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雙曲線冷卻塔原理
冷卻塔的工作原理:
冷卻塔是利用水和空氣的接觸,通過蒸發作用來散去工業上或製冷空調中產生的廢熱的一種設備。基本原理是:乾燥(低焓值)的空氣經過風機的抽動後,自進風網處進入冷卻塔內;飽和蒸汽分壓力大的高溫水分子向壓力低的空氣流動,濕熱(高焓值)的水自播水系統灑入塔內。當水滴和空氣接觸時,一方面由於空氣與不的直接傳熱,另一方面由於水蒸汽表面和空氣之間存在壓力差,在壓力的作用下產生蒸發現象,帶到目前為走蒸發潛熱,將水中的熱量帶走即蒸發傳熱,從而達到降溫之目的。
冷卻塔的工作過程:
圓形逆流式冷卻塔的工作過程為例:熱水自主機房通過水泵以一定的壓力經過管道、橫喉、曲喉、中心喉將循環水壓至冷卻塔的播水系統內,通過播水管上的小孔將水均勻地播灑在填料上面;乾燥的低晗值的空氣在風機的作用下由底部入風網進入塔內,熱水流經填料表面時形成水膜和空氣進行熱交換,高濕度高晗值的熱風從頂部抽出,冷卻水滴入底盆內,經出水管流入主機。一般情況下,進入塔內的空氣、是乾燥低濕球溫度的空氣,水和空氣之間明顯存在著水分子的濃度差和動能壓力差,當風機運行時,在塔內靜壓的作用下,水分子不斷地向空氣中蒸發,成為水蒸氣分子,剩餘的水分子的平均動能便會降低,從而使循環水的溫度下降。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蒸發降溫與空氣的溫度(通常說的干球溫度)低於或高於水溫無關,只要水分子能不斷地向空氣中蒸發,水溫就會降低。但是,水向空氣中的蒸發不會無休止地進行下去。當與水接觸的空氣不飽和時,水分子不斷地向空氣中蒸發,但當水氣接觸面上的空氣達到飽和時,水分子就蒸發不出去,而是處於一種動平衡狀態。蒸發出去的水分子數量等於從空氣中返回到水中的水分子的數量,水溫保持不變。由此可以看出,與水接觸的空氣越乾燥,蒸發就越容易進行,水溫就容易降低。
冷卻塔的分類:
一、按通風方式分有自然通風冷卻塔、機械通風冷卻塔、混合通風冷卻塔。
二、按熱水和空氣的接觸方式分有濕式冷卻塔、乾式冷卻塔、干濕式冷卻塔。
三、按熱水和空氣的流動方向分有逆流式冷卻塔、橫流(交流)式冷卻塔、混流式冷卻塔。
四、按用途分一般空調用冷卻塔、工業用冷卻塔、高溫型冷卻塔。
五、按雜訊級別分為普通型冷卻塔、低噪型冷卻塔、超低噪型冷卻塔、超靜音型冷卻塔。
六、其他如噴流式冷卻塔、無風機冷卻塔、雙曲線冷卻塔等。
雙曲線型冷卻塔
hyperboliccoolingtower
火電廠、核電站的循環水自然通風冷卻的一種構築物。建在水源不十分充足的地區的電廠,為了節約用水,需設置冷卻構築物,以使從冷卻器排出的熱水在其中冷卻後可重復使用。大型電廠採用的冷卻構築物多為雙曲線型冷卻塔。
英國最早使用這種冷卻塔。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各國廣泛應用,40年代在中國東北撫順電廠、阜新電廠先後建成雙曲線型冷卻塔群。冷卻塔由集水池、支柱、塔身和淋水裝置組成。集水池多為在地面下約2米深的圓形水池。塔身為有利於自然通風的雙曲線形無肋無樑柱的薄壁空間結構,多用鋼筋混凝土製造,塔高一般為75~110米,底邊直徑65~100米。塔內上部為風筒,標高10米以下為配水槽和淋水裝置。淋水裝置是使水蒸發散熱的主要設備。運行時,水從配水槽向下流淋滴濺,空氣從塔底側面進入,與水充分接觸後帶著熱量向上排出。冷卻過程以蒸發散熱為主,一小部分為對流散熱。雙曲線型冷卻塔比水池式冷卻構築物佔地面積小,布置緊湊,水量損失小,且冷卻效果不受風力影響;它又比機力通風冷卻塔維護簡便,節約電能;但體形高大,施工復雜,造價較高。
了解了上述原理和分類後,就知道大型中央空調和火電廠的冷卻塔常用的外形之一就是旋轉單葉雙曲面,它的優點是對流快,散熱效果好。
㈡ 液壓傳動技術在工程機械中的應用
1、概述
行走驅動系統是工程機械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工作系統相比,行走驅動系統不僅需要傳輸更大的功率,要求器件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長的壽命,還希望在變速調速、差速、改變輸出軸旋轉方向及反向傳輸動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能力。於是,採用何種傳動方式,如何更好地滿足各種工程機械行走驅動的需要,一直是工程機械行業所要面對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的快速發展,建築施工和資源開發規模不斷擴大,工程機械在市場需求大大增強的同時,更面臨著作業環境更為苛刻、工況條件更為復雜等所帶來的挑戰,也進一步推動著對其行走驅動系統的深入研究。
這里試圖從技術構成及性能特徵等角度對液壓傳動技術在工程機械行走驅動系統的發展及其規律進行探討。
2、基於單一技術的傳動方式
工程機械行走系統最初主要採用機械傳動和液力機械傳動(全液壓挖掘機除外)方式。現在,液壓和電力傳動的傳動方式也出現在工程機械行走驅動裝置中,充分表明了科學技術發展對這一領域的巨大推動作用。
2.1機械傳動
純機械傳動的發動機平均負荷系數低,因此一般只能進行有級變速,並且布局方式受到限制。但由於其具有在穩態傳動效率高和製造成本低方面的優勢,在調速范圍比較小的通用客貨汽車和對經濟性要求苛刻、作業速度恆定的農用拖拉機領域迄今仍然占據著霸主地位。
2.2液力傳動
液力傳動用變矩器取代了機械傳動中的離合器,具有分段無級調速能力。它的突出優點是具有接近於雙曲線的輸出扭矩-轉速特性,配合後置的動力換擋式機械變速器能夠自動匹配負荷並防止動力傳動裝置過載。變矩器的功率密度很大而負荷應力卻較低,大批生產成本也不高等特點使它得以廣泛應用於大中型鏟土運土機械、起重運輸機械領域和汽車、坦克等高速車輛中。但其特性匹配及布局方式受限制,變矩范圍較小,動力制動能力差,不適合用於要求速度穩定的場合。
2.3液壓傳動
與機械傳動相比。液壓傳動更容易實現其運動參數(流量)和動力參數(壓力)的控制,而液壓傳動較之液力傳動具有良好的低速負荷特性。由於具有傳遞效率高,可進行恆功率輸出控制,功率利用充分,系統結構簡單,輸出轉速無級調速,可正、反向運轉,速度剛性大,動作實現容易等突出優點,液壓傳動在工程機械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幾乎所有工程機械裝備都能見到液壓技術的蹤跡,其中不少已成為主要的傳動和控制方式。極限負荷調節閉式迴路,發動機轉速控制的恆壓,恆功率組合調節的變數系統開發,給液壓傳動應用於工程機械行走系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與純機械和液力傳動相比,液壓傳動的主要優點是其調節的便捷性和布局的靈活性,可根據工程機械的形態和工況的需要,把發動機、驅動輪、工作機構等各部件分別布置在合理的部位,發動機在任一調度轉速下工作,傳動系統都能發揮出較大的牽引力,而且傳動系統在很寬的輸出轉速范圍內仍能保持較高的效率,並能方便地獲得各種優化的動力傳動特性,以適應各種作業的負荷狀態。
在車速較高的行走機械中所採用的帶閉式油路的行走液壓驅動裝置能無級調速,使車輛柔和起步、迅速變速和無沖擊地變換行駛方向。對在作業中需要頻繁起動和變速、經常穿梭行駛的車輛來說這一性能十分寶貴。但與開式迴路相比,閉式迴路的設計、安裝調試以及維護都有較高的難度和技術要求。
藉助電子技術與液壓技術的結合,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對液壓系統的各種調節和控制。而計算機控制的引入和各類感測元件的應用,更極大地擴展了液壓元件的工作范圍。通過感測器監測工程車輛各種狀態參數,經過計算機運算輸出控制目標指令,使車輛在整個工作范圍內實現自動化控制,機器的燃料經濟性、動力性、作業生產率均達到最佳值。因此,採用液壓傳動可使工程機械易於實現智能化、節能化和環保化,而這已成為當前和未來工程機械的發展趨勢。
2.4電力傳動
電力傳動是由內燃機驅動發電機,產生電能使電動機驅動車輛行走部分運動,通過電子調節系統調節電動機軸的轉速和轉向,具有凋速范圍廣,輸人元件(發電機)、輸出元件(電動機)、及控制裝置可分置安裝等優點。電力傳動最早用於柴油機電動船舶和內燃機車領域,後又推廣到大噸位礦用載重汽車和某些大型工程機械上,近年來又出現了柴油機電力傳動的叉車和牽引車等中小型起重運輸車輛。但基於技術和經濟性等方面的一些原因,適用於行走機械的功率電元件還遠沒有像固定設備用的那樣普及,電力傳動對於大多數行走機械還僅是「未來的技術」。
3、發展中的復合傳動技術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應用於工程機械行走驅動系統中的基於單一技術的傳動方式構成簡單、傳動可靠,適用於某些特定的場合和領域。而在大多數的實際應用中,這些傳動技術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間都存在著相互的滲透和結合,如液力、液壓和電力的傳動裝置中都或多或少的包含有機械傳動環節,而新型的機械和液力傳動裝置中也設置了電氣和液壓控制系統。換句話說,採用有針對性的復合集成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各種傳動方式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從而獲得最佳的綜合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兼有調節與布局靈活性及高功率密度的液壓傳動裝置在其中充當著重要角色。
3.1液壓與機械和液力傳動的復合
(1)串聯方式
串聯方式是最為簡單和常見的復合方式,是在液壓馬達或液壓變速器的輸出端和驅動橋之間設置機械式變速器以擴大調速的高效區,實現分段的無級變速。目前已廣泛用於裝載機、聯合收獲機和某些特種車輛上。對其的發展是將可在行進間變換傳動比的動力換擋行星變速器直接安裝在驅動輪內,實現了大變速比的輪邊液壓驅動,因而取消了驅動橋,更便於布局。
(2)並聯方式
即為通常所稱的「液壓機械功率分流傳動」,可理解為一種將液壓與機械裝置「並聯」分別傳輸功率流的傳動系統,也就是是利用多自由度的行星差速器把發動機輸出的功率分成液壓的和機械的兩股「功率流」,藉助液壓功率流的可控性,使這兩股功率流在重新匯合時可無級調節總的輸出轉速。這種方式將液壓傳動的無級調速性能好和機械傳動的穩態效率高這兩方面的優點結合起來,得到一個既有無級變速性能,又有較高效率和較寬高效區的變速裝置。
按其結構,這種復合式傳動裝置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利用行星齒輪差速器分流的外分流式,其中常見的分流傳動機構又可分為輸入分流式和輸出分流式兩種基本形式;第二類為利用液壓泵或馬達轉子與外殼間的差速運動分流的內分流式。
日本小松公司開發的這種復合方式的液壓傳動變速器,已經應用在裝載機、推土機等工程機械上。德國Fendt拖拉機生產的採用Vario型無級變速器裝備的農用拖拉機,到2003年總銷量超過了30000台。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新型的傳動裝置已日益成為大中功率液力傳動和動力換檔變速器的有力競爭者。
(3)分時方式
對於作業速度和非作業狀態下轉移空駛速度相差懸殊的專用車輛,採用傳統機械變速器用於高速行駛、附加液壓傳動裝置用於低速作業的方式能很好地滿足這兩種工況的矛盾要求。機械——液壓分時驅動的方式在此類車輛上的應用已很普遍,這一技術也已被應用於飛機除冰車和田間移栽機等需要「爬行速度」的車輛和機具上。
(4)分位方式
把液壓馬達直接安裝在車輪內的「輪邊液壓驅動裝置」是一種輔助液壓驅動裝置,可以解決工程機械需要提高牽引性能,但又無法採用全輪驅動方式,難以布置傳統的機械傳動裝置的問題。液壓傳動的無級調速性能使以不同方式傳動的驅動輪之間能協調同步,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視為一種功率分流傳動:動力機的功率被分配到幾組驅動輪上,經地面耦合後產生推動車輛運動的牽引力。目前,許多工程機械製造廠商將這一技術用於具有部分自走驅動能力的,諸如自走式平地機和鏟運機這樣的工程機械上。
3.2液壓與電力傳動的復合
由於現代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在信號處理的能力和速度方面佔有很大的優勢,而液壓與電力傳動在各自功率元件的特性方面各有所長。因此,除了現在已普遍存在的「電子神經+液壓肌肉」這種模式外,兩者在功率流的復合傳輸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實例,如:由變頻或直流調速電機和高效、低脈動的定量液壓泵構成的可變流量液壓油源,用集成安裝的電動泵-液壓缸或低速大扭矩液壓馬達構成的電動液壓執行單元,以及混合動力工業車輛的驅動系統等。 < 本文由中國測控
㈢ 盧瑟福背散射實驗的實驗原理
現從盧瑟福核式模型出發,先求α粒子散射中的偏轉角公式,再求α粒子散射公式。
1.α粒子散射理論
(1)庫侖散射偏轉角公式
設原子核的質量為M,具有正電荷+Ze,並處於點O,而質量為m,能量為E,電荷為2e的α粒子以速度 入射,在原子核的質量比α粒子的質量大得多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前者不會被推動,α粒子則受庫侖力的作用而改變了運動的方向,偏轉 角,如圖3.3-1所示。圖中 是α粒子原來的速度,b是原子核離α粒子原運動徑的延長線的垂直距離,即入射粒子與原子核無作用時的最小直線距離,稱為瞄準距離。
圖3.3-1 α粒子在原子核的庫侖場中路徑的偏轉
當α粒子進入原子核庫侖場時,一部分動能將改變為庫侖勢能。設α粒子最初的的動能和角動量分別為E和L,由能量和動量守恆定律可知:
(1)
(2)
由(1)式和(2)式可以證明α粒子的路線是雙曲線,偏轉角θ與瞄準距離b有如下關系:
(3)
設 ,則
(4)
這就是庫侖散射偏轉角公式。
(2)盧瑟福散射公式
在上述庫侖散射偏轉公式中有一個實驗中無法測量的參數b,因此必須設法尋找一個可測量的量代替參數b的測量。
事實上,某個α粒子與原子散射的瞄準距離可大,可小,但是大量α粒子散射都具有一定的統計規律。由散射公式(4)可見, 與b有對應關系,b大, 就小,如圖3.3-2所示。那些瞄準距離在b到 之間的α粒子,經散射後必定向θ到 之間的角度散出。因此,凡通過圖中所示以b為內半徑,以 為外半徑的那個環形 的α粒子,必定散射到角 到 之間的一個空間圓錐體內。
圖3.3-2 α粒子的散射角與瞄準距離和關系
設靶是一個很薄的箔,厚度為t,面積為s,則圖3.3-1中的 ,一個α粒子被一個靶原子散射到方向范圍內的幾率,也就是α粒子打在環 上的概率,即
(5)
若用立體角 表示,
由於
則有
(6)
為求得實際的散射的α粒子數,以便與實驗進行比較,還必須考慮靶上的原子數和入射的α粒子數。
由於薄箔有許多原子核,每一個原子核對應一個這樣的環,若各個原子核互不遮擋,設單位體積內原子數為 ,則體積 內原子數為 ,α粒子打在這些環上的散射角均為 ,因此一個α粒子打在薄箔上,散射到 方向且在 內的概率為 。
若單位時間有n個α粒子垂直入射到薄箔上,則單位時間內 方向且在 立體角內測得的α粒子為:
(7)
經常使用的是微分散射截面公式,微分散射截面
其物理意義為,單位面積內垂直入射一個粒子(n=1)時,被這個面積內一個靶原子( )散射到 角附近單位立體角內的概率。
因此,
(8)
這就是著名的盧瑟福散射公式。
代入各常數值,以E代表入射 粒子的能量,得到公式:
(9)
其中, 的單位為 ,E的單位為MeV。
1.盧瑟福理論的實驗驗證方法
為驗證盧瑟福散射公式成立,即驗證原子核式結構成立,實驗中所用的核心儀器為探測器。
設探測器的靈敏度面對靶所張的立體角為 ,由盧瑟福散射公式可知在某段時間間隔內所觀察到的α粒子總數 應是:
(10)
式中 為該時間 內射到靶上的α粒子總數。由於式中等都是可測的,所以(10)式可和實驗數據進行比較。由該式可見,在上方面內所觀察到的α粒子數與散射靶的核電荷 ,α粒子動能及散射角等因素都有關。
對盧瑟福散射公式(9)或(10),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驗證。
(1) 固定散射角,改變金靶的厚度,驗證散射計數率與靶厚度的線性關系 。
(2) 更換α粒子源以改變α粒子能量,驗證散射計數率與α粒子能量的平方反比關系 。
(3) 改變散射角,驗證散射計數率與散射角的關系 。這是盧瑟福散射擊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徵。
(4) 固定散射角,使用厚度相等而材料不同的散射靶,驗證散射計數率與靶材料核電荷數的平方關系 。由於很難找到厚度相同的散射靶,而且需要對原子數密度 進行修正,這一實驗內容的難度較大。
本實驗中,只涉及到第(3)方面的實驗內容,這是對盧瑟福散射理論最有力的驗證。
3.盧瑟福散射實驗裝置
盧瑟福散射實驗裝置包括散射真空室部分、電子學系統部分和步進電機的控制系統部分。實驗裝置的機械結構如圖3.3-3所示。
圖3.3-3 盧瑟福散射實驗裝置的機械結構
(1)散射真空室的結構
散射真空室中主要包括有 放射源、散射樣品台、 粒子探測器、步進電機及轉動機構等。放射源為 或 源, 源主要的 粒子能量為 , 源主要的 粒子能量為 。
(2)電子學系統結構
為測量 粒子的微分散射截面,由式(9),需測量在不同角度出射 粒子的計數率。所用的 粒子探測器為金硅面壘Si(Au) 探測器, 粒子探測系統還包括電荷靈敏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計數器、探測器偏置電源、NIM機箱與低壓電源等。
(3)步進電機及其控制系統
在實驗過程中,需在真空條件下測量不同散射角的出射 粒子計數率,這樣就需要經常地變換散射角度。在本實驗裝置中利用步進電機來控制散射角 ,可使實驗過程變得極為方便。不用每測量一個角度的數據便打開真空室轉換角度,只需在真空室外控制步進電機轉動相應的角度即可;此外,由於步進電機具有定位準確的特性,簡單的開環控制即可達到所需精確的控制。 E.盧瑟福等人所做,又稱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J.J.湯姆孫發現電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內部結構後,1903年提出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系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范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
1909年盧瑟福的助手H.蓋革和E.馬斯登在盧瑟福建議下做了α粒子散射實驗,用準直的α射線轟擊厚度為微米的金箔,發現絕大多數的α粒子都照直穿過薄金箔,偏轉很小 ,但有少數α粒子發生角度比湯姆孫模型所預言的大得多的偏轉,大約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轉角大於90°,甚至觀察到偏轉角等於150°的散射,稱大角散射,更無法用湯姆孫模型說明。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與正電荷聯系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電子繞著核在核外運動,由此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14米。此實驗開創了原子結構研究的先河。 實驗結果表明,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後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並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而被反彈回來,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現象。
㈣ 液壓傳動技術在行走驅動中的應用
液壓傳動技術在行走驅動中的應用
1、概述
行走驅動系統是工程機械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工作系統相比,行走驅動系統不僅需要傳輸更大的功率,要求器件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長的壽命,還希望在變速調速、差速、改變輸出軸旋轉方向及反向傳輸動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能力。於是,採用何種傳動方式,如何更好地滿足各種工程機械行走驅動的需要,一直是工程機械行業所要面對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的快速發展,建築施工和資源開發規模不斷擴大,工程機械在市場需求大大增強的同時,更面臨著作業環境更為苛刻、工況條件更為復雜等所帶來的挑戰,也進一步推動著對其行走驅動系統的深入研究。
這里試圖從技術構成及性能特徵等角度對液壓傳動技術在工程機械行走驅動系統的發展及其規律進行探討。
2、基於單一技術的傳動方式
工程機械行走系統最初主要採用機械傳動和液力機械傳動(全液壓挖掘機除外)方式。現在,液壓和電力傳動的傳動方式也出現在工程機械行走驅動裝置中,充分表明了科學技術發展對這一領域的巨大推動作用。
2.1 機械傳動
純機械傳動的發動機平均負荷系數低,因此一般只能進行有級變速,並且布局方式受到限制。但由於其具有在穩態傳動效率高和製造成本低方面的優勢,在調速范圍比較小的通用客貨汽車和對經濟性要求苛刻、作業速度恆定的農用拖拉機領域迄今仍然占據著霸主地位。
2.2 液力傳動
液力傳動用變矩器取代了機械傳動中的離合器,具有分段無級調速能力。它的突出優點是具有接近於雙曲線的輸出扭矩-轉速特性,配合後置的動力換擋式機械變速器能夠自動匹配負荷並防止動力傳動裝置過載。變矩器的功率密度很大而負荷應力卻較低,大批生產成本也不高等特點使它得以廣泛應用於大中型鏟土運土機械、起重運輸機械領域和汽車、坦克等高速車輛中。但其特性匹配及布局方式受限制,變矩范圍較小,動力制動能力差,不適合用於要求速度穩定的場合。
2.3 液壓傳動
與機械傳動相比。液壓傳動更容易實現其運動參數(流量)和動力參數(壓力)的控制,而液壓傳動較之液力傳動具有良好的低速負荷特性。由於具有傳遞效率高,可進行恆功率輸出控制,功率利用充分,系統結構簡單,輸出轉速無級調速,可正、反向運轉,速度剛性大,動作實現容易等突出優點,液壓傳動在工程機械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幾乎所有工程機械裝備都能見到液壓技術的蹤跡,其中不少已成為主要的傳動和控制方式。極限負荷調節閉式迴路,發動機轉速控制的恆壓,恆功率組合調節的變數系統開發,給液壓傳動應用於工程機械行走系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與純機械和液力傳動相比,液壓傳動的主要優點是其調節的便捷性和布局的靈活性,可根據工程機械的形態和工況的需要,把發動機、驅動輪、工作機構等各部件分別布置在合理的部位,發動機在任一調度轉速下工作,傳動系統都能發揮出較大的牽引力,而且傳動系統在很寬的輸出轉速范圍內仍能保持較高的.效率,並能方便地獲得各種優化的動力傳動特性,以適應各種作業的負荷狀態。在車速較高的行走機械中所採用的帶閉式油路的行走液壓驅動裝置能無級調速,使車輛柔和起步、迅速變速和無沖擊地變換行駛方向。對在作業中需要頻繁起動和變速、經常穿梭行駛的車輛來說這一性能十分寶貴。但與開式迴路相比,閉式迴路的設計、安裝調試以及維護都有較高的難度和技術要求。
藉助電子技術與液壓技術的結合,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對液壓系統的各種調節和控制。而計算機控制的引入和各類感測元件的應用,更極大地擴展了液壓元件的工作范圍。通過感測器監測工程車輛各種狀態參數,經過計算機運算輸出控制目標指令,使車輛在整個工作范圍內實現自動化控制,機器的燃料經濟性、動力性、作業生產率均達到最佳值。因此,採用液壓傳動可使工程機械易於實現智能化、節能化和環保化,而這已成為當前和未來工程機械的發展趨勢。
2.4 電力傳動
電力傳動是由內燃機驅動發電機,產生電能使電動機驅動車輛行走部分運動,通過電子調節系統調節電動機軸的轉速和轉向,具有凋速范圍廣,輸人元件(發電機)、輸出元件(電動機)、及控制裝置可分置安裝等優點。電力傳動最早用於柴油機電動船舶和內燃機車領域,後又推廣到大噸位礦用載重汽車和某些大型工程機械上,近年來又出現了柴油機電力傳動的叉車和牽引車等中小型起重運輸車輛。但基於技術和經濟性等方面的一些原因,適用於行走機械的功率電元件還遠沒有像固定設備用的那樣普及,電力傳動對於大多數行走機械還僅是“未來的技術”。
3、發展中的復合傳動技術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應用於工程機械行走驅動系統中的基於單一技術的傳動方式構成簡單、傳動可靠,適用於某些特定的場合和領域。而在大多數的實際應用中,這些傳動技術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間都存在著相互的滲透和結合,如液力、液壓和電力的傳動裝置中都或多或少的包含有機械傳動環節,而新型的機械和液力傳動裝置中也設置了電氣和液壓控制系統。換句話說,採用有針對性的復合集成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各種傳動方式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從而獲得最佳的綜合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兼有調節與布局靈活性及高功率密度的液壓傳動裝置在其中充當著重要角色。
3.1 液壓與機械和液力傳動的復合
(1) 串聯方式
串聯方式是最為簡單和常見的復合方式,是在液壓馬達或液壓變速器的輸出端和驅動橋之間設置機械式變速器以擴大調速的高效區,實現分段的無級變速。目前已廣泛用於裝載機、聯合收獲機和某些特種車輛上。對其的發展是將可在行進間變換傳動比的動力換擋行星變速器直接安裝在驅動輪內,實現了大變速比的輪邊液壓驅動,因而取消了驅動橋,更便於布局。
(2) 並聯方式
即為通常所稱的“液壓機械功率分流傳動”,可理解為一種將液壓與機械裝置“並聯”分別傳輸功率流的傳動系統,也就是是利用多自由度的行星差速器把發動機輸出的功率分成液壓的和機械的兩股“功率流”,藉助液壓功率流的可控性,使這兩股功率流在重新匯合時可無級調節總的輸出轉速。這種方式將液壓傳動的無級調速性能好和機械傳動的穩態效率高這兩方面的優點結合起來,得到一個既有無級變速性能,又有較高效率和較寬高效區的變速裝置。
按其結構,這種復合式傳動裝置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利用行星齒輪差速器分流的外分流式,其中常見的分流傳動機構又可分為輸入分流式和輸出分流式兩種基本形式;第二類為利用液壓泵或馬達轉子與外殼間的差速運動分流的內分流式。
日本小松公司開發的這種復合方式的液壓傳動變速器,已經應用在裝載機、推土機等工程機械上。德國Fendt拖拉機生產的採用Vario型無級變速器裝備的農用拖拉機,到2003年總銷量超過了30000台。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新型的傳動裝置已日益成為大中功率液力傳動和動力換檔變速器的有力競爭者。
(3) 分時方式
對於作業速度和非作業狀態下轉移空駛速度相差懸殊的專用車輛,採用傳統機械變速器用於高速行駛、附加液壓傳動裝置用於低速作業的方式能很好地滿足這兩種工況的矛盾要求。機械——液壓分時驅動的方式在此類車輛上的應用已很普遍,這一技術也已被應用於飛機除冰車和田間移栽機等需要“爬行速度”的車輛和機具上。
(4) 分位方式
把液壓馬達直接安裝在車輪內的“輪邊液壓驅動裝置”是一種輔助液壓驅動裝置,可以解決工程機械需要提高牽引性能,但又無法採用全輪驅動方式,難以布置傳統的機械傳動裝置的問題。液壓傳動的無級調速性能使以不同方式傳動的驅動輪之間能協調同步,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視為一種功率分流傳動:動力機的功率被分配到幾組驅動輪上,經地面耦合後產生推動車輛運動的牽引力。目前,許多工程機械製造廠商將這一技術用於具有部分自走驅動能力的,諸如自走式平地機和鏟運機這樣的工程機械上。
3.2 液壓與電力傳動的復合
由於現代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在信號處理的能力和速度方面佔有很大的優勢,而液壓與電力傳動在各自功率元件的特性方面各有所長。因此,除了現在已普遍存在的“電子神經+液壓肌肉”這種模式外,兩者在功率流的復合傳輸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實例,如:由變頻或直流調速電機和高效、低脈動的定量液壓泵構成的可變流量液壓油源,用集成安裝的電動泵-液壓缸或低速大扭矩液壓馬達構成的電動液壓執行單元,以及混合動力工業車輛的驅動系統等。
3.3 二次調節靜液傳動系統
二次調節靜液傳動技術是通過對液壓元件所進行的調節來實現液壓能與機械能互相轉換。一般來說,它的實現是以壓力耦聯系統為基礎的,在一次元件(泵)及二次元件(馬達)間採用定壓力偶合方式,依靠實時調節馬達排量來平衡負荷扭矩。目前,對二次調節靜液傳動技術進行研究的出發點是對傳動過程進行能量的回收和能量的重新利用,從宏觀的角度對靜液傳動總體結構進行合理的配置以及改善其靜液傳動系統的控制特性。
為了使不具備雙向無級變數能力的液壓馬達和往復運動的液壓缸也能在二次調節系統的恆壓網路中運行,出現了利用二次調節技術的“液壓變壓器”,它類似於電力變壓器用來匹配用戶對系統壓力和流量的不同需求,從而實現液壓系統的功率匹配。
二次調節靜液傳動系統與傳統靜液傳動系統相比,其優點是更便於控制,能在四個象限中工作,可在不轉變能量形式情況下回收能量,進行能量的存儲,利用液壓蓄能器加速可大大提高加速功率,且系統中無壓力峰值,由於一次元件和二次元件分開安裝,可通過一個泵站給多個液壓動力元件提供油源,減少了冷卻費用,設備的製造成本降低,系統效率高。
二次調節靜液傳動與電力傳動相比,具有閉環控制動態響應快、功率密度高、重量輕、安裝空間小等優點。
由於二次調節靜液傳動系統具有許多優點,使它在很多領域得到廣泛地應用。國外已將其成功應用於造船工業、鋼鐵工業、大型試驗台、車輛傳動等領域。賓士汽車公司已將二次調節技術應用於無人駕駛運輸系統中的行駛驅動。
4、結束語
自2O世紀9O年代以來,工程機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新結構和新產品不斷涌現。隨著微電子技術向工程機械的滲透,工程機械日益向智能化和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對工程機械行走驅動裝置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近年來,液壓技術迅速發展,液壓元件日臻完善,使得液壓傳動在工程機械傳動系統中的應用突飛猛進,液壓傳動所具有的優勢也日漸凸現。可以相信,隨著液壓技術與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以及感測技術的緊密結合,液壓傳動技術必將在工程機械行走驅動系統的發展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㈤ 昆侖表的歷史
1.品牌歷史
品牌的成立始於RenéBannwart,憑著他的企業家精神與及其從各個頂級著名製表廠所累積得來的製表經驗,令他得以創立屬於自己的品牌,並於1955年與叔父Gaston Ries成立獨樹一幟的製表品牌--昆侖表。
RenéBannwart非常喜歡「quorum」這個拉丁詞彙,其意為指組織通過有效決定的最低法定人數,延伸為能讓事物發揮效用的最基本元素。不過,RenéBannwart將其拼寫簡化為CORUM,並以此作為品牌的英文名字。
自1955年在拉紹德封創立時起,昆侖表就立志要站在瑞士腕錶行業的最前沿。
品牌的標志是一把指向天空的鑰匙,象徵著了解神秘的事物、解開未知的謎團、探索全新的領域以及不懈的創新。它還代表全面掌握時間奧秘所需要的創造力、頑強毅力和勇敢精神。
1956年,首批昆侖表腕錶面市,同時品牌也推出一系列新穎的製表概念並取得極大成功。其創新意念甚至得到業內同儕的肯定,成為行業內公認的最具創意的品牌之一。
1966年,創始人的兒子Jean-RenéBannwart加入昆侖表製表公司,並創制昆侖表的成名之作Admiral's Cup海軍上將杯系列表款。
2.昆侖表編年史
1957年,發行了Golden Tube系列,腕錶的機芯嵌入金制筒狀表殼之中。這款作品造就了著名的GoldenBridge金橋腕錶(1980年),其內部搭載的第一款長方形機芯,體現昆侖表對技術和製表工藝的精湛掌握。
1958年,推出表圈酷似中國傳統帽子斗笠的ChineseHat中國帽子腕錶,引起大眾對品牌的興趣。
1960年,首款搭載方形表殼的海軍上將杯腕錶研發成功。這也是第一款具備防水功能的方形腕錶。
1964年,昆侖表創制出無表背Coin Watch金幣腕錶,該腕錶以面值20美元的雙鷹金幣搭載超薄機芯。該表款廣受多位美國總統和名人的愛戴。
1965年,第一代大尺寸表款Buckingham白金漢腕錶首次亮相,該腕錶以超大比例設計獨樹一幟,在當時堪稱極富創意之作。
1966年,小時數字鐫刻在表圈而非表盤上的Romvlvs羅馬刻字腕錶誕生。
1970年,昆侖表推出以雀鳥羽毛點綴的Feather羽毛腕錶。這項藝術及技術上的創舉需要高超的技藝才能實現,同時這款作品也為品牌創下使用極其嬌貴的材質製作表盤的先聲。
1976年,品牌第一次與尊貴汽車製造商聯手合作,推出Rolls-Royce勞斯萊斯系列腕錶,再一次表現出品牌的前衛本色。
1980年,品牌隆重推出Golden Bridge金橋系列腕錶。晶瑩剔透的藍寶石水晶鏡面展現以人手雕刻的長方形機芯,體現了製表工藝的顛峰。
1983年,在Jean-RenéBannwart的領導下,著名的Admiral'sCup海軍上將杯系列以全新設計示人,十二面國際航海旗幟充當小時刻度以配合十二邊拱形表盤。
站在製表技術最前沿的昆侖表於1986年推出Meteorite隕星腕錶,其表盤是以真正的隕星切割而成。
1991年,CORUM昆侖表船隊在傳奇的海軍上將杯帆船賽中贏得勝利,海軍上將杯系列腕錶的探險之旅不斷延續。
1993年,品牌推出海軍上將杯Tides潮汐腕錶。該腕錶搭載昆侖表獨家CO277型機芯,可顯示月相、潮汐時間、浪潮強度、水位估算以及水流強弱等重要信息。
1997年,昆侖表推出Tabogan腕錶。該腕錶配備一個巧妙的機械裝置,可以讓腕錶表殼豎立放置,從而將腕錶變成座鍾。昆侖表更為這項新發明申請了專利。
2000年,推出Bubble泡泡腕錶。該腕錶配備11毫米厚的藍寶石水晶表鏡,可產生放大鏡的效果,這項設計也成為該系列表款的標志性特點。
2001年,昆侖表打造了散發著低調優雅的Trapèze鞦韆腕錶。腕錶的外表就如其名,像鞦韆一樣,再加上大表殼設計,賦予腕錶雋永的時代感。
2005年問世的Classical Vanitas腕錶,表盤是由石塊與大理石塊切割拼合而成,印證著全球首度把鑲嵌工藝用於表盤上。
2005年,為慶祝昆侖表50周年紀念,品牌將21世紀的活力注入源自80年代的表款,以極具現代感的設計重新詮釋金橋系列。
2006年,品牌推出嶄新演繹的Admiral'sCup海軍上將杯系列。昆侖表在推出更具現代感、設計更大膽的腕錶系列時,也繼續延續其基本的美學特徵:著名的十二邊拱形表殼和航海旗時標。
2007年,傳奇的Romvlvs羅馬刻字系列再次重生,並以典雅、現代的風格詮釋品牌的經典元素。系列永恆的獨特設計,體現於雕刻在表圈上的羅馬數字刻度,以及其雙曲線表殼,配合弧形藍寶石水晶鏡面,形成橢圓形表殼的視覺效果。完美拋光的縱向條紋環繞「波浪形」表圈的整個周邊。
2008年是昆侖表光輝的一年。品牌決心重新定位,把多年來的成就延續下去,一連推出了多個具代表性的款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海軍上將杯Tourbillon 48陀飛輪腕錶,以及Romvlvs Perpetual Calendar羅馬刻字萬年歷腕錶,再次肯定昆侖表在高級鍾表領域的非凡技藝。
2009年,昆侖表再接再厲,展示其無窮的創意。在這一年裡,昆侖表推出第二款自製機芯,為品牌歷史上寫下嶄新的重要篇章。全新CO 007型機芯完全在品牌的工坊內設計、研發和組裝而成,而Ti-Bridge腕錶則是搭載這枚全新機芯的首個表款。
2010年,昆侖表隆重慶祝品牌誕生55周年、海軍上將杯系列誕生半個世紀以及金橋系列誕生30周年。深厚底蘊與開拓精神的結合產生了豐碩的成果。
2011年,昆侖表推出超卓長方形機芯的自動上鏈版,採用線性上鏈技術,並宣告這款傳奇般的獨特機芯邁入新的時代。
3.昆侖表—踏入21世紀的輝煌成績
2000年,RenéBannwart榮獲國際鍾表博物館授予工藝與設計類別GAIA大獎。國際鍾表博物館為表彰他對製表歷史與文化所作出的貢獻而向他頒發此榮譽大獎,他的成就同樣反映了昆侖表的精神。
2000年1月,品牌新東主兼總裁SeverinWunderman正式上任。他是國際知名的製表業標桿人物,他的到來為昆侖表注入了全新的動力。他展現出獨有的創意與才華,令公司煥發全新活力。
或許,我們可以將西元2000年定位為昆侖的新生年,在這一年,美國表界的風雲人物Severin Wunderman買下了昆侖,重新構思一個接承傳統,又充滿新生的昆侖。
遺傳自父親的藝術氣息以及母親的管理能力,Severin Wunderman以從不熄滅的熱情,不斷創造奇跡。在入主昆侖之前,他將GUCCI的腕錶由美國推上世界舞台,馳騁世界25年,奠定其表壇聞人的地位。帶著如此的實力,2000年一月,Severin Wunderman購入昆侖,在他的主導下,開創昆侖的嶄新面貌。
例如∶他以圓形為創始概念發想,所創造的Bubble系列。每個細節皆以圓形的方式表現,厚達11mm的半圓形表鏡,與各式富有奇想的面盤圖案,彷彿一個充滿幻想故事的泡泡世界。而這款腕錶,甫推出便獲得國際專業腕錶雜志評鑒為2000年「最佳表殼獎」之殊榮,其過人的創意巧思,令人稱道。
憑藉Severin Wunderman的直覺與眼光,昆侖超越了顛峰,繼續向另一個頂點邁進。
而除了熱愛藝術的收藏,Severin Wunderman更成立Change a Life、Severin Wunderman Family等人道公益基金會,並贊助治療不治之症的醫學研究。同時,由於本身經歷過二次大戰的震撼,Severin Wunderman還發起The Children Speak to Children活動,以倖存者的見證,喚醒人們對戰爭的重視與過往受難者的關懷。他並結合其收藏的興趣,為他所熱愛藝術家Jean Cocteau成立博物館,並捐出自己200多件收藏,為其推廣。
在2004年12月,Severin Wunderman被封為爵士,並在2005年7月接受授勛典禮,用以向他對文化藝術貢獻及充滿人道救贖的精神致敬。2000年與父親Severin Wunderman入主昆侖表,2004年接替父親位置,成為昆侖表總裁。Michael Wunderman的目標,當然不是維持家族的成功,而是要承襲著昆侖一貫的信念,再開創出嶄新的歷史扉頁。
正如Michael Wunderman曾說∶獨特、大膽、創意與革新是昆侖表不變的理念。這也將是未來努力與堅持的唯一方向。
因為對於製表的熱情。勇於大膽革新並創造趨勢,讓昆侖有獨特的地位。而新任總裁,今年三十歲的Michael Wunderman,從十八歲開始正式接觸至今,雖然已浸淫表界十多年,對於時計的熱情並未變得制式,依然充滿熱情的想法。而這精神正符合了昆侖的家族經營模式。
因為是由單一家族所擁有及經營,反而有別於其他集團化的品牌,在設計考量上可能有的限制,昆侖在溝通上有著更大的自由度,這使得昆侖表能保有品牌的獨立性與不受限的創作能量。於是,每一款出自昆侖的創作,都在訴說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或有著令人驚奇的靈感,只有具強烈獨特風格的人能與之匹配。
以此為開端,Michael Wunderman希望昆侖表能夠持續傳達出大膽與驚喜的創意態度,並吸引所有堅持夢想,與眾不同的人們,讓昆侖表的強烈風格以及由內而發的積極態度,喚醒配戴者對於自身的自信與驕傲。
在Wunderman家族,前後兩任的父子總裁的指導下,昆侖不只是個品牌,更是一種獨特、大膽、創意與關懷的人文氣息文化。
2005年,在Severin Wunderman的盛情邀請下,Antonio Calce加入昆侖表。他們聯合制定了新戰略,銳意征服新領域,同時忠實延續品牌賴以成功的先驅和獨立精神。
2007年,Antonio Calce獲提拔擔任首席執行官。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戰略家,他將肩負承前啟後的使命,延續Severin Wunderman所開創的工作。
2008年6月25日,Severin Wunderman與世長辭,享年69歲。他是一位好善樂施的藝術家、文化人,憑借其大膽的作品在製表界留下了深刻的足跡。他的言行仍受到家人崇敬,昆侖表將一如既往地延續他的使命。
2008年8月18日,昆侖表委任SergeWeinberg為新任董事會主席。他除了是已故Severin Wunderman的多年摯友,也是他的財務顧問。Serge Weinberg是投資公司Weinberg Capital Partners的創辦人,他活躍於企業合並與收購領域,同時也積極開展房地產投資。他為公司帶來了奢侈品行業的豐富經驗。
2009年10月,昆侖表接管其北美和加勒比地區市場的分銷代理商CORUM USA LLC,而Antonio Calce則獲任命為這家新美國子公司的總裁。
2010年1月,在昆侖表剛迎來55周年之際,創辦人RenéBannwart辭世,享年95歲。RenéBannwart以其崇高的人道價值觀和美學價值觀而聞名。其豐富的創意體現在昆侖表眾多優異作品中,並已深深地紮根於品牌的基因之中。同年底,昆侖表的首家專賣店在香港開幕。分別位於瑞士日內瓦和中國上海的另外兩家專賣店於2010年開幕。上述專賣店的開設完全符合昆侖表首席執行官Antonio Calce的經銷戰略,顯示品牌注重選擇高品質零售網路,並以分公司和代理商網路為強大後盾。
今天,品牌的首席執行官Antonio Calce將繼續領導昆侖表向前邁進。Antonio Calce是一位堅定地以產品為導向、並且具有強烈的創業精神和凝聚力的領導者,他致力於長期推行公司於2005年所倡導的產品戰略,同時以四個主要產品系列作為基礎,這四個系列已成為推動品牌發展的四大台柱。通過突顯品牌的歷史底蘊並推出超卓非凡的產品,昆侖表的銷售增長勢頭極其強勁。
最新消息:
2013年4月23日,中國海淀集團宣布在瑞士蘇黎世正式簽訂合約,以8,600萬瑞士法郎(約7.138億港元),成功收購昆侖表(Montres Corum)的股權控股公司100%的股權。
「萬物之表」腕上奇珍
用黃金製造手錶並不新鮮,但用金幣、金塊製造卻是昆侖表的獨創。昆侖金幣系列石英錶「Gold Coin Quartz」全部採用未經使用的金幣,種類極多,以美國金幣為例,就有$2。5,$5,$10,$20共4種面額。而金塊系列「Gold Lngot Quartz」更採用9999標准記重金塊,有5GR、10GR、15GR共3種。除了對金幣、金塊的大膽嘗試,1989年昆侖表廠又再一次令世人驚嘆的採用探險家庇利在綠洲「Greenland 」發現的「開普約克」隕石「Cape York」為製表材料,研製庇利隕石表「Peary Meteorite 」,因材料數量有限,該系列表也限量製造,僅900隻,每一隻都有編號,表背還刻有銘文,顯示該隕石地帶的經緯度。除此之外,昆侖表廠甚至運用雀鳥羽毛製造出了手錶。選材上的推陳出新將昆侖表推上另一高峰,其技藝之精湛,固然令人折服,然而其勇於嘗試的精神,更可比作為鍾表之造物主,無負「萬物之表」的美譽。 1966年,昆侖表再度推出另一傑作--金羅馬型表。此款在延用無數字表面的同時,又在表環上刻以羅馬數字標志時刻,以方便閱讀。這個設計再次引領潮流,成為同行紛紛仿效的典範。
其後,昆侖表陸續推出其他多種「不刻字表面」款式,均以外型獨特見稱,包括「海軍上將型」、「金橋型」、「勞斯萊斯型」等。
㈥ 冷卻塔為什麼是雙曲線型的
從結構上最穩定,強度高,構築物可以採用薄壁結構,用相同的材料,能夠獲得最大的容積。氣流順暢,對流冷卻效果好,造型美觀。
冷卻塔用水作為循環冷卻劑,從一系統中吸收熱量排放至大氣中,以降低水溫的裝置。
其冷利用水與空氣流動接觸後進行冷熱交換產生蒸汽,蒸汽揮發帶走熱量達到蒸發散熱、對流傳熱和輻射傳熱等原理來散去工業上或製冷空調中產生的余熱來降低水溫的蒸發散熱裝置,以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
冷卻塔產品特點
1、可靠:外置式水輪機的獨特、理性化設計,安裝在冷卻塔風筒外面,便於維護維修保養, 結構與傳統冷卻塔電機、減速箱相同,取消傳統電機的機械噪音和故障率,運轉平穩,可靠性高。
2、環保:外置式水輪機取代電機後,降低機械噪音和振動,減少用戶能源。
3、節能:充分利用循環水系統的回水壓力轉換為機械能,外置式水輪機取代電機驅動,達到100%節能。
4、安全:從根本上杜絕了電機、電控和漏電燒毀損壞的故障,為安全持續運行提供了保障,可在任何需防爆的環境下安全運行。
㈦ 飛機傳統導航的資料、、、材料
飛機導航系統 aircraft navigation system
圖片:
feiji hang xitong
飛機導航系統(卷名:航空 航天)
aircraft navigation system
確定飛機的位置並引導飛機按預定航線飛行的整套設備(包括飛機上的和地面上的設備)。
發展概況 早期的飛機主要靠目視導航。20世紀20年代開始發展儀表導航。飛機上有了簡單的儀表,靠人工計算得出飛機當時的位置。30年代出現無線電導航,首先使用的是中波四航道無線電信標和無線電羅盤。40年代初開始研製超短波的伏爾導航系統和儀表著陸系統(見無線電控制著陸)。50年代初慣性導航系統用於飛機導航。50年代末出現多普勒導航系統。60年代開始使用遠程無線電羅蘭C導航系統,作用距離達到2000公里。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還研製出塔康導航系統,後又出現伏爾塔克導航系統及超遠程的奧米加導航系統,作用距離已達到10000公里。1963年出現衛星導航,70年代以後發展全球定位導航系統。
導航方法 導航的關鍵在於確定飛機的瞬時位置。確定飛機位置有目視定位、航位推算和幾何定位三種方法。
①目視定位:由駕駛員觀察地面標志來判定飛機的位置,這在起飛和著陸過程中特別需要。
②航位推算:根據已知的前一時刻飛機位置和測得的導航參數推算當時飛機的位置。例如根據測出的真實空速和飛機的航向,在給定風速和風向條件下利用航行速度三角形計算出地速(見飛行速度、儀表導航),再把地速對時間進行積分,代入起始條件——前一時刻的位置,即可得到當時的飛機位置。多普勒雷達能直接測出地速和偏流角,經過積分也可得到飛機的位置。慣性導航實質上也是進行航位推算,由慣性元件測得加速度,經過兩次積分得到位置信息。航位推算是近代導航的主要方法,利用這種方法的導航系統只依靠飛機上的儀器而與外界無關,且不易受無線電干擾,可進行全球導航。
③幾何定位:以某導航點為基準確定飛機相對於導航點的位置,從而定出飛機的位置線(即某些幾何參數如距離、角度保持不變的航跡)。再確定飛機相對於另一導航點的位置,定出另一條位置線。兩條位置線的交點就是飛機所在的位置。圖中示出三種位置線:相對方位角為恆值的位置線是一條通過導航點的直線;距離為恆值的位置線是以導航點為中心的圓周;到兩個導航點的距離差為恆值的位置線是雙曲線。也可用雷達來確定飛機的位置。
導航系統 飛機導航系統依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為多種。
①儀表導航系統:利用飛機上簡單儀表所提供的數據通過人工計算得出各種導航參數。這些儀表是空速表、磁羅盤、航向陀螺儀和高度表等。後來由人工計算發展為自動計算而有了自動領航儀。各種簡單儀表也逐漸發展成為航向姿態系統和大氣數據計算機等。
②無線電導航系統:利用地面無線電導航台和飛機上的無線電導航設備對飛機進行定位和引導。無線電導航系統按所測定的導航參數分為5類:測角系統,如無線電羅盤和伏爾導航系統;測距系統,如無線電高度表和測距器(DME);測距差系統,即雙曲線無線電導航系統,如羅蘭C導航系統和奧米加導航系統;測角測距系統,如塔康導航系統和伏爾-DME系統;測速系統,如多普勒導航系統。作用距離在 400公里以內的為近程無線電導航系統,達到數千公里的為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1萬公里以上的為超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和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全球定位導航則藉助於導航衛星(見「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此外,利用定向和下滑無線電信標可組成儀表著陸系統。
③慣性導航系統:利用安裝在慣性平台上的,3個加速度計測出飛機沿互相垂直的3個方向上的加速度,由計算機將加速度信號對時間進行一次和二次積分,得出飛機沿3個方向的速度和位移,從而能連續地給出飛機的空間位置。測量加速度也可不採用慣性平台,而把加速度計直接裝在機體上,再把航向系統和姿態系統提供的信號一並輸入計算機,計算出飛機的速度和位移,這就是捷聯式慣性導航系統。
④天文導航系統:以天體(如星體)為基準,利用星體跟蹤器測定水平面與對此星體視線間的夾角(稱為星體高度角)。高度角相等點構成的位置線是地球上的一個大圓。測定兩個星體的高度角可得到兩個大圓,它們的交點就是飛機的位置。
⑤組合導航系統:由以上幾種導航系統組合起來所構成的性能更為完善的導航系統。
㈧ 科技館雙曲線槽的原理
雙曲面可以由一轉動直線繞定軸旋轉形成,其經過一個截面上的交點連線為雙曲線。本展品立板上所刻的就是雙曲線,而且是直棒轉動時在空中劃出的雙曲面被該板截取的雙曲線,因此直棒才能正好巧妙地穿過它。
當要變更配電系統時,要使其變簡單一些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採用母線槽的話,非常容易就可以達到目的,另外還可使建築物變得更加美觀。
(8)雙曲線機械裝置擴展閱讀:
耐火母線槽是專供消防設備的電源使用的,不能用做其他用途。因此種母線耐熱性好、隔熱,母線槽熱能無法散發,所以不能長期滿負荷使用。除耐火母線槽外,其他母線都不能長期滿負荷運行。
耐火母線槽與防火母線槽的區別:耐火母線槽的外殼及隔熱層採用耐高溫≥1100℃的防火材料以及耐高溫≥300℃的絕緣材料,該產品耐火時間有60分鍾、90分鍾、120分鍾、180分鍾種類,當溫度達到920~1050℃的高溫時才會燃燒,滿負荷運行可達8小時以上。
非金屬線槽所有非導電部分均應相應連接和跨接,使之成為一個整體,並做好整體連接。敷設在豎井內的線槽和穿越不同防火區的線槽,按設計要求位置設防火隔堵措施。直線端的鋼制線槽長度超過30m加伸縮節,電纜線槽跨變形縫處設補償裝置。
㈨ 大型機器鏈子含聶嗎
含聶。大型機器鏈條是現代的鏈式傳動裝置,把一台機器所存的連接部位形成緊湊的整體,它是提高機械性能的關鍵部件。鍍聶能夠解決鏈條的腐蝕問題,大型機器的鏈子中是含有聶。大型機的鏈條作為一種常見得傳動力的裝置,通過雙曲線弧的「鏈子」設計,減小摩擦力。
㈩ 機車車輪聯動裝置採用的是
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齒輪機構。在機械製造基礎的知識點中,機車車輪聯動裝置採用的是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齒輪機構。機車傳動裝置是柴油機車和燃氣輪機車上用於變換車輪和原動機的轉速比和轉矩比以傳遞動力的裝置。車輪轉速確定機車速度,車輪轉矩產生機車牽引力。機車應充分利用原動機的最大功率以獲得最大的牽引力。機車的理想牽引特性略呈雙曲線關系。機車傳動裝置有三類:機械傳動裝置、液力傳動裝置和電力傳動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