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卡文迪許的同心球實驗 干什麼的
卡文迪許的同心球實驗是用來測定萬有引力系數的一個實驗裝置,在高中物理課本上可以找到的。
㈡ 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驗證動量守恆定律的實驗中,兩個小球質量不等,半徑相等.①需要測量的量有:______A、
①驗證動量守恆,就需要知道碰撞前後的動量,所以要測量兩個小球的質量及碰撞前後小球的速度,碰撞前後小球都做平拋運動,速度可以用水平位移代替.
所以需要測量的量為:A、兩個小球的質量;C、O點到M、P、N各點的距離OM、OP、ON;故選A、C.
②實驗過程中入射球的質量應大於被碰球的質量,因此m1>m2;兩球碰撞後,入射球速度減小,入射球速度小於被碰球速度,入射球落點位置變小,入射球的落點位置在被碰球落點位置的後面,由圖1所示可知,M點是兩球碰撞後m1的落點,P點是m1碰前落點,N點是m2碰後的落點,小球的速度可以用小球的水平位移表示,因此本實驗中,動量守恆的表達式是:
m1OP=m1OM+m2ON.
故答案為:(1)AC;(2)m1OP=m1OM+m2ON
㈢ 完成兩個帶正電小球的相互作用力實驗是運用了什麼研究方法
(1)對小球B進行受力分析,可以得到小球受到的電場力:F=mgtanθ,即B球懸線的偏角越大,電場力也越大;所以使A球從遠處逐漸向B球靠近,觀察到兩球距離越小,B球懸線的偏角越大,說明了兩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隨其距離的減小而增大;兩球距離不變,改變小球所帶的電荷量,觀察到電荷量越大,B球懸線的偏角越大,說明了兩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隨其所帶電荷量的增大而增大.
(2)先保持兩球電荷量不變,使A球從遠處逐漸向B球靠近.這是只改變它們之間的距離;再保持兩球距離不變,改變小球所帶的電荷量.這是只改變電量所以採用的方法是控制變數法.
(3)在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時採用了控制變數法;
故答案為:(1)減小;增大;(2)控制變數法(3)在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時採用了控制變數法.
㈣ 有沒有一種化學實驗儀器,玻璃質,是兩個一樣大小雙球連接在一起的叫什麼呢
沒見過,乾燥管出除裡面的乾燥劑倒是兩個玻璃球連在一起,不過一個大一個小,兩邊都有嘴
㈤ 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著地的實驗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築物上做的
1590年,伽利略在 比薩斜塔 上做了「兩個球同時落地」的著名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1900年之久的錯誤結論。
但是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試驗的說法後來被嚴謹的考證否定了。盡管如此,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要前往參觀,他們把這座古塔看做伽利略的紀念碑。
㈥ 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著地的實驗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築物上做的
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著地的實驗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築物上做的-比薩斜塔
㈦ 雙球u型防倒吸裝置的原理是什麼 只說這一種就好 會不會倒吸的試劑體積比兩個球和起來的體積都大
原理就是 讓倒吸的液體留在雙球u型管中,防止液體迴流到前面的反應裝置內.
實際,起到類似安全瓶的作用.
倒吸的試劑體積比兩個球和起來的體積都大,這種情況理論上是可能的.
選擇的時候,看看吸收裝置內有多少水,選擇一個合適的就行了
㈧ 物理問題:伽利略的兩個小球的那個實驗是怎麼回事 速答!
比薩斜塔比薩斜塔實驗不是伽利略做的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歷史上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落地的重力實驗是伽利略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做的。現在,絕大多數國家正式發行的課本上也是這么說的。但美國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數學系的客座教授凱斯�6�1達維林卻提出一個驚人的理論:伽利略根本就沒有做過那樣的重力實驗!
為防誤導,伽利略不做試驗
根據課本上的說法,著名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作了一個著名的重力實驗:他從比薩斜塔上同時拋下了兩個同樣大小的球,其中一個球是重金屬球,另外一個則是木製球。實驗的目的是證明兩個球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同時著地,從而推翻了亞力士多德的理論。
時至今日,各國的教師們仍然在向他們的學生講述著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著名的重力實驗的情景,但達維林卻指出,這個實驗根本就不是伽利略做的,而是他的一個學生做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伽利略曾經從斜塔上同時拋下了兩個球,伽利略是個非常謹慎的人,他不會在公眾面前做這樣的科學演示,因為結果極有可能會誤導缺乏科學常識的群眾。
達維林指出,伽利略非常清楚地知道,任何物體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都會以同樣的速度從高處下落。同時,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體積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兩個球同時從高處下落,由於在下落過程中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重量大的物體總是會比重量小的物體先接觸地面。
伽利略臨去世之前,他的一個學生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著名的重力實驗。但是,實驗的結果卻最終證明,兩個物體的下降速度的確有微小的差別,重量大的物體比重量小的物體落地時間要稍微早一些。得知這一實驗結果後,亞里斯多德學派的學者奔走相告,慶祝他們的勝利。事實上,這是空氣阻力作用的結果,伽利略心裡清楚這一點,這也是他不公開做實驗的原因,因為他無法消除空氣阻力,而他的學生所做的實驗竟然證明了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是「正確」的,這無疑有些諷刺意味。
伽利略還有更驚人的結論
伽利略於1564年生於義大利城市比薩,1642年死於佛羅倫薩郊外,世人一直將其視為世界上第一位現代科學家。在他進行的重力研究領域,伽利略作了大量實驗,通過這些實驗他測量了物體從不同高度下落所需要的不同時間,他觀察到,時間越長,物體下落的距離就越大。
伽利略還在經過詳細精確的觀察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重量小的物體在開始下降時比重量大的物體下降速度快,這一說法引起了後來一些學者的迷惑,他們紛紛對伽利略的學說產生了質疑,像伽利略這樣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怎麼會犯如此愚蠢的錯誤呢?
但事實上伽利略是對的。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一些科學家再一次進行了那個著名落球重力實驗,這次,他們第一次使用了現代化的高速電影攝影機,而不再僅僅局限於肉眼的觀察。攝影機將物體的下降過程用慢鏡頭一幀一幀地播放出來,結果證明,伽利略的理論是完全正確的。在一開始,重量小的物體的確比重量大的物體下降速度快,但是後來由於空氣阻力的影響,後者的下降速度才趕上了前者。
科學家仔細研究了前面的幾幀照片後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怎麼回事。原來,負責釋放球的人的雙手的肌肉疲勞程度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物體的下降速度。當聽到放開物體的信號後,拿著重物的手由於肌肉疲勞,放開重物所需的時間就相對多一些,而拿著比較輕的物體的手則不同,因此放開物體所用的時間也就相對來說少一點。
達維林教授最後指出,作為一個對科學有著高度負責精神的科學家,伽利略認真記錄下了這一現象,雖然這與他所提出的如果沒有空氣阻力兩個物體將同時落地的理論背道而馳,但是他仍然將這一記錄保留了下來,以供後人參考。伽利略這種對科學負責的精神,值得所有的人學習與贊揚。
㈨ 介紹一下這兩個化學裝置的原理
第一個:啟普發生器。
用於固液反應製取氣體,
實例:Zn與稀鹽酸製取H2
兩部分組成,一個漏斗(最上面那個球包括延伸到最下面的玻璃管,其實就是個漏斗)、一個容器(中間那個球和底座連一起的。漏斗和容器(第一個球和第二個球)之間磨砂,保持嚴密。
使用時像上圖一樣裝好,從第二個球右邊的口向第二個球裝固體(例如鋅塊),不能掉到底座裡面。
然後左右兩個口都塞上,不能漏氣。
漏斗裡面裝液體(例如稀鹽酸),打開右邊閥門後液體流向底座,慢慢到第二個球裡面,接觸固體反應,關閉右邊閥門,氣壓升高後,會把到達第二個球裡面的液體壓回去,脫離固液接觸,中止反應。需要反應再可以打開右邊閥門。因此可以隨意調控反應。
第二個也可以是反應裝置,
用於固液反應製取氣體
。右邊上面導管與空氣聯通時,燒杯液體浸到乾燥管中的固體,可以發生反應生成氣體,如果右邊導管把它封閉,由於產生氣體壓力變大,會把乾燥管中液體壓出乾燥管,脫離反應,使反應中止。需要反應再可以打開右邊導管。因此也可以隨意調控反應。
㈩ 假如在真空環境中做馬德堡半球實驗,能否把半球拉開
在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當中,有很多是利用到了大氣壓強,在歷史上曾有過一次著名的物理實驗,那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這是此次實驗證明了,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有大氣壓強的存在,那麼假如在真空環境中做馬德堡半球實驗,能否把半球拉開?在真空環境下,馬德堡半球是可以被扯開的,讓我們來分析。
馬德堡半球開啟了人類研究大氣壓強的時代,同時這樣的發現,也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所以說一些不經意的發現,也能夠讓我們在生活當中發現科學。生活當中處處都是科學,只要你有一顆善於發現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