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肆』 如圖是實驗室製取NH3和HCl兩種氣體並驗證氣體性質的裝置圖,試回答:(1)用氣體發生裝置(Ⅰ)製取的氣
用於制備HCl,由濃濃硫酸和氯化鈉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經濃硫酸乾燥後通版入A中,Ⅱ用於制備氨氣,權可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在加熱條件下生成,經鹼石灰乾燥後在A中與HHCl反應生成氯化銨,可觀察到白煙生成,
(1)由題意可知制備的氣體分別為氯化氫和氨氣,而氨氣應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反應制備,則應由裝置Ⅱ制備,則Ⅰ應用於制備HCl,故答案為:HCl;NH3;
(2)由儀器的形狀可知應為圓底燒瓶,故答案為:圓底燒瓶;
(3)A中NH3與HHCl反應生成氯化銨,可觀察到白煙生成,故答案為:產生大量白煙;
(4)氨氣可用濕潤的紅色石蕊檢驗,如試紙變藍,可說明有氨氣,故答案為:紅色石蕊.
『伍』 高一化學實驗室製取氨氣各實驗裝置圖,有選項,求解釋,謝謝
①NH4Cl固體受熱分解生成NH3和HCl,而當溫度降低時,NH3和HCl又重新化合成固體NH4Cl,氣體進入干專燥管的機會不多,故①錯誤;②氨屬氣極易溶於水按照裝置圖水會發生倒吸,故②錯誤;③向CaO中滴加濃氨水,CaO遇水生成Ca(OH)2,同時放出大量熱量,使濃氨水中的氨氣逸出,故③正確;④裝置中試管口處應塞一團棉花,氨氣易溶於水防止與空氣對流,得不到純凈的氨氣,故④錯誤;故選B.
『陸』 在線等 初中化學
①有氣泡產生 ②Mg+2HCl==MgCl2+H2↑ ③Na2CO3+2HCl=2NaCl+H2O+CO2↑
④沒有氣泡產生 ⑤氫離子(H+)
⑥打開K1、K2,與K2處導管口連接並通人乾燥的HCI氣體,集滿後,先關閉K2,再關閉K1。
⑦K1導管口處有大量白霧出現
⑧NH3+HCl=NH4C1
給我小紅旗
『柒』 氨氣與氯化氫反應生成氯化銨的實驗過程
氯化氫與氨氣在常溫下生成氯化銨白色固體,反應方程式如下:

『捌』 化學實驗室製取氨氣的裝置圖,高懸賞
實驗室,常用銨鹽與鹼作用特性制備氨氣: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實驗說明:
1.建議在做氨的製取實驗前,增加裝置氣密性的檢查。為避免殘留在導管里的水影響下一步的實驗,可在導管的末端連接帶有玻璃彎管的膠皮管。
用氯化銨與氫氧化鈣反應制氨時,反應生成的氯化鈣易與氨結合生成氨合物CaCl2·8NH3而損失部分氨。因此在反應中氫氧化鈣應稍過量。反應混合物要迅速混合均勻,以防止氯化銨在加熱過程中分解產生氯化氫和氨,使收集的氣體中有白煙(NH4Cl)。
製取氨時最好用新制備的消石灰。放置較久的消石灰因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鈣,這樣的消石灰不適用。如果用生石灰粉末代替消石灰,製得的氨比較乾燥。用鹼石灰代替消石灰,可使反應速率加快。
2.因為氨的密度小於空氣,所以玻璃導管口應伸到試管的底部,以利於排凈試管中的空氣。試管口堵一小塊疏鬆的棉花,目的是為了防止氨逸出。裝有氯化銨與氫氧化鈣混合物的大試管口應向下傾斜,以防止試管在加熱過程中炸裂。
3.用小火加熱,以免產生的氨的速率過大。
4.收集滿氨後,在玻璃導管口上蓋一小塊蘸有稀硫酸的棉花,目的是為了使硫酸與氨反應生成(NH4)2SO4,防止氨逸出。
『玖』 同學們為探究分子的性質,做如圖所示實驗,已知在常溫下氨氣與氯化氫氣體反應生成氯化銨(白色固體),請
(1)濃鹽酸、濃氨水都具有揮發性,溶液中的氯化氫分子、氨氣分子在不斷的運動,運動到小燒杯上方,氨氣與氯化氫反應生成氯化銨固體,因此大燒杯內有大量的白煙生成,故填:大燒杯內有大量的白煙生成;不斷運動.
(2)濃鹽酸、濃氨水都具有揮發性,濃鹽酸酸性變弱,濃氨水鹼性變弱,因此A、B燒杯內溶液的pH變化趨勢分別是增大、減小,故填:增大,減小.
(3)常溫下氨氣與氯化氫氣體反應生成氯化銨,將A、B兩燒杯溶液倒入另一潔凈燒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質一定有氯化銨,可能有氨氣、氯化氫,但氨氣、氯化氫不能同時存在,故選:D.
『拾』 氨與氯化氫的反應
因為濃鹽酸和濃硝酸都具有揮發性,而硫酸和磷酸都不具有揮發性;
硫酸與氨也可以反應,但不能在空氣中,只能在溶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