置—聲音—觸摸聲音,把勾取消了就可以了。
手機觸屏特點:
1,觸摸手機全新概念和感受,觸摸面板與手機機殼表面完全平整,結構密封、防灰塵、反應速度也挺快。
2,手寫順滑、手感舒服、屏面清潔、外觀漂亮;材質過硬,不容易破碎。
3,厚度比傳統觸摸屏更薄,對於結構設計頗具優勢。對於這些特點。
4,亞克力面板厚度可以調節,更柔軟,壽命可以延長很多。
㈦ 物理老師是如何運用紙杯留聲機留聲的呢
物理老師是通過留聲機原理,作用紙杯製作了簡易的留聲裝置。
相信大家最近也刷到過這條新聞,一名江西贛州某中學的物理老師朱向陽用紙杯留聲機成功留聲走紅網路。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聲現象實驗,雖然留聲機早已有了,現在也已被淘汰,利用簡易器材製作成具備錄音、放音的有趣功能,作為科普特別是科學教學的實驗素材,就是通過實驗來培養學生的思想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
朱老師表示,這個實驗並非是新發明,留聲機的原理很早之前就已經被發明,將它做出來主要供教學,並且老師表示“紙杯留聲機”是朋友設計的,拿來給他做實驗研究教學。而“紙杯留聲機”之所以在留聲機原理上又製造,是為了讓學生和大眾知道要有創新、發明意識。
㈧ 為了驗證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小華設計了一套巧妙的實驗裝置:在廣口瓶內用細線吊起爸爸的手機,線的末端
當沒有抽氣時,有傳聲的介質,所以能聽見手機鈴聲;當小華逐漸抽出瓶中的空氣時,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由此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因此本實驗採用了科學推理的方法.
故答案為:(1)能;(2)小;(3)真空不能傳聲;(4)D.
㈨ 如果讓你設計一種防次聲波武器的裝置,請說出你的思路。
用振子陣列可以產生足夠強度的次聲。
用高速微處理器協調振子工作狀態和控制溫/濕度,以保證頻率精度及振盪強度,就可以產生一個相對安全的零諧振空間而起到防次聲傷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