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壤堆肥最佳方法 這幾個方法教你改善土壤
1、咖啡渣或茶渣
咖啡渣或茶渣可以作為肥料,將它們混合在沒有植物的土壤中,它們會在土裡加熱發酵,它們能改善排水,增強透氣性,促進植物生長,也能保持土壤酸鹼度。
(如果是埋進院子里,土裡的蚯蚓也是非常喜歡咖啡渣的)
2、雞蛋殼
洗干凈的雞蛋殼曬兩三天就可以碾碎埋到土裡(一定要曬干再弄碎),這將會促進植物的生長,對番茄和西葫蘆的幫助最大。
3、石灰
如果土壤偏酸,那麼可以添加石灰提高土壤的PH值,幫助植物蓬勃生長,這對糾正酸性土壤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改善草坪方面利用較多,還能促進植物抵抗疾病。
4、肉桂粉
肉桂粉的運用還是非常棒的,它可以保護種子或種苗,防止植物周圍長蘑菇。另一種直接的方法是直接把肉桂粉撒在患病的植物上,幫助植物抵禦、消滅真菌感染,也可以讓螞蟻遠離你的植物。
5、香蕉皮
添加一些香蕉皮來改善土壤也是不錯的選擇,將它們切成很小的一塊塊,直接添加到土壤中。這有助於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讓土壤排水更好,蚯蚓也是非常喜歡的,香蕉皮會給土壤提供鈣、鎂、 硫、 磷酸鹽、 鉀和鈉。
❷ 裝置式堆肥特點
裝置式堆肥特點,可以將殘留的枯枝落葉、雜草、樹皮和其他半固體的有機物分解,再進一步參與到物質和能量的循環中去。堆肥化過程雖然是在20世紀才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但在幾個世紀的歷史過程中,農民一直將這種辦法用於製造土壤有機肥料,如將人糞尿、不能食用的爛菜葉子、動物糞便、廢物垃圾等經堆肥化變為肥料。
堆肥的吸收方式
其方式是將待堆制的有機材料堆成垛,然後在自然條件下分解直到達到一種「穩定」的程度,即土壤可接受的程度,這種過程少或無人為控制,其產品可以為土壤提供大量腐殖質物質和以有機狀態存在的營養物質如氮、磷和鉀等。
在堆肥過程中,生活垃圾或畜禽糞便等中的溶解性有機物質透過微生物的細胞壁和細胞膜而為微生物所吸收,固體的和膠體的有機物先附著在微生物體外,由生物所分泌的胞外酶分解成溶解性物質,再滲入細胞即可完成。
❸ 如何調節堆肥實驗中的C/N比,上下調節
增加碳源材料或氮源材料可調節C/N比。
土壤C/N中,C代表碳元素,N代表氮元素。
碳素是堆肥微生物的基本能量來源,也是微生物細胞構成的基本原材料,堆肥微生物在分解含碳有機物的同時,利用部分氮元素來構建自身的細胞體,氮還是構成細胞中蛋白質、核酸、各種酶類的重要成分,一般情況下微生物每消耗25g有機碳,需要吸收1g氮素,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比較適宜的碳氮比為25左右,C/N過高,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氮元素受到限制,微生物繁殖速度低,有機物分解速度慢,發酵時間長,堆肥腐殖化系數低,堆肥發酵不好。C/N過低,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能量來源受到限制,發酵溫度上升緩慢,氮過量並以氨氣的形式釋放,有機氮損失大,還會散發難聞的氣味。因此合理調節堆肥原料的碳氮比,是加速堆肥腐熟的有效途徑。
有機肥發酵過程中物料成分的調節很重要,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水分、透氣性、物料的碳氮比,水分要調節到50-60%,透氣性要良好,碳氮比最好在25-30之間。
豬糞含水量較大70%左右,C/N比20左右。
這類原料以豬糞為代表,含氮量較高但含水量大,含有較多的腐殖質,對提高土壤肥力有很好的作用;其水分含量和C/N取決於是否使用墊料、墊料的類型和數量、管理方式養殖方法以及氣候等,通常臭味重。
有機肥腐熟後碳氮比10-15左右。(參考資料:美國康奈爾大學廢物管理研究所)
❹ 怎樣製作堆肥土
第一種方法
下面為家庭製作肥料一些指南:
廚余堆肥就是在空氣和水的存在下利用自然界中微生物和小昆蟲分解有機物質(食物垃圾)的過程。最終產品被稱為廚余肥料,其中富含易於使用的植物營養素,形成健康土壤的一部分。 建議可以買一個堆肥廚余的桶和木箱。最好在陽台或室外製作。在廚余堆肥發酵的時候會有味道(主要是氨氣和硫化氫)。
廚余堆肥主要要有下面幾個條件: 含碳有機物如干樹葉、木屑、紙、花生殼、瓜子殼等 含氮有機物如水果和蔬菜廢棄物、咖啡渣、麥芽粉等
1、空氣 2、適量的水 3、處理廚余變廢為寶
簡單的6步驟:
1、將可食用的廚房垃圾(蔬菜皮,果皮,少量浪費的熟食)分開放入容器中。
2、將乾燥的有機物(干葉,鋸屑)收集在一個小容器中。
3、拿一個箱子或一個桶,在容器周圍鑽4〜5個不同的孔,讓空氣進入。
4、在底部鋪上一層土壤。
5、現在開始添加食物垃圾交替濕垃圾(蔬菜和水果皮)與干垃圾(秸稈,鋸末,干葉)。
6、用塑料布或木板覆蓋這個容器,以幫助保持水分和熱量。 一些建議 每隔幾天,用耙子給堆快速轉動以提供充氣。如果您覺得堆太干,請灑上一些水,使其濕潤。
在2 - 3個月內,你的廚余垃圾應該開始形成乾燥,深褐色的土壤的堆肥。也有現成的、成套工具用於廚余堆肥。 隨著時間和一點耐心,你可能會喜歡上堆肥廚余。 不建議使用廚余剩下的肉類、骨頭、剩飯、剩菜等。
通過分類,回收和堆肥,一家四口的垃圾每年可以減少1000公斤到100公斤以下的垃圾。想像一下,欽奈所有垃圾中的90%在一夜之間消失了,一個干凈的綠色城市 - 它將幫助你開始你的堆肥之旅。
❺ 單一方式土壤改良試驗
(一)作物平衡施肥改良土壤試驗
1.試驗方案
依據土壤養分狀況的研究結果,分別選擇排水條件較好、土壤肥力條件基本相似的6塊梯形地,總面積約3.5畝。其中3塊梯形地採取相應的平衡施肥方案,另外3塊梯形地採用示範區老百姓習慣施肥方案,用作對比。進行試驗的作物有玉米和黃豆。施肥方案見表9。
表9 作物平衡施肥及習慣施肥試驗方案單位:kg/畝
2.平衡施肥增產效果
分別對6塊試驗地採用5m×5m樣方估測作物產量,分平衡施肥和習慣施肥兩種方案,分別計算兩種方案3塊實驗地的平均產量。結果顯示,平衡施肥改變了傳統的施肥方法,大大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其中玉米平均增產38.1%,黃豆平均增產28.5%(表10)。
表10 平衡施肥試驗平均增產效果
3.平衡施肥經濟效益分析
平衡施肥可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採用平衡施肥後,每畝純收入均可增加,其中玉米增加純收入104元,黃豆增加純收入92.5元。平衡施肥增加投資的產投比大於2(表11)。
表11 平衡施肥經濟效益對比分析
4.平衡施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原料供應
平衡施肥不僅增加作物的產量,而且還提高了作物的秸稈產量和作物收獲後的殘茬量(表12)。耕作土壤的有機質主要來源於作物秸稈和作物殘茬,平衡施肥為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性狀提供了物質基礎。
表12 平衡施肥作物秸稈平均產量和收獲後的平均殘茬量單位:kg/畝
(二)秸稈還土改良土壤試驗
1.試驗方案
作物秸稈還土是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的最快速和最有效的途徑。岩溶土壤由於其特殊的富鈣偏鹼以及岩溶動力系統驅動作用,使得不同秸稈還土方式對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改良效果存在差異。為此,我們在示範區選擇肥力條件相似的7塊梯形地,研究不同秸稈還土方式對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改良效果。秸稈還土方式見表13。秸稈在還土前均切成10~20cm的小段,於11月中旬還土。
2.不同秸稈還土方式增產效果比較
採用同樣方法估測各試驗地玉米、黃豆產量見表14。從表中數據看出,作物秸稈還土與對照方案作物秸稈不還土比較,玉米和黃豆產量均提高;玉米秸稈與黃豆秸稈混合或者與氮肥混合,控制了秸稈還土的C/N比值,與單施玉米秸稈相比,作物產量增產效果要明顯;混合翻壓比混合覆蓋增產效果好,這是由於混合翻壓後,秸稈在土壤內腐化,產生大量的CO2、腐殖酸和有機酸,促進土壤環境岩溶作用正向運動,pH值降低,激活了土壤穩定態元素;秸稈混合增產效果依次為:玉米秸稈+黃豆秸稈+農家肥>玉米秸稈+黃豆秸稈>玉米秸稈+氮肥。
表13 秸稈還土實驗方案單位:kg/畝
表14 不同秸稈還土方式增產效果比較
3.不同秸稈還土方式對土壤的改良效果
作物秸稈還土與作物秸稈不還土比較,土壤有機質含量和速效養分含量均有明顯提高。不同秸稈還土方式改良土壤效果差異較大,其中對速效養分的改良效果依次為:玉米秸稈+黃豆秸稈+農家肥(翻壓)>玉米秸稈+黃豆秸稈+農家肥(覆蓋)>玉米秸稈+黃豆秸稈(翻壓)>玉米秸稈+氮肥(翻壓)>玉米秸稈+黃豆秸稈(覆蓋)>玉米秸稈(翻壓)(表15)。
(三)有機肥料改良石灰土壤試驗
1.試驗方案
有機肥料包括人畜糞便、綠肥、沼渣(液)等,通常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施入土壤,改良土壤效果較好。但是在岩溶石山區,特殊的岩溶地質背景,利用有機肥改良石灰土,有其特殊性。為此,依據岩溶動力系統作用原理,設計如下5種有機肥料改良土壤方案對比試驗(表16)。選擇大塊梯形地,共設計12個試驗樣區,每個樣區100m2,每種方案2個樣區重復試驗,剩下2個樣區作對照試驗。土壤改良試驗均在秋季黃豆收後的11月進行,各方案在有機肥施入土壤後,定期澆水,控制土壤水分含量,促進有機肥腐化和岩溶動力作用,並修好排水溝,防止養分流失。
表15 不同秸稈還田方式改良後土壤化學性狀比較
表16 有機肥料改良土壤方案單位:kg/畝
2.不同有機肥改良土壤方案增產效果比較
有機肥改良土壤對玉米的生長和增產均表現出良好的效果。在同一品種、同樣的管理水平下,有機肥改良土壤玉米產量比對照地提高30%以上。但是不同有機肥改良土壤方案玉米的增產效果差異大,表現出:方案五>方案四>方案二>方案三>方案一>對照地的規律。方案一、二、三使用同樣等量的有機肥料,方案一採用積制堆肥完全腐熟後挖溝施入土壤,改良土壤效果較方案三直接挖溝施入土壤差,方案二採用積制堆肥半腐熟時挖溝施入土壤改良土壤效果同方案三相差不大,方案二稍優於方案三,但是方案三較方案二節省積制堆肥消耗的勞力。方案四、五施肥方式相同,方案五採用鮮綠肥替代方案四的秸稈改良效果優於方案四。方案四、五採用發酵的沼渣(液)代替人畜糞便改良效果優於方案一、二、三(表17)。
表17 不同有機肥改良土壤方案對玉米植株性狀與產量的影響
3.不同有機肥改良土壤方案對土壤的改良效果
有機肥改良土壤與對照地比較,土壤有機質和營養元素有效態都明顯改善。各方案土壤pH值均降低,以方案五土壤pH值最低;土壤有機質明顯增加,以方案一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土壤N、P、K有效態增加,以方案五增加最大,效果最佳;鈣、鎂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明顯降低,以方案五最低,且各方案土壤鈣、鎂元素含量與N、P、K元素有效態含量呈負相關(表18)。
表18 不同有機肥改良土壤方案改良後耕層土壤化學性狀比較
(四)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
1.試驗方案
岩溶石山區土壤瘠薄,石灰土分布面積廣,要在短期內完成對石灰土的改良與推廣示範,需要大量的有機肥料。農戶農家肥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土壤改良的需求。廣西每年有大量的糖廠甘蔗渣和濾泥廢棄物產生,且濾泥富含有機質和植物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價格便宜,容易推廣示範。為此設計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實驗,以尋求最佳的改良方案。方案一、二、三、四採用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方案五採用其他有機肥料改良土壤,方案六採用平衡施肥法改良土壤,對照地採用習慣的施肥方法,實驗方案如表19所示。
表19 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實驗方案單位:kg/畝
2.採用亞法濾泥改良土壤玉米增產效果比較
從表20中可以看出,採用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與採用秸稈、塘泥、沼渣(液)等有機肥料混合改良土壤具有相似的增產效果。除方案一外,方案二、三、四,玉米增產量均高於方案六。方案二、三、四,在採用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時,配以適量的秸稈、甘蔗渣、沼渣(液)等其他有機肥料,玉米產量明顯高於單一採用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且玉米產量表現出:方案四>方案二>方案三。
表20 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玉米產量比較單位:kg/畝
3.採用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經濟效益比較
如表21所示,與對照地相比,各方案畝均產值均明顯增加,以方案五增加最高,達到197.08元。增加投資的產投比均達到3.0左右,以方案三最高達到4.67,方案五次之為3.94,方案一最小。
表21 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畝均經濟效益比較
4.採用糖廠濾泥對土壤的改良效果
在土壤改良後的第二年秋季作物收獲後,取土樣化驗分析結果見表22。結果表明:各方案與對照地比較,土壤N、P、K 元素有效態和有機質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有機質含量以方案一增加最多,但方案一土壤N、P、K元素有效態相對於其他方案增加不大;方案四土壤N、P、K 元素有效態含量增加最大;方案六土壤有機質和元素有效態含量較對照地略有改善,但效果不明顯。土壤C aO、M gO 含量和pH值降低,以方案四最低,且各方案中土壤C aO、M gO 含量與pH 值呈明顯的正相關。
表22 改良後耕層土壤化學性狀比較
綜合上述採用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對比實驗結果,得出以下結論:採用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同採用其他有機肥料改良土壤具有相同的增產效果,在改良土壤肥力、減少鈣鎂含量、降低pH 值等方面,表現出較其他有機肥料更好的效果;採用濾泥改良土壤時,應與秸稈、甘蔗渣、綠肥、沼渣(液)等有機肥料混合施用,效果較好,且改良土壤效果表現出:濾泥+甘蔗渣+沼渣(液)>濾泥+甘蔗渣>濾泥+秸稈>濾泥;採用濾泥改良土壤時,從經濟效益上看,在增加產值方面,以濾泥+甘蔗渣+沼渣(液)方案最大,在增加投資的產投比方面,以濾泥+秸稈方案最大;平衡施肥改良土壤,盡管對作物具有一定的增產效果,但是對土壤肥力的直接改良效果不明顯。濾泥價廉且供應量大,甘蔗渣供應量大但價格貴,秸稈和沼渣液等有機肥料價廉但供應有限,因此在採用亞法糖廠濾泥改良土壤時,應依據具體情況選擇改良方式。
❻ 堆肥的製作方法
深埋法:將殘花、落葉、雜草、樹枝等按照氮碳比為二十五比一的比例混合均勻,然後深埋入土壤中。 塑料桶法:將堆肥材料、清水、土壤加入干凈的塑料桶內。 無氧堆肥法:將處理好的蔬果放入能完全密閉的容器內進行無氧發酵。
1、深埋法
將處理好的蔬果材料放入能完全密閉的容器內,令其在無氧條件下產生厭氧微生物,分解有機質,注意蔬果材料在發酵時會產生熱量,要定期打開容器放氣,以防容器炸裂。
❼ 堆肥法實驗過程。
假如開始是10:1,這說明了含碳量不足,可以補充些碳含量高,而氮含量少的材料,如秸稈、木屑、稻草等;
假如開始是40:1,這說明了含氮量不足,這是可加些你要堆肥的材料,如:生活垃圾、畜禽糞便等,這些高氮材料。
❽ 污泥堆肥方案
目前,污泥的處置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燒、海洋傾倒和土地利用等。前三種處置方法由於環境和經濟壓力日益增大及二次污染問題而逐漸減少或被禁止。同時,土壤長期施用化肥會產生不可逆的破壞,而污泥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和有機質,堆肥產生的腐殖質能改良土壤,因此污泥的土地利用越來越受重視。堆肥法是污泥土地利用的一種,用堆肥法處理後的污泥進行農業利用,具有經濟簡便、不需外加能源、不產生二次污染、可資源化等優點。因此,污泥堆肥化已成為環保領域的個研究熱點。近二三十年來,污泥堆肥處理研究十分活躍。國內外學者對污泥堆肥的過程式控制制、監測方法、腐熟度評價、添加劑的選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國際上較為先進的處理方法是利用快速發酵回轉倉完成中溫、高溫連續發酵的工藝。它具有高效、防臭、成品質量高的特點,在美國、日本、歐洲廣為採用。國內的一些相關企業根據不同的污泥特性也開發了一些先進的工藝和設備,克服污泥軟化、霉變、重金屬等難題,利用脫水污泥製取復混肥、菌肥,顯示出廣闊的市場前景。
2、國內污泥堆肥研究進展
在我國和印度等東方國家,原始的堆肥方式很早就已經出現,勞動人民一直重視堆肥對土壤的改良作用。但與國外相比,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方面,我國對城市污泥農用資源化的研究均相差甚遠。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進行的污泥自然通風堆肥試驗獲得成功,並確定了好氧發酵堆肥工藝的主導地位。目前,全國現有不到1/4的污水處理設施中有污泥穩定處理設施,處理工藝和配套設備較為完善的還不到1/10。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研究建成了一條年產3000t的有機復合肥生產線。採用自行研製的高效滾筒污泥堆肥設備進行動態快速發酵,在對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同時又降低了其含水率,解決了制肥工藝中關鍵的預處理問題,是一種高效的污泥堆肥裝置。
為達到經濟實用、高效低耗的污泥堆肥處理目的,必須對污泥堆肥過程進行更深入系統的實驗研究,使城市污水污泥堆肥化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今後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研究:展開新型調理劑的研發,注重污泥堆肥過程中臭味的控制,建立起污泥堆肥工藝過程和產品的評價標准,深入研究並分離出快速好氧堆肥的優勢種群,縮短堆肥時間,提高堆肥效率。我國污泥農用的比例還不足10%,污泥堆肥有很大的發展前途和空間。
3、該項目解決的技術瓶頸和技術問題,完成後市場需求前景、推廣應用領域、達到的技術水平,以及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城鎮污水污泥處理中,普遍存在重視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忽視污泥處置設施的配套;重視維持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忽視污泥的無害化、穩定化規范處置,以致造成污水處理後大量的污泥得不到有效處置,引起新的污染,城鎮污水污泥的處理處置已成為我國當前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導致這一狀況的產生,除了由於我國污水廠大規模建設始於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的歷史原因之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適合我國國情和地區條件、具有安全、環保、經濟特點的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系統技術。特別是污泥的好氧發酵處理技術(即堆放)及土地利用,被納入污泥處理處置國家技術政策,並列為最佳可行技術之後,研究開發其集成、實用技術體系,就顯得更為重要。
為了有效解決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難題,我公司組建省內首家污泥污染治理專業隊伍,組織科研人員進行產、學、研攻關,應用生物技術、多功能高效機械、環境礦物材料以及我國土壤肥料研究最新成果,遵循對污泥中的有機物在好氧發酵、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降解,同時好氧反應釋放的熱量形成大於55攝氏度的高溫殺死病源微生物,污泥終端產品符合無害化指標、穩定化指標,以及污泥污染物限值(最高允許含量),組成城鎮污水污泥好氧發酵處理、土地利用污泥處理集成配套技術系統,技術系統具體包括:污泥發酵物料調質預處理關鍵設備——多功能物料處理機(已獲國家專利)好氧發酵設施及微電升溫控制器、後處理及臭氣、重金屬污染綜合控制技術以及污泥產品的養分揮發控制及延伸增值開發等。本項目技術的示範工程已在張掖市污水處理廠建成,本污泥處理處置集成配套技術,符合國家環保部2010年2月發布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試行)中關於「污泥好氧發酵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工藝流程、工藝參數、污染物削減及污染防治措施,技術經濟適用性以及土地利用的規定要求。
本項目利用自主產權核心設備物料多功能處理機,研發適合我省及西北地區環境條件及經濟水平的城鎮污水污泥處理及污染防治集成技術,填補了占我國80%以上中、小污水處理廠目前尚無污泥處理處置專用設備及系統技術的空白,項目技術原於國家鼓勵支持的「適合我國國情和地區特點的污泥處理處置、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的技術政策導向。
本項目有效利用好氧發酵生物堆肥技術,不外加能源、零排放、全回收、無二次污染,有機廢棄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等特點,對污泥進行高效、節能、低成本處理,成功解決了目前城鎮污水污泥處理中地區經濟水平與投資門檻,技術壁壘與普及推及推廣,污染治理與與資源再生利用的矛盾和難題。項目符合國家污染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導向。
第二章 項目實施方案
2.1、項目前期工作情況:項目已開展的前期工作,企業現有支持配套條件,技術或成果來源,知識產權情況,技術或藝特點等。
2.1.1項目前期工作情況
城鎮污水污泥生物堆肥處理處置技術,涉及微生物學、生物工程、物理、化學、機械,建構築物設計以及肥料製造、植物營養等多學科領域,專家就「城市污泥高效生物堆肥與農林安全利用技術設備研製及示範」為題,聯合申報2009年國家資源環境技術領域863計劃,形成了理論基礎,核心技術研發目標和工藝路線規范。實踐證明。本項目技術路線符合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提出的《最佳可行技術》規定要求。
污泥處理示範工程的建成,使我公司具備項目規劃、工程、工藝設計、核心設備研發、產品延伸開發、土地利用及開拓廣闊環境市場的能力。
2、技術成果來源,知識產權情況
3、技術工藝特點
本項目利用自主研製的可同時進行粉碎、混合、攪拌、調質、接種乃至造粒作業的」城鎮污水污泥堆肥物料多功能處理機」,研發適合西北地區的污泥堆肥的集成配套技術,解決污泥堆肥中的物料調質處理、除臭、重金屬消解、堆肥產品延伸增值等工藝難題,開發生產多種專用肥料及其用品。國內未見相同文獻報道。
2.2、項目研發或建設主要內容、目標及創新點:包括技術特點、關鍵技術和關鍵工藝或需要增加的主要研究試驗設施、儀器設備和相關支持軟體等;實施方式(自主開發、消化吸收、國際合作)、技術和工藝路線;項目進度安排、實施期限等。
1、污泥好氧發酵生物堆肥處理污染防治集成技術包括:污泥發酵物料調質預處理關鍵設備「城鎮污水污泥堆肥物料多功能處理機」(已獲國家專利授權),「污泥好氧控溫動態堆肥工程技術」的核心設備,污泥堆肥產品養分揮發控制及延伸增值開發等單元技術。項目技術具有不外加能源、無二次污染、零排放、全回收、節能低耗、高效實用等特點,符合國家環保部2010年2月發布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污泥好氧發酵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關於工藝流程、工藝參數、污染物削減及污染防治措施、技術經濟適用性以及土地利用的規定要求。
2、2010年完成「污泥翻堆式條垛好氧發酵堆肥技術和設備」系統工藝的研發,為了縮短我國城鎮污水污泥處理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污泥處理設備的基礎上進行了整合創新,所研發的「污泥好氧溫控動態發酵堆肥處理工藝和設備」是我公司第二代核心技術,將用於本項目建設中。
達諾式發酵滾筒,由於結構簡單,生產效率高,是經濟發達國家經常用來處理污泥等固廢的主要設備。這項1933年出現於丹麥的技術,已經過近80年的歷程,全世界已有150多家工廠在應用,但是無人對它做突破性的改進,使其更加完善高效。我公司首先針對其工藝上的不盡合理作出創新調整,使其一次發酵時間由原來的3-4d縮短到12h,完全腐熟的的堆肥產品,微生物菌群數上升2個數量級,使其成為良好的生物有機肥料。目前該項技術的關鍵設備設計圖紙已送交委託廠家進行審核,評估其技術的合理性,相關專利正在准備申報中。該技術的推廣應用,將加速我國特別是西北地區污水污泥處理處置進程,為實現國家污染減排目標,完成「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做出積極貢獻。
第三章 項目建設目標
3.1、達到的技術性能指標和參數:
3.1.1、指標:
1、經好氧發酵處理後的污泥含水率小於40%;
2、有機物降解率大於40%;
3、蠕蟲卵死亡率大於95%;
4、糞大腸菌群菌值大睛0.01%,(GB18918-2002)
3.1.2、參數:
1、好氧發酵前:污泥混合物料含水率調到55%~65%、碳氮比(C/N)為25:1~35:1、有機質含量通常不小於50%、pH值6~8。
2、採用條垛式好氧發酵翻堆通風發酵周期約15d,溫度55℃以上持續5~7d。
3、採用好氧動態發酵時發酵時間12h,陳化期5~6d,60℃溫度維持3d以上。
4、動態好氧發酵強制通風時,每1m3物料通風量0.05~0.2m3/mm。
❾ 土壤堆肥的製作步驟
1.為堆肥選擇一個容器。一個不透明的容器,具有一個蓋子,容量應該在4 - 1...
2.選擇室內堆肥的位置。把堆肥箱放在廚房附近,因為這樣可以直接把蔬菜殘渣放進去,...
3.在你的容器里鑽孔。用電鑽在容器的兩側和底部形成小孔。這些孔將允許新鮮氧氣循環到容器中,...
4.把堆肥箱放在一個淺托盤上,可以用來收集從容器底部孔中流出的多餘的水。
5.在垃圾桶底放一層盆栽土。大概是一層幾厘米深的土,有助於室內堆肥,可以調節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