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舟一號首次釋放立方星的作用是什麼
北京時間8月1日15時3分,中國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在軌釋放一顆立方星,隨即被地面成功捕獲。此次釋放立方星是中國航天做的一次實驗。
立方星是國際上廣泛用於大學開展航天科學研究與教育的一種小衛星,具有成本低、功能密度大、研製周期短、入軌快的特點,通過組網形成星座,可實現對海洋、大氣環境、船舶、航空飛行器等的監測。可應用於空間成像,通信,大氣研究,生物學研究,新技術試驗平台等方面。
㈡ 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主要開展哪些科學實
主要任務
在軌推進劑補加
推進劑在軌補加需要5天左右時間。貨運飛船的設計是3到5天完成對接,因為沒人,不用很著急,可以用更多圈次來節省調姿所需的燃料。燃料省得越多,可用於補加的就越多。
以前無人及載人飛船的對接機構主要是電路連接,為了補加燃料,貨運飛船跟天宮二號增加了液體連接,而且推進劑和氧化劑分別有不同介面。燃料補加共有29個步驟,流程十分復雜。
快速交會對接
天舟一號將開展快速交會對接試驗,整個過程僅用4到6圈就能完成,此技術成熟後可用於載人飛船對接.
科學試驗
天舟一號上搭載了非牛頓引力實驗等10餘項應用載荷 共40台設備,要進行13項太空試驗。設備可以裝在貨物倉內部或懸掛在船體外側,這樣既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也最大程度滿足了不同試驗的需求。
釋放立方星
「絲路一號」01星的釋放試驗是我國首次通過飛船系統採用在軌儲存方式釋放立方星,完成了非火工品裝置的分離解鎖技術、部署發射器與立方星間介面匹配技術以及部署發射器製造的材料和工藝保證技術驗證,為後續我國空間站開展微納衛星部署發射及在軌服務奠定了技術基礎。
㈢ 「天舟一號」釋放的那顆10厘米「立方星」,是什麼星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立方星是何方神聖。
國際上將重量小於1噸的衛星,稱為小衛星。在近十多年前,得益於微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功能相對單一但研發成本極低的微小衛星開始高速發展。
所以,實際上立方星是一種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的低成本微小衛星。1U立方星的體積為10厘米×10厘米×10厘米,也就是一個單位的立方星是一個標準的立方體,體型跟魔方差不多,只是比魔方稍大一些。立方星還能夠「摞起來」進行組合,可拓展為「2U」「3U」甚至「12U」(20厘米×20厘米×30厘米)。
立方星雖小,但本領大
立方星在跟麵包車大小的大衛星哥哥相比顯得「個頭」偏小,但是它裡面卻是五臟俱全——不到10厘米的計算機主板可以管理衛星姿態、熱控和應用載荷等所有星載系統;集成電路只有幾十克重;動量輪僅拇指大小;用來星地間通訊的天線,只有1元硬幣大;聯通各設備的導線不足1毫米粗。
與傳統衛星相比,立方星還有不少優勢。立方星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具有統一的設計製造標准,有利於衛星在國際上的流通與合作使用。
立方星的發射與製作成本一般為數百萬元人民幣,這與動輒數億乃至數十億元的大衛星相比,成本低得多。
同時,立方星具有功能密度大、研製周期短、入軌快的特點,通過網路組建技術形成星座,可實現對海洋、大氣環境、船舶、航天、航空飛行器等的監測,也可應用於空間成像、通信、大氣研究、生物學研究,以及新技術試驗平台等方面。
㈣ 天舟一號發射升空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主要任務有哪些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主要任務如下:
一、在軌推進劑補加
「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01星是由西安測繪研究所(地理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工程總體負責總體論證設計,航天恆星技術有限公司負責整星研製的對地觀測微納衛星,搭載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的航天全色相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製的星上數據處理與傳輸載荷。「絲路一號」01星的釋放試驗是我國首次通過飛船系統採用在軌儲存方式釋放立方星,完成了非火工品裝置的分離解鎖技術、部署發射器與立方星間介面匹配技術以及部署發射器製造的材料和工藝保證技術驗證,為後續我國空間站開展微納衛星部署發射及在軌服務奠定了技術基礎。
㈤ 長八新構型「一箭22星」 , 「一箭多星」是怎麼回事『太空科普』
2022年2月27日11時06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以「1箭22星」方式,成功將 泰景三號01衛星等共22顆衛星 發射升空。
本次任務為不帶助推器的新構型首飛,同時也是一次多用戶共享發射,共發射22顆衛星,創造了我國一箭多星的最高紀錄。
一次發射多顆衛星,技術要求確實很高,全世界也只有中國、俄羅斯、美國、印度、日本、歐洲航天局等掌握這個能力。但是, 衛星多少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發射技術。
01
我國很早便開始 探索 「一箭多星」技術
我國最早的「一箭多星」發射可追溯到1981年9月20日。當天,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三顆科學實驗衛星成功。 自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
2015年9月20日,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 20顆 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創造了中國單次衛星發射數量的最高紀錄。
長征六號火箭首飛
「一箭多星」技術,就是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或先後將數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發射技術。「一箭多星」是一種優越的發射方式, 它能充分地利用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降低衛星發射成本。
「一箭多星」技術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將所有載荷發射到同一條軌道;另一類是分別將不同的衛星發射到各自的軌道。
這兩類發射對於運載火箭的要求是不同的。 第一類發射任務是在運載火箭的末子級關機後,只需要將所承載的載荷依次釋放出來即可。 這其中,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避免各個載荷釋放後出現碰撞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只要在釋放衛星時,速度稍有差異,或者釋放的時間稍有不同,各個衛星一般來說就會越「飄」越遠,由於釋放時的相對速度並不大,即使碰撞也不會產生大量碎片。
對於將多顆衛星發射到不同軌道的方式,就要求 運載火箭在進入初始軌道後,還要具備變軌的能力 ,這就不是常規的運載火箭可以做到的了。
長征七號火箭首飛
我國已經在這個方面做了多次實踐。
例如,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火箭首飛成功。在這次發射中,遠征一號甲上面級隨其飛行,也成功實現了自己的首飛。在與長征七號火箭分離後,遠征一號甲上面級 共計將5種6個不同需求的載荷分別「擺渡」到不同的軌道, 開展新一代飛船縮比返回艙、多星軌道部署、在軌加註、立方星等新技術在軌演示驗證。
02
主載荷必須照顧周全
一般來說,運載火箭每次發射任務都會有主載荷。主載荷可以是一顆衛星,也可以是多顆衛星,但一般數量不會太多。每次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基本上都是圍繞主載荷進行的,也就是目標軌道、發射窗口等基本上都是依據主載荷的要求來確定。 搭載載荷只能確認是否可以在這樣的軌道上工作,才能決定是否搭載。
相對於搭載載荷而言,主載荷對發射的要求一般也更為復雜。在發射前,一般要求主載荷在發射塔架上進行很多測試,從發射塔架到控制中心一般也會保證要有有線或無線的測試通道。
另外,很多情況下,要求運載火箭的整流罩上有非金屬材料製成的透波窗口,使得主載荷的測控信號能夠在運載火箭發射前和發射過程中可靠地與地面站進行交換。
長征十一號火箭星箭對接
在運載火箭發射前,科研人員要進行很多靜力學和動力學的分析,以保證載荷能夠承受運載火箭發射過程中惡劣的力學條件, 必要時還會進行星箭聯合振動試驗來確保不出問題 。
對於搭載載荷,就不會「照顧」得這么周到了。很多情況下,搭載載荷和運載火箭之間沒有信號介面,只是在釋放搭載載荷的時候,通過行程開關之類的裝置告訴衛星已經入軌,並可以啟動工作了。
一般的發射任務會最先釋放主載荷,在此之前,運載火箭在加速過程中,如果搭載載荷出現脫落或與火箭發射共振,也會影響到主載荷的安全,所以對搭載載荷的要求也是以不影響主任務安全為前提的。
03
搭載任務會成為常態
隨著電子元器件和衛星有效載荷技術的快速發展,衛星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 重量只有幾公斤到幾十公斤的微納衛星、甚至更小的皮衛星就可以完成很多過去只有大衛星才能完成的任務。
在這類衛星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利用廉價的商用器件製造而成的,相對而言,其發射費用就顯得比較昂貴了。因此,這類衛星也多傾向於採用搭載方式發射入軌。一般來說,它們對軌道的類型不是很「挑剔」,對入軌精度的要求也不高。在運載火箭完成釋放主載荷後,利用剩餘的運載能力搭載盡可能多的微納衛星入軌,成為近年來常見的現象。
在這些衛星中,立方星成為了一種非常重要和流行的標準星。它們遵循標準的尺寸規格和機械、電氣介面。 目前,通用的立方星釋放裝置可以做到對主載荷不產生任何不利的影響和干擾。
長征八號新構型首飛,同時 創造了我國「一箭多星」的新紀錄 ,這實在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未來,中國航天必將會帶來更多驚喜,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 | 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中國航天報
作者 | 楊宇光、李淑姮、付毅飛
㈥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釋放立方星了嗎
據報道,8月1日15時03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在軌釋放一顆立方星,隨即地面成功捕獲立方星,專家表示此技術系中國首次試驗。
希望相關的研究可以早日取得豐碩的科技成果!
㈦ 夢天實驗艙是中國天宮空間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的功能有哪些
夢天實驗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的航天事業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也已經設計和建設了宇宙空間站,但是宇宙空間站必須要擁有很多的各種各樣艙室才能夠發揮出足夠的作用,所以此前我國的宇宙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作用差距十分明顯;而夢天實驗艙室則是我國宇宙空間站的各個功能超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能夠為我國的宇航員在宇宙中提供大量的流體物理和材料科學的實驗器械,並且夢天實驗艙對接成功之後,也會讓我活的宇宙空間站具有更加完善的科研能力,意義重大。
㈧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什麼時候受控離軌
在經過近5個月的飛行後,中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完成飛行計劃以及試驗任務,離軌進入大氣層燒毀。
天舟一號在執行任務期間,先後驗證了空間站貨物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一系列重要關鍵技術,為中國空間站研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
據新華社報道,北京時間9月22日18時左右,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及後續拓展試驗後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
在測控通信系統的精確控制和密切監視下,天舟一號經兩次制動,軌道高度不斷下降,最後進入大氣層燒毀。在此之前,天舟一號按計劃完成了多項拓展應用和相關試驗,地面科技人員對其飛行狀況進行科學評估後,決策實施離軌。
天舟一號順利完成使命(圖源:VCG)
天舟一號是中國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採用兩艙構型,由貨物艙和推進艙組成,總長10.6米,艙體最大直徑3.35米,太陽帆板展開後最大寬度14.9米,起飛重量約13噸,物資上行能力約6噸,補加推進劑的最大能力為2.1噸,具備獨立飛行3個月的能力,具有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等重要功能。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天舟一號由長征七號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4月22日12時23分,天舟一號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在經過2個月的組合體飛行後,6月19日完成繞飛和交會對接,於6月21日撤離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飛行階段。
8月1日15時3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在軌釋放一顆立方星,隨即地面成功捕獲立方星。本次試驗是中國首次通過飛船系統採用在軌儲存方式釋放立方星,完成了非火工品裝置的分離解鎖技術、部署發射器與立方星間介面匹配技術以及部署發射器製造的材料和工藝保證技術驗證,為後續中國空間站開展微納衛星部署發射及在軌服務奠定了技術基礎。
展開全部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網路立場。本文系作者授權百家號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㈨ 我國在海南成功發射了長征七號,知道長征七號上發射的是什麼嗎
長征七號搭載了遠征1A上面級、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天鴿飛行器(2個)、在軌加註實驗裝置和翱翔之星立方星等6項7個載荷。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597噸。
長征七號是我國目前發射佔位最短的火箭。為了適應海南多台風的特點,也為了未來的高密度發射准備,長征七號需要具備在發射區快速發射的能力,簡單准備後就能夠發射,形象說就是「即到即打」。
長征七號是我國首次在海洋環境發射火箭,海南發射場與內陸發射場最大的不同是濕熱多雨、台風頻繁的海洋氣候,而火箭上的許多精密儀器對外界環境非常敏感,長征七號具備在海南復雜氣象、氣候環境下全天候的發射能力,形象地說就是「想打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