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了探究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學生做了以下實驗設計.將實驗設計補充完整,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預測實
(1)NaHCO3不穩定,分解可產生CO2,從而為實驗中圓形葉片提供光合作用充足的原料.
(2)根據提供的實驗材料與用具「紅黃綠40W燈泡各一隻」即可推測該實驗的目的為探究光質(紅光、黃光、綠光)對葉片光合作用的影響.
(3)在實驗過程中,需將實驗分為三組,由於實驗的觀察指標為同一時間段內各實驗裝置中小圓形葉片浮起的數量,因此實驗之前需用注射器將葉片中原有的氣體處理掉,使葉片內氣體逸出內部充滿水後,葉片就會沉在底部.實驗的自變數為光質,則其他無關變數如:NaHCO3稀溶液的用量、葉圓片的數量、燈泡與燒杯的距離、處理的時間等應保持相同.
(5)由於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對綠光吸收最少,因此單位時間內紅光作用的小燒杯內吸收光最多,光合作用最強,產生的氧氣最多,小圓形葉片浮起的數量也最多,黃光作用的小燒杯內的小圓形葉片浮起的數量少,綠光作用的小燒杯內的小圓形葉片浮起的數量最少.
故答案為:(11分)[1]NaHCO3
[2]探究光質(紅光、黃光、綠光)對葉片光合作用的影響.
[3](3)葉片細胞間隙氣體逸出,內部充滿了水.
(4)編號並分別倒入20mL富含CO2的NaHCO3稀溶液和lO片小圓形葉片.
(5)分別用紅黃綠40W燈泡,相同距離分別作用於三隻小燒杯.
(6)相同且適宜
(7)同一時間段內各實驗裝置中小圓形葉片浮起的數量
[4](2分)
杯號 | 光質 | 不同時間(min)葉圓片上浮數 | 葉圓片平均上浮時間(min) | |||
5 | 10 | 15 | 20 | |||
1 | 綠光 | |||||
2 | 黃光 | |||||
3 | 紅光 |
㈡ 生物:葉圓片上浮說明什麼
如果是實驗的話說明葉圓片產生02使葉圓片上浮
是這樣的,實驗分為三組(可以更多,變數也可以改變)
每組放如10個葉圓片,並且在燒杯中加入等量碳酸氫鈉緩沖液
然後第一組不給光照,第二組給光照用距離燒杯10CM,第三組給光照距離燒杯20CM
十分鍾後,發現第一組葉圓片幾乎不上浮,第三組最多,第二組有上浮的
說明光照強度對植物光和速率的影響是,光照強度越強,光合速率越快。(是通過葉圓片上升的多少判斷的)
㈢ (2014宿州二模)如圖表示研究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以同一雙子葉植物的葉為材料,用打孔器製成葉圓片並
A、葉圓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NaHCO3溶液釋放CO2,CO2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讓葉片進行內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容,使葉圓片產生浮力,A錯誤;
B、葉圓片的數量如果過少會導致實驗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葉圓片數量如果過多,會導致葉片光合作用的整體速率下降,使實驗現象不明顯,B錯誤;
C、表格中看出當NaHCO3溶液濃度為0.4~0.5g/ml時,光合作用已經達到飽和點,若增加NaHCO3溶液的濃度,會導致葉肉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失水而導致代謝水平下降,從而使葉圓片上浮至液面的時間可能會延長,C正確;
D、題中提出,該實驗條件為「適宜的溫度條件」,因此改變溫度反而會使光合速率下降,葉圓片上浮時間延長,D錯誤.
故選:C.
㈣ 如圖1中乙為研究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用打孔器在某綠色植物的葉片上打出多個圓片,再用氣泵抽出氣體直至
(1)分析題圖1曲線可知,在ab段,隨著NaHCO3溶液濃度的增加葉片上浮時間縮短,說明隨NaHCO3溶液濃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漸增大.
(2)如果要在曲線bc段對應的NaHCO3濃度范圍內縮短葉圓片上浮的時間,可以採取的措施是:適當增加光照、適當提高溫度.
(3)當NaHCO3濃度為b點對應的濃度時,若突然撤去光照,光反應產生的[H]和ATP減少,被還原的C3減少,生成的C5減少,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過程不變,故短時間內葉綠體中C3(3-磷酸甘油酸)的濃度將增加.
(4)因為NaHCO3溶液濃度過高,使葉肉細胞失水而導致代謝水平下降,所以在c點以後葉圓片上浮所用的平均時間變長.
(5)①已知圖2中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濃度適宜的條件下,溫度對某植物的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響.該條件下光合作用強度應該大於呼吸作用強度,所以實線表示CO2的吸收量,即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而虛線表示呼吸作用釋放的CO2量.比較兩曲線可看出,實線先於虛線下降,所以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對高溫更為敏感.
②由圖2中的甲可知,在溫度為55℃的條件下,該植物已經不進行光合作用,所以葉肉細胞中產生ATP的場所有線粒體、細胞溶膠.
③植物在15~60℃范圍內的凈光合作用速率的變化曲線如下:(注意坐標軸的含義以及凈光合速率=實線-虛線)
故答案為:
(1)逐漸增大
(2)適當增加光照、適當提高溫度
(3)D
(4)因為NaHCO3溶液濃度過高,使葉肉細胞失水而導致代謝水平下降
(5)①實線 光合作用
②線粒體、細胞溶膠
③見圖
㈤ 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影響 幫忙設計一個實驗
一. 原理:
取葉圓片用真空滲入法,排除葉內細胞間隙的空氣,充以水分使葉片下沉.植物照光後,由於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積累於細胞間隙,葉圓片即由下沉轉為上浮.根據上浮所需時間,即能比較光合作用的強弱.
二. 材料:
酢醬草等植物葉片.
三. 操作步驟:
1、 用打孔器打下酢醬草70片葉圓片,避開葉脈,放入預先裝好冷開水的注射器內,反復抽氣,至葉片下沉,遮光備用.
2、 取6個小燒杯,加入冷開水,放入葉圓片每杯10片,按不同光照、溫度和二氧化碳條件進行處理.
3、 記錄每一葉圓片上浮所需時間(要求觀察90分鍾),計算各處理葉圓片上浮所需平均時間.
四. 實驗報告:
1、 簡述實驗原理、方法、記錄實驗結果
2、 比較光強度,溫度、C02濃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㈥ 高中生物題求解
上述圖片是葉圓片沉浮法測定光合作用的相關曲線,圖示結果表明隨著碳酸氫鈉濃度的增加,葉圓片上浮的時間先縮短後延長.碳酸氫鈉的作用就是提供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反應物,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強,產生的氧氣增多,葉片浮起來的時間變短.
解:A、YZ段平緩,說明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光合作用不在增強,則限制因素可能是光照強度,A正確;
B、Y點與X點相比,二氧化碳濃度高,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則Y點細胞內的C5含量低,B錯誤;
C、Z點後光照不變,二氧化碳濃度高,而曲線上行,說明光合作用減弱,應該是葉片細胞失水,代謝受影響導致,C正確;
D、Y點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則葉肉細胞產生ATP的細胞器有葉綠體和線粒體,D正確.
㈦ 生物:葉圓片上浮說明什麼
如果是實驗的話說明葉圓片產生02使葉圓片上浮是這樣的,實驗分為三組(可以更多,變數也可以改變)每組放如10個葉圓片,並且在燒杯中加入等量碳酸氫鈉緩沖液然後第一組不給光照,第二組給光照用距離燒杯10CM,第三組給光照距離燒杯20CM十分鍾後,發現第一組葉圓片幾乎不上浮,第三組最多,第二組有上浮的說明光照強度對植物光和速率的影響是,光照強度越強,光合速率越快。(是通過葉圓片上升的多少判斷的)
㈧ 如圖甲為研究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葉片上打出多個葉圓片,再用氣泵抽出氣體直至葉片沉
(1)分析步驟可抄知,葉圓片轉至含有不同濃度的NaHCO3溶液中,因此實驗的自變數是不同濃度的NaHCO3溶液(二氧化碳濃度).
(2)分析題圖曲線可知,在ab段,隨著NaHCO3溶液濃度的增加葉片上浮時間縮短,說明隨NaHCO3溶液濃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漸增強.
(3)由題意可知,植物光合作用最適溫度為25℃,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適宜溫度是30℃,若將溫度由30℃調節到25℃,光合作用增強,呼吸作用減弱,圓葉片上浮的時間縮短,圖乙曲線中bc段將向下移動.
(4)C點以後,因NaHCO3溶液濃度過高,葉肉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失水而導致水平下降.
故答案為:
(1)CO2濃度(NaHCO3溶液濃度)
(2)逐漸增強
(3)下
(4)失水
㈨ 高一生物。 在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實驗中有三個裝置中的小圓形葉片浮起的原因差別不大,其
光照強度不同,三個裝置里的葉片光合速率不同,同樣時間內產生氧氣的量不同,氧氣是葉圓片上浮。甲組產氧氣最快,所以同樣時間內上浮的數量最多。
㈩ 如圖1表示在一定的光照強度和溫度下,植物光合作用增長率隨CO2濃度變化的情況.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1
(1)圖中縱軸的含義是光合作用增長率,所以D點光合速率最大,此時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環境因素是光強和溫度.C點和D點相比,葉綠體中NADPH的含量較高.
(2)由題意分析可知,實驗的目的是探究CO2濃度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從圖解分析,b點比a點的CO2濃度高,消耗的C5多,所以細胞內的C5含量低,c點以後曲線上行的原因是NaHCO3濃度太大,導致細胞失水,從而影響葉肉細胞的光合作用.
(3)由題意分析可知,葉片凈光合速率為C-A,實際光合速率為C-B.
故答案為:
(1)D光照強度和溫度較高
(2)①探究CO2濃度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
②低NaHCO3濃度太大,導致細胞失水,從而影響葉肉細胞的光合作用
(3)C-A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