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變電站接地包括哪些
首先要了解:要達到的阻值(按規定是0.5歐),土壤電阻率(很重要),地網設計使用年限(規范中是年),地理位置與防雷擊等級也要了解,當然可用資金情況是最關鍵的。
設計時要考慮的是:變電所內,不同用途和不同電壓的電氣裝置、設施,應使用一個總的接地裝置,接地電阻應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設備接地引下線及地網主幹線滿足3KA接地短路電流的熱穩定要求。變電所接地裝置的型式和布置,考慮保護接地的要求,應降低接觸電位差和跨步電位差,並應符合規范要求。直擊雷的防護,防雷電反擊和感應雷的處理方法。
了解了這些資料,才能決定接地材料的選用,接地材料的數量,地網形式,防腐措施,施工工藝。
比如地質情況限制,你可以考慮是否做深井埋地和水下地網,離子接地體之類的,強腐蝕地方,可以考慮使用非金屬接地體等等。
由於要求很多,建議不要草率的不經理論計算就施工,最好請專業的設計院設計一下,安全生產第一。 接地體與接地體間間距不對,這樣會有屏蔽,接地體材料是否達到使用年限也是個問題,跨步電壓不能。專業設計專業施工。
變電站接地,不能草率的,不負責任的施工,接地做得好與壞跟接地材料的選擇,合理的布劃接地網路,施工工藝都有很大關系,必須認真的研究。
⑵ 求淺談變電所的接地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變電所的接地形式按其用途可分為工作接地、保護接地、防雷接地及防靜電接地四種接地方式。每種接地方式布置是否規范、合理,不僅對站內人身和設備的安全造 成影響,同時也可能對整個電網安全運行帶來危害,因此變電所的接地設計顯得非常重要。筆者從事變電所設計工作多年,認為在變電所接地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個 方面:
一、 工作接地設計方面
變電所的工作接地主要指主變壓器中性點和站用變低壓側中性點的接地。1、對於主變壓器,為防止在有效接地系統中出現孤立不接地系統並產生較高的工頻過電壓的異常運行工況,根據《防止電力生產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中17.7、17.9條規定要求,110kV~220kV變壓器中性點應有兩根與主接地網不同地點連接的接地引下線,主變中性點應加裝間隙並聯氧化鋅避雷器進行保護。且當主變中性點絕緣的沖擊耐受電壓≤185kV時,還應在間隙旁並聯金屬氧 化物避雷器,間隙距離及避雷器參數配合要進行校核。2、變電所站用變通常選用△/yn,d11接線組別的變壓器,為保證站用變低壓出線漏電保護能正確動 作,從而避免設備漏電對人身造成傷害,因此站用變低壓系統的接地系統應結合站用變低壓側出線斷路器漏電保護原理進行選擇,由於目前站用變低壓側出線通常採用帶四極漏電保護的斷路器,即漏電保護動作電流取三相火線和中性線(零)線產生的不平衡電流,為此低壓接地系統中性線和保護線應分開,故站用變低壓接地只可採用TN-S、TT系統。
二、 保護接地方面
保護接地按被保護對象性質可分為一次設備保護接地和二次設備保護接地。一次設備保護接地指變壓器、高壓配電裝置金屬外殼及高壓電力電纜外皮進行接地; 二次設備保護接地指互感器二次繞組、低壓配電、保護、控制屏(櫃、箱)、二次端子箱及低壓配電箱外殼等進行接地。這里應注意的問題:
1、為保證一次設備保護接地的可靠性,對變壓器及高壓配電裝置金屬部分均採用雙接地引下與不同的主網接地點進行連接,對可移動的配電裝置高壓配電櫃門採用25mm2多股軟銅線進行接地。若電抗器置於戶內樓面布置時,為避免沿樓面鋼筋形成電磁環流,對影響范圍內的樓面鋼筋間搭接點應用橡皮隔開。
2、二次設備保護接地除二次裝置金屬外殼需可靠接地外,為避免由於連接在接地網不同接地點間出現的電位差造成保護的誤動作故障發生,所有互感器的二次迴路只能採用一點接地:(1)對於電流互感器的二次迴路一般在配電裝置附近經端子排接地,但對於有幾組電流互感器連接在一起的保護裝置(如母差保護),則應在保護屏上經端子排接地;(2)電壓互感器的二次迴路,則利用控制室的零相小母線的一點接入地網。同理,控制保護屏上的保護接地也應先全部連接後再經一點接入主接地網。
三、 雷電保護接地方面
雷電保護接地指為雷電保護裝置(避雷針、避雷線和避雷器等)向大地泄放雷電流而設的接地。為此變電所構架避雷針(帶)和避雷器不僅應採用雙引下接地方式,並敷設2~3根放射狀水平接地極與主網相連,以達到加強對雷電流的分流作用。
四、 防靜電接地方面
現有微機保護的抗靜電干擾能力較差,外界的干擾可能使微機保護發生誤動,因此變電所防靜電接地設計就顯得猶為重要。防靜電接地目的主要對保護室進行屏蔽處理,並使所有保護裝置的接地處於同一等電位接地網上。實施途徑: (1)在控制室四周牆壁內加裝鋼板網,並連接在一起與地網相連,從而對室內的保護設備進行屏蔽;(2)控制室內地網採用—22*4銅排敷設成網格,各保護屏的專用接地採用25mm2的多股軟銅線與銅網相連,銅網最終以一點主接地網相連。同時為方便繼電保護試驗,往往在控制室牆角預留1-2個銅排接地端子。
⑶ 某工廠變配電所防雷保護與接地裝置設計
1,屋面頂沿四周一圈,屋面中間再來兩根橫的,離面200,中間再來一根直的,回與兩橫交錯部位要焊接,再在答對稱角引兩接地線到地下,與接地網連接,以上可用直徑10MM鍍鋅圓鋼。
2,變壓器室,低壓室內,在所在地面400MM高處用40*4貶鋼焊一圈,所有帶電設備都要與接地圈焊接,變壓器底座至少要有兩個以上接地點連接。
3,接地網,在變配電所四周,離地基不少於3米遠,每五米遠打一接地樁,樁兩米五,打下後頂面要低於地面對300MM,不少於15個樁,都要用40*4鍍鋅連接,焊面不少於3個,如用接地模塊,不得少於10個,模塊頂面要低於地面800MM以上。
4,接地網到變配電所引入點每處不少於二個,配電房要三個
⑷ 弱電設備及線路的接地要求
隨著大量的智能化樓宇的出現,對接地系統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在常用的幾種接地型式中,哪一種能夠適合智能化樓宇?智能化系統的弱電設備及線路的接地要求如何與強電設備及線路的接地統籌考慮?下面一一分析!
1、IT系統
I表示電源端不接地,或經過高阻抗接地。T表示負載側電氣設備外露可導電部分直接接地。IT系統最大的優點是當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故障電流很小,可以不切斷故障線路。為保證人身安全,它要求發生接地故障時發出信號,設備的接觸電壓不大於50V,其動作電流應符合下式要求:
RA·Id≤50V式中:RA―外露可導電部分的接觸電阻(Ω)
Id―相線和外露可導電部分間第一次短路故障電流(A)
為達到此要求,應減少配電系統的對地電容,例如限制設備線路總長度。IT系統的缺點是不宜配出中性線N,並必須補充一些安全措施,不宜用於擁有大量單相設備的智能化大樓的低壓配電系統。但智能化系統重要的主機房設備和各層終端設備設置防雷擊、防干擾隔離變壓器後可採用IT系統供電。
2、TT系統
第一個符號T表示電源端有一點直接接地;第二個符號T表示電氣裝置外露可導電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點在電氣上獨立於電源端的接地點。
(1)TT系統的特點是中性線N與保護接地線PE無電氣連接,即中性點接地與PE線接地是分開的。該系統在正常運行時,當三相負荷不平衡時,在中性線N帶電情況下,PE線不會帶電。
(2)當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帶電(相線碰殼或設備絕緣損壞而漏電)時,接地故障保護的動作特性應符合下式要求:RA·Ia≤50V式中:
RA―外露可導電部分的接地電阻和PE線電阻(Ω)
Ia―保證保護電器切斷故障迴路的動作電流(A)
由於接地故障電流的大小受電源端的接地電阻和設備外殼的接地電阻之和的限制,一般情況下其電流較小,不能啟動低壓斷路器跳閘或熔斷器熔斷,將造成漏電設備的外殼對地電壓高於安全電壓,故應採用漏電保護器保護。
(3)TT接地型式的適用范圍
適用於以低壓供電遠離變電所的建築物,對接地要求高的精密電子設備以及要防火防爆的場所。
3、TN-C系統
TN-C系統是用中性線(N)兼作接地保護線(PE),稱作保護中性線,通稱PEN線。
(1)TN系統的接地故障保護的動作特性應符合下式要求:ZS·Ia≤U0式中:ZS―接地故障迴路阻抗(Ω)
Ia―保證保護電器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動切斷故障迴路的電流(A)
UO―相線對地標稱電壓(V)
ZS包括變壓器阻抗和自變壓器至接地故障處相線與PE(PEN)線的阻抗。因TN系統的接地故障電流大,使故障線路的保護裝置迅速動作,切斷故障迴路電源達到保護目的。
(2)由於三相負載不平衡,PEN線上有不平衡電流,對地有電壓,所以與PEN線所連接的電氣設備金屬外殼有一定的電壓。
(3)如果PEN斷線,則設備外殼帶電。
(4)如果電源的相線碰地,則設備的外殼電位升高,使PEN線上的危險電位蔓延。
(5)TN-C系統干線上不能使用漏電保護器。
(6)TN-C系統雖對接地故障靈敏度高,線路簡單經濟,但在智能化大樓內,有大量的照明、計算機、消防等設備,其中單相負荷所佔比重較大,難以實現三相負荷平衡,PEN線的不平衡電流加上線路中存在著的由於熒光燈、晶閘管(可控硅)等設備引起的高次諧波電流,在非故障情況下,會在中PEN線上疊加,使PEN線電壓波動,不但會使設備外殼(與PEN線連接)帶電,對人身造成不安全,而且也無法取到一個合適的電位基準點,精密電子設備無法准確可靠運行。因此TN-C接地系統不能作為智能化建築的接地系統。
4、TN-C-S系統
TN-C-S系統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TN-C系統,第二部分是TN-S系統,分界面在PEN線與PE線的連接點。該系統一般用在建築物的配電由公共變電所引來的場所,進戶之前為TN-C系統,在進戶配電箱處做PEN線的重復接地,配電箱饋出線將N線與PE線分開至設備,並不再有電氣連接。當三相電力變壓器工作接地情況良好、三相負載比較平衡時,同時只要我們採取等電位連接,使電子設備共同獲得一個等電位基準點,那麼TN-C-S系統可以作為智能型建築物低壓配電系統的一種接地型式。
5.TN-S系統
TN-S系統是把中性線N和保護接地線PE嚴格分開的低壓配電系統。通常建築物內設有獨立變配電所時採用該系統。
(1)TN-S系統的接地故障保護特性見3.1。
(2)中性線N與保護接地線PE除在變壓器中性點處共同接地外,兩線不再有任何的電氣連接。系統正常運行時,PE線上沒有電流,只是N線上有不平衡電流。
3)PE線不許斷線,對地沒有電壓,所以電氣設備金屬外殼是接在PE線上安全可靠。
(4)TN-S系統的適用范圍
TN-S系統安全可靠,適用於工業與民用建築等低壓配電系統。智能化樓宇除計算機等主要電子設備有特殊的要求時,一般都採用這種接地系統。
6、智能化樓宇的電氣接地措施
(1)防雷接地
為把雷電流迅速導入大地,以防止雷害為目的的接地叫作防雷接地。智能化樓宇內有建築電氣設備和大量的電子設備與布線系統,如通信自動化系統、 辦公自動化 系統、火災報警及消防聯動控制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安全防範系統、綜合布線系統、閉路電視系統、車庫管理系統等。從已建成的大樓看,大樓的各層頂板,底板,側牆,吊頂內幾乎被各種布線布滿。其中電子設備及布線系統一般均屬於耐壓等級低,防干擾要求高,最怕受到雷擊的部分。不管是直擊、串擊、反擊雷、雷電感應及雷電波侵入都會使電子設備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或嚴重干擾。
(2)工作接地
將變壓器中性點直接與大地作金屬連接,稱為工作接地,接地的中性線(N線)必須用銅芯絕緣線,不能與其它接地線混接,也不能與PE線連接。
(3)安全保護接地
安全保護接地就是將電氣設備不帶電的金屬部分與接地體之間作良好的金屬連接。即將大樓內的電氣設備以及設備附近的金屬構件、金屬管等用PE線連接起來,但嚴禁將PE線與N線連接。這些措施不僅是保障智能建築電氣系統安全、有效運行的措施,也是保障非智能建築內設備及人身安全的必要手段。
(4)屏蔽接地與防靜電接地
電磁屏蔽及其正確接地是電子設備防止電磁干擾的最佳保護方法。可將設備外殼與PE線連接;穿導線或電纜的金屬管、電纜的金屬外皮和屏蔽層的一端或兩端與PE線可靠連接;重要電子設備室的牆、頂板、地板的鋼筋網及金屬門窗也應多點與PE線可靠連接。
防靜電干擾也很重要。防靜電接地要求在潔靜乾燥環境中,所有設備外殼、金屬管及室內(包括地坪)設施必須均與PE線多點可靠連接。
(5)共用接地系統
智能化樓宇的建築物防雷接地、電氣設備(含電子設備)的接地、屏蔽接地及防靜電接地應採用一個總的共用接地裝置。共用接地裝置優先採用大樓的鋼筋混凝土內的鋼筋、金屬物件及管道等自然接地體。其接地電阻應≤1Ω。若達不到要求,可增加人工接地體或採用化學降阻法,使接地電阻≤1Ω。
(6)等電位連接
等電位連接是防止人身遭受電擊、發生電氣火災及電子設備抗電磁干擾的主要措施。將建築物的各種設備金屬外殼、金屬管、電纜支架、金屬線槽、電纜金屬外皮、建築物的鋼筋網等金屬體,就近與共用接地裝置可靠連接。
1)強、弱電系統分別設置各自的等電位接地端子板,分別通過接地干線或接地母排與共用接地裝置連接。
2)各電氣設備應採用單獨的PE線與等電位端子板連接,不得將幾個設備用接地線串聯接地。
3)等電位接地端子板與接地干線或共用接地裝置的連接點,至少應有兩點,並在不同位置。
4)各等電位接地端子板應設置在便於安裝和檢查以及接近各種引入線的位置,避免裝設在潮濕或有腐蝕性氣體及易受機械損傷的地方。等電位接地端子板的連接點應具有牢固的機械強度和良好的電氣連續性。
5)從建築物外引入建築物內的各種金屬管、金屬線槽、電纜金屬外皮等,應在引入處與共用接地裝置進行等電位連接,或與強電系統等電位接地端子板連接。
7.結束語
綜上所述,智能化系統設備的供配電和接地應做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智能化樓宇接地設計應首先採用TN-S系統,為了保證人身和設備安全及系統的正常運行,應設置電氣、電子設備的防雷接地、工作接地、安全保護接地、屏蔽接地與防靜電接地,各種接地應採用共用接地裝置和等電位連接。
智能化系統設備的供配電和接地應做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智能化樓宇接地設計應首先採用TN-S系統,為了保證人身和設備安全及系統的正常運行,應設置電氣、電子設備的防雷接地、工作接地、安全保護接地、屏蔽接地與防靜電接地,各種接地應採用共用接地裝置和等電位連接。
⑸ 接地裝置是怎樣設置的有什麼具體要求(一)
接地裝置的設置及要求:
1、一般要求
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接地體,節約投資,如果實地測量的自然接地體電阻已滿足接地電阻值的要求而且又滿足熱穩定條件時,不必再裝設人工接地裝置,否則應裝設人工接地裝置作為補充。
人工接地裝置的布置應使接地裝置附近的電位分布盡量均勻,以降低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保證人身安全。
2、自然接地體的利用
建築物的鋼結構和鋼筋、行車的鋼軌、埋地的金屬管道(可燃液體和可燃可爆氣體的管道除外)以及敷設於地下而數量不少於兩根的電纜金屬外皮等,均可作為自然接地體。變配電所可利用它的建築物鋼筋混凝土基礎作為自然接地體。利用自然接地體時,一定要保證電氣連接良好。
3、人工接地體的裝設
人工接地體有垂直埋設和水平埋設兩種基本結構型式。
常用的垂直接地體為直徑50mm、長2.5m的鋼管或L50×5的角鋼,為了減少外界溫度變化對流散電阻的影響,埋入地下的垂直接地體上端距地面不應小於0.7m。
對於敷設在腐蝕性較強的場所的接地裝置,應根據腐蝕的性質,採用熱鍍錫、熱鍍鋅等防腐蝕措施,或適當加大截面。
當多根接地體相互靠近時,入地電流的流散相互排擠,這種影響稱為屏蔽效應。這使接地裝置的利用率下降,所以垂直接地體的間距不宜小於5m,水平接地體的間距也不宜小於5m。
接地網的布置,應盡量使地面的電位分布均勻,以減小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人工接地網外緣應閉合,外緣各角應作成圓弧形。35~110kV/6~10kV變電所的接地網內應敷設水平均壓帶。為了減小建築物的接觸電壓,接地體與建築物的基礎間應保持不小於1.5m的水平距離,一般取2~3m。
⑹ 110/35/10KV降壓變電所電氣部分設計
估了一下,用兩台40MVA的主變
110內橋,35、10單母分段
⑺ 對10kV變電所的接地有哪些要求
對10kV及以下變電所抄,若利用建築物基礎做接地體,其接地電阻能滿足規定值時,可不另設人工接地體。
在條件特別惡劣的場所,最大接觸電勢和最大跨步電勢值宜適當降低。
當接地裝置的最大接觸電勢和最大跨步電勢較大時,可考慮敷設高電阻率路面結構層或深埋接地裝置,以降低人體接觸電勢和跨步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