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們研究蜻蜓是發現它可以解決飛行時的微顫,因為它具有————
抗顫振結構(翅痣)
本世紀初,人們發明了飛機,實現了人類上天的願望。在以後的幾十年間,經過不斷改進,飛機的飛行速度越來越快,但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由於速度太快,機翼經常發生劇烈的抖動,造成機翼破碎,多次發生機毀人亡的慘禍。多少科學家為解決這個問題而煞費苦心。後來,人們在研究蜻蜓飛行的原理時,竟然找到了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蜻蜓的形狀極像當時的飛機。蜻蜓的翅膀又薄又脆,但它快速飛行時為什麼沒有劇烈抖動、破碎的現象呢?科學家發現,每隻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翅痣)。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抗顫振結構)。科學家按這個方法改進了機翼,果然機翼就不再抖動了。以後,科學家還注意研究了蒼蠅、蚊子、蜜蜂等昆蟲的飛行方法及原理,造出了許多具有多種優良性能的新式飛機,在軍事、科技、民用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㈡ 下雨天,蜻蜓為什麼會低空飛行
下雨前空氣中充滿了小水滴,許多小飛蟲(指的是很小那種,用肉眼難以捕捉到)翅膀上沾滿了小水滴,因此難以高飛。蜻蜓就乘機低空飛行捕捉小飛蟲為食,因此蜻蜓低飛也預示著即將下雨或者空氣濕潤。
蜻蜓屬於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水蠆」生活在水中,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用極發達的臉蓋捕食,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
無論成蟲還是幼蟲均為肉食性,多食害蟲。成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蟲,實為益蟲。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飛行。
(2)蜻蜓具有消除顫振作用的裝置是擴展閱讀
蜻蜓的翅膀:
作為昆蟲王國中出色的飛行家,蜻蜓在高速飛行時,每秒種要揮動翅膀30~50次,可是,蜻蜓的翅膀看上去柔薄,卻能在這種高頻振動之下安然無恙。
在億萬年前,大自然就為蜻蜓配備好了奇妙的消除顫振裝置,那就是它翅膀上加厚的翼眼。實驗證明正是翼眼的角質組織幫助蜻蜓消除了顫振的危害。
常見的蜻蜓如藍面蜓多分布於浙江、四川、貴州等省;長痣綠蜓分布在華北一帶;黃蜻全國多省市自治區有分布;玉帶蜻僅產於中國,主要分布於北京、江蘇和福建等省市自治區。
㈢ 為什麼蜻蜓翅膀前緣上方長有小痣
蜻蜓的每片翅膀前緣的上方都有一塊漂亮的角質加厚部分,生物學上叫翅痣或翼眼,這是蜻蜓用來克服飛行時產生顫振的裝置,它起著飛行平穩的作用。
自從1903年人類發明了飛機以來,科學家在研究不斷提高飛機速度時,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飛機飛行時,兩個機翼會發生有害的振動,這種有害的顫振往往會造成翼折人亡的事故。為了消除飛機飛行中的顫振現象,科學家找到了抗顫振本領高超的老師蜻蜓。
蜻蜓憑借強大的胸肌,撲動兩對強硬的翅膀在空中疾飛,一會兒飛快上升,一會兒急速俯沖,飛行速度可達每秒鍾18~20米,翅膀每秒鍾撲動30~40次。蜻蜓的翅膀為什麼能在這么急速飛行中承受頻繁的振動而不折斷呢?生物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秘密就在蜻蜓的翅膀上。在蜻蜓每對翅膀前緣的上方都有一塊顏色較深的角質加厚區,也叫色素斑。它像一顆小痣,稱翼眼或翅痣。如果把它們切除而不損壞翅膀的其它部分,蜻蜓雖然仍能在空中飛翔,但是卻像喝醉了酒似地晃來晃去,不能維持正常的撲動。原來,正是翅痣的角質組織使蜻蜓飛行的翅膀消除了顫振現象。
飛機設計師模擬蜻蜓的翅痣,在現代飛機機翼的末端前緣裝置了類似的一塊加厚區或配重,用以消除顫振現象。從此,飛機高速飛行時也像蜻蜓一樣平穩靈活,避免了由於顫振而產生的飛行事故。
㈣ 蜻蜓的翅膀
蜻蜓的每一片翅膀前緣的上方,都有一塊加厚的深色角質層——翼眼,這就是它們消除顫振隱患的特殊裝置。蜻蜓倘若去掉翼眼雖說不會喪失飛行能力,卻會影響翅膀振動的正確性,使它們的飛行變得像「醉漢」似地搖搖晃晃,飄來盪去。人們由此得到啟發,於是一項防止顫振的發明問世了。在飛機的機翼盡端的前緣部位設置一個加重裝置(最簡單不過的就是焊上一個鉛重錘),有害的振動便消除了。
㈤ 蜻蜓翅膀前緣上方的角質加厚層是怎麼防止機翼顫動的
比如飛機,就是氣體動力學中的顫振現象。當飛機飛行時,機翼發生有害的振動,飛行越快,機翼的顫振越強烈,甚至使機翼折斷,造成機毀人亡的慘劇。飛機設計師們為此花費了巨大的精力研究消除有害的顫振現象,但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找到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就在機翼前緣的遠端上安放一個加重裝置,這樣就把有害的振動消除了。
昆蟲飛行時,翅膀要顫抖顫動,角質加厚層(翅痣)增加了重量,把這種顫抖「壓」住了。
騎車、摩托開快了,就顫動,會「飄」,加上一個重物,就壓住了,這個有相似的道理。
㈥ 科學家研究蜻蜓的翅膀,研製出了什麼
科學家研究蜻蜓的翅膀,研製出了能消除顫振的危害的飛機機翼。
在飛機高速飛行的時候,飛機的翅膀都會發生「顫振」的現象,也就是說,飛機的翅膀會不由自主地振動,這種有害的振動會造成翼折人亡的慘劇.當我們人類正在為這個難題所困擾的時候,自然界里的昆蟲們早在千百萬年前,就發明了對抗顫振的方法.蜻蜓翅膀上的黑痣就是這方面的傑作.蜻蜓的翅膀邊上有一塊較重的褐色的厚片,可以保持飛行時的平穩.有人做過實驗,如果把蜻蜓翅膀上的黑痣去掉,那麼蜻蜓在飛起來的時候就會盪來盪去的.於是,人們根據蜻蜓翅痣的原理,在飛機翅膀上也設計了加厚的部分,這樣就能消除顫振的危害.
㈦ 飛機的飛行原理和蜻蜓有什麼相似之處要詳細的。
飛機和蜻蜓的飛行都有防止震顫的功能,科學家們從蜻蜓的飛行中得到啟示,解決了飛機飛行過程中的震顫問題。
蜻蜓有不少飛行絕技高招。飛行中它們常常輪流振動著前翅和後翅,突然又伸直雙翼滑翔飛行。偶爾也只振動前面的雙翼,而將後面的一對翅膀平靜地伸展著。蜻蜓不但能向前飛行,而且可作反向後退飛行。時而振動翅膀,靜止地滯留空中,甚至在捕殺獵物時,它們還可以做短距離的垂直飛行。
氣動彈性力學中的顫振現象,能使高速飛行的飛機翅膀斷裂,造成機毀人亡。蜻蜓的每一片翅膀前緣的上方翼眼,這就是蜻蜓消除顫振隱患的裝置。在飛機的機翼盡端的前緣部位設置一個加重裝置(最簡單不過的就是焊上一個鉛重錘),有害的振動便消除了。
(7)蜻蜓具有消除顫振作用的裝置是擴展閱讀
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在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擁有了適應環境的各種功能,而且其進化程度接近完美。人類模仿生物的功能進行物質改良與創新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近代,科學家根據蜻蜓的飛行原理研製成功了直升飛機;根據青蛙眼睛的特殊構造研製了電子蛙眼,用於監視飛機的起落和跟蹤人造衛星;根據螢火蟲和海蠅的發光原理,獲得了化學能轉化為光能的新方法,從而研製出化學熒光燈;
再如仿昆蟲單復眼的構造特點,製造出大屏幕模塊化彩電和復眼照相機;仿狗鼻子嗅覺功能,製造出電子鼻,可以檢測出極其微量的有毒氣體等等令人驚嘆的創造。
㈧ 蜻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
1、蜻蜓可入葯:蜻蜓性微寒,無毒。能強陰,止精,亦可壯陽暖腎。
2、人類從蜻蜓翅膀收到啟發:規避飛機顫振
昆蟲早在三億年前就飛翔在空中了,它們毫不例外地受到了顫振的危害,但經過長期的進化,昆蟲早已成功地獲得了防止顫振的方法。
蜻蜓無疑是昆蟲王國中出色的飛行家。它不僅飛得快,飛得高,而且能做到許多現代飛機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如果把翼眼去掉,蜻蜓的飛行會變得搖擺不定。
飛機設計師從蜻蜓的翼眼中受到啟發,模仿蜻蜓的翅膀,在機翼的前緣末端,增加配重,使機翼重心位置前移,使得某些機型的顫振問題得以解決。
飛機設計師們大有相識恨晚之感,不然就可以避免許多人員的犧牲。
3、幫助人類驅除害蟲:成蟲一般在池塘或河邊飛行捕食飛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等對人有害的昆蟲,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實為益蟲。
(8)蜻蜓具有消除顫振作用的裝置是擴展閱讀:
日常生活中的顫振
1、蜻蜓的翅膀
作為昆蟲王國中出色的飛行家,蜻蜓在高速飛行時,每秒種要揮動翅膀30至50次,可是,蜻蜓的翅膀看上去柔薄,卻能在這種高頻振動之下安然無恙。在億萬年前,大自然就為蜻蜓配備好了奇妙的消除顫振裝置,那就是它翅膀上加厚的翼眼。實驗證明正是翼眼的角質組織幫助蜻蜓消除了顫振的危害。
2、口琴演奏
在日常生活中,音樂總是能夠帶給人愉悅的心情。人們在演奏口琴時,口部吹出穩定氣流後,簧片進入顫振狀態。簧片顫振引起的擾動氣流進一步在樂器空腔共鳴,從而產生悅耳的音樂。
3、橋梁倒塌
1940年11月7日的美國塔科馬海峽吊橋的坍塌事件。由於吊橋設計師輕視了橋梁桁架剛度的重要性,只看到了風產生的靜態水平力,並沒有考慮到動態影響的可能性,導致大橋橋面發生扭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蜻蜓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如何規避飛機顫振:從蜻蜓翅膀收到啟發
㈨ 蜻蜓的翅膀是什麼形狀有什麼作用
蜻蜓翅發達,前後翅等長而狹,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飛行能力很強,每秒鍾可達10米,既可突然回轉,又可直入雲霄,有時還能後退飛行。休息時,雙翅平展兩側,或直立於背上。前翅和後翅不相似,後翅常大於前翅。翅的前緣,近翅頂處,各有1個翅痣,呈長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動規律性,並可防止因震顫而折傷。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動。足接近頭部(以便於捕食)。腹部細長。成蟲的構造雖頗一致,但大小差別懸殊,翅展一般為5公分。從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㈩ 人們根據蜻蜓創造了什麼
氣動彈性力學中的顫振現象,曾使科學家們傷透了腦筋。這種現象對於飛行中的機翼簡直就是一個作惡多端的魔鬼,它能使高速飛行的飛機翅膀斷裂,造成機毀人亡。這一飛行難題曾長期困擾著飛行事業的發展。然而,人們最終還是從大自然那裡,從動物世界中的飛行高手蜻蜓那裡得到了啟示,解決了這一難題。
蜻蜓有不少飛行絕技高招。飛行中它們常常輪流振動著前翅和後翅,突然又伸直雙翼滑翔飛行。偶爾也只振動前面的雙翼,而將後面的一對翅膀平靜地伸展著。蜻蜓不但能向前飛行,而且可作反向後退飛行。時而振動翅膀,靜止地滯留空中,甚至在捕殺獵物時,它們還可以作短距離的垂直飛行。然而在振翅飛行時,它們也會遇到有害的顫振現象。大自然賦予了它們消除這種有害現象的方法。人們不難發現,蜻蜓的每一片翅膀前緣的上方,都有一塊加厚的深色角質層——翼眼(翅痣),這就是它們消除顫振隱患的特殊裝置。蜻蜓倘若去掉翼眼雖說不會喪失飛行能力,卻會影響翅膀振動的正確性,使它們的飛行變得像「醉漢」似地搖搖晃晃,飄來盪去。人們由此得到啟發,於是一項防止顫振的發明問世了。在飛機的機翼盡端的前緣部位設置一個加重裝置(最簡單不過的就是焊上一個鉛重錘),有害的振動便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