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主營產品所屬技術領域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經營的是高新產業項目。那麼請看下文。看看你主要經營的產品是哪個領域的。
高新技術的含義
高新科學技術,也叫高技術、高科技。1983年「高技術」一詞被收入美國出版的《韋氏第三版國際詞典補充9000個詞》中,由此作為一個正式名詞固定下來。一般而言,它的含義是動態變化的,是不斷發展的一個概念。從地域上看,不同的國家對高技術有不同的理解。被稱為韓國「經濟起飛、科技發展之父」的崔享博士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從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認識,把高技術分為三個層次:(1)技術的改進;(2)技術的綜合;(3)技術的創新。技術的改進,技術的綜合均屬於高技術的范疇,更重要的是技術的創新。
高新技術就一般而言,實際上指的是當代新興學科與高技術水平,特別是尖端技術和先導技術,它反映了科學向技術的迅速轉化以及科學與技術的高度融合,是生產力發揮巨大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高新技術的特徵
高新技術本身具有一些有別於一般科技的獨特內容,將高新技術的主要特徵概括為「六高」:高智力、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高滲透、高競爭。
三、高新技術領域及其標志性技術
一般認為,高技術包括六大技術領域,12項標志技術和9個高技術產業。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六大高技術領域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它們將在本世紀獲得迅速發展,並通過廣泛的實用化和商品化,成為日益強大的高技術產業。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為標志的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核心;以光電子技術、人工智慧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前導;以超導材料、人工定向設計的新材料為標志的新材料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支柱;以太空梭、永久太空站為標志的空間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外向延伸;以深海採掘、海水利用為標志的海洋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內向拓展。
六項高技術領域中的12項標志技術,是已經萌發但還遠未成熟的前沿技術。本世紀的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將縮小,但由於高技術對傳統產業的強制性滲透改造了這些傳統產業部門,因此這些產業的絕對產量和產值不會萎縮。
(一)信息技術領域
信息技術是六大高技術的前導。主要指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等技術。信息技術以電子技術為基礎,包括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等。
當前信息技術主要表現在:
(1)集成電路。目前世界上1兆位和4兆位的動態隨機存儲器晶元已得到廣泛應用,16兆位的晶元也已產生。此外,光子集成電路和生物集成電路的研製開發也已獲得重大
進展。
(2)電子計算機。目前世界上計算機的裝機台數超過一億,超巨型計算機速度已超過100億次。現在的計算機,類似人的左腦進行邏輯思維方面的工作。而形象思維方面的工作則要通過人的右腦完成。為解決形象思維問題,人們正在研製神經計算機和模糊計算機。神經計算機從微觀上以自底到頂的方式接近人腦,而模糊計算機則是從宏觀上,以從頂到底的方式接近人腦。
(3)軟體技術。信息技術主要由兩部分技術組成,即計算機硬體技術和計算機軟體技術。知識和信息的收集、存儲、整理、創新、傳播和應用等環節的運行,將以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開發與利用為前提。
軟體技術是各類計算機應用程序設計或編輯技術的總稱。目前軟體技術主要有四大類:
①根據計算和自身的結構和功能,為計算機設計成編輯指令性語言程序的軟體技術;
②為計算機操作、管理人員或編輯操作、編輯、檢索、調試、診斷、維護等程序的軟體技術;
③為滿足用戶的特殊需求而設計或編輯計算機應用、專項程式控制、系統管理等程序的軟體技術;
④為各類用戶計劃或編輯知識信息資料,網上操作和電子讀物程序的軟體技術。
(4)通信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出現了光纖通信、衛星通信、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和綜合業務數字網技術。
(5)激光技術。激光器是20世紀與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齊名的四項重大發明之一。以激光器為基礎的激光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現在已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能源動力、通信及信息處理、醫療衛生、軍事、文化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研究等各個領域,激光技術是正在走向實用化的高技術。
(二)生物技術領域
生物技術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利用生物體和工程原理等生產製品的綜合性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四個領域。生物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核心。它有兩個標志性技術,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
生物技術不僅在農業和醫學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對環保、能源技術等都有很強的滲透力。
(三)新材料技術領域
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發展或正在發展之中的具有比傳統材料更優異性能的一類材料。
新材料技術是高新技術的物質基礎,包括對超導材料、高溫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態材料、單晶材料等的開發和利用。它有兩個標志:一個是材料設計或分子設計,即根據需要來設計新材料;另一個是超導技術。
20世紀90年代新材料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高功能化,超高性能化,復合化和智能化。
(四)新能源技術領域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現代的新能源技術按照其創新性和是否能夠再生或連續使用的性質可劃分為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主要包括核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
核能技術與太陽能技術是新能源技術的主要標志,通過對核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為主體的傳統能源觀念,開創了能源的新時代。
(五)空間技術領域
空間技術即新型高科技航天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包括對大型運載火箭、巨型衛星、宇宙飛船等空間軍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空間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外向延伸,其兩個標志是太空梭和永久太空站。它不僅把高技術用於地球上,還把人類整體生存機構引向了外層空間。
世界海洋總面積為36億平方公里,佔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800米,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和能量。海洋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內向拓展,其標志技術是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
除這六大高技術領域外,另外介紹一下環保技術和農業新技術。環保技術,主要是對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進行監制、控制、治理和保護的各類技術的統稱。農業新技術包括:①農業工廠化。農業工廠化是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的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它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②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發展中國家興起的,以採用農作物高產良種為中心的一場新技術革命。其主要內容是大規模地推廣矮桿、半矮桿、抗倒伏、產量高、適應性廣的小麥和水稻等作物優良品種,並配合灌溉、施肥等技術的改進。這一農業技術革新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因而被譽為「綠色革命」。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在這一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③持續農業。持續農業是20世紀80年代醞釀提出的農業發展新方向。持續農業是一種「不造成環境退化、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社會上能接受的」農業。概括地說,它是經濟、社會、技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業。我國的持續農業尚處於探索和初步實驗階段。工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研究,二是建立實驗區,三是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基本目標和基本任務。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一)生態平衡與中國生態環境
生態系統的平衡簡稱生態平衡,是指一定的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各種對立因素通過互相制約的轉化、補償、交換等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的穩定和平衡的階段。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但這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叫做生態國限,超過了生態國限,自動調節能力就降低甚至喪失,生態系統就遭到破壞。生態平衡是生物世界進行生命活動所遵循的一條客觀規律,在對生態系統的利用和改造過程中要嚴格按規律辦事,才能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建立起更完善的生態系統。
對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評價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造成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大壓力:人口壓力、工業化壓力和市場壓力。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是中國走向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是制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文件,也是中國政府認真履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文件的原則立場的實際行動,具有劃時代意義。1994年8月,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全國綱領性文件。
《中國21世紀議程》包含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系統」,即總體戰略系統,社會可持續系統、經濟可持續系統以及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系統;第二個層次為章,各系統皆由若干章組成,每章的內容指明該系統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第三個層次為「方案領域」,每章由若干方案領域組成;第四個層次為「行動」,由每個方案領域內若干行動組成,是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的基本單元。
(二)環境與環境保護
(1)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類。自然環境指人群周圍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社會環境指人類在自然環境基礎上創造的勞動和社會場所,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農業、工業、城市等人造環境的總稱。
(2)環境問題是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上述環境的改變以及因為這些改變而引起的各種問題。環境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既要防治環境污染,又要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維持生態平衡的手段,維持生態平衡是保護環境的目的,因此,環境保護應包括防治污染和保護自然兩個方面。
⑵ 對農業機械化的認識和理解2000作文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
在農業各部門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種機械代替手工工具進行生產.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如在種植業中,使用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動力排灌機、機動車輛等進行土地翻耕、播種、收割、灌溉、田間管理、運輸等各項作業,使全部生產過程主要依靠機械動力和電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來完成.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節省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克服自然災害的能力.
使用機器是現代農業的一個基本特徵,對於利用資源、抗禦自然災害、推廣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集約經營、增加單產與總產、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成本,以及對於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和縮小工農差別,都有著重大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它還是城鄉協作、工農聯盟的重要物質基礎.
農業機械化起始於資本主義侵入農業以後,其發展在歐美各國一般地經歷了三個階段:①半機械化階段.大體上是在19世紀中葉到末葉.特徵是在農業生產上廣泛使用畜力牽引的簡單的農業機械.②基本機械化階段.大體上是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特徵是主要作物的主要作業普遍採用拖拉機牽引的農業機械.③綜合機械化(或稱高度機械化)階段.約始於20世紀50年代以後.特徵是在農、林、牧、漁各業的各個環節上,及其產前和產後部門,都廣泛地使用更為先進的農業機器.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電子計算機等在農業中的應用的增多,農業機械化正在向自動化發展.第三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在不同程度上開始使用農業機器.但受政治、經濟和技術等因素制約,迄今多數國家(地區)的機械化水平還較低.
農業機械化使中國在農業生產方面發生了巨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中國農業生產工具極端落後,是當時農業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和農業合作化的實現,農業機械化事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取得了顯著成就.迄今雖然大多數地區的農業生產仍是以人力畜力操作為主,但農業機械已經成為農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8年以來,中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正在形成一條適合於中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其基本點是:①農業機械化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不僅重視增加產量和節省勞力,也重視為農民增加收入.②根據國情、國力確定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與工業、能源、科技、資金和勞力安排等方面的狀況相適應.③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生產應實行人力、畜力、機力、電力相結合以及改良農具、半機械化機具和現代農業機器相結合.④農業機械化為實現農業全面發展和農工商綜合經營服務,其范圍既包括種植業,也包括林、牧、副、漁各業,以及各業的產前(如種子加工、飼料調制)、產後(如農產品加工、冷藏、裝倉、包裝、運輸)諸環節,還包括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等方面.⑤農業機械化的作業項目不急於求全,要優先選擇增產增收效果顯著,能減輕農忙勞動緊張程度和勞動強度的環節;在地區上不強求一律,支持條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⑥農業機械化要與其他農業技術的政策相結合,既要為推廣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又要與繼承優良傳統技術相適應,從而創立中國自己的農業機器體系.⑦農機產品以小型為主,大中小型相結合,以價廉、質優、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為原則.⑧重視農業電氣化,特別重視農村小水電站的發展.⑨妥善安排機械化過程中節約出來的勞動力的出路.⑩農業機械的所有制與經營形式多樣化,以適應實行聯產承包制後農村經濟的新形勢.農業機械除由集體、國家所有外,還可歸農戶個人所有.在經營形式上可以家庭自營、農民合夥經營、農戶承包經營,以及由國家或合作經銷組織設立農機服務(隊、站、公司)經營.重視農業機械化的智力投資,培養出大批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的人材,等等. 我國農業在集體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機械化,是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根本途徑.
不同時期農業機械的發展模式不同,集體化時期由於人民公社形式的生產合作組共有生產資料,大中型農業機械發展較快;而土地承包責任制開始生產資料也私有化,該時期小型拖拉機由於其靈活性和低成本出現快速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農業人口的減少,大中型農業機械的生產率優勢開始顯現,農業機械也逐漸朝著大型化發展.
以大中型拖拉機及其配套設備為例,其保有量在公社化後期和土地承包責任制初期的低迷後,2000年前後增速明顯加快,聯合收獲機也在2000年前後增速明顯加快的趨勢.
2011年我國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54%.隨著「十二五」規劃中「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的政策方向及「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左右」政策目標的提出,我國的農業機械產業將面臨著更大的機遇.
農業機械的發展,與國家和農村的經濟條件有直接的聯系.在經濟發達國家,特別是在農業勞動力很少的美國,農業機械繼續向大型、寬幅、高速和高生產率的方向發展,並在實現機械化的基礎上逐步向生產過程的自動化過渡.電子技術、微型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各種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機械產品及其設計製造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在畜牧飼養業中,特別是養雞業已進入工廠化連續生產的階段,自動控制小氣候的密閉雞舍是畜牧機械的新發展.
在田間作業機械中,液壓和電氣控制相結合,或直接用電氣或電磁控制的自動控制裝置已開始應用,如穀物聯合收獲機上收割台的升降控制和撥禾輪的無級變速等.電子監視儀表的品種日益增多,如播種機上的播種均勻度監視儀、穀物聯合收獲機上的穀粒損失監視儀和滾筒轉速監測儀以及噴霧機上的噴幅和噴量監視儀等.電子技術越來越多地用在蔬菜和水果的自動分級、田間灌溉的自動管理等機械設備上.
中國仍以發展中小型農業機械為主.重點發展的項目是經濟效益高、能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保證穩產高產和增產增收的農業機械品種,如排灌、植物保護和施肥等機械.用於農村多種經營的機械品種將得到較大的發展,例如各種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和禽畜飼養機械,以及養蜂、養蠶、池塘養魚和食用菌類培植等機械設備.
農業機械的節能和農用多種能源的開發,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發展趨勢是:①從改進燃燒過程、回收利用廢氣和冷卻水熱量等方面著手,降低內燃機的耗油量.②使用植物油、酒精和沼氣等從農副產品或農村廢棄物中獲得燃料的內燃機,以及可以變換所用燃料的雙燃料內燃機.③利用太陽能、地熱和火電站余熱等烘乾穀物和其他農產品,或把它們用於溫室和禽畜舍的採暖加溫系統.④利用風力發電和提水等.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79962.htm?fr=aladdin
⑶ 無土栽培需要哪些設備
無土栽培需要栽培床、貯液池(槽)、供液系統、控制系統。
(一)栽培床
栽培床是代替土地和土壤種植作物,具有固定根群和支撐植株的作用,同時要保證營養液和水分的供應,並為作物根系的生長創造優越的根際環境。
栽培床可用適當的材料如塑料等加工成定型槽,或者用塑料薄膜包裝適宜的固體基質材料或用水泥磚砌成永久性結構和磚壘砌而成的臨時性結構。
(二)貯液池(槽)
貯液池是貯存和供應營養液的容器,是作為增大營養液的緩沖能力,為根系創造一個較穩定的生存環境而設的。
(三)供液系統
供液系統是將貯液池(槽)中的營養液輸送到栽培床,以供作物需要。無土栽培的營養液供應方式,一般有循環式供液系統和滴灌系統兩種,主要由水泵、管道、過濾器、壓力表、閥門組成。
管道分為供液主管、支管、毛管及出水龍頭與滴頭管或微噴頭。不同的栽培形式在供液系統設計和安裝上有差異。
(四)控制系統
控制系統是通過一定的調控裝置,對營養液質量和供液進行監測與調控。先進的控制裝置採用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對營養液質量、環境因素、供液等進行自動全方位監控。
或不採用智能控制的自動控制系統如NFT水培的自動控制裝置包括電導率自控裝置、pH自控裝置、液溫控制裝置、供液定時器控制裝置等,同樣可以實現對營養液質量和供液的有效監控。
用來控制營養液的供應時間和間歇時間。無土栽培必需的監控設備有電導率儀和酸度計,NFT水培時還需供液定時器與水泵相連,從而實現根據植物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的需求,人工利用這些設備來監控營養液質量變化、
適時調整和補充,並定時向作物供給營養液,做到營養液補充和供液及時,調整到位,並減少人力,節省電力和減少泵的磨損。在購買監控設備時,一定要注意查看型號、電流限量、電壓大小、檢測范圍等,做到與栽培需要相適應。
(3)自動控制裝置工廠化擴展閱讀
我國無土栽培的研究和生產應用始於20世紀70年代,主要是水稻無土育秧,蔬菜作物無土育苗。1980年全國成立了蔬菜工廠化育苗協作組,除研究無土育苗外,還進行了保護地無土栽培技術研究。
2016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福建三安集團建立起世界最大面積的全人工光植物工廠中科三安植物工廠,實現了無土栽培蔬菜生產的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⑷ 食用菌工廠化 菌菇房控制系統 是怎麼個原理
食用菌工廠化專業控制系統
系統由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二氧化碳感測器、智能控制箱以及風機、製冷機、加濕器等外圍設備構成。
控制方式靈活
● 自動控制------根據設定的參數,智能控制箱按照預先編制的程序的自動運行
● 手動控制------根據需要,可以選擇現場手動控制方式,任意啟動各種各種模式。
● 集中監控------通過一根通訊線纜將每間菇房的控制箱串聯起來送至監控中心的監控電腦,構成菇房環境集中監控系統,該監控系統能夠實時顯示並自動記錄每間菇房的監測數據(濕度、溫度、二氧化碳含量)以及外圍設備的工作狀態,遠程設定對每台控制箱的工作參數,自動報警提示並記錄報警發生的時間及報警原因。
● 互聯網監控------通過安裝配套的物聯網監控軟體,我們在家或者出差,都可以通過英特網實時了解菌菇房的各種溫度、濕度、CO2含量、設備的運行狀態等信息,讓菌菇的生產盡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⑸ 什麼是工廠化養殖
將養殖池建在室內(車間里),應用自動化裝備和技術對養殖用水進行處理並循環使用,對水溫、水質、溶氧、光照等自動監測和調控,採取高密度放養和強化投餌的方式生產,是一種高度集約化養殖方式。
⑹ 怎麼實現大棚的溫濕度自動控制
應用自動控制和電子計算機實現農業生產和管理的自動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近年來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溫室控制方面的一場革命,對於農業生產的增產增質增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現代農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溫室工程已成為高效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自動控制的智能溫室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它的功能在於以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設施,人為控製作物生長的環境條件,使作物生長不受自然氣候的影響,做到常年工廠化,進行高效率,高產值和高效益的生產。
一個完整的溫室大棚自動控制系統,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現場的監測元件:包括溫度監測、濕度監測、CO2濃度等監測元件。這些裝置相當於整個控制系統的眼睛,實時監測大棚的狀況,以便實施控制。
2執行結構:如各種泵,加熱器,CO2 發生裝置,照明控制裝置等執行機構。這些裝置相當於整個控制系統的手,自動控制系統的指令通過這些設備得到執行,以達到控制目標。
3A/D和D/A轉換模塊。因為自動控制系統不能識別各種電信號,必須轉換成標準的數字信號才能為計算機所識別,同樣計算機發出的也是標準的數字信號。這些設備如同人的神經系統,把各個信號傳遞到大腦,並把控制信號傳遞到各執行機構。
4控制系統主機:主機實施各種控制方案,並依據不同的環境、作物、生長期實施不同的控制方案。是這個控制系統的核心,相當於大腦。
5人機交互系統:工作人員可以通過人機交互系統了解系統的工作情況,並可通過人機交互系統對控制系統下發人工指令,設定控制主機的工作環境。人機交互系統通過紫金橋組態軟體就可以實現系統的人機交互。
以上的分類是一個典型的控制系統,根據系統的繁簡情況,系統的配置會有所增減。如有的小系統,就直接用計算機做為控制系統主機了,和人機交互系統合二為一了。
功能敘述
溫室環境包括非常廣泛的內容,但通常所說的溫室環境主要指空氣與土壤的溫濕度、光照、CO2濃度等。計算機通過各種感測器接收各類環境因素信息,通過邏輯運算和判斷控制相應溫室設備運作以調節溫室環境。輸出和列印設備可幫助種植者作全面細致的數據分析,保存歷史數據。系統主要具備以下幾部分功能:
1、綜合環境控制
採用計算機實現環境參數比較分析,四季連續工況調控系統。,比例調節環境溫度、濕度與通風。CO2 發生裝置按需比例調節環境CO2濃度,夏季室外屋頂噴淋,在保證室內光照強度的前提下,組合調節環境溫度與通風,達到強制降低環境溫度的效果。通過計算機對溫室各電動執行器進行整體調節,自動調控到作物生長所需求的溫、濕、光、水、氣等條件,另外通過臭氧消毒凈化器對溫室進行消毒。
2、肥水灌溉控制
採用計算機肥水灌溉運籌系統。根據作物區的需要,對水培區的營養液成分,PH和EC值進行綜合調控。對基培和土培區主要是根據作物生產需要,設定基質、土壤的水勢值,自動調節滴灌、噴灌系統的灌溉時間和次數。
3、緊急狀態處理
採用計算機實測環境參數、狀態極限值反饋報警保護系統。根據作物的各項參數設定溫室環境的極限值和作物生長環境參數極限值報警保護系統,提高了整個系統安全性。
4、信息處理
採用計算機集散控制信息管理系統。信息處理由中心控制計算機完成。主機通過局部數字通訊網路與現場控制機相連,實現遠動雙向控制及全系統集中數據處理。其功能包括運行實時參數執行器模擬狀態顯著,歷史數據存儲、檢索,數據平均值報表、曲線顯示與列印。
下面我們以葡萄溫室和黃瓜、番茄溫室為例,介紹其生長參數:
葡萄溫室:
a、在冬季休眠期約90多天需保持溫室內溫度為5℃。休眠期以後白天需控制溫室內溫度為25-30℃,夜間需控制在15-18℃。
b、濕度需保持在50-75%不能超過95%。
c、光照強度應保持在45000-55000勒克斯
d、二氧化碳濃度在上午日出後到10點左右保持在1000PPM左右。
e、PH值保持在7-7.5。
f、EC值離子總濃度保持在1‰-2‰,隨時進行調整。
黃瓜、番茄溫室:
a、在苗期需保持溫室內溫度在13-15℃,定植後白天上午應保持在25-28℃,下午應保持在20-25℃,夜間應保持在15-18℃。
b、濕度黃瓜在白天保持在70-75%,夜間保持在85-90%;番茄白天保持在65-75%,夜間保持在75-85%。
c、光照強度番茄應保持在50000勒克斯左右,保證12個小時光照;黃瓜應保持在40000勒克斯左右,保證8-10小時光照。
d、二氧化碳濃度在上午日出後到10點左右保持在1000PPM左右。
e、PH值保持在6.5-7.5。
f、EC值離子總濃度保持在1‰-2‰,隨時進行調整。
1
⑺ 自動加葯裝置如何選型
自動加葯裝置是以計量泵為主要投加設備、將溶葯箱、攪拌器、液位計、安全閥、止回閥、壓力表、過濾器、緩沖器、管路、閥門、自動監視系統、電力控制系統等組合而成的。
⑻ 工廠化養殖稚鱉的一級培育技術是什麼
一級養殖池培育指放養從暫養池出池的孵化2周左右的稚鱉,培育至體重10克以上。
1、放養密度:只要水質、溶氧有保證,放養密度可達每平方米120隻左右。然而國內控溫養殖場實際上目前還大多採用較低密度,每平方米放養30~40隻。
2、餌料與投喂:在一級稚鱉池內,餌料全部採用水蚯蚓或紅蟲(水蚤)。水蚯蚓放在餌料台上,紅蟲直接投放在水中,培育稚鱉時,餌料必須充足,否則會影響其生長與發育。餌料投放原則是多次少量,使餌料台始終有少量剩餘,一旦發現吃完,應立即再投放。這樣,才能保證稚鱉餌料的滿足,促進其生長。
(3)光照調節:全封閉溫室的曬背台要求光線充足,每天開燈時間至少14小時;半封閉溫室在晴朗的天氣里,除白天採光外,早、晚還要開燈加曬各1小時,陰天更要全天開燈曬背,注意紅外線燈光照度要夠。因稚鱉特別喜歡曬背,培育中必須滿足其曬背殺滅病菌和增強體能的要求。
(4)疾病防治:管理人員每10天,用10~15克/立方米的生石灰和1~2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水交替進行全池潑灑消毒,嚴防水質惡化和疾病的發生;每隔20天,需清池消毒1次,這時將稚鱉全部撈出進行檢查,並進行全面的葯浴。方法是先用10毫克/升的抗生素溶液在塑料盆中葯浴20分鍾,再用慶大黴素預防性注射1次入池。
4、及時合理分養:約需1個月以上的一級池培養,稚鱉平均體重在10克以上,這時應及時進行分級分養。合理分養,既有利於不同規格鱉的生長,又易於養殖管理。
⑼ 農村都有哪些農用機械
農業機械包括:農業動力機械、農田建設機械、土壤耕整機械、種植施肥機械、植保機械、農田排灌機械、農作物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畜牧機械和農用運輸機械。相關描述農業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國家和農村的經濟狀況。在經濟發達國家,尤其是農業勞動力非常少的美國,農業機械不斷向大型化、寬幅化、高速化、高生產率方向發展,並在機械化的基礎上逐漸過渡到生產過程的自動化。電子技術、微型計算機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農業機械產品及其設計製造中。在畜牧業中,尤其是養雞業已經進入工廠化連續生產階段,自動控制小氣候的封閉式雞舍是畜牧機械的新發展。在田間機械中,液壓和電氣控制相結合或直接採用電氣或電磁控制的自動控制裝置得到了應用,如穀物聯合收割機上割台的升降控制和撥禾輪的無級變速。電子監測儀器的品種日益增多,如播種機上的播種均勻度監測儀,穀物聯合收割機上的穀物損失監測儀和滾筒轉速監測儀,噴霧機上的噴幅和噴量監測儀等。電子技術越來越多地用於蔬菜和水果的自動分級、田間灌溉和其他機械設備的自動管理。
⑽ 農業機械的發展趨勢
農業機械的發展,與國家和農村的經濟條件有直接的聯系。在經濟發達國家,特別是在農業勞動力很少的美國,農業機械繼續向大型、寬幅、高速和高生產率的方向發展,並在實現機械化的基礎上逐步向生產過程的自動化過渡。電子技術、微型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各種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機械產品及其設計製造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在畜牧飼養業中,特別是養雞業已進入工廠化連續生產的階段,自動控制小氣候的密閉雞舍是畜牧機械的新發展。
在田間作業機械中,液壓和電氣控制相結合,或直接用電氣或電磁控制的自動控制裝置已開始應用,如穀物聯合收獲機上收割台的升降控制和撥禾輪的無級變速等。電子監視儀表的品種日益增多,如播種機上的播種均勻度監視儀、穀物聯合收獲機上的穀粒損失監視儀和滾筒轉速監測儀以及噴霧機上的噴幅和噴量監視儀等。電子技術越來越多地用在蔬菜和水果的自動分級、田間灌溉的自動管理等機械設備上。
中國仍以發展中小型農業機械為主。重點發展的項目是經濟效益高、能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保證穩產高產和增產增收的農業機械品種,如排灌、植物保護和施肥等機械。用於農村多種經營的機械品種將得到較大的發展,例如各種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和禽畜飼養機械,以及養蜂、養蠶、池塘養魚和食用菌類培植等機械設備。
農業機械的節能和農用多種能源的開發,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發展趨勢是:①從改進燃燒過程、回收利用廢氣和冷卻水熱量等方面著手,降低內燃機的耗油量。②使用植物油、酒精和沼氣等從農副產品或農村廢棄物中獲得燃料的內燃機,以及可以變換所用燃料的雙燃料內燃機。③利用太陽能、地熱和火電站余熱等烘乾穀物和其他農產品,或把它們用於溫室和禽畜舍的採暖加溫系統。④利用風力發電和提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