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漁輪前泄力和後泄力哪個好
每一個魚線輪都有一個泄力裝置,通常釣友們習慣地把設置在魚線輪前位內置的泄力裝置,稱之容為前泄力,而把設置在魚線輪支腳上方,魚線輪主軸上的泄力裝置叫著後泄力。但無論泄力裝置在前還是在後,這都與使用沒有太大的關系。主要是和個人的使用習慣有關。歐洲一些國家習慣使用後泄力裝置的魚線輪,而美國釣魚人則喜歡前泄力裝置的魚線輪,這好比蘿卜青菜,源於個人的喜好。泄力裝置位置的前後是設計者根據魚線輪的結構、重量、性能和方便使用的角度來考慮的,但無論在前在後,其作用都是一樣的,都是用於化解魚的沖擊力,消耗魚的體力來提高竿鉤線的承受能力,避免斷線跑魚,提高釣獲。至於選擇前泄力還是選擇後泄力好,這就象有人習慣用左手和習慣用右手一樣,主要依各人的習慣而定。
Ⅱ 魚線輪泄力裝置怎麼用
主釣大魚的輪 拋竿前就要調節卸力好至較用力能拉出線的程度,就是在魚不掙版扎的時候能夠收線拉魚過來權 而魚掙扎要線的時候能夠順暢出線保護鉤、線、魚嘴不超出承受范圍 這就是卸力的作用
Ⅲ 魚輪的軸數代表什麼,有什麼作用軸數越多越好嗎
漁輪的軸數代表其中軸承的數量多少,決定上大物後回線是否省力。軸主要起到滑動摩擦接觸面潤滑的作用,軸承多漁輪搖動起來會順暢些,弊端是會增加漁輪的重量。
軸承多寡代表了運轉時機件間摩擦阻力的大小,理論上當然是軸承越多、摩擦越少越好,但通常軸承數目越多價錢就越貴,軸承有4個就可以基本滿足要求了,多了性價比就會降低。
漁輪也叫漁線輪、放線器、卷線器,古稱釣車,是拋(海)竿釣魚必備釣具之一,通常有搖把、搖臂、逆止鈕、主體、輪腳、導線輪、線輪、拋線螺帽、勾線夾、線殼、泄力裝置等11個主要部件組成的一個收線傳動裝置,固定在拋竿手柄的前方的釣具,是構成拋竿釣組的主要釣具。
漁輪分成兩大類別:排線方向跟進出線方向平行的鼓式輪,和排線方向跟進出線方向垂直的紡車式輪。拿起一個漁輪,在釣竿上裝配好,然後看看它線軸的型態;假如收放母線的時候必須要線軸直接轉動才能纏繞或釋放母線,同時母線排入線軸時不需要經過大角度轉折,而是以幾乎平行的方向排入線軸者,那就是鼓式漁輪。反之,當母線進出時線軸可以不必跟著轉動(但在某些情況下出線時它會跟著轉動),纏繞母線的動作另由一個繞線臂擔當,且母線進入線軸時必須先轉一個將近九十度的大彎,這種器材就叫做紡車式漁輪。
Ⅳ 釣魚技巧:磯釣竿遛魚如何調整泄力裝置
在中魚之後是否能夠為所欲為地使用泄力裝置,能否將泄力調整到一個比較合適的力度,這個問題是這整個釣法之中的關鍵。很多的釣友在使用磯釣竿,往往由於對於泄力的技巧把握不好,從而就不能發揮出來將磯釣竿作為手竿進行釣魚的優勢,同時也體驗不到這個釣法的樂趣,可見調整泄力裝置這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漁台中國釣魚網就為大家歸納幾個誤區,主要有以下三種: 1、泄力調整不當,忽略了放線的角度,因此竿與線形成了小於90度的銳角,從而就沒有辦法出線了; 2、泄力調得太緊的時候,如果有大魚上鉤,需要要線的時候,泄力裝置卻不能出線; 3、泄力調得太松,等到大魚不再要線的時候,泄力卻能夠輕易的放出線來了,結果出的線太多、太長,人為地給魚兒製造了一個脫鉤機會,導致在綳魚的時候回線了,從而造成跑魚。 有一些釣魚的朋友在中鉤上了大魚之後,會異常的興奮與緊張,所以並不能冷靜地進行處理,當大魚咬到了線的時候,忽略了竿梢對出線的影響,總以為放不出線就是泄力調得太死,所以在慌亂之中,會將原本調整適度的泄力開啟的過大,這就進了一個非常大的誤區,當竿梢被魚拉低時,很輕易忽然放出很多的線,將釣竿的作用消失殆盡。這時就麻煩了,大魚在沖向水體中間的時候,突一回頭,就能夠輕易擺脫釣鉤,逃之妖妖了。 實際上,當大魚向中間竄逃時,只要隨著大魚的沖撞緩緩地降低竿梢的高度,把線與竿的角度放大至120到150度左右就減少了竿梢口對出線的阻力,即使泄力略緊一些,仍會出線,所以不需要緊張。但這種降低竿梢高度不是主觀的降低,一定要隨著魚的掙扎循序漸進。正確的方式是,隨著魚的掙扎,漸漸地降低竿梢的高度,同時擴大線與竿的角度,待魚稍做停頓時,就是收線之時,立即將放出的線收回,仍然保持著上述遛魚的方法,反復幾次,只要線鉤能承受魚的拉力,所以必須選擇適合的線鉤組合,那麼再大的魚也是可以降服的,自然就不會走進誤區,讓我們已經得手的魚兒,在你的眼皮底下溜走,留下空盪盪的魚鉤,和傻獃獃的你,剛才上魚時的興奮換來此時的無奈! ,希望能夠幫助廣大釣友獲得更好的魚獲。
Ⅳ 機械表上弦多少圈正視針還是逆勢調
不知您說的是手卷還是自動卷。先說手卷的。對於機械表上多少圈這個問題,答案是把發條上滿都行。有人說不能上滿,因為發條上滿,減少壽命,這樣完全沒有錯。但是所有品質合格的機械表在出廠調校測試的時候,發條都是在慢弦狀態。也就說,發條越緊,走時的一致性就越高。怎麼知道發條上沒上滿,有個小訣竅。一種是徹底擰不動了。這種擰不動不是說被焊死的擰不動,而是往前轉轉還有小小的位移,但是馬上就會被反彈回來。這種設計在老式表上見得多。另一種是,泄力式。只要發條擰到頭,泄力裝置會吧錶冠與發條的機械連接斷開。意思就是再擰多少發條都不會再緊了。這個泄力裝置已經把緊度最高值限制了,就算是滿弦也傷不到發條。極少數見發條斷的,都是摔過。同時在泄力裝置介入的時候,每多擰一圈,仔細聽的話就能能聽見輕微的彈擊聲,很多機芯都有這個設計。自動卷的話,如果你是室內流,一天帶夠6-8小時就行。運動流,你就別帶機械表了,傷游絲。自動卷通常帶有手動上弦,方法同上述。
至於方向,百分之九十九的表都是順時針上發條。這是前人根據人體力學設定的。就像擰螺絲,擰瓶蓋,逆時針通常是往緊了走。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