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在哪裡能看到浙江工業大學的研究生導師的介紹了研究方向啊,謝謝!
浙江工業大學碩士生導師名單(560人、跨學科257人)
化學工程(17人):計建炳、程榕、蔣春躍、李肖華、潘海天、裘俊紅、孫勤、王建黎、楊阿三、姚克儉、於鳳文、章連眾、祝鈴鈺、艾寧、陸向紅、貟軍賢、計偉榮
化學工藝(4人):任傑、金寧人、慎煉、趙德明
應用化學(24人、〇8人):馬淳安、陳麗濤、丁成榮、高雲芳、胡信全、李國華、李祖光、劉文涵、倪哲明、潘富友、史鴻鑫、童少平、王連邦、項斌、徐振元、許丹倩、嚴新煥、杜曉華、宋慶寶、鄭華均、周瑛、褚有群、李美超、劉運奎、張誠②、高建榮①、莫衛民①、王麗麗①、俞傳明①、、張文魁②、黃輝②、許響生①
工業催化(13人、〇4人):李小年、嚴巍、陳銀飛、郭紅雲、胡樟能、霍超、劉化章、馬磊、周春暉、王紅、王建國、張波、鄭遺凡、劉迎新①、裴文①、王桂林①、、施介華④
農葯學(5人、〇4人):沈德隆、孔小林、來虎欽、魏優昌、譚成俠、李祖光①、莫衛民②、丁成榮①、李永曙①
材料物理與化學(2人、〇9人):王德海、馮傑、黃輝①、姜力強①、盧建樹①、錢欣①、張誠①、盛嘉偉①、張文魁①、鄭國渠①、鍾明強①
材料學(14人、〇5人):鍾明強、姜力強、劉俊成、盧建樹、錢欣、盛嘉偉、王旭、張誠、鄭國渠、張文魁、黃輝、李涓、胡曉君、喬梁、樓白楊①、王德海①、葉青①、姚建華①、馮傑①
分析化學(4人、〇6人):莫衛民、胡偉、沈振陸、孫楠、李祖光①、劉文涵①、倪哲明①、許丹倩①、王麗麗②、周瑛①
有機化學(7人、〇5人):高建榮、單尚、許響生、嚴捷、李郁錦、許孝良、胡信全、劉運奎①、杜曉華①、宋慶寶①、裴文②、許丹倩②
物理化學(6人、〇1人):祝一峰、呂德義、王力耕、俞衛華、劉宗健、寧文生、李小年①
固體力學(7人):劉勇、張淑佳、周旺民、杜時貴、吳鋒民、梁利華、王效貴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18人、〇5人):彭偉、趙燕偉、翁澤宇、許雪峰、董星濤、魯建廈、馮定忠、陳呈頻、陳勇、董紅召、金傑、歐長勁、謝列衛、鄭家錦、劉雲峰、姚春燕、胡曉冬、湯洪濤、王秋成①、謝偉東①、袁巨龍①、姚建華①、樓建勇①
機械電子工程(26人、〇4人):張立彬、計時鳴、阮健、袁巨龍、胥芳、楊慶華、戴勇、李偉、沈希、張憲、趙國軍、熊四昌、孫建輝、俞浙青、趙文宏、文東輝、裴翔、李勝、楊繼隆、姜偉、高紅俐、殷建軍、宋玉泉、艾青林、蔣建東、邢彤、馮定忠①、張淑佳①、肖剛①、歐長勁①
機械設計及理論(16人):柴國鍾、應富強、盧炎麟、劉紅、魯聰達、胡夏夏、姜獻峰、秦寶榮、孫毅、潘柏松、鮑雨梅、李俊源、葉永偉、章巧芳、陳德生、姜少飛
車輛工程(3人,〇2人):謝偉東、王秋成、李芳、董紅召①、李偉①
材料加工工程(6人、〇1人):樓白楊、馬曉春、宋仁國、謝德明、、姚建華、肖帆、金傑①
熱能工程(6人、〇4人):鍾英傑、方德明、曹志錫、蔣寧、任建莉、徐璋、高增梁①、盧志明①、、盛頌恩②、陳江①
流體機械與工程(6人、〇4人):盛頌恩、張生昌、彭旭東、牟介剛、方誌民、金偉婭、張淑佳②、陳冰冰①、孫偉明①、高增梁②
化工過程機械(14人、〇6人):高增梁、陳冰冰、陳江、任欣、孫偉明、蔣炎堯、盧志明、楊鐵成、陳學東、關衛和、張瑋、白少先、李相鵬、熊纓、盧炎麟①、方德明①、彭旭東①、張生昌①、盛頌恩①、柴國鍾①、鍾英傑①、曹志錫①
系統分析與集成(1人、〇4人):孫明軒、葉楓①、南余榮②、余世明③、俞立③
通信與信息系統(9人、〇6人):厲魯衛、孟利民、彭宏、石旭剛、覃亞麗、張江鑫、趙新建、華驚宇、徐志江、李剛①、郭淑琴①、樂孜純①、邱飛岳①、隋成華②、張有兵③
信號與信息處理(3人、〇10人):樂孜純、郭淑琴、李剛、彭宏①、厲魯衛①、孟利民①、石旭剛①、隋成華①、覃亞麗①、朱藝華①、余世明②、趙新建②、邱飛岳②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19人、〇17人):王萬良、曹一家、陳國定、陳勝勇、顧偉駟、管秋、郝平、金燕、李未、李章維、潘建根、王守覺、應時彥、張有兵、張貴軍、劉盛、鄒濤、張端、楊旭華、何通能①、計時鳴①、孫明軒①、楊馬英①、余世明①、鍾德剛①、陳慶章①、姚明海①、俞立④、樂孜純⑤、南余榮②、馮浩②、沈永增④、張聚①、張霓①、何熊熊①、吳根忠①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9人、〇4人):南余榮、陳明軍、馮浩、何通能、沈永增、吳根忠、余世明、鍾德剛、李國麗、王萬良③、金燕②、張有兵①、俞立⑤
系統工程(3人、〇7人):楊馬英、何熊熊、張霓、陳國定①、南余榮①、俞立①、黃德才②、沈永增②、張有兵②、朱藝華③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8人、〇8人):姚明海、胡凈、王晶、張聚、余佩瓊、馮遠靜、龍勝春、宋加濤、陳勝勇①、何通能②、王萬良②、陳慶章③、孟利民③、沈永增③、金燕①、管秋、①
導航、制導與控制(3人、〇3人):俞立、何劍春、李如春、孫明軒①、南余榮③、應時彥①
計算機應用技術(19人、〇22人):陳慶章、古輝、胡同森、黃德才、梁榮華、呂麗民、湯一平、肖剛、張健、趙小明、李國麗、劉端陽、丁維龍、高飛、毛劍飛、周德龍、楊良懷、高家全、朱藝華、陳江①、陳勝勇①、范菁②、郝平①、蔡家楣②、劉志②、方路平②、沈永增①、孫毅①、王麗萍①、王萬良①、姚明海①、顏志英①、張敏霞①、趙新建①、趙燕偉①、孟利民①、楊東勇②、俞立②、樂孜純④、楊旭華①、董紅召③
計算機系統結構(6人、〇6人):楊東勇、方路平、劉志、張敏霞、顏志英、張美玉、蔡家楣①、王萬良③、范菁①、王衛紅①、秦緒佳①、黃洪②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8人、〇9人):范菁、蔡家楣、陳志楊、秦緒佳、王衛紅、董天陽、潘翔、簡琤峰、陳慶章①、王萬良④、方路平①、古輝①、黃德才①、黃洪①、劉志①、肖剛①、楊東勇①
產業經濟學(5人、〇1人):徐維祥、綦方中、許強、郭東傑、崔新明、唐根年①
國際貿易學(15人):程惠芳、陳春根、郭關夫、章和傑、賴存理、李雅珍、阮明烽、譚晶榮、王謙、王治平、姚利民、張禕、鍾山、杜群陽、孫林
管理科學與工程(5人、〇7人):周根貴、黃洪、孟志青、王麗萍、葉楓、朱藝華②、陳呈頻①、馮定忠①、魯建廈①、綦方中①、趙燕偉②、楊志民①
會計學(5人):魯愛民、祝錫萍、酈解放、盧冶飛、王斐波
企業管理(10人、〇5人):梁祖晨、胡遠華、蔣建華、金惠紅、秦輝、王益寶、許強、張一青、梁磊、章海鷗、徐維祥①、宣勇①、魯愛民②、施放②、鄭勝華①
旅遊管理(4人):施放、吳向明、項文惠、鄭勝華
技術經濟及管理(19人、〇1人):池仁勇、陳多長、馮勤、龔建立、凌雲、馬馳、唐根年、汪貴浦、汪少華、吳添祖、余浩、虞曉芬、周偉強、王飛絨、張化堯、李正衛、楊蓮芬、呂宏芬、李楨業、陳前虎①
微生物學(2人、〇2人):裘娟萍、崔志峰、陳小龍①、陳建孟②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6人、〇1人):鍾衛鴻、陳曉萍、錢海豐、朱廷恆、靳遠祥、吳石金、傅正偉①
生物化工(17人、〇10人):鄭裕國、陳小龍、傅正偉、劉璘、裴文、沈寅初、孫培龍、汪釗、宣日成、薛建萍、張朝暉、鍾光祥、朱勍、王遠山、王亞軍、沈雪亮、石浩、陳仁爾①、金志敏①、裘娟萍①、施介華①、王普①、顏繼忠①、楊根生①、應國清①、趙培誠①、錢俊青②
發酵工程(3人、〇4人):周立平、胡忠策、柳志強、丁玉庭①、汪釗①、張朝暉①、鄭裕國①
環境工程(10人、〇5人):陳建孟、黃立維、金漫彤、潘理黎、潘志彥、宋爽、王家德、張國亮、周紅藝、何志橋、劉維屏①、盛光遙①、黃海鳳①、林春綿①、童少平①
環境科學(9人、〇6人):劉維屏、盛光遙、林春綿、陳德全、陳金媛、黃海鳳、林坤德、邱宇平、姜理英、陳建孟①、黃立維①、潘理黎①、潘志彥①、宋爽①、張國亮①
食品科學(4人、〇1人):丁玉庭、趙培誠、聶小華、孟祥河、孫培龍①
葯物化學(21人、〇6人):蘇為科、陳仁爾、崔冬梅、李景華、李永曙、王桂林、王麗麗、王平、謝媛媛、楊根生、俞傳明、張興賢、鍾為慧、陳志衛、蔣華江、於海寧、占扎君、趙金浩、楊芳莘、O .I.Lomovky、Dushkin. A .V 、錢捷②、施介華②、王普②、單偉光③、錢俊青③、王鴻①
葯劑學(4人、〇3人):單偉光、馮海、熊素彬、鍾大放、牛泱平①、楊根生②、應國清②
生葯學(4人、〇2人):錢俊青、郭輝、李敏、楊勝利、顏繼忠②、應國清③
葯物分析學(4人、〇4人):施介華、李成平、劉迎新、饒國武、鍾大放①、單偉光②、王桂林②、王鴻②
微生物與生化葯學(9人、〇2人):王普、林陳水、牛泱平、錢捷、王鴻、顏繼忠、應國清、歐志敏、金志敏、錢俊青①、宋必衛②
葯理學(3人、〇2人):宋必衛、李樂、齊敏友、牛泱平②、王平①
岩土工程(7人):丁伯陽、丁翠紅、胡敏雲、盧成原、王國才、潘曉東、王哲
結構工程(13人、〇7人):楊俊傑、葉青、彭衛、蒲軍平、吳劍國、楊楊、張俊芝、趙滇生、趙志方、鄭建軍、孔德玉、袁偉斌、於文波、丁伯陽①、董志勇①、胡敏雲①、劉勇①、盧成原①、徐偉良①、張新軍①
市政工程(6人、〇6人):董志勇、丁春生、李軍、劉宏遠、陳前虎、王紅宇、胡敏雲②、宋爽②、童少平②、張國亮②、董紅召①、張俊芝②
橋梁與隧道工程(4人、〇5人):張新軍、施穎、孟海寧、周欣竹、彭衛①、蒲軍平①、楊楊①、張俊芝①、鄭建軍①
應用數學(8人、〇1人):邸繼征、壽華好、王定江、楊志民、張雋、周明華、繆永偉、沈守楓、黃德才③
光學(5人、〇3人):隋成華、徐志君、張航、黎忠恆、李海彬、程成①、樂孜純②、姚建華③
光學工程(4人、〇4人):程成、李博、張明、陳鋼、樂孜純③、隋成華③、姚建華④、宋仁國①
科學技術哲學(4人):鮑健強、曹增節、胡平、嚴新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3人):邢樂勤、吳偉強、楊菁
思想政治教育(6人、〇1人):方巍、陳傑、韓翼祥、金曉明、周必彧、張暉、陳小鴻①
教育經濟與管理(9人):宣勇、陳龍根、張金福、趙敏祥、何智蘊、洪曉軍、錢佩忠、周守軍、羅永彬
職業技術教育學(7人、〇1人):徐偉良、常雪梅、陳小鴻、李海宗、史旦旦、張常潔、李敏、嚴新根①
教育技術學(3人、〇2人):邱飛岳、顧容、樓建勇、陳慶章④、王麗萍②
中國古代文學(9人):肖瑞峰、孫力平、宮雲維、李劍亮、劉成國、錢國蓮、萬潤保、馬曉坤、彭萬隆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6人):王福和、姚莫詡、蔣承勇、褚蓓娟、賴騫宇、毛信德
傳播學(3人、〇1人):張雷、王哲平、劉陽、曹增節①
設計藝術學(12人):周旭、余永海、袁宣萍、張露芳、張新宇、朱上上、黃薇、林曦、李娟、盧純福、孫以棟、冀榮德
訴訟法(6人):張旭、陳紅、李永紅、廖中洪、於世忠、丁娟
註:1.符號「〇」為跨學位點導師;
2.此統計日期截止為2008年10月10日。
B. 求東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導師的信息
詳情: http://www.xbshw.com.cn/一、工程熱物理(080701)
序號 姓 名 職 稱 出生年月 學 位 畢業學校 研究方向 導師聘任時間 工作單位 總序號
1 李少華 教 授 1957.04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學 兩相流與傳熱 1992.09.14 東北電力學院 1
2 李振中 教 授 1956.01 碩 士 華北電力大學 鍋爐燃燒與環境保護 2002.12.03 國家電站燃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
3 王巍然 副教授 1964.02 博士生 吉林大學 凝聚態物理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3
4 辛國華 教 授 1956.07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燃燒理論基礎 1994.05.10 東北電力學院 4
5 徐志明 教 授 1959.05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學 節能理論與技術 1997.12.25 東北電力學院 5
6 楊善讓 教 授 1938.11 浙江大學 節能理論與技術 1986 東北電力學院 6
7 周振起 教 授 1963.12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節能理論與應用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7
二、熱能工程(080702)
1 陳向偉 副教授 1960.04 博 士 吉林大學 電站鍋爐、節能、環保技術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8
2 付大鵬 教 授 1960.08 學 士 北京理工大學 電力機械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9
3 郜時旺 高 工 1972.02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學 聯合循環發電技術、氣體凈化技術、空冷技術 2005.08.29 西安熱工研究院 10
4 胡 光 副教授 1950.04 碩 士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鍋爐設備、燃燒、環保應用技術 2002.04.11 東北電力學院 11
5 胡思科 副教授 1958.07 學 士 東北電力學院 供熱系統的優化設計與運行調節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12
6 黃其勵 教 授 1941.01 博 士 日本北海道大學 鍋爐燃燒與環境保護 2002.12.03 國家電站燃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3
7 紀宏舜 高 工 1956.05 碩 士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鍋爐燃燒與環境保護 2002.04.11 東北電力科學院 14
8 解海龍 教 授 1954.03 碩 士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熱力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1992.09.14 東北電力學院 15
9 李 勇 教 授 1964.01 博 士 東南大學 熱力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1997.12.25 東北電力學院 16
10 李學恆 教 授 1946.02 吉林電力學院 清潔高效燃燒技術 2001.04.19 東北電力學院 17
11 劉東明 高 工 1961.01 碩 士 清華大學 電站鍋爐 2002.04.11 東北電力科學院 18
12 盧洪波 副教授 1968.01 博 士 上海理工大學 鍋爐技術與環境保護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19
13 呂 太 教 授 1957.04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清潔高效燃燒技術 1996.07.05 東北電力學院 20
14 曲振堯 高 工 1957.12 碩 士 山東省委黨校 火力發電廠節能與環保技術 2005.08.29 山東滕州電廠 21
15 石志標 教 授 1960.06 博 士 吉林大學 熱力機械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22
16 史明伍 高 工 1966.01 碩 士 上海機械學院 電站鍋爐技術 2002.04.11 東北電力科學院 23
17 孫 鍵 教 授 1936.09 吉林電力學校 清潔高效燃燒技術 1992.09.14 東北電力學院 24
18 王 力 高 工 1962.01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電站鍋爐技術及流化床 2002.04.11 東北電力科學院 25
19 王 擎 教 授 1964.12 博 士 浙江大學 清潔高效燃燒技術 1999.07.12 東北電力學院 26
20 王金銘 教 授 1955.04 東北電力學院 熱力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1996.07.05 東北電力學院 27
21 武曉雲 工程師 1963.02 博 士 日本岡山大學 空調節能與環保技術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28
22 張艾萍 副教授 1968.02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熱力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2002.04.11 東北電力學院 29
23 張炳文 副教授 1953.11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鍋爐排煙熱量的利用 2002.04.11 東北電力學院 30
24 張永興 高 工 1957.01 碩 士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電站鍋爐、節能、環保技術 2005.08.29 東北電力科學院 31
25 趙立華 副教授 1964.01 碩 士 北京理工大學 熱力機械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32
三、流體機械及工程(080704)
1 郭婷婷 副教授 1973.08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學 流體機械內流的數值與實驗研究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33
2 周雲龍 教 授 1960.09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學 鍋爐水動力特性、油-氣-水多相流動特性 1992.09.14 東北電力學院 34
四、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080802)
1 蔡國偉 教 授 1968.08 博 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 電力系統運行分析 2000.07.05 東北電力學院 35
2 曹國臣 教 授 1954.08 博 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 電力系統故障分析與繼電保護 1996.07.05 東北電力學院 36
3 陳樹勇 教 授 1962.00 博 士 電力科學研究院 專家系統在電力工業中的應用、含風電廠的電力系統分析 1999.07.12 《電網技術》雜志社 37
4 鄧集祥 教 授 1947.08 博 士 電力科學研究院 電力系統監測與控制 1992.09.14 東北電力學院 38
5 侯 勇 教 授 1965.01 博 士 清華大學 電機與電力電子技術應用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39
6 焦邵華 高 工 1972.02 博 士 華北電力大學 微機保護、配電網自動化、電廠自動化、變電站自動化 2005.08.29 北京四方繼保自動化有限公司 40
7 蘭 華 教 授 1956.01 學 士 吉林工業大學 微弱小信號處理、理論電工 2002.04.11 東北電力學院 41
8 黎 平 教 授 1961.02 學 士 東北電力學院 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42
9 李 娟 副教授 1972.03 博 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 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及FACTS研究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43
10 李國慶 教 授 1963.08 博 士 天津大學 電力系統安全性分析與控制 1996.07.05 東北電力學院 44
11 李天雲 教 授 1945.01 吉林電力學院 電力系統及電氣設備狀態監測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1994.05.10 東北電力學院 45
12 李秀卿 教 授 1954.01 碩 士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電力系統規劃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46
13 劉耀年 教 授 1951.01 吉林電力學院 配電系統PAS研究、神經網路理論及應用研究 2000.07.05 東北電力學院 47
14 穆 鋼 教 授 1957.03 博 士 清華大學 商業化運營條件下的電力系統運行分析 1992.09.14 東北電力學院 48
15 聶宏展 副教授 1962.03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電力系統故障分析與繼電保護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49
16 宋家驊 教 授 1939.11 清華大學 電力系統穩定與控制、配電系統、電力市場技術支持系統 1985 東北電力學院 50
17 王林川 教 授 1955.08 碩 士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 電力系統運行分析 2002.04.11 東北電力學院 51
18 張連斌 教 授 1958.03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微型機繼電保護 1994.05.10 東北電力學院 52
19 張文生 副教授 1952.05 吉林電力學院 理論電工、電廠控制及供配電自動化技術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53
20 張宇輝 副教授 1962.09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數字信號處理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54
21 趙國梁 副教授 1963.12 博 士 日本北見工業大學 輸電網路的火力發電機群起停計劃問題的研究 2004.04.05 華北電力科學研究院 55
五、高電壓與絕緣技術(080803)
1 魯志偉 教 授 1963.08 博 士 武漢大學 電力系統接地技術、防雷技術、外絕緣合成材料 2000.07.05 東北電力學院 56
2 鄭良華 高 工 1964.01 碩 士 東北師范大學 高電壓技術、高電壓設備 2005.08.29 吉林電力科學研究院 57
六、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080804)
1 崔 實 教 授 1952.02 吉林電力學院 電機故障診斷、直流系統故障診斷及電機節能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58
2 黨 克 研究員 1960.06 學 士 東北電力學院 機電一體化、發電設備狀態監測、計算機技術在電力系統中應用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59
3 韓學軍 教 授 1953.07 碩 士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電力系統自動化、計算機控制 1992.09.14 東北電力學院 60
4 任先文 教 授 1954.02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微機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1994.05.10 東北電力學院 61
5 譚敦生 高 工 1956.01 碩 士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電力電子應用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62
6 王建元 副教授 1971.01 博 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 電能質量、無功補償、微機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63
7 王義軍 副教授 1969.01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計算機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64
8 嚴干貴 副教授 1971.12 博 士 清華大學 電力系統模擬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65
9 曾令全 教 授 1955.01 東北電力學院 電力傳動及控制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66
10 周 軍 副教授 1967.05 碩 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 微機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2002.04.11 東北電力學院 67
七、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081101)
1 韓 莉 教 授 1956.01 碩 士 東北師范大學 最優化理論及應用 2000.07.05 東北電力學院 68
2 劉廣生 教 授 1956.04 碩 士 東北師范大學 最優化理論及應用 2001.04.19 東北電力學院 69
3 王建國 教 授 1963.01 博 士 華北電力大學 智能控制、工程軟測量 1996.07.05 東北電力學院 70
八、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081102)
1 陳立軍 副教授 1968.05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檢測與節能技術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71
2 沈繼忱 副教授 1954.01 學 士 大連工學院 儀器儀表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72
3 孫靈芳 副教授 1970.03 博 士 華北電力大學 智能測控技術及裝置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73
4 張 銳 高 工 1969.11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工程軟測量 2002.12.03 吉林省電力科學院 74
九、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081104)
1 高經伍 高 工 1955.12 學 士 東北電力學院 現代測試技術及儀表 2002.04.11 東北電力學院 75
2 高慶吉 副教授 1966.02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機器人控制、機器人視覺 2000.07.05 東北電力學院 76
十、計算機應用技術(081203)
1 敖麗敏 教 授 1956.02 博士生 東北電力學院 人工智慧 2000.07.05 東北電力學院 77
2 陳曉娟 副教授 1970.09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通信與信息系統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78
3 陳毓華 教 授 1962.00 碩 士 軟體工程及其應用 2002.04.11 美國HP公司 79
4 黨德玉 教 授 1950.11 東北電力學院 人工智慧技術、專家系統及其應用 1994.05.10 東北電力學院 80
5 金正淑 副教授 1954.06 吉林工業大學 軟體工程及其應用 2002.04.11 東北電力學院 81
6 李錫祚 副教授 1963.08 博 士 韓國明知大學 計算機系統集成與電子商務、工作流管理系統 2004.04.05 大連民族學院 82
7 孟祥萍 教 授 1961.04 博 士 東北大學 計算機軟體開發與應用技術 2002.04.11 長春工程學院 83
8 牛 斗 副教授 1954.01 吉林大學 計算機監視技術與智能儀器 2002.04.11 東北電力學院 84
9 曲朝陽 教 授 1964.01 碩 士 大連理工大學 計算機網路技術 2000.07.05 東北電力學院 85
10 宋人傑 教 授 1963.03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多微機系統的應用 2000.07.05 東北電力學院 86
11 孫增友 高 工 1963.01 學 士 長春郵電學院 計算機與通信 2001.04.19 東北電力學院 87
12 王耀輝 副教授 1964.02 學 士 北京大學 資料庫應用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88
13 楊英傑 副教授 1956.04 東北電力學院 通信技術及應用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89
14 於萬鈞 講 師 1966.09 博 士 吉林大學 工組流技術、電子商務支持系統、軟體系統體系結構及安全管理、復雜系統建模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90
十一、結構工程(081402)
1 甘鳳林 教 授 1964.01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工程吊裝技術 2001.04.19 東北電力學院 91
2 賈玉琢 副教授 1964.02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鋼結構設計理論及其應用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92
3 鞠彥忠 教 授 1963.11 博 士 東北工學院 工程結構振動理論與試驗研究 1996.07.05 東北電力學院 93
4 孔 偉 副教授 1965.06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輸電線路設計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94
5 李永平 教 授 1956.11 碩 士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工程吊裝技術 2001.04.19 東北電力學院 95
6 劉士彬 副教授 1963.02 學 士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 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96
7 秦 力 副教授 1970.09 博 士 大連理工大學 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97
8 屈成忠 副教授 1967.11 博 士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基於性態與抗震設計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98
9 肖 琦 副教授 1962.03 學 士 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 配筋及組合砌體結構設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99
十二、應用化學(081704)
1 關曉輝 教 授 1962.01 博 士 長春科技大學 水處理技術及應用 1998.12.28 東北電力學院 100
2 李靜紅 副教授 1964.01 碩 士 吉林大學 光譜分析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101
3 李俊文 教 授 1953.06 吉林電力學院 熱力設備水處理工程 1996.07.05 東北電力學院 102
4 劉景明 副教授 1963.09 碩 士 華東工學院 環境工程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103
5 秦玉華 教 授 1963.03 博 士 吉林大學 化學儀表及監控自動化 2001.04.19 東北電力學院 104
6 孫墨傑 教 授 1967.04 博 士 天津大學 分析測試技術儀器、水處理技術及應用 2003.03.31 東北電力學院 105
7 孫志民 高 工 1959.01 博 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 水處理 2005.08.29 吉林市自來水公司 106
8 王德英 教 授 1959.11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金屬材料的腐蝕與防護 2001.04.19 東北電力學院 107
9 王海濤 副教授 1968.01 博 士 吉林大學 電有機合成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108
10 袁世平 教 授 1945.06 吉林師范大學 水處理技術及應用 2000.07.05 東北電力學院 109
11 張萬友 教 授 1957.11 碩 士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 金屬材料的腐蝕與防護 1994.05.10 東北電力學院 110
12 張瑛潔 副教授 1969.12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水處理技術 2004.04.05 東北電力學院 111
十三、技術經濟及管理(120204)
1 陳慶吉 教 授 1949.09 東北師范大學 技術創新管理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112
2 丁樂群 教 授 1948.05 博 士 中國礦業大學 技術經濟理論與實物務、電力技術經濟、動力經濟、電力市場 1993.06.02 東北電力學院 113
3 華 瑤 教 授 1956.01 吉林工業大學 市場營銷 1996.07.05 東北電力學院 114
4 李凡生 教 授 1946.12 東北電力學院 信息資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電力市場、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 1994.05.10 東北電力學院 115
5 陸興發 教 授 1963.12 博 士 東北師范大學 技術進步與創新管理 2002.04.11 東北電力學院 116
6 孫 巍 教 授 1963.09 博 士 吉林工業大學 企業經濟學 2002.12.03 吉林大學 117
7 王 欣 副教授 1964.05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管理信息系統、信息經濟 2001.04.19 東北電力學院 118
8 郗偉東 副教授 1964.01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產業組織理論、資本市場 2000.07.05 東北電力學院 119
9 邢躍群 教 授 1948.06 東北電力學院 技術經濟、財務會計 2001.04.19 東北電力學院 120
10 姚潔 副教授 1972.06 碩 士 吉林工業大學 技術創新與知識經濟 2005.08.29 東北電力學院 121
11 張 傑 教 授 1962.12 博 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 運籌學優化 2002.12.03 東北電力學院 122
12 張喜榮 教 授 1963.01 碩 士 東北電力學院 電力經濟管理 1996.07.05 東北電力學院 123
13 趙曉彤 高 工 1965.07 博 士 華北電力大學 技術經濟分析、發電交易管理 2002.04.11 中國電力科學院 124
C. 我要報考西北工業大學的自動化學院(也就是九院)的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的研究生,求推薦導師!
西北工業大學 / 航海學院
專業名稱:081102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研究方向
老師姓名
01現代檢測理論與感測器
張效民,李斌,申曉紅
D. 江西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的學院領導
梁禮明,男,生於1967 年1月,漢族,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副教授,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碩士點導師,2006年評為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1989年畢業於南方冶金學院工業自動化專業,同年留校任教。2005年6月獲得江西理工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工學碩士學位。曾獲得江西省教育廳授予的教務管理和基建管理先進個人以及江西理工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先後擔任教務處副處長、後勤管理處副處長(主持)和基建處處長。現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負責學院黨建工作。
曾擔任碩士研究生《遺傳演算法》課程和本科生《電路》、《電工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長期致力於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和集員辨識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並完成江西省教改課題3項、校級各類課題6項和橫向課題1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多項縱橫項課題的研究,發表相關學術論文40餘篇。近年來榮獲江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2項。 許倫輝,男,漢族,1965年生,江西省南康人,博士,教授,控制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導師,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博士研究生導師。1987和1990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自動控制專業,分別獲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0年破格晉升為教授,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02年被遴選為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
主持了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多項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科研成果《道路交通實時預測、動態分配與智能控制理論及其應用》獲2003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中國公路學報》、《控制理路與應用》、《公路交通科技》、《控制與決策》、《公路》、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6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錄18篇;學術著作有科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智能交通信息預測理論與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交通流理論習題解集》。現兼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交通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廣東省公路學會交通工程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建設廳、公安廳「暢通工程」專家組成員,江西省自動化學會理事。曾於2001年到泰國,2003年冰島、法國、德國、芬蘭、挪威,2005年到俄羅斯,2008年到英國、葡萄牙等國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與講學。 周克良,男,1963年10月生,江西興國人,漢族,中共黨員,教授,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業碩士生導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兼任江西省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贛州市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分管學院科研、研究生教育工作。
先後獲江西冶金學院自動化系工業自動化專業工學學士學位,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工學碩士學位。曾任自動化系實踐中心副主任、應電教研室副主任、機電工程學院自動化教研室副主任、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教研室主任、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現任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
長期從事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等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過程式控制制與網路集成自動化、智能儀器,主講本科生課程7門,主講研究生課程6門。主持完成了中核XX公司「鈾水冶工藝過程自動化控制系統」等10多項科研課題,「V40高精度微機控制配料系統」等曾獲省部級、市級、校級科技成果獎共4項;「工科大學生電子設計創新素質的培養模式研究」獲江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獲江西省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指導學生參加全國電子設計競賽和江西省電子設計競賽,獲得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江西省一等獎10項;在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了論文40餘篇。 汪鋒鎖,男,1980年12月生,河南新野人,中共黨員,講師,碩士。先後擔任機電工程學院輔導員、分團委副書記、共青團江西省委學校部部長助理、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助理、機電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等職務,現任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黨委副書記,分管本科生、研究生學生工作和就業工作。
主要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工作中圍繞「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展工作,求支持、強隊伍、實措施,著力塑造學生「勇於拼搏、追求卓越、崇尚榮譽」的精神風貌,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時,兼任了一些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主講6門本科生課程,主持2項省級課題、6項校廳級課題,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篇、其中檢索論文和核心期刊5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1部。工作以來,先後獲得江西省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江西省優秀團員、江西省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於仲安,男,1973 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7 年畢業於南方冶金學院自動化專業,同年留校任教。 2004年6月獲江西理工大學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工學碩士學位。江西理工大學第三批中青年骨幹教師,近3年曾獲江西理工大學「青年教學標兵」、「優秀教師」、「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等榮譽稱號。曾任電氣教研室副主任、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實驗中心主任、電氣黨支部書記,現為江西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分管本科生教學工作。
主要從事計算機技術與控制科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講了6門本科生和2門研究生課程。主持了1項橫向課題和2項江西省教學類課題(重點)的研究,主持了校級質量工程3項,並作為主要成員參加了多項縱橫項課題的研究,近年來在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E. 自動化考研,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和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在研究生階段有什麼區別
控制科學與工程下面這幾個二級學科之間區別很小,至於你研究生階段是做理論還是做開發主要看你的導師,因為導師上學的時候很多壓根沒有這個一級學科,都和電子是一家,絕大多數同學都盡量不會選做橫向開發的導師,除非是特殊情況,因為寫控製程序之類的往往在企業里都是技校生或者專科生乾的活,只要是學的比較好的本科生都不會干,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自動化的精髓在於控制演算法,檢測主要是離散數學相關的,比如計算機控制原理,信號檢測與估計理論等,雙控的話比較重視控制演算法,比如現代控制理論,模糊控制和神經網路控制等。另外兩個專業模式的主要是搞小波分析,圖像處理,三維技術等,系統工程主要是搞企業系統工程,專家系統,最優控制等,嚴格的說自動化里沒有關於微機原理什麼的部分,那些東西都是基礎,隨便翻翻書應該就能做的。
但是少數不太檢點的老師會比較注重利益,經常接一些類似純軟體的ARM開發什麼的項目讓研究生做,不教前沿科學技術,當然,如果比較感興趣並且打算找一份開發崗位的話可以做,只不過這樣的話你這個碩士算白上了,你本來的職位應該是這些開發人員的主管,拿出來演算法和思想讓底下人幹活的,有點類似於考上了好高中卻在學習小學的知識。
如果真要選這條路的話有一個好去處,對單片機比較感興趣的話應該聽說過博碩系列的開發板,這個系列的板子就是吉林大學通信學院的自動化方向做的,每個型號都是由一個博士帶三個碩士完成,專業無所謂,那個導師只要是自動化的學生都可以帶,不過他們是開發ARM和單片機的開發板而非用開發板的,可能對於基礎要求比較高。
F.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陳輝導師簡介
有兩個不知道你想知道哪個惹。。。
陳輝(1):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
研究領域:光通信、激光成像,微波光子學、太赫茲技術
2005年3月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無線電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電磁波、光波的目標散射特性,復雜環境下的電波傳播預測技術,微波光子學以及太赫茲散射等方面的研究。主持過國防預研基金,自治區基金以及區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以及多項企業合作課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國防預研項目工作,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十幾篇。
===============================================
陳輝(2)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安全學院
陳輝,博士,本科畢業於自動控制專業,碩士畢業於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博士畢業於東南大學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研究方向:智能檢測與智能控制 非線性控制,煉焦自動化;主持或參與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情況: (1)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維超精密壓電運動平台建模與及控制」(5萬)(2)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IPMC感測器信號分析和非線性補償" (項目編號:61171088,經費60萬2012.1-2015.12),項目中,主要負責感測器實驗設計和信號分析、建模。 (3)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有非平滑非線性的三明治動態系統辨識與預測"(經費28萬, 2006.1-2009.12)在這項研究中,主要負責信號的檢測、處理與演算法設計工作。 (4)主持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小管徑小流量流體的多參數測量裝置和方法"項目。在該項目中設計了測量小管徑小流量流體的流量、密度等參數,為工業生產過程中小管徑小流量的測量提出了一種方便實用的測試方法,該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5)江蘇省科技廳項目:新穎智控超聲波熱能表及其信息管理系統研製及產業化(項目編號BY2010140 結題,2010.1-2012.12) ,主要負責測量熱表的設計與製作; (6上海市科技廳項目:非光滑三明治動態系統的建模與非光滑優化預測研究(項目編號:10JC1412200,結題 2010.1-2012.12) (7)參加廣西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人體經絡信息特徵及信道模型辨識研究"(經費5萬,排名第2) ; (8)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加其他8 項省部級科研項目,新世紀廣西區教改項目1項,企業聯合開發項目8項。 (9)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廣西區計算機應用成果推廣三等獎1項。 獲得的國家發明專利: (1)小管徑小流量流體的多參數測量裝置和方法 專利號:ZL03135886.1 (2)以重油為燃料的工業熔爐燃燒狀態的測算方法 專利號:ZL200510020140.6 (3)玻璃窯爐綜合智能熔爐溫度控制方法 專利號: ZL200510020141.0 (4) 高溫高壓密閉腔內的溫度測量方法 專利號:ZL 200410040325.9 (5)捻股機張力在線測量裝置和測控系統 ZL201420333402.9
G. 自動化考研:天津大學、華北電力和電工所哪個好
華北電力大學的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方向的導師現在基本都在做風電檢測與控制方面的研究!風電現在就業都很好!錄取分數還是比較低的,基本過國家線就可以!天大的檢測很牛,好像全國排名第一吧,分也很高,能考上當好啦! 電工所主要是電力電子方面比較強!
H. 李海青的人物簡介
曾參編過全國第一本高校統編儀表教材《熱工測量儀表》(中國工業出版社1961年),曾主編和主審過《氣動調節儀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化工測量及儀表》(化工出版社1981年)、《自動化檢測技術與裝置》(化工出版社2004年)等教材。曾主講「測量儀表」、「調節儀表」、「化工儀表及自動化」、「兩相流檢測技術」和「儀表可靠性估計」等5門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
作為學科帶頭人之一,帶領儀表方向的教師成功申請了「自動化儀表與裝置(1990年,現為「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碩士點和「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博士點(1996年)。1986年與原化工系陳甘棠教授一起聯合國內各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創立「多相流測試專業委員會」,並於當年在浙江大學召開了全國第一屆多相流檢測技術學術討論會。目前該委員會已具有相當的國際知名度,已成功召開了7屆國內學術會議和4屆國際學術會議,對多相流檢測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近20多年來,作為學科帶頭人在過程檢測和自動化儀表領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包括重大基金子題)5項、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1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以及多項部省級科研項目。結合科研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7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20項。培養博士16名,碩士15名。獲省部級獎2項,199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發的科技貢獻獎(Plaque of Appreciation)。
I. 安徽工程大學有哪些實驗室
安徽工程大學
有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設計藝術學、紡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發酵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等6個省級重點學科;設有國家級紡織行業創新服務中心,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擁有省級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設計藝術研究中心」,設有「安徽省紡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安徽省微生物發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1、 紡織面料重點實驗室簡介:
安徽工程科技學院紡織面料重點實驗室於1999年建立,2004年批准通過。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我院院長汪學騫教授,實驗室主任為許德生教授,副主任為畢松梅教授。
實驗室圍繞「紡織面料的清潔生產性技術及生態紡織面料的加工技術」,「多種纖維的優化組合技術及紡織面料的性能結構研究」和「紡織品物理加工技術—紗線與織物的成形機理及相關技術研究」三個研究方向。擁有學術水平高、作風嚴謹、組織能力強的學術帶頭人及一支科研業績優秀、團結協作、結構合理的科研人才隊伍。研究解決紡織品開發的關鍵技術與相關理論,為安徽省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和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提供技術支撐。
2、電氣傳動與控制實驗室簡介:
電氣傳動與控制實驗室是經安徽省教育廳教秘[2005]498號文件批准建設的省級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25人,客座研究人員2人。其中正高職稱14人,副高職稱4人,4人具有博士學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其工教授是安徽省重點學科「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裝置」學科帶頭人,2002年被評為安徽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碩士生導師;實驗室主任陳躍東教授是安徽省重點學科「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裝置」學科帶頭人之一,院學術骨幹,碩士生導師。
電氣傳動與控制實驗室的研究領域涉及「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等學科。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電力電子自動化裝置及控制、先進檢測與信息處理、先進控制與智能系統等。
3、安徽高性能有色金屬材料省級實驗室(介紹略)
4、安徽檢測技術與節能裝置省級實驗室(介紹略)
J.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課程安排
電信學院自動化專業專業介紹(本科)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能適應於市場經濟的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視野開闊,實用性強,具備電子技術、電工技術、控制理論、自動檢測與儀表、信息處理、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及網路技術等較寬的工程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在工業過程式控制制、電力電子技術、檢測與自動化儀表、電子與計算機 技術、信息處理、管理與決策等領域從事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運行、科研開發和應用的高級人才。
二、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子技術、電工技術、控制理論、自動檢測與儀表、信息處理、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及網路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較好的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有系統分析、設計、開發與研究的基本能力。本專業的學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
2、具有本專業領域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電路理論、電子技術、控制理論、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軟體及硬體設計和調試的方法;
3、較好的掌握工業過程式控制制、自動化儀表、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等方面的知識,具有本專業領域1~2專業方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專業
學科前言和發展趨勢;
4、獲得較好的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開發的工程實踐訓練;
5、在本專業領域內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 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
三、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四、主要課程
電路理論與應用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分析,電機與電力拖動基礎,自動檢測與儀表,微機原理與微機控制技術,計算機 模擬,系統工程,計算方法,過程式控制制,計算機網路等。
五、主幹學科
控制科學,電力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
一. 培養目標
主要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在工業與電氣工程有關的運動控制、工業過程式控制制、電氣工程、電力電子技術、檢測與自動化儀表、電子與計算機技術等領域從事工程設計、系統分析、系統運行、研製開發、經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能在政府部門、規劃部門、經濟管理部門、工廠企業、科研單位和學校從事規劃、設計、生產、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工作,並為研究生的培養准備人才。
二、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氣工程技術、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信息處理、計算機技術、應用等方面較寬廣的工程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使學生受到電氣工程、信息控制、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基本培訓,具有解決電氣工程技術分析、工業過程式控制制與分析、控制技術問題、及強弱電並舉的寬口徑專業技術的能力。
三、修業年限
四 ;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四、主要課程
電路原理、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機技術(軟體基礎、硬體基礎、單片機等)、控制理論、電力電子技術、電力拖動與控制、信號與系統、工業過程式控制制與自動化儀表等。高年級根據社會需要學習柔性的、適應性強、覆蓋面寬的專業課及專業選修課。
五、主幹學科
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碩士點)
一、總體情況:
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7次全體會議批准,河北大學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碩士學位點獲得授予權, 2002年開始招生。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碩士學位點現有指導教師9人,其中教授(或相當職稱)5
人, 副教授(或相 當職稱)4人,分別從事於機器人、計算機控制、自動檢測及儀表、自動控制理
論等專業領域的教學 及科研工作,有著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及科研開發能力。近年來,先後完成並
聯機器人測控 研究、電力調度自動化、等離子體發生器等課題的研究。
二、學術隊伍:
王洪瑞:教授(博導)
王培光:教授(博導)
郭寶增:教授
宋登元:教授
董建友:副教授
王永青:副教授
孫榮霞:高級工程師
宗曉萍:副教授
馬惠元:研究員(電子工業部第54研究所)
三、人才培養方向:
目前,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主要設有以下幾個專業方向:
1、並聯機構系統的測控理論與技術開發;新型並聯機構式關節力感測器設計理論與在智能機器人
中的應用技術以及冷軋機的板形厚計算機控制技術研究。
2、集散控制系統的應用研究:集散控制系統主要包括系統組態、網路通信和控制演算法等。本方向
主要研究集散系統的網路通信問題和系統組態問題,包括通信的可靠性、實時性等。
3、計算機測控系統。主要內容有:光電檢測、數據採集與處理、光、機、電一體化測控系統、分
析檢測儀器、感測器應用技術、電力系統遙控遙測。
四、主要專業課程:
矩陣理論、線性系統理論、高等數值分析、泛函分析及應用、檢測技術與信號處理、
工業計算機網路、機器人及智能控制、系統辨識等。
五、2003年招生考試科目:
高等數學(一)、英語、自動控制原理(參考書:胡壽松編《自動控制原理》
第四版 科技出版社)
河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簡介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前身為無線電電子學系,創建於1970年1月。建系的基礎是河北大學物理系。
原無線電子學專業和固體物理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8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5人,教授7人,副教授24人,現有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 化5個本科專業,擁有通信與信息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裝置、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3個碩士學位點。
學院現設兩系一部:通信與電子工程系、電子科學與自動化系及基礎教研部。
30多年來學院完成科研課題數百項,其中國家級、省部級、大型橫向課題等重大科研成果數十項。主要研究領域涉及機器人技術、納米電子材料、圖象處理與機器視覺技術、載波通信、冶金自動 化,生產過程自動化、電力調度自動化、感測器技術、檢測分析儀器、計算機軟硬體、高頻及中頻 感應加熱技術等。獲國家專利4項,近五年發表論文360餘篇,被SCI、EI收錄8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20餘部. 學院培養出一大批學有所成的畢業生,其中有我國新型戰略導彈通信系統總設計師
、神州2號載人航天 器和風雲系列衛星微波模塊研製者、三峽工程通信網總體設計者等。學院注重本科教學,一大批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教學質量優良。學院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每年舉辦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活 動,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我院參賽學生囊括河北省3個全國一等獎。
學院實驗室面積6216平方米。設有電路、通信、半導體器件、自動化、計算機5個合實驗室,包括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通信原理、微波、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硬體
描述語言(HDL)、過程式控制制、感測器、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計算機控制、半導體器件工藝等20餘個實驗分室。另外學院還設有微電子、圖象處理兩個研究室和一個綜合實習基地。實驗儀器設備總值600餘萬元。
除學校圖書館資源外,學院設有獨立的240平方米圖書資料室,收藏圖書25601冊。訂閱中外文期刊近200種。
學校簡介
河北大學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由國家教育部、財政部與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點建設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其前身是1921年始建於天津的天主教會學校——天津工商大學,先後易名為天津工商學院、津沽大學、天津師范學院、天津師范大學,1960年改建為綜合大學,定名河北大學。1970年遷至歷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1960年、1962年、1978年、199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先後四次決定對河北大學進行重點建設。199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又進一步決定對河北大學比照「211工程」院校的標准和要求進行重點建設。2002年5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重點支持河北大學建設的通知》,決定與河北省人民政府一起共同重點支持河北大學的建設。
河北大學現有22個二級學院,3個公共教學部,1個教學中心,22個研究所(室)。在15個專業學院中有71 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教育部規定的11個學科門類中的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和管理學10大門類。學校擁有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宋史研究中心,10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目前,河北大學有各類學生47500餘人,其中博士生111人,碩士生2174人,全日制本專科生29400餘人,外國留學生60人。
河北大學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500餘人(不含聯合辦學師資),其中專任教師1348人,中科院院士2人,具有正高級職稱201人,副高職稱525人,博士生導師66人,具有博士學位和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258人。近年來,一大批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
河北大學具有一流的辦學條件和現代化的支撐服務體系。學校佔地2300餘畝,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68577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3263萬元。學校擁有河北省唯一的高校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圖書館館藏文獻317萬余冊,館蔵數量居河北省各類圖書館首位。博物館收藏動植物標本20餘萬件,文物9000餘件,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70餘件。作為首批加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全國100所院校之一,河北大學校園計算機網路(HEBUNET)正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
幾年來,河北大學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2001年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在全國兩次參評的44所大學中被評為8所優秀院校之一,名列榜首。在2002年、2003由廣東管理社會科學院組織的兩度中國大學排名中,河北大學均位於百強行列,在河北省屬及駐冀高校中排名第一。
為加快我省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的步伐,河北大學積極探索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率先創辦了公辦民助二級學院——工商學院(原河北大學城市學院)。學科設置打破專業壁壘,實行大類招生,中期合理分流,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努力為社會培養綜合性創新型專業人才。工商學院所設置的專業,均為河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社會熱門專業。其永久校址設在河北大學新校區科技教育園區,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專業,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學和生活設施,為學生成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良好環境。
河北大學新校區是遵循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理念規劃設計,具有現代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注重教育終身性、開放性、民主性的現代化大學園區,被列為河北省和保定市重點建設項目。新校區位於保定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距校本部4.5公里,佔地1545畝,由科技教育園區和坤輿生活園區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約69萬平方米,擬投資12.7億元人民幣。2002年9月,新校區一期工程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已經順利竣工並投入使用。河北大學新校區環境幽雅,交通便利,設施先進,具有國內一流、國際水準的駕駛員培訓基地,成為眾人欽羨,學子神往的培養21世紀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美好搖籃。 河北大學的科研工作堅持與地方經濟建設相結合,努力為河北省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服務,許多學科成為河北省的科研中心和學術交流窗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直居全省高校前列,在中國古代史、中國古典文學、外國教育史、日本經濟等研究領域處於全國先進行列。自然科學研究方面,在基礎數學、光學與材料物理、
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科學研究領域都進行著國際前沿的工作。印象初院士在蝗蟲分類研究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所著《蝗蟲目分布和參考文獻目錄》在目前世界上同類專著中最為全面、系統;宋大祥院士被譽為「中國蜘蛛研究的首席」,所著《中國蜘蛛》是我國蜘蛛研究的權威著作。「九五」以來,河北大學學術論文被SCI收錄數量居河北省高校首位。高科技和應用科技研究方面,產生了漢字識別方法、靜電除塵技術、對蝦餌料添加劑、對蝦性別控制、青黴素醯化酶基因克隆、SOD高質低成本工藝等一系列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的成果。
河北大學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日益廣泛。學校利用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實施「軟引進」,已聘請5位兩院院士和數名國內知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與美國、日本、俄羅斯、蒙古等國的十所高校(機構)建立了友好交流協議關系;同時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德國的一些大學(機構)有友好交流關系。曾先後邀請十多個國家的近百名專家來校任教、短期講學或進行合作研究。幾年來,我校陸續舉辦了國際精細化學與功能高分子學術研討會、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宋史研討會、國際有機金屬絡合物及催化學術研討會等高規格、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學校的留學生教育包括短期培訓、語言生、本科生以及碩士、博士等各個層次。
建校80多年來,河北大學為國家培養了8萬余名優秀畢業生,其中不少人成為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社會知名人士,有的還成為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幹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袁家騮、香港特別行政區房屋委員會主席鄭漢均、著名青年經濟學家樊綱、台灣問題知名專家辛旗、「中國十大女傑」郄秀書等都是我校畢業生的傑出代表。河北大學成為為河北省乃至全國培養基礎理論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高、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綜合性、廣適性骨幹人才的搖籃。
為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科教興國」、「科教興冀」發展戰略的需要,河北大學提出了「超常發展、建設國內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制訂實施《河北大學面向21世紀建設與發展規劃》,確定了「融入保定,立足河北,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辦學方針。在新的世紀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河北大學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改革,與時俱進,大力實施高等教育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面向全國主要是河北省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