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校園公共藝術裝置設計構想

校園公共藝術裝置設計構想

發布時間:2022-12-16 01:35:25

❶ 校園公共空間設計

校園是學生們學習知識的重要場所。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學習、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校園公共空間的設計也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設計一個良好的校園公共環境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校園公共空間設計,希望能幫到你。

校園公共空間綜合設計

【內容摘要】現代教育理念對大學校園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園公共空間成為非正式交流、個性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其空間品質的高低、活力的大小深刻地影響著大學校園的學術氛圍和校園文化。文章以交往活動為線索,著重關注空間形態與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希望利用人的行為或社會活動來啟發環境設計,探討如何在校園中營造富於歸屬感和人性化的公共交往空間。

【關鍵詞】大學校園 交往活動 公共空間設計

一個大學校園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它的建造是百年大計,其場所精神的營造更要經過歲月的沉澱。校園公共空間設計將深刻影響校園發展,包括其場所精神的形成、教學的質量,甚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等,因此對它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很多新建的校園中,由於規模巨大,建設速度快,缺乏長遠持續發展的考慮,因此影響了使用者的感受和使用需求。本文對已建成及改造的、正在進行建設的大學校園公共空間進行歸類、分析,並從規劃、建築、景觀三方面提出校園公共空間的綜合設計要求。

一、校園公共空間的規劃模式——整體考慮、層次豐富

大學園區的主體空間框架是在老校園的架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除了常見的串聯式、組團式和均質式三種布局形式外,更多的是綜合幾種結構形式並依據用地特點而設計。新的校園生活已走向多元化、現代化,綜合、靈活的布局形式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多樣化的活動場所。歸納起來,大學校園主要還有開敞式布局、集約式布局及綜合式布局三種。

開敞式布局的校園空間形態較為自由,並不形成強烈的圍合形態,多與地形良好結合,形成自然的空間關系。但由於缺乏建築對空間領域的控制,容易造成尺度的不適。如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就是一個開敞式布局,雖然其中有圖書館及主體教學樓形成校園主軸,但外部空間尺度巨大,仍無法圍合與限定空間,應注意空間節奏的控制,以多種手段強化。

集約式布局多在小而精的學校建設中出現。它以建築為主,強調空間的集約化利用,一般來說外部空間比例較小。在我國香港這個人多地少的城市,集約式布局的校園最為常見。香港大學、香港演藝學院、香港理工學院都是這類實例。廣州大學城廣州美術學院分校區、中國美術學院新校區也屬於集約式的布局,特別在中國美術學院新校園里,除了必需的體育與活動場地,校園就是建築,建築也就是校園。進入建築也就是進入了校園,重點開發了中央教學樓的內部空間,在比較苛刻的條件下設計出了動人的空間藝術形象。

綜合式布局的校園多數應用於大型的綜合型新建校園。由於新校區地域資源充足、地形變化較復雜,單一的布局形式顯然不能通用於整個校園的建設,其校園發展模式力求近期緊湊,遠期合理,預留足夠的擴建用地。如浙江大學紫金港新校區、西南交通大學新校區、南京大學浦口校區等。

此外,在很多大型傳統院校中,由於面積較大、發展迅速及多方面原因,已逐步形成非單一中心結構。如清華大學的東西校區、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的文科區、理科區和中心教學區,這種做法雖然是建立在原校區基礎上的一種布局調整,但仍不失為一種值得參考、借鑒的做法。

目前,很多新建校區規劃中以使用類型來進行建築劃分,如教學樓類、圖書館類、行政辦公類、體育館類等,難以形成多中心、多領域結構。

事實上,這種布局對於空間資源利用、學科的獨立發展及師生之間的內部交流有很大的益處。一方面,以公共服務區為中心,其他學科群呈輻射狀布置可以有效地控制師生步行的距離在公共服務區的服務半徑之內,大大提高了其使用效率,能夠保證在學校規模不斷擴張的情況下,校園設施仍被充分利用,而步行距離仍可掌握,在尺度上能形成宜人的區域;另一方面,多組團的次中心結構可以形成多層次的公共交往空間,為學院與學院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合適的場所。

二、建築圍合形成戶外空間——空間交接、界面形成

1.建築自身圍合形成公共交往場所——建築體自身內的庭院、天井、附屬綠地等,一般來說尺度不大,舒適宜人,是師生課間休息、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這類型空間中發生的交往活動多是與專業相關的交談、研討,需要的環境相對安靜,要提供充足的倚靠、圍合措施以便逗留。

2.建築群圍合形成公共交往場所——校園中比較重要的、由多個建築體圍合而形成的中心廣場。尺度大、形狀規整、向心性強是這類戶外場所的特徵。在廣場中可以舉行的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大至學校的大型慶典活動,小至兒童的游戲、玩耍,都是經常可以看見的。使用的人群類型也相對復雜,使用要求有所提高,需要多種設施以適應多種要求。在這些大空間設計中,一是要注意空間內的區域細化,以適宜的設計模數進行領域劃分;二是要加強校園的戶外識別性,形成醒目、有強烈導向的校園識別系統;三是要從美學上對整體尺度、圖案、紋理各方面多加考慮,創造環境優美的公共場所。

建築邊緣、建築以外的戶外交往場所——校園中的自然山體、湖泊、綠地、運動場等均屬此類。它們是校園中環境最優美、氣候最宜人、可變性最大的區域,是學習以外的休憩、娛樂、鍛煉等場所,人們都喜歡在這些地方進行綠化栽培及維護。同時,增加相關措施、提供充足的照明,做好安全防護也是必要的。

三、校園交通系統——步行優先、適度穿越

校園道路是校園與城市、校園內部之間的交通聯系方式,和城市道路系統一樣,分為純車行道路、純步行道路和人車混行道路三種,是校園景觀的一項基本要素。人們在道路上通行時,往往可以通過感受空間的轉換而構成整個校園的意象,人們對校園的印象就是通過對穿過過程中經歷的景象與事件的片段組合而來的。因為在不同的區域之間、室內外之間穿行,一系列的公共開放空間被步行系統串聯起來,形成了強烈的空間收放序列關系。

校園道路系統不像城市道路系統一樣有過分嚴格的限制,在形式上更為自由,人們在途中相遇並停下來攀談的情景隨處可見。如果道路旁邊有可停留的邊界,人們甚至會有目的地經過或到達這一區域進行活動,因此校園道路系統除了有交通聯系的功能外,還可以負擔部分交往需求,成為“路上的交往場所”。

四、綜合設計手法——創造有活力、可及、宜人、可感知的校園戶外交往空間

1.尺度

尺度處理是否恰當是公共空間設計成敗的關鍵之一,沒有人願意在尺度不舒適的場所停留。它包括了人與實體、空間的尺度關系,實體與實體的尺度關系,空間與實體的尺度關系等。尺度可分為整體空間尺度和內部使用尺度兩種。

首先引用《城市空間設計》裡面的一組數據,D表示距離,H表示高度。當人與實體的距離由遠到近發生變化時,人對戶外實體的認知程度也慢慢深入。右面的數據說明,當D/H<1時,人會感覺到內聚、寧靜並有壓抑感;當13時,場所就會使人覺得空曠離散。所以,很多環境宜人的自由廣場,教學樓、圖書館、禮堂、活動中心等的附屬式戶外交往場所,D與H的比值都應介於1—3之間。

事實上,有些校園主廣場或主要集會區域希望營造適當的開闊感,往往D與H的比值會大於3。對此,日本的蘆原義信先生在《外部空間設計》中對戶外空間尺度有詳細的論述,他提出以20—25米為設計模數,“每20—25米,或是有重復的節奏感,或是材質有變化,或是地面高差有變化,即使在大空間里也可以打破其單調,有時會一下子生動起來…”。②為了使公共交往場所尺度親近宜人,設計者應注意在不影響整體感的情況下,對外部空間進行小型化領域的劃分,促進交往的形成。

2.形狀

簡單來說,大學校園戶外交往空間的形狀分為兩種——規則形狀和不規則形狀。通過對場地的設計而產生的戶外空間形狀多數比較規整,由周邊道路、建築的圍合而形成的戶外空間則大部分呈不規則形狀。

規則形狀的戶外交往場所多見於大型的廣場,尤其是在新建的大學校園中,由於在規劃設計時考慮得比較多,因此大多數校園廣場的形狀都是比較規整,有理可依、有跡可循的。這種類型的交往場所有利於舉行大型的集會活動,人流進出路線也相當清晰明確,向心性、安定感也比較強,是校園內部瞬間人流量最大、標志性最明顯的戶外交往空間。如廣州大學城中山大學主廣場、華南理工大學主廣場。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不規則形狀的公共交往場所就像一切不規則構圖一樣,有時候會讓人覺得隨意、自然,有時候又可以讓人感到興奮、刺激,有著引人探尋、新奇有趣的吸引作用。建築實體的附屬性活動場地及自然綠地多是形狀不規則的,同時也是師生休憩、娛樂等場所。“在大型交往空間里的活動多數是有組織、有主題性的參與,而散見於各種自由活動場地、自然綠地的活動才是校園交往的本色體現。”③因此,不規則形狀設計的戶外交往空間裡面所進行的活動是否活躍是校園活力評價的一個重要標准。要營造及延續校園的活力,必須重視這部分形狀自由的活動場地設計。中國美術學院休閑小廣場、廣州大學城廣州中醫葯大學、廣州葯學院的休閑綠地均屬此類。

需要注意的是,形狀不規則並不意味著可以過分地隨意,還是應該在一個相對完整的空間裡面表現一定的中心或者主題,運用靈活的圍合形成隱約的界面限定,而且內部空間也同樣可以遵循上述的尺度設計原則給予細小的功能區域劃分,並提供部分設施以滿足交往的需求。

3.質感與色彩

空間質感是指圍合形成界面的建築實體的立面、構築物、空間地面以及設施的表面質感。

形成比較統一的空間質感可以給人以界面連續的感覺,有利於兩個不同的戶外空間、室內外之間的交流與延伸。常見的方法是將建築立面或構築物的設計結合考慮,利用相同或相近的材質、拼接比例、凹凸變化、色彩等塑造一種整體空間感。當人們途經或逗留時,都會有空間舒適、流暢的感覺。在某些優秀的設計里,甚至可以用獨特的裝飾工藝將立面和地面統一處理,從而特別適合某些特別活動的發生,形成獨特的交往氛圍,留下與眾不同的交往意象。

色彩是塑造空間性格、營造場所氛圍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里,色彩的運用特別廣泛,尤其在一些步行商業街或商業廣場中,大多運用絢麗的色彩作為廣告及外立面色招攬人群,對於促進消費者購物有刺激作用。在大部分老校區的建設中,校園整體色調都比較素雅,以藍灰、墨綠、深紅色居多,透出絲絲的穩重感和歷史感。但在新建的大學園區內,則建議採用比較活躍的色彩。一方面,用鮮明的色彩設計可以有明確的標識作用,夾雜部分活躍的色調有助於彰顯新校園的個性;另一方面,新校區的外部環境在一定的時間內都未能完善,利用戶外空間及建築的色彩變化來作為場所的提示與引導也會對促進校園交往有很大幫助。

總的來說,校園空間色彩宜明快大方,忌雜亂。

如廣州大學城華南師范大學教學樓的內庭院,以藍、黃、綠三種色調搭配處理,在嚴謹的秩序中凸顯出大學校園的活力。又如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樓及廣場、庭院,其色彩基調以白色、灰色為主,給人以寧靜幽雅之感。

4.地面

地面指的是戶外交往場所裡面的地面設計,也包括水面。人們的各種交流、活動都在一定的地面上發生,所以地面的設計非常重要。

場地鋪裝具有一定的裝飾性,既能美化整體環境,也能對局部的建築、小品、雕塑等起到襯托的作用。整體的鋪地色彩、圖案的設計還能在零散的場地之間建立有機的、和諧的聯系,使環境更趨統一。可選用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如彩色陶制廣場磚、仿古廣場磚、花崗岩、方磚、混凝土等。各種不同的材料能構成不同的性格,或嚴謹或活潑,或雅緻或粗獷,需要與校園不同公共空間中發生的交往活動特點以及環境氛圍相一致。

5.小品與設施

小品與設施是校園空間里最吸引人眼球,最容易出效果的元素。人們在公共場所逗留,多數都會使用一些環境小品和設施,因此它們與人們發生最直接的接觸,值得在設計中再三推敲。

校園雕塑是校園小品的主要組成部分,重要的校園雕塑甚至可以成為校園的標志。它除了供人觀看之外,有的是為象徵性或紀念性而設,可以表達一定的歷史紀念意義,體現特定的文化與思想內涵。

綜合來說,環境小品與設施可以分為可坐性、可用性、可觀性三種。室外的座椅、花壇邊、台階等都可以有坐的功用,是可坐性設施;除了坐以外,還有其他功能的設施,如宣傳欄、電話亭、自行車停放架等都屬於可用性設施;而噴泉、燈具、文化牆等就可以列為可觀性設施。三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定,很多可坐性、可用性設施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可觀性。優秀的設計應該是同時將實用和美觀結合在一起,為人的使用提供最大的可能。

6.綠化設計

綠化設計是戶外環境設計的重點,植物覆蓋也是室外空間組織的要素之一,良好的綠化環境是綠色城市的標志,更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大學校園所不能缺少的。經過精心篩選、栽培的樹種通過合適的行植、列植等種植手法,還可以起到凈化空氣,改善校園小氣候的作用。在北方很多高校里,校園的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綠的是松、紅的是楓、黃的是杏,像一個充滿色彩的童話世界,一點也不比春天遜色。即使在冬天依然一片綠色的南方校園,也可以通過不同花期、不同品種的種植搭配令校園環境鮮活起來。

綠化的真正意義是為人們的交往提供適宜的環境,而不是純粹的美化游樂。在實際的交往中,綠化非常適合於圍合、分隔或者烘托場地的不同功能空間及空間的連接通道,將功能區轉化為功能空間,提供給交往人群一個柔性、舒適的界面,成為人們依靠的背景。

什麼是公共空間設計

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是目的和結果,也不是設計迎合少數人的標志,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大眾參與並不斷展現其生活變換的過程,新的設計並不僅是新的風格或新的形式,而是指新的內容和創造新的生活方式。

空間從物理形態上的界定可以清晰地分為:佔有空間和未佔有空間。人們對空間的佔有是靠物化的標識來界定的:如堆起的石頭.刻有標記的界碑等,當然最有效的是建立起構築物,或乾脆建個房子來鞏固對空間的佔用,這樣的物理界定是靠數字和實物等有形而清晰的界定。在相當正常的情況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和劃分往往是區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必要手段,理所當然,公共空間對於公眾的利益的理解和服務負有特殊的責任,我們追求的是如何使其適應人的各種需求,而不是讓公眾去適應各種環境。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機的整體,所以這個問題是我們學習環境藝術設計的或者是已經成為設計師的永恆的主題!

❷ 裝置藝術的構成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裝置藝術簡介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因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後現代主義時期裝置藝術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的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另一位評論家麥克(Michael Kimmelman)則指出,裝置藝術在當代興起,與它的文獻記錄功能有關。它在這方面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雕塑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此外,裝置藝術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對「極少主義」美術的反動。如果說「極少主義」幾至虛無的直接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工業社會對速度、效率的崇拜,那麼,裝置藝術的多多益善,則迫使觀眾放慢節奏。因此,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後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是摒棄極端,擁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經濟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為國際的主調。在瞬息萬戀的時代,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在他們的宣言中所說的,「試圖使用邏輯來精微准確地解釋一切,來解釋其因果關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因為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向我們劈頭襲來,它們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

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的特徵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❸ 公共藝術裝置需要圖審嗎

需要。公共藝術裝置是需要進行圖審,檢查施工圖是否涉及公共利益和公眾安全。共藝術裝置是一個相對概念的定義,它指的是在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

❹ 公共藝術的三種設計元素

藝術的三種設計元素周期律止損點了哦哦哦哦

❺ 什麼是公共藝術設計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公共空間,簡單的說公共空間就是集體空間,說小點,一個家裡,客廳,廚房,衛生間...是公共空間,說大點,一個社會,馬路,廣場,博物館等等很多人去的地方是公共空間.

藝術設計就不難理解了吧??學美術的哦~
公共藝術設計,就是針對大眾的~要結合自己的思想創意,又能讓大眾認可你的一種能給人帶來美感的藝術,
其實工業設計,資訊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珠寶設計都包含在公共藝術設計裡面.
我在網路裡面搜索了一下,對於公共藝術設計也沒找到答案,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是目的和結果,也不是設計迎合少數人的標志,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大眾參與並不斷展現其生活變換的過程.
在一個論壇看到這樣的話
公共空間的產生是一個新的概念的引入。
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是目的和結果,也不是設計迎合少數人的標志,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大眾參與並不斷展現其生活變換的過程,新的設計並不僅是新的風格或新的形式,而是指新的內容和創造新的生活方式。
空間從物理形態上的界定可以清晰地分為:佔有空間和未佔有空間。人們對空間的佔有是靠物化的標識來界定的:如堆起的石頭.刻有標記的界碑等,當然最有效的是建立起構築物,或乾脆建個房子來鞏固對空間的佔用,這樣的物理界定是靠數字和實物等有形而清晰的界定。在相當正常的情況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和劃分往往是區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必要手段,理所當然,公共空間對於公眾的利益的理解和服務負有特殊的責任,我們追求的是如何使其適應人的各種需求,而不是讓公眾去適應各種環境。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機的整體,所以這個問題是偶們學習環境藝術設計的或者是已經成為設計師的永恆的主題!
覺得些的很好~呵~希望能給你幫助~
呵呵~

❻ 校園環境設計中的創意理念

一、創意設計之一:傳遞平等與尊重理念,鼓勵學生自立自主

作為重要的公共教育場所,校園設計有義務和責任傳達平等與尊重的理念,由此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培養學生自立自主的意識。

1.設計適合學生人體尺寸的“安全”環境

為學生提供適合其人體尺寸的傢具和空間環境非常重要。適宜的尺寸不僅能讓學生感到舒適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學生身體的健康發育。具體地講,這些設計包括教室內桌椅的尺寸、黑板的高度,洗手間的廁位尺寸、洗手台的高度,圖書館的書架、儲物櫃,以及窗檯、樓梯扶手的高度等,這些都要適合學生的身體特徵。一些學校採用可調節高度的桌椅,以適合每個學生的需要。除了室內傢具的設計,戶外活動空間和交流空間的尺寸也要適合學生的身體特徵,如操場上的運動器材,游戲空間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尺寸。校園環境中各種空間、傢具、用品的尺寸適當,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這是屬於他們的世界,使他們在體驗舒適安全的環境時,更能感受每個設計所傳達的尊重和友善。

2.設計面向“所有人”的無障礙“通用”環境

國外一些發達國家主張讓殘障兒童進入普通學校與其他兒童一起接受主流教育,為這些孩子適應社會生活做好准備,因此對於校園的通用設計非常重視。通用設計有異於“無障礙設計”,它對“殘疾人”進行重新定義和身份認同,通過強調“為所有人設計”,有意擴大設計服務的對象,從而避免人們對“殘疾人”身份的過分關注,體現了對殘障人士平等對待和包容的態度。當前,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殘障兒童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因此,校園設計要關注是否滿足了不同殘障師生(包括肢體殘障、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等)的需要,要在維護每個人尤其是弱勢人群尊嚴的前提下為師生提供及時而周到的幫助。如建築內外落差處的坡道設計、電梯內低位操作台的設計、開門按鈕或自動感應門的設置、省力的門把手設計、合理的門寬設計、教室內黑板的多角度可視性設計、洗手間內的無障礙廁位設計、指示牌上盲文的設置、地面盲道的設計、公共區域輪椅空間的保留、清晰明了的導向系統設計、劃分功能區的地面易識別材質設計,等等,這些都為殘障師生在校園內自由行動提供了便利,使他們獲得與其他師生一樣的公共服務,並且獲得行為上的獨立性。

3.設計可供學生獨立使用的個性空間

為了尊重學生的隱私和個性化需求,學校應在校園里開辟可供學生單獨使用的空間,主要包括存儲空間和活動空間。存儲空間是指供學生放置私人用品的空間,既為學生保管物品提供便利,同時也促使他們養成整理自己用品、不亂放物品的好習慣。如教室里放置學慣用品的架子、圖書室里放書本的櫃子、運動場里放衣物的衣櫃等。

此外,校園設計中要考慮為學生提供獨立學習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是開放式、半開放式或封閉式的;可以是室外花園里的一把椅子、閱覽室書架旁的一個凳子,或者是圖書館里靠窗的一張寫字台,教室外走廊上的一個沙發。學校也可以通過對座椅的創新設計,營造出相對獨立的小空間。這些空間的設計為學生獨立思考、獨立作業提供了便利,使學生在公共場所也能很容易找到一片安靜的學習空間。比如:澳大利亞的菲茨羅伊中學採用布簾分隔空間的方式,隨時可以打造出封閉式的獨立空間。而美國的John O.Tynes Elementary school的小型套間教室里專門開辟相對封閉的小型活動空間和個人獨立活動空間,以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這些設計讓學生可以像成人一樣擁有相對隱私和不被打擾的時空權利。當學生享用個人空間的同時,也會增強他們保護和尊重他人隱私的意識。

二、創意設計之二:倡導合作與分享精神,促進學生樂觀開放

要學會合作與分享,就要擁有樂觀開放的心態,這就需要校園環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和創造力,讓他們能充滿激情,在感恩中學習、生活和成長。

1.設計充滿激情與活力的游戲場所

孩子通過玩耍來探索世界、汲取智慧,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學習驅動力。游戲空間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合作能力、自主能力、專注力等的發展。

其一,在不影響運動場功能的前提下,增設或引入新的游戲空間,提升空間的功能和趣味性。如英國倫敦的Charlotte Sharman小學在體育場邊上安置了兩個被稱為“俱樂部”和“舞台”的木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滿想像力的空間,他們可以在這里表演自己構思的故事。

其二,對校園操場的地面進行再設計,用悅目的色條或色塊區分空間功能,同時增強運動場所的藝術性,讓人充滿聯想。

其三,可以考慮設計功能性雕塑,將其與游樂設施相結合展開藝術設計,讓孩子在充滿美感的設計中探索各種可能的游戲方式。例如:設計師開普登·羅納特為海牙小學設計的穿透室內外空間的“綠色管道”,巧妙地為學生提供了足球筐、滑梯、籃球架、螺旋座椅等游戲器具。

在校園空間允許的情況下,學校也可為學生開辟一個專門的游樂場所,提供能夠提升學生各方面體能的有創意的游戲器材。例如:澳大利亞聖瑪格麗特小學的“龍穴”游樂場,讓孩子在各種有意思的游戲運動中學會勇敢、堅強、合作和分享。

2.設計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藝術環境

世界各地的校園設計都很講究學生活動空間和學習空間的藝術性。充滿藝術感的校園氛圍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且可以讓他們學會藝術地生活,這將使他們受益終生。

其一,設計藝術化的建築形態,凸顯學校的活力和創新。如澳大利亞PEGS少年男校把學生宿舍設計成充滿想像力的建築,其從正面看像是一座“鬼屋”,中部突出像是一個神龕,後面斜看像是馬戲團,整體建築壯觀而且美觀。

其二,大膽使用色彩,營造校園的藝術氛圍。這些色彩可以用在建築內、外牆面;可以用大面積的色塊,或者通過不同色帶或同一色系來強化空間層次感;也可以通過彩色的採光井為建築內營造色彩空間。如西班牙的海梅一世中學。

其三,用學生的藝術創作裝點校園。學校可以鼓勵學生針對校園里的特色元素進行創作,並將教室外的走廊、食堂的牆壁、操場的圍牆等作為展示空間,營造屬於學生自己的藝術環境。這些作品與校園環境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成為學校的文化標簽。

其四,對校園內建築細節或外部設備進行藝術化處理。如將一些暴露在教學樓外的水管塗飾漂亮的顏色,使其與建築背景色保持協調;或是對暴露在外的設備箱等進行藝術修飾,讓原本可能影響視覺美感的細節變成環境的趣味點。

❼ 公共藝術的體會一千字

寫作思路及要點:首先通過一些描寫引出公共藝術節,然後寫出我最有印象的藝術節活動,並由此得到了對公共藝術的什麼感悟。

正文:

藝術人生,人生因藝術而美麗。藝術給人以美,給人以享受,它陶冶了人的情操,增進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隨著6月8日國旗前的禮炮聲,我們渭南初級中學迎來了首屆校園文化藝術周。

在這一周里,一場場文化盛宴精彩紛呈,一件件藝術作品巧奪天工,一曲曲動人的旋律不絕於耳,一幅幅歡樂的畫卷刻骨銘心。但是,學生們每一件優秀的作品,都飽含了學校領導的親切關懷;學生們每一場精彩的表演,都離不開老師的諄諄教導;每一個表演時美麗的瞬間,都浸透著辛勤的汗水與不懈的努力。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莫屬全校舉辦的歌詠比賽了。記得全班同學在第一次排練時,同學們並沒有將兩首歌的歌詞記住,而是拿著自己列印好的歌詞在班裡排練起來,我們的老師非常嚴格,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能跟著旋律,不看詞唱起來。到第二次排練時,同學們已經不用拿稿子,也能將歌詞唱出來了。

老師又給我們在唱歌的音準、感情上說出了自己的建議。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特別強,在第三次排練時,同學們唱那兩首歌也能按照老師的要求。這使同學們也信心大增了。

在正式綵排時,學校老師們也對我們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在正式比賽中,我們班級在歌詠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是同學們辛勤的汗水與不懈的努力得來的結果!

通過此次校園文化藝術節,我知道了:要想成功,必須要付出汗水、也必須要努力。成功是所有人渴望的,但誰又願意比別人付出多一滴的汗水、多一份的努力呢?在學習生活中,我們為什麼不能站起來,快速地向前沖去?當你超越了一個又一個人時,那種喜悅又是誰能懂的?

讓我們在渭初快樂成長,去感受六月渭初的陽光,去感受六月渭初的氣息,去感受六月渭初的歌聲。讓快樂時光響徹校園、回響心頭!

❽ 什麼是公共藝術設計它的社會意義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公共抄領域是近年來來英語國家學術界常用的概念之一。這種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而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
以上論述可引申為一種關於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判斷標准:從文化層面來看,公共藝術尊重自然原生態及重視其產生的異質性生態文化經驗就是對文化脈絡的一種最根本的延續,也是其公共性在更廣義上的延伸。當我們的一部分公共藝術從業者還在樂此不疲地挑揀秦皇漢武留下的文化符號、生搬硬套地克隆皇宮別苑時,是否應著眼於更廣闊的層面,更深入地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

❾ 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和公共藝術有什麼區別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裝置藝術使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體,比如錄影、聲音、表演、電腦以及網路。
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簡而言之,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成熟發展的
標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財富,在積極的意義上表達了當地的身份特徵與文化價值觀;它毋庸置疑地體現著市民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因此也進而成為藝術與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說,擁有良好公共藝術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夠思考和感覺的城市。當然,公共藝術的存在意義遠不止於此,它能夠通過改變所在地點的景觀,突出某些特質而喚起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認識,表達社區或城市的歷史與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改變了城市的面貌,能夠長時間地影響著公眾的精神狀態與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它也會成為城市身份的標識,在塑造城市的獨特性格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❿ 無界暢想×沖破禁錮,請給藝術裝置打個氣

"在它們被充氣之前 ,我的100個凳子可以放在一個托盤上 ,如果它們都被充氣了,那麼它們可以裝滿一個集裝箱。"  — —Oskar Zieta

充氣藝術作為完美的矛盾體,不只出現於孩童的玩具之中,其實還能套用於建築、商場、藝術等領域,可以變成任何一種形態出現。

充氣結構作為一種展現形式與其他眾多技術相結合,其純粹的趣味性誕生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創作。

初見波蘭設計師奧斯卡·齊塔(Oskar Zieta)的傢具,很容易誤會他是一個地道的「技術派」,硬朗的拋光不銹鋼被他處理得薄如蟬翼,輕盈地彎曲和膨脹成各種抽象的幾何形狀。

作品設計的獨特造型和美感離不開一項重要的技術——FiDU。

奧斯卡在瑞士理工大學攻讀博士的研究期間發展了金屬氣壓成型技術,也就是FiDU(Free Inner Pressure Deformation),這種技術能夠在兩片焊接在一起的鋼片製成的2D模板之間注入強大的壓縮空氣射流,從而將它們轉化為充氣的3D立體形態。

利用激光切割出已經設計好的形狀,然後通過焊接的方式將兩片完全一樣的金屬片焊接在一起,這樣就得到一個金屬的封閉空間,接著充入氣體,使其膨脹出特有的造型,再進行簡單的折彎,最後進行著色,一件充氣金屬傢具就做成了。

圓潤平滑的鋼材表面清晰映射出站在它面前的人們的臉,在表面處理上在拋光不銹鋼上噴塗一種特殊的漆,改變了金屬原本的質感,使色彩更加細膩,擁有一種更加特殊的反射效果,呈現出獨特的未來感和雕塑感。

但即使在嚴密的參數設計和專業製造技術之下,仍然無法百分之百預知作品最後的形狀,這意味著每件作品都是孤品,是技術與藝術的博弈。同時,不可控性也意味著意外和驚喜並存。

一件好的傢具,應該既完成實用使命,也兼具裝飾功能,更加註意什麼樣的設計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使我們舒適並感到愉悅。

就像偉大的設計師讓‧普魯夫(Jean Prouvé),它的傢具遊走在設計和藝術的邊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獲得價值,它們是具有功能性的傢具,同時也具有純粹的藝術感。

一說到管弦樂團,人們聯想到的都是以各種樂器作為編制的多人樂團,優雅之餘往往帶著某種莊重的氛圍,但你見過充氣角色組成的樂隊嗎?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藝術設計團隊ENESS是由藝術家、作家、音樂家、軟體工程師、工業設計師和思想家組成的多學科創意團隊,創作了既可以稱為「樂隊」,也可以稱為一個互動裝置,名叫《Airship Orchestra》(飛艇管弦樂隊)。

ENESS創始人Nimrod Weis認為《Airship Orchestra》(飛艇管弦樂隊)的這個裝置是為尋求在公共空間中激發跨代的聯系和樂趣而發明的。在這個裝置中,通過閃爍的LED眼睛、有機形式和擬人化的角色實現了一個有趣的互動。

人們之所以會對充氣玩具有著特殊迷戀,是因為充氣本身特有的短暫性質,所以他用陶瓷的各種型態塑造出各種充氣裝置,搭配紡織圖案,創造出抽象、經過簡化的動植物群體。

這項技術能讓遊客沉浸在一個由一個角色「組成」的音景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合唱詩班,生成音景與光線同步,為參觀者創造多感官體驗。

一個帶有運動感測器的全網路系統使16個充氣角色能夠對路人們做出反應,可愛的LED眼睛跟隨著遊客的移動而閃爍,為人們建構出各種幸福感受的裝置藝術。

德國汽車品牌保時捷「夢想的藝術」在巴黎舉行,邀請法國藝術家Cyril Lancelin創作了《記住你的夢想》(Remember your dream) 充氣藝術裝置, Cyril Lancelin採用了紫色為主色調,明度高雅的紫色顯得浪漫高雅,營造出唯美的氛圍。

這是一個巨大的戶外公共藝術裝置,由充氣的紫色聚酯管狀製成,這個巨大的單色充氣裝置將把觀眾包圍在藝術家所說的「人造景觀」中,《記住你的夢想》坐落在於巴黎時尚博物館(Musée Galliera)旁,於2021年10月24日展覽結束。

為創造這件高達7公尺的裝置,Cyril Lancelin用3D計算機模塊及虛擬實境眼鏡來模擬觀眾角度的視覺體驗。隨著觀者移動,所有的燈光、景色及陰影也會因而產生另類的動態之美,不同的角度還塑造了不一樣的視覺。

大型裝置的場地和觀眾之間,在一天中不同時間不同情緒之間建立了聯系。「我希望公眾從內部到外部瀏覽作品;必須花時間看到陽光穿過作品;必須被理解為研究色彩和光線的空間。公眾必須創造自己的體驗,」Lancelin說道。

在面對面的藝術體驗和人際互動供不應求的時期之後,這些情緒有了新的力量,鼓勵人們在動盪的時刻,持續相信自己的夢想。將裝置藝術與充氣的體驗融合在一起,賦予藝術的力量來呈現新的碰撞也是每一個「大兒童」所期望實現的。

閱讀全文

與校園公共藝術裝置設計構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軸承皮座怎麼安裝 瀏覽:671
軸承孔的螺絲怎麼取下來 瀏覽:132
製冷站造價多少 瀏覽:798
超聲波平底孔怎麼檢測 瀏覽:892
東莞寶強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94
機械進場費怎麼算 瀏覽:555
機械損失是由什麼造成的 瀏覽:675
工地上儀表算什麼費用 瀏覽:917
比亞迪f0軸承感測器多少錢 瀏覽:91
閥門廠是做什麼的圖片 瀏覽:68
暖氣放水閥門銹死 瀏覽:358
轉速閥門有什麼用 瀏覽:974
閥門系列是什麼意思 瀏覽:610
虛擬儀器液位監測裝置設計要求 瀏覽:782
國產什麼電動工具好 瀏覽:955
電機過流報警裝置設計方案 瀏覽:665
工程機械撤場證明怎麼寫 瀏覽:613
簡諧波什麼時候機械能守恆 瀏覽:655
機械制圖中的菱形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971
自來水水表跟前的閥門壞了怎麼換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