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有哪些機械化
古代有的機械很簡單,如水磨,風車,最有名的是圓明園里的水力鍾,12獸首就是它的部件
B. 機械介紹
http://ke..com/view/15257.html?wtp=tt
jī xiè
①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機器以及槍炮等都是機械。
②比喻方式拘泥死板,沒有變化;不是辯證的:工作方法太~。
機械(machine),源自於希臘語之mechine及拉丁文mecina,原指「巧妙的設計」,作為一般性的機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主要是為了區別與手工工具。現代中文之「機械」一詞為機構為英語之(mechanism)和機器(machine)的總稱。
機構的特徵有:
機械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
機械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
機器具備機構的特徵外,還必須具備第三個特徵即能代替人類的勞動以完成有用的機械功或轉換機械能,故機器能轉換機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機械功的機構。從結構和運動的觀點來看,機構和機器並無區別泛稱為機械。
機構和機器的定義來源於機械工程學,屬於現代機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中文機械的現代概念多源自日語之「機械」一詞,日本的機械工程學對機械概念做如下定義(即符合下面三個特徵稱為機械machine):
機械是物體的組合,假定力加到其各個部分也難以變形。
這些物體必須實現相互的、單一的、規定的運動。
把施加的能量轉變為最有用的形式,或轉變為有效的機械功。
(<<新華詞典>>的解釋):一切具有確定的運動系統的機器和機構的總稱。如機床·拖拉機等;呆板;不靈活。
1。通常的解釋:
機械是簡單的裝置,它能夠將能量、力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它能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創造出新的物件.在生活中,我們周圍有數不清的不同種類的機械在為我們工作。
機械的日常的理解是機械裝置,也就是各種機器與器械。
2。重要性的解釋:
從機械專業的角度來說:機械具有相當重要的基礎地位。
機械是現代社會進行生產和服務的五大要素(即人、資金、能量、材料和機械)之一。
在馬克思說到工業社會時候,說工業社會,尤其是大工業社會,即用機器生產機器的時代。
無論從生活中接觸的各種物理的裝置,如電燈 電話 電視機 冰箱 電梯等等都包含有機器的成分,或者包含在廣義的機械之中,而從生產中來看,各種機床,自動化裝備,飛機,輪船,神五,神六等等,都缺不了機械。
更不用說化工廠,電廠等。
所以,毫不誇張的說,機械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礎。如果有人要說農業也是基礎的話,也無可厚非,但是在現代的社會來說,機械做為整個工業和工程的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認為也是社會一根大柱子。
任何現代產業和工程領域都需要應用機械,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各種機械了,如汽車、自行車、鍾表、照相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機、吸塵器,等等。
C. 機械知識
詞目:機械 拼音:jīxiè
釋義
1.利用力學等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各種機器、齒輪、槍炮等均是機械。《莊子·天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辯亡論》下:「昔蜀 之初亡,朝臣異謀,或欲積石以險其流,或欲機械以御其變。」「《前進,鋼鐵的大軍》:「他們都是工農出身的戰士,一旦從敵人奪得機械,便能熟練地加以掌握。」 2.巧詐;機巧。《淮南子·原道訓》:「故機械之心,藏於胸中,則純白不粹,神德不全。」「機械,巧詐也。」 宋邵雍 《旋風吟》之一:「安有太平人不平,人心平處固無爭。棊中機械不願看,琴里語言時喜聽。」《明史·楊恂傳》:「且其機械獨深,朋邪日眾,將來之禍,更有難言者。」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然利己者必損人,種種機械,因是而生,種種寃愆,因是而造。」 3.桎梏,束縛。金 蔡松年《庚申閏月從師還自潁上對新月獨酌》詩:「自要塵網中,低眉受機械。」清 李漁 《玉搔頭·錯獲》:「逃難纔離驚駭,又無端忽遇降禍的公差。將宦門無罪女裙釵,當做脫逃欽犯施機械。」4.呆板、不靈活。張天翼 《春風》二:「那個施國興 機械地站了起來。」洪深 《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三章一:「可是,『一切戲劇都是教育』這句話,不可理解得太機械了。」楊朔 《木棉花》:「他們仍然是機械地在崗棚上掛起一面紅旗。」
編輯本段簡介
機械[jīxiè] 1. [machine;machinery]∶利用力學原理構成的 機械
裝置 2. [mechanical;rigidly;inflexibly]∶比喻拘泥於成規,刻板而不知變通 機械(machine),源自於希臘語之mechine及拉丁文mecina,原指「巧妙的設計」,作為一般性的機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主要是為了區別與手工工具。現代中文之「機械」一詞為機構為英語之(mechanism)和機器(machine)的總稱。機構的特徵有:機械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機械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機器具備機構的特徵外,還必須具備第三個特徵即能代替人類的勞動以完成有用的機械功或轉換機械能,故機器能轉換機械能或完成有用代機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中文機械的現代概念多源自日語之「機械」一詞,日本的機械飲用品對機械概念做如下定義(即符合下面三個特徵稱為機械machine): 1.機械是物體的組合,假定力加到其各個部分也難以變形。 2.這些物體必須實現相互的、單一的、規定的運動。 3.把施加的能量轉變為最有用的形式,或轉變為有效的機械功。
編輯本段概念
中文概念
「機械」詞語由「機」與「械」兩個漢字組成。「機」——原指局部的關鍵機件;「械」——在中國古代原指某一整體器械或器具。這兩字連在一起,組成「機械」一詞,便構成一般性的機械概念。未來的工業發展還是很可觀的,畢竟社會需要發展,就不可以缺少機械.「機」 在古漢語中原指某種、某類特定的裝置,後來又泛指一般的機械。《尚書·太甲》有「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度,則釋」。《莊子·齊物論》:「其發若機括。」《釋文》稱:「機,弩牙;括,箭括。」《說文解字》對「機」的解釋是「機,主發者也」,指弩機。《莊子·山林》道:「豐狐,文豹……不免於網羅機辟之患」即指夾子一類的裝置。古代之「機抒」指織布機。《淮南子·泛論》載「伯余之初作衣也,……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後世為之機抒勝復以便其用。」《史記·酈生傳》有「農夫釋耒,二女下機」。由此可知,「機」之本義指機械裝置中構成轉動副的轉動構件。
「械」在古代中國指器械、器物等實物。《莊子·天地》載「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其「械」在此為一般器械或器具;《墨子·公輸》:「公輸般為楚造雲梯之械」在此指兵器;《漢書·司馬遷傳》載:「淮陰(韓信),王也,受械於陳」,在此「械」指刑具。 《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載「。.....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湯,其名曰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俯而不對。」這段對話為子貢與老人的對話給出了機械的概念界定即「機械是能用力甚寡而見功多的器械」。《韓非子》卷十五《難》二中有類似的論述:「審於地形、舟車、機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則入多。」故此中國最遲在戰國時期已形成了與現代機械工程學之「機械」涵義較相近的概念。
西方概念
西方最早的「機械」定義為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i)在其著作《建築十書》給定為「機械是把木材結合起來的裝置,主要對於搬運重物發揮效力」,機械和工具作了區別:「機械(machane)和工具(organon)之間似乎有著以下的區別。即機械是以多數人工和很大的力量而發生效果的,如重弩炮和葡萄壓榨機。而工具則是一名操縱人員慎重地處理來達到目的的,如蠍形輕弩炮或不等圓的螺旋裝置。因此工具和機械都是利用上不可缺少的東西。」亞歷山大利亞·希羅(Heron of Alexandria)在1世紀最早討論了機械的基本要素,他認為機械的要素有五類:輪與軸,杠桿,滑車,尖劈,螺旋。希羅的論述反映了古典機械的特徵。 1724年德國萊比錫機械士廖波爾特(Leopold)給出的定義為「機械或工具是一種人造的設備,用它來產生有利的運動;同時在不能用其他方法節省時間和力量的地方,它能做到節省」。英國機械學家威利斯(R.Willis)在其《機構學原理》(The Principle of Mechanism,1841年)所給的定義是:「任何機械(machine)都是由用各種不同方式連接起來的一組構件組成,使其一個構件運動,其餘構件將發生一定的運動,這些構件與最初運動之構件的相對運動關系取決於它們之間連接的性質。」德國機械學家勒洛(F.Reuleaux )在其《理論運動學》(Theoretische Kinematik ,Grundzüge einer Theorie des Maschienenwesens ,1875年)中的定義為「機械是多個具有抵抗力之物體的組合體,其配置方式使得能夠藉助它們強迫自然界的機械力做功,同時伴隨著一定的確定運動。」 總體來講,機械就是能幫人們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的工具裝置,像筷子、掃帚以及鑷子一類的物品都可以被稱為機械,他們是簡單機械。而復雜機械就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簡單機械構成。我們通常把這些比較復雜的機械叫做機器(小學五年級下冊科學教科書)。
編輯本段特徵
機械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 機械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 機器具備機構的特徵外,還必須具備第三個特徵即能代替人類的勞動以完成有用的機械功或轉換機械能,故機器能轉換機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機械功的機構。從結構和運動的觀點來看,機構和機器並無區別泛稱為機械。
編輯本段定義
基本定義
機構和機器的定義來源於機械工程學,屬於現代機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中文機械的現代概念多源自日語之「機械」一詞,日本的機械工程學對機械概念做如下定義(即符合下面三個特徵稱為機械machine): 機械是物體的組合,假定力加到其各個部分也難以變形。 這些物體必須實現相互的、單一的、規定的運動。把施加的能量轉變為最有用的形式,或轉變為有效的機械功。 一切具有確定的運動系統的機器和機構的總稱。如機床·拖拉機等;呆板;不靈活。 機械工程就是以有關的自然科學和技 機械
術科學為理論基礎,結合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技術經驗,研究和解決在開發設計、製造、安裝、運用和修理各種機械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的一門應用學科。 各個工程領域的發展都要求機械工程有與之相適應的發展,都需要機械工程提供所必需的機械。某些機械的發明和完善,又會導致新的工程技術和新的產業的出現和發展。例如大型動力機械的製造成功,促成了電力系統的建立;機車的發明導致了鐵路工程和鐵路事業的興起;內燃機、燃氣輪機、火箭發動機等的發明和進步,以及飛機和航天器的研製成功導致了航空、航天事業的興起;高壓設備的發展導致了許多新型合成化學工程的成功等等。 機械工程就是在各方面不斷提高的需求的壓力下獲得發展動力,同時又從各個學科和技術的進步中得到改進和創新的能力。
D. 古代機械史的發展
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史前期),人類已廣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搬運重物的工具有滾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時就已使用這類工具。公元前3500年後不久,古巴比倫的蘇美爾已有了帶輪的車,是在橇板下面裝上輪子而成。
史前期的重要工具有弓形鑽和制陶器用的轉台。弓形鑽由燧石鑽頭、鑽桿、窩座和弓弦等組成。往復拉動弓便可使鑽桿轉動,用來鑽孔、擴孔和取火。弓形鑽後來又發展成為弓形車床,成為更有效的工具。
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約公元前2686~前2181)的早期,開始將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屬鐮刀用於農業。銅制工具的製造多用鍛打法。約公元前2500年,歐亞之間地區就曾使用兩輪和四輪的木質馬車。埃及古代墓葬中曾發現公元前1500年前後的兩輪戰車。敘利亞在公元前1200年製造了磨穀子用的手磨。
在建築和裝運物料過程中,已使用了杠桿、繩索滾棒和水平槽等簡單工具。滑輪最早出現於公元前8世紀,亞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機構。絞盤最初用在礦井中提取礦砂和從水井中提水。這時,埃及的水鍾、虹吸管、鼓風箱和活塞式唧筒等古代水力機械也得到初步的發展和應用。
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四百年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被稱為古典文化時期。這一時期在古希臘誕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們對古代機械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如學者希羅關於五種簡單機械(杠桿、尖劈、滑輪、輪與軸、螺紋)推動重物的理論,至今仍有意義。這一時期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進,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鋸、弓形鑽、鏟和鑿外,還發展了球形鑽、能拔鐵釘的羊角錘、伐木用的雙人鋸等。廣泛使用的還有長軸車床和腳踏車床,用來製造傢具和車輪輻條。腳踏車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紀,為近代車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沖制錢幣也是這一時期金屬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現代成批生產技術的萌芽。但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這種技術失傳了幾百年。
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古希臘人在手磨的基礎上製成了石磨。這是機械和機器方面的進步。約在同時,古羅馬也發展了驢拉磨和類似的石輪磨。
齒輪系在歐洲最早的應用是裝在戰車用來記錄行車里程的里程計上。杠桿原理在機械上的應用此時已較普遍,如用在建築上起吊重物的滑車和復式滑車。馬車和戰車也有了改進。
這時期在古代水力機械方面的發展是,首先擴大了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車的使用范圍;創造了渦形輪和諾斯水磨等新的流體機械,前者靠轉動螺紋形桿,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主要用於羅馬城市的供水,後者用來磨穀物,靠水流推動方葉輪而轉動,其功率不到半馬力。功率較大的有維特魯維亞水磨,水輪靠下沖的水流推動,通過適當選擇大小齒輪的齒數,就可調整水磨的轉速,其功率約三馬力,後來提高到五十馬力,成為當時功率最大的原動機。
利用活塞和氣缸製成的壓力泵和吸水泵,在此時期也有發展。最早出現的是用來滅火的菲羅壓力泵,後來又有了從井中提水的吸水泵和壓力泵,以及羅馬人用於滅火的雙筒柱塞泵。
熱力機械這時主要是作為希臘學者和哲學家們的玩物而出現的。在公元一世紀,希羅的汽轉球(又叫風神輪)就是一例。汽轉球下部的蒸鍋盛水,其上用支管連接著一隻空心球。球上有兩支方向相反的切向噴口。當鍋下燒火、球內的水沸騰變成蒸汽噴出時,如產生的噴氣反作用推力足夠大,便會推動球體不斷轉動。汽轉球作為第一個把蒸汽壓力轉化為機械動力的裝置而聞名於世,它也許是最早應用噴氣反作用原理的裝置。
公元400~1500年時期屬於中世紀,1000年以前為中世紀的前期,1000~1500年為後期,以後的250年為臨近工業革命時期。
中世紀的前期延綿約600年,機械技術的發展因古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化處於消沉而陷於長期停頓。後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意、法,英等國相繼興辦大學,發展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培養人才,同時又吸取了當時中國、阿拉伯和伊斯蘭帝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機械技術開始恢復和發展。
首先在西歐開始用煤冶煉生鐵,製造了大型鑄件。隨著水輪機的發展,已有足夠的動力來帶動用皮革製造的大型風箱,以獲得較高的熔化溫度,鑄造大炮和大鍾的作坊逐漸增多,鑄件重量漸漸增大。在農業方面創造出裝有曲凹面犁板的犁頭,以取代羅馬時代的尖劈犁頭。
這個時期還出現了手搖鑽,其構造表明,曲柄連桿機構的原理已用於機械。加工機械方面出現了大輪盤的車床。12世紀和13世紀後半期,先後出現了裝有繩索擒縱機構的原始鍾和天平式的鍾。天平式的鍾是第一種實際應用的機械式的鍾,其中裝有時針和秒針,表明時鍾齒輪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15世紀的歐洲家庭中已得到較為普遍的應用。
表是公元1500年前開始製造的。重要的改進是用螺旋彈簧代替重物以產生動力,此外還加了棘輪機構。機械式鍾表創造的成功,不僅為現代文明所必需,也推動了精密零件的製造技術。機械式鍾表後來又得到全面改進,如單擺式時鍾取代了原來的天平式時鍾。1676年,英國為格林威治天文台製作了擺長不同的兩種精密時鍾。這時期的懷表採用雙金屬條,解決了平衡輪的溫度補償問題。
在古代水力機械方面,出現了下沖或上沖式水輪機(水磨),以及風磨和風輪機。水平下沖式水輪機是由早期水磨改進而成的,到12、13世紀已用作采礦、粉碎、冶煉等作業的動力。這種水輪機經過改進後,於14世紀又發展成為大型上沖式水輪機,用於提升礦石。這一時期西歐在水力利用方面有很大進展,水輪機作坊迅速增加。
公元1500~1750年,機械技術發展極為迅速。材料方面的進展主要表現在用鋼鐵、特別是用生鐵代替木材製造機器、儀器和工具。同時,為了解決采礦中的運輸問題,在1770年前後,英國發展了馬拉有軌貨車。先是用木軌,後又換成鐵軌。
這一時期工具機也獲得了不少成就,比如製造出水力輾軋機械和幾種機床,如齒輪切削機床、螺紋車床、小型腳踏砂輪磨床及研磨光學儀器鏡片的拋光機等。水泵在此時期也有了發展,它主要用於解決當時礦井排水和城市供水問題,包括礦井排水泵、正向旋轉泵(1588)和離心泵(1689)等。
這時義大利發明了水壓空氣壓縮機(俗稱水風箱),它可用作熔煉鋼鐵的鼓風機,以取代舊式的皮老虎。1759年又出現了大型鼓風機。風力機械如風磨的應用也更廣泛,數量增加,僅英國就已有數千台之多,用於磨粉、泵水和鋸木。
在動力機械方面,1698年,英國的薩弗里製造的礦井蒸汽水泵,被稱為「礦工之友」,它開創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1705年,英國的紐科門發明大氣式蒸汽機,它雖然很不完善,但卻是第一台工作比較可靠的蒸汽機,主要用於提水,功率可達六馬力,這種蒸汽機在1750在前已在歐洲推廣,後來又傳到美國。
這一時期,在歐洲誕生了工程科學。許多科學家,如牛頓、伽利略、萊布尼茲、玻意耳、胡克等,他們為新科學奠定了多方面的理論基礎。
為了鼓勵創造發明,義大利和英國分別在1474和1561年建立了專利機構。十七世紀60年代還建立了科學學會,如英國皇家學會。英國於1665年開始出版科學報告會文獻,法國約於同時建立了法國科學院。俄、德兩國也分別於1725和1770年建立了俄國科學院和柏林科學院。這些學術機構沖破了當時教會的禁錮展開自由討論,交流學術觀點和實驗結果,因而極大的促進了科學技術以及機械工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