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圖所示為電磁學中重要的實驗裝置圖:(1)研究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的是______圖所示的實驗裝
(1)研究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實驗,也就是電動機原理實驗,即是B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2)研究電流的磁效應的是奧斯特實驗,即是A圖所示的實驗裝;
(3)由於電磁感應現象中能產生電流,故該裝置不需要電源,故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是C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4)電動機是根據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的作用的原理製成的,故B實驗裝置;
故答案為:(1)B;(2)A;(3)C;(4)B.
㈡ 「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打點計時器是一種計時儀器,其電源頻率為50H
(1)打點計時器是一種計時儀器,其電源頻率為50Hz,常用的電磁式打點計時器和電火花計時器,使用的都是 交流電,它們是每隔T=
(2)A、實驗前要平衡摩擦力,每次改變小車質量時,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A錯誤; B、實驗時應先接通電源,然後再釋放小車,故B錯誤; C、在砝碼及砝碼盤B的質量遠小於小車A的質量時,小車受到的拉力近似等於砝碼及砝碼盤受到的重力,故C錯誤; D、應用圖象法處理加速度與質量關系實驗數據時,為了直觀,應作a-
故選D. (3)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t=0.02×5=0.1s,紙帶(小車)做勻變速運動,由△x=at 2 可知,紙帶加速度 a=
(4)將長木板右端適當墊高,其目的是平衡摩擦力;把長木板的右端墊得過高,使得傾角過大,小車所受重力平行於木板的分力大於小車受到的摩擦力,小車受到的合力大於細線的拉力,在小車不受力時,小車已經具有一定的加速度,a-F圖象不過原點,在a軸上有截距,因此他繪出的a-F關系圖象是C. 故答案為:(1)交流電;0.02;(2)D;(3)0.62;(4)平衡摩擦力;C. |
㈢ 如圖1為用拉力感測器和速度感測器探究「加速度與物體受力的關系」實驗裝置.用拉力感測器記錄小車受到拉
(1)根據平衡狀態的特點可知道當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說明摩擦力已經被平衡. (2)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速度公式:v 2 -
帶入數據解得:a=2.44m/s 2 . (3)根據表中數據,得出圖象如圖所示: ![]() | ||||||||
v | 2B |
㈣ 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實驗時以小車的加速度a為縱坐標,細線的拉力F(即
(1)實驗復中認為砝碼制和砝碼盤的總重力G,為小車所受的合外力,故在實驗時將木板一端墊高為的是平衡摩擦力;
(2)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得:
a |
F |
1 |
m |
mg |
M+m |
㈤ 力的作用效果及示例
導語: 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叫力。力有三個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下面是我為您 整理的關於力的作用效果及其示例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祝同學們學習愉快!
1.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物體運動方向不變速度大小發生改變,如物體從快到慢、從慢到快、從靜止到運動和從運動到靜止都是速度大小在改變;
二是物體運動的速度大小不變,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如左轉彎、右轉彎等都是說明其運動方向在改變;三是物體運動速度大小和運動方向同時發生了改變。
(2)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並不是說物體只要受力,其運動狀態就一定要改變,“可以”不是“一定”。如放在水平面上的物理課本,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處於靜止狀態。
2.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用手拉彈簧使彈簧變長了;揉面時,面團形狀不斷變化;刀片能劃破紙; 射箭 時,拉彎了的弓等等都表明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
3. 說明:
(1)一個物體只要發生了運動狀態的改變或形狀的改變,這個物體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2)一個物體若受到了力(合力不為0)的作用,則物體要麼改變了形狀,要麼改變了運動狀態,要麼兩者都發生了改變。要根據題意判斷是哪一種情況,不能盲目地下結論.
控制變數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就用到了控制變數法。
例1: 如圖所示,使一薄鋼條的下端固定,現分別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發生(1)、(2)、(3)、(4)各圖所示的形變,如果F1=F3=F4>F2,那麼能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點有關的是( )
A.圖(1)和(2)
B.圖(1)和(3)
C.圖(1)和(4)
D.圖(2)和(3)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當力的方向和作用點相同時,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關,見圖(1)和(2);當力的大小和力的作用點相同時,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關,見圖(1) 和(3);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時,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點有關,見圖(1)和(4),因此本題選C。
答案:C
例2: 為了探究力能否使物體發生形變,小林把玻璃瓶裝滿水,然後用帶有細玻璃管的橡膠塞塞緊瓶口,組裝好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其中,細玻璃管上有刻度,便於觀察細玻璃管內水面的變化。小林用力擠壓玻璃瓶壁,發現細玻璃管內水面上升了。於是他得出結論:細玻璃管內水面上升,表明是由於手擠壓玻璃瓶壁時,瓶內水的溫度升高所致,因此不能說明力使玻璃瓶發生了形變。要求只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通過實驗證明力能使玻璃瓶發生形變。請你寫出主要實驗步驟和相應的實驗現象。
解析:用力擠壓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細玻璃管內的水面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記為h1,鬆手後細玻璃管內的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再用較小的力擠壓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細玻璃管內的水面也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記為h2,且h2小於h1。這說明力的作用使玻璃瓶發生了形變。
㈥ 如下圖所示是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的實驗裝置.比較①③兩步的操作現象,可以得出滑動摩
(1)①③實驗,壓力大小不變,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滑動摩擦力大小不同,所以兩個實驗得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
(2)①②實驗,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改變壓力大小,滑動摩擦力大小不同,所以兩個實驗得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
木塊進行勻速直線運動時,木塊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動摩擦力作用,兩個是平衡力,所以大小相等.
故答案為: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壓力;勻速直線;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受到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才相等.
㈦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的實驗中,某同學採用的實驗裝置如圖甲:(1)當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或______狀態
(1)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小宇再內把右盤中的砝碼換成一個較重的容砝碼時,發現木塊仍然處於靜止狀態,木塊還受平衡力的作用,木塊有向右運動的趨勢,木塊和桌面之間產生了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向左的拉力和摩擦力與向右的拉力是平衡力.
要避免這種現象要減小木塊與桌面之間的摩擦力的作用,用小車代替木塊,用光滑的水平面代替桌面等.
(3)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但不改變力的大小,所以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於下面掛的一個重物的重力10N;
因小車處於平衡狀態,即小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小車的重力和水平面的支持力、左右兩邊分別對小車的拉力為10N.因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所以,其合力分別都是0N.
故答案為:
(1)勻速直線運動;
(2)木塊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平衡;將木塊換成小車,減小與桌面之間的摩擦力.
(3)10;0.
㈧ 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彈簧測力計A掛於固定點P,下端用細線掛一重物
(1)由圖示可知,彈簧測力計分度值為0.2N,其示數為3.6N.
(2)A、彈簧測力計是測出力的版大小,所以權要准確必須在測之前校零,故A項需要;
B、該實驗中不一定需要OB水平,故B項不需要;
C、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分別為兩細線的力的大小,同時畫出細線的方向即為力的方向.雖懸掛重物的細線方向確定,但大小卻不知,所以要測重物重力,故C項需要;
D、拉線方向必須與木板平面平行,這樣才確保力的大小准確性,故D項需要;
E、該實驗中,改變拉力時,只要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兩彈簧拉力的合力與M的重力等大反向,因此O點不用每次靜止在同一位置,故E不需要;
F、該實驗中AO與OB的夾角大小不會影響實驗結果,故F不需要.
故選:ACD.
(3)當彈簧測力計A超出其量程,則說明彈簧測力計B與重物這兩根細線的力的合力已偏大.又由於掛重物的細線力的方向已確定,所以要麼減小重物的重量,要麼改變測力計B拉細線的方向,或改變彈簧測力計B拉力的大小,從而使測力計A不超出量程.
故答案為:(1)3.6;(2)ACD;(3)改變彈簧測力計B拉力的大小,減小重物M的質量.
㈨ 力的合成與分解實驗步驟
實驗目的
驗證共點力的合成定則。
實驗原理
共點力的合成與分解符合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驗器材
朗威DISLab、計算機、DISLab力的合成分解實驗器、鉤碼(5.76N)、小細繩等(見圖4-1)。
圖4-1 DISLab力的合成分解實驗器
實驗裝置圖
見圖4-2。
圖4-2 實驗裝置
實驗過程與數據分析
1.將兩只力感測器分別接入數據採集器,將DISLab力的合成分解實驗器通過十字轉接器固定在鐵架台上;
2.按照圖4-2將兩力感測器固定在DISLab力的合成分解實驗器的掛臂上,力感測器測鉤指向實驗器力矩盤的圓心,且與力矩盤中心垂線呈45°夾角,兩力感測器測鉤延長線相互垂直;
3.將兩條細繩拴在測鉤上,細繩的另一端在力矩盤的圓心處打結拴在一起;
4.觀察軟體中兩個力感測器窗口,點擊「調零」,使感測器窗口示數為0;
5.在細繩的打結處向下方引出另一細繩,並掛上鉤碼;
6.調整實驗器的力矩盤,使掛鉤碼的細線與力矩盤下方的0°重合;
7.打開「計算表格」,定義變數「g」為常量5.76,定義變數「q」代表角度值,使用「點擊記錄」,記錄所測數據;
8.順時針轉動力矩盤,在轉動角度分別為10°、20°、30°、45°時,依次記錄所測數據並輸入對應的角度值;
9.點擊「公式」,考慮到角度與弧度的換算關系,輸入自由表達式「F5=g*Cos((45-q)*pi/180)」,表示「F1的理論值」;輸入自由表達式「F6=g*Sin((45-q)*pi/180)」,表示「F2的理論值」;
10.比較實測值與理論值,發現二者接近(見圖4-3),驗證了力的合成定則。
圖4-3 力的合成實驗結果
建議:
1.在表格中輸入實測值與理論值的相對誤差計算公式,觀察計算結果。
2.可以接入第三隻力感測器替代鉤碼的重力,重新做上述實驗。
3.調整力感測器在DISLab力的合成分解實驗器掛臂上固定方向,用實驗器附帶的滾軸替換測鉤,使用配套的標准木塊,即可進行力的分解實驗(圖4-4)。
㈩ 「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1)在平衡小車與桌面之間摩擦力的過程中,打出
(1)由△x=aT2,有:
a=
x23?x12 |
T2 |
(3.68?3.52)×10?2 |
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