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眼睛感光系統與屈光系統工作的原理是什麼
感光系統主要指的是視網膜。
視網膜:視網膜位於玻璃體之後,為精細的感光細胞層,厚度從0.1毫米-0.5毫米,覆蓋在眼球後部約 65%的面積。視網膜有1.25億-1.30億個感光細胞,能夠捕獲光線,並將其轉換為電脈沖。電脈沖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皮質,在大腦皮質被轉化為影像。
視網膜的感光細胞有兩類:桿體和錐體。錐體位於黃斑部。在明亮的光線下,錐體的功能最好。我們能夠分辨顏色也靠錐體。桿體分布在視網膜的周邊,在暗光下功能最好。桿體功能反映我們的周邊視力和夜間視力。
黃斑大致位於視網膜的中心,視乳頭的顳側。黃斑的中心部分對光線最敏感,被稱為中心凹。它只佔視網膜非常小的一部分,但對光線高度敏感。反映我們的中心視力。
眼屈光系統是由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組成的一組復合透鏡組成。
眼的屈光是指外界物體經過眼的屈光系統的折射,在視網膜上黃斑中心凹聚焦形成清晰的像。眼屈光狀態 = 屈光力大小+ 眼軸長度;單位用屈光度(D)表示,角膜屈光系統(角膜及房水)為43.05D,晶狀體屈光系統(晶狀體和玻璃體)為19.11D。
簡化眼(reced eye)眼的復雜光學系統簡化成一簡單的光學系統,即由一個結點(N)、一個主點和兩個焦點所構成。
簡化眼結點可以作為眼屈光系統的光學中心,經過光學中心的光線不發生屈折。外界物體經過結點,在視網膜形成倒像,再經過視神經傳達到大腦視中樞,經過生理性回轉,使人主覺上又成為直立的正像。
② 眼的屈光裝置的構成是什麼
眼的屈光裝置由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四部分構成,共同特點是無色、透明,允許光線通過,故統稱為眼的屈光裝置
③ 試述正常人看近物時眼的調節過程及其生理意義。
正常人看近物時眼睛調節過程為:
為了看清近距離的目標,人的眼睛主要通過眼內肌肉——睫狀肌的收縮來進行調節。
此時懸韌帶鬆弛,晶狀體因自身彈性而前後凸出,前凸更明顯使前表面折光能力增強,將物像前移到視網膜上,同時發生瞳孔縮小和視軸匯聚,使眼內晶狀體彎曲度增加,從而增強了眼的屈光力,使近距離物體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圖像。
生理意義:
人眼看近物時通過自身睫狀肌的調節,可以調整眼球的屈光狀態,減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力保物相落在視網膜上,促使雙眼視物清晰。
(3)試述看物體時眼球屈光裝置的作用機制擴展閱讀
近視眼如果要看到一個清晰的物像,有以下三種方法:
1、看目標向眼前移到一定距離,在該眼的遠點范圍內,就能獲得清晰的視力;
2、在眼前置一凹鏡片,通過鏡片的折射力使平行光線散開,使其在視網膜上聚焦;
3、通過改變角膜曲率,使眼球屈光力改變,以達到正視,常見的方法如:OK鏡及屈光手術。
④ 眼球屈光系統的組成和共性是什麼
一.眼的屈光系統的組成
由角膜 房水 晶狀體 玻璃體 四種屈光介質所組成。
1.角膜: 水平徑: 11~11.5mm 垂直徑 :10~10.5mm
角膜周邊厚為:1.1mm 中央稍薄為(CCT):0.5~0.7mm
前曲率半徑:7.7mm 後曲率半徑:6.8mm
折射率 : 1.376 透光率為:97%以上
屈光力約為:+43.05D 占眼的總屈光力的73%左右。
2.房水:前房中部深約2mm .水的含量為0.1ml,後房水的含量為0.06 ml。 房水的折射率為:1.336。
3.晶狀體:直徑約為10mm ; 厚度為4mm 。折射率為1.406
曲率半徑:前為+10 後為-6 屈光力為+16.00D~~+20.00D
4.玻璃體:玻璃體不是玻璃,它是人眼中類似於玻璃一樣的物質,其無色透明,半固 體,呈膠狀,其主要成分是水,佔了玻璃體體積的99%左右。玻璃體的前面有一凹面,正好能容納晶狀體,稱為玻璃體凹。年輕時,晶狀體與玻璃體能較好地緊密粘連,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晶狀體與玻璃體的粘連性也逐漸變差,因此在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時很容易將它們分開。玻璃體周圍有一層密度很高的物質,稱為玻璃體膜,並分為前後兩部分:前界膜與後界膜。玻璃體內沒有血管,它所需的營養來自房水和脈絡膜,因而代謝緩慢,不能再生,若有缺損,其空間就由房水來充填。當玻璃體因各種原因發生混濁,看東西時,就會覺得眼前如有蚊蟲飛舞。此外隨著年齡的增大,或由於高度近視等原因,半固體的凝膠狀玻璃體就會逐漸變成液體狀,這叫玻璃體液化。
⑤ 眼的屈光裝置名詞解釋
眼的屈光裝置是人的眼睛裡一個天然的屈折光線以利視覺的裝置。是光進入眼睛的途徑和方式,讓眼睛產生視覺。這個裝置由3個屈折面(角膜與晶狀體的前後面)和3個屈折體(即前房液,晶狀體,與玻璃體)所組成。
由於它具有組織精細,結構復雜,質地透明,自動調節等多特點,所以又稱為「屈光間質」或「屈光系統」。屈光指數高低合適,眼球的前後徑長短合適,瞳孔的位置和展縮功能必須正常,眼的調節和集合功能必須正常,雙眼的屈光基本一致,是獲得正常視力的基本條件之一。
(5)試述看物體時眼球屈光裝置的作用機制擴展閱讀
一個人正常視力,從物理光學的要求來說,必須具備以下4個眼內條件:第一,屈光系統必須正常,才能使外界射入眼內的光線經過屈折集合成焦點到視網膜上,以形成清晰的影像。第二,視網膜的組織結構和功能必須正常,才能有敏銳的,洞察秋毫的感光能力和辨色力。
第三,視神經纖維必須正常,才能將興奮傳導到大腦視中樞。第四,大腦視中樞所屬腦細胞的功能必須正常,才能使傳導來的興奮,經過分析變成物像感,這就是產生正常視力的基本過程。這全過程無疑是眼外條件與眼內條件互相作用的結果。
⑥ 試述正常人看近物時眼的調節過程及其生理意義
當視近物時,由於眼的調節機制,可使較近物體發出的輻散光線仍可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眼的調節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晶狀體的調節:隨著物體的移近,反射性引起睫狀肌收縮,致使睫狀小帶鬆弛,晶狀體彈性回位,凸度增加,使其折光能力增加,使輻散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
2、瞳孔的調節:當視近物時,在晶狀體調節的同時還伴隨瞳孔的縮小,這種瞳孔近反射可減少入眼的光量和減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視網膜上形成的物像更加清晰。
3、眼球會聚:當視近物時會發生雙眼向鼻側會聚現象,這種反射可以使物體成像於兩眼視網膜的對稱點上,產生單一視覺。
生理意義:
人眼看近物時通過自身睫狀肌的調節,可以調整眼球的屈光狀態,減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力保物相落在視網膜上,促使雙眼視物清晰。
(6)試述看物體時眼球屈光裝置的作用機制擴展閱讀
眼睛在放鬆的情況下,即在不使用調節時所能看清楚目標的距離為遠點;而最大限度使用調節所能看清最近目標的距離為近點。
正視眼的遠點在5米以外,近視眼的遠點小於5米。用D=1/F(屈光度=1米/焦距)的公式可以計算出近視眼的遠點,也就是近視眼所能看清目標的距離。如4.00D近視能看清目標的距離為0.25米。
近視眼如果要看到一個清晰的物像,一種是使平行光線變為散開光線,即將被看目標向眼前移到一定距離,在該眼的遠點范圍內,就能獲得清晰的視力;一種是在眼前置一凹鏡片,通過鏡片的折射力使平行光線散開,使其在視網膜上聚焦。
⑦ 我們可以用什麼對物體進行觀察
可以用眼睛對物體來觀察。
眼睛一直被我們稱為「心靈的窗口」,那是因為它不僅僅幫助我們看見周圍的各種東西,還能通過眼神的變換,傳遞出一些微妙的感情變化,反映出我們內心的喜、怒、哀、樂。人的眼睛是人體最脆弱的部分,但同時也是身體中最精妙的感覺器官。眼睛之所以能既看到遠處又看清近處的物體,其實全靠眼球上各種組織的調節作用。
眼球壁有三層,從里到外依次為視網膜、血管膜和纖維膜。
視網膜又稱內層,是眼球壁的最內一層,分為視部、視盤。視部包含有許多對光線敏感的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視盤無感光能力。
血管膜又稱中層,包含了一樣眼球的脈絡膜、調節視力的睫狀體、呈環狀將眼房分為前房和後房的虹膜,位於纖維膜與視網膜之間,是眼球壁的中間層。
纖維膜又稱外層,是眼球的外殼,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厚而堅韌,有保護眼球內部組織和維持眼球形狀的功能。分為後方乳白色不透明保護眼球內部結構的鞏膜和前方透明的橫橢圓形角膜。
屈光系統由無色、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四部分構成,這四部分是允許光線通過的,所以被統稱為眼的屈光裝置。這四個部分任何一部分發生病變,都會影響視力,形成屈光不正,常見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近視或遠視。
屈光系統的運行原理,就是通過凸透鏡折射和反射的作用,進行的一個屈光反應過程。
我們的眼睛之所以能看東西,就是屈光系統在起主要作用,特別是其中富有彈性的橢圓形球體的晶狀體,在它的周圍有一圈結實的虹膜。當光線通過眼球正中黑色的部分那個被我們稱為瞳孔的東西時,虹膜會自動根據光線強弱,調節瞳孔的大小,使光線經過晶狀體,並將眼前的景象,匯聚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倒立的左右對調的畫面。視網膜上有感應色彩的錐狀細胞,感應黑白顏色的桿狀細胞,這就使得我們無論身處明處還是暗處,都能看到物體。這些視覺細胞又將影像信號通過視神經傳達到大腦,大腦會再將倒立的影像畫面,自動轉換為正立的影像畫面,就是我們清晰看到的物體。
最常見的眼部問題是近視和遠視。
近視是經常長時間看近物或者長時間讀寫姿勢不正確,導致虹膜肌肉過於疲勞,晶狀體變凸變長,影像輪廓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方,具體症狀就是遠方事物無法看清。遠視眼則是平行光線通過眼的屈折後,主焦點落於視網膜之後,導致在視網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圖像,具體症狀就是近處事物無法看清,起因是由於眼軸較短。
遠視眼經常需要運用調節來加強眼的屈光力,使進入眼球的光線能集合在視網膜上並成為清晰的物像。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⑧ 視遠近物視器
視器又稱為眼,包括眼球和眼副器。眼大部分位於眶內。眼球的功能是接受光刺激,將感受的光波刺激轉變為神經沖動,經視覺傳導通路至大腦視覺中樞,產生視覺,分辨外界物體。眼副器位於眼球的周圍或附近,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球外肌以及眶脂體和眶筋膜等,對眼球起支持、保護和運動作用。
眼球
編輯
壁膜
眼球壁從外向內依次分纖維膜、血管膜和視網膜三層。
(一)纖維膜或外膜
由堅韌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具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分為角膜和鞏膜。[1]
角膜占眼球外膜的前1/6,無色透明,無血管但富有感覺神經末梢,由三叉神經的眼支支配,發生病變時,疼痛劇烈。角膜曲度較大,外凸內凹,富有彈性,具有屈光作用。角膜實質炎或潰瘍,可致角膜混濁,痊癒後形成瘢痕,失去透明性,影響視覺。角膜的營養物質有三個來源:角膜周圍的毛細血管、淚液和前房水。[1]
鞏膜占纖維膜的後5/6,質地厚而堅韌,呈乳白色,不透明。前緣接角膜,後方與視神經的硬膜鞘相延續。鞏膜表面有許多小孔,為神經、血管的通路。在眼球後極內側,因視神經纖維束穿行呈篩板狀,稱鞏膜篩板、在鞏膜與角膜交界處外面稍內陷,稱鞏膜溝,靠近角膜緣處的鞏膜實質內,有環形的鞏膜靜脈竇,是房水流出的通道。鞏膜厚薄不一,後極部最厚,向前逐漸變薄,中緯線附近最薄,在眼外肌附著處再次增厚。鞏膜前部露於眼裂的部分,正常呈乳白色、黃色常是黃疽的重要體征,老年人的鞏膜可因脂肪物質沉著略呈黃色,先天性薄鞏膜呈蔚藍色。[1]
(二)血管膜或中膜
血管膜在外膜的內面,富有血管和色素細胞,呈棕黑色,故又稱葡萄膜、血管膜或色素膜。血管膜由前向後分為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1]
虹膜位於中膜的最前部,呈冠狀位的圓盤形的薄膜。中央有圓形的瞳孔。虹膜游離緣較肥厚,稱瞳孔緣。另一緣接睫狀體。虹膜將角膜和晶狀體之間的間隙分隔為較大的前房和較小的後房。在前房周邊,虹膜與角膜交界處構成的環形區域,稱虹膜角膜角(亦稱前房角)。此角前外側壁有小梁網,連於鞏膜與虹膜之間,是房水循環的必經之路,具有濾簾作用。虹膜的基質內有兩種平滑肌纖維,環繞瞳孔周緣的稱瞳孔括約肌可縮小瞳孔,由副交感神經支配;呈放射狀排列的,稱瞳孔開大肌,可開大瞳孔,由交感神經支配。在弱光下或視遠物時,瞳孔開大;在強光下或視近物時,瞳孔縮小。在活體上,透過角膜可見虹膜及瞳孔。虹膜的顏色取決於色素的多少,有種族差異,白色人種,因缺乏色素,虹膜呈淺黃色或淺藍色;有色人種因色素多,虹膜色深,呈棕褐色。[1]
睫狀體是中膜的肥厚部分,位於鞏膜的內面。其後部較為平坦,稱睫狀環。前部有向內突出呈輻射狀排列的皺襞,稱睫狀突。在眼球矢狀斷面上,睫狀體呈三角形。三角的尖端向後與脈絡膜相續連;其底向前,附於角膜邊緣的鞏膜。睫狀體內的平滑肌,稱為睫狀肌,由副交感神經支配。該肌前端附於角膜鞏膜交界處,後端達脈絡膜前緣。睫狀肌依肌纖維排列的方向分為環行纖維、縱行纖維和斜行纖維。與調節晶狀體最為密切的是環行纖維,環行纖維收縮使睫狀環縮小,睫狀突向內,使睫狀突與晶狀體赤道部相接近,睫狀小帶鬆弛後對晶狀體的牽拉力減弱;藉晶狀體囊和晶狀體的彈性,晶狀體囊鬆弛,晶狀體變厚。睫狀體還有產生房水的作用。[1]
脈絡膜佔中膜的後2/3,其前部較薄,後部較厚,黃斑部厚達0.26mm。是一層柔軟光滑含血管、色素而具一定彈性的棕色薄膜,在眼內壓調節上起重要作用。後方有視神經穿過,外鄰鞏膜,二者間為淋巴間隙,內貼視網膜色素層。具有營養視網膜,吸收眼內分散光線避免擾亂視覺的功能。[1]
(三)視網膜或內膜
視網膜在中膜內面,由神經外胚層形成的視杯發生而來,視杯分兩層。外層發育為色素上皮層,由大量的單層色素上皮構成;內層為神經層,是視網膜的固有結構,兩層之間有一潛在的間隙,此間隙是造成視網膜的外層與內層容易脫離的解剖學基礎,視網膜脫離是指視網膜內層與色素上皮分離而言。視網膜從後向前可分為三部分:視網膜脈絡膜部、視網膜睫狀體部和視網膜虹膜部。睫狀體部和虹膜部貼附於睫狀體和虹膜的內面,無感光作用,故稱為視網膜盲部。視網膜視部最大、最厚,附於脈絡膜的內面,為視器接受光波刺激並將其轉變為神經沖動的部分。視部的後部最厚,愈向前愈薄。視神經起始處有圓形白色隆起,稱視神經盤,盤的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稱視盤陷凹,其中央有視網膜中央動、靜脈穿過。視神經盤處無感光細胞,稱生理性盲點。在視神經盤的顳側約3.5mm稍偏下方有一黃色小區,稱黃斑,活體呈褐色或紅褐色,其中央凹陷稱中央凹,此區無血管,是感光最敏銳處,由密集的視錐細胞構成。這些結構在活體上,可用眼底鏡窺見。[1]
視網膜視部主要由三層細胞組成。外層為視錐和視桿細胞,它們是感光細胞,緊鄰色素上皮層;中層為雙極細胞,將感光細胞的神經沖動傳導至最內層的神經節細胞;內層為神經節細胞,節細胞的軸突向眼球後極鼻側3.5mm處匯集,穿過脈絡膜和鞏膜,構成視神經。視錐細胞主要分布在視網膜中央部,能感受強光和顏色,在白天或明亮處視物時起主要作用;視桿細胞主要分布於視網膜周邊部,只能感受弱光,在夜間或暗處視物時起主要作用。其餘的神經細胞均起連接傳導作用。[1]
內容物
眼球的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這些結構和角膜一樣都是透明而無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它們和角膜合稱為眼的屈光裝置或屈光系統,使物象投射在視網膜上。
(一)眼房和房水
眼房眼房是位於角膜和晶狀體、睫狀體之間的間隙,被虹膜分隔為眼前房和眼後房。前、後眼房借瞳孔相互交通。眼前房的前界為角膜,後界為虹膜的前面;後房的前界為虹膜後面的色素上皮,後界為晶狀體、睫狀體和睫狀小帶。[2]
房水為無色透明的液體,充滿在眼房內。房水的生理功能是為角膜和晶狀體提供營養,維持正常的眼內壓,還有折光作用。房水由睫狀體產生,充填於眼後房,經瞳孔至眼前房,最後經虹膜角膜角隙進入鞏膜靜脈竇,借睫前靜脈匯入眼靜脈。通常房水通過瞳孔很少受到阻礙,故眼前房和眼後房的壓力大致相等。在病理情況下,房水通過瞳孔受阻礙時,如虹膜後粘連或瞳孔閉鎖,房水滯於眼後房內,導致眼內壓增高,臨床上稱為繼發性青光眼。[2]
(二)晶狀體
晶狀體無色透明,富有彈性,不含血管和神經。位於虹膜與玻璃體之間,呈雙凸透鏡狀,前面曲度較小,後面曲度較大。晶狀體外麵包以具有高度彈性被膜,稱為晶狀體囊。晶狀體實質由平行排列的晶狀體纖維所組成,周圍部,稱晶狀體皮質,較軟;中央部稱晶狀體核。晶狀體若因疾病或創傷而變混濁,稱為白內障。[2]
晶狀體借睫狀小帶(晶狀體懸韌帶)系於睫狀體。睫狀小帶由透明、堅硬、無彈性的纖維交錯構成。同一根纖維的粗細一致,不同的纖維間的粗細不同。晶狀體的曲度隨所視物體的遠近不同而改變。當視近物時,睫狀體內主要由環行排列的肌收縮,向前內牽引睫狀突使之變厚,睫狀小帶鬆弛,晶狀體則由於本身的彈性而變凸,特別是前部凸度增大,屈光力度加強,使進入眼球的光線恰能聚焦於視網膜上。當視運物時,與此相反。晶狀體改變曲度的能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弱,這是因晶狀體核部逐漸變大、變硬、彈性減退及睫狀肌逐漸萎縮之故。[2]
(三)玻璃體
玻璃體是無色透明的膠狀物質,表面覆被著玻璃體膜。它填充於晶狀體與視網膜之間,約占眼球內臟的4/5。玻璃體前面因以晶狀體及其懸韌帶為界,故呈凹面狀,稱玻璃體凹;玻璃體的其它部分與睫狀體和視網膜相鄰,對視網膜起支撐作用,若支撐作用減弱,可導致視網膜剝離。若玻璃體混濁,可影響視力。[2]
眼副器
編輯
眼副器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球外肌、眶脂體和眶筋膜等結構,有保護、運動和支持眼球的作用。[3]
眼瞼
眼瞼分上瞼和下瞼,位於眼球的前方,是保護眼球的屏障。上、下瞼之間的裂隙稱瞼裂。瞼裂兩側上、下眼瞼結合處分別稱為瞼內側、外側連合。瞼裂兩端成銳角分別稱內毗和外毗。瞼的游離緣稱瞼緣。瞼緣的前緣有睫毛,睫毛約有2-3行,上下睫毛均彎曲向前,有防止灰塵進入眼內和減弱強光照射作用。如果睫毛長向角膜,則為倒睫;產重的可引起角膜潰瘍、瘢痕、失明。內毗較圓鈍,附近有微凹陷的空隙,稱淚湖。淚湖的底部有薔薇色隆起,稱淚阜。在上、下瞼緣近內側端各有一小隆起稱淚乳頭,其頂部有一小孔稱淚點,是淚小管的開口。開口朝向後方,正對淚湖,便於吸入淚液。[3]
眼瞼由淺至深可分為5層:皮膚、皮下組織、肌層、瞼板和瞼結膜。瞼的皮膚薄,皮下組織疏鬆,缺乏脂肪組織。肌層主要是眼輪匝肌瞼部,該肌收縮閉合瞼裂。在上瞼還有上瞼提肌,該肌以寬闊的腱膜止於上瞼上部,可提起上瞼。瞼板及瞼板腺tarsal glands:瞼板為一半月形緻密結締組織板,上、下各一,上、下瞼板的內、外兩端借橫位的瞼內、外側韌帶與眶緣相連結。瞼內側韌帶較強韌,其前面有內毗動、靜脈越過,後面有淚囊,是施行淚囊手術時尋找淚囊的標志。瞼板內有許多呈麥穗狀分支的瞼板腺,與瞼緣垂直排列,其導管開口於瞼後緣。瞼板腺為特化的皮脂腺,分泌油脂樣液體,富含脂肪、脂酸及膽固醇,有潤滑瞼緣和防止淚液外溢作用。若瞼板腺導管阻塞,形成瞼板腺囊腫,亦稱霰粒腫。當瞼板腺化膿性感染時,臨床上稱為內麥粒腫;如感染位於睫毛毛囊或其附屬腺體,稱為外麥粒腫。在上瞼板上緣和下瞼板下緣處,各有一薄層結締組織膜連於眶上、下緣,稱為眶隔。它與眶骨膜相互延續,是眶筋膜的一部分。[3]
結膜
結膜是一層薄而光滑透明的粘膜,覆蓋在眼球的前面和眼瞼的後面,富含血管。按所在部位,可分三部:瞼結膜是襯覆於上、下瞼內面的部分,與瞼板結合緊密。在瞼結膜內表面,可透視深層的小血管和平行排列並垂直於瞼緣的瞼板腺。球結膜為覆蓋在眼球前面的部分。在近角膜緣處,移行為角膜上皮。在角膜緣處與鞏膜結合緊密,而其餘部分連結疏鬆易移動。結膜穹隆位於瞼結膜與球結膜互相移行處,其返折處分別構成結膜上穹和結膜下穹。結膜上穹較結膜下穹為深。當上、下瞼閉合時,整個結膜形成囊狀腔隙,稱結膜囊c。此囊通過瞼裂與外界相通。結膜各部的組織結構不完全相同,一般病變常局限於某一部位。如沙眼易發於瞼結膜、結膜穹;泡疹則多見於角膜緣部的結膜和球結膜。[3]
淚器
淚器由淚腺和淚道組成。淚道包括淚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3]
(一)淚腺
淚腺位於眶上壁前外側部的淚腺窩內,分泌淚液,有10~20條排泄管開口於結膜上穹的外側部。淚液借眨眼活動塗抹於眼球表面。實際上,角膜表面的上皮細胞表面具有微絨毛,經常保持角膜表面覆有一層淚液。淚液有防止角膜乾燥和沖洗微塵作用,此外尚含溶菌酶,具有滅菌作用。多餘的淚液流向淚湖,經淚點、淚小管進入淚囊,再經鼻淚管到鼻腔。[3]
(二)淚小管
淚小管為連結淚點與淚囊的小管,分上淚小管和下淚小管。它們分別垂直向上、下行,繼而幾乎成直角轉向內側匯合一起,開口於淚囊上部。淚點變位常引起淚溢症。[3]
(三)淚囊
淚囊位於眶內側壁前部的淚囊窩中,為一膜性的盲囊。上端為盲端,高於內眥,下部移行為鼻淚管。淚囊和鼻淚管貼附於淚囊窩和骨性鼻淚管的骨膜。淚囊的前面有瞼內側韌帶和眼輪匝肌瞼部的纖維橫過。眼輪匝肌還有少量的肌束跨過淚囊的深面。眼輪匝肌收縮時,牽引瞼內側韌帶可擴大淚囊,使囊內產生負壓,促使淚液流入淚囊。[3]
(四)鼻淚管
鼻淚管為膜性管道。鼻淚管的上部包埋在骨性鼻淚管中,與骨膜緊密結合;下部在鼻腔外側壁粘膜的深面,下部開口於下鼻道外側壁的前部。開口處的粘膜內有豐富的靜脈叢,故感冒時,粘膜易充血和腫脹使鼻淚管下口閉塞,使淚液向鼻腔引流不通暢,故感冒時常有流淚的現象。[3]
眼球外肌
眼球外肌包括運動眼球的4塊直肌、 2塊斜肌和上提上眼瞼的上瞼提肌,都是骨骼肌,統稱為視器的運動裝置。各直肌共同起自視神經孔周圍和眶上裂內側的總鍵環,在中緯線的前方,分別止於鞏膜的上、下、內側面和外側面。[3]
上瞼提肌起自視神經管前上方眶壁,在上直肌上方向前走行。前端成為腱膜,止於上瞼的皮膚、上瞼板。此肌收縮可上提上瞼,開大眼裂,由動眼神經支配。上直肌位於上瞼提肌下方,眼球上方,與眼軸約呈23角,止於眼球上方赤道之前的鞏膜,收縮使瞳孔轉向上內方。由動眼神經支配。內直肌位於眼球內側,止於眼球內側部赤道以前之鞏膜。該肌可使瞳孔轉向內側,由動眼神經支配。下直肌在眼球下方,止於眼球下部赤道以前的鞏膜。該肌可使瞳孔轉向下內方。由動眼神經支配。外直肌位於眼球外側,止於眼球外側部赤道以前的鞏膜。該肌收縮,使瞳孔轉向外側。由展神經支配。上斜肌位於上直肌與內直肌之間,起於總健環,以纖細的健通過附於眶內壁前上方的滑車,然後轉向後外,在上直肌下方止於眼球赤道後方的鞏膜。該肌收縮,使瞳孔轉向下外方。由滑車神經支配。下斜肌起自眶下壁的內側份近前緣處,向後外止於眼球下面中緯線後方的鞏膜。該肌可使瞳孔轉向上外方。由動眼神經支配。 [3]
眼球的正常運動,並非單一肌肉的收縮,而是兩眼數條肌協同作用的結果。如眼向下俯視時,兩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必須同時收縮;仰視時,兩眼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時收縮;側視時,一側眼的外直肌和另一側眼內直肌共同的作用;聚視中線則是兩眼內直肌共同作用的結果。當某一肌麻痹時,可出現斜視和復視現象。[3]
眶脂體
眶脂體是填充於眼球、眼肌與眶骨膜之間的脂肪組織塊。在眼球後方,視神經與眼球各肌之間含量較多,前部較少。眶脂體的功能是固定眶內各種軟組織,對眼球、視神經、血管和淚器起彈性軟墊樣的保護作用,尤其是使眼球運動自如,眼球後方的脂肪組織與眼球之間類似關節窩與關節頭的關系,允許眼球作多軸的運動;還可減少外來震動對眼球的影響。[3]
眶筋膜
眶筋膜包括眶骨膜、眼球筋膜鞘、肌筋膜鞘和眶隔。[3]
1.眶骨膜是疏鬆地襯於眶壁內面的漏斗形的膜,包容除顴神經和眶下神經、血管以外的一切眶內結構。向後在視神經管和眶上裂內側處續連於顱腔內骨膜,即硬腦膜外層;向前與面前部骨的骨膜相續連。[3]
2.眼球筋膜鞘是眶脂體與眼球之間的薄而緻密的纖維膜,又稱Tenon囊。此鞘包繞眼球大部,向前在角膜緣稍後方與鞏膜融合在一起,向後與視神經硬膜鞘結合。鞘後部堅厚,被出入眼球的血管、神經穿過;前部較薄,在眼外肌的附著處,延續為肌的筋膜鞘。眼球筋膜鞘內面光滑,與眼球之間稱鞏膜外隙,隙內有一些松軟而纖細的結締組織,故眼球在鞘內較靈活地活動。手術時,將麻醉劑注入鞏膜外隙。眼球摘除術,是在眼球筋膜鞘內進行。人工眼球術,是將眼球安置在鞘內。[3]
3.眼肌筋膜鞘作鞘狀包繞眶內各肌,包繞眼球外肌的筋膜鞘在前部與眼球鞘相延續。肌筋膜前部較厚,向後逐漸變薄弱。[3]
4.眶隔在上瞼板的上緣和下瞼板的下緣各有一薄層結締組織連於眶上緣和眶下緣,這層結締組織稱為眶隔。它與眶骨膜相互續連。[3]
血管神經
編輯
動脈
眼球和眶內結構血液供應主要來自眼動脈。當頸內動脈穿出海綿竇後,在前床突內側發出眼動脈。眼動脈在視神經下方經視神經管入眶,先居視神經外側,再經其上方而達眶內側,前行於上斜肌和上直肌之間,終支出眶達鼻背。其主要的分支如下:
1.視網膜中央動脈是供應視網膜內層的唯一動脈。它自眼動脈發出後,行於視神經下方,在距眼球約10~15mm處,在視神經的下方穿入視神經鞘內(走行長度為0.9~2.5mm),繼而行於神經內直至鞏膜篩板後,從視神經盤穿出,先分為上、下二支,再分成視網膜鼻側上、下和視網膜顳側上、下小動脈,分布至視網膜周邊部分,分別營養視網膜鼻側上、下,顳側上、下扇形區。臨床上,用眼底鏡可直接觀察這些結構,它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和預後的判斷,有重要意義。黃斑中央凹0.5mm范圍內無血管分布。[4]
視網膜中央動脈及其分支均有同名靜脈伴行。視網膜中央動脈是終動脈,在視網膜內分支間不吻合,也不與脈絡膜內的血管吻合,但在視神經鞘內和視神經內行於兩段的分支有吻合。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時可產生眼全盲。[4]
2.脈絡膜動脈,又稱睫後短動脈,有很多支,在視神經周圍穿入眼球,分布於脈絡膜。[4]
3.虹膜動脈,又稱睫後長動脈,有兩支,在視神經內、外側穿入鞏膜,在鞏膜與脈絡膜間前行至虹膜後緣,各分上、下二支,與睫前動脈的小支吻合,形成虹膜動脈大環,由此環再分支,呈輻射狀走向瞳孔游離緣,在該處吻合成虹膜動脈小環。[4]
4.睫前動脈,由眼動脈的各肌支發出,在鞏膜前部穿入,與虹膜動脈吻合。未入鞏膜前分出小支至球結膜。[4]
靜脈
眼球內的靜脈主要有:
1.視網膜中央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收集視網膜迴流的血液。[4]
2.渦靜脈,位於眼球中膜的外層,此靜脈不與動脈伴行,而集中構成4~6條,在眼球中緯線附近穿出鞏膜。收納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的靜脈。[4]
3.睫前靜脈,收集眼球前份的虹膜等處的血液迴流。這些靜脈以及眶內其它靜脈,最後匯入眼上、下靜脈。眼上靜脈起自眶內上角,向後經眶上裂注入海綿竇。因該靜脈與面靜脈有吻合,且無瓣膜,面部感染可經此侵襲顱內。眼下靜脈細小,位於視神經下方,起自眶下壁及內側壁的靜脈網,收集附近眼肌、淚囊和瞼的靜脈血,行向後分為二支,一支注入眼上靜脈,另一支經眶下裂匯入翼叢。[4]
神經
視器的神經支配來源較多,主要有:
(一)視神經
視神經起於眼球後極內側約3mm,行向後內,穿經視神經管入顱中窩。視神經被三層被膜包裹,這三層膜分別與腦的三層被膜直接延續,故蛛網膜下隙也沿視神經向眼球後部延伸,在眼球後部硬腦膜與鞏膜相續。硬腦膜於視神經管處分為兩層,外層與眶骨膜連續,內層延續為視神經的硬膜鞘,該鞘向前與眼球鞏膜融合。蛛網膜位於硬膜鞘的內面,向前至眼球處分為內、外二層,分別與鞏膜和軟膜融台,視神經周圍的硬膜下隙和蛛網膜下隙均與顱內的同名腔隙相互延續,但在眼球處形成盲端,若顱內壓增高,導致腦脊液的壓力增高,亦可使視神經周圍的盲管樣的蛛網膜下隙的壓力增高,壓迫視神經,引起視神經盤水腫。[4]
(二)支配輔助結構的神經
除視神經連於眼球外,其輔助結構的神經支配來源較多。動眼神經支配上瞼提肌、上直肌、內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滑車神經支配上斜肌展神經支配外直肌。眼球內肌的瞳孔括約肌和睫狀體肌由動眼神經內的副交感纖維支配;瞳孔開大肌由交感神經支配;感覺神經則來自三叉神經的眼支;淚腺分泌由面神經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