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圖靈測試是什麼
就是測試計算機是否是智能的!圖靈(Turing)獎」是美國計算機協會(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Machinery)干 1966年設立的,專門獎勵那些對計算機科學研究與推動計算機技術發展有卓越貢獻的傑出科學家。設立的初衷是因為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到20世紀60年代,其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有影響的學科,信息產業亦逐步形成,但在這一產業中卻一直沒有一項類似「諾貝爾」、「普利策」等的獎項來促進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於是「圖靈」獎便應運而生,它被公認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圖 靈」為 何 如 此 幸 運
不少人夢寐以求的國際計算機的最高獎項——圖靈獎,為何它如此幸運,真是說來話長。
阿蘭·圖靈(Alan Turing),1912年6月23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他被認為成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數學家之一,誰也沒有想到他的名字會和計算機產業掛鉤。
20世紀的數學界正在熱烈的討論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昆特.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在那以前,數學家們總認為,一個數學問題雖然要找到答案也許會很困難,但理論上總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一個數學命題,要麼是真的,要麼是假的。而哥德爾的不完全定理指出:在一個稍微復雜一點的的數學公理系統中,總存在那樣的命題,我們既不能證明它是真的,也不能證明它是假的。數學家們大吃一驚,發現以往大家認為絕對嚴密的數學中,原來有令人如此不安的不確定性。每個邏輯學家都在苦苦思索,試圖為陷入了危機的數學找到一條出路,這些邏輯學家包括當時在劍橋的貝特朗.羅素( Bertrand Russell ) 、阿爾弗雷德.懷特海(Alfred Whitehead)、路德維格.維特斯根坦 ( Ludwig Wittgenstein) 等著名的邏輯學家。這時的圖靈正在劍橋求學,他也同樣為此問題陷入了困境。
1936年,圖靈作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科學貢獻,他在其著名的論文《論可計算數在判定問題中的應用(On Computer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ngs -problem)》一文中,以布爾代數[i]為基礎,將邏輯中的任意命題(即可用數學符號)用一種通用的機器來表示和完成,並能按照一定的規則推導出結論。這篇論文被譽為現代計算機原理開山之作,它描述了一種假想的可實現通用計算的機器,後人稱之為「圖靈機」。
這種假想的機器由一個控制器和一個兩端無限長的工作帶組成。工作帶被劃分成一個個大小相同的方格,方格內記載著給定字母表上的符號。控制器帶有讀寫頭並且能在工作帶上按要求左右移動。隨著控制器的移動,其上的讀寫頭可讀出方格上的符號,也能改寫方格上的符號。這種機器能進行多種運算並可用於證明一些著名的定理。這是最早給出的通用計算機的模型。圖靈還從理論上證明了這種假想機的可能性。盡管圖靈機當時還只是一紙空文,但其思想奠定了整個現代計算機發展的理論基礎。
1945年,圖靈被調往英國國家物理研究所工作。他結合自己多年的理論研究和戰時製造密碼破譯機的經驗,起草了一份關於研製自動計算機器(ACE:Automatic Computer Engine )的報告,以期實現他曾提出的通用計算機的設計思想。通過長期研究和深入思考,圖靈預言,總有一天計算機可通過編程獲得能與人類競爭的智能。1950年10月,圖靈發表了題為《 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在計算機科學界引起巨大震撼,為人工智慧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同年,圖靈花費4萬英鎊,用了約800個電子管的ACE樣機研製成功,它的存儲容量比愛尼亞克[ii]大了許多。在公開演示會上,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功能最強的計算機之一。圖靈還設計了著名的「模仿游戲試驗」,後人稱之為「圖靈測試」。該實驗把被提問的一個人和一台計算機分別隔離在兩間屋子,讓提問者用人和計算機都能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問答測試。如果提問者分不清回答者是人還是機器,那就證明計算機已具備人的智能(1993年美國波士頓計算機博物館舉行的著名的「圖靈測試」 [iii]充分驗證了圖靈的預言)。
這讓我想起前幾年IBM公司研製的計算機「深藍」與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進行的那場人機大戰,最終以「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而宣告結束,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圖靈的天才預言。
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iv]生前曾多次謙虛地說:如果不考慮巴貝奇[v]等人早先提出的有關思想,現代計算機的概念當屬於阿蘭·圖靈。馮·諾依曼能把「計算機之父」的桂冠戴在比自己小10歲的圖靈頭上,足見圖靈對計算機科學影響之巨大。
毒 液 浸 透 蘋 果,如 睡 之 死 滲 入 ……
身為一名數學家, 圖靈模型研製計算機的夢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粉碎。當時,德國法西斯正對英倫三島狂轟濫炸,圖靈的祖國危在旦夕,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圖靈前往英國外交部承擔「超級機密」研究工作,即主持對德軍通訊密碼的破譯工作。圖靈便和歷史上著名的布萊奇利公園以及加密電子機械裝置ENIGMA聯系在了一起。
ENIGMA是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Arthur Scherbius)發明的一種加密電子器,它被證明是有史以來最可靠的加密系統之一,二戰期間它開始被德軍大量用於鐵路、企業當中。英國第40局(英國政府負責破譯密碼的間諜機構)開始恐慌,因為出現了大量他們無法破譯的電文。在整整13年裡,英國人和法國人都認為ENIGMA是不可破譯的。針對這一情況,40局新設了它的機構——英國政府代碼及加密學校(GC&CS ,Government Code and Cipher School),總部坐落在白金漢郡的布萊奇利公園。在布萊奇利公園有一大批為破譯ENIGMA作出卓越貢獻的人們,圖靈無疑是他們當中最值得敘述的一個。圖靈發明了綽號為「炸彈」 (Bombes)的解密機器,他被看成一位天才解密分析專家。戰爭結束,布萊奇利公園被關閉,「炸彈」被拆毀,所有戰時有關密碼分析和破譯的檔案資料都被銷毀,直到1967年波蘭出版第一本關於波蘭破譯ENIGMA方面的書,以及1974年溫特伯坦姆寫的《超級機密The Ultra Secret》一書出版,人們才知道圖靈在分析解密方面的貢獻。
1938年迪斯尼公司著名的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上映,圖靈也觀看了這部影片,在後來的日子裡,他的同事常常聽見他哼電影中巫婆王後泡製毒蘋果的台詞:「毒液 浸透蘋果如睡之死滲入……」而圖靈的一生正是在這首歌詞中結束。
圖靈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光,沒有機會看到自己被當作一個解密英雄來尊敬,相反,由於他同性戀的性傾向而倍受折磨。1952年因小偷入室行竊,圖靈向警察報了案,但他卻忘了向警察掩藏他和另一位男士同居的事實,同年他被警方逮捕,以「有傷風化罪」罪名遭到起訴,並被判為有罪。而這期間,他不得不忍受報紙媒體對他案件的公開全面報道。性傾向被公開,私生活曝光於大眾,政府也取消了他情報部門的工作。他的脾氣變的躁怒不安,性格陰沉鬱悒。1954年6月8日,人們在圖靈的寓所發現了他的屍體。他在自己的住處服用沾過氰化物的蘋果而自殺。臨死的前夜,也許圖靈的耳邊還回響著那首歌:「毒液浸透蘋果如睡之死滲入……」
迄今為止,作為計算機界「諾貝爾獎」的圖靈獎已走過了36個春秋。40多點陣圖靈獎得主均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創新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在珍惜自己所獲崇高榮譽的同時,也深切懷念阿蘭·圖靈這位在計算機創新史上永放光芒的先驅。
就是這樣的測試!
㈡ 為什麼說《銀翼殺手》是經典電影
一是主題深刻:
以機器人拷問人類的形式,其實也是人類,導演在拷問造物主的三個終極問題:為什麼造物主給了人類生命卻有期限?也就是人為什麼會死的終極哲學問題。
二是影像世界的構造:
在當時是發明創造級的,在現在科幻世界的構造還是跟銀翼殺手裡面相似的藍色光影。
三是故事也很精巧,水準之作。
科幻在此之前一直主要處理科技問題。早年的大都會試圖處理集體心理,因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但過多的人往往只看到眩目的部分,以為那才是原因。銀翼殺手開創性地講科幻不是科技問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心理問題,就是我們如何與自己的影子或內心對話。
它最核心的場景是問卷的場面,主角後來也解釋了提問/回答環節的機械裝置更多是裝裝樣子。這就是:人,是自己造出來的機器的心理醫師。這一點,直到現在,沒有別的科幻片能夠超越。
此片還有另外一些創造性非常強的點,但上面這一點已經足夠了,是深刻到第三或第四個層次的東西。
㈢ 關於機器人有思想的,有什麼電影
機器管家(這個應該是最符合的) 或者我,機器人 或者終結者
㈣ 為何異形系列總能成為經典
異形系列總能成為經典是必然的,異形系列一直都被視為科幻電影史上的里程碑。首先要歸功於異形系列的風格和拍攝手法,融合多個元素,如科幻片和恐怖片,對於以後恐怖片的發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為之後類型片的發展開創了新的道路。
以上這些融合到了一起就是異形系列的風格,直到現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也是像就教科書一樣的存在,所以總能成為經典。
㈤ 《銀翼殺手》中的圖靈測試的原理,你覺得是什麼
「圖靈測試」,也就是被推崇為計算機之父的偉大科學家艾倫·麥席森·圖靈在1950年提出的「模仿游戲」,一種通過向計算機提問,測試它的反應與人類的相似程度,來判斷計算機是否擁有智能、會否思考的手段,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大量接觸到了圖靈測試的應用,比如每次春運前買火車票時人人抱怨的高難度身份驗證,就是為了證明你是人而不是機器,防止電子刷票搶票的行為。
㈥ 著名的圖靈測試,究竟是什麼鬼
知識點:圖靈測試,是現代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在1950年提出的,想考量的問題是:機器能否思考。
圖靈測試,如果你感覺這個詞比較陌生,我們就先來解釋一下:圖靈測試是測試人(多人)在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問過一些問題後,如果測試人中超過30%的人不能根據答復確認被測試者哪個是人,哪個是機器,那麼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
這個看似無厘頭的測試,是由現代計算機科學之父英國人阿蘭?圖靈在60多年前提出的。1950年,阿蘭·圖靈在那篇名垂青史的論文《計算機械與智力》的開篇說:「我建議大家考慮這個問題:『機器能思考嗎?』」
但是由於我們很難精確地定義思考,所以圖靈提出了他所謂的「模仿游戲」:
一場正常的模仿游戲有ABC三人參與,A是男性,B是女性,兩人坐在房間里;C是房間外的裁判,他的任務是要判斷出這兩人誰是男性誰是女性。男方是帶著任務來的:他要欺騙裁判,讓裁判做出錯誤的判斷。
那麼,圖靈問:「如果一台機器取代了這個游戲里的男方的地位,會發生什麼?這台機器騙過審問者的概率會比人類男女參加時更高嗎?這個問題取代了我們原本的問題:『機器能否思考?』」
這,就是圖靈測試的本體。
在科幻片《銀翼殺手》中,我們看到了圖靈測試的一個具體應用。在電影里用一種情感測試來區分人類與人造人。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網站
微信公眾平台(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