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光學儀器如何進行使用
光學儀器使用時,首先需要明確一切的工作原理以及檢測的方向,這樣在操作過程當中,嚴格按照的使用方法進行正確操作就可以。
❷ 光學實驗室裡面一般需要哪些輔助工具
通用工具:千分尺、內六角扳手、膠帶、光學膠等;光纖相關:光纖接頭、光纖剪刀、剝離工具、檢驗鏡等;光學元件:擦鏡紙、除灰套裝、光學元件夾具等;電子用品:SMA或BNC電線、萬用表、防靜電工具等;螺絲:各種規格、各種型號都得備著;激光防護:激光眼鏡、遮光布、不可見光顯示屏。上下水,動力電,掃把拖布吸塵器網線電腦日光燈一大堆插線板這些不提基本的光學平台升降台平移台旋轉台鏡架直尺三角板捲尺記號筆扳手改刀螺釘螺帽螺栓剪刀美工刀這種也不提了示波器、頻譜分析儀之類的東西也不提了你需要自然會去搞空調:對某些設備的熱穩定性能起到幫助除濕機:沒這東西在四川這種地方會哭溫度計/濕度計:用於檢驗上面倆的工作成果很厚的遮光用的窗簾:用於創造黑暗的環境。沒有窗戶當然更好了紗布:用於擦拭綢布:用於包裹暫時不用的元件那種什麼紙:就是包裹鏡片的紙……我也沒特別買就是用買鏡片附送的紙就夠用了吹灰球:用於清潔那些不能擦的元件乾燥櫃:存放元件白紙:用於觀察某些幾乎不反光的表面上光斑的位置熱敏紙:用於觀察紅外光斑的位置,對室溫要求比較高畫著同心圓和放射線的白紙:用於觀察角錐鏡這類元件的質量。另外我也用來觀察楔片的方向……透明膠和雙面膠:固定以上各種紙很多很多的紅色HeNe激光器:用於指示水平儀:我也說不上有啥用但就是經常用……通常我是拿來看一段光是否水平孔闌:通常在合束的時候拿來標記某個光在某點的位置吸波材料:用於擋光,如果你的光不是那種可以簡單擋住的光的話防護眼鏡:保護眼睛,如果你的光是那種沾到就要出事的光的話CCD光束分析儀:確認紅外光斑的形狀,比一團糊的熱敏紙強多了功率計:用於檢測光源輸出功率。
❸ 普通光學顯微鏡能做哪些趣味實驗。
《有趣實驗》網路網盤免費在線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gsEKw8uhIHk3G0euylhHwA
❹ 有趣的光學實驗有哪些
首先將雞蛋用蠟燭熏黑,然後丟進水裡,蛋殼部分區域彷彿變成了銀色,所以很多人稱其為「銀蛋錯覺」。
❺ 關於聲、光學的物理儀器製作
中學生物理探究實驗小製作競賽器材。
可以完成初中全部光學實驗
器材:
1、光源組合件,2、光具插座3隻,3、水槽,4、單縫板、
5、三縫板、6、五縫板7、小孔板3塊8、園孔板9、白屏10、
平面玻璃板11、平面鏡2塊12、園刻度盤
13、單縫罩14、幻
燈片罩15、f=40mm帶手柄凸透鏡16、f=50mm帶手柄凸透鏡,17、陀螺18、園錐19、凸透鏡20、凹透鏡21、凸面鏡
22、凹面鏡23、三稜柱鏡24、半圓玻璃磚,25、大燒瓶
26、小燒瓶27、燒瓶支架,28、溫度計29、激光筆30、
蠟
燭盒31、橡皮塞32、白色字33、黑色字34、三基色轉盤
(彩紙片)35、七色轉盤(彩紙)36、儀器包裝盒
37、彩色說明書。
可演示主要光學實驗:
1、分解太陽光(色散)2、白光的色散3、色光的混合4、光在空氣中的直線傳播5、光在水中的直線傳播
6、光在玻璃中的直線傳播7、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發生折射8、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時發生折射
9、光通過三棱鏡後發生偏折10、影子的形成和變化11、小孔成像12、探究光的反射規律13、平面鏡成像
14、兩塊平行平面鏡成像15、兩塊互成角度的平面鏡成像16、潛望鏡光路17、探究凹面鏡的會聚作用
18、探究凸面鏡的發散作用19、探究凸透鏡的會聚作用20、探究凹透鏡的鏡的發散作用21、測凸透鏡的焦距
22、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23、探究自製小水滴顯微鏡24、放映幻燈片。
看實驗照片請登錄:科普器材網
❻ 實驗一 偏光顯微鏡
一、預習內容
1.顯微鏡的基本部件及功能;
2.顯微鏡的調試與校正。
二、實驗要求
1.熟悉偏光顯微鏡的結構;
2.掌握偏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三、實驗內容和步驟
偏光顯微鏡是學習岩石學和礦物學必不可少的儀器設備,如圖1-1所示。
(一)裝卸目鏡和物鏡
將目鏡(10倍或5倍)對准目鏡孔,輕輕插入鏡筒上端,調整目鏡間的距離使之與自己雙眼間的距離相當。此時通過目鏡看向視域,輕輕旋轉以調整目鏡中的十字絲方向,使之呈東西、南北方向。
物鏡分為兩種類型———彈性夾型和轉盤型,本實驗室所使用的偏光顯微鏡之物鏡為轉盤型。安裝時從鏡頭盒取出物鏡放置在轉換器上旋緊。將物鏡裝好後,打開鎖光圈,目視鏡筒內,轉動反光鏡使之對准光源,直至視域最明亮為止。
裝卸物鏡需將物台下降(或將鏡筒提升)到一定高度,以免碰壞鏡頭。在整個裝卸過程中,目鏡或物鏡都應輕拿輕放,切忌用手觸摸鏡頭。
(二)調節照明(對光)
檢查電源連接情況,將電壓調節至最低,打開電源開關,並去掉上偏光鏡,調節電壓旋鈕使電壓升高,直至亮度合適為止。
圖1-1 XP-213型透射偏光顯微鏡
光線強度太大或太小都易使眼睛疲勞,故應根據薄片(如透明度)和偏光系統等適當調節照明亮度。調節裝置主要有兩個:光源開關和鎖光圈,前者控制光強,後者控制進光量。
(三)調節焦距(准焦)
調節焦距是為了使薄片中的物像清晰可見。「調節焦距」或「准焦」是一種習慣性的說法,實際上是調節物距,即調節物鏡與薄片中礦物之間的距離,使物鏡成的礦物實像位於目鏡一倍焦距之內的合適位置上,以便通過目鏡可以看到清晰的、放大的礦物虛像。准焦的步驟如下:
1.放置薄片
完成裝卸鏡頭及調節照明之後,將欲測礦片置於物台中心,並用物台上的一對彈簧夾把礦片固定好,使薄片的蓋玻璃朝上,否則不能准焦,特別是使用高倍物鏡時應尤其注意。
2.低倍物鏡的准焦
將低倍物鏡旋至工作范圍,從鏡頭側面觀察(視線基本與物鏡同一高度),轉動粗動調焦螺旋,使鏡筒下端的物鏡與物台上的薄片比較靠近為止。從目鏡中觀察,轉動粗動調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或使物台上升至視域內物像基本清楚,再轉動微動調焦螺旋,直至視域內物像完全清晰為止。
准焦以後,物鏡前端與薄片平面之間的距離稱工作距離。工作距離的長短與物鏡的放大倍率有關。一般說來,物鏡的放大倍率愈小,工作距離愈長,物鏡的放大倍率愈大,工作距離愈短。在顯微鏡的說明書中可以查到不同放大倍率物鏡的工作距離。
3.中倍物鏡的准焦
從低倍物鏡的准焦位旋上中倍物鏡,一般應在准焦位附近,調節物台或鏡筒升降螺旋(一般只要調節微動螺旋),直到物像完全清晰為止。
4.高倍物鏡的准焦
在中倍物鏡的准焦位上旋上高倍物鏡(旋上前要檢查蓋玻片是否朝上),一般應在准焦位附近。調節微動螺旋,直到物像完全清晰為止。
使用高倍物鏡調節焦距時,絕不能眼睛看著鏡筒內而下降鏡筒或上升物台。因為這樣很容易使物鏡與薄片相碰,不僅壓碎薄片而且易損壞物鏡。因為高倍物鏡的工作距離很短,准焦後物鏡幾乎與薄片平面接觸。如果薄片上的蓋玻璃向下放時,根本不能准焦,而且最容易壓碎薄片及損壞物鏡。初學者最好先使用低倍或中倍物鏡准焦後,再換用高倍物鏡准焦。
(四)校正中心
在偏光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中,物台的旋轉軸、物鏡中軸及目鏡中軸應當嚴格在一條直線上。此時,轉動物台,視域中心(即目鏡十字絲交點)的物像不動(圖1-2A),其餘物像繞視域中心做圓周運動。如果它們不在一條直線上,當轉動物台時,視域中心的物像將離開原來的位置,連同其他部分的物像繞另一中心旋轉(圖1-2B,1-3B)。這個中心點(o)代表物台的旋轉軸出露點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可能把視域內的某些物像轉出視域之外(圖1-2C,1-3C)妨礙觀察,而且影響某些光學數據的測定精度。特別是使用高倍物鏡時,根本無法觀察。因此,必須進行校正,使目鏡中軸、物鏡中軸與物台旋轉軸一致。
當焦距對好之後,常出現以下三種情況:
a.目鏡中軸、物台旋轉軸和物鏡中軸在一條直線上(圖1-2A);
b.三者不在一條直線上,但在視域范圍內可看到旋轉中心(圖1-2B);
c.三者不在一條直線上,且在視域范圍內看不到旋轉中心(圖1-2C)。
當出現b,c兩種情形時,需要進行中心校正。在偏光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中,目鏡中軸是固定的,部分顯微鏡的物台也是固定的,只能校正物鏡中軸,有些顯微鏡的物台也能校正。校正物鏡中軸是藉助於安裝在物鏡上或物鏡旋轉盤上的兩個定心校正螺絲來進行的。
圖1-2 旋轉物台時質點繞視域之內的某點做圓周運動示意圖
在校正中心之前,必須首先檢查物鏡是否安裝在正確的位置上。如果物鏡沒有安裝在正確位置上,不僅不能校正好中心,而且容易損壞定心校正螺絲。如果發現定心校正螺絲扭動困難或扭不動時,切勿強行扭動,應立即檢查原因,並與實驗室管理人員或指導老師聯系。
物鏡出露點在視域之內的校正,如圖1-3所示。具體步驟為:①檢查物鏡是否裝好;②選一質點a,並移至視域中心(圖1-3A);③使該質點做圓周運動,找出質點做圓周運動的圓心點o(圖1-3B);④旋轉物台180°,使a點由十字絲交點移至a'處(圖1-3C);⑤在物鏡上部插入校正螺絲,將十字中心移至圓心o處(圖1-3D);⑥移動薄片,使質點a從o點移到十字絲中心(圖1-3E,F)。
對於那些質點旋轉中心不在視域內的校正,則其步驟為:①當質點旋轉中心距視域中心偏離很遠時,轉動物台,質點將由十字絲交點移至視域之外(圖1-4);②根據質點移動情況,估計偏心圓圓心o點在視域外的位置及偏心圓半徑長短,將質點轉回十字絲交點;③扭動物鏡上的定心校正螺絲,使質點由十字絲交點,向偏心圓圓心o點相反方向移動大約相當於偏心圓半徑的距離(圖1-4);④再移動薄片,使質點回移至十字絲交點處,轉動物台,該質點可能在視域內呈小圓圈移動,此時可按上述中心偏離較小的方法進行校正;⑤如果中心仍偏離較大,質點仍移出視域之外,再按偏心大的方法校正;⑥經過3~4次校正之後,中心仍然偏離較大,則應檢查原因或報告指導老師。
圖1-3 物鏡出露點在視域內時物鏡中心的校正步驟(據李德惠,1997)
圖1-4 質點旋轉中心不在視域內時物鏡中心的校正
(五)視域直徑的測定
1.中、低倍物鏡可用透明直尺直接測量
由於在中低倍物鏡下觀察顆粒的直徑大小約在2~4.7mm,利用透明直尺可以直接觀察顆粒在視域中的直徑(圖1-5)。具體方法是下降物台至最低,將透明直尺放置在物台的中心,上升物台至最高,然後從目鏡觀察並下降物台,直至刻度成像清晰為止。觀察視域直徑的長度值,記錄該數值備以後查用。
2.高倍鏡可用物台微尺測量
在利用高倍物鏡時視域直徑約為0.7mm,利用直尺不能測定,只能利用物台微尺(圖1-6)來測定。微尺長1mm,刻有100個小格,每小格0.01mm。測量時將物台微尺置於物台中心,對准焦點,觀察視域直徑相當於物台微尺的多少小格。若為70格,則視域直徑等於70×0.01=0.7mm。
(六)偏光鏡的校正
在偏光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中,下、上偏光鏡振動方向應當正交,下偏光鏡振動方向PP應平行於東西方向,上偏光鏡振動方向AA應平行於南北方向,且分別與目鏡十字絲平行。否則,需進行校正,校正方法如下。
1.確定下偏光的振動方向
使用中倍物鏡准焦後,在岩石薄片中找一個具極完全解理縫的黑雲母置於視域中心。轉動物台,使黑雲母的顏色變得最深為止。此時,黑雲母解理縫方向代表下偏光鏡振動方向(因為光波沿黑雲母解理縫方向振動時,吸收最強,顏色最深)。如果黑雲母解理縫方向與目鏡十字絲的橫絲(東西方向)平行,則下偏光鏡位置正確,不需要校正。如果不平行(圖1-7A),轉動物台,使黑雲母解理縫方向與目鏡十字絲的橫絲平行,旋轉下偏光鏡,至黑雲母的顏色變得最深為止。此時下偏光鏡振動方向位於東西方向(圖1-7B)。
圖1-5 中、低倍物鏡可用透明直尺直接測量
圖1-6 高倍鏡測量使用的物台微尺
圖1-7 下偏光鏡振動方向的校正(據李德惠,1997)
2.檢查上、下偏光鏡振動方向是否正交
使用中倍物鏡,調節照明使視域最亮。推入上偏光鏡,如果視域黑暗,證明上、下偏光鏡振動方向正交。若視域不黑暗,說明上、下偏光鏡振動方向不正交。如果下偏光鏡振動方向已經校正至東西方向,則需要校正上偏光鏡振動方向。轉動上偏光鏡至視域黑暗為止(相對黑暗)。如果顯微鏡中的上偏光鏡不能轉動,則需要作專門修理。
經過上述校正之後,目鏡十字絲應當嚴格與上、下偏光鏡振動方向一致。但有些顯微鏡的目鏡沒有定位螺絲,使用過程中或更換目鏡時,可能使目鏡十字絲位置改變,因此,需要校正目鏡十字絲的位置。
3.檢查目鏡十字絲是否嚴格與上、下偏光鏡振動方向一致
圖1-8 目鏡十字絲的檢查示意圖
在偏光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中,上、下偏光鏡振動方向應當正交,而且是東西、南北方向(圖1-8)分別與目鏡十字絲橫、縱絲平行。如果十字絲不正交,則選擇具有直邊的礦物薄片進行檢查,具體步驟如下:
a.選擇具有直邊的礦物顆粒置於視域中心,轉動物台使礦物的直邊平行於目鏡十字絲的縱絲,記錄物台讀數m;
b.轉動物台,使礦物直邊與目鏡十字絲橫絲平行,記錄物台讀數n;
c.計算m-n的數值,如果結果為90°,則十字絲正交,否則斜交,需作專門修理。
(七)偏光顯微鏡的使用和保養
偏光顯微鏡是精密而貴重的儀器,又是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常用儀器,如有損壞,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和科研工作。因此,應經常對偏光顯微鏡進行保養和維護,使用過程中應自覺的遵守以下的操作規程。
(1)使用前應進行仔細地檢查。
(2)要對座固定位置使用偏光顯微鏡,最好不要隨意搬動顯微鏡設備,如確實需要改動或搬動顯微鏡時,動作一定要輕,嚴防震動,以免損壞光學系統。在移動顯微鏡的過程中,應以右手握鏡臂,左手托住偏光顯微鏡底座。
(3)顯微鏡所有鏡頭一般均經過校驗,不得隨意自行拆開;鏡頭必須隨時保持清潔,如有塵土,需用筆刷或者鏡頭紙輕輕將灰塵清除,切勿用手或者其他物品擦拭,以防止損壞顯微鏡鏡頭。
(4)顯微鏡鏡頭及其他附件,均需放置於原附件盒中,並將各自在指定位置放好,嚴防墜地,附件盒用完後放回原處。
(5)切勿隨便自行拆卸顯微鏡,或將附件任意調換使用。
(6)薄片置於物台上時,其蓋玻片必須向上,而且用彈簧夾夾緊。
(7)用高倍物鏡調焦時,需用眼睛在旁一邊留意觀察,切忌薄片被壓碎或者損壞鏡頭。
(8)更換物鏡時,一定要用手握住轉盤轉動,切忌用手直接握住物鏡轉動,以免物鏡發生松動。
(9)使用上偏光鏡及勃氏鏡,在推送時切忌用力過猛,以免震壞。
(10)儀器損壞或者調節失靈時,應及時與管理人員聯系,切勿強力扭動或者擅自處理。
(11)偏光顯微鏡操作使用完畢,需將上偏光鏡及勃氏鏡推入,轉動粗動手輪將物鏡提起,鏡筒上留一個目鏡,關閉電源並罩上儀器罩。
(八)岩石薄片的磨製
在偏光顯微鏡下研究岩石和礦物,需要將其磨製成薄片進行觀察。用切面機從岩石標本上切下一小岩塊(定向或不定向)。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大樹膠把這一平面粘在載玻璃片上(其大小為25mm×50mm,厚約1mm)。再磨另一面,磨至厚度0.03mm為止。用加拿大樹膠把蓋玻片粘在它的表面(蓋玻片大小為15mm×15mm~20mm×20mm,厚度0.1~0.2mm)。
圖1-9 薄片磨製示意圖
因此,岩石薄片是由薄的礦片、載玻片和蓋玻片組成的(圖1-9)。礦片的頂、底部都塗有薄的加拿大樹膠。為了某種需要,如觀察長石的解理縫、薄片染色等,對某些薄片可以不加蓋薄片。在磨製疏鬆岩石標本薄片時,需先浸在加拿大樹膠中煮過以後再切製成薄片。要求礦片厚度0.03mm,載玻片厚度為1mm,蓋玻片厚度0.1mm。
需要說明的是,在磨製薄片時使用金剛砂,無論金剛砂多細,礦片表面總會因磨劃而留下溝痕(顯微溝痕)。因此,礦片表面並不是絕對光滑的。
晶體光學實驗教程
❼ 有趣的光學實驗有哪些
會跳遠的乒乓球
思考:乒乓球放在高腳杯中,你怎樣吹氣,球才會跳出杯子呢?
材料:高腳杯2個、乒乓球1個
操作:
1 把兩個高腳杯並排放置
2 將乒乓球放在第一個杯子中。
3 從不同角度吹氣,看看乒乓球有什麼狀況:對著球的側面吹氣;對著球的上方吹氣
講解:
1、向球的側面吹氣,乒乓球不容易跳到第二個杯子里去(或跳出來)
2、向球的上方吹氣,上方壓力變小,乒乓球會浮起來,繼續吹,就跳入第二個杯子去了
創造:換個新方法也能讓乒乓球跳到下一個杯子里
會吹泡泡的瓶子
思考:你知道瓶子是怎樣吹泡泡的嗎?
材料:飲料瓶1個、冷熱水各1杯、彩色水一杯、大盤子1個、橡皮泥1塊、吸管若干
操作:
1 將吸管逐一連接,形成長管(連介面用膠帶封好)。
2 將吸管放入瓶中,並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然後把瓶子放置在盤子中。
3 彎曲吸管,使吸管另一端進入有色水的玻璃杯中。
4 向瓶子壁上澆熱水,杯子中的吸管會排放大量氣泡。
5 向瓶子壁上澆冷水。
6 玻璃杯中的水會經過吸管流入瓶中。
講解:
1 因為塑料瓶很薄,於是熱可以穿過瓶壁,進入瓶子中的空氣里。
2 瓶子中的空氣受熱後會膨脹。
3 水中的氣泡就是空氣膨脹時,被擠出瓶子的空氣。
4 瓶子中的空氣遇冷時收縮。
5 瓶子中的空氣收縮時,水便占據了剩餘的空間。
創造:瓶子蓋太緊時,你知道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打開它嗎?
自己會走路的杯子
思考:杯子沒有腿,它是怎樣從上面走下來的
材料:杯子一個、蠟燭、火柴、玻璃、兩本書、水
操作:
1、用一塊玻璃板,放在水裡浸一下
2、玻璃一頭放在桌子上,另一頭用幾本書墊起來(高度約5厘米)
3、拿一個玻璃杯,杯口沾些水,倒扣在玻璃板上。
4、用點燃的蠟燭去燒杯子的底部,玻璃杯會自己緩緩地向下走去。
講解:
當燭火燒杯底時,杯內的空氣漸漸變熱膨脹,要往外擠,但是,杯口是倒扣著的,又有一層水將杯口封閉,熱空氣
跑不出來,只能把杯子頂起一點兒,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就自己下滑了。
紙杯旋轉燈
思考:蠟燭紙杯燈為什麼會轉動?
材料:紙杯2個、牙簽1支、蠟燭1支、膠帶1卷、繩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取一紙杯,在杯身對稱處各剪開一個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蠟燭,作為燈的底座。
2、另一個紙杯則在杯身約等距離位置剪出三四個長方形的扇葉,在杯底中央處穿上繩子,並用牙簽棒固定,作為燈的上座。
3、將兩個紙杯上下對口用膠帶貼好固定。
4、點上蠟燭,拉起繩子,看看有什麼現象產生。
講解:
1、蠟燭燃燒的時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氣受熱會上升,然後沿著上方紙杯的扇葉口流動,因而造成旋轉的現象。
創造:
你能讓蠟燭紙杯燈向相反的方向轉動嗎?
注意:
注意蠟燭燃燒時的安全!
飛行的塑料袋
思考:在沒有風吹的情況下,塑料袋為什麼會在天上飛行?
材料:塑料袋(輕便的)、吹風機1個
操作:
打開塑料袋,倒置。將吹風機伸入塑料袋,並打開熱氣開關。
2. 幾秒鍾後,關閉吹風機並拿開。
3. 松開手,塑料袋會飄起來。
講解:
1. 熱氣輕,向上升,使塑料袋也向上升。
2. 熱能使物體飛起來,因為熱氣是上升的。當空氣受熱並且上升時,熱氣便通過「對流」向上運動。從取暖器散發的熱溫暖整個房間,也是藉助於「對流」。
創造:
你能試著製作一個簡易的熱氣球嗎?
空氣的質量
思考:你們知道嗎,空氣也是有質量的。怎樣證明空氣也有質量呢?
材料:1架天平、2隻一樣重的氣球、打氣筒
操作:
把兩只氣球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天平保持平衡。
2. 拿起另一隻氣球,給氣球打氣並將氣球口系緊。
3. 將打起氣的氣球放到天平的一端,沒打氣的氣球放到天平的另一端,觀察天平的變化
講解:
1. 兩只氣球在打氣前,質量相等,因此天平保持平衡。
2. 打氣後的氣球增加了氣球內空氣的質量,因此,天平偏向打氣後的氣球一端。
3. 如果是帶有指針刻度的天平,就能測出空氣的質量數
創造:你能用其它方法稱一下空氣的質量嗎?
雲的形成
思考:你知道天空中的雲是怎麼形成的嗎?
材料:冷水1杯、剪刀或錐子1把、火柴1盒、吸管1支、橡皮泥1塊、玻璃瓶(帶可旋轉蓋)
操作:
1 在瓶子蓋上戳個洞,在洞中插入吸管,並用橡皮泥將吸管周圍密封。
2 在瓶子中倒入一些冷水,搖晃均勻,然後把水倒出來。
3 靠近瓶口,點燃一根火柴。
4 吹滅火柴,把冒煙的火柴扔進瓶子中,讓煙進入瓶子。
5 迅速擰緊瓶蓋,通過吸管向瓶子中用力吹氣。
6 停止吹氣,用手堵住吸管,使空氣留在瓶中。
7 松開吸管,當空氣沖出瓶子時,瓶子中就產生了雲。
講解:
1、往瓶子中吹氣,增加壓力。
2、松開吸管後氣壓下降,空氣變冷了。
3、瓶子中的水蒸氣附著在煙中的塵粒上,凝結成極小的水滴,許多的小水滴就形成了雲。
創造:你能用其它方法製作雲嗎?
注意:小心火柴不要燒手
光與彩虹
思考:你用什麼辦法能製作出與空中彩虹顏色一樣的彩虹?
材料:清水1盆、平面鏡1個
操作:
把鏡子斜插入水盆中,鏡面對這陽光,在水盆對面的牆上就能看到美麗的彩虹。
講解:
將鏡子插入水中時,在對面的牆上就能看到美麗的彩虹。它是光的折射作用。
創造:
小朋友,想一想,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製造出美麗的彩虹?
紐扣的出現與消失
思考:小朋友,當筷子插一半在水中時,看到的是筷子「折斷」的樣子,這是什麼原因呢?
材料:紐扣1枚、水少許、淺底盤1個、玻璃杯1個
流程:
1、將紐扣放在盤中。
2、杯子杯口朝上,壓在紐扣上。
3、往杯內倒入清水。
4、注入水後的杯子看不清紐扣。
5、加些水到盤子中,可以看得見紐扣。
說明:
1、當杯子漸漸注入水時,由於光線折射,紐扣的影像會消失。
2、把水再加入盤子中,改變光的折射角度,紐扣影像會重新出現。
延伸:
光由空氣進入水中,或由空氣進入玻璃中,就會產生一些折射的現象,那麼,就請你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光的折射事例呢
認識浮力
思考:當我們躺在水面上像帆船一樣漂浮著,我們都知道是水的浮力在支撐我們。但你可知道怎樣測量浮力嗎?
材料:1個彈簧秤、1把鎖、1個裝水的玻璃杯
操作:
先把鎖掛在彈簧秤下,記錄彈簧秤的刻度。
2. 然後將彈簧秤掛的鎖放入水中,記錄此時彈簧秤的刻度。
3. 比較兩次記錄下的刻度,思考為什麼會不同。
講解:
1. 鎖浸在水中,會受到水對它的向上的支持力,即浮力。
2. 兩次記錄的差值就是水對小銅鎖的浮力。
創造:
用彈簧秤再稱別的物體(比如小木塊,橡皮頭等),觀察不同的物體的浮力大小。
冰塊融化後會怎樣
思考:在一個杯子中放一個冰塊,然後倒滿水。當冰融化後,杯內的水會溢出來嗎?
材料: 1塊冰塊、2個杯子、水
操作:
在托盤上放置一個空杯子,在空杯子中放入一塊冰。
2.往杯中倒滿水,使冰塊的一大部分會高出水面。
3.等待冰塊融化。觀察融化後,水會不會溢出 杯子。
講解:
水結冰時體積會增大百分之九,因此質量變輕,自然會浮在水面上。當冰塊融化時,它失去的是增加的那百分之九的體積,因此,水不會溢出。
其實冰塊在水面以下的那部分,就是整個冰塊的水的體積。
自動旋轉的奧秘
思考:裝滿水的紙盒為什麼會轉動?
材料:空的牛奶紙盒、釘子、60厘米長的繩子、水槽、水
操作:
1、用釘子在空牛奶盒上扎五個孔
2、一個孔在紙盒頂部的中間,另外四個孔在紙盒四個側面的左下角
3、將一根大約60厘米長的繩子系在頂部的孔上
4、將紙盒放在盤子上,打開紙盒口,快速地將紙盒灌滿水
5、用手提起紙盒頂部的繩子,紙盒順時針旋轉
講解:水流產生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力,紙盒的四個角均受到這個推力。由於這個力作用在每個側面的左下角,所以紙盒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創造:
1、如果在每個側面的中心扎孔,紙盒會怎樣旋轉
2、如果孔位於每個側面的右下角的話,紙盒將向哪個方向旋轉
小船與船漿
思考:看過劃船嗎?親自動手劃過船?知道船在水上為什麼會向前移動嗎?
材料:剪刀1把、紙板1塊、橡皮筋1條、臉盆及水1盆
流程:
剪下長約12厘米×8厘米的硬紙板
2. 一端剪成尖形為船頭,另一端中央剪下約5厘米的缺口為船尾
3. 剪一塊約3厘米×5厘米的紙板坐船漿
4. 用橡皮筋套在船尾處,並將船漿綁好
5. 將紙板槳逆時針轉緊橡皮筋,小船向前移動
6. 若把紙板槳順時針轉緊橡皮筋,小船向後移動
說明:
1、橡皮筋扭轉的方向不同,船行駛的方向也正好相反。
2、紙船運動的力量,是來自橡皮筋扭轉的能量。
延伸:
仔細觀察劃船的動作,它造成的水流方向和船行方向有什麼關系呢?
水的壓力
思考:你們知道水壓的大小是由什麼決定嗎?
材料:1個裝牛奶的矩形豎直紙盒、1卷膠帶、1個釘子、水若干、平盤
操作:
放好牛奶盒,用釘子在任意一個側面戳三個孔。三個孔的位置分別是底部、居中和上部。
2. 用膠帶把三個孔封住。
3. 將紙盒中加滿水。
4. 將平盤放在有孔的側面的下方,將膠布撕開。觀察三個孔的噴水有什麼不同。
講解:
1. 實驗發現,從底部流出的水噴射得最遠,其次是中部的水,噴得最近的是從頂部噴出的水。
2. 水的壓力由深度決定,水越深,壓力就越大;水越潛,壓力就越小。
創造:
如果你會游泳,你可以在水中感受水的壓力。使頭位於水深不同的位置,你會感受到耳朵受到的壓力是不同的。
帕斯卡桶裂
思考:塑料瓶側壁劃上幾條刀痕後再裝滿水,水為什麼水不會從刀痕處流出來?
材料:塑料瓶一個、刀子一把、橡皮筋一根、漏斗一個、吸管、橡皮泥
操作:
1、拿一塑料瓶,在其側壁用刀子平行於側壁劃幾條刀痕(要將側壁劃透),再用橡皮筋將這個塑料瓶在刀痕處攔腰箍緊.在塑料瓶蓋上穿入一段吸管,用橡皮泥密封.
2、取一漏斗與吸管相接
3、手持漏斗與瓶口相對齊,然後往漏斗內注水,使塑料瓶和漏斗裝滿水為止,此時塑料瓶的刀痕處不出水.將漏斗舉高,就可見刀痕處有水流出來.
講解:一個容器里的液體,對容器底部(或側壁)產生的壓力,可以遠大於液體自身的重量
注意:使用刀子危險請家長幫助
筆帽潛水員
思考:潛水艇為什麼能潛入水下,又能回到水面呢?我們來做一個「潛水員」的玩具吧!
材料:塑料筆帽1個、橡皮泥1塊、水1杯、礦泉水瓶1個
操作:
1 將橡皮泥粘到筆帽底部。(筆帽一定不要有洞)
2 在水瓶中完全灌滿水,把筆帽放進瓶子,擰緊瓶蓋。
3 用力擠壓瓶子,觀察筆帽沉下瓶底。
4 松開手,筆帽又回到瓶子頂部。
講解:
1 筆帽里的空氣使它漂浮。
2 水壓進筆帽,筆帽很重並下沉。
3 水流出筆帽,筆帽變輕並上升。
創造:你能製作一個不同的潛水玩具嗎?
沖不走的乒乓球
思考:為什麼水不能把乒乓球沖走?
材料:乒乓球一個、臉盆一個
操作:
1、拿一個大洗臉盆,放在自來水龍頭底下,打開水龍頭,先放進半盆水
2、然後取一個乒乓球放在水流落點處,只見乒乓球被牢牢「禁閉」在水流里,好像被吸住了,無論你把水開得多大,都不會把它「趕出來」。
講解:貼近乒乓球的水流速度大,壓強小;外層的水流速小,壓強大,而且四周的壓力基本相等,所以它只能在水裡不斷翻滾,卻永遠無法逃脫,除非關閉水龍頭。
創造:將乒乓球換成其它材料製成的球,會有什麼現象出現
水中懸蛋
思考:想一想能用什麼辦法使雞蛋在水中不漂起又不沉下,而是懸浮在水中?
材料:玻璃杯兩個、水、食鹽、藍墨水、筷子、雞蛋
操作:
在玻璃杯里放三分之一的水、加上食鹽,直至不能溶化為止。
2. 再用一隻杯子盛滿清水,滴入一兩滴藍墨水,把水染藍。
3. 取一根筷子,沿著筷子,小心地把杯中的藍色水慢慢倒入玻璃杯中。
4. 玻璃杯里下部為無色的濃鹽水,上部是藍色的淡水。
5. 動作輕而慢地把一隻雞蛋放入水裡,它沉入藍水,卻浮在無色的鹽水上,懸停在兩層水的分界處。
講解:
生雞蛋的相對密度(比重)比水大,所以會下沉。鹽水的相對密度比雞蛋大,雞蛋就會上升。
創造:
你能換其它溶液來做這個實驗嗎?
火山爆發
思考:你知道嗎?一種水會飄在另一種水的上邊,自己動手製作一個水下的「火山」噴發,來觀察這個現象吧
材料:玻璃缸或盆1個,冷熱水若干、墨水少量、帶蓋的小瓶1個
操作:
1 在玻璃缸中倒入3/4的冷水。
2 把小瓶中裝滿熱水,加入幾滴墨水,擰緊瓶蓋,並搖晃均勻。
3 把小瓶放在缸底並擰開蓋子。
4 觀察墨水噴向水面:熱的染色水在冷水的上面形成了一層。
5 冷卻後觀察,染色水就會與冷水混合。
講解:
1、 瓶子里的熱水比較輕
2、 熱水的密度小於冷水
水球的泳姿
思考:水球在冷水裡和熱水裡的沉浮一樣嗎?
材料:透明玻璃杯2個、小氣球1個、冷水、熱水各半杯
操作:
1、 將小氣球灌上水,在氣球口上用細繩系緊
2、 把水球放在冷水杯子里,水球浮在冷水裡
3、 把水球放在熱水杯子里,水球沉在水底
講解:冷水和熱水的密度不同,冷水的相對密度比熱水的密度大,所以水球在熱水中會下沉,在冷水裡會浮起來
創造:冷水和熱水的密度有大小之別,你能用其他試驗來證明它嗎?
燒不壞的手絹
思考:燃燒後的手絹為什麼沒被燒壞
材料:手絹、玻璃杯、鐵絲、酒精、火柴、水
操作:
1、將兩份酒精和一份水兌在一起,將手絹放到兌了水的酒精里浸濕
2、將手絹從杯子里取出,稍微擰一下水,然後將手絹掛在鐵絲上
3、用火柴將手絹點燃,燃燒後的手絹完好無損
講解:
1、玻璃杯里盛著兩份酒精和一份水,酒精的燃點很低,手絹很快地燃燒了
2、酒精很容易從手絹中揮發出來燒掉,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絹上,保護著手絹。
3、在酒精燃燒的過程中,有一部分水變成蒸氣揮發了,這些揮發的水汽帶走了花布上的一部分熱量,從而降低了手絹的溫度,手絹不會被燒著。
燒不斷的棉線
思考:為什麼棉線燒不斷?
材料:棉線一根、清水一杯、食鹽、筷子、火柴
操作:
1、在一杯清水中不斷加入食鹽,並用筷子不停地攪拌,直到食鹽不再溶解為止。
2、將一根棉線放入配製好的濃鹽水裡浸泡一下,拿出來放在桌上晾乾。
3、將晾乾後的棉線用手提起,點燃一根火柴去燒棉線。
4、棉線從下端一直燃燒到上端,但燒過後的線灰仍象一根線一樣沒有被燒斷。
講解:鹽是不能燃燒的,浸過濃鹽水的棉線在燃燒時,裡面的棉線已被燒盡了,可是包在棉線外面的一層鹽殼卻保留了下來。所以,我們看到的是燒不斷的棉線。
糖的燃燒
思考:小朋友,糖可以燃燒嗎?什麼條件下糖才可以燃燒?
材料:糖1—2塊、火柴1盒、煙灰少許、盤子1個
操作:
1 將方糖放在盤子上,用火柴點燃,觀察糖是否燃燒
2 在糖上放煙灰少許用火柴點燃,觀察糖是否燃燒
講解:
1 糖直接遇到火,是不容易燃燒的。
2 糖上放少許煙灰,利用煙灰燃燒溫度較高,達到燃點,糖就可以燃燒起來。
創造:知道用什麼方法使燃燒的火苗熄滅?試著製造個滅火器。
水制放大鏡
思考:水也能當放大鏡,你知道嗎?
材料:水、保鮮膜、大碗1個、彩色珠子
操作:
把彩色珠子放入碗中,用保鮮膜封住碗。
2. 用手輕輕把碗口上面的保鮮膜向下按一些,使保鮮膜成倒錐形。
3. 將水倒在保鮮膜上, 通過水看碗中的物體,觀察彩色珠子與平時有什麼不同。
講解:碗里的物品看起來大了不少,這是因為保鮮膜上的水形似凸透鏡,而通過凸透鏡看到的物體往往會大於原有形態。
變色的碘
思考:碘酒的顏色遇到燃燒的火柴時,會有變化嗎?
材料:帶蓋的玻璃瓶1個、碘酒1瓶、火柴1盒、水少許
步驟:
1 玻璃瓶中倒入30毫升左右的水。
2 在水中加入二、三滴的碘酒,觀察顏色。
3 同時使用2—3根火柴,點燃後立即放入瓶中燃燒,並用瓶蓋蓋住瓶口。
4 搖晃瓶子,觀察顏色的變化。
講解:
1、液的顏色是棕色的。
2、火柴的煙霧可以使碘變成無色的碘離子,所以瓶子中的碘酒溶液會變成無色透明的水溶液
創造:火柴中含有一些易燃物質,當你點燃火柴時,除了火光,是否聞到異味呢?會帶來什麼樣的污染呢?
湯匙變磁鐵
思考:你知道金屬湯勺為什麼變成了磁鐵?
材料:金屬湯匙、磁鐵、鐵釘、曲別針
操作:
1、用金屬湯勺去吸鐵釘、曲別針
2、准備一支金屬湯匙,手裡拿一塊磁鐵慢慢地在湯匙上來回摩擦。
3、湯勺將鐵釘、曲別針吸起來了
4、將湯匙在桌子上一敲,湯匙的磁力又消失了
講解:
構成湯匙的金屬物質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個的小磁鐵,但由於它們的磁場方向不同,作用被相互抵消,整個湯匙也就沒有了磁性。而如果用一塊真正磁鐵的磁力將湯匙內部的小磁鐵的磁場強行排列成同一方向,湯匙就會表現出磁力。將湯匙在桌子上一敲,其內部小磁鐵的排列又被破壞掉,湯匙的磁力也就消失了。
創造:你還能把什麼物品磁化,用來磁化的物品應該是什麼物質製作的?
會自動倒下的一摞硬幣
思考:橫放在桌上的一疊硬幣為什麼會自動倒下呢?
材料:十枚硬幣、磁鐵
操作:
將十枚硬幣疊成整齊的圓柱形橫放在桌面上
2. 拿磁鐵在硬幣的上方2—3厘米高的地方接近桌面上這疊橫放的硬幣
3. 橫放在桌面上的硬幣自動倒下
講解:
由於這疊硬幣在磁場的作用下發生了變化,使其中每枚硬幣的上端都分別磁化,由於同性相斥,加上硬幣之間緊貼在一起,在磁性斥力作用下,這疊橫放在桌面上的硬幣就會自動倒下
創造:
你能用磁鐵作一些其它此行小實驗嗎?
大力士——紙
思考:你能想像一張紙能夠舉起一本書嗎?你知道怎樣才能做到嗎?
材料:紙、膠帶、1本書
操作:
把紙放在兩本並排分開放的書上,使紙的中間部分懸空。把一本書放在紙的懸空處。
2. 把紙捲成一個紙卷,用膠帶粘好紙的邊緣處。
3. 把紙卷立起來,並在上面放一本書。
4. 思考兩種方法的不同之處。
講解:
1. 一張紙能承受多大的壓力,主要取決於紙張受力時的彎矩。彎矩即紙張的受力點和受反作用力的點之間的距離。彎矩越大,紙張承受的力越大,反之越小。
2. 直接把重物放在紙上,則紙的受力點和受反作用力點幾乎在同一位置上。因此彎矩小,所承受的力就小。
3. 把重物放在豎直的紙卷上,紙的彎矩較大,因此承受的力較多。
創造:
想一想,把紙還可以折成哪些形狀,以便承擔壓力。
不同的承載量
思考:為什麼卡紙變形後,它的承載量會不同
材料:紙卡1張(30×20cm)、相同高的紙盒兩個、硬幣若干枚
操作:
1、 一張卡紙懸空平放在相同高度的紙盒上,紙上只能放兩枚硬幣。
2、 把紙卡折成波浪形狀,架在相同高的紙盒上,波浪形狀的卡紙上能放多枚硬幣。
講解:
波浪的卡紙比平整的卡紙承載的硬幣個數多。
創造:
怎樣變化卡紙,使卡紙上放的硬幣更多?
神奇墨水
思考:空無一字的白紙,只要用火烤一下,字形圖案就會顯現出來,你會製作這種隱形墨水嗎?
材料:毛筆1支、打火機1個、糖水1杯、白紙1張
操作:
用毛筆蘸糖水在紙上寫字或畫圖
2. 晾乾後,看字形、圖案如何
3. 用打火機稍為烤一烤,觀察有什麼變化
講解:
1. 干後,字形、圖案會消失。
2. 火烤之後,字形、圖案會因糖分脫水,而呈現淺褐色。
創造:試試除了糖水,還有哪些液體可以做隱形墨水。
蛋殼的堅固與脆弱
思考:你認為蛋殼是堅固的還是脆弱的,它在什麼時候容易破碎,什麼時候不容易破碎?
材料:杯子(與半個蛋殼直徑大小相同杯口的杯子)、半個蛋殼2個、細鐵棒一根
操作:
1、蛋殼開口向下扣在杯子口上
2、拿一根細鐵棒離蛋殼10多厘米的高度豎直向下自由落到蛋殼上,蛋殼沒被砸破
3、蛋殼開口向上放在杯子口上
4、拿一根細鐵棒離蛋殼10多厘米的高度豎直向下自由落到蛋殼上,蛋殼被砸破
講解:
1、鐵棒創擊蛋殼凹處,力量都由創擊點承受,容易創破。鐵棒創擊蛋殼凸處,力量分散,不容易創破。
2、一樣的材質,一樣的創擊力量,角度不同,效果就完全不一樣
空中跳動的乒乓球
思考:吹風機朝上方,對著乒乓球吹風,你認為乒乓球會被吹走嗎?
材料:乒乓球1個、吹風機1把
流程:
1、用一隻手握住吹風機,另一隻手將球放在吹風機的上方。
2、開動冷風或熱風吹動乒乓球。
說明:
1、吹風機朝上對著乒乓球吹,由於力的平衡作用,乒乓球不會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動。
2、冷風或熱風吹動乒乓球,效果都是一樣的。
延伸:
如果換成水流,代替氣流,乒乓球會怎樣呢?
誰的力量大
思考:燕尾夾和鎖頭哪一個重呢?兩者之間栓一條線繩轉轉看,誰的「力量」大呢?
材料:線繩1根、圓珠筆桿1支、金屬小扳手(比夾子重的金屬物品)1個、夾子1個
操作:
1、在圓珠筆桿中,穿一條約五十厘米長的線繩,線的一端拴上一個夾子,另一端則繫上一個比夾子重的金屬小扳手。
2、雙手手心相對夾住垂直的筆桿,金屬小扳手一端在下。
3、緩緩搓動筆桿,讓夾子作圓周運動,漸漸加速旋轉,看看有什麼現象。
講解:
1、小扳手是比夾子來的重。
2、當轉速加快時,會產生更大的離心力,而把金屬小扳手往上提升。
創造:
物體除了輕重差別外,若加上不同的速度,就會產生不同的動量。比一比看,你走路時和騎車時,雨點打在臉上,又什麼不同的感覺。
再現指紋
思考:用手指肚在紙上用力按一下,看一看紙上什麼痕跡也沒有留下,怎樣才能看見你留下的指紋?
材料:碘酒、剪好的易拉罐小盒、蠟燭、白紙、火柴
操作:
1、在白紙上印上指紋。
2、看一看白紙上並沒有指紋的印跡。
3、用少量碘酒放進鐵盒裡。
4、點燃蠟燭,使碘酒在蠟燭上方加熱(一直加熱到碘酒變干,有紫紅色蒸氣放出時),將印有指紋一面的白紙對著蒸氣。
5、過一會兒,紙上就顯現出淺色的指紋。
講解:
1、紙上為什麼會顯出指紋來呢?原來,人的皮膚表面總有些油脂,對皮膚起保護作用,皮膚表面的指紋是凸凹不平的,低的地方油脂多一些,高的地方油脂就少些,手指肚按到紙上,油脂就被紙吸收,油脂在紙上分布也同樣是不均勻的,但和指紋上油脂分布情況相同。
2、碘酒受熱時會變成氣體,氣體受冷時又會直接變成固體,它在油脂里極易溶解,於是紙上就出現顏色深淺不一的指紋。
燭火熄滅了
思考:蠟燭除了用口吹熄外,還可以用什麼其他的方法呢?
材料:蠟燭1支、小蘇打若干、食用醋少許、火柴1盒、碗1個
流程:
1 將點燃的蠟燭在碗的中央滴上幾滴蠟油,將蠟燭固定在碗中
2 將蘇打粉放在蠟燭的四周,倒一些食用醋於碗中
3 蠟燭熄滅了
說明:
1、食用醋加上小蘇打時,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
2、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後,燭火會熄滅。
延伸:
想一想,燭火熄滅要有什麼條件?你知道還有哪幾種是熄滅蠟燭的方法嗎?
空中點燭
思考:火柴在蠟燭的上空點燃,蠟燭為什麼會燃燒呢?
材料:蠟燭、火柴
操作:
1、點燃一支蠟燭
2、燃燒一會兒的蠟燭頂端燒成了杯狀
2、將點燃的蠟燭吹滅
3、吹滅後的蠟燭冒出了青煙
4、用火柴點燃剛剛熄滅的蠟燭冒出的青煙時,蠟燭會立刻復燃
講解:
點著蠟燭後,可看到蠟燭頂端的蠟慢慢熔化,頂端明顯地燒成了杯狀,在「杯」中盛著熔成液狀的燭油。然後,燭油沿著燭芯爬升上去,在燭芯上端達到燃點而燒起來,在燃燒產生的熱量的作用下,燭油會汽化成「青煙」。顯然,「青煙」就是蠟的氣體狀態。
創造:你知道水的氣體狀態是什麼?你能用什麼辦法製造水蒸氣?
【看完後不要忘記哦!】
❽ 怎樣做凸透鏡成像的實驗
提出問題:
凸透鏡成像,像的大小、正倒、虛實跟物距有什麼關系?
設計並進行實驗:
實驗器材:帶刻度的光具座、蠟燭、光屏、透鏡(焦距在10~20cm之間)、刻度尺。見實驗裝置圖。
實驗步驟:
(1)先測出透鏡的焦距:讓凸透鏡在陽光下來回移動,找著最小、最亮的點,用刻度尺量出亮點與凸透鏡的距離,這就是這個凸透鏡的焦距。
(2)實驗探討像的大小、正倒、虛實跟物距的關系:
[方案一]
①把透鏡放在光具座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於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點燃蠟燭,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蠟燭放在離凸透鏡盡量遠的位置上,調整光屏到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屏上成一個清晰的像,觀察像的大小、正倒,測出蠟燭與凸透鏡、凸透鏡與光屏間的距離。把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④繼續把蠟燭向凸透鏡靠近,觀察像的變化是放大還是縮小,是正立還是倒立,蠟燭與凸透鏡、凸透鏡與光屏的距離測出,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⑤當蠟燭到一定位置上時,光屏沒有像,用眼睛直接對著凸透鏡觀察蠟燭的像,把蠟燭與凸透鏡、像與凸透鏡的距離,像是放大還是縮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中。
[方案二]
①把透鏡放在桌子中央,把蠟燭、光屏放在其兩側,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課本圖3.3—2所示。
②點燃蠟燭,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動蠟燭,調整光屏到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屏上成一個清晰的像,觀察像的大小、正倒、測出蠟燭與凸透鏡、光屏與凸透鏡的距離。把數據記入表格。
④繼續把蠟燭向凸透鏡靠近,觀察像的變化,是放大、等大還是縮小,是正立還是倒立,將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光屏與凸透鏡的距離數據記入表格。
⑤當蠟燭移到透鏡的焦點時,在光屏上看不到蠟燭的像,繼續把蠟燭向凸透鏡靠近,這時在光屏上看不到蠟燭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對著凸透鏡觀察蠟燭的像。把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像與凸透鏡的距離,像是放大還是縮小、正立還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分析和結論:
[1]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鏡的另一側,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與凸透鏡的距離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
[2]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鏡的另一側,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相等、倒立的實像。像與凸透鏡的距離也等於2倍焦距。
[3]當把蠟燭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的位置時,像在凸透鏡的另一側,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像與凸透鏡的距離大於2倍焦距。
[4]當把蠟燭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時,光屏上不成像。
[5]當把蠟燭放在1倍焦距之內,光屏上不成像;在光屏端可以發現:像與蠟燭在凸透鏡同側,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將以上結論表格化,以便於記憶和理解:(見實驗記錄表格)
△將以上結論簡單化,以便於記憶和理解:
u>2f,f<v<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物異側;
u=2f,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像物異側;
f<u<2f,v>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像物異側;
u=f,不成像
u<f,v>u,成正立放大的虛像,像物同側。
附實驗裝置圖和記錄表格如下:
❾ 研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裝置叫什麼
名稱在乎廠家取。
我們實驗室有:光的反射實驗器(分組實驗用)。
如果只用來演示,也可以叫 「光的反射演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