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中盛放的是濃硫酸其作用是
(1)酯化反抄應的本質為酸脫羥基,醇脫襲氫,在A中乙酸與乙醇在濃硫酸作用下加熱發生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該反應方程式為:CH 3 COOH+CH 3 CH 2 OH
2. 反正裝置中濃硫酸作用
(1)裝置A中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故填: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2)裝置C中濃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氣回.
故填:吸收水蒸氣.
(3)反應一段時間後,裝置F的玻璃管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黑色粉末逐漸變成紅色;
裝置中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 2 +CO 2 ═CaCO 3 ↓+H 2 O.
故填:黑色粉末逐漸變成紅色;Ca(OH) 2 +CO 2 ═CaCO 3 ↓+H 2 O.
(4)在驗證CuO與CO的反應產物時,為了防止前面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否對實驗造成干擾,應該在裝置E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故填:澄清石灰水.
3. 求2011成都化學最後一道題解析
18.葡萄糖是生命體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
【提出問題】葡萄糖的燃燒產物是CO2和H2O,由此能否證明葡萄糖是只由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有機物?
【實驗設計】為了確定葡萄糖的元素組成,某小組設計了如下實驗(其中濃硫酸、無水CaCl2均為常用乾燥劑,部分固定裝置省略).
(1)裝置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裝置B中濃硫酸的作用是(3)裝置C處氧化銅的作用是 .
【方案評價】
(1)用充有空氣的儲氣球代替裝置A,是否更有利於實驗的進行? (填「是」或「否」),原因是 .
(2)裝置C處葡萄糖燃燒的設計特點是 (至少1條).
【數據處理】下表是同學們填寫的實驗報告,請你幫助完成.
實驗事實 數據分析及結論
1.8g葡萄糖完全燃燒,得到2.64g CO2和1.08g H2O 數據分析:
結論:葡萄糖含有C、H、O三種元素
【討論交流】為了盡量減少誤差:
(1)該實驗在進行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是 (1條)
(2)從定量實驗的角度看,該實驗是否可進一步改進?請簡要寫出一個改進意見:
解析:探究純凈物的確組成元素一般要通過物質的反應後的生成物來判定。初中往往用燃燒的方法來探究簡單的碳、氫、氧等元素的存在。碳元素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氫元素燃燒生成水,因此變成檢驗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存在,如果要判定氧元素的存在,則要通過二氧化碳和水的質量與反應前物質的質量對比得到。觀察題中的裝置,裝置A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反應製取氧氣,反應據此可以寫出。濃硫酸的作用是除掉A裝置生成的氧氣中的水蒸氣。裝置C中的氧化銅作用耐人尋味,但仔細分析也可以找到思路:葡萄糖充分燃燒產生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燒產生一氧化碳,氧化銅有氧化性,可以將葡萄糖不充分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變成二氧化碳,以保證後面檢驗的二氧化碳中的碳等於葡萄糖中的碳。如果用空氣代替純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要影響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質量,使碳的確質量偏高,結果不準確,因此不利於反應的進行。裝置C處葡萄糖燃燒的設計特點可以歸納的地方很多,答案開放,只要有理皆可。數據的分析有兩種演算法:一種是先算生成物中的碳、氫元素質量,碳元素質量由二氧化碳來算,氫元素質量由水來算,然後把碳、氫元素質量之和與葡萄糖的質量比較,相等,只有碳、氫元素,沒有氧元素。小於,則有氧元素。同學們可以試試。另一種就是答案中的演算法,先算出參加反應的氧氣質量,然後算出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質量,發現生成物中的氧元素質量大於氧氣的質量,則葡萄糖中有氧元素,據此可以得到葡萄糖含有C、H、O三種元素。後面的兩個問題是開往性問題,主要目的的是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歸納能力,可以根據裝置靈活作答。
答案:
【實驗設計】(1)
(2)(2) 吸收從A中溢出的水蒸氣
(3)將葡萄糖不完全燃燒產生的少量CO氧化成CO2,保證葡萄糖中的碳都轉化為CO2
【方案評價】
(1) 否 空氣中的CO2會干擾實驗結果的測定
(2) 在密閉體系裡燃燒(或反應物均為純凈物或用酒精燈隔著玻璃管加熱,達到著火點等)
(3) 【數據處理】若葡萄糖中只含有C、H兩種元素,則需O2:2.64g+1.08g-1.8g=1.92g,而2.64gCO2中氧的質量為2.64g×32÷44 = 1.92g,1.08g H2O中氧的質量為1.08g×16÷18 = 0.96g,因為產物中共有氧1.92g+ 0.96g= 2.88g>1.92g,所以,葡萄糖含有C、H、O三種元素
(4) 【討論交流】
(1) 先通氧氣再加熱(或通過B中氣泡的多少來O2控制產生的速度,防止氣流過快,沖走葡萄糖和氧化銅,堵塞導氣管或控制反應物的量,防止反應過快熱量來不及散發而引起試管炸裂或氧氣足量防止燃燒不充分或反應結束,待冷卻後再稱量D、E的質量等)
(2) 將F換成裝有NaOH的乾燥管,同時吸收空氣中的CO2和H2O,減少實驗誤差(或A、B間加一個空集氣瓶,用導氣管連接等)
4. 求裝置B的作用……
看裝置的作用,來先看結構。
長管進入自的有氯氣和甲烷。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氯氣發生取代反應,要獲得的副產品HCl
A那裡是氯氣製取裝置,出來氯氣跟甲烷發生取代。
要使反應充分進行,Cl2和甲烷由於密度不同,會分層。經過B裝置後,兩者都從瓶底冒出來,這樣能使氣體混合均勻。這是第一個作用:使氣體混合均勻
通入的甲烷含水分,B瓶裝有濃硫酸,可以使水分吸收。第二個作用是乾燥氣體。
第三個作用就是控制氣體流速。你這個題,在進甲烷的導管那裡少了個夾子!
氣體流速怎麼控制?是數氣泡!這里取代是要生成四氯化碳,氯氣:甲烷是4:1,氯氣速度在這裝置里不適合被控制,甲烷那裡控制起來比較安全。你通過觀察對應導管冒出的氣泡數目來控制兩個氣體混合的比例。
因為少了一個夾子,所以你做不出來控制氣流速度的結果!
盜版書,鑒定完畢!
5. 按以下裝置圖進行實驗,填寫有關現象及化學方程式.已知:2NaHCO3 △ . Na2CO3+H2O+CO2↑①B中濃硫酸的
(1)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於乾燥二氧化碳氣體,吸收碳酸氫鈉分解產生的水蒸氣,故答案為:乾燥劑,吸收碳酸氫鈉分解產生的水蒸氣;
(2)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反應的方程式為2Na2O2+2CO2=2Na2CO3+O2↑,故答案為:2Na2O2+2CO2=2Na2CO3+O2↑;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發生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故答案為:Ca(OH)2+CO2=CaCO3↓+H2O;
(4)從C中出來的氣體為二氧化碳和氧氣,經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後,E中收集的氣體為氧氣,故答案為:氧氣(或O2);
(5)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氧氣,可用於呼吸面具、潛水艇里氧氣的來源,故答案為:呼吸面具;潛水艇里氧氣.
6. 本實驗中,濃硫酸起何作用,其用量及濃度對實驗有何影響...
什麼實驗,濃硫酸在實驗中如果不參與反應,一般都是去除氣體中的水蒸氣
7. b裝置中濃硫酸的作用有三個
①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生成碳酸鈉、水及二氧化碳,則A中會看到試管內壁有無色液專滴,
故答案為:屬試管內壁有無色液滴;
②濃硫酸有吸水性,所以能作乾燥劑,二氧化碳和濃硫酸不反應,所以能用濃硫酸乾燥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乾燥氣體(吸收H 2 O);
③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
故答案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
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所以未與過氧化鈉反應的二氧化碳使石灰水變渾濁,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
故答案為:石灰水變渾濁;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
⑤碳酸氫鈉分解生成的水蒸汽被濃硫酸吸收,未與過氧化鈉反應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所以E中收集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的O 2 ,
故答案為:O 2 .
8. B加入硫酸有什麼作用
濃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劑和脫水劑,它可以將羧酸的羰基質子化,增強羰基碳的親電性,使反應速率加快;也可以除去反應的副產物水,提高酯的產率。
【前提是加熱!不加熱當然會向逆反應方向移動了。】
9. 下面題中,裝置B中為什麼要放濃H2SO4,而不放CaO、NaOH乾燥氧氣
CaO、NaOH作乾燥劑是因為它們能與水反應,用固體去乾燥氣體效果沒有濃硫酸好,一般除去氣體中的H2O都是用濃硫酸
10. 濃硫酸在試驗中,除了吸水,還有什麼作用
1、脫水性
脫水性是濃硫酸的化學特性,物質被濃硫酸脫水的過程是化學變化的過程,反應時,濃硫酸按水分子中氫氧原子數的比(2∶1)奪取被脫水物中的氫原子和氧原子。
2、強氧化性
①常溫下,濃硫酸能使鐵、鋁等金屬鈍化。主要原因是硫酸分子與這些金屬反應生成緻密的氧化物薄膜,防止硫酸分子繼續與金屬反應。
②常壓加熱時,濃硫酸可以與除銥,釕之外的所有金屬(包括鉑,金)反應,生成高價金屬硫酸鹽。
3、難揮發性
(高沸點)制氯化氫、硝酸等(原理:利用難揮發性酸制易揮發性酸) 如,用固體氯化鈉與濃硫酸反應製取氯化氫氣體。
再如,利用濃鹽酸與濃硫酸可以制氯化氫氣。利用了濃硫酸的脫水性,脫去了濃鹽酸中的水。
硫酸具有極高的腐蝕性,特別是高濃度硫酸。高濃度的硫酸不光為強酸性,也具有強烈去水及氧化性質:除了會和肉體里的蛋白質及脂肪發生水解反應並造成嚴重化學性燒傷之外,它還會與碳水化合物發生高放熱性去水反應並將其碳化,造成二級火焰性灼傷,對眼睛及皮肉造成極大傷害。
硫酸對皮膚、粘膜等組織有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蒸氣或霧可引起結膜炎、結膜水腫、角膜混濁,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發生呼吸困難和肺水腫;高濃度引起喉痙攣或聲門水腫而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