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公共藝術設計中體現出城市文化
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新興的建立在現代環境科學基礎之上的綜合性學科,是具有功能性的空間藝術設計,設計著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人的思維;陶冶著人的情感。它將成為藝術與城市整體功能聯結的紐帶,是社會公共領域文化藝術的開放性平台。整體上蘊涵了豐富的社會精神內涵的文化形態。它強調人在公共環境中的體驗,強調普通人在普通環境中的活動,強調公共環境的物理特徵、人的活動以及含義的三位一體的整體性。它設計的對象涉及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各個領域,是一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的專業,也是與一個國家、民族、地域文化表現有著密切關系的專業。
一、文化表現的基本內涵
人類的文化不是憑空產生的,本身就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它來源於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的實踐,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整個世界理解、認識的表現。它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1、大眾性:文化有其廣泛的社會基礎。因為文化的實質是要解決人類在社會發展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因此文化活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普遍存在的現象的一種群體的共同認識。
2、歷史性:文化是發展變化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不斷深化,文化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任何文化都有時代的痕跡,是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事物固有的、必然的、本質的特徵進行揭示中,不斷的沉澱和積累的客觀認識,
3、創造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腦力勞動創造的社會財富,是對事物表面現象進行分析後產生出的結論,因此,文化來源於生活,又要高於生活,是對社會進步起到推動作用的一支強大的精神力量。
4、指導性:文化雖然是精神方面的產物,但其對人類的所有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力,文化可以成為人類一切活動的標准和規范。
5、差異性:由於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的局限,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歷程的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文化是一種社會狀態的反映,是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後表現出的對社會現象的理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按我們習慣的劃分,有從地域上劃分的東、西方文化、城市文化、鄉土文化等,也有按生活內容劃分的服裝文化、飲食文化、娛樂文化、旅遊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裝飾文化、環境藝術文化等,在這里我們要研究的是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文化表現。
二、城市公共環境藝術中文化表現的基本屬性
從本質上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是人類對居住環境質量優劣的評價、理解及改造活動不斷深化的結果,而文化表現則體現在人類解決居住需求過程中,為了提高生活質量,通過裝飾手法來詮釋室內外空間的特點,是人類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文化表現除具備文化的一般特徵外,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歷史久遠:裝飾活動是人類最早進行的文化活動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居住在岩洞之時,在古人類居住的山洞內,洞內的岩畫就已經具有了文化的特點,所以,人類從有居住開始,就產生了裝飾文化,人類早期的岩畫,出土的骨、貝化石,都是環境藝術文化早期的佐證。
2、有強烈的社會性:從社會學角度上看,裝飾不僅始終是人類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同時反映出強烈的階段性,不同社會等級、階層,裝修裝飾的內容、標准不同,在有階級的社會中,色彩、造型、裝璜等,都能夠明確反映出社會地位的不同。
3、限定性:環境藝術文化要求有載體,就是公共環境藝術工程作品,是通過作品反映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品味,所以被人們稱為凝固的音樂,特定的環境藝術體現了裝飾文化的限定性特徵。
4、多樣性:從成就上看,人類在特定環境(建築)內部的限定空間內,在裝飾上已經創造出極高的水平,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裝飾已經深入到環境藝術文化的各個界面。
從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上看:設計的目的是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為人類營造舒適、安全、方便、優美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無論是公共建築物的裝飾,還是住宅家居的裝修裝飾,都不能違背設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利用人類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提高人類生活的舒適度。在處理與其它文化的關繫上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中的文化表現必然要受到其它文化的影響,也要適應其它文化的發展要求,這也是好的公共環境藝術文化的重要表現特徵。
三、城市公共環境藝術中設計與文化表現的相互關系
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一為自然環境、二為人文環境,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理想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意味著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都得到適當的體現。從物質層面上講,良好的設計意味著安全、舒適、高效、與自然環境和諧、整個環境系統是動態循環的有機體系,從精神層面上講,良好的設計反映著人類文化及美學價值特徵的多樣性,並能在某種程度上滿足公眾的情感需求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字記載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往往善於借景物來表現文學意境引導人們深入地體會自然景色。中國當代的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是應該具有當代中國的文化特徵與時代精神的,這些都促使我們從理論和實踐中去研究與發掘、繼承、乃至發揚光大的中國文化。一個優秀的、有文化表現的設計不但滿足和改善了人的生存環境質量,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而且它必然是具有靈性的、靈魂的,因為它們都能引起人們對它們的共鳴。例如殘陽如雪中的一座古城、萋萋洲頭的一棟建築、花香幽幽的一廂庭院,甚至一件小小的物品當它們忽然展現在你的眼前,彷彿有千言萬語述說不盡,一段一段故事講述不完,什麼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地域文脈……它們會讓你領略它們的美,震撼著你的心,喚起你的關注。這也正如當代著名的中國建築界前輩、兩院院士吳良庸先生所言:中國一切有抱負的建築師,應當學習外國的先進東西,但各種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從本國的需要和實際出發進行探索,創造自己的道路。如著名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就是貝氏尋找到了中國文化的基因要素,把它們提煉、整合,並與現代建築有機融合成為貝氏特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大面積的白色,一個個很有規律的窗洞,那青灰色的磨磚對縫的勒腳、門套、格帶和壓頂,注重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民居和園林的設計語於現代建築與室內環境設計,使中國的地方風格與國際化語匯交融,開創了現代建築與民族文化結合的典範,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來我國一大批有理想的設計師們,立足本民族的文化根基,繼承傳統,超越傳統,在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創造出一系列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又有時代精神、風格多樣的設計作品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歷經沉澱已深入骨髓,時時刻刻我們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作為中國的設計師,更加需要了解中國的國情,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廣泛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有時代特點的文化成果,「納百川於一流」,才可能使中國的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走向世界與未來。
❷ 公共藝術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哪個比較好
無所謂哪個比較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公共藝術設計以弘揚手工藝文化為宗旨,注重現代材料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培養在公共藝術設計領域,從事空間環境景觀設計、城市雕塑藝術設計、壁畫藝術設計、裝飾飾品設計、旅遊工藝品設計的專業開發、工藝設計、藝術創作、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裝飾藝術人才,其未來發展既能在社會工程實踐中成為優秀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師,同時也可以作為從事個性藝術創作的職業藝術家。
環境藝術設計自然包括了環境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室外設計等等,也就是說廣義上的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大類。
"公共藝術"與"環境藝術"成為現代城市設計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概念,它們在城市化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公共藝術與環境藝術之間的關系可謂"剪不斷,理還亂"。有人認為二者實際上是一回事,公共藝術就是環境藝術,環境藝術就是公共藝術。而另一種觀點認為,二者並不是一回事,公共藝術是純藝術的一部分,而環境藝術則屬於實用美術的一步。
"公共藝術"一詞有兩種闡釋方式,一是指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品設置;二是公共空間的藝術化傳達。這兩種闡釋離不開一個基本的詞彙,就是"公共空間"。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相對。一般來說,在城市中,通過建築物界限劃定的除了屬私人空間之外,都可以算做公共間。
❸ 什麼是公共藝術設計它的社會意義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公共抄領域是近年來來英語國家學術界常用的概念之一。這種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而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
以上論述可引申為一種關於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判斷標准:從文化層面來看,公共藝術尊重自然原生態及重視其產生的異質性生態文化經驗就是對文化脈絡的一種最根本的延續,也是其公共性在更廣義上的延伸。當我們的一部分公共藝術從業者還在樂此不疲地挑揀秦皇漢武留下的文化符號、生搬硬套地克隆皇宮別苑時,是否應著眼於更廣闊的層面,更深入地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
❹ 2022公共藝術設計專業就業方向及前景
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生可以學習藝術創作的基本能力和在現代城市建設公共設施的能力,這對於未來順利的職業道路至關重要。公共藝術專業的就業前景相對廣闊。畢業生主要在設計、政府、教育等部門工作,如在學校、城市規劃設計院等部門教學。
學生就業主要面向環境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工藝品製作、模型製作行業,在雕塑、陶藝、漆畫、裝飾品設計崗位群,從事城市公共藝術設計、雕塑設計製作、工藝品設計製作等工作。
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城市的職能也隨之產生了新變化,同時也伴生了公眾對生活品質等新的精神訴求。同時,諸如影像、裝置、新媒體等藝術形態逐漸多元,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公共空間的方式和創作手段也更加多樣化。
但無論是「城市雕塑」、「美化公共空間的藝術」、「與公眾互動的藝術」或是「介入地方再造的藝術」,任何稱呼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公共藝術正在試圖逐步走向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公共藝術正在尋求藝術與社會和個體之間更為密切的關系。
總體來說公共藝術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很不錯的,畢業生可在專業院校、城市規劃與建設部門、藝術設計及相關產業機構從事公共藝術規劃與設計、藝術項目執行與管理、藝術產品開發與服務的相關工作。
❺ 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和公共藝術有什麼區別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裝置藝術使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體,比如錄影、聲音、表演、電腦以及網路。
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簡而言之,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成熟發展的標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財富,在積極的意義上表達了當地的身份特徵與文化價值觀;它毋庸置疑地體現著市民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因此也進而成為藝術與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說,擁有良好公共藝術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夠思考和感覺的城市。當然,公共藝術的存在意義遠不止於此,它能夠通過改變所在地點的景觀,突出某些特質而喚起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認識,表達社區或城市的歷史與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改變了城市的面貌,能夠長時間地影響著公眾的精神狀態與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它也會成為城市身份的標識,在塑造城市的獨特性格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❻ 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和公共藝術有什麼區別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裝置藝術使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體,比如錄影、聲音、表演、電腦以及網路。
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簡而言之,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成熟發展的
標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財富,在積極的意義上表達了當地的身份特徵與文化價值觀;它毋庸置疑地體現著市民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因此也進而成為藝術與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說,擁有良好公共藝術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夠思考和感覺的城市。當然,公共藝術的存在意義遠不止於此,它能夠通過改變所在地點的景觀,突出某些特質而喚起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認識,表達社區或城市的歷史與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改變了城市的面貌,能夠長時間地影響著公眾的精神狀態與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它也會成為城市身份的標識,在塑造城市的獨特性格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❼ 什麼是公共藝術設計
公共領域是近年來英語國家學術界常用的概念之一。這種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而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
中文名
公共藝術設計
外文名
The public art design
領域
英語國家學術界常用的概念之一
特點
開放、公開特質的
聯系
地貌、人種、文脈、生態
快速
導航
形式差異總體發展總結
介紹
人類的公共環境是一個社會群體部落為形象的活動舞台,是一個與地貌、人種、文脈、生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類生存環境。從藝術的角度來考慮和對待公共環境,是人類優化生存狀態、優化自身境況的一個重要方面。回溯社會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讀到這樣一部關於環境藝術和公共藝術的發展歷程。
公共藝術設計
形式
如果說公共藝術中公共的涵義在「群」這層意義上來講,只是具有「公共性」的話,幾乎所有的藝術都具有這種公共性。那麼,從空間意義上進行探討,便是給公共藝術作出定義的一種嘗試。所有的公共藝術之所以被稱為公共藝術,是因為它首先存在於公共空間當中,即它在空間上必須以一種公共方式存在,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於公共場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創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間當中,那麼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藝術品,而不能成為公共藝術。當然有一個例外就是私人空間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轉化為公共空間,盡管是短暫的。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公共的概念從空間上來講,也具有可變性。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同樣一件雕塑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間當中和公共空間當中,它們的屬性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間當中,我們便不能稱之為公共藝術。如果按照這個定義,那麼凡是放置在公共空間的一切藝術品都可以算作是公共藝術了。顯然,我們前面所探討的所有藝術以及藝術樣式都可以歸入此類藝術當中。然而問題是,公共一詞的涵義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因為它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古代私人或皇家園林由於所屬權的變化,今天很大一部分已經對公眾開放,受眾面的擴大使得園林藝術從專門伺服於私人家族和皇家轉而具有了公共性質。這種在過去只屬於一定階層的藝術,在今天真正具有了廣泛的公共性。由此可證,公共空間是可以改變的。
公共藝術設計
空間是一個相對哲學化的術語,與時間相對。公共空間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安切雷斯·施耐德等人的理論,公共空間可由幾個不同層次來加以劃分:1. 物理的公共空間,2. 社會的公共空間,3. 象徵性的公共空間。第一種關注的是它的材料的存在,第二種關注的是在空間內部規范和社會的關系,第三種關注的是紀念和地方的「氣氛」。他們認為,不管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每一種公共空間都可以通過這些定義中的一個或多個意義來加以確定,對於公共空間意義的理解改變著我們看待公共空間的方式。應該指出的是,盡管我們願意將定位好的三種公共空間看作是三種不同的類型,但是每一種公共空間都融合了這些類型中的一種或多種。物理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草地、海灘等通過城市設計可以形成。社會公共空間如咖啡屋、餐館、酒吧、報紙等各種形式的媒體、互聯網以及私人住所。物理公共空間是最明顯的,可以說是最為浪漫化的……它是通過所屬權的類型來確定的,被連接在建築和「自然環境」當中。
❽ 公共藝術設計專業是干什麼的 就業前景怎麼樣
公共藝術專業是一門新興專業,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就是為培養城市環境的人才。公共藝術是公共造型藝術的縮寫,它身處於公共環境當中並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堅持以人為本,並能被大眾所認可,能長時間存在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的藝術。
公共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公共藝術設計理論基礎,熟悉公共藝術設計的程序與方法、公共藝術設計製作的工序和流程、雕塑壁畫以及景觀設計等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造型設計、製作和創新能力,從事環境景觀設計、城市雕塑藝術設計、壁畫藝術設計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主要研究公共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創意和設計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能,如公共藝術設計風格產生的歷史背景、發展與變化趨勢等知識,熟悉各類裝飾材料性能及製作工藝,具備公共藝術設計與創作的能力,能把握材料、形式與工程技術之間的關系。例如:在室內外公共空間中進行視覺設計。
課程體系:《浮雕筆畫》、《扎染藝術》、《圖案設計》、《纖維藝術》、《圖形創意》、《攝影》、《計算機輔助設計》、《展示設計》、《傳統工藝》。
學生就業主要面向環境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工藝品製作、模型製作行業,在雕塑、陶藝、漆畫、裝飾品設計崗位群,從事城市公共藝術設計、雕塑設計製作、工藝品設計製作等工作。
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城市的職能也隨之產生了新變化,同時也伴生了公眾對生活品質等新的精神訴求。同時,諸如影像、裝置、新媒體等藝術形態逐漸多元,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公共空間的方式和創作手段也更加多樣化。
但無論是「城市雕塑」、「美化公共空間的藝術」、「與公眾互動的藝術」或是「介入地方再造的藝術」,任何稱呼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公共藝術正在試圖逐步走向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公共藝術正在尋求藝術與社會和個體之間更為密切的關系。
總體來說公共藝術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很不錯的,畢業生可在專業院校、城市規劃與建設部門、藝術設計及相關產業機構從事公共藝術規劃與設計、藝術項目執行與管理、藝術產品開發與服務的相關工作。
❾ 公共空間設計概念_什麼是公共空間設計
公共空間設計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需求,增強人們對空間的舒適度。那麼,什麼是公共空間設計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公共空間設計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是目的和結果,也不是設計迎合少數人的標志,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大眾參與並不斷展現其生活變換的過程,新的設計並不僅是新的風格或新的形式,而是指新的內容和創造新的生活方式。
空間從物理形態上的界定可以清晰地分為:佔有空間和未佔有空間。人們對空間的佔有是靠物化的標識來界定的:如堆起的石頭.刻有標記的界碑等,當然最有效的是建立起構築物,或乾脆建個房子來鞏固對空間的佔用,這樣的物理界定是靠數字和實物等有形而清晰的界定。在相當正常的情況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和劃分往往是區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必要手段,理所當然,公共空間對於公眾的利益的理解和服務負有特殊的責任,我們追求的是如何使其適應人的各種需求,而不是讓公眾去適應各種環境。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機的整體,所以這個問題是我們學習環境藝術設計的或者是已經成為設計師的永恆的主題!
那麼總體上來說,從建築或者項目的策劃到建築的設計、實施到最後的完成,以及到後來這些設施的運用和管理,這些和設計人員和專家都是有關系。這當中還有對群體的教育和使用者的教育。
大家都很清楚,義大利對建築物的保護是做的最好的。最初這些想法來源並不是來源建築師或者來源政府部門,而是來源於大眾。由大眾發起的自下而上的運動,促進了政府採取這樣一種態度。我們看到我們的城市的面貌得到延續,文化得到發展。
我今天這個題目是我在做博士研究的時候我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課題,如果單純去研究一個建築我該怎麼去研究它,所以我很困惑。但是當時有大量討論我們的社會應該怎麼做。在這個時候我就發現,我們的本身,我們建築師我們專家,我們的服務對象也就是我們的甲方,以及使用的市民和大眾。他們之間存在著需求、提供、創造這樣的矛盾。這樣的矛盾怎麼解決,就是我這個講座的出發點。在這個過程中有公共性的問題。
先放一些圖片。這是一個廣場,是一個私人機構,免費的提供大眾在這里進行交流。
這是在街上隨便拍了一個商場,這種藝術品,這種雕塑在街頭出現到底起什麼作用。
同時有一些民間的藝術家,在廣場在建築當中把他擺設出來,讓人們去觀賞,這也是一種趨勢。在一些建築上有這種的雕塑。
再室內來看,在一個大玻璃的空間范圍當中,開始逐步的認識到這種標識系統。指示今天有什麼樣的展覽,時間的安排等等。相對來說在相對枯燥的間當中有新鮮感。在下面的地方把外部的空間放到室內。
這是在地鐵過道,這個牆面是很“灰色”的牆面,上面寫了很多臟話或者小廣告。有些人自發的在上面用金屬做了這種東西。這完全是一種自發的行為。
這是一個真人,在地鐵的入口的一角。
在國外有些私人的公司,會展示一些作品。這是一個中國的藝術品擺在這里,大家都可以看到。這是反映美國在二次大戰時的情景。這種雕塑買回來的時候非常昂貴。
在一些大型的樓宇以及街道的兩側會有這樣的雕塑,並不能說很好,但是豐富了空間。
這是一個換氣槽,如果沒有旁邊的這個東西就會顯的很單調。
這是金屬的構件,主要就是想豐富一下,包括入口的處理上,做了一些規整,做了一些雕塑的手法。這是類似鈦合金的東西圍合起來的。
這是溪水,夏天是有水流的,給人感覺還是有可看的地方。
那麼上面這些就是隨便看一下,不管是正確還是不正確,主要還是有這么一種想法。但是反過來說這種想法是對還是不對。我們主觀的認為,使用者應該是滿意的,應該欣賞的。實際上是不是這樣,里邊是不是有差異性。真實的市民的需求到底是什麼樣的?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公眾對生活環境的質量和公共藝術的要求提高。我們反思一下我們以前的時候,我們建造一個房子,大家可以住進行就很滿足了。但是現在的很多房子比較是有景觀的,質量還要好,不好直接涉及到銷售的價格。
這樣一來我們政府和開發的結構,大量做了一些雕塑等等的東西。做完了以後是不是大家的評價就會很高。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很多雕塑過不了多久就沒頭了,就胳膊了。這些東西為什麼會是這樣,這里邊是不是有一些具體的問題。雙方都有雙方的說法,藝術家和建築師都認為公眾無法理解完美的創意。公眾會說你們歪曲了我們的需求。這就產生了現在的情況。
必須把這個現狀加以解決我們才有可能往前推進,我們設計更符合公眾,才能取得公眾的認可,而不是學術界認可。反思一下,什麼叫公共性。這里提出一個公共性的問題,從公共的意義上來看,是我們的目標是我們的追求。追求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希望我的住宅是180平方米,我希望有花園等等,這樣的話公共性就無法調節。所以公共性並不是個體的意願,而是個體與個體之間調節形成的一種共性,這個共性是由個體出發的,同時有回到個體循環的過程。
也就是說,公共的要求是隨著整體水平的提高有一個循環和漸進的過程。那麼同時在行政,我們國家有很多行政的手段調節,包括宏觀調控也好,經濟上的做法也好,都是自上而下的。那麼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唯一的途徑,而個體與個體之間形成的機構或者協會的組織,往往是能夠合適的解決公共性的。
那麼這里邊還有一個概念,公共藝術的概念現在已經被廣泛的提出來。這個概念其實定義是非常困難的。到目前沒有一個確切的認識,至少從四個方面可以確定。
第一、在公共場所是公共自由介入和參與。
第二、是藝術作品,或者形式具有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
第三、選擇、展示方式和運作機制體現公共性。
第四、社會公眾共享的社會資源,而不是個人去欣賞。
公共藝術具體范疇的廣泛性,涉及到視覺范疇,造型藝術、表演、舞蹈這些東西都可以為公共藝術。同時公共性概念還有包容性。大家都可以自由去參與。
對公共藝術怎麼去思考它,有幾個方面。
第一、公共藝術的實現過程而其定義是一種值得參考的方式。
第二、從不同層面上去置疑所謂的“公共”,公共藝術將成為公共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
第三、公共藝術的發展的過程怎麼去研究。策略、政策的制定和構成。
公共環境藝術還有物質化的體現和場所性。
第一、這些包含了建築物的本身,街道空間,商店,公共服務設施。公共雕塑等等共同構成,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體現公共場所上。
第二、點公共環境藝術不是藝術家私密的東西,他的屬於普通市民的。
第三、帶有社會功能,必須是與環境,與社會需求相容的。
第四、藝術屬於城市,隨著城市而存在。
第五、公共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通過藝術的改善轉變環境的是它最基本的原則。
剛才講到了三方,一個是公眾,一個是公共環境藝術作品,還有就是設計師、專家,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他們三個之間是循環的關系。
公共需求並非個體,而是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共識和共性。通過專家和建築師對公共需求的理解,經過創造把它轉化為作品,而這個作品是需要大眾來使用的,就是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在這個循環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專家和建築師,我們在這里起到了推進的作用。
那麼這種公眾的需求是不是有確切的存在,這是以日本為例,對於業余時間的消費,業餘生活上所需要的環境的投入和支出之間關系的表格。在圖象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關聯性。1973年日本經濟騰飛,一直發展到1989年出現泡沫經濟。這個10年日本經濟是衰退期,1999年就跌入到低谷,2003年開始有一個緩慢的增長,就是一個過程。這樣的過程帶來了國民的收入發生了變化,失業率很高。那麼在這張圖上一般的衣食住行的跟經濟發展是略有關聯性。
那麼對於業餘生活對環境的需求公共生活方面的支出,隨著經濟增長,它是逐漸的增長到高峰。之後隨著經濟的變化,並沒有發生了急劇的下降,而是平緩的狀態。從這里看到,我的需求是走向第二種狀態,逐漸的升高,公眾的消費需求就越來越高。
社會富裕程度的提高勞動時間的縮短了,業余時間的擴大,日常化和近鄰化的的要求就會提高。所以盡量的在周邊地區滿足對於公共空間的需求,這種發展是有重要作用的。
從開放空間到公交空間,公共空間到底是什麼樣的事例來看一下對經濟發展。到70年代初的時候有效的事例有11個,隨著經濟發展逐漸的提高,到2002年的時候經濟發生劃破後就逐漸的下降。經濟的衰退意味著我們對公共的投資有一些變成,相反對質的要求就非常的高。
具體看一下這些場所發生的行為直接跟我們生活的關聯性。一般行為的設定,比如散步,活動。心理上的需求比如安靜,休息。和他人的關系比如見面,交流。還有場所認識的表現意識比如購物的廣場等等帶有功能性的。場所的狀態是熱鬧的還是主題集會。
在這幾個年代我們來看一下,70年代主要是利用者行為的設定以及和他人的關系和場所認識表現。到了80年代逐漸開始心理上的需求,還有場所的狀態。90年代就是機能的組合。對於業余時間消費的時候更注意行為的設定。
這種變化我想通過兩個案例來看一下,一個是我們直接對它進行明確的設定,單方面的設定。第二是認識到這個單方面設定之中存在的問題,而有群眾提出的要求,這些要求通過組合來完成這么一個設計作品。
這是一個政府用地,在這個位置上是劇場等等各種文化設施。這個前面是繁華的大道,這邊是著名的百貨店,在後邊有很多的辦公樓。有這么一塊地,怎麼進行開發。必須為大眾服務的,有專家提出來,要有一個公共聚會的場所,第二要有公共汽車站。同時要結合地鐵的出入口,同時要考慮到收益性。委託方是大連的設計公司。他們做了周密的設計作品,同時要體現出要求。
這是建築周邊的狀況,這是入口,這是一個綜合文化館,這是大公司所在地,這邊是商業建築。這是通道,走到上邊可以進入到文化館。這是大的場景。(圖片)這是橢圓形的開口,通過4個大型的鋼柱把它架起來,上面觀景的平台,是非常大結構。從這個位置進入是公共的汽車站。這是下層的廣場,通常會舉辦一些公共的聚會。下面這一圈都是商鋪,有一些公共休息的座椅。
這是很多的小的構件或者小部分的設計,比如座椅、桌子、電梯等等。這個作品出來以後對他的評價很高,設計師也很滿意,取得了成功。這個作品乍一看的時候都覺得很好,我因為離的比較近,我去過很多次,上午、中午、晚上都看過。同時在建成的時候是秋季,後來到夏季都去看過。這個水景還是比較吸收人的。
我當時對這個進行了調查,分時間段,甚至到季節的變化,每個人的位置他到底在做些什麼,跟環境是什麼關系,花了一年的時間做了調查。在這個調查當中根據人流的主線,人流基本是這樣的,從出口進來以後分為兩個,一個是從這邊走過來進行上邊的建築物。第二是從這邊走來還是去那個建築物。這樣一來就變成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過道,這是第一直觀的看法。第二使用者的屬性,孩子和年輕人佔大多數,孩子更多的是進入文化中心。年輕人基本就是穿越的性質。製造這個建築最初的原則是提供一個場所,這個場所是讓大家可以在這里有交流。現在這個狀況來看,就跟當初的想法不太一樣了。
作為下層來看是一個環形,主要是對商店感興趣。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就是說很少有人是穿越中間藍色的地面,基本都是圍繞著走。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去看一下廣場,廣場如果導向性鋪地的話,人們會按照導向去走,不會走的很零散,這個環境對人有一種誘導性。
可以看到基本上產生消費的80%集中在短時間內。那麼這個場所就失去了本身作為交流場所的意義,而轉變成一種約會的場所性,只有點的功能。在短時間消費的80%的人流當中,幾乎是停留在扶手旁邊,而不是我們設定的座椅。也就是說是以這兩根主要動線為主。這就是我們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偏差。
動的要求和他需要的環境要素和靜的要求他需要的環境要素。剛才看到了動的要求,在交通的便利方面。而靜的要求,宏觀上需要遠離,微觀上需要舒適性,還有視覺上的影響。
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剛才設計的作品。我們學術上,或者我們從設計師的角度上,我們做了這么一個地標性的建築上,在使用上存在一種反差。這種反差是我們忽略了這個周邊的人群他對環境需求的可能性。作品本身來看是一個近乎與完美的建築,但是在使用上發生了這樣一個偏差,導致了他使用效率的降低。
既然出來了這樣的問題,公共的需求性,建築師或者藝術家設計師以及作品之間的循環並沒有達到一個完整的循環的過程,在這個里邊我們是不是可以重新探討一下我們設計的原則,我們設計的方法,我們設計的原理。在這個地方有這樣一個例子。也就是說三者之間協調從公共需求角度是不是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建築,這是一種嘗試。
居民自發的組織積極參與公共設施與環境的設計必要性。建築家的引導協調的重要性體現在那裡,這個工作的流程該怎麼去做。在日本有一個很小的城市,做了這么一個文化中心,採取了一種自下而上的過程。
首先看一下這個場所,地下有一層。這是第一層,很小體量的建築物,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這個 地方是政府管轄的地方。整個設計完成花了10年的時間。看一下場地,是一個L形的建築物,留出一個很大的空間,是一個長方形的佔地,做了一個緩坡的草坪。這是從側面的入口進來看到的場景,這是玻璃幕牆,上面是銅板。這是通道,這邊由陶片拼起來的。
這里邊有一個信息站,有一些資料,可以上網。這邊有一個劇場,這是劇場的入口。這是二層興趣小組,活動的地方,可以孩子來也可以大人來。這是婦女帶著孩子在這交流一下育兒經驗進行一些活動。這是讀書的一個小小的空間。
建築本身還是不錯的建築,那麼它採取了一個什麼樣的組織結構形式,後來進行了調查。一般來說,市長、政府、議會撥款進行協調,然後進行預算,錢從那出。之後在委託設計師在設計,或者招標。然後交換給政府的管理部門,政府管理部門對它進行運營,這是一個基本的發展過程。
但是這個建築的過程是完全相反的,首先是由市民組成的興趣小組,是群眾自發的組織,比如美術的,舞蹈的等等。他們自發的討論需要什麼樣的建築,出現了幾百條的要求,例如溫泉等等。從94年開始討論,一直到98年,在這個基礎上,建築的負責人就提出來我們要設計一個中心文化設施。有專門負責蓋房子的,還有一部分是負責運營的。聘請了一些大學教授參加這個活動,逐漸的理出頭緒,有了頭緒就逐漸反映到市政府。議員就認為可以做了,政府協調機構成立了建設委員會討論這個事情。這個時候還沒有一個建築師真正意義上承擔建築設計。
這是當年的工作流程,從97年開始討論,到如今的方案。最後到1999年12月份落實到設計,請了一個很著名的設計師。設計方案出來以後,就開始返回到市民,市民就開始討論。討論到最後最終形成了執行方案。
那麼這個過程完了以後就提出了幾點,這個建築建成了以後群眾反映非常好。里邊的工作室,創作室不預約全部都是滿的,不管是不是休息時間,包括室外廣場的運用。市民在討論的過程中提出了削減建造成本的方式,包括建築的材料。
剛才我大概的看了一下這個部門,這個貼面都是群眾自己拿過來把它帖上去的。最後 這個設施的管理權落到市民自己組織群眾的手裡,他們自己來運營,甚至提出票價是多少錢。有誰可以來使用它,使用的成本。它這個運營成本比政府設計的運營成本相比低了40%。
總結一下,公眾是利用主體。這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公眾完全參與了設計的過程。市民通過三者之間的對話,市民的意見公眾的需求在設計方案中得到重視,並且相互之間取得認同。市民最關心的是什麼?環境到底做的好不好,是什麼材料,有沒有提供使用的傢具等等。比政府想到要省錢,這種 意見在想法在我們的設計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參考。
通過共同的策劃,個人本身是分散的,需要通過對環境對藝術對設計有一個理解過程。我們通過與市民的交流,我們可以修改我們的想法。比如說空間范圍,空間的創造,建築形體,建築結構,以及選擇的場地等等這方面的東西。比如我做本地建築的時候,我們可能還比較了解當地的氣侯,人文環境。但是如果我們做到外地的時候,我們無法溝通的時候,這個恰恰可以填補我們在這方面的空缺,提供給我們一些設計的參考方案。他們可能說是比較有想像力的。
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的水平跟階段是逐步提高的,逐步理解你的設計,逐步感受到你的好你的不好,是這樣一個過程。這種交流的方式完完全全可以在現有的生活當中運用。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要太急。
公眾環境的藝術,如果個人簡單的理解為藝術作品在公共場所中就是公共藝術,這種理解是不太現實的。
1.會議層應設服務間,部分會議室前宜設公共的茶歇空間。
2.酒店行政辦公區域應設在酒店公共區域,主要設總經理室,銷售部,餐飲總監,財務部,接待室等部門,四星級酒店一般公共區域的行政辦公區域為200-300平方米。
3.游泳池池面形狀可以自由,但應保證有25×4米的直道區域,直道長度最少不得小於20米。應盡量避免游泳池面區域有立柱。
4.游泳池長邊兩端不宜直接靠牆,應留有池邊空間,可供上岸休息。池邊應設有躺椅休息區域,以及飲料服務設施。
5.更衣室通向游泳池的通道上應設有洗腳消毒池。
6.公共區域宜設置通道或觀察窗直接通向游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