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航空模型興趣小組設計出如圖所示裝置

航空模型興趣小組設計出如圖所示裝置

發布時間:2022-12-06 20:27:34

A. 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對純鹼(Na 2 CO 3 )和小蘇打(NaHCO 3 )兩種固體進行實驗探究.

(1)酒精燈;燒杯(2)Ca(OH) 2 +CO 2 ═CaCO 3 ↓+H 2 O
(3)對比觀察法;探究純鹼和小蘇打兩種固體加熱是否分解

B. 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甲同學認為打開K 1 、關閉K 2 時,利用I、Ⅱ裝置,可進行的實

(1)根據裝置I、Ⅱ的導管進出口順序可知,裝置Ⅱ只能用來收集難溶於水的氣體,因此利用裝置I、Ⅱ可收集氧氣、H 2 等難溶於水的氣體.
故答案為:製取氧氣(或製取不溶於水的氣體)
(2)白磷燃燒會產生大量白煙,並放出熱量;白磷燃燒要消耗掉瓶中占空氣體積
1
5
的氧氣,所以待冷卻後打開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約占瓶內氣體體積的
1
5

故答案為: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熱,待冷卻後打開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約占瓶內氣體體積的
1
5

(3)①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其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所以要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發生反應,應向燒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
故答案為:紫色石蕊試液.
②要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我們可進行如下操作:關閉K 1 、K 2 ,打開K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廣口瓶中,關閉K,充分反應後打開K 2 ,Ⅲ中稀鹽酸倒流入Ⅰ,說明廣口瓶中的氣體減少了;另外I中還會有氣泡產生,因為從Ⅲ中流入的稀鹽酸與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產物反應,產生了氣體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關閉K 1 、K 2 ,打開K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廣口瓶中,關閉K,充分反應後打開K 2 ,Ⅲ中稀鹽酸倒流入Ⅰ中有氣泡產生.

C. 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裝置.(1)打開分液漏斗,發現其中的液體不能流下,可能的原因是_____

(1)使用復分液漏斗時應製取下塞子,使分液漏斗內的壓強等於大氣壓強,保證液體順利流出,打開分液漏斗,發現其中的液體不能流下,可能的原因是分液漏斗瓶塞未打開;
(2)①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固體混合能生成氧氣,使氣球脹大,該反應屬於分解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

MnO2
.

D. 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用夾子夾住激光筆,桌面上放置兩塊平面鏡...........

選B
感覺應該是道物理題。。。

E. 某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當用力擠壓裝滿水的玻璃瓶時,會看到細玻璃管內的水面明


A 磁場客觀存在,但不能直接觀察.為形象地描述磁場的特點及分布規律,人們假想處了磁感線.採用的是建立模型法.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B 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和導體的電阻都有關系.在研究電流與電壓(或電阻)時,必須保持電阻(或電壓)不變.採用的是控制變數法.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C 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音叉發聲時雖在振動,但不易直接觀察.將乒乓球靠近發聲的音叉,可以發現乒乓球被彈起,從而證明音叉在振動.採用的是放大法.此選項符合題意;
D 在串聯電路中,一個電阻產生的作用與多個電阻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採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F. 航模興趣小組設計出一架遙控飛行器,試飛時,飛行器從地面由靜止開始

1/2at平方 =64, t=8s, a=2m/s平方 ; g=10時 可以再飛64*2/10=12.8m,所以最大高度h=64+12.8=76.8m

G. 某興趣小組設計了一種實驗裝置,用來研究碰撞問題,其模型如圖所示不用完全相同的輕繩將N個大小相同、質

(1)本題中的兩球相碰,均可看成是「一靜一動彈性碰撞模型」.因為每個球的質量依次遞減,碰後不會出現入射球反彈的情況.如果入射球質量為m 1 ,被碰球質量為m 2 ,碰前m 1 的速度為v 1 ,碰後兩球的速度分別為v 1 ′、v 2 ′由動量守恆定律和機械能守恆定律得:
mv 1 =m 1 v 1 ′+m 2 v 2
1
2
m V 1 2 =
1
2
m V′ 1 2 +
1
2
m V′ 2 2
得: V′ 1 =
m 1 - m 2
m 1 + m 2
V 1 V′ 2 =
2 m 1
m 1 + m 2
V 1
本題主要應用v 2 ′當n取代1時,n+1就取代2.
設n號球質量為m,與n+1號球碰撞後的速度分別為v n ′、v n+1 ′取水平向右為正方向,據題意有n號球與n+1號球碰撞前的速度分別為v n 、0、m n+1 =km n
根據動量守恆,有m n V n =m n V′ n +km n V′ n+1 …①
根據機械能守恆,有
1
2
m n V n 2 =
1
2
m n V′ n 2 +
1
2
k m n V′ n+1 2 …②
由①②得: V′ n+1 =
2 V n
k+1
( V′ n+1 =0捨去) …③
(2)設1號球擺至最低點時的速度為v 1 ,由機械能守恆定律有:
m 1 gh=
1
2
m 1 V 1 2 …④
v 1 =

H. 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了以下實驗.

「讓裝置與大氣連通使稀鹽酸可以順利流下」是不對的。
HCL的重力可以使溶液滴落到A瓶中,A中化學反應迅速且劇烈使漏斗末端產生負壓從而加註更多的HCL。A產生的氣體在常溫下較容易和B中的溶液發生反應,雖不是很充分,但足以使B瓶壓力大於A瓶,所以不打開K1會引起B瓶塞頂起。

I. 我想做一個滑翔飛機模型,不是遙控的,將四驅車的四個輪裝上螺旋槳,橫著安裝在機翼那裡,再在飛機底部安裝

首先,1樓的回答完全是在騙回復,如果LZ真是做成F22,A320什麼的,不用模型專用動力,別想飛起來,而且滑翔機一般不會做成像真模型,而是套用常見的滑翔機,也就是有較大翼展,很高的翼寬比來獲得低速下的升力。
額。。。大概的了解了你的想法,首先,用四驅車底盤作為滑翔機動力,還是順著機翼軸線安放,這很明顯已經違背了製作動力滑翔飛機的基本原理的。、
我們拋開你的滑翔飛機是否能帶起裝電池的四驅車底盤,先討論底盤是否可行。
問題在於四驅車底盤的重心。如果你真的系統的玩過四驅車,你就會發現,如果沒有進行配重的話,四驅車的重心是位於電池組靠動力組一側的,也就是說,重心並不在底盤的幾何中心,因此,當你橫著放在機翼中部時會有兩種情況,1、底盤橫軸線與模型中軸線重合,這樣螺旋槳左右對稱,但是由於底盤重心問題,勢必需要進行配重,很明顯,這大大增加了模型的重量,讓其飛起來的難度更高。2、重心與模型中軸線重合,這樣雖不需配重,但問題更嚴重,由於兩側螺旋槳不再左右對稱,兩側螺旋槳所給力矩不同一,如不經過精確計算增加調速齒輪,根本就飛不起來。因此這種方案從滑翔機角度來說是完全不可取的。
我們再說四驅車。。。真心講,很重啊。。而且四驅車動力組的齒輪配比並不適合帶動螺旋槳。我小時候,准確的說是小學到初中,課外興趣小組就是四驅車與航空模型;當時的四驅車動力組只有三組,1:4的彎道型低速大扭矩配比,搭配大扭力電機,用於多彎低速賽道,追求加速度,1:3.5的中庸配比,合適綜合賽道,可根據賽道情況使用大扭力或者高速電機獲得不同側重。1:3甚至1:2.5的高速配比(1:2.5搭配大扭力電機,100米直線賽道很給力啊),專門用於無大角度轉彎的高速賽道。
以上三種配合比,都是針對驅動較重的四驅車而定的,而且四驅車用電機與航模用電機相比,在同樣輸出下,四驅車電機重太多了,而且無論是哪種配合比,都達不到螺旋槳的轉速要求的,一般滑翔機用螺旋槳最佳轉速約為2000左右,而四驅車輪轉速僅數百轉。所以一般無控滑翔機想要飛得長久,就得盡量減輕重量,因此一般都是兩節7號電池或者4.5V鋰離子電池搭配延時開關,電機直連較小直徑的螺旋槳來提供動力,結構簡單,重量輕。而如果LZ使用四驅車作為動力的話,如果滑翔飛機模型真的能帶起來,那麼它肯定能帶一套能提供10~15分鍾動力的鋰離子電池+自帶電源兩通道無線電接收機+兩台舵機+線纜+電機+螺旋槳的標准滑翔機配置,而這些東西百來塊錢就能買到,TB還是很方便的。
也不要說四驅車最多能驅動四個螺旋槳,但請記住,終究只有一台電機,而且齒輪組是要消耗動力的,歸根結底還是電池組的輸出能力,相比之下,現在電動航模用的鋰離子電池要比傳統電池給力得多。
以上就是這些,N年前(15年前?不記得了)的江蘇省四驅車錦標賽青少年個人組第9名(差一名就進全國大賽啊,最後直線加速賽忘記換電池了)+蘇州市航模比賽三界一等獎+現任母校航模興趣小組課外輔導員敬上,希望對你有用。

與航空模型興趣小組設計出如圖所示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莞市永克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86
江玲皮卡車儀表盤左上角是什麼表 瀏覽:485
流體壓強和流速關系的實驗裝置 瀏覽:494
如何抓軸承 瀏覽:471
口罩超聲波機怎麼調 瀏覽:998
導纜裝置的位置與作用 瀏覽:796
閥門的芯體里是什麼材料 瀏覽:216
餐廳紙巾生產設備需要多少錢一套 瀏覽:987
電冰箱製冷系數測量實驗裝置 瀏覽:472
電動車前工具箱怎麼換 瀏覽:431
11年捷達車空調不製冷怎麼回事 瀏覽:878
用cad畫五金製品難嗎 瀏覽:799
廣東直銷美容儀器怎麼樣 瀏覽:95
人防密閉閥門套什麼定額 瀏覽:537
老款思域後輪軸承怎麼拆 瀏覽:40
天然氣閥門井鑰匙創新 瀏覽:702
什麼地方賣吸氧器材 瀏覽:98
實驗室化學反應裝置圖 瀏覽:793
鑄造銀條模具什麼材質 瀏覽:413
軸承加工什麼工藝 瀏覽:494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