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裝置藝術賞析
低垂、無力,孤獨、凄涼,就是這只狗帶給我的感覺。讓我不自覺地想起那些歷經世事滄桑卻無法得以安度晚年的老嫗。身上同樣的瘦骨如柴,似乎風一吹就會倒地。頭低垂著,也許是對世間毫無眷戀。可笑又可愛的是,前後交替的腿,竟然擺出了心的姿勢。
看著看著我在想,其實不止是年老之時,每個人都有「像狗」的時刻,我們無力、疲憊,卻不得不一步一步的緩步向前,即使看起來隨時會倒下,但我們總會堅持著走下去。
又找來賈科梅蒂的其他作品,似乎都有著這種乾瘦孤獨的感覺,讓人在想是否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呢?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著自己,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夠偏執的人是否無法成為那麼有特色的藝術家呢?也許平衡對於他們,是種奢求。
活著的人,其實死了。死了的人,其實活著。這不是生者對於死者的無動於衷,而是彼此無法站在對立面理解對方而已。看到的時間是感慨的,因為我知道這是一直在用福爾馬林浸泡的標本,它是「活的」藝術品。它看似被切割,但切割的浸泡的只是它的肉體,也許它已經獲得精神上的自由,然而有有的生物即使完整,它的靈魂也早已分割。
這不是達明安·赫斯特唯一的裝置藝術,他還有更多的有爭議的作品,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夠親臨現場感受那種震撼。我想絕對比畫作或者簡單的陳列藝術品帶給我的觸動更多。期待!
即使是簡單的氣球,當有了內涵,就賦予了藝術的意義。這就是我最大的感觸。
童年、純真是藝術永不過時的表達,也是我們永不放棄的追求,因為越是逝去的越是更加美好。人們往往通過看到這類作品試圖喚起心中美好的部分,但對於我來講這也是藝術最大的意義所在。不只為了揭露人性,不只為了記錄歲月,更多的是喚起人們對於當下的生活的思考。
⑵ 世界裝置藝術國外裝置藝術作品欣賞
以「宇宙宣言」及空間藝術及繁復、精巧的裝置藝術作品而聞名於世的他,經常在全世界舉辦展覽。戴帆以藝術不斷地觸及我們文化的邊界,正是這些邊界和界限,標示出一種文化的性質。
⑶ 誰有徐冰,慶慶的裝置藝術作品,要附加解釋的
在長約8米的《紫氣東來》作品,徐冰用有機玻璃製作了與「雲」、「水」、「霧」、「霓」等象形文字 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駐美大使館 新建的中國駐美大使館前不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際使館區正式開館。與原先古樸風格的紅磚大使館不同,此館由中國花崗岩和法國石灰石構成。這是第一個由國際建築設計師設計的中國大使館,總設計師是貝聿銘。早報記者昨天獲悉,在這一建築內,貝聿銘專門邀請藝術家徐冰創作了一件裝置作品——《紫氣東來》。 天窗呈現《紫氣東來》 由於外牆的花崗岩材質,整個使館外觀風格顯得硬朗結實,貝聿銘希望能在內部顯現一種柔軟和虛幻的氣息,以調和整個使館格調。如果按照傳統的設計理念,免不了出現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龍」、「籠」等工藝美術作品。而徐冰作品一貫的「命運之感」,既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虛實韻味,又能夠對空間進行恰當的調適度。因此,在入口處的形似「煙囪」的天窗成為作品合適的放置點。徐冰說:「我希望在人們仰視的天窗中能有一股雲氣從上流淌而下。」他從中國文字中尋找了六到七個與天氣相關的「雲」、「水」、「霧」、「霓」等象形文字,每組用大、中、小三種造型製作,每個長度從30到70厘米不等,共300個左右。為了使作品具有雲氣的特質,他全部採用了有機玻璃來進行製作,並採用了磨砂技術,造成霧化、沙化的視覺之感。而雲氣的流動特質則需要通過文字的適當排列獲得,而這也是技術難題之一,「每個字用兩根線懸掛,大概有800根左右,它們的排列是有很大難度的,我希望能呈現出一種群魚游動的排列方式,而不是散亂或者整齊的。」對於字體的顏色,徐冰也做了自然化的處理,「在多數白霧色的字中隱約而錯落地夾雜一些紫色,當然,那看上去是很飄逸的。」 可讀可看的「文字系列」 這串長約8米的「紫氣」在中國具有特別的含義,在漢朝文人劉向的《列仙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傳說老子過函谷關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於是後來人們就用《紫氣東來》比喻吉祥的徵兆。「在一開始,外交部希望使館內全部採用吳冠中的作品,但貝聿銘認為,這個作品更合適,因為它是為這個建築專門設計的,屬於建築的一部分。」徐冰在談及作品的篩選過程時說道。
⑷ 2009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優秀作品集的目錄
無錫靈山三期工程梵宮室內設計
伯爵花園酒店
艷陽天—隨州店
梨花小鎮商務旅館
在水一方
常熟金海華麗嘉酒店
朔州昆侖飯店
三亞國光豪生度假酒店
洛陽克麗司汀酒店
優閣精品旅館
惠州金海灣喜來登度假酒店
江陰戴斯酒店
上海世博洲際酒店
深圳雅典國際酒店
北京西山宴會樓
無錫市風電產業園酒店
重慶歐瑞錦江大酒店
經三路百年老媽火鍋總店
洛陽旺水灣茶餐廳
清華源生態魚館
高品煲湯肥牛飯店
廚房印象餐廳
鱸鄉山莊賓館餐飲會所
晶品西餐廳
松吉元氣壽司店
松吉元氣料理店
徐記海鮮湘江旗艦店—「水波坊」
時尚餐廳
徐記海鮮湘江旗艦店—「臨江閣」VIP會館
阿—鮑魚福州品賞館
蜂蝶來西洋會館
德福會新派火鍋
賽江南藝術餐廳
無錫靜水山莊餐廳
安徽合肥會賓樓
清和樓餐廳
沿河人家
一茶一坐
愛蓮說·素膳
凱麗餐廳
北京尚台鐵板料理
上海人家·餐廳
嘉鑾會館
詩蘭足道會所
瀾琦雅聞SPA會館
廿一崑曲會所
鄭州廣城·靜SPA會所
西寧伊蘭世家國際餐飲會館
柏麗雅女子會所
洛神溫泉休閑會所
北京金鉑麟會所
南碼頭會所
時代會所
韻魅東方世歐上江城會所
安吉中匯大酒店
鳳凰夜總會
王春美容院CFC摩登館
蘇州水晶之戀休閑會所
天京會所
樂域KTV
空間演舞曲
公館3號
保利·麓谷林語銷售中心
重慶朗晴廣場銷售會所
空間愛琴海售樓處
天門山印象一天門山壹號會所
J·K沙龍
J·KSalon
今古堂新中式家居飾品館
古地亞傢具展廳
sleightofhand品牌服裝展示空間
東方色彩
皇帝洞書院
無錫艾尚
大儒世家業主活動中心
寧波大榭島管委會室內設計
上海京鶴幕牆
武漢市建築設計院科技大樓
凱捷辦公樓
中國安溪鐵觀音茶博物館
常州恐龍園大劇院
中國文學博物館室內設計
泰山桃花峪遊人服務中心
泰山地質博物館
盛澤醫院
人民大學圖書館室內設計
東方馬城
⑸ 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相關作品
最具浪漫氣質的作品
作品名:十六隻鳥
藝術家:基口·邁克馬赫特里/ 無定型機器人作坊 (美國)
材料: 機器人裝置
作為第一個「無定型機器人作坊」膨脹技術的多重雕塑裝置,「鳥兒們」通過對動作、圖像、比例和聲音的研究體現出對生命循環的沉思。十六個巨大的白色編織物好像是簡單線條勾勒出來的鳥,又像是一隻蝙蝠柔軟而無生氣的萎縮殘骸,或者是經過時間侵蝕的棱紋建築物遺跡。當參觀者走近,這些枯萎無生氣的東西就會逐漸充氣膨脹,加長變大為錐形,舒展成優美豐滿的羽翼。
它們的固定旅程是:由伺服機控制的空氣囊鼓動產生緩慢而優雅的拍打動作。一系列的多次拍打動作形成一種持續而有節奏的微風聲。在短暫的飛行後,這些鳥兒走到了它們生命的盡頭,從其頂端開始放氣,萎縮成原來的狀態。
《十六隻鳥》的藝術家來自美國。他擁有一頭亂發並需要安靜的環境來思考作品。
如果讀者中有曾經在美術館看過這個作品的話,會搞不清楚為什麼作品名稱是《十六隻鳥》,但是現場只有十五隻鳥,另外那隻鳥在展廳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蹤影。關於這個作品最有趣的一個幕後話題是,其中一隻鳥在運往中國的路途中神秘消失。
最具未來感的作品
作品名: 行走的頭
藝術家:Stelarc (澳大利亞)
材料:機器人系統
這是一個直徑為2米的自控互動式行走機器人。它有六條腿,垂直安裝在其底盤上的液晶顯示屏由計算機成像顯示出人頭像,象徵「頭腦」。頭腦可以向各個方向轉動,以配合所顯示的頭像動畫。機器人帶有超聲波掃描感測器,可以感知是否有人從它前面經過。無人經過時,它會坐在原地不動。一旦有人進入展示空間,它就會站起來,從預排程序庫中調出一些動作指令進行幾分鍾舞蹈表演,然後停下來直到再有人經過。機器人活動的舞台直徑約為4-5米,其感測系統會探測它是否已接近舞台邊緣,使它及時退回轉向。這是一個真實-虛擬並存的系統,其機械腿的動作是真實動作,而其顯示屏中面部表情的點頭、轉動、傾斜、眨眼等則是虛擬動作。通過壓縮空氣的旋律和機械聲音,行走的頭也可以發聲。該機器人還可以通過基於網路的三維模型來驅動,由運動圖像菜單來控制其具體動作。整個機器人是以壓縮氣作用作為運轉動力的。
《行走的頭》的創作者,藝術家Stelarc,也是媒體報道的《六腿機器人讓您開眼界 》的創作者,向我們展示他的另一件作品《手臂上的耳朵》,這個耳朵內部裝有藍牙耳機,可以「聽到」我們的對話。
最具神話色彩的作品
作品名: 鐵床賊之路
藝術家:讓.邁克爾.布魯約爾 (法國)
材料: 電子機械床裝置
(達瑪斯忒斯(Damastes)是希臘神話中的著名強盜,外號鐵床賊;)
「鐵床賊之路」是一件雕塑作品,由21架白色的醫用床及懸掛在其上面的21根熒光日光燈管組成。這些床在計算機的設定和同步操作下處於一種永遠舞動的狀態。它們在表演一場芭蕾舞劇。
每張床都配有一個剪式千斤頂,使床的垂直運動幅度能從距地面38厘米到81厘米。床的上面還裝有控制位置的機動裝置,可以使床墊某一部分的旋轉角度達到0-70度。其垂直運動和旋轉運動既可以同時進行也可以分別完成。
這21張床由一個個人計算機的數碼音響系統連接在一起。計算機可發布並同步其運動程序指令。床可以獨舞也可以群舞,從而上演著場面宏大的芭蕾舞。床下面的格架在舞動中發出變化多端的吱吱聲,恰好組成了這場芭蕾舞的配樂。
「鐵床賊之路」所安置的房間將全部鋪滿厚厚一層枯萎的葉片,並通過定時噴霧來保持其濕潤和芳香。除了其審美意義和隱喻性之外,這些葉片也能遮蓋住每張床下的電路控制系統。
根據裝置展出的空間條件,床可以擺成一行、一圈或是其他隊列形式,但總是嚴謹而有規則地連接在一起(床間距根據其條件限制可以在90-115厘米的范圍內)。
床上配有床墊、枕頭、床單、枕套以及白色的毯子。
熒光燈管懸掛在每張床中心上方2.10米處。它們和床一樣按照非常精確地方式排列。
最富情感的作品
作品名:因緣
藝術家:昆特·亨特斯萊格爾 (奧地利/美國)
材料: 沉浸式虛擬現實裝置
這是一個「有生命」的環境,一個漸變的視聽裝置。作品呈非線性展開,冥想的寧靜緊隨著混亂與騷動。看似不適且顫抖晃動著的三維人形懸浮在空間內,彰顯出這個裝置的活力,其運動製造出一種嗡嗡作響的聲音效果。這些三維人形像木偶一樣懸掛在繩子上,在注入親切而又曖昧的人類生活意識之後,它們就像傀儡一樣在繩子上亂舞。
「因緣」(Karma)一詞恰好也是多人電腦游戲「虛擬競技場」中一個物理模擬體的名字。「虛擬競技場」或是「三維實時裝置」中的「因緣」都描述了對重力或動能力等物理法則的模仿。
在「因緣」/細胞中,三維人形的運動和動作由一個附加的聲音軟體合成,它們在空中合成一條動態聲軌。在多個人形構成的交響樂隊中,每個人形都是其中的一個樂器,他們各自的「運動和情感」變化,形成了多層音效空間。無論是三維人形動態的實時組合還是其音效建構,在藝術家為它們設定的腳本內,都能夠展開變化萬千的情感表達。
最拓展視聽的作品
作品名:聲音繪畫
藝術家:金基哲 (韓國)
材料: 互動裝置
聲音是作品中的要素。由於聲音無法被觀察到,它作用於大腦不同於視覺感受的部分,因此,通過作品,藝術家在尋找一種方式「看」聲音。想法源自佛教的《蓮花經》 。
原意是說:當我們正在遭受苦難,我們講avalokiteśvara菩薩的名字,他便可以聽到,並幫助我們達到涅槃。因此,藝術家從2001年開始試圖所做的作品皆具有「觀音」的含義。這種風格的作品創作告訴我們菩薩的名字。 avalokiteśvara菩薩的名字翻譯成韓文是kwan eum ,意思是「觀音」。
聲音繪畫
通過思考為何我們不能描畫聲音、怎樣才能描畫聲音,藝術家的答案原來是如此的近在眼前:鉛筆和電阻器是同樣的工具,那意味著只需賦予鉛筆以電阻器的功能。聲音是純正的正弦波,聲音並不酷,但可以感受到這種原始的真實感……
最全球化的作品
作品名:地書
藝術家:徐冰 (中國)
材料: 互動裝置
《地書》是一本可讀的小說,是用徐冰幾年來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標識語言」寫成的。讀者不管是何種文化背景,只要被捲入當代生活,就可以讀懂它。通過這本書的「字型檔」軟體,使用者將英文句子打入鍵盤,電腦即刻轉譯成這種標識語言,既起到《字典》的作用,將來也會有實用價值。
觀眾可以在電腦屏幕上看到轉換為標識的對話
在藝術家看來,藝術重要的不是它象不象藝術,而是能否提示一種新的看事情的角度。從二十年前的一部叫《天書》的作品創作開始,稱它為「天書」,因為世上沒人能讀懂;用這套「標識語言」,藝術家又寫了一本讓說任何語言的人都能夠讀懂的書——《地書》。事實上,這兩本書有共同之處:不管你講什麼語言,也不管你是否受過教育,它們平等地對待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地書》的作者,藝術家徐冰和助手在電腦前觀看標識語言的對話
最銘記於心的作品
作品名:不朽的使命—石棺
藝術家:etoy 小組 (瑞士及其他多國)
材料: 集裝箱,發光二極體裝置
這是網路藝術先驅etoy小組的最新作品,並宣稱是信息技術數字時代的後生命崇拜。自2004年以來該項目就在不斷推進,涉及有關存在的主題,諸如守恆與失憶,未來、現在和過去,以及生命和死亡。作品大膽地將這些主題植入數字交流和信息技術的時代無疑是具有挑戰性的。
不朽的使命—石棺
通過運用數字媒體技術,使所選擇的「飛行員」在肉體死亡後仍能夠在時空旅行中得到永生。在「奧秘膠囊」中存有飛行員的綜合信息數字化肖像,從而使他們雖死猶生。肖像由多種元素組成:附加了諸如姓名、出生日期、家庭和法律關系等標准信息,還有遺囑、合同等法律文件。更進一步的信息深入洞察到「飛行員」的生活:他(她)的傳記、消費模式、社會關系網圖示。作品的可視部分包括多種數字照片:「飛行員」本人各時期的生活照、親友照片、以及360º掃描的全息肖像,還有錄影膠片及會面場景。這些信息中也有音頻部分,諸如本人的聲音采樣、親友的聲音、最喜歡的音樂等等。而根據發送時間表進行訊息儲存等內容也包括在這個計劃之內。如果「飛行員」本人希望的話,甚至還可以儲存他們的骨灰。
作品既出人意料又富吸引力,它糅合了些許無政府主義的音調,且忽略了目錄或論文等固有程式——但這具情感飛行器仍然會帶給人深深的觸動。
《不朽的使命—石棺》剛剛運至美術館前廣場
最令人駐足的作品
作品名:接觸我
藝術家:blendid 創作團隊 (荷蘭)
材料: 互動裝置
參與者可以通過這個互動裝置,創造出個人圖像,並且將其展示在不同的公共場所中。裝置的尺寸可以變化,從而記錄並且展示完整的人體尺度。在互動中,參與者將身體的某個部位或者其他物體與磨砂玻璃表面接觸,互動的結果是玻璃板會留下某些烙印,繼而創造出圖象。圖像會作為玻璃板的一部分被保留下來,在沒有其他互動的情況下展出一段時間,供大家參觀。
《觸摸我》的藝術家投入的在自己的作品前留下影像
參與者從互動過程中體驗到樂趣,而他們所創造的額外印記還會被永久保留下來,作為作品的一個部分。
最親密的作品
作品名:親密的交流
藝術家:Transmute (澳大利亞)
材料: 互動/遠程通信/機器人裝置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式交互裝置,可以使身處異地的兩個人同時以身體動作互相交流。每個參與者需要使用一種叫做「身體板」的物理界面。通過在這個「巧妙的傢具」上輕輕移動他們的身體,他們之間就產生了「親密交流」。由數字肖像、多波段聲音和觸覺反饋所創造的「世界」就這樣在「親密交流」的影響下展開。
《親密的交流》的藝術家們在布展現場有序的分工合作
盡管參與者身處異地,不能直接看到或聽到對方,但這種共享體驗可以使他們逐漸形成相互間感官的親密關系。因此,在作品生態系統中,參與者被聚焦於理解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的焦點上。
最親近大師的作品
作品名:電腦空間的最終審判
藝術家:繆曉春 (中國)
材料: DVD投影,全境燈箱裝置
繪制於1536年到1541年的羅馬西斯庭大教堂壁畫,是西方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藍色背景上分布著一系列如群星閃爍般的人物形象,在當時是十分少見:飛動的天使和十二門徒環繞著極具古典美的耶穌。畫的前景上並沒有突出宗教氣息;相反,米開朗琪羅著力描繪了每個人物的動態,彰顯出其藝術大師的風范。
新媒體藝術作品《電腦空間的最終審判》正在布展
繆曉春為作品注入了迷人的魔力,根據自己的身體創作了電腦雕像,並以其置換米開朗琪羅畫作中的所有人物。他嚴格遵循原作中的視覺結構,在虛擬空間中安排這些替身。通過嫻熟地運用數字技術使米開朗琪羅的畫作透明化,並在其中打開了五個不同的透視點。這一技術使藝術家能像遊客一樣在作品中漫步。通過探索「繪畫中的人物看到了什麼」、「壁畫中的角色看到了什麼」,從而為觀眾提供得以窺探此中奧秘的視角。
最有趣的作品
作品名:生動的廚房
藝術家:Stefan Doepner, Jan Cummerow (德國)
材料: MIDI驅動系統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機器構成。我們使用這些「黑盒子」比用最簡單的工具,如鉛筆或錘子更順手。技術開發的復雜性,機械和電子的日常設備並沒有進入我們的觀感。在系統的背後,創造過程和條件,是沒有透明度的。這個論題貫穿於發展和發明應為我們服務,讓我們使用的設備簡單、有效。
「生動的廚房-快樂的21世紀末」提供觀眾探討他/她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動化和生活義務的機會:在瞬間內平凡的環境會產生審美的情感。作品通過將一個標准化的廚房配備無所不有的設備和工具,所有設備運作到一定程度,廚房傢具及家居物品便具有了自己的生命;使他們自己詩意的發出聲響,而且不斷強化好像要脫離其環境。但是它們的功能並非是通過使用來產生,它們有自身的活力。有如一個樂隊,廚房設備、工具和箱子、椅子、桌子有節奏的跳躍。然後它們的動作逐漸放慢,燈光變暗。
最暈眩的作品
作品名:你在哪裡?360度全景
藝術家: 盧克·庫徹斯恩 (加拿大)
材料:實時三維控制系統裝置
置身於作品中,觀眾如同在夢中飛翔,穿過一個多維的世界,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穿梭,在明亮與黑暗之間遊走,在私人與公眾之間轉換。沉浸其中,通過一個操縱桿在X,Y和Z三個軸中調換,進入一個以等級衡量的信息/體驗空間。
處在等級0的時候,世界是一個簡單的空間,猶如航海時用XYZ三個坐標定位。處在等級+1的時候,世界變成了一個混合體,充滿了圖片、聲音、文章以及作品創作者的物品。當到達+2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分子」化的世界,各種物體都變成了微粒,自然構成的光影組合而成了世界,讓人回想起19世紀印象主義對世界的看法,同時也孕育了抽象主義的雛形。當繼續上升至等級+3時,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庄嚴的山川幽谷的風景,充滿了18世紀獨特的繪畫思維格調。
處在任何等級中,觀眾都將遭遇到其他的居住者:有遠程設備連接的活生生的事物(如果啟動的話),有提前錄制好的展示在視頻窗口的事物,參觀者還會遇到他們自己——隱藏的攝像機會將參觀者的圖片融入這個構造出來的世界中。 在這個作品中,主體(演員、觀眾、參與者)控制了自身的狀態:他/她的位置、他/她的行走路徑以及速度,或許會更為有趣的是,可以決定他/她將在哪個等級中「生存」。
最好玩的作品
作品名:飛艇攻擊
藝術家:知識機器人研究小組 (瑞士)
材料: 互動裝置
「赤身人/在此,亦不在此/白色至上」表述的是在一個假想的關押地點,嫌疑人的公民權利或其戰俘的法律地位被懸滯。在互動裝置中,克里斯蒂安·胡伯勒,亞歷山大·塔查塞克和伊馮·威廉共同創造了一個無可名狀的流動權力的隨意空間。進入房間內,參與者被一群黑色氣球環繞。銀色飛艇徘徊在頭上,非常脆弱並輕如鴻毛。飛艇裝有一個具有方向感的照相機,不斷向四處掃描。相機的程序設定為跟綜距離最遠的一個氣球,但同時也對人身作出反應。迴避飛艇的襲擊是很容易的,但是我們尊重它脆弱的科技,不願予以還擊。這個不知疲倦的,被叫作 白色至上 的匿名攻擊者,使人感到畏懼,有時亦頗為滑稽。
在這種讓人感到壓抑的環境中,一個匿名男聲不斷重復著一句話「赤身人/在此,亦不在此/白色至上」。它帶有指揮的語氣,第二個聲音回答赤裸裸的強盜。通過這種方式,裝置暗示囚犯被剝奪了一切權利時的地位,他們在這里 是非常真實的。但他們法律上的存在是被否認的不在場 。
此外,房間還有電腦顯示器敦促觀眾的介入。按下按鈕逃脫指示是模糊的。藝術家利用軟體代碼作為創作媒介,設計並模擬數字行為,而不是人物或形象。程序不僅可以重新啟動,還可以改變自身,使「白色至上」失去控制功能。如果有足夠的觀眾採取主動,程序會引發打斷男子獨白第三個聲音:「赤身人/在此,就在眼前」!結束赤身人的語言徘徊,白色主權的馬達停止。
最數字時代的作品
作品名:信息漩渦
藝術家:克里斯托夫·希爾德布朗德 (德國)
材料: LED 網路裝置
以2000年在凱馬博物館參展的「矩陣」,2004年歐洲多媒體美術展的「詞彙」,和2006年在格羅寧根·屈米博物館的「意味」為基礎。 作品由210 個帶有各種圖標的LED嵌板組成以展示全球社會、經濟和科學的表徵,形成一個21米長3米高的大屏幕。
「信息漩渦」運用LED,使每個嵌板看似一個能展示不同文字的流動電子招牌的一個像素,文字和圖標的混合創造出不停的對話並形成的敘事的一個場景。
最喧鬧的作品
作品名:zgodlocator/version zII
藝術家:赫維戈·懷瑟 (奧地利)
材料: 電磁影像雕蒴
裝置是根據計算機硬碟上的磁原理來組合帶有磁性的金屬微粒。這些微小的金屬顆粒實際上是磨碎的電腦零件:電路板、硬碟驅動器、處理器、監察器屏幕,等等。這個磨碎的硬體沙塵被鋪放在可以突然引發轉變金屬微粒的電磁格段上。他們產生磁刺激反應形成的奇異和突發性雕塑似的變形。這些顆粒看起來就像是黑色金屬材料,如此美麗。觀眾還可以通過旋轉表盤來改變產生的圖案。因此,顆粒狀的計算機網格,一次又一次形成新的驚奇和不斷變化的形狀。當然,不像電腦硬碟,zgodlocator/版zii並不關心長期存放文本或圖像。它的主題是動態模式。如果有記憶,也是很短和隨時變化的。在zgodlocator中,磁性成為一個存放處,並是操縱和處理信息原始形式的地方。作品的意圖可能是強調發生在一個電腦環境中不斷再生的信息。它同時用微妙的方式結合視覺和音響效果。各種各樣的麥克風和電磁感應器設在電子土壤中捕捉'硬體的聲音'。作品中的程序編碼把原始的音頻轉換成圖形,化為顆粒景觀。
最具游戲感的作品
作品名:北京加速器
藝術家:馬尼克斯 (荷蘭)
材料: 互動裝置
藝術家在訪問北京後感受到北京飛速的變化,體會到一個加速邁入現代化城市的活力。 北京加速器所面對的正是速度對現今城市生活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它類似於一個以前的作品:全景加速器。 但是北京版通過優越的設計增強畫面感,使觀眾的體驗更為直觀。
作品與身體和視覺感知產生一種游戲關系。參與者坐在裝有操縱桿的電動轉椅上,面前屏幕上顯示出北京的全景,隨參與者的方向與速度旋轉。在旋轉時,參與者控制坐位的方向和速度,如果與畫面無法同步,人體平衡系統將發出不同的信息到大腦和眼睛,會導致激烈的失控感覺,並最終導致惡心。但其目的是使動態影像與坐位的旋轉速度一致。一旦達到這個目標,參與者可以查看沒有失去方向感和不令人惡心的圖象。不過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個新的景色會用更高的速度設定旋轉。游戲變得更難以取得平衡及看清圖片。游戲總共由六個級別組成。
最捕風捉影的作品
作品名:拿走
藝術家:大衛·洛克比 (加拿大)
材料: 互動裝置
該作品由兩部分展示組成,兩個龐大的投影出現在一面牆上。在展覽空間的左側,系統從地面以及牆面等多個角度共同搜捕參觀者的蹤跡,每隔20秒恢復到原位。20秒內展覽空間內所發生的動作通過電腦傳輸到屏幕上,隨後繼續重復。眾多圖像製造出一種混亂的火熱場面,既可以被理解成與統計學有關的展覽策劃(大部分的人選擇站在那裡?人們會走動嗎?),也可以看作是針對每一個參觀者的參觀紀錄。這些圖像是高度社會化的,並且是極為混亂的。展覽空間的右側是為參觀者准備的目錄。展覽空間里的每個參觀者都被跟蹤。他們的頭像被放大投影在屏幕上,同時會出現評論他們的形容詞(例如「信任的」,「相關聯的」,「飢餓的」)。最近參觀的200位參觀者頭像變幻成矩陣,通常是100個頭像的矩陣,偶爾會是200個,矩陣以緩慢的速度移動。右側的這種展示形式是充滿解析的,同時也是高度秩序化的甚至讓人產生一種脅迫的感覺。
最宏大的作品
作品名:氣流聲場
藝術家:埃德文·萬德·海德 (荷蘭)
材料: 聲音裝置
建築:NOX
由一組空氣閥門組成的作品用來製作風、壓力和聲音,在觀眾頭頂上產生出類似呼吸的聲場。這種奇特的聲響是我們周圍空氣中臨時壓力變化造成的,而音箱則通常是利用顫動的薄膜來產生這些壓力變化使我們感覺到「音響」。在「氣流聲場」中,壓縮的空氣被用來生產音響。壓縮氣體非常快速地通過空氣閥門在空中釋放。「氣流聲場」由一個有42個相互獨立且可控制的閥門構成一個10x20米的涵蓋面。聲音和風力在這個面積里以不同的速度、方向和強度交錯、穿插。其格式由一種自生的方式生成,是對風的空間動向的解釋。觀眾須自我把握在這一氛圍里的位置所在。
盡管每個閥門製造出自己的聲音,但觀眾將會感受到其音響帶有一種流動的形狀,過程與觀看電影相似。電影畫面並非單獨的系列鏡頭,而是時間中一連串的動作。作品利用42個閥門運作時的時差,以不同的速度,延緩和重復創造有詩意的音響環境。
⑹ 當代裝置藝術家裝置藝術作品中國十大當代藝術家藝術家排行
戴帆(DAI FAN),世界抄殿堂級藝術大襲師,當代全球先鋒藝術大師之一,作品經常引起轟動效應和社會各領域的廣泛關注 他以利用高科技自動、感應器、虛擬現實技術的介入建構的進化批判裝置而聞名,現工作生活在北京和紐約。以「宇宙宣言」及空間藝術及繁復、精巧的裝置藝術作品而聞名於世的他,經常在全世界舉辦展覽,涉及到:前衛派的歷史和理論;設計;藝術、身分及社會;設計,科技和道德;反記憶藝術;
⑺ 當代著名裝置藝術家有哪些
中文版 | English 網站首頁
關於XYZ
行雲座畫廊
XYZ影像空間
學宜詩畫
展覽
信息
聯系我們
行雲座畫廊
--------------------------------------------------------------------------------
當代裝置藝術家-慶慶
--------------------------------------------------------------------------------
霧里看花
端莊
1953 出生於北京
1972-80 中國傳統醫學專業,北京
1980-86 外國語言文學(英德)專業,北京,奧地利維也納
1983 遷居奧地利,維也納
1994 開始裝置藝術創作,職業自由藝術家
1998 移居回國,北京,職業自由藝術家
個展
1995 慶慶軟雕塑作品展,北京世紀藝苑
1996 慶慶"頭"的雕塑展,維也納前衛工作室
裝置作品"家"首次展出於奧地利現代藝術博物院
1997 慶慶燈光裝置藝術展,奧地利維也納亞非學院
裝置作品 城市之光 -"欲" 北京工作室開放展
"城市之光"大型燈光裝置展,北京賽特購物中心
1998 "城市之光"慶慶裝置作品展,維也納Wort und Bild畫廊
1999 Nomadin der Seele,(流動的靈魂)個展,維也納 AAI- Galerie- Karl Strobe畫廊
慶慶綜合材料新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2000 慶慶綜合材料新作品展,中國當代畫廊,英國倫敦
2002 「慶慶回來了!」慶慶新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2003 慶慶裝置作品展,今日美術館
2004 《性。物。物。性——盒中物》,大山子藝術區
2005 慶慶裝置作品展,東京畫廊,日本
2006 「798的海市蜃樓---神秘的光」慶慶裝置作品展, 北京大山子藝術區大窯爐展場聯展
1996 點與線,書法與裝置雙人展,維也納Atrium ed Art畫廊
1997 直覺,體驗,觀念,三人裝置展,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der Gross Hallamasch,維也納SUR畫廊
青邁國際裝置藝術節,泰國青邁
1998 偏執,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
維也納森林紡織品藝術節,獲二等獎,奧地利下奧州
活著,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雲峰畫院
1999 第二屆國際婦女藝術交流展,泰國曼谷Saranrom公園
2000 世界博覽會,德國漢諾威
2001 90年代中國前衛藝術家資料展,日本福崗美術館
"現象藝術展",北京,凡·畫廊
非亞克國際比賽藝術博覽會, 法國, 巴黎
「煲」,中國當代藝術大展,Kunstnernes Hus, 挪威
2002 東亞婦女藝術節,韓國, 漢城
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 美國,芝加哥
2002 中國藝術博覽會2002,北京
2003 「前景廣闊的三十年」,科學與藝術博覽,中華世紀壇
「金色收獲」,中國當代藝術大展,Zagreb,克羅埃西亞
從洛桑到北京——2002年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優秀獎)
2003 《聽女人講男人的故事》,四川重慶
2004 《她們——十名女藝術家聯展》,北京季節畫廊
《夢想。困惑。現代女性特質》女性藝術家作品展,中國婦女活動中心
《貓知道》陳慶慶、袁耀敏作品展,北京紫禁軒畫廊
中法藝術家作品巡迴展
<< 民主萬歲>>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聯展, 美國,紐約
2005 << 語言的閣樓>> 女性前衛藝術節術的8個案例, 北京,四分之三畫廊
<< 透明的盒子 >>-有限空間的無限延伸
當代藝術家作品聯展,建外SOHO.
2005 << 無題>>, 平搖國際攝影節, 山西省平搖
<< 理想的書 >>,中國愛爾蘭當代攝影作品展
上海,藝術景畫廊
<<漢字世紀>>, 大型漢字裝置展, 北京世紀壇
<<情劫 >>, 北京,大山子藝術區,仁藝術中心
<<一界兩端 >>,當代試驗藝術中的設計呈現,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女性之手>>,中.日.韓 三國女藝術家作品展
2006 << 廢墟>> 美國, 維斯康森大學.
<< 國際數碼藝術節 >>,奧大利亞
<<米蘭國際藝術博覽會 >>,義大利,米蘭
<< 游園 >>,北京孔畫廊開幕展
<< 內傷>>, 當代藝術展, 北京, 瑪芯樂畫廊
<< 冷能>>, 當代藝術展, 北京, 表畫廊
<< 超驗的中國>> 當代藝術大展, 阿拉里奧北京藝術空間
行為藝術
"掃天",1997年12月,泰國曼谷,國際行為藝術節,
"文化魚",1998年夏,奧地利維也納多瑙河畔
"生為女人",1999年春,第二屆國際婦女藝術交流展,泰國曼椹
"藝術圈",2000年11月,上海原弓美術館
"哭泣",2001年10月,北京芥子園
收藏: 英國,法國,奧地利,德國,非洲,美國,澳大利亞,巴西,挪威,冰島, 日本,義大利和中國等多件私人收藏
第 [1] [2] [3] 頁 請繼續瀏覽下一頁>>
⑻ 2022江蘇之星藝術設計大賽結果幾號出
9月5號。經查詢2022江蘇之星藝術設計大賽獲獎情況在9月5日揭曉,藝術設計學院端木志堅指導,齊新旺設計的作品《綠色未來》獲平面設計組金獎,由李楠指導,吳倩設計的文創作品《紅船頌–慶祝建黨百年,弘揚紅船精神》榮獲銀獎,李鑫和胡丹梅同學的作品分獲銅獎,另有兩位同學獲得優秀獎。
⑼ 哪些中國藝術家在國際比賽中獲得了獎項和他的獲獎作品
您好,朋友 我給您列舉了一些,您可以作為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蔡國強的《地球也有黑洞》獲第7回日本藝術節廣島獎
侯曉強的《無題》獲土耳其"國際漫畫比賽"中獲成功獎
行斌(劃時代的人物)
作品《雨後青山風外嬌》在法國參加中國青年畫展,八屆全國美展甘肅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97年「世界華人書畫展」金獎;並榮獲「2007首屆文化藝術國際金球獎——美術類特別金獎
其書法:連續兩屆獲「國際書畫藝術作品展」金獎(三屆和四屆)
⑽ 中國大學生DV文化藝術節的歷屆獲獎作品名單
最佳作品獎
湘潭大學 《想不起》
最佳導演獎
湘潭大學 《想不起》 導演:朱一葉
最佳男演員
湘潭大學 《浮躁之年》 李小天的扮演者:常浩
最佳女演員
湘潭大學 《想不起》 阿K的扮演者:田甜
最佳攝像獎
湘潭大學 《跳-SPRING》 攝像:劉幸美
最佳剪輯獎
湘潭大學 《跳-SPRING》 剪輯:梁巍
最佳創新意識獎
湘潭大學 《浮躁之年》
最佳原創精神獎 空缺 最佳作品獎
西北工業大學 《路》
優秀作品獎
重慶大學 《那時那刻》
湘潭大學 《以後,》
最佳導演獎
重慶大學 《那時那刻》 導演:黃鵬
優秀導演獎
西北工業大學 《路》 導演:趙偉
中央戲曲學院 《消失的遺產》 導演:宗菡
最佳男演員獎
西北工業大學 《路》 中趙楓的扮演者:趙偉
優秀男演員獎
重慶大學 《那時那刻》 中鍾亮的扮演者:楊常青
湘潭大學 《半年為期》 中何樂的扮演者:尹櫻傑
最佳女演員獎
重慶大學 《那時那刻》 中吳燕的扮演者:朱川
優秀女演員獎
西北工業大學 《路》 中吳蕾的扮演者:舒欣雨
湘潭大學 《一抹天藍》 中韓心默的扮演者:田方圓
湘潭大學 《以後,》 中陸萱的扮演者:周婧
最佳編劇獎
湘潭大學 《無塵背後》 編劇:胡振華、田傑
優秀編劇獎
西北工業大學 《路》 編劇:趙偉
最佳攝像獎
湘潭大學 《以後,》 攝像:祥子
優秀攝像獎
浙江傳媒學院 《當秋葉落下的時候》 攝像:李鵬、錢威位
河北大學 《泰坦泥塘》 攝像:尉遲琳嘉
最佳音效獎
重慶大學 《那時那刻》 音效:孟斌
優秀音效獎
湘潭大學 《E調戀曲》 音效:杜晉
湘潭大學 《以後,》
最佳剪輯獎
湘潭大學 《以後,》 剪輯:常浩
優秀剪輯獎
湘潭大學 《來來往往》
湘潭大學 《無塵背後》 最佳作品獎
重慶大學 《六月的西瓜》
最佳紀錄片獎
中國傳媒大學 《煙溪舊夢--黑井紀事》
最具人氣作品獎
西北工業大學 《彳亍》
最佳編劇獎
山東棗庄學院 《越軌》
最佳導演獎
北京師范大學 《我的愛情丟了》
最佳男演員獎
重慶大學 李偉光
最佳女演員獎
重慶大學 徐丹丹
最佳剪輯獎
湘潭大學 《花開花謝花滿天》
最佳攝像獎
北京師范大學 《我的愛情丟了》
最佳音效獎
湘潭大學 《我思念的城市》
藝術創新獎
湖南大學 《紅顏》
原創精神獎
湖南大學 《流年》
最佳創意廣告獎 空缺 最佳作品獎
中國戲曲學院 《現實照進夢想》
評委會獎
北京師范大學 《雙擒記》
西安培華學院 《山的那邊》
東北師范大學 《小幺》
最佳紀錄片
上海大學 《戲痴張良》
最佳MTV獎
中央戲劇學院 《新年快樂》
最具人氣獎
北京師范大學 《西紅柿炒番茄》
最佳導演獎
中國戲曲學院 《賊》 李耀東
最佳編劇:
北京師范大學 《西紅柿炒番茄》
最佳男演員獎
中國戲曲學院 《賊》 王冰封
最佳女演員獎
湘潭大學 《這個和那個》 孫瑩
最佳攝影獎
湘潭大學 《絢爛》
最佳剪輯獎:
東北師范大學 《暖陽》
最佳美術設計獎
湘潭大學、中南大學 《時光悠悠》
最佳音效獎
三峽大學 《金魚金色》
組委會獎
中南大學學生社團聯合會
大連海事大學演藝傳媒中心
最佳電視散文獎 空缺 專 業 組
劇情類
最佳編劇獎
《小達借錢》
最佳男演員獎
《彼 岸》
最佳女演員獎
《星星願望》
最佳攝影獎
《星星願望》、《夜色圍城》
最佳美術設計獎
《紅》
最佳剪輯獎
《驚天拍戲》
評委會特別提名獎
《咸 魚》、《雕刻時光》
紀錄片類
評委會獎
《竹 跡》
評委會特別獎
《逝》、《天地一漁夫》
評委會提名獎
《雲上的日子》
MTV和其他類
最佳剪輯獎
《東方舞步》
最佳美術設計獎
《理想國》
評委會獎
《最好的未來》
評委會特別獎
《和你一樣》
評委會提名獎
《聆聽揚州》
業余組
金 獎
《白荷花》
銀 獎
《守 望》
銅 獎
《「紙」拍電影:一群影迷的妄想症》
最佳劇情片獎
《漂在北京》
最佳短片獎
《吉賽爾》
最佳紀錄片獎
《地攤兒》
最佳電視散文獎
《芬芳的誓言》
最佳MTV獎
《年輕無極限》
最佳創意廣告獎
《垂涎三尺》
最佳剪輯獎
《狂想 · 北京》
最佳攝影獎
《守 望》
最佳美術設計獎
《「紙」拍電影:一群影迷的妄想症》
最佳音效獎
《 夢 魘》
最佳導演獎
《白荷花》
最佳男演員獎
《漂在北京》
最佳女演員獎
《白荷花》
評委會獎
《戲》
網路人氣獎
《繭 蝶》
DV作品海報設計獎
《鳳 凰》《三人行》《聖 戰》《浸》《伏流春天》《師大女孩》《彼 岸》《誰》《展翅飛翔》《The lonely Man》
吉祥物最佳設計獎
大眼仔
優秀指導老師獎
以上獲獎作品的指導老師均獲優秀指導老師獎
優秀組織獎
天津美術學院
蘭州交通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最佳光影獎
專業組 西南大學 《空窗》
專業組 華南師范大學 《六月》
專業組 四川綿陽藝術學院 《等待》
業余組 湘潭大學 《野百合也有春天》
業余組 河南工業大學 《第一百位客人》
最佳劇情片獎
專業組 浙江傳媒大學 《半象門》
業余組 雲南大學 《綠豆糕》
最佳紀錄片獎
專業組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情聚振華》
業余組 雲南大學 《綠豆糕》
最佳電視散文獎
業余組 江西師范大學 《到湘西九百公里》
最佳MTV獎
專業組 四川師范大學 《I love the city》
最佳創意廣告獎
專業組 重慶文理學院 《別讓愛斷了線》
業余組 湘潭大學 《快點回來吧》
最佳編劇獎
專業組 西南大學 《空窗》
業余組 雲南大學 《告別夏天》
最佳剪輯獎
專業組 江蘇大學 《just play》
業余組 湖南農業大學 《價值而不是價格》
最佳音效獎
專業組 浙江傳媒大學 《半象門》
業余組 大連理工大學 《another new life》
最佳導演獎
專業組 上海戲劇學院 《礦工人的宿命》
業余組 雲南大學 《綠豆糕》
最佳攝影獎
業余組 西北工業大學 《南山延時》
最佳女演員獎
專業組 北京電影學院 《紅舞鞋》
最佳美術設計獎
專業組 重慶文理學院 《夢回淞溉古鎮》
業余組 湖南文理學院 《經過》
優秀組織獎
大連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江蘇大學
最佳男演員獎 空缺
最佳劇本獎 空缺 最佳劇情片獎
專業組 湖南農業大學 《勇者無畏》
業余組 清華大學 《The End》
最佳紀錄片獎
專業組 湖南大學 《隱居中國》
業余組 湖南科技大學 《行攝桂林》
最佳電視散文獎
專業組 湖南農業大學 《再見,我的大學》
業余組 湘潭大學 《回眸青春,再見湘大》
最佳MTV獎
專業組 四川師范大學 《祝你新年快樂》
業余組 西安交通大學 《這里》
最佳創意廣告獎
專業組 重慶文理學院 《在你的眼裡的他們》
業余組 山西大同大學 《同學,你的一天怎樣度過》
最佳剪輯獎
專業組 湘潭大學 《過山》
業余組 上海財經大學 《Reverse》
最佳攝影獎
專業組 江西師范大學 《出鳳凰記》
業余組 湖南科技大學 《行攝桂林》
最佳美術設計獎
專業組 北京電影學院 《穀雨》
業余組 湖南科技大學 《誰的青春不迷茫》
最佳音效獎
專業組 浙江傳媒學院 《Magic Time》
業余組 西安交通大學 《如何》
最佳導演獎
專業組 重慶文理學院 《活著》
業余組 安徽理工大學 《蛻變 怒放青春》
最佳演員獎
專業組 湘潭大學 《秘密快遞》童小芬
業余組 武夷學院 《畢業作品》庄嘉恆
最佳人氣獎
湘潭大學 《九十一個兵》
最佳作品獎
專業組 西南大學 《海棠》
業余組 大連理工大學 《記憶碎片》
最佳編劇獎
專業組 福建師范大學 《青春不留白》
業余組 南京理工大學 《秘密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