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稻小麥聯合收割機
農用收割機好用,體積小效率高
B. 古人是怎樣對稻穀脫粒的
古代是使用石磨盤、石磨棒對乾燥後的穀物進行碾壓脫殼。
古代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穀加工成白米的,這個方法叫做舂米。
舂米是將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兩種。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為木質,手腕粗細,長一米左右,上端裝上兩三公斤重扁圓形石頭,以增加臼杵搗下去的重量。
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搗,直到米糠完全從糙米上剝落,然後用竹篩子篩去米糠,白米就呈現在眼前。
(2)水稻脫粒裝置的設計擴展閱讀:
中國在漢代發明了水碓,浙東山區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滾筒式水碓記載。
解放前,餘姚市大隱鎮共有水碓56處。據當地老農介紹,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下磨村農民還在用水碓磨蚊香木粉銷往上海、寧波等地,木粉銷售收入佔到山村總收入的1/3。隨著農業產業調整和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源環境的變化,到上世紀末,水碓才完全退出了山區農民的生活。
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糧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邊都可以設置水碓,還可根據水勢大小設置多個水碓,設置兩個以上的叫做連機碓,最常用是設置四個碓,《天工開物》繪有一個水輪帶動四個碓的畫面。
魏末晉初(公元二百六十至二百七十年)杜預總結了我國勞動人民利用水排原理加工糧食的經驗,發明 了連機碓。
水碓的構造大概是水輪的橫軸穿著四根短橫木(和軸成直角),旁邊的架上裝著四根舂穀物的碓捎,橫軸上的短橫木轉動時,碰到碓捎的末端。把它壓飛,另一頭就翹起來,短橫木轉了過去,翹起的一頭就落下來,四根短橫木連續不斷地打著相應的碓梢,一起—落地舂米。
C. 水稻收割機有幾種脫粒方式
水稻收割機根據脫粒方式不同,分為縱軸流和雙滾筒。脫粒方式分為:橫流和切流脫粒。
D. 如何用風扇製作小型水稻脫粒機
用風扇似乎製作不了小型水稻脫粒機,普通家用風扇才只多大功率啊?水稻放上面一打估計不是扇葉壞了就是電機燒了,這個還是得用專門的脫粒機。
E. 半喂入式與全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結構特點有何不同
全喂入和半喂入是按作物喂入方式進行分類的。全喂入聯合收割機是將作物莖稈和穗部全部喂入脫粒裝置進行脫粒;而半喂入聯合收割機作業時只喂入穗部,莖稈則隨夾持輸送裝置裸露於機器外。
全喂入聯合收割機和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在結構上有明顯的區別。第一,割台不同。這也是辨別全喂入和半喂入最直觀有效的辦法。全喂入在斗式的割台機架上可以看到巨大的撥禾輪和攪龍,作業時通過撥禾輪將作物向後撥向切割器,切割後的作物再通過攪龍輸送到喂入口。半喂入的割台則是通過一系列的撥禾指和鏈條實現莖稈有序整齊的夾持輸送。第二,脫粒滾筒和脫粒齒不同。全喂入的脫粒齒多採用釘齒式,脫粒滾筒行制有橫軸、縱軸和橫軸雙滾筒等三種。半喂入的脫粒齒則都採用弓齒式,脫粒滾筒採用軸向式。第三,半喂入聯合收割機都配有切草機,脫粒後的秸稈可以選擇切碎或平鋪,以利於秸稈的綜合利用。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F. 脫粒機的原理有哪幾種
【概述】:
小麥割下以後還有待於"粒",這是將穀物除殼、去稈的過程。 做這件事的老方法是用一個叫做"連枷"的使穀物與殼分離的器械連續地拍打麥子。接著是"揚"谷,必需將穀物往空中拋出,以便讓風吹掉輕的、不想要的那部分穀子以及"谷殼",只留下落在後面的穀粒。 這是艱苦的、勞累至極的工作,而且花費的時間又很長。4000平方米的小麥用手脫粒要花大約5天時間。
蘇格蘭發明家詹姆士·梅克爾和他的兒子安德魯,改變了這種情況。經過長期的努力,詹姆士終於在18世紀後期研製成了一種機器,它裝有一個在滾筒上轉動的木構架。木構架上安裝著狹條皮帶,當它轉動時,就形成了一股氣流,藉此吹走小麥上的外殼。安德魯還給機器加上了一個松開麥殼的拍動裝置。
梅克爾脫粒機可以用容易找到的任何動力源來驅動。他們選擇了用馬來驅動第一部機器,但是不久就製造出了以水和蒸汽為動力的新型機器。 脫粒機在美國非常成功,那裡勞動力短缺,農業規模又很大。 脫粒機在英國並不受歡迎。手工打穀為農業工人提供了冬季就業的機會。脫粒機威脅著許多農業工人,使他們失去工作。
【機械結構】:
1.傳動路線、無級變速器
為使刀盤、六隻喂入滾筒運轉正常,該機對傳動路線及三角皮帶輪無級變速器進行了精心設計。根據脫粒生產率要求,刀盤有多種轉速,但傳動路線比較簡單,由兩級傳動路線組成,第一級由皮帶輪無級變速,無級變速皮帶輪直接安裝在電機軸上,被動變速皮帶輪安裝在另一根軸上,另一根軸上裝有同步齒形帶。該輪通過齒形帶帶動刀盤上的同步帶輪旋轉,而絲桿螺母固定在同步帶輪上,轉動螺栓帶輪可軸向移動,使帶輪間隙變大或變小,刀盤轉速隨之可調,該傳動比在1:1.5左右。
2.二級變速則在電機上裝三角帶輪
第一二級傳動均為三角帶輪,第三級為蝸桿傳動,蝸桿帶機動脫粒機
動三組轉向相反的蝸輪,蝸輪與輸送輥連接,工作時,蝸桿帶動蝸輪旋轉,兩組輸送輥既作夾持又起輸送(玉米棒)作用,一組輸送輥夾持輸送玉米芯。整個傳動路線共有五級傳動,由於設計中考慮到整機的結構緊湊,採用了比較新穎的三角帶無級變速器,蝸輪、蝸桿傳動更是經多次設計計算,為保證蝸輪、蝸桿的中心距及蝸輪強度,蝸輪採用了負變位系數。
3.獨特的刀具、刀盤
刀具是整個脫粒機具的關鍵部件,其形狀及材料選擇至關重要,刀具由呈L型的刀架和劍形刀片焊接而成。從刀具的強度方面考慮,刀片應選用65Mn材料,加工成型後進行熱處理,使其表面硬度達到HRC50-60。但因刀片切割的是玉米粒,選用65Mn材料容易生銹,衛生質量達不到要求,故還是選用不銹鋼,雖然刀片硬度不夠理想,但切割玉米粒應該沒有問題。為使刀具能夠切割不同直徑的玉米粒,工作時刀具在刀盤上有一個滑動的距離。
刀盤上除安裝刀具外,還需在固定的軸套上旋轉,以帶動刀具轉動作切割運動。為使刀盤結構緊湊,刀盤上裝有同步齒形帶輪,在同步齒形帶輪上裝有塑料軸承,帶輪、塑料軸承之間用螺釘連接。工作時,材料為聚氟乙烯(或尼龍)的軸承在軸套上轉動,用針閥式油杯滴注食用植物油進行潤滑。
4.輸送喂入裝置
為保證玉米棒的正常喂入和輸送,該機設計了獨特的工作機構。喂入裝置由一根蝸桿、三組轉向相反的蝸輪、滾筒支撐、軸、異形橡膠滾、塑料齒形輥等組成。機具起動,兩頭粗、中間漸細的橡膠輥及塑料輥旋轉,此時將玉米棒喂入,橡膠輥將其夾持向前輸送至刀具處切割後,玉米芯由轉動的塑料輥夾持輸送至廢料箱。為適應不同直徑玉米棒的喂入輸送,在滾筒上裝有拉伸彈簧,該彈簧可使滾筒作適當角度的位移,當喂入玉米棒時,由於手的推力和橡膠輥的牽引力,該機構可根據玉米棒大小在一定范圍內自動調節。
5.整機結構及材料選擇
設計力求簡單緊湊、外形美觀,整機外形尺寸為610X620X1120mm,對喂入高度和安全也進行了比較充分的考慮。工作時,機具運轉部分全部由罩殼覆蓋,喂入口嚴格控制尺寸,成人的手不能進入,確保喂入玉米時的安全。機具的大部分材料選用不銹鋼,為減輕機具重量,降低生產成本,機架部分由不銹鋼板折邊焊接而成。兩根傳動軸直徑雖然較小,但軸上不開鍵槽,只加工平台,用緊定螺栓固定皮帶輪,軸的強度能夠得到保證.
【工作原理】:
脫粒機整機選用一台3千瓦電機和一台鼓風機,電機、風機的轉向和停止由一隻倒順開關控制。電機順時針旋轉為喂入玉米棒,逆時針轉向主要用於推出玉米棒和排除故障,風機用於吹掉脫粒中產生的屑、渣。電機通過皮帶輪、無級變速帶輪、同步齒形帶輪,使刀盤、異形刀具旋轉切割玉米棒,工作時調節轉向手柄,可使刀盤轉速增減;另一傳動線路則由兩級三角帶輪、蝸輪蝸桿帶動三組滾筒旋轉。
滾筒上裝有壓縮彈簧、橡膠輥、塑料輥,其中兩組橡膠輥旋轉時(喂入玉米棒),橡膠輥既起夾持作用,又有輸送玉米棒的功能,彈簧還可根據玉米棒直徑進行適當調節兩滾筒之間距離,以適應不同直徑玉米棒脫粒的要求。一組塑料輥可將玉米芯夾持、輸送至廢料箱。刀具和刀盤的潤滑採用滴注式油杯,潤滑油採用橄欖油。為使結構緊湊,刀盤內裝塑料軸承。塑料軸承在軸上轉動。
整機主要潤滑部分為蝸輪、蝸桿及塑料軸承,蝸輪、蝸桿採用開式傳動,用黃油進行潤滑;塑料軸承需要運轉時潤滑,選用了標準的針閥式油杯,容積為200毫升,並為此配備了滴注式油管,油管一端用螺栓與油杯連接,另一端與軸承上的油槽連接。工作時可視油杯油管內的滴注情況調節大小。潤滑油最好選用橄欖油,考慮到價格可用其它食用油進行試驗。
參考自網路:http://ke..com/link?url=HZLpWC1t6VAfV-QIZgd4Q__VBXd40bkR6-ZdbFw8d7nGl-cq
G. 水稻脫粒最簡單方法 可以使用什麼機器
1、水稻脫粒可使用打稻機,俗稱「打穀機」。先將水稻收割以後,通過這種機械將水稻穀粒與莖稈分離。
2、打稻機一類依靠人力驅動,稱為「人力打稻機」,為半機械化工具,二類將打稻機改為動力驅動,則稱為「動力打稻機」,打稻機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水稻收割的勞動強度,同時也改善了農業生產力。
H. 馬驥的人物貢獻
馬驥回國後,在北京華北農業機械總廠任工程師,從事農機具設計研究工作,參加了多項創新項目的研製。1954年馬驥擔任中國第一台大型牽引式聯合收割機(GT-4.9)的設計、測繪、試制、試驗的主任設計師。該機於1955年通過國家鑒定生產,成為中國國營農場主要收獲機械技術裝備。該聯合收割機生產達25年之久,總產量超過一萬台。
馬驥認為一個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脫離不開該國的農業耕作制度、農村經濟現狀和工業製造水平的制約。國外大型農機具只能作為參考,中國要走符合該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道路。農機工作者要有志氣改進和創造新型機具,使之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以符合農民要求。馬驥於1957年開始研究採用「莖桿不進入滾筒」原理,設計聯合收割機(後被稱為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由於莖桿不進入滾筒可大大減輕滾筒工作負載,使之能適應高產作物的收獲要求;並保持了莖桿的完整,可用於農村編織副業原材料,因而較適宜於中國農村條件。當年第一代樣機「高產1號」問世,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莖桿不進入滾筒」原理設計的聯合收割機。1958年第二代改進樣機「高產2號」在海南島進行了收割水稻試驗後,送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參加展出。這一原理試驗成功,為研製水稻半喂入聯合收割開創了一條道路。
精密播種是一項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一些工業化國家已廣泛採用,它具有能節約大量種子(特別對節約雜交優良種子意義重大),減少或免除人工間苗,有利於幼苗生長,能增產等優點。當時國外採用的精密方格點播,機具結構復雜,加以水平圓盤式排種器播種精確度不高,有斷苗現象。為此,要發展精密播種新技術,需要將方格穴播改為單粒點播,並研究改進排種器,提高排種精確度。1960年馬驥和有關人員合作,開始研究精密點播排種器,將國外水平圓盤式排種器種子由上面填充改為由側面填充,增設了導種台,充填系數增高,排種精確度也相應提高了。通過室內對比試驗,在較高作業速度下排種,新排種器充填系數達95%,而在同樣條件下,蘇聯、美國的排種器充填系數僅75%,比蘇、美的提高20%。這表明新排種器不僅漏種率低,而且還能達到高速播種的要求。
1963年採用這種排種器的精密播種機曾在新疆和東北地區的國營農場大面積試驗,效果良好。1964年定型為BJT-6通用精密播種機,通過國家鑒定,成為中國第一代的中耕作物精密播種機。它能播棉花(光子)、玉米、高粱、大豆等中耕作物。根據大面積試驗調查表明,精播棉花每畝能節約種子6~7公斤,玉米節約1.5~2.5公斤,高粱節約0.5~1.5公斤。如果國內半數棉花、玉米播種面積實現精播,僅此一項就可為國家節約1億多公斤糧食,增產3500萬公斤油料。但當時因對精播宣傳不夠,多數人對其經濟效益認識不足,再加上種子選種不配套,整地不合要求等原因,僅在東北和新疆國營農場部分地區使用,另為援助阿爾巴尼亞曾出口三四百台。
「文化大革命」中,馬驥被當作「反動權威」、「特嫌」對象,遭到打擊迫害。但他在隔離審查期間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卻利用這個機會,重新認真考慮他今後如何工作問題,以及思考新機具的結構,繪制草圖等。1967年馬驥在廣東看到一台卧式軸流水稻脫粒機,其脫粒、籽粒與莖桿分離兩道工序在滾筒內一次完成,不需要逐稿器,機構簡化了,因而使他受到啟發,閃出一個念頭,如果將軸流滾筒豎立起來,將下部凹板由180°改為360°圓周形,不但分離面積加大一倍,生產能力提高了,而且還有可能在凹板外層增加垂直風道,進行氣流清選,省掉清選篩,這樣將脫粒部件的脫粒、分離、精選三個工序合為一體,設計成最簡化的「三合一」脫粒裝置。從此,他便與軸流滾筒和立式軸流脫粒部件的研究結下不解之緣。1968年馬驥被關入看管室隔離審查,但他沒有忘記「三合一」立式軸流脫粒裝置的構想。他利用寫檢查材料的時間,仍不斷畫草圖構思整體結構,一次被看管人員發現,大聲申斥他:「你不寫材料交待你的罪行,還在胡思亂想畫什麼!」。
1969年馬驥去湖南幹校勞動,在勞動之餘,他根據中國某些農業貧困地區需要半機械化收割工具的情況,設計了一種手推式收割機,用以代替鐮刀收割,工效比鐮刀高2~3倍。此種設計方案,後來為其他單位採用和發展,曾一度批量生產和推廣使用。
馬驥經常在考慮,什麼是農民現在最迫切需要的農機具?應該抓什麼研製項目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他感到全國很多單位研製的收割機,沒有達到性能可靠和適用的要求。他在「文化大革命」前雖然搞過卧式割台收割機,增加了集堆裝置,已經基本成功,但並不理想。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馬驥認為對引進的日本立式割台收割機加以改進是一條較好路子。因為立式割台與卧式割台相比,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與拖拉機配套機器前伸量小,地頭轉彎靈活,操作方便等優點,但它存在著一定缺點,如在地頭造成散穗損失,割幅不能增寬,只能割1.2米,效率低,收割倒伏作物性能差等問題,因之未能很好推廣。如能改進設計,克服這些缺點,保持其優點,將是一種較理想的收割機。1972年馬驥從幹校一回到農機院,立即到湖北黃陂收割機廠蹲點,和一位助手開始了新型立式割台收割機的研究工作。在兩年中經多次試驗,從氣吹、撥禾桿等不同方案的試驗中,終於研製出星輪扶禾器是最有希望的方案,並從理論上證明了星輪扶禾器能解決上述的主要缺點。
精密播種是一項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一些工業化國家已廣泛採用,它具有能節約大量種子(特別對節約雜交優良種子意義重大),減少或免除人工間苗,有利於幼苗生長,能增產等優點。當時國外採用的精密方格點播,機具結構復雜,加以水平圓盤式排種器播種精確度不高,有斷苗現象。為此,要發展精密播種新技術,需要將方格穴播改為單粒點播,並研究改進排種器,提高排種精確度。1960年馬驥和有關人員合作,開始研究精密點播排種器,將國外水平圓盤式排種器種子由上面填充改為由側面填充,增設了導種台,充填系數增高,排種精確度也相應提高了。通過室內對比試驗,在較高作業速度下排種,新排種器充填系數達95%,而在同樣條件下,蘇聯、美國的排種器充填系數僅75%,比蘇、美的提高20%。這表明新排種器不僅漏種率低,而且還能達到高速播種的要求。
1963年採用這種排種器的精密播種機曾在新疆和東北地區的國營農場大面積試驗,效果良好。1964年定型為BJT-6通用精密播種機,通過國家鑒定,成為中國第一代的中耕作物精密播種機。它能播棉花(光子)、玉米、高粱、大豆等中耕作物。根據大面積試驗調查表明,精播棉花每畝能節約種子6~7公斤,玉米節約1.5~2.5公斤,高粱節約0.5~1.5公斤。如果國內半數棉花、玉米播種面積實現精播,僅此一項就可為國家節約1億多公斤糧食,增產3500萬公斤油料。但當時因對精播宣傳不夠,多數人對其經濟效益認識不足,再加上種子選種不配套,整地不合要求等原因,僅在東北和新疆國營農場部分地區使用,另為援助阿爾巴尼亞曾出口三四百台。
年近六旬的馬驥,為了振興中國農機事業,繼續戰斗在科研第一線。1975年,北京郊區為了實現穩產高產,普遍推廣間作套種制度,在玉米行間如何實現機械化收割小麥成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馬驥承擔了這項任務,到通縣收割機廠蹲點,將他研究的星輪扶禾器新結構應用到間套作收割機上。經過一年的反復改進和試驗,北京-185立式割台間套作小麥收割機誕生了,收割時,小麥能夠順利地鋪放在手扶拖拉機後面,不會傷害玉米苗。經過小麥和水稻兩次大面積生產試驗,深受農民群眾歡迎。該機雖在1976年尚未進行正式鑒定,收割機廠已生產了1200台,當年通縣機收小麥17.7萬畝,占收割面積的42%。全縣有72個大隊,256個生產隊基本放下鐮刀。
由於所發明的星輪扶禾器使立式割台在性能上有所突破,不僅解決了間套作收割,而且也為平作地區提供了較好的機型。隨後,很多省市農機研究所和工廠,根據這個原理和結構,按該地區的配套要求,設計生產了多種型號規格收割機。從1976年至1977年這種收割機迅速發展到全國十四個省市。國務院和農機部十分重視該機的推廣。1979年9月農機部在濟南召開了全國小麥收獲機械會議,總結了山東、河北、河南使用這種收割機「減少勞力,減少收割損失達到顯著效果」的典型事例。1979年12月農機部向國務院上報「關於積極發展小麥收獲機械的報告」中提出推廣這種小麥收割機的三大好處。到1982年該機在全國已生產8萬多台,迄今仍有相當的生命力。此項成果1983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並在菲律賓獲得專利。
馬驥的另一個創新項目是立式軸流脫粒機。眾所周知,傳統的脫粒機所採用的籽粒分離裝置是很長的逐稿器,籽粒清選裝置是往復式震動篩。這些部件都需要佔據很大的體積,不但消耗鋼材較多,同時也為設計懸掛在拖拉機上的聯合收割機造成困難。馬驥的設計方案是採用軸流脫粒原理,將傳統的卧式軸流滾筒豎立起來,成為立式軸流脫粒部件,取消了逐稿器和震動篩,使脫粒、分離、清選三個工作過程在一個立式圓筒內完成。這樣體積小,結構簡單。這種「三合一」新結構的脫粒裝置,馬驥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就開始孕育醞釀,由於當時無法試驗驗證這種設想,直到1977年,馬驥在立式割台收割機研究成功之後,才得以正式開始這一創新工作。
這種新設計構想是一項艱巨的研究課題,國內外還沒有成功的先例,必須一切從頭開始。馬驥經過六個寒暑艱苦努力,無數次室內和田間試驗,終於在1982年,這種新型脫粒機構獲得了成功,性能達到指標,而重量僅為同等級生產率的傳統脫粒機的2/3至1/3。同年該部件通過了部級科研鑒定。在這期間,與這一研究課題進行的同時,馬驥培養了兩個碩士生和一個博士生。該脫粒部件於1988年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
馬驥正在攻研的最後一個目標是新一代的低成本聯合收割機。准備將他發明的立式割台和立式軸流脫粒部件聯合起來組合成聯合收割機,配置在中型拖拉機上,成為中國式的聯合收割機。當前國內主要收獲方法還採用收割機和脫粒機分段收獲,這是過渡的收獲方法。國外工業化國家幾乎全部實現聯合收獲化了。聯合收獲勞動生產率高,能減少田間運輸和場上作業所產生的糧食損失和勞力消耗。但是,時至今日,傳統的聯合收割機機身龐大,結構復雜,價格昂貴,農民買不起,這是中國和發展中國家未能實行聯合收獲的最大障礙。研製中的新型聯合收割機的成本僅等於一台收割機和一台脫粒機的價錢,農民能夠買得起。馬驥現已年過七旬,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英雄暮年,壯心不已」,他仍在伏案設計制圖,勤奮創新,願在有生之年,繼續為解決農民的辛苦勞動,為中國的農機事業,貢獻自己畢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