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楊氏雙縫實驗中,當用折射率為2的薄雲母片覆蓋裝置中的一條狹縫時接受屏中央為第1級明文。
厚度*(折射率2-1)= 一個波長,厚度=500nm
雙縫相距為1nm?這么小?1mm?
依照題目,零級明紋應當在原來的負一級的位置,
雙縫相距1mm*位置x/1m=一個波長,位置x=0.5毫米
❷ 在楊氏實驗裝置中光源波長為640納米兩狹縫間距變大可以採取的辦法是
縮小雙縫間距
增大狹縫與接收屏的距離
❸ 在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中,以波長入=587.6nm的黃色光照射雙縫時,在距離雙縫2.25米處的屏幕上產
解:△x=Dλ/d,d=Dλ/△x=2.64mm
❹ 在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中,入射光波長為λ,若用折射率為n的介質薄片覆蓋住其中一個狹縫,觀察到中央亮紋
與未來使用介質薄片源相比,中央亮紋移動了五個亮紋距離,即與原來相比,加了介質薄片後,光程差增加了五個波長。設薄片厚度為d,則:
5λ=(n-1)d
d=5λ/(n-1)
當單色光經過雙縫後,在屏上產生了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當屏上某處與兩個狹縫的路程差是波長的整數倍時,則兩列波的波峰疊加,波谷與波谷疊加,形成亮條紋。當屏上某處與兩個狹縫的路程差是半個波長的奇數倍時,在這些地方波峰跟波谷相互疊加,光波的振幅互相抵消,出現暗條紋。
(4)在楊氏實驗裝置中光源波長擴展閱讀:
平行的單色光投射到一個有兩條狹縫的擋板上,狹縫相距很近,平行光的光波會同時傳到狹縫,它們就成了兩個振動情況總是相同的波源,它們發出的光在檔板後面的空間相互疊加,就發生了干涉現象。
假若光束是由經典粒子組成,將光束照射於一條狹縫,通過狹縫後,沖擊於探測屏,則在探射屏應該會觀察到對應於狹縫尺寸與形狀的圖樣。可是,假設實際進行這單縫實驗,探測屏會顯示出衍射圖樣,光束會被展開,狹縫越狹窄,則展開角度越大。在探測屏會顯示出,在中央區域有一塊比較明亮的光帶,旁邊襯托著兩塊比較暗淡的光帶。
❺ 在楊氏雙縫實驗中雙縫間距為0.45毫米光源波長為540納米要使光屏上條紋間距1.2
答案: 解析: 0.625μm。 提示: 光的干涉與衍射。
❻ 楊氏雙縫實驗設入射光波長為a,為什麼結論中要用a
AD 白光作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屏上將呈現中央條紋為白色亮條紋而兩邊對稱出現彩色條紋,A對;用藍光作光源,屏上將呈現藍色亮條紋與暗條紋(即黑條紋)相間,B錯;如果改變兩條狹縫之間的距離,屏上的條紋必然改變,C錯;紫光作光源,遮住一條狹。
❼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中縫光源與點光源相比有什麼好處
首先你要明白波粒二象性
光在楊氏雙縫實驗的時候,是以波的形式來概論
真正的點光源很難做到,單色光通常是線性光元,並非絕對的點光源,波長λ=λ+△λ
這樣得到的圖像不能達到絕對的明暗相間,也就是說有些暗的地方不是特別明顯,甚至離開中心明紋比較遠處還可能有一點點亮
所以改用縫光源、
縫光源比點光源亮度高、亮度更均勻。
縫的寬度可以調節
干涉條紋明顯,間距容易測量,有利於觀察實驗結果。
❽ 在楊氏雙縫實驗中,以波長632.8nm的激光照射到雙縫上,在距雙縫4M處的屏上,測定條紋之間距離
套公式即可,
條紋間距=波長*距離/雙縫間距,
雙縫間距=波長*距離/條紋間距=632.8nm*4m/3.164cm=0.08mm
❾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
你說干涉條紋保持與雙縫平行很不理解,可以這樣認為:干涉現象首先須有相干光繞過障礙物(其實就是衍射),然後相互疊加,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設雙縫豎直,每一條縫從水平方向看尺寸小,光容易繞過去(衍射),分布到左右兩邊去;而豎直方向尺寸大,光不容易繞過去,所以上下沒有光。最終每條豎縫左右兩邊的光相互疊加,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自然與縫平行。當縫轉動,條紋也轉動。
也可以理解為每條條紋離雙縫的波程差為一個定值,經分析,這些點必然全都分布在與縫平行的直線上,所以條紋與雙縫平行。
你的第四段考慮的是移動單縫的問題,這對條紋分布沒有影響。要知道雙縫很窄,才相當於兩個新的光源。而單縫僅僅是保證有光透過雙縫而已,它對條紋的方向、寬窄均沒有影響。
❿ 楊氏實驗中,以波長為500
光程差δ=xd/D
光程差改變與條紋移動有這樣的關系式:Δδ=Nλ(N為移動條紋的數目,λ為波長)
則N=Δδ/λ
一秒之內d的該變數為0.2mm,則Δδ=0.2*10^(-3)*d/D
將各個數據代入就可以得到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