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繼電保護
摘要:
繼電保護
研究電力系統故障和危及安全運行的異常工況,以探討其對策的反事故自動化措施。因在其發展過程中曾主要用有觸點的繼電器來保護電力系統及其元件(發電機、變壓器、輸電線路、母線等)使之免遭損害,所以沿稱繼電保護。
基本原理
對繼電保護裝置的要求組成測量比較部分邏輯部分執行輸出部分繼電保護工作迴路分類繼電保護用途繼電保護異常系統保護發展歷程研究現狀電力系統常用保護傳統保護新興保護繼電器廠家基本任務參考書目展開 名稱解釋基本原理對繼電保護裝置的要求組成測量比較部分邏輯部分執行輸出部分繼電保護工作迴路分類繼電保護用途繼電保護異常系統保護發展歷程研究現狀電力系統常用保護傳統保護新興保護繼電器廠家基本任務參考書目展開
編輯本段名稱解釋protective relay,power system protection
研究電力系統故障和危及安全運行的異常工況,以探討其對策的反事故自動化措施。因在其發展過程中曾主要用有觸點的繼電器來保護電力系統及其元件(發電機、變壓器、輸電線路等),使之免遭損害,所以也稱繼電保護。基本任務是:當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或異常工況時,在可能實現的最短時間和最小區域內,自動將故障設備從系統中切除,或發出信號由值班人員消除異常工況根源,以減輕或避免設備的損壞和對相鄰地區供電的影響。
編輯本段基本原理繼電保護裝置必須具有正確區分被保護元件是處於正常運行狀態還是發生了故障,是保護區內故障還是區外故障的功能。保護裝置要實現這一功能,需要根據電力系統發生故障前後電氣物理量變化的特徵為基礎來構成。
電力系統發生故障後,工頻電氣量變化的主要特徵是:
(1) 電流增大。 短路時故障點與電源之間的電氣設備和輸電線路上的電流將由負荷電流增大至大大超過負荷電流。
(2) 電壓降低。當發生相間短路和接地短路故障時,系統各點的相間電壓或相電壓值下降,且越靠近短路點,電壓越低。
(3) 電流與電壓之間的相位角改變。正常運行時電流與電壓間的相位角是負荷的功率因數角,一般約為20°,三相短路時,電流與電壓之間的相位角是由線路的阻抗角決定的,一般為60°~85°,而在保護反方向三相短路時,電流與電壓之間的相位角則是180°+(60°~85°)。
(4) 測量阻抗發生變化。測量阻抗即測量點(保護安裝處)電壓與電流之比值。正常運行時,測量阻抗為負荷阻抗;金屬性短路時,測量阻抗轉變為線路阻抗,故障後測量阻抗顯著減小,而阻抗角增大。
不對稱短路時,出現相序分量,如兩相及單相接地短路時,出現負序電流和負序電壓分量;單相接地時,出現負序和零序電流和電壓分量。這些分量在正常運行時是不出現的。
利用短路故障時電氣量的變化,便可構成各種原理的繼電保護。
此外,除了上述反應工頻電氣量的保護外,還有反應非工頻電氣量的保護。
編輯本段對繼電保護裝置的要求繼電保護裝置為了完成它的任務,必須在技術上滿足選擇性、速動性、靈敏性和可靠性四個基本要求。對於作用於繼電器跳閘的繼電保護,應同時滿足四個基本要求,而對於作用於信號以及只反映不正常的運行情況的繼電保護裝置,這四個基本要求中有些要求可以降低。
1)選擇性選擇性就是指當電力系統中的設備或線路發生短路時,其繼電保護僅將故障的設備或線路從電力系統中切除,當故障設備或線路的保護或斷路器拒動時,應由相鄰設備或線路的保護將故障切除。
2)速動性
速動性是指繼電保護裝置應能盡快地切除故障,以減少設備及用戶在大電流、低電壓運行的時間,降低設備的損壞程度,提高系統並列運行的穩定性。
一般必須快速切除的故障有:
(1) 使發電廠或重要用戶的母線電壓低於有效值(一般為0.7倍額定電壓)。
(2) 大容量的發電機、變壓器和電動機內部故障。
(3) 中、低壓線路導線截面過小,為避免過熱不允許延時切除的故障。
(4) 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對通信系統或鐵路信號造成強烈干擾的故障。
故障切除時間包括保護裝置和斷路器動作時間,一般快速保護的動作時間為0.04s~0.08s,最快的可達0.01s~0.04s,一般斷路器的跳閘時間為0.06s~0.15s,最快的可達0.02s~0.06s。
對於反應不正常運行情況的繼電保護裝置,一般不要求快速動作,而應按照選擇性的條件,帶延時地發出信號。
3)靈敏性
靈敏性是指電氣設備或線路在被保護范圍內發生短路故障或不正常運行情況時,保護裝置的反應能力。
能滿足靈敏性要求的繼電保護,在規定的范圍內故障時,不論短路點的位置和短路的類型如何,以及短路點是否有過渡電阻,都能正確反應動作,即要求不但在系統最大運行方式下三相短路時能可靠動作,而且在系統最小運行方式下經過較大的過渡電阻兩相或單相短路故障時也能可靠動作。
系統最大運行方式:被保護線路末端短路時,系統等效阻抗最小,通過保護裝置的短路電流為最大運行方式;
系統最小運行方式:在同樣短路故障情況下,系統等效阻抗為最大,通過保護裝置的短路電流為最小的運行方式。
保護裝置的靈敏性是用靈敏系數來衡量。
4)可靠性可靠性包括安全性和信賴性,是對繼電保護最根本的要求。
安全性:要求繼電保護在不需要它動作時可靠不動作,即不發生誤動。
信賴性:要求繼電保護在規定的保護范圍內發生了應該動作的故障時可靠動作,即不拒動。
繼電保護的誤動作和拒動作都會給電力系統帶來嚴重危害。
即使對於相同的電力元件,隨著電網的發展,保護不誤動和不拒動對系統的影響也會發生變化。
以上四個基本要求是設計、配置和維護繼電保護的依據,又是分析評價繼電保護的基礎。這四個基本要求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但往往又存在著矛盾。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根據電網的結構和用戶的性質,辯證地進行統一。
編輯本段組成一般情況而言,整套繼電保護裝置由測量元件、邏輯環節和執行輸出三部分組成 。
測量比較部分測量比較部分是測量通過被保護的電氣元件的物理參量,並與給定的值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的結果,給出「是」「非」性質的一組邏輯信號,從而判斷保護裝置是否應該啟動。
邏輯部分邏輯部分使保護裝置按一定的邏輯關系判定故障的類型和范圍,最後確定是應該使斷路器跳閘、發出信號或是否動作及是否延時等,並將對應的指令傳給執行輸出部分。
執行輸出部分執行輸出部分根據邏輯傳過來的指令,最後完成保護裝置所承擔的任務。如在故障時動作於跳閘,不正常運行時發出信號,而在正常運行時不動作等。
B.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怎麼樣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還是比較不錯的,它是我們學習的一門課程,它在一些學校也是一個專業,我自己就是鄭州科技學院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學生。現在已經大二了,下面我來說一下我對這個課程的一些感受體會吧。

個人感受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在我們學的時候感覺還是很簡單的,學的大部分是理論和電網,電力變壓器,發電機,母線的繼電保護的規則,需要發費大量的時間來背,學起來還是相對簡單的。
專業介紹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技術主要研究電路、電力學、電機學、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繼電保護自動裝置及二次迴路的安裝、調試、運行、檢修等。例如:檢測電力系統故障或異常的繼電保護裝置的安裝、調試與運行,自動斷電裝置的調試與檢修等。
課程體系
《電路基礎》、《電子技術》、《電機技術》、《發電廠變電站電氣設備》、《單片機原理與介面》、《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系統自動裝置》、《電力系統故障分析》、《電力系統通信技術》。
就業前景
電力類企業: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的安裝、調試、運行、檢修、維護。
第一選擇是電力設計院。其次可以選各省電科院和地市級供電公司,再次設備生產廠家,最後可以選電廠。
這個專業適合於進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和五大發電集團。除此外還可以進入一些電力自動化設備製造企業,屬於專業比較窄的行業。
C. 繼電保護發展史
繼電保護是隨著電力系統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20世紀初隨著電力系統的發展,繼電器開始廣泛應用於電力系統的保護,這時期是繼電保護技術發展的開端。最早的繼電保護裝置是熔斷器。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末,在40餘年的時間里,繼電保護完成了發展的4個階段,即從電磁式保護裝置到晶體管式繼電保護裝置、到集成電路繼電保護裝置、再到微機繼電保護裝置。
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慧技術如人工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進化規模、模糊邏輯等相繼在繼電保護領域的研究應用,繼電保護技術向計算機化、網路化、一體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19世紀的最後25年裡,作為最早的繼電保護裝置熔斷器已開始應用。電力系統的發展,電網結構日趨復雜,短路容量不斷增大,到20世紀初期產生了作用於斷路器的電磁型繼電保護裝置。雖然在1928年電子器件已開始被應用於保護裝置,但電子型靜態繼電器的大量推廣和生產,只是在50年代晶體管和其他固態元器件迅速發展之後才得以實現。靜態繼電器有較高的靈敏度和動作速度、維護簡單、壽命長、體積小、消耗功率小等優點,但較易受環境溫度和外界干擾的影響。1965年出現了應用計算機的數字式繼電保護。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微處理機和微型計算機的普遍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數字式繼電保護技術的開發,目前微機數字保護正處於日新月異的研究試驗階段,並已有少量裝置正式運行。
目前隨著電力系統容量日益增大,范圍越來越廣,僅設置系統各元件的繼電保護裝置,遠不能防止發生全電力系統長期大面積停電的嚴重事故。為此必須從電力系統全局出發,研究故障元件被相應繼電保護裝置的動作切除後,系統將呈現何種工況,系統失去穩定時將出現何種特徵,如何盡快恢復其正常運行等。系統保護的任務就是當大電力系統正常運行被破壞時,盡可能將其影響范圍限制到最小,負荷停電時間減到最短。此外,機、爐、電任一部分的故障均影響電能的安全生產,特別是大機組和大電力系統的相互影響和協調正成為電能安全生產的重大課題。因此,系統的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的配置方案應考慮機、爐等設備的承變能力,機、爐設備的設計製造也應充分考慮電力系統安全經濟運行的實際需要。為了巨型發電機組的安全,不僅應有完善的繼電保護,還應研究、推廣故障預測技術。
D. 什麼是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什麼是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兩者有什麼區別就業如何
對電能生產、傳輸和管理實現自動控制、自動調度和自動化管理。電力系統是一個地域分布遼闊,由發電廠、變電站、輸配電網路和用戶組成的統一調度和運行的復雜大系統。電力系統自動化的領域包括生產過程的自動檢測、調節和控制,系統和元件的自動安全保護,網路信息的自動傳輸,系統生產的自動調度,以及企業的自動化經濟管理等。電力系統自動化的主要目標是保證供電的電能質量(頻率和電壓),保證系統運行的安全可靠,提高經濟效益和管理效能。
發展過程 20世紀50年代以前,電力系統容量在幾百萬千瓦左右,單機容量不超過10萬千瓦,電力系統自動化多限於單項自動裝置,且以安全保護和過程自動調節為主。例如,電網和發電機的各種繼電保護,汽輪機的危急保安器,鍋爐的安全閥,汽輪機轉速和發電機電壓的自動調節,並網的自動同期裝置等。50~60年代, 電力系統規模發展到上千萬千瓦,單機容量超過20萬千瓦,並形成區域聯網,在系統穩定、經濟調度和綜合自動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廠內自動化方面開始採用機、爐、電單元式集中控制。系統開始裝設模擬式調頻裝置和以離線計算為基礎的經濟功率分配裝置,並廣泛採用遠動通信技術。各種新型自動裝置如晶體管保護裝置、可控硅勵磁調節器、電氣液壓式調速器等得到推廣使用。70~80年代,以計算機為主體配有功能齊全的整套軟硬體的電網實時監控系統 (SCADA)開始出現。20萬千瓦以上大型火力發電機組開始採用實時安全監控和閉環自動起停全過程式控制制。水力發電站的水庫調度、大壩監測和電廠綜合自動化的計算機監控開始得到推廣。各種自動調節裝置和繼電保護裝置中廣泛採用微型計算機。
主要領域 按照電能的生產和分配過程,電力系統自動化包括電網調度自動化、火力發電廠自動化、水力發電站綜合自動化、電力系統信息自動傳輸系統、電力系統反事故自動裝置、供電系統自動化、電力工業管理系統的自動化等7個方面,並形成一個分層分級的自動化系統(見圖)。區域調度中心、區域變電站和區域性電廠組成最低層次;中間層次由省(市)調度中心、樞紐變電站和直屬電廠組成,由總調度中心構成最高層次。而在每個層次中,電廠、變電站、配電網路等又構成多級控制。
Image:dianli01_2.jpg
電網調度自動化 現代的電網自動化調度系統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控制系統,包括實時信息收集和顯示系統,以及供實時計算、分析、控制用的軟體系統。信息收集和顯示系統具有數據採集、屏幕顯示、安全檢測、運行工況計算分析和實時控制的功能。在發電廠和變電站的收集信息部分稱為遠動端,位於調度中心的部分稱為調度端。軟體系統由靜態狀態估計、自動發電控制、最優潮流、自動電壓與無功控制、負荷預測、最優機組開停計劃、安全監視與安全分析、緊急控制和電路恢復等程序組成。
火力發電廠自動化 火力發電廠的自動化項目包括:①廠內機、爐、電運行設備的安全檢測,包括數據採集、狀態監視、屏幕顯示、越限報警、故障檢出等。②計算機實時控制,實現由點火至並網的全部自動起動過程。③有功負荷的經濟分配和自動增減。④母線電壓控制和無功功率的自動增減。⑤穩定監視和控制。採用的控制方式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計算機輸出通過外圍設備去調整常規模擬式調節器的設定值而實現監督控制;另一種是用計算機輸出外圍設備直接控制生產過程而實現直接數字控制。
水力發電站綜合自動化 需要實施自動化的項目包括大壩監護、水庫調度和電站運行三個方面。①大壩計算機自動監控系統:包括數據採集、計算分析、越限報警和提供維護方案等。②水庫水文信息的自動監控系統:包括雨量和水文信息的自動收集、水庫調度計劃的制訂,以及攔洪和蓄洪控制方案的選擇等。③廠內計算機自動監控系統:包括全廠機電運行設備的安全監測、發電機組的自動控制、優化運行和經濟負荷分配、穩定監視和控制等。
E. 繼電保護裝置作用及性能
電力系統中其實是有很多重要裝置的,正是有了這些裝置,我們的生活才能很好地進行,而繼電保護裝置就是電力系統中一件很重要的裝置,它相當於一個「警衛員」,當電力系統出現故障的時候,繼電保護裝置能夠迅速產生報警訊息,或者直接跳閘切斷電力系統運行,以保障電力系統運行過程的安全性。本文將相信說明繼電保護裝置的作用及性能。

保護措施:
1瓦斯保護
2差動保護或電流速斷保護
3過電流保護
4零序電流保護
5過負荷保護
6過歷次保護。
繼電保護裝置的主要作用
(1)監視電力系統運行情況,當被保護的電力系統元件發生故障時,應該由該元件的繼電保護裝置迅速准確地給脫離故障元件最近的斷路器發出跳閘命令,使故障元件及時從電力系統中斷開,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電力系統元件本身的損壞,降低對電力系統安全供電的影響。當系統和設備發生的故障足以損壞設備或危及電網安全時,繼電保護裝置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電力系統元件本身的損壞,降低對電力系統安全供電的影響。
(2)反應電氣設備的不正常工作情況,並根據不正常工作情況和設備運行維護條件的不同發出信號,提示值班員迅速採取措施,使之盡快恢復正常,或由裝置自動地進行調整,或將那些繼續運行會引起事故的電氣設備予以切除。反應不正常工作情況的繼電保護裝置允許帶一定的延時動作。
(3)實現電力系統的自動化和遠程操作,以及工業生產的自動控制。如:自動重合閘、備用電源自動投入、遙控、遙測等。
繼電保護裝置的各種性能:
選擇性
指首先由故障設備或線路本身的保護切除故障,當故障設備或線路本身的保護或斷路器拒動時,才允許由相鄰設備保護、線路保護或斷路器失靈保護來切除故障。上、下級電網繼電保護之間的整定,應遵循逐級配合的原則,以保證電網發生故障時有選擇性地切除故障。
靈敏性
指在設備或線路的被保護范圍內發生金屬性短路時,保護裝置應具有必要的靈敏系數。靈敏度高,說明繼電保護裝置反映故障的能力強,可以加速保護的起動。靈敏性是通過繼電保護的整定值來實現的,整定值的校驗一般一年進行一次,由供電部門有資質的專業人員進行整定校驗。
快速性
指保護裝置應盡快切除短路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統穩定性,減輕故障設備和線路的損壞程度,縮小故障波及范圍,提高自動重合閘和備用設備自動投入的效果。
繼電保護裝置用途廣泛,在各種工業和民用電器的電力系統裝置中都有用到。作為一種重要的監控設備,繼電保護裝置的作用不僅僅是監控和警告,而且還能幫助維修。發生故障後,維修人員會通過繼電保護裝置中所現實的電氣量變化數值進行分析和故障排除,最終找到故障根源,解決問題。所以說,繼電保護裝置在電力系統運行過程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的。
F.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技術」這個專業怎麼樣前景怎麼樣
這個專業適合於進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和五大發電集團。除此外還可以進入一些電力自動化設備製造企業,屬於專業比較窄的行業。但就業差別會很大,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很難進去但待遇好,發電集團效益比較差,電力自動化設備製造企業效益相差太大。當然,關鍵在於你自己的選擇。
G.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發展歷史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發展經歷了機電型、整流型、晶體管型和集成電路型幾個階段微機繼電保護的發展史微機繼電保護指的是以數字式計算機(包括微型機)為基礎而構成的繼電保護。它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是在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
微機繼電保護的發展史
微機繼電保護指的是以數字式計算機(包括微型機)為基礎而構成的繼電保護。是在英國6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用小型計算機實現繼電保護的設想,但是由於當時計算機的價格昂貴,同時也無法滿足高速繼電保護的技術要求,因此沒有在保護方面取得實際應用,但由此開始了對計算機繼電保護理論計算方法和程序結構的大量研究,為後來的繼電保護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計算機技術在70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現了重大突破,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微型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進入了實用階段。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可靠性、運算速度的大幅度提高,促使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出現了高潮。在70年代後期,出現了比較完善的微機保護樣機,並投入到電力系統中試運行。80年代,微機保護在硬體結構和軟體技術方面日趨成熟,並已在一些國家推廣應用。90年代,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發展到了微機保護時代,它是繼電保護技術發展歷史過程中的第四代。
我國的微機保護研究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盡管起步晚,但是由於我國繼電保護工作者的努力,進展卻很快。經過10年左右的奮斗,到了80年代末,計算機繼電保護,特別是輸電線路微機保護已達到了大量實用的程度。我國對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過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著先導的作用。從70年代開始,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華北電力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國電南京自動化研究院都相繼研製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機保護裝置。1984年原華北電力學院研製的輸電線路微機保護裝置首先通過鑒定,並在系統中獲得應用,揭開了我國繼電保護發展史上的新一頁,為微機保護的推廣開辟了道路。在主設備保護方面,東南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研製的發電機失磁保護、發電機保護和發電機-變壓器組保護也相繼於1989年、1994年通過鑒定,投入運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製的微機線路保護裝置也於1991年通過鑒定。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製的微機相電壓補償式方向高頻保護,西安交通大學與許昌繼電器廠合作研製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頻保護也相繼於1993年、1996年通過鑒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機型的微機線路和主設備保護各具特色,為電力系統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優良、功能齊全、工作可靠的繼電保護裝置。因此到了90年代,我國繼電保護進入了微機時代。隨著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究,在微機保護軟體、演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並且應用於實際之中[1~3]。

H. 繼電保護裝置的發展歷史
微機繼電保護測試儀是一個新型智能化測試儀器,以前的繼電保護試驗工具主要是用調壓器和移相器組合而成,體積笨重,精度不高,已不能滿足現代微機繼電保護的校驗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機繼電保護已廣泛運用於線路保護,主變差動保護,勵磁控制等各個領域,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已成為主流。現代微機繼電保護測試儀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採用傳統的OCL功放,體積大,重量在25Kg左右,比較笨重,功放管工作在放大區,時間長了容易損壞,且動態范圍窄,精度不高。另一種是採用開關電源,功放採用數字功放,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是繼電保護測試儀的發展方向。可對各類型電壓、電流、頻率、功率、阻抗、諧波、差動、同期等繼電器以手動或自動方式進行測試,可模擬各種故障類型進行距離、零序保護裝置定值校驗和保護裝置的整組試驗,可自動掃描微機和數字型變壓器、發變組差動保護比率制動曲線,具備GPS觸發功能。繼電保護微機型測試裝置是保證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一種重要測試工具。隨著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應用最新技術成果不斷推出新型高性能微機繼電保護測試裝置是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繼電保護測試裝置是保證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一種重要測試工具。隨著現代電力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電力系統運行和管理的可靠性、高效性要求的不斷提高,繼電保護人員的測試工作變得更加頻繁和復雜。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應用最新技術成果不斷推出新型高性能繼電保護測試儀是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繼電保護測試儀是在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准《繼電保護微機型試驗裝置技術條件》(DL/T 624 ─ 1997)的基礎上,充分使用現代先進的微電子技術和器件實現的一種新型小型化微機繼電保護測試儀。它採用可單機獨立運行,亦可聯接其它電腦運行的先進結構,主機內置高性能工控機和高速數字信號處理器,真16位DAC模塊、新型模塊式高保真大功率功放,自帶TFT真彩色LCD顯示器和嵌入式微機鍵盤。既可以單機獨立操作,也可以連接筆記本電腦操作。操作功能強大,體積小,精度高。既具有大型測試儀優越的性能、先進的功能,又具有小型測試儀小巧靈活、操作簡便、可靠性高。

I. 變電站內的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具體分別是指那些裝置,兩者又有什麼區別
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我們一般都連著說的,畢竟這兩樣東西都是配合使用。
繼電保護裝置故名思義,就是保證變壓器、線路、發電機等設備正常運行的保護,作用就設備正常時運行,故障時正確動作。而安全自動裝置保護的是整個電網的安全運行,提高供電可靠性的設備。
繼電保護裝置包括保護裝置、測控裝置等等。保護裝置向線路、設備(如變壓器)提供主保護和後備保護,如光纖差動保護、距離保護、母差保護等;測控裝置是控制斷路器、隔離開關動作的裝置。
安全自動裝置包括穩控裝置、低壓低周減載裝置、振盪解列裝置、重合閘、備自投裝置等等。隨著電網容量越來越大,如果高壓線路或超高壓、特高壓(一般是220kV及以上)線路發生事故跳閘,由於這些線路承擔著大量負荷,一旦發生事故會引起電源嚴重不足而負荷很大,這樣就會造成電網電壓、頻率降低,最終會引發大面積停電甚至電網崩潰,所以加裝穩控裝置,當這些線路跳閘後,穩控裝置會向下級或者下下下級(取決於穩控裝置主站安裝位置)發出某些線路的跳閘指令,甩掉部分負荷,保護電網穩定運行。穩控裝置動作肯定是場非常大的事故。
低壓、低周減載裝置原理與穩控差不多,最大的區別是低壓、低周減載只能控制所在變電站的線路。
振盪解裂裝置就是系統發生振盪時動作甩掉部分負荷。
J. 當前 繼電保護 的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如何
前景還好,據《中國繼電保護及自動化設備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前瞻》顯示,電力系統的飛速發展對繼電保護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又為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繼電保護技術得天獨厚,在40餘年的時間里完成了發展的4個歷史階段。
隨著計算機硬體的迅猛發展,微機保護硬體也在不斷發展。原華北電力學院研製的微機線路保護硬體已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從8位單CPU結構的微機保護問世,不到5年時間就發展到多CPU結構,後又發展到匯流排不出模塊的大模塊結構,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廣泛應用。華中理工大學研製的微機保護也是從8位CPU,發展到以工控機核心部分為基礎的32位微機保護。
計算機網路作為信息和數據通信工具已成為信息時代的技術支柱,使人類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它深刻影響著各個工業領域,也為各個工業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為止,除了差動保護和縱聯保護外,所有繼電保護裝置都只能反應保護安裝處的電氣量。繼電保護的作用也只限於切除故障元件,縮小事故影響范圍。這主要是由於缺乏強有力的數據通信手段。國外早已提出過系統保護的概念,這在當時主要指安全自動裝置。因繼電保護的作用不只限於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響范圍(這是首要任務),還要保證全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這就要求每個保護單元都能共享全系統的運行和故障信息的數據,各個保護單元與重合閘裝置在分析這些信息和數據的基礎上協調動作,確保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