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79式7.62毫米輕型沖鋒槍有哪些功能
79式7.62毫米輕型沖鋒槍是一種兼有沖鋒槍和手槍功能的特種自動武器。是吸收了56式沖鋒槍和54式手槍兩種槍的特點與長處設計製造的,由於該槍定型於1979年,所以,簡稱79式輕型沖鋒槍。
79式輕型沖鋒槍的主要性能數據是:口徑為7.62毫米;全槍長度,槍托打開時為740毫米,槍托折疊時為470毫米;槍管長250毫米;全槍重量1.9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射擊方式,單發和連發;戰斗速度,單發為每分鍾40發,連發為每分鍾70發;供彈方式為彈夾式,彈夾容量為20發。
該槍的工作原理是,採用導氣式工作方式,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槍前端有對稱的閉鎖突筍。開閉鎖定型槽設在機心上,減小了自動機的高度和寬度,使槍膛與復進簧孔的中心距離減小到16.5毫米,活動件的質心接近槍膛軸線。這種設計有利於提高槍彈的射擊密集度。另外,該槍還設有緩沖裝置,由緩沖座和橡膠墊組成,其作用是吸收自動機部分多餘的能力。擊發機構是擊錘回轉式結構,撞針在擊錘的作用下突出彈底平面,強製作用停止後,具有慣性行程。設有雙重保險裝置,即快慢機保險和到位保險。
瞄準裝置為圓柱形回轉式表尺、柱形準星,表尺上的照門缺口寬1.4毫米,深1.7毫米。柱形準星的直徑為2毫米。
79式沖鋒槍的主要特點是,重量輕、體積小、火力強、輕便靈活,機動性能好。其有效攻擊范圍在200米以內。是特種作戰使用的有效兵器。
『貳』 請介紹一下95槍族
小口徑槍彈重量小、初速高,在一般的步兵戰斗距離內(小於400m)有足夠的殺傷力,並且在負荷下可提高攜彈數量,在經過論證和試驗後,在1978年正式決定我國小口徑自動步槍採用5.8mm口徑。1987年,我國第一代小口徑步槍完成設計定型,命名為QBZ87式5.8mm自動步槍(簡稱87式自動步槍),並開始少量試制,配發部隊試用和徵求意見。根據部隊試用所提的意見,87式自動步槍不能完全滿足軍方使用要求,因此在1989年軍方使用部門又提出研製第一代5.8mm小口徑班用槍族,並提出更高的戰技指標要求。
此次研製新槍匯集了工廠、院校、研究所和使用部門的科技人員所組成的聯合隊伍,經過6年時間的研製,新型槍族中的自動步槍和輕機槍於1995年設計定型,分別命名為QBZ95式5.8mm自動步槍(簡稱95式自動步槍)和QBB95式5.8mm班用機槍(簡稱95式班用機槍)。該槍族於1997年作為解放軍駐港部隊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後來又增加了短槍管的QBZ95B短突擊步槍,這三種武器一般被簡稱為95式槍族。目前95式槍族及其他5.8mm口徑班用槍族已經裝備許多作戰部隊,不過還沒有全面替換81式槍族。
95式槍族為無托結構,導氣式自動方式,機頭回轉式閉鎖,可單、連發射擊,供彈具有30發塑料彈匣和75發快裝彈鼓兩種,機械瞄準具為覘孔式照門。槍族內自動機構件完全通用,步槍與機槍之間通用件占很大比例。通用組件有機頭、機框、槍機、復進簧、擊發機、發射機、彈匣和彈鼓,以及帶杠桿緩沖裝置的槍托。通用件的比例高,這對生產和維修十分有利,槍族內不同型號間的主要區別在於槍管長度。下表為槍族中三種槍型的對比表:
QBZ95自動步槍 QBZ95B短突擊步槍 QBB95班用機槍
全長 746mm 609mm 840mm
槍管長 463mm 326mm 557mm
全重 3.25kg 2.9kg 3.95kg
初速 930m/s 790m/s 970m/s
理論射速 650RPM
戰斗射速 單發 40RPM
連發 100RPM
直射距離 370m ? 680m
有效射程 400m 300m 600m
彈匣容量 30rds 30rds 75rds
95式槍族採用導氣式活塞短行程使自動機獲取後坐能量,回轉式機頭有3個閉鎖突筍,機頭與槍機框的連接以圓柱體進行,在此圓柱體上有一個連體的開閉鎖及前後運動的帶動凸起。開閉鎖作用面設計在凸起的頂部,後坐帶動面設計在凸起的根部。該設計不同於卡拉斯尼柯夫在機頭閉鎖支撐面的外圓上設立帶動凸起的思路,也不同於西方類似結構(如FNC)。
95式槍族機框上的開閉鎖螺旋槽的設計藉助於M16的設計思路,在開鎖螺旋面同直面之間設計一個平滑過渡的空間曲面,採用數控技術逐點編程銑削而成。為便於編程加工,在機體內圓柱體的展開圖上給出一個圓弧。這種過渡的結構使開鎖撞擊大為減少,提高了自動機動力特性。曲線槽前端設計了一個間隙,它可使機頭開鎖後藉助於火葯燃氣壓力先期後坐,實現預抽殼,又可使機頭同機體一樣具有一個後坐速度,減少了機體帶動機頭的撞擊能耗。
95式槍族的下機匣採用了鋁合金槽式結構,優化設計時分析了槍機自動機運動平穩、附加慣性力矩,在射擊中機匣所承受負荷也大幅度降低。一般槽式下機匣(以AK結構為典型)尾部有一堵固定「鋼牆」,是自動機到位撞擊體和上下機匣的連接體,也可作為緩沖裝置的支撐體。自動機拆裝時,必須在「鋼牆」前垂直移動,再平行脫離或進入機匣導軌。但95式槍族採用尾部開通式,用一個活動銷子與上機匣連接,上機匣尾部固定一個(軸固定)杠桿式自動緩沖器(連同緩沖器),自動機從導軌中直接平直抽出。
槍管內膛精鍛成形,並進行鍍鉻。槍管節套為合金鋼材料,但鋁合金下機匣與鋼制節套的連接方式沒有採用M16的整個圓周的全包容的方式,而是用節套下面的兩塊平板同槽式機匣兩個內側面相配,以兩個空心銷子固定起來。這些下機匣的新結構帶來的優點是結構緊湊,銷孔至端面是8.9mm(而56式沖鋒槍「牆」厚為21.5mm),對全槍長、重量都會帶來好處:緩沖器位於可拆件上機匣,把上機匣取下後自動機可以平直抽出裝上使用方便,對槽式機匣是一個創造;緩沖器採用杠桿式,結構簡單,可以利用作用力臂不同把緩沖簧設計得體積很小。
95式槍族大量採用高強度的輕型材料以減輕重量,如下機匣為高硬鋁合金(熱模鍛造的毛坯),強度大,一個鋁質機匣重約300g,如果用鋼材生產則會重達860g,而經過電化學處理後的鋁質機匣表面硬度則達到HAR70以上。另外科研部門又開發了兩種新的工程塑料,分別用在上下護木、上機匣及彈匣上。
5.8mm普通彈同北約5.56mm SS1109彈相比,彈頭重,槍口動能大,中遠距離存速能力強,外彈道直射距離也比較遠。自動步槍直射距離375m,班用機槍680m。下表為槍管長度相近的95式班用機槍和FN MINIMI輕機槍各自發射的彈頭威力對比表:
口徑 彈頭重 槍口動能 400m 600m
動能 最大彈道高 動能 最大彈道高
DBP87 5.8×42 mm 4.156g 1952 J 695.6 J 0.36 mm 378.4 J 1.11 mm
SS109 5.56×45 mm 4.0g 1711 J 603.3 J 0.39 mm 339.6 J 1.18 mm
可靠性是步兵武器的重要性能,95式槍族在通過國家靶場的可靠性試驗時,自動步槍故障率在0.4~0.6‰之間,班用機槍在0.1‰左右。又例如在工廠驗收時,每挺班用機槍都需要用2發膛壓為3100~3400kg/cm2的強裝葯彈進行閉鎖機構的強度試驗,接著每挺機槍用1號導氣孔分別以單發、點射、連發的射擊方式,用73發普通彈(膛壓為2800kg/cm2)進行機構動作可行性射擊試驗。
耐用性也是關鍵的性能指標,95式槍族的鋼件採用化學復合成膜黑磷化處理,鋁合金零件用硬質陽極氧化處理,再加上上、下護手及上機匣等件採用工程塑料,從海區使用試驗的結果看防腐能力有顯著的提高。
56式沖鋒槍全長874mmn,95式自動步槍長746mm,雖然在射擊時95式自動步槍的槍口比較靠近射手的耳朵,而且56式7.62槍彈為單基葯,而87式5.8mm槍彈為雙基葯,槍口壓力相當於56式的2倍。但由於設計有消焰、降噪綜合作用的膛口裝置,因此95式自動步槍槍口處及射手耳朵處雜訊值都低於56式沖鋒槍,而槍口焰也比56式沖鋒槍弱。
研製指標要求自動步槍全重小於3.5kg,機槍小於4.4kg,經過初設計,核算出產品全重,要保持高的零件通用,難以達到指標。從系統出發必須加大減重力度,選擇設計基礎槍步槍為優化核心體,控制在3.2kg,機槍相應控制在4kg,才能得到全系統及系統內每項產品達到指標並保持先進的水平。指標要求自動步槍全槍長不大於760mm(槍管長440mm)、機槍不大於840mm(槍管長520mm)。經過初設計,在保持零件通用率的情況下,機槍的指標又最為緊張,因此,在全槍長上選班用機槍為優化核心體,優化指標定為840mm。全槍長又同槍管長息息相關,又直接影響產品的威力水平,因此,在優化全槍長時,必須把選定的槍管長作為邊界條件,在系統全槍長達標時,要使威力性能先進,是這項統籌的難點。下表為全槍重系統籌劃表:
指標要求 策劃指標 實際達到
自動步槍 ≤3.5 ≤3.2 3.25
班用機槍 ≤4.4 ≤4 3.95
95式槍族的瞄準裝置有傳統機械式、簡易夜瞄、可裝白光瞄準鏡及二代微光管的微光瞄準鏡,白光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3倍,用於遠距離目標精確瞄準;微光瞄準鏡的放大倍率也為3倍,可在夜間弱光條件下對200米以內的生動目標精確瞄準。兩種瞄準鏡通用於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並能在槍身上快速裝卸。多用途刺刀綜合了砍削、剪切、銼削、開啟瓶口和磨刀等功能,既可用於自動步槍,也可用於班用機槍。95式槍族發射5.8mm普通彈系列,必要時還能發射5.8mm機槍彈系列。步、機槍還能實彈發射標准介面尺寸(Ф22x125mm)的槍口榴彈,也能安裝快速拆卸的35mm口徑下掛榴彈發射器,發射35mm榴彈(根據公開資料,目前只研製了防暴榴彈)。
56式 81式 87式 95式
沖鋒槍 自動步槍 輕機槍 自動步槍 輕機槍 自動步槍 輕機槍
口徑(mm) 7.62×39 7.62×39 5.8×42 5.8×42
彈全重(g) 16.5 16.5 12.5 12.5
後坐沖量(kg·s) 0.864 0.876 0.888 0.605 0.628 0.614 0.640
全槍重(kg) 4.03 3.4 5.15 3.95 4.3 3.25 3.95
全槍長(mm) 874 955 1004 955/730 1040 746 840
直射距離(m) 275 280 540 355 660 370 680
有效射程(m) 400 400 600 400 600 400 600
有效射程上彈頭落點動能(kg·m) 61 62 45 66 30 68 43
400米單發精度(R50/cm) 25 16.5 17.9 17.9
600米點射精度(高低×方向mm) 100×96 99.2×99.5 98.7×79.7 69×81
雖然95式槍族比起我軍過去裝備的槍族在戰術性能上提到提高,但在部隊使用中,也提出了一些95式槍族的缺點,例如:
受研製時認識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其擴展功能方式採取的是最簡單的連接座式,這種方式雖然結構簡單,但無法形成模塊式功能,難以滿足部隊對功能多樣的需求。
簡易夜瞄裝置採用放射性同位素鉅147通過填塗方式裝配,使用中存在亮度不足和容易脫落問題,而且鉅147的半衰期也不能滿足軍品長期貯存的要求,給部隊使用帶來許多不便;研製的二代微光瞄準鏡由於價格問題不可能全面裝備,而且200m的夜視距離也顯不足,全天候作戰能力有待提高。
光學瞄具瞄準不便是部隊反映比較多的問題,這主要是95式自動步槍受「應滿足以機械瞄具為主要瞄準方式」要求的限制而造成的,安裝光學瞄準鏡後瞄準基線太高,無法舒適貼腮瞄準。
91B下掛式防暴震撼彈發射器擊發方式也不方便,因為類似於M16的有托槍通常利用彈匣作為下掛榴彈發射器的握持部位,95式自動步槍由於採用無托結構,加裝下掛防暴榴彈發射器後只能利用小握把作為握持部位,實際使用時不方便。
95式槍族採用無托結構使全槍布局十分緊湊,但也帶來射擊時射手貼腮靠煙源太近,沒有燃燒完全的火葯燃氣從拋殼窗、拉機柄槽和上護蓋散熱槽溢出,直接刺激射手眼睛或彌漫在瞄準基線上,以至影響射手持續瞄準射擊,這種情況也給武器工常使用帶來不便。
5.8mm普通彈採用的雙基扁球葯燃燒不完全,95式槍族在發射2,000發彈(全槍需要清洗的射彈數)後,通常都會出現氣體調節器和活塞取出困難的問題,而且射彈多後,還會出現導氣孔由於火葯殘渣堆積變小的問題。另外為了獲得好的外彈道性能,5.8mm普通彈將部分難題轉移到了內彈道,造成槍口壓力過高,給解決槍口雜訊和火焰問題帶來許多困難。 5.8mm普通彈採用的是常規雷汞底火,存在長期貯存後底火銹蝕問題,給可靠使用留下隱患。
塑料件容易磨白,這主要是塑料材料本身的問題。要滿足低溫-45℃的可靠使用要求,塑料中的玻璃纖維含量就不能太高,而磨白問題主要是塑料強度不足,這個矛盾比較難解決,塑料件磨白後影響了95式槍族的美觀。
95式槍族進行分解結合時,有時會出現散件丟失和零件倒裝、錯裝問題,這種情況給武器正常使用帶來不便。
上述問題有許多均是在部隊試用初期提出的,95式槍族一直在改進,有部分問題現在可能已經得到解決。目前沒有公布改進過多少個型號。但從已經公開的圖片分析,至少是經過了3個階段。這3個階段的區別特徵可從拉機柄的形狀和上護木的散熱孔數量識別出來。
1997年公布並最早裝備駐港部隊的型號
在1997年同時出現,但在1999年閱兵式上均為此型
『叄』 馬克沁機槍上的油壓緩沖器原理是什麼
馬克沁機槍
Maxim machine gun
H.S.馬克沁發明的機槍。馬克沁1883年進行了原理性試驗,1884年獲得專利。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口徑為 11.43毫米,槍重 27.2千克,採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採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射速 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 100發/分。馬克沁機槍結構復雜,採用水冷槍管較為笨重,帆布彈帶受潮後可靠性變差,但在近代戰爭中曾被普遍使用。
馬克沁重機槍——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出身貧寒,通過勤奮自學而成為知名的發明家。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葯氣體。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葯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採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以上。
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1892年,美國著名械設計家勃朗寧和奧地利陸軍尉馮·奧德科萊克幾乎同時發明了最早利用火葯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年採用。美國槍械設計師B·B·霍奇基斯所設計的1814型機槍是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
這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機槍。它的自動動作是利用火葯氣體能量完成的。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叩合,共同後坐19毫米後槍管停止,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通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沖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復,每秒10餘次,每分鍾可發射600餘發子彈。
這種機械的運動描述起來復雜而抽象,但要是親自看上一眼,人們會立即嘆服於它的精巧與妙思。為了保證有足夠子彈滿足這種快速發射的需要,馬克沁發明了帆布子彈帶,帶長6.4米,容量333發。彈帶端還有鎖扣裝置,可以連接更多子彈帶,以便長時間地發射。
機構製造完成後,馬克沁本想秘密地進行射擊試驗,卻不料走漏了風聲,英國劍橋公爵殿下聞風趕到小作坊參觀,而皇室一動,舉市跟隨,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眾目睽睽之下,馬克沁機槍的肘節機構像人的肘關節一樣快速靈活地運動,子彈颶風般呼嘯掃射。觀者無不目瞪口呆。從此,馬克沁和他的機槍名揚世界。
此後,馬克沁又發明了一種後來被廣泛效仿的油壓緩沖器,使機槍可以單發、或10發20發點射、或調節到100發/分鍾的慢射速。馬克沁甚至設想在槍上加一種機構,使機槍在手指離開扳機後仍能繼續射擊,直到彈帶上的子彈打完。這樣,機槍手在陣亡後仍能做出悲壯的貢獻。1891年,馬克沁又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導氣式自動步槍。56歲時,以馬我沁的名字命名的機槍後坐式自動手槍問世。從此,自動武器的淵藪大開。「馬克沁」成了機槍和自動武器的代名詞。
今天,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的是,正是馬克沁機槍中,人類第一次運用了復進簧、可靠的拋殼系統、彈帶供彈機構、加速機構、可靠調整彈底間隙、射速調節油壓緩沖器等機構。至今,專業的槍械研製人員依然遵盾著由馬克沁首創的火葯氣體能量自動射擊三大基本原理——槍管後坐式、槍機後坐式和導氣式。英文版《武器裝備網路全書》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從拿破崙時代起曾經使用過的戰術完全沒用了」。
橫行疆場
馬克沁機槍一誕生,立即在戰場上顯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羅得西亞50名步兵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的猛烈進攻,結果戰場上留下了3000具屍體。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爾戰役和蘇丹戰役中,馬克沁機槍也使進攻的敵人死傷累累。1898年,蘇丹的恩圖曼之戰,2萬名伊斯蘭教托缽僧被英國侵略軍屠殺,估計有15000人倒在馬克沁機槍的陣地前。1899年開始的布爾戰爭中,布爾人在沖鋒時遭到了馬克沁機槍的毀滅性打擊。
但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俄雙方激烈的機槍對射才使機槍的運用受到主流戰場的重視。那次戰爭中,俄軍使用馬克沁機槍,日軍使用另一種著名的機槍——哈齊開斯機槍。前者威力和可靠性均優於後者,特別是在鴨綠江附近的大戰中,俄國人首次使用帶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輪架馬克沁機槍射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機械的強大威力使當時許多著名的機械設計師都投入到機槍的研製之中。手槍設計的泰斗、美國人勃郎寧也不甘人後,先後推出了多型機槍。其中,勃朗寧M1901機槍的改進型在一戰後期隨美國軍隊進入歐洲主戰場,但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因為質量問題,它的機匣後坐板強度不夠,以至於連續射擊時後坐板斷裂。後來,勃朗寧將機匣後坐板加了兩個支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
開戰初期,比利時軍隊靠著軍犬的力量拉著機槍匆忙撤退。馬克沁機槍的重量,使它不易於機動。
曾經與馬克沁機槍在日俄大戰中打得旗鼓相當的哈齊開斯機槍在一戰中也被廣泛應用。當時,由於射擊頻率太高,摩擦產生的高溫很容易使冶煉和金屬材料技術尚不成熟的槍管變形,開始,人們想到了更換槍管,後來便發展出一戰時廣泛流行的水冷式機槍。這使槍管在外觀上看起來又粗又圓。哈齊開斯機槍的典型特徵,就是水冷式槍管前端有一條細水管,以便於水的循環。後來,為了擴大散熱面積,人們還在冷卻管上加了一些褶皺。
當時,每挺機槍普遍需要4人來完成操縱與射擊。一個瞄準,一人供彈,一人進行觀察瞭望,一人協調指揮。但這種配置並不是絕對的,必要的時候,3個人2個人也可以完成射擊。
一戰中,坦克、裝甲車、飛機、軍艦,甚至「齊柏林」飛艇上都裝有馬克沁機槍。人們將機槍安裝在摩托車上,以便機動地進行對空射擊。這顯示出機械化部隊發展的趨勢。與此相反,比利時部隊的狗拉機槍,則是畜力戰爭沒落的一個證據。大戰剛爆發時比利時軍隊在德國的攻勢下節節敗退時,正是一大群忠實的軍犬,拉著機槍完成了撤退。但不論是摩托車還是軍犬都反映出馬克沁機槍機動性能較差的缺點,當時,馬克沁機槍重達27�22公斤,哈齊開斯機槍重達14�97公斤,一戰中最著名的德國馬克沁MG08機槍則重達26�54公斤。對於火炮而言,這一分量無足輕重,但對於以營連為基本作戰單位的機槍,士兵就不勝負荷了。於是人們開始嘗試製造單人使用的輕機槍。
從重到輕
當時,一個叫麥克蘭的美國認設計了一種能單人攜帶、用彈盤供彈、使用兩腳支架的輕機槍。但事後出於種種原因,他將這個設計方案轉讓給軍官兼發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機槍在美國誕生。
但這種機槍並沒有得到美國軍方的青睞。路易斯於是轉赴歐洲,在比利時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單並開始批量生產。這種機槍重12�25公斤,槍托抵肩,可以較方便地供單人攜帶和使用,彈盤里有97發子彈。路易斯機槍最顯著的特徵是又粗又圓的槍管,其中充滿金屬薄片。這種散熱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氣冷卻。後來,正是這種冷卻方式的推廣,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戰後期哈齊開斯槍族也推出了依靠氣體冷卻的MK�1輕機槍。這種機槍也重12�25公斤,最初是為騎兵設計的,後來也被用於裝甲車。
路易斯機槍首先在比利時批量生產,其作戰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時軍隊所認識。一戰開始時,德軍前線士兵初次聽到路易斯機構連續射擊的嗄嗄聲時,稱之為「比利時的響尾蛇」。
路易斯機槍在世界空軍史和飛機史上留下了更顯赫的聲名。世界輕武器界公認,路易斯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機槍。1912年6月,美國的錢特勒上尉將路易斯機槍裝載到一架推進式萊特飛機上。這架飛機飛臨目標上空後開始向地面開火射擊,數以百計的記者迅速將這一消息發往世界,成為當時頗為轟動的新聞。
1914年8月,大戰剛開始不到一個月,兩名英國飛行員擅自將一挺路易斯機構帶上飛機,在1524米高空向德國飛機射擊完一個彈盤,但沒有射中。這次行動是機槍在空戰中的首次應用。但當這兩名飛行員將此事向上級匯報後,卻換來英軍當局嚴禁往飛機上攜帶機槍的禁令,英國人害怕因此觸怒德國,引來報復。但僅一個月後,隨著戰局發展,英軍正式下令在飛機上裝備路易期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路易斯向美國財政部捐獻100萬美元。這些錢都是美國政府購買路易斯機槍向他支付的酬金。
在一戰爆發的時候,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只有德國,當時,德國陸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超過12500挺。索姆河戰役是機槍史上最令人驚心動魂的戰例。1916年7月,德國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馬克沁MG08機槍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進攻正面上的14個英國師瘋狂掃射。一天之內就使6萬名英軍士兵傷亡。機槍的殺傷力和血腥氣在這一天達到了頂點。當年11月,當索姆河戰役結束之際,自動武器的始作俑者馬克沁以76歲的高齡在英國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時,他既有英國國籍,又被賜封了英國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馬克沁機槍的敬畏之情。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機槍真正變成了戰場上的主流。法國平均每個步兵師裝備機槍684挺(包括輕機槍576挺)、英國400挺(包括輕機槍336挺)、德國324挺(包括輕機槍216挺),大大超過了戰爭爆發時每個師只有24挺機槍的數字。而機槍在戰爭的暴發戶美國發展最快,從戰前的每個師18挺發展到1000挺(包括輕機槍775挺)。
『肆』 在自動槍械中,如何減輕後坐力槍械的緩沖系統又是如何結構的
主要是2個方面:
1:從物理上減少後坐力,比如安裝彈簧來吸收部分後坐力。
2:並不減少後坐力,但降低後坐力對射擊的影響。比如槍口制退器,槍口制退器無法減少後坐力,但可以減少後坐力帶來的槍口彈跳。比如有的槍口制退器可以把槍口本來噴出來的一些氣體往後噴,這樣形成向前的力量,來和部分後坐力平衡。
再比如AKM的斜切槍口,這個切口使得槍口出來的氣體噴向上方,來壓制後坐力帶來的槍口上跳。
『伍』 95式班用槍族的武器結構設計
95式槍族採用導氣式活塞短行程使自動機獲取後坐能量,回轉式機頭有3個閉鎖突筍,機頭與槍機框的連接以圓柱體進行,在此圓柱體上有一個連體的開閉鎖及前後運動的帶動凸起。開閉鎖作用面設計在凸起的頂部,後坐帶動面設計在凸起的根部。該設計不同於卡拉斯尼柯夫在機頭閉鎖支撐面的外圓上設立帶動凸起的思路,也不同於西方類似結構(如FNC)。
95式槍族機框上的開閉鎖螺旋槽的設計藉助於M16的設計思路,在開鎖螺旋面同直面之間設計一個平滑過渡的空間曲面,採用數控技術逐點編程銑削而成。為便於編程加工,在機體內圓柱體的展開圖上給出一個圓弧。這種過渡的結構使開鎖撞擊大為減少,提高了自動機動力特性。曲線槽前端設計了一個間隙,它可使機頭開鎖後藉助於火葯燃氣壓力先期後坐,實現預抽殼,又可使機頭同機體一樣具有一個後坐速度,減少了機體帶動機頭的撞擊能耗。
95式槍族的下機匣採用了鋁合金槽式結構,優化設計時分析了槍機自動機運動平穩、附加慣性力矩,在射擊中機匣所承受負荷也大幅度降低。一般槽式下機匣(以AK結構為典型)尾部有一堵固定「鋼牆」,是自動機到位撞擊體和上下機匣的連接體,也可作為緩沖裝置的支撐體。自動機拆裝時,必須在「鋼牆」前垂直移動,再平行脫離或進入機匣導軌。但95式槍族採用尾部開通式,用一個活動銷子與上機匣連接,上機匣尾部固定一個(軸固定)杠桿式自動緩沖器(連同緩沖器),自動機從導軌中直接平直抽出。
槍管內膛精鍛成形,並進行鍍鉻。槍管節套為合金鋼材料,但鋁合金下機匣與鋼制節套的連接方式沒有採用M16的整個圓周的全包容的方式,而是用節套下面的兩塊平板同槽式機匣兩個內側面相配,以兩個空心銷子固定起來。這些下機匣的新結構帶來的優點是結構緊湊,銷孔至端面是8.9mm(而56式沖鋒槍「牆」厚為21.5mm),對全槍長、重量都會帶來好處:緩沖器位於可拆件上機匣,把上機匣取下後自動機可以平直抽出裝上使用方便,對槽式機匣是一個創造;緩沖器採用杠桿式,結構簡單,可以利用作用力臂不同把緩沖簧設計得體積很小。
『陸』 AN94半自動步槍的資料
AN94突擊步槍性能資料:
口徑:5.45×39mm
自動方式:沒有調節器的導氣式
閉鎖方式:機頭旋轉式
發射方式:單發、2發點射、連發
理論射速:1800/600發/分(2發點射/連發)
供彈具:雙排可卸式30發盒式彈匣
槍 重:3.85kg(不帶彈匣)
槍全長:943/728mm(托伸/托折)
槍管長:405mm
膛線:4條,右旋,纏距195mm
瞄具:長方形準星,帶準星護翼,高低與方向可調;調整5個距離的覘孔瞄具
表面:黑色磷化處理
槍托:黑色後托,由聚醯胺做成,小握把、上護木與機匣蓋連為一體
附品:背帶環,擦拭工具及通條,供臨時選用的瞄準鏡、夜視鏡和榴彈發射器
名揚世界的AK-74槍族遭遇挑戰。挑戰它的是「同胞兄弟」AN94突擊步槍。在1996年時,俄羅斯國防部就宣布,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開始裝備AN94突擊步槍。然而由於經費限制,至今只有少數部隊裝備了它。
在1999年8月發生的車臣戰爭中,第一次使用AN94的俄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們都說它「棒極了」。士兵們也非常愛護它。美國情報人員設法搞到了AN94步槍。但AN94的總設計師尼科諾夫這樣說道:「美國輕武器專家完全可以拆卸和仿製AN94式5.45毫米自動步槍,不過,這種槍的混合後坐力動作機理是他們永遠無法掌握的。」
AN94是根據混合後坐力動作機理設計的,採用單發、兩發和連發射擊方式,射擊密集度超過了AK-74數倍。它射出的5.45毫米×39毫米槍彈在侵入有生目標體內後會馬上翻滾,直至發生變形和破碎,由此大大增加能量轉移。
AN94部件是由玻璃纖維增強的高強度聚合物製造而成。它還保存了可以用槍托進行肉搏戰的特性。它可掛槍榴彈,也能安裝拆卸式多用途槍刺,而且裝卸也是快速方便的。它的多項技術性能確實比AK74有很大的提高。
AN94突擊步槍的外形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大量採用了塑料,即玻璃纖維增強的聚醯胺。它的整個槍托都是用這種材料製作的。另一個特徵是槍管下方的導氣管,其實,這個導氣管是槍托延長桿,它的上面有安裝榴彈發射器的導軌。延長桿中間有個銷釘,起雙重作用:一是防止全自動射擊時槍管和延長桿可能發生的上跳現象,二是為了避免武器猛烈前沖。另外,該槍也是專門為在步兵戰車內使用而設計的,它可以安在專用支架上進行射擊。為了防止武器縱向移動,該銷釘還兼起止動支座的作用。
活塞筒位於機匣內部。同樣,自動機組件�槍管、槍管座、活塞都被包絡在機匣內部。這就類似一門火炮,使機匣成了一種支架。槍機和槍機框則在槍管座里運動。
機匣蓋與護木是一個部件,也是由聚醯胺製成。機匣後上方安裝有可旋轉的星形瞄具,並且有照明元件,有助於射手在光線不好時准確地捕捉目標。在有護罩保護的矩形準星旁邊也有類似的裝置。準星可以自由調整方向和高低。
槍口制退器是兩室結構,完全不同於俄羅斯武器以往的設計習慣。刺刀座裝在槍管右側,既能保證拼刺時有更大的刺殺力,也有利於在槍管下方安裝榴彈發射器。AN94步槍與卡拉什尼柯夫步槍有很大的不同之處,設計者尼科諾夫只採用了AK-74步槍的5個零件,即折疊槍托的折葉及鎖定鈕,彈匣,槍托左側的光學瞄具座以及擦拭工具這5個零件。
雙排30發彈匣在受彈口處有一定的角度,以便給緩沖簧以更多活動的空間。
與AK-74和AK-100系列不同,AN94的槍托是向右側折疊的。這樣人機工效性更好,因為折疊與打開快捷、容易,背起來也會很舒服。
該槍內部有一緩沖裝置,既能減小後坐沖量,又使得槍管和槍管座加速向前運動。該緩沖裝置通過掛鉤與發射機構連接。在槍管座後方也設有個緩沖器,以助槍機框加速復進。
AN94突擊步槍最值得注意的是從1800發/分的2發點射狀態轉換成了600發/分連發射擊狀態的機構。高射速是通過以下三種結構來實現的:⑴槍機框行程較短,其復進時通過槍管座後部的後坐緩沖器簧加速;⑵在槍管座前面有一個緩沖件,支撐緩沖簧,以加速自動機組件復進;⑶採用特別設計的擊錘,它的上面設置有能將前2發彈之間的發射時間縮短到最低限度的專門裝置——聯動機構。
『柒』 各種槍械(步槍,手槍,機槍,沖鋒槍,狙擊步槍)都靠什麼去減緩和承擔後座力
一般來說,後坐力較大的武器都有高效的槍口制退器,比如巴雷特M107的V型槍口制退器可以消除百分之六十九的後坐力。突擊步槍的槍口消焰器也兼顧制退作用,再如某些型號,比如HK416突擊步槍在槍托後方有一塊用於緩沖後坐力的橡膠墊。還有AK的某些型號,在槍口處採用斜面設計,稱之為槍口防跳器,這一方面是為了減少連續設計時槍口往上跳提高精度,也具有一定的緩沖後坐力的作用。至於主流的手槍,一般威力僅有步槍的三分之一左右。如中國的5.8毫米口徑的92、北約等國的9毫米.45等,而且手槍一般不做遠距離設計,有效射程一般為50米,因此手槍就不需要槍口緩沖裝置了。但是某些大威力手槍除外,去槍炮世界學習一下吧。
『捌』 【求槍械大人幫忙看一下這把是槍的型號!】我是槍械迷,看到這個想問下。有誰知道!
匈牙利獵豹M1式12.7mm 狙擊步槍 GEPARD M1
2.瞄準裝置
該槍採用望遠光學瞄準鏡或夜視瞄準具,安裝在機匣前上方的基座上。
3.彈葯
該槍配用B-32式12.7mm穿甲燃燒彈和BZT-44式12.7mm穿甲燃燒曳光彈。
性能數據
口徑――――12.7mm
初速――――870m/s
對人員――――1200m
對輕型裝甲車――――2000m
槍口動能――――17181J
自動方式――――非自動
全槍長――――1500mm
槍管長――――1100mm
全槍質量――――15.0kg
對軋制均質鋼――――裝甲板侵徹深度
100m處――――30mm
600m處――――15mm
瞄準裝置――――光學瞄準鏡或夜視瞄準具Uxqg
配用彈種――――B-32式12.7mm穿甲燃燒彈,BZT-44式12.7mm穿甲燃燒曳光彈
B-32式穿甲燃燒彈――――47g
彈頭質量――――Z6
BZT-44式穿甲燃燒曳光彈彈頭質量――――44g
『玖』 現代的槍是怎樣消除後坐力的
AK 使用的大口徑子彈7.62mm
北約使用的槍是小口徑5.56mm,小口徑比大口徑後坐力小。
現在槍械結構中會加入緩沖器裝置。
緩沖器根據原理分為儲能型緩沖器,和耗能型緩沖器。
儲能型緩沖器將自動機後坐過程中所吸收的能量盡可能多地釋放出來。
耗能型緩沖器則是將槍機後坐時所吸收的多餘能量盡可能地消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