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年來網路暴力層出不窮,關於網路暴力,你知道哪些金句呢
網路暴力導致的悲劇不斷上演,網路暴力一詞仍舊成網上高頻詞彙。本這篇文章我就搜集了相關金句寫進作文,引人深思。
3.一旦墮入笑罵由人的塵世,威猛有力的羽翼卻寸步難行。
適用主題人言可畏語言的傷害力等。波德萊爾在惡之花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一旦墮入笑罵由人的塵世,威猛有力的羽翼卻寸步難行。跳水女子十米台亞軍陳玉溪位置沒有微笑恭喜冠軍全紅嬋被罵小心眼,跳水男子十米台亞軍楊賽後沒有及時與冠軍曹緣擁抱,被罵沒風度,在當下人人皆有麥克風的時代下,更顯人言可畏四字,任何人都能在網路上毫無壓力地進行觀點輸出和情緒表達。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不顧事實不明真相,最後催生出害人害己的惡果。
Ⅱ 請簡述什麼是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類由網民發表在網路上的並且具有「誹謗性、誣蔑性、侵犯名譽、損害權益和煽動性」這五個特點的言論、文字、圖片、視頻,這一類言論、文字、圖片、視頻會針對他人的名譽、權益與精神造成損害,人們習慣稱其為「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能針對當事人的名譽、權益與精神造成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
網路暴力是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網民們若想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也要擔當起維護網路文明與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觀。
Ⅲ 什麼是網路暴力,網路暴力的形式和特點
什麼是網路暴力:
目前,對於網路暴力學術上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有人稱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有人稱網路暴力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情緒支配下,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網路事件發表網路言論。這些言論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圍,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不僅在虛擬空間上對當事人給予道德的審判和批判,而且也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它往往是匿名的、群體性的攻擊行為,雖然攻擊者的身份是虛擬的,但給當事人所帶來的傷害卻是真實的。
網路暴力的形式:
網路暴力除了語言暴力以外,還表現出了行為上的暴力。在網路中,人們往往無視法律責任的存在,事先並不徵求當事人同意,就隨意在網上公布屬於當事人隱私的信息,造成對當事人法律權利的侵犯。有的網路事件還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網路暴力中這種暴戾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是與文明社會直接相違背的。
Ⅳ 網路暴力的典型素材是什麼
1、一篇名為《愛你,才要強暴你》的文章在網上流傳,引起關注。這是一個叫梁穎的女孩所寫,文中詳細描述了自己是如何被男子羅冠軍性侵後強行確認戀愛關系,以及之後多次被性侵侮辱的過程。她說自己鼓足勇氣說出「真相」,希望避免其他女孩受害。
這段「被強奸的愛情」引發了網友的憤怒和聲討。
隨後,「漩渦中心人物」羅冠軍發聲,否認自己強奸,稱兩人在發生關系前已經確定了戀愛關系,希望通過法律手段還自己一個清白。羅冠軍的姐姐也在網上爆料梁穎與羅冠軍是正常分手,且梁穎曾向羅冠軍索要巨額分手費。
雙方你一刀我一槍,誰都沒有選擇認輸。梁穎緊跟發布微博,說重慶警方已經立案,律師讓自己保留證據,繼續放上羅冠軍的無碼照片,並打上「強奸犯」字樣。
梁穎代理律師和羅冠軍分別發布聲明稱,雙方達成和解。 梁穎在道歉信中稱,羅冠軍沒有強奸,因梁穎本人對強奸罪的法律定義的認知出現偏差,以及因雙方沒有處理好分手事宜,才會在網上曝光冤枉羅冠軍強奸,向公眾和羅冠軍和他的家人道歉。
至此,持續一周的「大戰」終於告一段落。但與輕描淡寫的結果相比,整個事件所帶來的輿論沖擊力,並沒因為雙方的和解而散去,歸於平靜的「梁穎羅冠軍事件」背後,埋藏著很多人的血和淚。
整個事件中真正的「受害者」是丟掉工作、不得不三次搬家、遭遇網暴的已經「社會性死亡」的羅冠軍和正義感被欺騙的網友,以及東奔西跑、盡心調查還要面對質疑的重慶警方。更人無法釋懷的是,即使真相最後得到了澄清,羅冠軍恐怕也很難徹底恢復名譽。
梁穎很會利用網友的同情心,拿著網友打賞的300萬,她注銷了微博,利用輿論的力量來達到自己「解氣」的目的,從網上消失了。因為和解,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她並未得到懲罰,成為了最終的「贏家」。
不容忽視的是,「造謠者」梁穎的「惡」傷害了很多人,用虛假的信息言論來煽動輿論引起民憤,最終不僅會傷害網友的情感,更會破壞公眾的信任。梁穎的行為堵住了很多真正的女性受害者的維權之路,以後那些真正需要維權的「弱者」可能更難讓人相信。
2、「教師體罰哮喘學生致其吐血的大反轉」和這件事情如出一轍:劉某在網上求助,她患有哮喘症的女兒於2019年12月10日被班主任罰跑10圈後出現吐血、手抖等症狀,至今未見好轉,並配上孩子吐血的衣服照片、在醫院輸液的照片,引發了網友的討伐。
但經過警方調查後,劉某承認其女兒因遭體罰吐血、凌晨2點被老師威脅毆打、送老師6萬元等情節,系其為擴大影響而故意編造的謊言。轟轟烈烈的開場、大跌眼鏡的結局。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反轉事件」在某些互聯網平台屢屢上演?為什麼這些平台會徹底淪為充斥著對罵、低智言論、「喊打喊殺」的「輿論場」?
隨著網路言論載體和網民數量的增多,網路輿論已經可以越來越明顯地推動事件的發展。網路作為公共平台,承擔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網路監督、網路維權得以深化,無疑是社會民主進步的佐證。但是,在很多時候,網路不僅僅監督了事件過程,推動事件發展,還會過度發展煽動民憤,很多網友在情緒的煽動下甚至直接給事件「下定論」,最終演變成一場轟轟烈烈的「網路審判」,成為了給當事人生活造成過度影響的「網路暴力」。
回顧「梁穎羅冠軍」事件,除了當事雙方,對這場「狗血劇」進行推波助瀾,乃至最終引發網路暴力的網友,也扮演著不可忽略的角色。原本以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對施暴者口誅筆伐,站在道德制高點跟風批判、盲目指責,待真相大白時,實際上自己也成為了網路暴力的實施者。
正如半月談寫到:網上沖浪,善良的網友很可能、很容易被戴上節奏,抒發一時義憤的情緒表達,發到網上很可能就成為了壞人的幫凶,互聯網非法外之地,遇到自媒體發布聳動內容務必三思,不清楚真相時等一等,不沖動轉發評論,別讓善良被利用、正義感被辜負。
只有真相,才是對當事人最大的安慰,除此之外的煽風點火,都可能是助紂為虐。這件事情又給網民們上了一課:看到網上曝光的負面事件,有時候我們可以等一等,理性吃瓜,「讓真相的子彈多飛一會兒」,不要成為「假弱者」的幫凶,堵住「真弱者」的維權之路。
3、谷女士到小區快遞點取快遞時,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了視頻。郎某隨後與朋友何某「開玩笑」,編造「女子出軌快遞小哥」等聊天內容並發至微信群。隨後謠言經過轉發、加工,在互聯網端不斷發酵。
8月,谷女士經過朋友告知,發現該情況後報警。隨後,杭州市公安局餘杭區分局發布警情通報,稱郎某和何某捏造聊天內容,並截圖發至微信群,造成不良社會影響。依據相應法律規定,警方對二人分別做出行政拘留處罰。
但谷女士認為,這一事件對她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創傷。被公司勸退、被診斷為「抑鬱狀態」、男朋友工作也丟了……谷女士說,一系列的打擊之下,最終讓她決定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其中第一條是,「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谷女士代理律師,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晶晶提供給記者的一份證據,微信公號「叔道技能」發布了《這誰的老婆,你的頭已經綠到發光啦!》的文章,至8月11日公證時,點擊量為1萬次,多篇網帖的總瀏覽量達60660次,轉發量為217次。
谷女士向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餘杭區人民法院於12月14日決定立案。
4、2012年,電影《搜索》上映講述了都市白領因為公車不讓座的小事,引發了蝴蝶效應般的網路暴力,以致被逼到生活死角的故事。隨著互聯網普及度的不斷提高,網路暴力這一頑疾困擾著參與其中的很多人。
5、猴年除夕早已過去69個日夜,當春晚導演呂逸濤時隔兩個多月,終於再次開放了新浪微博的評論功能並發了一條簡單的讀書感言時。他再一次被罵了個體無完膚。
雖然很慘,但這次呂逸濤並沒有關閉評論,畢竟和上次相比,他已經算是見過「大陣仗」的人了,這些謾罵和詛咒根本算不得什麼。那些肆無忌憚地口水仗終於在網路的世界裡演變成了水銀瀉地般的暴力行為,無論它是善意的、惡意的、無意的、有意的,暴力之所以被稱為暴力,是因為它們終究都是以傷人為目的。
Ⅳ 網路暴力的介紹
網路暴力是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人們習慣稱之為「網路暴力」。網路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同時,網民們若想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也要擔當起維護文明與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觀。
Ⅵ 什麼是網路暴力網路暴力的形式和特點有哪些
進入信息時代後,網路的影響更見壯大,很多網路事件成為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話題,其影響力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網路的影響無孔不入。但實踐證明,網路是一柄「雙刃劍」,利弊共存:
一方面,網路的廣闊的言論空間和更多的言論自由推進了社會民主化的進程,滿足了人們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需要;
另一方面,謠言、情緒型輿論的滋生和泛濫、網路暴力事件的頻發等各種負面影響使得網路成了一個喧囂無序、雜亂無章的「菜市場式」的空間。
學者稱網路為「歷史上最接近真正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在網路虛擬世界裡,不管現實生活中網民有多大的物質重壓與精神壓抑,都可以自由而肆無忌憚地在這里宣洩,還有可能由此引發大眾對同一焦點事件的集體泄憤。與此同時,網路虛擬性也使得有效的監督機制變得力不從心,再加上在虛擬環境下,網民的誠信意識及道德意識極容易走向缺失,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一些無從證實的傳聞、流言、誹謗、謊言等各種不健康信息在網路里卻可以大行其道。
4.傳播效果容易失控
現在看來,網路暴力似乎總有失控的趨勢,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傷害。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多數網路暴力看起來似乎總發端於對不合情理現象的討伐,這本身無可非議,但由於總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支配下,再加上網路傳播結構的開放性和流言傳播的易失實性,使得網路暴力很容易出現差錯或被人利用,使無辜的當事人蒙冤。
網路暴力的背後是以訛傳訛在作祟,這些虛假或片面消息的擴散傳播,影響受眾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舉動。導致結果是,無論被討伐人如何道歉都不足以緩解網路暴力的事態發展,連事件的發起者站出來要求人們取消打擊行為,也都不得要領,
最終走向了暴力的極端而無法收拾。「銅須門事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事人即使在道歉後也不能擺脫困境,事件的發起者聲明事件原委「純屬杜撰」,要求網民取消進一步的行動,也不能緩解事態發展。
Ⅶ 什麼是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 是一種在網上發表具有誹謗、污衊、侵犯名譽和煽動性的言論,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網路上針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網路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
網路暴力不同於現實生活中拳腳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為,而是藉助網路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對人進行傷害與誣蔑。這些惡語相向的言論、圖片、視頻的發表者,往往是一定規模數量的網民們,因網路上發布的一些違背人類公共道德和傳統價值觀念以及觸及人類道德底線的事件所發的言論。這些評論與做法,不但嚴重地影響了事件當事人的精神狀態,更破壞了當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