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考研難度比較:北航/西工大/中科院
看專業了,如果你要報的是北航或者西工大的優勢專業,那麼中科院容易些。如果你報的是這兩個學校一般的專業,西工大好考的多。進北航希望不大,除非你成績非常突出,並且在北航有關系。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創建於1956年,是以錢學森先生工程科學思想建所的綜合性國家級力學研究基地。錢學森、錢偉長為第一任正、副所長;郭永懷副所長曾長期主持工作;繼任所長為鄭哲敏、薛明倫、洪友士、樊菁、秦偉,現任所長劉桂菊。
力學所設有5個實體實驗室: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LNM)、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LHD)、中國科學院微重力重點實驗室(NML)、中國科學院流固耦合系統力學重點實驗室(LMFS)、寬域飛行工程科學與應用中心。
力學所主要研究方向為:微尺度力學與跨尺度關聯,高溫氣體動力學與跨大氣層飛行,微重力科學與應用,海洋工程、環境、能源與交通中的重大力學問題,先進製造工藝力學,生物力學與生物工程等。
力學所共有在職職工490餘人,其中科技人員400餘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80餘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實驗師180餘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
科研條件:
1、科研設備
力學所擁有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高速列車動模型實驗平台、油氣水三相流模擬實驗裝置、微重力落塔、流固土耦合力學實驗系統平台、激光製造工藝力學實驗研究系統、JF10氫氧爆轟高焓激波風洞、納米薄膜光譜成像儀等特色科研裝備。
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擁有系列材料試驗機、納米力學測試系統、透射/掃描電子顯微鏡、PIV測試系統、系列高速攝像機、一級輕氣炮與霍普金森桿、激光智能製造平台、高能沖擊磁控濺射等離子體發生與成膜控制平台、航天有效載荷熱力環境試驗平台及微重力落塔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和配套實驗平台。
2、館藏資源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圖書館1956年由首任所長錢學森先生創建。據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圖書館館藏文獻以固體力學、流體力學、爆炸力學、岩土力學、生物力學、熱學-力學、能源和環境中的力學、流變學等為主,也適當搜集了相關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技術科學、電子學等)書刊。
共有外文圖書18600餘冊,中文圖書17000餘冊,中文刊合訂本5800餘冊,西文、日文、俄文期刊合訂本25000餘冊。中文現刊50餘種,外文現刊60餘種,報紙16份。多種力學類核心期刊收藏齊全。資料室收藏學位論文、博士後出站報告和內部資料等。
力學所開通了ISI Web of Knowledge、Elsevier、Springer等30餘種網路資料庫,並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建立了全文傳遞服務。中西文圖書和期刊可全天候網路查詢。研究所與國內有關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館際互借關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科院力學所
B.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重點研究和解決國民經濟建設中帶普遍性、關鍵性、戰略性、公益性和區域性的水工環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在區域水循環、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水文地質、黃土與全球變化、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地下水微生態學等分支學科和專業編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為國土資源開發、整治、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現有在職職工263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人、高級技術職稱84人。
2008年,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億元,達到10320.59萬元,比上年增長8%;全年各類項目經費達到4160萬元,比上年增長12%;總資產達到12436.11萬元,比上年增長11.38%。
2008年,全所科研人員在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7篇,ISTP檢索論文4篇,核心期刊論文84篇,出版專著2部。參與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河北省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副所長張發旺研究員
所長、黨委副書記石建省研究員
2008年重要科技成果
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以神府—東勝礦區為例,深入研究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變化規律以及土壤養分循環變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為定量分析採煤塌陷對土壤養分流失的影響程度,准確評價及合理開發礦區土地資源,實現礦區復墾和生態環境再建等提供基礎理論依據。
貴州烏江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統與生態水文地質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研究員。從雨季及旱季的地表與地下常規水質、有機物成分對比,以及土壤中成分與有機質的對比上,分析研究水—土,水—岩作用的化學與機械作用,研究水系統的生態特徵;另一方面通過溫控溶蝕試驗,探索庫水、地下水對可溶岩的不同溫度溶蝕作用與有關庫水—地下水的生態特徵。揭示了人類蓄水對生態水文地質的顯著影響,以及人工化肥與污染對石漠化與生態特性的影響。
盧耀如院士(右一)在畢節鴨池鎮取土壤水樣
大柳塔雙溝塌陷區1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動態變化圖
壓力溶蝕實驗裝置
碳酸—硫酸鹽岩建造中復合岩溶發育的微生物作用機理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張鳳娥研究員。以微生物作用下的硫循環為線索,採用室內模擬試驗、地球化學模型和質量平衡反應模型等手段,研究了硫酸鹽還原菌對硫酸鹽岩岩溶發育的影響機制、硫酸鹽還原產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對碳酸鹽岩的侵蝕性、如何識別微生物引起的與硫有關的氧化—還原作用,以穩定硫同位素的分餾程度,以及硫酸溶蝕碳酸鹽岩後的蝕變礦物來識別硫酸鹽還原菌和硫氧化菌在復合岩溶發育中的作用。
硫酸鹽岩中分離的硫酸鹽還原菌的掃描電鏡照片
(a培養溫度35℃;b、c、d培養溫度均為50℃。均放大18000倍)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川西坳陷上三疊統深層水形成演化和聚氣成藏的古水文地質論證: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汪珊研究員。以川西坳陷為研究靶區,上三疊統深層水滲流場、化學場形成演化研究為主線,論證了含水系統、水文地質期的劃分和定位;依據深層水現代化學與初始化學的平衡差異,論證了上三疊統深層水在地史過程中一直向濃縮鹽化、正向變質的地球化學方向演化,概括了深層水形成演化規律性和成因類型的演化模式。從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生氣儲氣能力,以及油氣生成期、運聚期和圈閉期在時空上的匹配關系,提出了評價預測聚氣成藏的有利地段。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劉長禮研究員。該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科技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8年度十大地質科技成果。項目完成了15省(區)177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為146個城市建立了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這些成果被許多城市用於城市規劃、後備水源地論證、垃圾場地選擇、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年)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年)
川西坳陷T3X2泥岩壓實水水頭形成演化系列圖
華北平原東部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示範: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劉少玉研究員。項目系統總結了國內外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與經驗,研究了工作區淺層地下水分布規律,建立了聯通示範井,使弱含水層井出水量成倍增加;在大面積淺層鹹水區,解決了抽咸換淡水土改良的疑難問題;使傍河區實現了淺層水和洪水以及河水的循環巧用,項目成果對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方面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王貴玲研究員。項目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技術要求和《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范》的編制;根據平均布井法評價沉積盆地傳導型地熱資源可開采資源的評價體系;開展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完善了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和區劃信息系統;分析了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提出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建議。
專家組檢查項目的天津示範井建設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張兆吉研究員。通過野外調查對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了初步認識,研製和制定了地下水采樣方法,編制了《地下水污染調查采樣技術要求》和《地下水污染調查綜合研究技術要求》,進行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評價,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資料庫系統,建立和實施了有機分析實驗室質量監控,進行了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研究以及石油類污染場地調查與評價。
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通過對世界的地下水資源圖和歐洲、澳大利亞、美國等相關圖件成果分析研究,完成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資料庫框架,研發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和空間數據瀏覽系統。對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進行了專題研究,完成樣板區編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野外采樣試驗研究
工作人員現場取樣
C. 文獻檢索試題!!急....
第一個基礎檢索就可以啊
第二個是高級檢索吧 是限定條件 輸入作者 時間段 然後二次檢索 有限定核心期刊 第二作者的 新手吧 這些都是很基礎的 自己看看吧
至於書生之家我也沒用過了 都沒聽過 所以愛莫能助 你在等等答案吧
D. 國內哪本物理刊物比較好
國內物理電子學類期刊
2008-05-10 12:38:59
1、感測器技術(月刊)
本刊是信息產業部電子第四十九研究所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技術刊物。該刊是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對外推薦的中文期刊,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計量測試文摘》、《中國電子科技文摘》等的收錄期刊。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獎,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獎、電子工業部優秀科技期刊獎,信息產業部優秀科技期刊獎,黑龍江省優秀科技期刊獎。主要報道國內各類敏感元件,感測器及電子技術,科研成果及產品等,同時報道企業概況、人物介紹、行業活動、市場信息、技術信息、經濟信息等。
主管單位:信息產業部
主辦單位:信息產業部電子第四十九研究所
編輯單位:《感測器技術》編輯部
主 編:范茂軍
主 任:
地 址:哈爾濱市南崗區一曼街29號(哈爾濱44信箱信息中心)
郵政編碼:150001
電 話:0451-2511148
傳 真:0451-2511148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23-1300/TN
國際刊號:1000-9787
郵發代號:14-203
定 價:7.5
2、光學技術(雙月刊)
本刊由國防科工委主管,中國兵工學會,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北方光電工業總公司聯合主辦,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工程系和中國兵工學會光學學會承辦,光學技術雜志社編輯出版的中央級學術類和技術類期刊。1975年創刊,現為雙月刊,96頁,大16開版本,每單月20日出版。國內郵發號為2-830,國外郵發號為4127BM。本刊雜志從1990年開始一直被美國工程索引(EI)列為固定的收錄期刊,文章收錄率一直為87%左右。本惠的發行范圍較廣,基本上覆蓋了國內的整個光電行業。
主管單位:國防科工委
主辦單位:中國兵工學會,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北方光電工業部公司
編輯單位:光學技術雜志編輯部
主 編:揭德爾
主 任: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5號
郵政編碼:100081
電 話:68471784
傳 真:68412867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11-1879/O4
國際刊號:1002-1582
郵發代號:2-830
定 價:15
3、電子顯微學報(雙月刊)
本刊由中國物理學會主辦,電子顯微鏡分會承辦。是國內惟一一份報道電子顯微學和其它顯微學新的研究成果和應用成果、新儀器研製生產及實驗技術的雙月刊。本學報及時反映電子顯微學和其他顯微學的新動態、新進展,及時報道利用電子顯微學研究諸如生命科學(生物學、醫學),材料科學(特別是新興的納米材料、薄膜材料)、化學化工、地質科學等所取得的高科技成果。《電子顯微學報》報道的內容涵蓋自然科學領域之廣,為自然科學類期刊中僅見的學術期刊。
主管單位:中國科協
主辦單位:中國物理學會
編輯單位:《電子顯微學報》編輯部
主 編:姚駿恩
主 任:李寧春
地 址:北京2724信箱電子顯微學報編輯部
郵政編碼:100080
電 話:010-82671519
傳 真:010-6261172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11-2295/TN
國際刊號:1000-6281
郵發代號:
定 價:20
4、激光與紅外(雙月刊)
本刊是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電子部激光與紅外專業情報網、中國電子學會量子與光電子學分會的聯合刊物,報道光電子技術領域的科技進展、新技術成果等。設有綜述與評論、激光技術、紅外技術、光電器件、光電材料、市場動態和文獻信息等欄目。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主辦單位:華北光電技術研究所
編輯單位:《激光與紅外》編輯部
主 編:袁繼俊
主 任:所洪濤
地 址:北京8511信箱(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
郵政編碼:100015
電 話:64362211-310
傳 真:010-64347322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11-2436/TN
國際刊號:1001-5078
郵發代號:2-312
定 價:8
5、激光雜志(雙月刊)
本刊是國家新聞出版局批準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以報導光電與激光技術為主的科技期刊。從1992上起被列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刊物,所刊登論文被美國《EI》檢索。
主管單位: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重慶市光學機械研究所
編輯單位:《激光雜志》編委會
主 編:程正學
主 任:劉凌雲
地 址:重慶市石橋鋪渝州路35號
郵政編碼:400039
電 話:023-68611056
傳 真:023-68604291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50-1085/TN
國際刊號:0253-2743
郵發代號:78-9
定 價:10
6、激光技術(雙月刊)
本刊是國家新委批准出版的全國性自然科學技術期刊,屬國家級科學技術刊物。本刊從科學技術的角度反映激光在我國國防、工業、農業、生物、醫學、通信及人們生活相應用,進展及成果,跟蹤國外高技術發展;密切注視各國激光技術的研製狀況和動態,為我國科研、教學、生產和應用提供最新信息。
主管單位: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
主辦單位: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
編輯單位:激光技術編委會
主 編:侯天晉
主 任:於祖蘭
地 址:成都市238信箱209分箱
郵政編碼:610041
電 話:028-5221312-291
傳 真:028-522212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51-1125/TN
國際刊號:1001-3806
郵發代號:62-74
定 價:15
7、紅外與毫米波學報(雙月刊)
本學報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主辦。主要刊登在紅外物理、凝聚態光學地質、非線性光學、紅外光電子學、紅外與毫米波技術等方面有創新的論文、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研究報告。並設置了交叉學科研究專欄。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光學學會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所
編輯單位:《紅外與毫米波學報》編輯委員會
主 編:褚君浩
主 任:糜正瑜
地 址:上海中山北一路420號
郵政編碼:200083
電 話:021-65420850-36323或36307
傳 真:021-5539396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31-1577/TN
國際刊號:1001-9014
郵發代號:4-335
定 價:10
8、 光電工程(月刊)
本刊刊登內容包括工程光學和光電技術方面的學術論文和技術報告,主要有自適應光學,應用光學,微光學,光電捕獲跟蹤測量技術,光學設計,薄膜光學,自動控制,電視技術,激光技術,光刻,精密刻劃和光電感測技術,光通信,光計算,以及光學方面的其它高新技術。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編輯單位:《光電工程》編輯部
主 編:馬佳光
主 任: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雙流350信箱29分箱
郵政編碼:610209
電 話:028-85100579
傳 真:028-85100502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51-1346/O4
國際刊號:1003-501X
郵發代號:
定 價:11
9、 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月刊)
本刊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國家慣性約束聚變委員會聯合主辦。旨在關注科技發展熱點,報道高新技術前沿,追蹤科技研發動態,介紹科學探索歷程;展示最新科技產品,匯萃時尚科技訊息。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光學學會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編輯單位:《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編輯部
主 編:范滇元
主 任:陳秀娥
地 址:上海市嘉定清河路390號(上海市800-211信箱)
郵政編碼:201800
電 話:021-69918426,69918166
傳 真:021-6991880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31-1690/TN
國際刊號:1006-4125
郵發代號:4-179
定 價:20
10、 光電子技術與信息(雙月刊)
本刊為光電子學、光電子技術類科技雙月刊。主要報道範圍有激光技術(如激光加工、激光醫學及其他激光應用技術)、紅外技術、大氣光學與環境光學、光學與光電探測技術、光纖通信與感測技術,以及光電子新材料、新器件和新技術探索等國內外光電子技術領域的研究現狀、應用水平及最新進展。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光學學會光電技術專業委員會
編輯單位:《光電子技術與信息》編輯部
主 編:余吟山
主 任:
地 址:合肥市1125信箱
郵政編碼:230031
電 話:0551-5591563
傳 真:0551-5591572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34-1138/TN
國際刊號:1006-1231
郵發代號:26-145
定 價:6
11、 中國光學快報(英文版)(月刊)
本刊是我國唯一全面反映激光領域最新成就的英文版專業學報類期刊。主要發表我國在激光、光學、材料應用及激光醫學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學家的研究論文。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光學學會
編輯單位:《中國光學快報》編輯部
主 編:徐至展
主 任:顏嚴
地 址: 上海800-211信箱(上海喜定區清河路390號)
郵政編碼:201800
電 話:021-69918198
傳 真:021-6991880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31-1890/O3
國際刊號:1671-7694
郵發代號:4-644
定 價:35
12、 中國激光(月刊)
本刊是我國唯一全面反映激光領域最新成就的專業學報類期刊。主要發表我國在激光、光學、材料應用及激光醫學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學家的研究論文。涉及領域包括激光器件、新型激光器、非成性光學、激光在材料中的應用、激光及光纖技術在醫學中的使用,鎖模超短脈沖技術、精密光譜學、強光物理、量子光學、全息技術及光信息處理。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光學學會
編輯單位:《中國激光》編輯委員會
主 編:周炳琨
主 任:雷仕湛
地 址:上海市嘉定區清河路390號(上海800-211信箱)
郵政編碼:201800
電 話:021-69918427
傳 真:021-69918016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31-1339/TN
國際刊號:0258-7025
郵發代號:4-201
定 價:25
13、量子電子學報(雙月刊)
本刊主要刊登光學、激光以及光學的電子學交叉學科等量子電子學領域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刊
物曾多次獲搣中國光學期刊攠、搣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攠及、搣安徽省優秀期刊攍och 獎。已被國際權威檢索期刊《科學文摘》(SA)、《化學文摘》(CA)以及國內《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網》等收錄。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光學學會基礎光學專業委員會
編輯單位:《量子電子學報》編委會
主 編:龔和本
主 任:王廣昌
地 址:合肥市1125郵政信箱
郵政編碼:230031
電 話:0551-5591564
傳 真:0551-5591572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34-1163/TN
國際刊號:1007-5461
郵發代號:26-89
定 價:12
14、 光學與光電技術(雙月刊)
本刊屬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類學術型刊物,是民用與軍用相結合怕綜合性光電技術信息載體,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與湖北省光學學會聯合主辦。
主管單位: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 湖北省光學學會
編輯單位:《光學與光電技術》編輯部
主 編:潘德彬
主 任:劉愛東
地 址:武漢市雄楚大街981號
郵政編碼:430073
電 話:027-87801631-2351
傳 真:027-87803196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42-1696/O3
國際刊號:1672-3392
郵發代號:
定 價:10
15、 光電子技術(季刊)
本刊是由國家科委批准公開發行的學術類刊物,主要刊登國內外光電子技術領域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和綜述文章,及時報道該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及有關器件、整機的應用。
主管單位:信息產業部
主辦單位:南京電子器件研究所
編輯單位:《光電子技術》編輯部
主 編:陳向真
主 任:劉廣榮
地 址:南京中山東路524號(南京1601信箱)
郵政編碼:210016
電 話:025-4611855-5864
傳 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32-1347/TN
國際刊號:1005-488X
郵發代號:
定 價:8
16、 光電子穧激光(月刊)
本刊為專業技術性刊物。報道光電子、激光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新型光電子器件、裝置和材料、光電控制和檢測、光存貯和光電信息處理、通訊和光纖應用技術光電集成技術、光計算和光學神經網路、激光加工和激光應用、光電生物醫學等方面。
主管單位:天津市教育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 中國光學學會光電技術專業委員會 天津理工學院
編輯單位:《光電子穧激光》編輯部
主 編:巴恩旭
主 任:汪美林
地 址:天津楊南開區紅旗南路263號
郵政編碼:300191
電 話:022-23679707
傳 真:022-23657134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12-1182
國際刊號:1005-0086
郵發代號:6-123
定 價:10
17、應用激光(雙月刊)
本刊1981年創刊,刊登激光技術在我國工業、農業、科研、醫學等領域的應用文章,深受廣大讀者歡迎,1985年發行量達到4250冊/期。成為同類刊物中發行量最大的期刊。《應用激光》論文被搣中國科技引文資料庫攠選為引文源期刊,並被美國EI、德車FIZ選用。1996年《應用激光》列入全國搣影響因子攠最大的前五十種刊物之一。
管單位:上海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
編輯單位:《應用激光》雜志社
主 編:王之江
主 任:
地 址:上海市宜山路770號
郵政編碼:200233
電 話:021-64700560-3401
傳 真:021-64700037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31-1375
國際刊號:1000-372X
郵發代號:4-376
定 價:7.5
18、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雙月刊)
本學報是信處科學與電子科學的學術理論刊物。被國內外多種重要檢索系統收錄,2000年再次被列為中文核心期刊。報道範圍包括通信與信息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製造與自動化,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應用數學,密碼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編輯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
主 編:梁昌洪
主 任:李維東
地 址:西安市太白南路2號349信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
郵政編碼:710071
電 話:029-8202853
傳 真:029-8232281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61-1076/TN
國際刊號:1001-2400
郵發代號:
定 價:10
19、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雙月刊)
本學報是電子科技大學主辦的由國家教育部主管的自然科學類期刊,是集創造性、學術性、科學性為一體的電子綜合性刊物。主要刊登電子通信、電子測量、電視技術、生物電子學、雷達、電子對抗、遙感遙測、資訊理論、電磁場工程、天線、微波理論與技術、半導體物理與器件、電子材料與元件、電子機械、自動控制、電子物理與器件、激光與光纖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系統工程、數理化等基礎科學理論和應用技術的學術論文;科研成果的學術性總結;新技術、新工藝的論述;國內外科技動態的綜合評述;不同學術觀點的爭鳴等。
主管單位:國家教育部
主辦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編輯單位:《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
主 編:林為干
主 任:徐安玉
地 址:成都東郊建設北路
郵政編碼:610054
電 話:028-83202308
傳 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51-1207/T
國際刊號:1001-0548
郵發代號:62-34
定 價:5
20、光通信技術(月刊)
本刊為專業技術性刊物。報道光通信、光纖維感測技術在公用通信、專用通信和國防通信中的應用研究成果,包括系統與網路、光纖光纜與器件、光通信相關技術的開發及新技術新產品介紹等,還刊登專題講座、廠商簡介、書刊評價、人物專訪、重大活動報道。讀者對象為相關專業及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主管單位:信息產業部
主辦單位:信息產業部電子第34研究所
編輯單位:《光通信技術》編輯部
主 編:湯志強
主 任:
地 址:廣西桂林市5號信箱
郵政編碼:541004
電 話:0773-5881854
傳 真:0773-5881825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45-1160/TN
國際刊號:1002-5561
郵發代號:48-126
定 價:7
21、 光學精密工程(雙月刊)
本雜志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精密機械分會主辦的專業性學術期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著名光學專家王大珩院士、唐九華院士擔任顧問,陳星旦院士任編委會主任,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首批入選者、長春光機所所長,青年科學家曹建林博士擔任主編。《光學精密工程》辟有綜合評述、空間光學、圖像處理、信息處理、纖維光學、微納技術、精密機械、激光與技術、光學檢驗設備、光學以其餘技術、測試技術及設備、信息光學、光電跟蹤與自動控制、攝像技術及裝置、光電技術及器件、光學工藝及設備、計算機應用與軟體工程、光譜分析與光譜測量、激光測距與跟蹤、攝像技術與裝置、計算機輔助設計、薄膜光學、光衍射儀器與器件等專欄。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
編輯單位:《光學 精密工程》編輯委員會
主 編:曹健林
主 任:白雨虹
地 址:長春市東南湖大路16號
郵政編碼:130033
電 話:0431-6176855
傳 真:0431-5682346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22-1198/TH
國際刊號:1004-924X
郵發代號:12-166
定 價:18
22、 光通信研究(雙月刊)
本刊是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和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辦的技術類期刊。是我國最早的以高新科技光纖通信為內容的科技期刊,全國電信技術類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載光纖通信網路、系統、設備、光纖光纜、光有源器件、光無源器件、儀器、儀表等領域的科研成果、應用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與其有關的前沿學科。
主管單位: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主辦單位: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編輯單位:烽火科技學院《光通信研究》編輯部
主 編:毛謙
主 任:程曉紅
地 址:武漢市洪山區郵科院路88號
郵政編碼:430074
電 話:027-87691537
傳 真:027-87691282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42-1266/TN
國際刊號:1005-8788
郵發代號:
定 價:8
23、 紅外與激光工程(雙月刊)
本刊由航天機電集團主管,國內外公開發行,是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類核心期刊。本刊主要包括紅外、激光和光電技術在航天、衛星和戰術導彈武器系統研究、設計和應用上有創見的學術論文和科研報告,各種新的光電技術實驗方法和結果,新工藝、新材料、國內外先進光電技術方面的優秀論文及信息報導,本刊欄目多,內容豐富,可供從事光學與應用專業方面的科研、廠礦、企事業單位、各大專院校及部隊有關人員閱讀參考,亦可供國內外各大圖書館及信息部門收藏。
主管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主辦單位:中國宇航學會光電技術專業委員會
編輯單位:《紅外與激光工程》編輯部
主 編:孫再龍
主 任:趙雪艷
地 址:天津市225信箱32分箱
郵政編碼:300192
電 話:022-23666400
傳 真:022-2366640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12-1261/TN
國際刊號:1007-2276
郵發代號:6-133
定 價:10
24、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月刊)
本刊為科學技術綜合性學術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刊登機械工程、電子技術、信息科學、材料
科學、能源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土木建築、生物醫學、管理科學、基礎理論等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中,以機械科學、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為優勢專業。
本刊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和中國科學技術論文統計用刊源之一。目前,已被國內外30餘家權威文摘期刊和重要資料庫收錄。
本刊先後榮獲首屆國家期刊獎、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全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系統及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湖北省十大名刊等多項榮譽稱號。
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編輯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
主 編:樊明武
主 任:
地 址:武漢喻家山華中科技大學校內
郵政編碼:430074
電 話:027-87544294
傳 真:027-87544294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42-1658/N
國際刊號:1671-4512
郵發代號:38-9
定 價:6
25、強激光與粒子束(月刊)
本刊主要報道我國激光與粒子束技術領域的基礎理論、實驗與應用研究的成果和最新進展。
內容涉及高功率激光(含高功率微波)與粒子束的產生、傳輸及其與物質的相互作。主要學科包括:強激光與粒子束物理,激光器與加速器技術,等離子體物理及慣性約束聚變等。
主管單位:四川省科協
主辦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四川核學會
編輯單位:《強激光與粒子束》編輯部
主 編:杜祥琬
主 任:
地 址:四川綿陽919-805信箱
郵政編碼:621900
電 話:0816-2485753
傳 真:0816-2483701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51-1311/O4
國際刊號:1001-4322
郵發代號:62-76
定 價:10
26、光學學報(月刊)
本學報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光學學術刊物,反映中國光學科技的新概念、新成果、新進展。內容主要包括量子光學、非線性光學、適應光學、纖維光學、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激光器件、全息和信息處理、光學元件和材料等。為我國光學科技人員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開展學術討論以跟蹤學科前沿和發展我國光學事業服務。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光學學會
編輯單位:中國光學學會《光學學報》編輯委員會
主 編:徐至展
主 任:
地 址:上海市嘉定區清河路390號(上海800-211信箱)
郵政編碼:201800
電 話:021-69918011
傳 真:021-69918011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國內刊號:31-1252/04
國際刊號:0253-2239
郵發代號:4-293
定 價:25
上面可能有你感興趣的
E. 想學好模電,期望大蝦推薦幾本好書
這玩意,不做實驗是沒門的,按照教科書做也學不到
本人正在求人出版詳細教材,
恆大地產公司,你能盡力嗎???????????????????????????????????????????
我 國 的 教 育 體 制 是 個 垃 JI 嗎 ?
各國有自己的環境和文化傳統,不能一概而論。美國麻省理工的教材、課件在網上無償公布,全球華人也義務在翻譯,誰都可以去學,可以考試合格的人呢就多了去啦,有幾個國家能像他那樣呢?
建議大家多用鋼筆寫字!
上面的發言都不專業。
鋼筆堵筆
堵住的鋼筆用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解決
分解後,在流水下用牙刷擦拭;將直徑1.5毫米的通氣管與多槽酚醛樹脂電木頭解體,用醫用注射器分別插入用射流清洗。
從冶金行業來說,製造不出高級耐腐蝕、摩擦系數低、耐磨的筆尖、筆身合金,這就反映了軍工關鍵材料、工業軸承等等品質,是國防實力的生動體現。
從製造業來說,高端專用生產設備完全要引進,德國生產的各種筆的自動生產設備,一般是300萬元人民幣一台,佔地並不大,而且好馬配好鞍,用的材料、配件也要進口。所以從文革前就生產圓珠筆,到現在,質量都不過關;好的是進口生產線生產的,部分油墨也要進口;生產筆尖滾珠的技術也是國防實力的真實反映,能大批量、低成本生產精密硬質合金珠子、陶瓷珠子的國家,就是裝備生產業過硬,在陶瓷軸承等等軍事裝備領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再下來,是已經沒有大量優秀的鋼筆維修人員,過去老牌百貨商店有這樣的維修點,能重新焊接筆尖,能拋光,因為每個人都有書寫的缺陷,筆尖是逐步磨偏的,而且含金筆舌書寫手感好,摔壞了筆尖就要焊接筆尖,保留筆舌。那些到各小學維修鋼筆的,是要騙取小學生含金筆舌。
能否自己動手維修鋼筆,就是國民素質的體現,就是薄殼力學理論水平的體現。你的鋼筆書寫的感覺澀嗎?不流暢嗎?這么好的練習機會,別放過,不要委手他人,親自實踐一番吧!這與鈑金手藝、調整自行車輻條的技巧是一致的。
而計算機、列印機的普及就是打擊中國文化、毀滅中國書法。
傳統鋼筆與圓珠筆相比,圓珠筆對地球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極大,對環境破壞巨大,當大多數人重新使用傳統鋼筆之時,就是進入了地球資源極端匱乏的時代。
在改革開放初期,高等院校教師集中討論教學方向,結論是基本上取消模擬電路的教學,僅僅在形式上保留,因為國外的集成電路的價格、性能是國內傳統分立元器件搭建的電路無法代替的;從此之後,教學、職業教育、家電維修都以集成電路為中心;之後就發展到信息時代,以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為重中之重,科學技術的發展核心。在大馬路上,非開挖技術已經普及,在城市布設地下管線已經廣泛採用定向鑽孔技術,國內已經能仿製這種鑽桿能轉彎的地下鑽孔鑽機,進口的100萬元一套,國產的40萬元一套;而引導的探地雷達非要進口不行,一般性能的一台30萬元吧;如今城市建設、煤氣管道建設、地下電纜建設、供水系統建設都少不了這種雷達;房屋裝修、物業管理需要小一點的探地雷達,也要18萬元一台。交通警察的測速雷達也類似。煤氣公司探測道路下稀薄的管道煤氣泄漏的高靈敏度探測儀器是德國生產的,一台一百萬人民幣,也是模擬儀器。
縱觀深空探索、生物工程、醫療儀器、分析儀器、高能物理研究、生物起源、考古研究、刑事偵查的物證鑒別的高端儀器,都是進口儀器一統天下,都是以模擬技術為基礎。例如哈勃望遠鏡、黑洞探索、引力波探測、衛星照片就是應用它們取得的數據。慣性制導系統、手機、基站、計算機、電視機、攝像機、掃描器、照相機等等信息設備,輸入、輸出大都是模擬處理過程,只是在中間採用了數字處理過程。現在都是將模擬與數字硬體部分、甚至軟體都集成。沒有基礎設計能力和半導體工藝設備,只能採用系統集成方式,優勢兵力和最大的本事是演算法、運用DSP,將市場上的商品來個大拼盤,就一定要使用別人的核心硬體和軟體,就後門大開,引進了安全隱患。所以,在理論上是半空吊、在應用上是最終消費者,永遠處於在產業鏈的下游。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是依據當時用先進硬體取得大量物理、天文的實驗、觀察基礎數據;對電路基礎元器件都沒有正真認識的對應專業大學生研究生比比皆是,在這個前提下,依靠電路模擬軟體也做不成像樣的基本線路。
所以學生要首先使用模擬指針萬用表,建立感性理解和想像力,國人擅長與抽象思維,是因為深度的正確直覺培養周期長,花費高昂,能跨過門檻的人稀少;相比之下,玩弄數學、英語,背公式、解習題、引用文獻太容易啦。
以國內這幾十年來的普遍教學方法、教學大綱、教材、實驗裝置,再加上創新工程,即使是北大、清華都沒什麼可能培養出能純熟設計電路的人物。至少要對十個以上基本的電路進行完整的設計、調試;再對十個以上的應用組合設計進行系統的設計、整體聯調,才是最基本的教育。
能造衛星、運載火箭、核武器的國家多了去,而代表其工業基礎和整體的創新能力的標志是基礎材料、精密加工設備、精密儀器中有多少是本國製造的?基礎工業在國際上的水平如何?本人在軍工企業工作過,知道各國的國防工業的關鍵技術都是以國家的實力買來賣去,結果是別人大規模生產的工業產品,你用更高的生產成本製造,也達不到別人的性能和可靠性。工業基礎建設不扎實、現代工業不完善、國民素質**的條件下,要緊跟世界的發展、經濟形式要求迫切的的壓力下,就只能以信息化建設為中心,必然捉襟露肘,就要進行補缺啦;房屋建築偷工減料,造成了隱患,引起了鄰里不和,糾紛不斷,於是防水補漏行業興旺發達,社會資源浪費消耗巨大,當初建房子的時候稍微注意、花一點小錢就能後顧無憂。
建議開展免費網上視頻輔導活動,全程用高清錄像記錄,匯編後公開出版。
以上內容都是本人在網路知道網站獨立撰寫、逐字鍵入的,以後這些問題,應該責院士、博導、院長、校長、部長在線回答。
什麼是模擬電路?最難、最基本的,在限定分立元器件、通用集成電路的前提下,本科生做不出的,博士後也沒有辦法,這功夫就是如此硬朗!!!不同於數學題、外語作業,提高一個學歷等級就可以解決了;做生意、搞政績、玩股票,投資額度高就可以掩蓋問題,在這里是行不通的!!無論是模擬電路技術指標、特殊功能、模擬計算機等等,都是硬功夫!!!許多參數都是可以計算或調試出來的,都是有依據的,這不是下載線路仿製能達到相同效果的技巧,是復雜、靈活機動的空間、時間思維方式,還要充分考慮市場供應條件、客戶要求、發達國家最高的水平。機械機構設計、特殊加工工藝的思維方式也類似。本人擅長於此,與許多出版社聯系過,願意提供從基礎線路到高性能應用實例的全套創新教材,他們都不願意出版,他們要的是國外翻譯的原版教材、抄襲國外的教科書。現在尋求大企業贊助,具體請與國務院僑辦主任聯系為盼。經濟危機下中國工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分析將具有競爭力的先進產品設計資料、工藝訣竅、加工技巧、調試原理、銷售策略完全無償公開,任由各企業簡化後產業化。本人與出版部門聯系過,他們不幹。人的第一次認知是最重要的,如今教師的水平和能力普遍低下,都跨不過門檻,不能回答學生在課堂上、實驗室、畢業設計的問題,那幾十上百頁的數學公式,都是從國外原版書籍上抄下來的,然後三傳手就抄襲翻譯後出版的教材,基礎電路都不能設計、不會調試,所以你的青春被糟蹋了!高頻功率放大器的電路結構有何特點本人在高頻功率放大的高效率、高可靠、不燒管上,有深刻的認識和調試細則,因為被迫下崗,就不介紹了。在本人下崗後,還保留了過千個高頻陶瓷骨架線圈,用一個3DG12振盪輸出的高頻電流經過電容器耦合,就能點亮電子管收音機指示燈泡,這是一種額定電壓6.3V,工作電流過百毫安的白熾燈。本人與許多出版社聯系過三十多年,他們都不願意出版;本來是要以數十元一套的價格,連同調試細則以成本價格出售,涉及許多種實際線路,都是現有科技書籍、教材沒有的內容,引進版的固體電路教材也沒有這些內容,在副sheng級待遇正ting級幹部的行政命令下,這些高頻陶瓷骨架也被園林科全部銷毀了。就以低頻模擬電路為例,當本科生無能為力的時候,再上研究生也無效;這與數學、外語、中文、機械加工、生物工程等等不同,高考題目中學生有的做不出來,換個高學歷的就有可能做出了,這個翻譯、寫作小學生不行,來個高學歷的就可以了,而創造不出名著;這個零件加工不出來,進口加工設備就迎刃而解了,而材料製造水平總是徘徊不前;這個基因條件下研究水平的課題做不下來,引進進口試劑、設備、參考最新國外文獻就拿下來了,而進口試劑國產化卻久攻不克;而單車賊、開鎖匠水平再高,也製造不出發達國家的精密機械鎖具;臨床醫生、外科大夫的醫術在高明,也製造不出先進的診斷儀器、手術器械、葯品;飛機駕駛員安全飛行累計時間再長、飛過復雜氣候、環境條件,也製造不出大飛機、高性能的飛機。就模擬電路而言,從網上下載線路是不完全的,不知道設計過程,就無法調整到最好的技術指標;對於高頻電路,要有設計依據、調試依據,市場、學校、文獻庫裡面沒有,能者都是極少數人,有條件就做出集成電路出售,你使用集成電路再嫻熟,也無法用分立元器件重新,能用含有器件架構進口的軟體設計出集成電路就是人中之傑,而用幾百萬元的軟體設計出來的集成電路,又無法奪取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回不了本錢,又給套牢了。《模擬電子技術》設計電路哎喲,這可是30年前的基本功夫呀,這都是什麼年代了?剛剛到博士後的實驗室去問了一下,他帶領的研究生也搖頭,人家可是在攻克世界科技前沿課題的高手,未來的諾貝爾獲獎者。你們就算吧,用集成電路不就得了嗎?死不開化的,讀壞書了!!!【模擬電子問題】關於占空比可調的矩形波振盪器本人在30年前,就完全用國產電子元器件實現,占空比范圍更寬,占空比用指針儀表顯示,能產生0~300伏特峰值電壓,用滿度值5安培的熱電效應高頻電流表指示輸出電流,0~15安培峰值電流,功率三極體用3DD101F,多隻功率管並聯,最小脈沖寬度1微妙,脈沖寬度、脈沖重復周期都獨立可調(在占空比發生干涉的時候才相互影響),堪稱大功率高壓脈沖發生器,用於薄膜電阻器的脈沖老化,按照國際電工組織IEC的一個標准設計;當時本人才中學畢業。所以,體制改變了,開放了,改革了,民主了,自由了,高考狀元、博士後的能力卻不如本人30年前。24V直流輪椅抱閘電機疑惑
就賣給我吧,今天我還買了兩個進口的,當場拆卸了其中一個,因為卡死了,並且當場修復。准備向各地科技館免費借出各種運輸裝置展品,其控制部分、傳動部分的設計、采購、裝配、調試將全部公開,允許下載,可以用成本價格出售光碟載體。現在改裝的日本助動車控制器,已經能大幅度提高電池容量的利用率,其原始設計圖紙,已經向某科技館負責人免費提供,有30幅圖吧。中國的科技書籍、文憑、學歷、職稱都取代不了上面的效果。如果官方的科技館不接受,就請你辦一家民間科技館,向廣大參觀者近乎廉價地提供確實有效的實質性原始設計資料。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國,就是最有效率地使用資源,就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就是從根本上提高國民素質,增強民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收費商品在市場銷售額度大、市場佔有率大是建立在商業秘密和其他潛規則之下的,即使設計和製造先進,並不一定是正義的。你的計算機和手機是當今高檔產品,其生產廠商教會你從基礎做起,製造出向他們叫板的創新產品嗎?他們現在的整套設計、采購、生產工藝、測試技術,不說核心、關鍵,就算是現有非專利技術,都封鎖的滴水不漏!所以,中國現在說要「走市場,由市場來檢驗」。都是無能的管理水平大體現。要從基礎技巧、生產訣竅公布起,一定要結合普羅大眾使用的日用品揭開行業秘密;對於在世界上領先的、其物理成本價格高的客戶稀少的高檔奢侈品諸如下一代鍵盤、和諧電話、打電子網路游戲的高速響應鍵盤等等,到高可靠的自行車防盜鎖,都要公布各種實用的設計、生產實質性資料。通過抓兩頭,來引導、開導啟發企業和個人以及在學的學生自行設計和製造中檔的、有市場競爭力的廣泛產品,就是在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這就是古人曰;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你們看高考狀元、博士後、博導的效力更高嗎?空談創新、轉型是浪費社會資源,糟蹋學生的寶貴青春時光,毀掉他們的前程,在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面前抬不起頭。做硬體非常地花費時間,費錢,沒有幾十年的連續不間斷歷練,沒有財政支持,沒有生產實踐驗證,沒有商業實戰建議,是空談,而能走出來的人是十分稀少的,一個是淘汰率高,一個是沒有金錢和時間支持,更重要的,是許許多多人,到了生命終了,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什麼沒有做好?根本上就不知道在當時的歷史條件、環境約束下,最佳的做法是什麼?還是科科優秀,考個高考狀元來的實惠,有說服力!!!就業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政府應該給窮人錢嗎?應該公開科技館展品的全部設計、加工、調整、部件采購地點資料,授人以漁,提高全民族、全體國民的素質。現在的教材都是一大抄,現在都時興系統集成,高科技裝配工,用錢砸就可以了。國家的戰略機密當然要嚴格保密, 商業機密由受益者保護。
國外用社會資源完成的學術研究,一般是完全公開。 中國的許多用國家資源完成的研究,應該公開,高等院校的教材和實驗書籍應該公開,否則加劇學術腐敗!這是對使用國家和社會資源負責的體現。 在中國,知識公有化,實質內容和技術手段競爭公開化,實際裝置可以在第三者免費復制,技術指標可以由獨立的第三者測量、公開性能比較數據、指標,是徹底提升基礎教育跨過久攻不克門檻的唯一途徑,國家應該支付相關費用;這不是抄襲所能替代的。 本人在25年前設計的下一代鍵盤,因為沒有專利申請資助,沒有實驗室,在幾個行業中內部已經無償公開。向科技博物館、科普展覽館提供創新展項,公開所有設計、采購、加工、調試、維修資料,提高全國國民的基礎素質。誰能給我講講70 80年代的事啊 要貼近生活的,講講老一輩人的經歷就行70年代教材、工業設備、技術革新資料完全公開,全國相互學習,毫無保留地各地交流,原材料、設備利用率最高,從各種機床、汽車、線切割機、電火花加工機床、水泵、內燃機、電動機、鍾表、自行車、燈具等等的零配件全國通用、互換性好,基礎圖紙公開,全國統一設計DDZ儀表、全國統一設計N1鍾芯等等。80年代文憑、學歷、職稱說了算,全盤引進。90年代低水平重復研究,相互封鎖、互相敵對,從低端產品開始就保密、同類產品只要是不同廠家的,同功能的部件特意做成沒有互換性,極大地消耗社會資源,損壞消費者的利益,人為製造麻煩,製造維修困難,一切障礙就是為了多賺錢、多騙錢。本人向國家、省、市科技館,都提出提供創新展項,要對參觀者完全公開全部設計、加工、裝配、調整資料,公布原材料、器材、配件采購地點,允大學是幹嘛的地方?無論多高的學歷和職稱,不會設計、製造教具,不會設計、製造教學儀器,不會維修儀器和設備;用你父母的錢進口教學儀器模仿了委託工廠仿製就是佼佼者;用你父母的錢請校外的人來維修設備、從校外采購配件;用你父母的錢請教學儀器生產企業提供教學實驗講義,將作者填上他們的名字就有教學突出成就獎;教你背誦的公式和外語,永遠也比不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網上公開的教材內容。學生也不要埋怨學費貴,除了上面教師的原因,你們自己的基礎實驗、專業課就上的迷迷糊糊的,高額投資下的創新實驗項目、挑戰杯、科技競賽、畢業論文、產學研、科技獎、商業開發,都見不得陽光,將真金白銀變成了一堆堆的垃圾!!!!現在的大學生、研究生本身就沒有信用!!!成天想著做「項目」,充其量就是下載別人的設計、翻閱外文資料、組織活動、製造氣氛、做小生意等等,在校園內就是花錢、騙錢的!!!!!!!!!!!!!!允許參觀者下載這些資料,大約是沒有回扣給*****,所以就算本人願意贈送,也無人理睬。sci對於大學生有何幫助?我們如何利用它?謝謝大家報告首長:
應該是大寫的英文字母SCI、EI。他們能幫助你們考研、賺錢、找工作、添加榮譽、為母校爭光、使學校對你們增加投資。同時也敗壞了學風、促使抄襲早就蔓延到絕大部分本科畢業論文、給社會和國家製造巨大潛在的社會危機、賣國無良教授專家社會精英綁架了政府、迫使政府社會個人注入巨額資金、抬高了學費和國家投入、大量采購教學科研儀器造成了設備空閑、完好率低、維修費用高、儀器設備淘汰極快、使用率低下、社會成本教學成本居高不下、教師騙取了高額的報酬、大量進口大型精密儀器試劑、無收益地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資源,並且形成了聲勢越來越浩大的惡性循環,其實質,就是敵對國家通過在中國的代理人—漢奸不法知識分子製造的類似星球大戰對社會在冠冕堂皇光環下的腐蝕和破壞,是境外超級大國散布的理論病毒,危害國家安全!!!更高明的黑招數是國外敵對勢力的代理人假惺惺地誘導我們將國力投入爭取諾貝爾獎的空中樓閣,做那些荒誕不經的課題,還誘騙你就差那麼一點點,再進口國外最先進的分析儀器設備、到發達國家那些頂級大學培訓、入學,就能實現你們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這是賣國賊製造的一場陰謀,妄想迷惑、破壞國家的烏托邦幻想;是挖掘黑洞和陷阱,是巨額消耗國力、通過各校重獎發表三大檢索論文的知識分子來綁架zhengfu的蠱惑人心的宣傳伎倆。現在科技論文可以代表國家的創新水平,即將獲得諾貝爾獎。知識分子依靠國外的科技文獻資料、進口設備和試劑編造的論文一經發表,可以提職稱,有獎金到手,受益者都樂顛顛的,他們所吹噓中國的各種論文已經神秘有加、詭譎不測、神乎其神、天花亂墜,是境外敵視中國的外部勢力和他們夥同、豢養的中國國內投機分子、國內利益集團代言人、社會精英聯手炮製的國家科技發展唯一方向,蠱惑人心,誘使中國政府走向破財的道路,都是圈套,誘惑中國大量購買先進儀器、出國留學和培訓,挖空、虧空國庫,敗壞學分,加速腐敗的黑招數。
這就是畢業生找工作難、企業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差、只能做系統集成、在基礎工業能力沒有實質提高,依然落後於發達國家數十年、甚至連30年前的中國基礎水平都不如、社會矛盾劇烈的根本原因。所以,對於中國有實質性意義的真招、實干,是用中國的資源,從基礎製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而且是優先國民消費。用巨額社會資源、進口設備、進口集成電路砸政績為目的來引進人才,太危險了!!!要嚴格整肅!毫不留情!三大檢索論文獎勵不得超過千元,不能將國內生產的材料、器材轉變成在國際上領先的商品,而依靠采購國外器件、試劑以系統集成方式拼湊的論文,是將真金白銀變成垃圾,是帝國主義的圈套、理論病毒、極大地消耗國家資源,嚴重助長腐敗,要挾政府,危害政權。因此,中國教育的出路不是泛泛的開放,現在已經太民主自由了,而是從問題俯拾皆是的基礎做起,扎實才是根本之道。張鳴先生說:各種評審的指標體系,如核心期刊論文數量,國際SCI、EI論文數量,國家級課題數量,省部級課題數量,課題經費總量等等,實際上只是具有中國學術特色的自娛自樂。中國所謂的學術核心期刊,其學術品質,原本就是周知的,但是,在各個高校發瘋追求論文數量的情況下,有某大學帶頭發明了硬性規定研究生發表核心期刊論文作為畢業前提條件的方法,人為拉高學校的論文發表數量,其他學校紛紛跟進,使這種本質上違法的行為,成為高校的新慣例。研究生做不出論文,就買,不僅買論文,而且買版面,各個學術期刊,因此出賣版面,蔚然成風,進一步敗壞了學術期刊的質量。現在的狀況是,跟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學生相匹配,中國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論文發表量,但科研競爭力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基礎工業能力沒有實質提高,依然落後於發達國家數十年。核心期刊和論文發表如此,所謂的課題也如此。往往官越大,課題就越多,當然也就越沒有時間做(這是假定他們都有學問的前提下),只能讓學生做,因此研究生們就成了導師的打工仔,廉價勞動力,這樣的課題,能有什麼質量,可想而知。從教師的基礎水平、道德底線、創新能力、責任心、起碼的道義感,從中國自行車與發達國家的自行車的每一個細節的比較就可以清楚區別了, 這樣的課題和論文的實質水平你自己就清楚了。學校的教師,在定期的考評面前,必須拿出東西來湊數,否則就會下崗。當然,如果產量高,也有獎勵,尤其是在所謂A級B級刊物上發文章,獎金甚為可觀。掃黑跟反貪腐要結合嗎?那麼反恐跟反貪腐需要結合嗎?請你說一說對目前世界經濟危機成因的看法所以要嚴厲打擊政治流氓、學術流氓、經濟詐騙、黑社會頭子四位一體的惡棍什麼是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教授不能從基礎做起,依靠從國外進口模塊、試劑、集成電路、計算機、儀器設備集成,還要挾政府放血,支持「高科技」,就是消耗、浪費社會資源。中國稀缺什麼樣的設備和技術病態的知識分子不缺進口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分析儀器,例如哈斯齒輪加工設備這些頂尖的設備,中國進口了許多;不缺巨額研究經費。就是不能以此為基礎製造頂級機械裝備母機。下一代鍵盤的第二次原型是在馬路邊手工製造的,中國人以參觀者身份提到展覽會上違法展示給攤位的日本人看,他們馬上就要放在他們的展台上,進行攝像;日本大公司動用十多名中國技術人員將過百頁基礎資料翻譯後送回本土。而 僑8辦 強迫設計製造者提前退休,設計製造者20多年來都沒有儀器設備、工作經費、沒有工作場所;具有高額科研經費的高職稱、高學歷的無論在工程技術上、理論分析上,都不能超越這個台階。你說中國還缺什麼?蔣述卓指責本人經常當場即興回答學生在畢業論文、創新工程中遇到的問題,搶盡風頭,從設計技巧、加工工業、演算法、專利文件撰寫規則無所不包,而他手下高學歷、高職稱的人物沒文化,瞠目結舌,受到壓力,就施行逆淘汰,強迫本人提前下崗失業。這就是破壞基礎教育,打擊創新。
樓上扔東西扔到底樓(我們住在底樓),臟亂差,我們想給樓上的住戶貼紙條,叫他們不要亂扔垃圾,寫什麼好
通告:1)本人的小舅子在公安廳警犬訓練基地,即將定期在本樓道進行基礎訓練,具體方式是對扔到樓下的物體吸取氣味特徵,然後向樓上逐層搜索,尋找匹配符合的住戶;首先對該住戶的門口確認,再對該住戶的人體氣味特徵進行確認。進攻性大型犬類對於人類有威脅,為了你的生命安全,請在驗證過程中保持鎮定,遏制多餘的動作和語言,以保證您的生命安全。每星期有幾天,該警犬會在你的門口守候你的到來,你可以有禮貌地回應喲。
2)公安大學物證鑒定專業即將在此進行DNA生物特徵識別工作,檢材是樓上扔下了的食物、毛發、煙蒂、牙簽;因為生物DNA特徵是比指紋、住址、家庭電話、生存必須客戶資料更高級的私人信息,能預測你的未來疾病、癌症、性格等各種致命的缺陷,在公布前,請樓上用戶前來認領為盼。3)提取到您的指紋也將公開,他人可以在指紋識別裝置上模仿你的活體指紋,如有意見,請盡快來訪,提出你的申請和要求為盼。4)每隔三層樓安裝微波、紅外、超聲波綜合定位測試儀器,對空間移動物體進行實時定位、攝影與記錄存檔,並且用高壓射流、控制爆炸、激光束消滅、燒毀空間移動的雜物,為了您的安全,請主動避讓激光束,以免遭到不測。
F. 振動,測試與診斷 是不是 ei
是EI,2015年正常收錄
《振動、測試與診斷》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全國高校機械工程測試技術研究會聯合主辦,是反映振動、動態測試及故障診斷學科領域的科研成果及其應用情況的技術性刊物。主要刊登國內外以振動測試與故障診斷為中心的動態測試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及應用方面的技術文獻、專題報告和學術動態,包括實驗測試技術、測試儀器的研製、方法和系統組成、信號分析、數據處理、參數識別與故障診斷以及有關裝置的設計、使用、控制、標定和校準等,不拘泥於行業。本刊是入選Ei
Compendex 資料庫收錄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
G. EAST的EAST項目進展
1993年10月,以歐共體聚變部名譽主任帕侖布教授為首的來自國際上各大核聚變實驗室的12位著名聚變科學家,對等離子體所當時正在建設的HT-7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和研究所聚變研究發展戰略進行了評議,等離子體所在會上第一次提出分三階段實施聚變科學研究的計劃。
1994年底,中科院基礎局邀請6位院士和8位專家在合肥召開了「HT-7U超導托卡馬克計劃座談會」,HT-7U計劃首次較正式提出。
1996年初,部分兩院院士在北京京西賓館對「九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進行初步評估,HT-7U裝置建設第一次得到國家級專家的贊同並被列入前十位項目中。
1997年6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HT-7U大科學工程項目立項」的申請,該項目正式進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的立項操作程序。
1997年10月,國家計委委託中科院主持召開「HT-7U工程項目建議書專家評估會」;該項目的建設方案和計劃獲得與會專家的好評。
1998年4月10-11日,HT-7U正式通過了國家計委委託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主持召開的HT-7U項目建議書專家評估會的評估論證。
1998年7月8日,國家計委正式批復HT-7U項目建議書(計投資[1998]1303號文),同意由中國科學院主持,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HT-7U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的建造,投資1.65億元。
1998年10月,HT-7U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了中科院基建局主持的專家評估會。
1998年12月,HT-7U可行性報告被批准。
1999年10月,HT-7U擴初設計和概算被批准 。
2000年10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HT-7U開工建設(計投資[2000]1656號文)。
2000年11月4日,來自俄羅斯的2號製冷機經過一年的改造,在為超導線圈實驗供冷的首輪調試中一次獲得成功。4日凌晨1時,製冷機降至氦液化溫度並生產出液氦。
2001年5月31日,HT-7U主機的兩個大部件--外真空、真空室本體的外協加工合同舉行了簽字儀式(右圖),標志著HT-7U主機正式進入加工製造階段。
2001年8月20日,HT-7U電流引線裝入實驗杜瓦(左圖)。
2001年8月22日,HT-7U縱場線圈的重要加工設備—XK2425/IB數控龍門銑 (武漢機床廠提供)經過安裝、調試,成功通過驗收(右圖)。縱場超導磁體的最外面是一個設計尺寸精度高,體積大、超薄、槽深、全焊接的大型D形截面線圈盒。通過外協單位加工的線圈盒焊接毛坯件在放入一次VPI處理的縱場線圈後經過封焊,將在數控機床上進行精加工。
2001年8月26日,HT-7U的600米CICC啞導體試製成功。
2001年10月29日,HT-7U大型超導模型線圈(左 圖)實驗成功。22日晚7:00超導實驗系統開始降溫,27日2:20進入超導狀態,14:00模
型線圈達到接近工作溫度的5.5k,14:20模型線圈開始進行多種模式的加電流實驗,28日連續進行的大電流、較大電流變化率等實驗均獲得成功,各系統工作狀態基本正常。
2001年11月27-28日,經過現場測試,VPI-1000型環氧樹脂真空-壓力浸漬設備(右圖)已達到並優於合同規定的各項技術指標,順利通過設備驗收。2002年2月6日,HT-7U第一餅1:1的代用料縱場線圈繞制完畢(左圖)。
2002年3月11日,HT-7U第一根用於超導縱場線圈的604米的CICC導管順利誕生。20日該導體壓方成型(右圖)。HT-7U需要生產58根,長32公里的導體,共有2900多個接頭。為了確保接頭質量,使用了六種檢測方法(X光、超聲、著色、內窺鏡加塞規、真空檢漏和打壓),嚴格按要求逐一對接頭進行檢測。為解決纜線從要求1毫米間隙的600米長管中穿過,特別設計了一種小直徑的拉繩卡頭,獲得了國家專利權。CICC導體預壓成形的工藝通過不斷摸索實踐,最終達到了0.1毫米的尺寸控制精度。
2002年4月3日,HT-7U超導中心螺管模型線圈成功脫模,標志著中心螺管模型線圈VPI成功結束。
2002年4月9日,HT-7U第二根600米CICC導體完成穿纜後順利壓方成型。
2002年7月13日,龍門結構CICC導體予彎成型機已開始繞制TF002A線圈(左圖),它可與懸臂結構成型機同時進行繞制,繞線進度能提高一倍。
2002年8月21日,繞線車間第一條生產線的懸臂結構CICC導體予彎成型機上的TF001B下線。8月27日,第二條生產線的龍門結構CICC導體予彎成型機上的TF002A線圈下線(右圖)。
2002年12月9日,HT-7U超導線圈VPI設備—4200型環氧樹脂真空壓力浸漬設備通過驗收(左圖)。這套為HT-7U專門研製的設備,是國內第一套集真空、壓力、澆注功能於一體的VPI設備,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真空壓力澆注設備,也是同類設備中技術要求最高、技術含量最高的VPI設備。它具有高真空度,較先進的薄膜脫氣,安全、易控、均溫的導熱油加熱系統和性能可靠,自動化程度高的液壓、錯齒、氟橡膠密封結構。該設備在沈陽出廠前已進行了嚴格的檢驗,並獲得了壓力容器合格證。
2003年3月16日,HT-7U縱場啞纜線圈完成VPI固化(右圖)。2003年5月12日,HT-7U第一個縱場線圈VPI處理成功。VPI處理成功後的縱場線圈,外觀規整,色澤透明。其整體性,絕緣強度,尺寸誤差等完全符合設計要求。
2003年5月12日,HT-7U取得了重大進展――第一個超導中心螺管原型線圈(左圖為電腦設計圖)成功通過性能測試。中心螺管線圈是HT-7U最關鍵的部件,其作用是通過快速磁通變化產生初始階段的等離子體電流。「五一」期間在實驗杜瓦內安裝連接了超導中心螺管線圈。6日實驗系統開始降溫。11日達到超導工作溫區後開始了性能測試。由於性能測試必須在快速變化的大電流條件下完成,對失超保護技術、電源及其控制技術、低溫、真空以及測量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2日完成了全部預期的性能測試,獲得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重要結果。實驗顯示極向場電源系統完全達到設計要求,為未來HT-7U裝置的成功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次實驗的成功表明HT-7U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超導中心螺管線圈已經全面達到了設計要求。
2003年6月30日-7月7日,HT-7U成功進行了縱場原型線圈超導電磁性能、機械性能、熱工水力性能測試(右圖)。經過100小時的降溫,線圈成功進入超導狀態。此後模擬HT-7U裝置縱場的工作條件,分別進行了縱場原型線圈在14.3千安和16千安電流下的超導實驗,並在6.8K溫度下測試了該線圈的失超電流。結果顯示,線圈的性能達到設計參數,完全滿足未來HT-7U運行的要求。HT-7U的縱場線圈外形為D型,共16個,沿環向排列組成縱場線圈系統,提供穩定的環形磁場以約束等離子體。
2003年7月28日,HT-7U超大型的第3台繞線機正式投入生產(左圖)。
2003年8月7日,HT-7U的TF005超導磁體開始性能測試實驗。
2003年10月,項目名稱由HT-7U改為EAST。
2003年10月10-11日,25名來自英、德、美、日、俄、法、印等國的著名聚變研究所所長和國際聚變研究組織負責人以及「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計劃負責人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對EAST進行了考察評估。專家們認為:EAST將是一個對世界聚變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先進科學設備、是世界上第一個同時具有全超導磁體和靈活的冷卻結構的托卡馬克,能實現穩態運行。EAST是中國聚變研究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使中國新一代聚變研究人才的培養取得了巨大成功。EAST具有先進的等離子體形狀(非圓截面)、偏濾器功率和雜質處理能力,能開展穩態條件下的關鍵物理和工程問題研究,與聚變堆和ITER的建設直接相關。
2003年10月15日,EAST第一個極向場大線圈完成繞制。
2004年3月2日,EAST第一個極向場大偏濾線圈完成繞制。
2004年3月30日,EAST極向場超導大線圈的真空壓力浸漬獲得成功(左圖)。這是一項高技術、高難度、高風險的創新性工作,屬國內首創。該項目的研製成功,標志著EAST大科學工程重大技術難題又一次獲得突破。
2004年4月1日,EAST首件縱場超導磁體通過專家評審組的驗收(右圖)。該大型D形超導磁體為EAST裝置的TF3號縱場磁體。研製過程中採用了多種屬國內創新性的關鍵技術和獨到工藝。經嚴格檢驗表明磁體質量優良,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要求。該磁體打研製填補了國內大型超導磁體的空白,為國際聚變界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為以後的ITER(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04年6月12日,隨著最後一根管內鎧裝電纜超導導體(CICC)的收纜成功,CICC生產線高質量地完成EAST所需的全部CICC導體。
2004年9月2日,由蕪湖造船廠研製加工的EAST的核心部件、超導磁體最重要的結構部件之一--超導縱場線圈盒焊接坯件通過了驗收。蕪湖造船廠已經完成了所承擔的EAST所有坯件的加工,比原計劃提前了4個月零10天(左圖為2002年6月18日縱場線圈盒在蕪湖造船廠正式開工)。經過多次成型和焊接工藝實驗,攻克了316LN超低碳高氮無磁不銹鋼的大面積施焊、大型復雜輪廓焊接組件的焊接應力消除及變形控制等大量的重大工藝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的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對EAST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4年9月底,EAST按工程進度要求高質量完成了全部34個縱場線圈,7個中心螺管線圈,4個極向場大線圈,4個偏濾器線圈和2個試驗線圈,總共51個大型超導線圈的繞制任務,線圈外形尺寸偏差小於1.5毫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4年10月14日,EAST組成的驗收小組赴上海鍋爐廠核化公司 ,對完成加工的EAST外真空杜瓦的中環、封頭兩組件的檢驗數據報告和表面處理狀況進行了檢查復核(右圖)。驗收組認為,杜瓦兩組件的總體質量優良,達到了設計要求 ,尤其在窗口位置和分度等精度控制方面達到較高水平,同意驗收。
2005年3月18日,EAST順利完成第九個TF線圈的套裝,開始第四組縱場線圈預組裝(16個TF線圈,共分四組預裝)。
2005年8月22日,EAST重達15.7噸的中心螺管組件和重8.7噸的上部偏濾線圈安裝到位(左圖)。
2006年1月,EAST完成了預總裝,2月20日進入抽真空和降溫、通電實驗階段。
2006年3月13日21點55分,EAST第12號極向場線圈通電獲得成功(右圖為通電實驗波形圖)。本次實驗目的是檢測磁體、線圈盒、傳輸線等部分的熱工水力特性,失超檢測對極向場線圈補償調試,電磁測量系統調試,接頭電阻調試以及極向場電源控制系統優化等等。採集到的實驗數據顯示,12號極向場線圈首次通電的最大電流為1千安,通電時間為45秒,上升、下降率為50安/秒。實驗中對12號和14號極向場磁體共進行了22次通電實驗。參加本次實驗的有真空、低溫、極向場電源、縱場電源、技術診斷、電磁測量、水電供給、總控等8大系統,各系統不同程度地達到了實驗目標。次日起對其餘的極向場線圈分別進行通電實驗,成功後將進行極向場線圈整體通電實驗,並進行縱場線圈通電實驗。
2006年3月17日,EAST完成了首次工程調試(左圖)。首次工程調試的主要目的是檢驗主機的性能以及相關分系統的能力,探索未來可行的運行模式,測量主機和主要分系統的關鍵技術參數,驗證各種安全保護系統的可靠性,為成功運行提供必要的數據和積累經驗。在調試中,最受關注的低溫調試和磁體通電測試獲得圓滿成功。在真空和低溫條件就位後,從3月13日到3月17日對縱場磁體和12個極向場磁體分別進行了260次通電測試。最長通電時間達到5000秒,最大電流達到8200安培,相對應的裝置中心場強已達到2特斯拉。總控系統、真空系統、低溫系統、數據採集系統、水冷系統、電源系統、裝置技術診斷系統、失超保護、真空磁位形測量系統、超導傳輸線、高溫超導電流引線、銅電流引線以及等離子體控制系統運行正常,保證了通電測試的安全和成功。
2006年9月26日,EAST在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左圖),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EAST開始轉入物理實驗階段,在全超導磁體穩定運行條件下,獲得了最大電流500千安、9秒重復放電、大拉長比偏濾器等離子體等多項實驗成果。相關的設計理念和工藝技術創新還包括大型超導磁體的設計和製造、大規模超低溫製冷技術、任意可控的急劇變化大電流設備技術等都屬國內首創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6年10月13-14日,EAST國際顧問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合肥召開(右圖)。29位來自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和歐、美、俄、日、韓、印等世界一流聚變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及資深科學家參加了會議。會議聽取了EAST工程總論、工程進展、首次實驗結果和未來實驗計劃等報告,並到實驗大廳現場參觀了放電實驗和各子系統。國際顧問們對EAST工程的建設、系統改進、今後的實驗計劃和研究等進行了長達10個小時的深入討論, 所形成的會議報告指出:EAST是世界上唯一類似ITER全超導磁場設計的托克馬克裝置。委員會對EAST的高質量建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自主完成設計、預研、建設和試運行,成就了世界聚變工程的一個非凡業績。這一傑出成就是全世界聚變能開發的重要里程碑。高功率加熱、電流驅動和更完善的診斷是EAST是未來深入研究計劃所必須的。這些計劃一旦實現,EAST將會在發展穩態高性能等離子體物理的科學研究計劃中處於世界前沿地位,進而為支持ITER和聚變能發展作出貢獻。建議給予足夠的資源支持來盡快實現這些科學目標。
2006年10月16-22日,被譽為「核聚變奧運會」的第21屆世界聚變能大會(IAEA)在成都舉行(左圖)。世界聚變能大會是國際核聚變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學術會議, 每兩年一屆,這是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包括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Burkart教授以及國際聚變研究理事會主席等在內的800餘位中外科學家參加了會議。以往的IAEA大會通常只有歐洲的JET,美國的DIII-D,和日本的JT-60U三個托卡馬克被列在第一節報告中。EAST總經理萬元熙在本次會議上做了首個報告(key note),可見國際聚變界對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的高度關注。報告結束後,全場起立熱烈鼓掌,這是聚變能大會歷史上的第一次。會議期間,眾多國外研究所與大學除了祝賀以外,紛紛表示了強烈地與EAST合作的意願,已達成了十多項雙邊合作項目並簽署一項雙邊合作協議。路院長的賀信指出: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首次放電實驗,標志著EAST裝置工程實驗進入了新的階段,也表明了中國科技工作者有能力自主實現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科學工程實驗裝置的建設和運行。EAST投入實驗運行將為我國乃至世界核聚變研究提供了一座新的實驗平台 。
2007年1月14日23時-15日1時,EAST連續放電四次,單次時間長約50毫秒,第二輪物理實驗開始。這輪實驗的主要目標不是追求放電時間的長短,而是旨在2006年獲得圓形截面等離子體的基礎上獲得非圓截面等離子體,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1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科技核心期刊《科技導報》評選的2006年中國重大技術與工程進展在北京揭曉,EAST裝置建成與「太行」發動機研製成功、秦山二期核電站通過驗收等14個項目入選。
2007年2月15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公布了2006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的評選結果,EAST項目因具有原創性、新聞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代表性入選。
2007年3月1日,EAST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合肥主持召開了EAST國家驗收會(左圖)。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建設情況、專家測試、專家鑒定和中科院的預驗收意見,審閱了有關專業驗收材料,並實地考察了EAST裝置,一致認為:項目技術工藝符合設計要求,裝置主機及其各子系統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成為世界上成功運行的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項目全面優質地完成了建設任務,實現了預定的各項指標,同意該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2007年4月10日,等離子體所承擔的「中美托卡馬克先進運行模式聯合研究」項目通過驗收(右圖),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參加了這個項目。驗收專家組審閱了項目結題驗收材料,聽取了項目執行情況的總結報告,並進行了現場考察和咨詢。專家組認為:項目全面完成了合同書的規定內容,達到了預期目標,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建議項目承擔單位堅持有效的國際合作方式,擴大合作領域,希望相關部門給予進一步的支持。該項目的實施有效地利用了美國磁約束聚變科學和技術資源,掌握了診斷、數值模擬和控制等關鍵技術,解決了制約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中部分瓶頸問題,提高了我國核聚變領域的技術和物理研究水平,縮短了與國際聚變研究的差距,並培養了一批磁約束聚變領域急需的人才,鍛煉了隊伍,為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7年8月27日,EAST從俄羅斯ISTOK研究所低雜波系統末批KU-2.45型微波速調管成功通過驗收(左圖)。
2007年12月3日,經過數月的努力,EAST內部部件改造已完成了加熱襯套、硼化水管、高場側單匝環固定支架等的安裝,進行了熱沉材料超聲探傷全檢,完成了在模擬1/16段工裝上進行熱沉支撐和模擬熱沉的試裝,熱沉冷卻水管的成型、開孔及轉接喇叭口的焊接,還完成了高場側、外靶板首件熱沉的加工,並陸續開展工藝評審和首件驗收,內部部件改造已開始進入總體安裝階段。
2007年12月31日,EAST內部部件1/16段預裝工程通過了驗收。1/16段預裝採用1:1真實模擬EAST真空室內熱沉組件、冷卻水管安裝全過程(右圖)。本次預裝使EAST真空室內部部件改造安裝的工藝、工序、工裝、工具的合理性和實用性得到了驗證。
2008年3月26日,中科院2008年度工作會議上傳來好消息,EAST大科學工程研究集體榮獲中國科學院2007年傑出科技成就獎。
2008年4月23-24日,ITER最重要的事務會議I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DA(Domestic Agency)協調會在等離子體所召開(左圖)。ITER國際組第一副總幹事Norbert Holtkamp及ITER項目辦公室主任Eisuke TADA等ITER國際組織高層代表主持會議,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的各DA方高層代表參加了會議。該會議是IO與各成員國的DA負責人進行重大事務溝通和協調的例會,會議通報和討論各重大設計更改和評審、通報和研究科技顧問委員會(STAC)和技術咨詢委員會(TAG)會議的建議,討論和准備向ITER理事會提交的報告以及討論了各國采購包的計劃進度、資源計劃、經費調整等事項。會議代表參觀了EAST裝置和正在建設的ITER CICC穿管線工程。
2008年5月12日,在EAST裝置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總體驗收會上,等離子體所李建剛所長宣布EAST裝置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全面勝利完成。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涉及到九大課題項目,共計零部件五萬九千多件。安裝工程於2008年元月14日開工,5月8日結束,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奮戰,EAST裝置真空室內部組件安裝任務以其高質量、高速度圓滿劃上句號。這是EAST裝置建立以來第一項大工程。
2008年12月3日,EAST內部部件第二次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順利通過驗收。各相關部門做了工作匯報,介紹了責任工程師和施工單位精誠合作、協力攻關,突破眾多工藝技術難點,制定出安全可靠、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嚴格貫徹實施等情況。(右圖為改造後的真空室) 此次改造工程從10月13日開始,歷經53天,涉及機械安裝、真空檢漏、準直測量等多個學科,工程量大,技術復雜,在聚能公司、科燁公司、總體設計室、六室等部門的努力下,最終比計劃提前7天,優質高速地完成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為順利實現下一輪放電實驗爭取了寶貴時間,也為未來的聚變工程建設積累了經驗;此次內部部件改造不是簡單的安裝重復而是一場技術攻堅戰,在諸如防松緊固、位移測量、石墨瓦改造、拆裝維修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未來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工程實踐。」與會專家對改造工程完成的質量和速度給予充分肯定,對改造過程中體現出的良好合作和協同攻關以及質量管理工作等給予了很高評價,同時對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會議通過了對改造工程同意驗收的驗收意見。
2009年11月13日,EAST/HT-7低溫系統改造工程的子工程「液氮傳輸線改造工程」順利竣工,已成功實現液氮傳輸功能。改造後的液氮傳輸線跨度約150米(改造前約30米),傳輸線越長越容易產生氣堵、漏液、真空難抽等困難;改造後的輸液線最大落差將近10米(從地溝到橋架),落差大容易產生氣阻、液氮傳輸消耗大等問題。
H. 國之重器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有何驚艷之處
9月27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在合肥通過國家驗收,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荷蘭、日本之後第五個擁有穩態強磁場的國家。
據了解,「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包括十台強磁場磁體裝置和六大類實驗測量系統以及極低溫、超高壓實驗系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承擔項目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共建單位。穩態強磁場研製團隊經過多年自主創新,打破國際技術壁壘,成功克服關鍵材料國際限制、關鍵技術國內空白等重大難題,成功建成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台40T級混合磁體,建成三台場強創世界紀錄的水冷磁體。首創SMA組合顯微系統,建立了國際領先的科學實驗系統,實現了我國穩態強磁場極端條件的重大突破。
I. 中國「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實現重大突破,有哪些價值以及意義
首先對於強磁場的能力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穩態強磁場實驗設施是一個國家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反映了一個國家利用建造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不僅需要大量資金,還需要最先進的強磁場技術。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進入“建設運行”階段。該裝置內置的磁體和系統已陸續投入開放運行,供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45.22萬高斯的成就,意味著中國操控磁場的能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磁場越強,看得越清楚,越有助於探索物質的內部結構,更好地為人類發現自然規律和開發新技術的條件。
要知道穩態強磁場是材料科學研究所需的極端實驗條件,是推動重大科學發現的“利器”。穩態強磁場實驗的混合磁體創造了45.22萬高斯磁場的新世界紀錄,相當於地球磁場的90萬多倍,可以幫助科學家發現新現象,研究磁場新規律事情。
J. 科學技術與工程的期刊信息
主管單位:中國科協
主辦單位: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
主編:明廷華
ISSN:1671-1815
CN:11-4688/T
地址:北京學院南路86號
郵政編碼:100081 科學論文
科技簡報
科學學論壇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統計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科技類核心期刊)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源期刊
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全文收錄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版)統計刊
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科協主辦)源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期刊 1 文稿要求
(1) 文稿應未在其他刊物上發表過,譯文稿件須附上原作者的書面許可證明。內容要有科學性、創新性和實用性;論點明確、數據可靠、說理嚴謹、數學推導簡明;語言流暢、文字簡練、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2) 學術論文請按GB7713—19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書寫,篇幅以版面不超過6 000字(包括圖表所佔篇幅)為宜。請在稿件上註明下列幾項內容:
a) 作者單位、地址、電話、E-mail 信箱和郵政編碼;
b) 論文題目和作者單位英譯文,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
c) 作者的簡歷,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別、職稱、學位、當前從事的研究工作等項;
d) 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8個關鍵詞,以及摘要和關鍵詞相應的英文文本。
摘要採用第三人稱寫法,應是一篇獨立的短文,內容包括論文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四要素。
若為國家基金資助項目或部、省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請提供項目號,並且註明。
2 書寫格式
(1) 要求文稿正文字型大小為5號,漢字字體為宋體,英數字體為Times New Roman,希臘字體為Symbol。
(2) 計量單位採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和符號,不能用「大氣壓」、「kg/cm2」、「卡」、「ppm」……等已廢除的計量單位。
(3) 文中和公式中容易混淆的字元請用紅字注清文種(希文、英文、羅馬字等)、大小寫、上下標及上下標字母含義,表示向量及矩陣的字母要特別註明。
(4) 文稿標題中不宜用縮略詞(化學符號和公知公用者除外);摘要和正文中的縮略詞在第一次出現時都必須寫出全稱,後加括弧附縮略詞。
3 表格、插圖及參考文獻
(1) 表格盡量採用「三線表」。表格的上方寫表序和表名。表名應有自明性且中文、英文表名並列。表注放在表底,縮2個字以「註:」起頭排版。
(2) 插圖的下方應有圖序和圖名。圖名應有自明性且中文、英文圖名並列。工程圖、電氣圖和函數圖採用AutoCAD、Adobe Illustrator或Corel DRAW軟體繪制,工程圖和電氣圖要符合國家標准規定,函數圖要標明曲線序號及其注釋,坐標軸上要有標值,坐標軸外側居中處應有標目,註明物理量和單位;照片圖要求層次分明,圖像逼真;數碼照片圖宜具備200萬像素以上。
(3) 圖表中文字、變數、單位和數字要標注清楚。
(4) 參考文獻應盡量選用公開發表的資料,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列表於文後,以1、2…標識序號,且與正文中的指示序號對應。按《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05》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CAJ-CD B/T 1—2006修訂版試行稿》的要求著錄文後參考文獻。中文參考文獻後要並列其英文譯文。 數學
復合Rayleigh分布模型尺度參數的Bayes估計----王琪(69)
力學
突擴管流動形態的數值模擬----周再東(73)
物理學
基於FLOTRAN的管道中流動氣體時間延遲的模擬分析*----庄會東,張曉東(64)
回歸分析在F-P標准具測量實驗中的應用----劉松江(41)
最大熵原理導出理想氣體分子的速度和速率分布----晉宏營(50)
城市小區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場強的計算機模擬----陳習權,孫傑(48)
化學
6-甲醯基香豆素的合成及提純----孔祥文(74)
地球科學
蘇里格氣田西區上古生界低阻氣層成因分析----徐靜(56)
增濕-除濕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實驗研究----邵理堂,劉學東,劉卿龍(42)
基於改進Dix公式層速度求取方法應用研究----朱四新(73)
拓頻地震數據在測井約束反演中應用的效果分析----張秀麗,姜岩,秦月霜(48)
雲南ZC金礦床地質特徵及其外圍物化探找礦實踐----陳進超,王緒本,王麗坤,李晶(49)
淺析鉻釩鈣鋁榴石的顏色成因----向亭譯(33)
高密度電法在探測煤礦采空區賦水情況的應用研究----肖川,張義平(43)
醫葯衛生
鹽酸托烷司瓊片溶出度方法的研究----高立軍(35)
一般工程技術
基於滿意濾波的自適應閾值演算法----緱林峰,牛瑞芳,韓冰潔(49)
考慮節點與邊失效的網路全端可靠性上界拓展演算法----陳默(43)
礦冶技術
基於改進操作模式的鋅冶煉過程參數優化----伍鐵斌(35)
變焦距小徑管射線探傷曝光參數的選擇----胡玉華,鄭強,楊坪(35)
石油技術
高滲油藏注凝析氣吞吐增產機理研究----馬翠玉,劉月田(52)
修井作業浮動式井口防濺保護器的研製----張方圓(40)
川南硬脆性頁岩井壁失穩機理實驗研究----汪傳磊(47)
井樓油田一區核三段Ⅲ5-11小層隔夾層的研究----甘寧(46)
北小湖油田八道灣組儲層四性關系研究----王允霞(37)
射孔完井水平井筒單相流動壓降的改進模型----張權(43)
煤層氣採收率影響因素分析----張騫(54)
井間地層壓力分布預測方法及應用----姚君波(49)
王府凹陷青山口組地層超壓及油氣運移深度研究----王文文,盧雙舫,陳方文(43)
一種能有效監測稠油出砂信號的室內實驗裝置設計----韓金良(47)
儀表技術
速度調節閥兩種節流方式調速效果的分析與研究----廖理(39)
動力技術
應用多孔消能牆改善直接空冷系統換熱效率的數值模擬研究----李福林,王琦峰,宋婧婧(46)
機電技術
風機盤管用永磁電機控制器IPM模塊散熱的研究----薛曉明(40)
雲南電網無功優化配置方案----呂秋萍(35)
通信技術
擴頻測控信號固有抗干擾性能的評價方法研究----朱詩兵,童菲,孟生雲(39)
一種改進的LDPC碼最小和解碼演算法----郭軍軍(35)
基於CPLD和Verilog的高精度線陣CCD驅動電路設計----黃文林(32)
基於Aurora協議的光傳輸方案驗證----胡謹賢(37)
基於ZigBee和GPRS的遠程無線抄表系統設計與實現----劉穎,王再英,彭倩,陳媛(46)
一種基於FPGA的高精度數字鑒相器----賀為婷,裴廣利,劉繼勇(40)
帶電沙塵對微波傳播特性的影響----董群鋒(29)
一種新的模擬電路故障診斷方法研究----邱世卉(19)
計算機技術
特徵點提取演算法性能分析研究----江鐵(67)
船載測控雷達天伺饋模擬訓練系統關鍵技術研究----石啟亮,李林澤,雷國建(40)
運動模糊圖像復原技術研究----彭娟(47)
基於優化模型的類級測試數據自動生成研究----屈遲文(39)
結合示例空間概念權重的多示例核學習方法?----潘強,張鋼,王春茹(42)
採用SN和CFAR優化的模板匹配方法的動態目標監控----林雯(34)
基於泛函序列的模糊C均值演算法----楊攀,閆仁武(52)
基於模擬退火PSO-BP演算法的鋼鐵生產能耗預測研究----黃文燕(38)
一種應用於電子地圖道路特徵點提取的新方法----劉文強(39)
基於PC並行口的FLASH卡測試系統設計與實現----李振華(38)
基於全局最優-局部最優粒子群演算法的PID 控制----劉琪(41)
加工軌跡C2連續優化演算法研究----趙崇光,王清輝(32)
一種優化COMET請求調度策略的應用研究----姚敦紅(40)
一種基於最小費用最大流理論的Ad hoc路由協議----王軍(73)
建築技術
礦物成分強度對岩石單軸抗壓強度的影響----張威(30)
排水預壓法處理軟基固結沉降計算方法的改進研究----曲曉帆(34)
深基坑工程中預應力錨索受力機制的研究----白榮林,秦剛(53)
剪脹角對粗糙條形基礎地基極限承載力的影響----鄭鋒勇,秦會來,沈炳林(33)
交通運輸
船艇推進軸系的扭轉——縱向耦合振動的建模與模擬----邱雲明,田宇中,熊庭(35)
一種修正格型自適應陷波器在科氏流量計上的應用----烏偉(31)
基於模糊貼近度的故障診斷----黃小龍(35)
路面類型對能耗和排放影響研究----王陸峰,王俊峰,李樹傑(31)
基於神經網路的車道偏移自動檢測的研究----馬兆敏,齊保謙,廖鳳依,王洋佳(33)
供求不確定條件下配送中心選址研究----羅海星(37)
航空航天
一種非勻速連續旋轉尋北的新方法----王榮榮(45)
基於貝葉斯網路的機場航班延誤因素分析----邵荃(40)
導彈分離發動機蓋板的設計研究----王博哲,吳競峰,范開春,陳偉(42)
滑動時間窗演算法關鍵參數研究----張毅(36)
股票價格心理關口實證研究----雷力君(36)
目標跟蹤中飛機無坡度轉彎操縱方法研究----耿建中,武虎子,段卓毅(38)
復合固體推進劑/襯層粘接界面細觀結構數值建模及脫粘過程模擬----王廣,趙奇國(37)
基於系統辨識的滑油試驗台油溫智能控制----石宏,李昂,張帥,張維亮(37) (9137)相對論BCS-BEC渡越熱力學 傅永平 楊海濤 郗勤(9140)三聚氰胺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 劉存海 張勇 江炎蘭 柳葉(9144)約束層速度反演方法及其處理系統的Qt研發 周洪生 程冰潔 張薇 高妍 梁群(9150)夾層板系統壓縮力學性能試驗研究 田阿利 沈超明 徐超(9154)欠平衡鑽井直井段岩屑運移規律研究 靳鵬菠 黃欣 宋巍(9158)敖古拉中高溫油田微生物驅油可行性分析 樂建君 陳星宏 王蕊 柏璐璐 樂世豪(9163)低滲氣藏多層合採層間干擾系數的確定 王淵 何志雄 李嘉瑞 李成福 李閩(9167)基於響應曲面法的新型阻尼器特性分析 朱龍英 朱德帥(9173)基於CFD的空化噴嘴結構參數研究 馬超群(9178)基於小波變換的電網畸變信號檢測的研究 胡智宏 杜曉冉(9182)一比特壓縮感測的貪婪重構演算法 肖濤 馬社祥(9186)一種基於單幅圖像雙消失點的攝像機標定方法 崔燦 張國華(9191)雙機編隊閃爍干擾研究 朱瑩 高其娜 孫文芳(9196)裝載機工作裝置的模型與自適應迭代學習控制 朱龍英 魯迎波 洪松(9203)變論域模糊PID演算法在供熱控制中的應用 葛楠 李鐵鷹 王宇慧(9207)基於RBF核函數的集成分類AdaBoost演算法研究 婁生超(9211)基於並行協同演化的差分進化演算法 李俊州(9215)基於運動矢量分散度的增強型MVFAST搜索演算法張子敬 張志華 霍家道(9221)情境相關的RBAC策略研究張丹(9225)基於雙通道脈沖耦合神經網路的應用研究郭新榀 段先華 夏加星(9234)採用特徵解析度和等價類相關矩陣的特徵選擇符紅霞 黃成兵(9238)蟻群演算法優化RBF神經網路的網路流量預測廖金權(9243)鄰氨基酚分子印跡聚合物的制備及識別性能研究羅汝新 霍景娥 程亞群 范順利(9247)一種新型高效率振沖器結構的設計及動態性能研究韓兵兵 張功學(9250)降雨對公路邊坡穩定性影響的有限元分析火映霞 王旭東(9256)重型汽車驅動橋輪轂軸承配合失效分析楊英 雷剛 征小梅(9260)感測器/執行器失效的電動汽車EPS魯棒容錯控制周冰 劉海妹 馮俊萍(9265)機匣安裝邊螺栓聯接結構的優化設計艾延廷 陳勇 陳潮龍(9270)基於PBN的中小機場終端區飛行程序優化研究戴福青 李解(9275)一種渦輪泵故障閾值檢測演算法胡漢文 牛志嘉 向洋 石明全(9280)星載圖像感測器電路系統可靠性優化設計曾議 趙欣 王煜 司福祺說明:雜志目錄每期都會更新有一定的時效性,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