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如圖是一個尚未完成的實驗裝置

如圖是一個尚未完成的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11-16 15:34:23

『壹』 如圖是一個「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讓足量的紅磷在密封的鍾罩內燃燒,我們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可觀察到:紅磷燃燒,後熄滅,同時鍾罩中液面上升。
最後鍾罩里水的體積約為其總存積的 1/5

『貳』 如圖所示,實驗裝置: (1)寫出圖中指定儀器的名稱: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2)A

(1)對照常用儀器的圖示及名稱,故答案為:①試管,②鐵架台,⑧燒杯,④漏斗.
(2)應用A裝置應當是固體與固體反應且需加熱的實驗,故答案為:加熱氯酸鉀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製取氧氣
B裝置應當是固體與液體反應不用加熱的實驗,故答案為:鋅與稀硫酸(稀鹽酸)反應製取氫氣
(3)反應物有鐵、硫酸、氧化銅,可以設計兩種方案,①先用硫酸和鐵製得氫氣,再用氫氣還原氧化銅製取銅,需要有制氣裝置和加熱還原裝置;②用氧化銅與硫酸反應製得硫酸銅,再用鐵置換出硫酸銅中的銅,需要有反應裝置和過濾裝置,
故答案為:
實驗方案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選用裝置(填字母代號)
方案一 ①Fe+H 2 SO 4 =FeSO 4 +H 2
②H 2 +CuO
.
Cu+H 2 O
BC
方案二 ①CuO+H 2 SO 4 =CuSO 4 +H 2 O
②Fe+CuSO 4 =FeSO 4 +Cu
D E
(4)該反應過程包括了:水和氧化鈣製得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製得氫氧化鈉,該製取過程用到了反應裝置,過濾裝置,以及蒸發結晶裝置,故答案為:DEF.

『叄』 如圖是某同學在做測小燈泡(電阻約5Ω)電阻的實驗時尚未完成的實物連接圖,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使其連

電源電壓U=1.5V×2=3V,電壓表選0~3V量程,電路最大電流電流I=

U
R
=
3V
=0.6A,電流表選0~0.6A量程,燈泡、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串聯接入電路,電壓表並聯在燈泡兩端,實物電路圖如圖甲所示;根據電路圖作出實驗原理圖,如圖乙所示.
故答案為:電路圖如圖所示.

『肆』 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閉合兩開關,不點燃酒精燈,看到的現象是______,在加熱的過程中,你會發現______.


(1)玻璃本來是絕緣體,當玻璃接入電路時,電路中沒有電流,所以電流表甲無示數.但當對玻璃加熱後,玻璃的導電性能會發生改變,變成導體,也就是說此時電路中會通過電流,所以電流表甲有示數;
(2)因為燈絲是導體,所以開關閉合電流表乙有示數,當對燈絲加熱時,溫度升高,燈絲電阻增大,所以電流變小,故電流表乙數變小;
(3)綜合前面兩個現象,說明的兩個物理問題是:一、在一定條件下絕緣體可以轉化為導體;二、金屬導體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答案為:電流表甲無示數,電流表乙有示數;電流表甲有示數,電流表乙數變小;在一定條件下絕緣體可以轉化為導體;金屬導體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伍』 這是一個物理實驗裝置,求名稱

動量守恆小球

1.碰撞是指物體間相互作用時間極短(近似為0),而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現象。
在碰撞過程中,系統內物體相互作用的內力一般遠大於外力,故碰撞中的動量守恆,按碰撞前後物體的動量是否在一條直線區分,有正碰和斜碰。中學物理一般只研究正碰。
2.按碰撞過程中動能的損失情況區分,碰撞可分為二種:
a.完全彈性碰撞:碰撞前後系統的總動能不變,對兩個物體組成的系統的正碰情況滿足:
m1v1+m2v2=m1v1′+m2v2′
1/2m1v1^2+1/2m2v2^2=1/2m1v1′^2+1/2m2v2′^2(動能守恆)
兩式聯立可得:
v1′=[(m1-m2) v1+2m2v2]/( m1+m2)
v2′=[(m2-m1) v2+2m1v1]/( m1+m2)
·若m1>>m2,即第一個物體的質量比第二個物體大得多
這時m1-m2≈m1,m1+m2≈m1.則有v1'=v1 v2'=2v1
即碰撞後1球速度不變,2球以2倍於1球速度前進,如保齡球撞乒乓球。
·若m1<<m2,即第一個物體的質量比第二個物體的質量小得多
這時m1-m2≈-m2, 2m1/(m1+m2)≈0.則有v1'=-v1 v2'=0
即碰撞後1球原速率反彈,2球不動。如乒乓球撞保齡球。
b.完全非彈性碰撞,該碰撞中動能的損失最大,對兩個物體組成的系統滿足:
m1v1+m2v2=(m1+m2)v
此情況兩球相撞後黏在一起了。
c.非彈性碰撞,碰撞後動能有一定的損失,(轉化為內能)損失比介於前二者之間。
動量守恆定律的本質
系統內力只改變系統內各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能改變整個系統的運動狀態,只有外力才能改變整個系統的運動狀態,所以,系統不受或所受外力為0時,系統總動量保持不變。

9令在光滑水平面上有兩球A和B,它們質量分別為M1和M2,速度分別為V1和V2(假設V1大於V2),
且碰撞之後兩球速度分別為Va和Vb。則在碰撞過程中,兩球受到的力均為F,且碰撞時間為Δt,令V1方向為正方向,可知:
-F·Δt=M1·Va-M1·V1 ①
F·Δt=M2·Vb-M2·V2 ②
所以 ①+ ②得:
M1·Va+M2·Vb-(M1·V1+M2·V2)=0
即:
M1·Va+M2·Vb=M1·V1+M2·V2
且有系統初動量為P0=M1·V1+M2·V2,末動量為P1=M1·Va+M2·Vb
所以動量守恆得證:
P0=P1

參考文獻:http://ke..com/view/78793.htm?fr=aladdin

『陸』 如圖是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儀器a的名稱:______.(2)能用上述裝置組裝成

(1)儀器a是錐形瓶;
(2)實驗室用雙氧水製取氧氣,不需加熱,屬於固液常溫型,故選發生裝置版A,氧氣的密權度比空氣大,且不易溶於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氣或排水法收集;反應的方程式是:2H2O2

MnO2
.

『柒』 戴維森的歷史再現

戴維森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繼續這項研究,設計和安裝了新的儀器設備,並用不同的金屬材料作靶子。工作雖然沒有多大進展,但卻為以後的工作作了技術准備。1925 年,戴維森和他的助手革末(L.H.Germer,比戴維森小15歲)又開始了電子束的轟擊實驗。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們的工作獲得了戲劇性的進展。有一天,正當革末給管子加熱、去氣,用於吸附殘余氣體分子的炭阱瓶突然破裂了,空氣沖進了真空系統,致使處於高溫的鎳靶嚴重氧化。過去這種事情也發生過,整個管子只好報廢。這次戴維森決定採取修復的辦法,在真空和氫氣中加熱、給陰極去氣。經過兩個月的折騰,又重新開始了正式試驗。在這中間,奇跡出現了。 1925年5月初,結果還和1921年所得差不多,可是5月中曲線發生特殊變化,出現了好幾處尖銳的峰值。他們立即採取措施,將管子切開,看看裡面發生了什麼變化。經公司一位顯微鏡專家的幫助,發現鎳靶在修復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原來磨得極光的鎳表面,現在看來構成了一排大約十塊明顯的結晶面。他們斷定散射曲線的原因就在於原子重新排列成晶體陣列。
這一結論促使戴維森和革末修改他們的實驗計劃。既然小的晶面排列很亂,無法進行系統的研究,他們就作了一塊大的單晶鎳,並切取一特定方向來做實驗。他們事前並不熟悉這方面的工作,所以前後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才准備好新的鎳靶和管子。有趣的是,他們為熟悉晶體結構做了很多X 衍射實驗,拍攝了很多X衍射照片,可就是沒有將X衍射和他們正從事的電子衍射聯系起來。他們設計了很精巧的實驗裝置,鎳靶可沿入射束的軸線轉360°,電子散射後的收集器也可以取不同角度,顯然他們的目標已從探索原子結構,轉向探索晶體結構。1926年他們繼續做電子散射實驗,然而結果並不理想,並沒有馬上重獲偶然事件之後的那種曲線。
1926年夏,戴維森陪伴他的夫人(里查森之妹)回英國探親,戴維森這時正為自己未獲成功的實驗躊躇,就隨身帶著新近得到的實驗結果,希望他的姻兄能給他一些啟示。
這時正值英國科學促進會在牛津開會。戴維森隨里查森參加了會議。在1926 年8月10日的會議上,他聽到了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玻恩(M.Born)講到,戴維森和康斯曼從金屬表面反射的實驗有可能是德布羅意波動理論所預言的電子衍射的證據。會議之後,戴維森與里查森找到玻恩和其他一些著名的物理學家,讓他們看新近得到的單晶曲線,並且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回美國的航程中,戴維森把所有時間用來閱讀薛定諤的著作。顯然他從牛津的討論中有所啟示,也許從這里可以找到解釋。
戴維森回到紐約後,立即和革末一起研究薛定諤的論文,但是計算結果跟實驗所得結果相差甚遠。於是,他們索性放棄原來的實驗,投入到一項進行全面研究的計劃中去。這時,他們已經完全由「不自覺」的狀態轉到「自覺」地尋找電子波的實驗證據中來了。
1926年12月,全面的研究開始了。經過2~3個月的緊張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整理後發表於1927年12月「物理評論」上,論文系統地敘述了實驗方法和實驗結果。
戴維森與革末的實驗裝置極其精巧(圖37-1)。整套裝置僅長12 cm、高5 cm,密封在玻璃泡里,經反復烘烤與去氣,真空度達10-6Pa。散射電子用一雙層的法拉第桶(即所謂電子收集器)收集,送到電流計測量。收集器內外兩層之間用石英絕緣,加有反向電壓,以阻止經過非彈性碰撞的電子進入收集器;收集器可沿軌道轉動,使散射角在20°~90°的范圍內改變。
仔細制備的樣品是從晶體生長的單晶鎳切割下來的,經過研磨、腐蝕,取(111)面正對電子束,這是由於鎳是面心型晶體,(111)面是這類晶體點陣最為密集的方向。晶體安裝在沿入射束方向的軸上,可以隨意改變方位。散射電流取決於四個因素:轟擊電流、方位、散射角和轟擊電壓。已知散射電流與轟擊電流之間有簡單的正比關系,實驗主要考察散射電流跟後面三項的關系。他們做了大量的測試工作。他們綜合幾十組曲線,肯定這是電子束打到鎳晶體發生的衍射現象。於是,他們進一步作定量比較。然而,不同加速電壓下,電子束的最大值所在的散射角,總與德布羅意公式計算的結果相差一些。他們發現,如果用理論值乘0.7,與電子衍射角基本相符。文章發表不久,依卡特(Eckart)指出,這是電子在晶體中的折射率不同所致。
戴維森繼續試驗,發現隨著轟擊電壓增加,偏差越來越小。根據戴維森的數據,貝特(Bethe)推算出金屬表面存在內電勢(鎳約有15 V)。這樣,戴維森就全面證實了電子波的存在。
如果說,戴維森是從偶然的發現中抓住了新的事物,針對解釋不了的實驗結果進行了艱苦的研究,從而發現和證實電子衍射現象的,那麼,G.P.湯姆孫則是從一開始就抓住了這個主題,比較順利地達到了預定目標。
1922 年,30歲的G.P.湯姆孫成為阿伯登(Aberdeen)大學的自然哲學教授。在那裡,他繼續做他父親一直從事的正射線的研究工作,所用實驗裝置主要是真空設備和電子槍。1924年德布羅意第一篇關於物質波的論文在《哲學雜志》上發表時,他就對之深為欣賞,並於1925年也向《哲學雜志》投稿,討論德布羅意的理論。1926年8月英國科學促進會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使他也想到正射線有可能產生衍射效應。有一天,他到卡文迪什實驗室,看到氦對電子的散射,當時誤以為這就是電子衍射。G.P.湯姆孫回到阿伯登,就安排一位研究生雷德(A.Reid)用賽璐珞薄膜做這個課題。他們做這項工作很容易,因為他們的正射線散射實驗已經做了好幾年,只要將感應圈的極性反接,雷德立即得到了邊緣模糊的暈圈照片。於是,G.P.湯姆孫和雷德的短訊發表於《自然》雜志1927 年6月18日刊上,僅次於戴維森兩個月。為了說明觀察到的現象正是電子衍射,而不是由於高速電子碰撞產生的X射線衍射,G.P.湯姆孫用磁場將電子束偏向一方,發現整個圖像平移,保留原來的花樣。由此肯定是帶電粒子的射線,而不是X射線。接著,G.P.湯姆孫和他的同事對高速電子衍射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實驗裝置原理如圖37-2),靶子材料改用鋁、金、鉑等金屬材料。因為當時他們還沒有掌握真空濺射和鍍膜技術,要制備厚度只有10-6cm的薄膜是非常困難的。G.P.湯姆孫在他的正式論文中宣布:他得到的電子衍射圖形與X射線「粉末法」所得圖形非常相似。這些圖形的大小與德布羅意波動力學理論預計的結果在5%的范圍內相符。
後來,戴維森和G.P.湯姆孫的電子衍射實驗分別發展成為低能電子衍射技術(LEED)和反射式高能電子衍射技術(RHEED),在表面物理學中有廣泛應用。
1929年——1930年冬,湯姆孫作為「非常任」講師訪問了紐約伊薩卡的康奈爾大學。1930年被任命為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教授,一直任職到1952年,此後擔任劍橋神學院院長,1962年退休。
在帝國學院期間,G.P. 湯姆孫對核物理發生了興趣。當1939年初宣布重核裂變的發現時,他注意到了這個發現在軍事方面和其他方面應用的可能性,就建議英國空軍部購買一噸氧化鈾來作實驗。戰爭爆發時,這些實驗尚未完成。此時G.P.湯姆孫回到皇家航空研究院從事一系列軍事課題的研究,包括磁性水雷的研究。一年以後,他擔任了為研製原子彈而成立的國家委員會主席。1941年該委員會報告說製造原子彈是可能的,G.P.湯姆孫被授權向美國科學家通報了這一成果。
第二年,G.P. 湯姆孫在渥太華任科學聯絡處的官員,同美國原子彈計劃保持著密切聯系。他返回英國後,被委任為無線電廣播協會副主席,後來又擔任空軍部的科學顧問。戰後他回到帝國學院工作,1946年初開始對氘產生核動力的可能性發生了興趣。在帝國學院,在維爾(Ware)博士指導下開始了這方面的一些實驗,G.P.湯姆孫的研究是理論性的。後來因保密的需要,這項研究轉交給奧爾德馬斯頓聯合電子工業研究實驗室,G.P.湯姆孫繼續擔任顧問。

『捌』 如果你在每一片樹葉的背面塗上蠟,你估計烈日下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1)新鮮葉片 綠 (2)新鮮葉片黑暗 (3)對照 (4)光合與呼吸的程度相同
(5)會無法進行氣體交換和水分散失。植物會死亡

『玖』 圖是未完成的實驗電路.(1)請你以筆畫線代替導線完成電路連接,要求開關S閉合後,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

(1)滑動變阻器應串聯在電路中,因為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動時,電流表的示數變大,所以滑動變阻器的阻值應變小,應接下面的B接線柱,再接上面任意一個接線柱,如圖所示:



(2)由表格中數據可知,電壓表的示數不變,電阻增大為原來的幾倍,電流便減小為原來的幾分之一,可得電壓一定時,通過電阻R的電流跟電阻成反比.
故答案為:(1)見上圖;(2)電壓一定時,通過電阻R的電流跟電阻成反比.

『拾』 如圖是研究平拋運動的實驗裝置圖,圖中是個恆壓貯水瓶,我只想知道兩點:1.為什麼該瓶能使水恆壓射出

左邊的管子就是貯壓管,能夠隨時調整瓶內的壓強,使其瓶口的水壓恆定不變,原理是其露出的管子端封閉,存有壓縮空氣,當瓶內空氣壓力變小時,便從中釋放含壓空氣,增大瓶內空氣壓強

與如圖是一個尚未完成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nf機械武器附魔什麼材料 瀏覽:651
從五金市場到貴陽會議中心怎麼走 瀏覽:912
瓶裝製冷劑怎麼用 瀏覽:45
什麼是半導體美容儀器 瀏覽:855
製冷劑r22指數是多少 瀏覽:955
浙江自動破窗器裝置 瀏覽:751
地熱的閥門怎麼關 瀏覽:691
汽車儀表中油耗參數怎麼調整 瀏覽:949
途觀液晶儀表盤如何調整 瀏覽:225
超聲波洗眼鏡為什麼能聽到聲音 瀏覽:225
雲南進口電動工具大全圖片 瀏覽:943
幕牆木索五金件 瀏覽:303
超聲波消毒機對樂園有什麼意義 瀏覽:464
塑料蓋的軸承如何加潤滑油 瀏覽:399
cad中閥門符號怎麼找 瀏覽:21
軸承為什麼會被燒壞 瀏覽:980
天然氣管道閥門標准 瀏覽:457
自動水果採摘裝置 瀏覽:412
繼電保護裝置做什麼實驗 瀏覽:220
江門兵器氧化設備哪裡買 瀏覽:80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