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鐵生銹實驗裝置改進

鐵生銹實驗裝置改進

發布時間:2022-10-31 12:12:23

Ⅰ 在探究鐵生銹的實驗中,為了證明鐵生銹有氧氣參與反應,小明改進了教材的裝置(導管中有水)如下,試回答

(1)隔絕了空氣能夠更充分的得出鐵生銹確實與氧氣有關;
(2)能夠作為乾燥解答固體常見的為氯化鈣和氫氧化鈉;
(3)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鹽酸是氯化氫的水溶液,所以溫度升高會使氯化氫揮發出來,而使鹽酸的酸性降低;
(4)鐵釘生銹要消耗氧氣,由於氧氣的減少而使I試管內壓強減小,II試管內的水被吸入I試管;
故答案為:
(1)證明鐵生銹確實有氧氣參加;
(2)氯化鈣(或固體氫氧化鈉);
(3)溫度升高,氧氣的溶解度減小;加熱鹽酸時揮發出氯化氫,鹽酸的酸性降低;
(4)鐵釘生銹消耗氧氣,使I試管內壓強減小,II試管內的水被吸入I試管.

Ⅱ 鐵一周養鋒老師

鐵在與水和氧氣並存時易生銹,故會觀察到蘸水一端的鐵絲在通入氧氣後會生銹,故填:蘸水一端的鐵絲在通入氧氣後會生銹;水和氧氣.

Ⅲ 鐵定生銹試驗

1實驗用品

鐵架台、硬質玻璃管(標上五等份刻度線)、單孔橡皮塞、導管、乳膠管、止水夾、鐵架台(含鐵夾)、燒杯、鐵絲網、紅墨水、食鹽水等。

2方法步驟

(1)如圖1所示,用鐵夾把硬質玻璃管固定在鐵架台上,把事先經過除銹並在清水中漂洗干凈的鐵絲網放入硬質玻璃管中,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先塞緊下端,用止水夾夾住下端乳膠管,並從上端向硬質玻璃管中注滿食鹽水,再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上端,並用止水夾夾住上端乳膠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圖1快速鐵生銹實驗裝置

(2)實驗時,只需要打開兩端止水夾,排凈其中的食鹽水後,再夾住上端的止水夾,然後把硬質玻璃管下端導管插入燒杯中紅墨水液面以下。大約5min左右就可以看到紅墨水開始緩慢上升,40min左右就能明

顯地觀察到鐵絲網表面有鐵銹生成,燒杯中的紅墨水進入硬質玻璃管大約1/5處,效果非常明顯。

3實驗改進後的優點

(1)便於觀察實驗現象,鐵生銹時間短,現象明顯。一節課時間即可明顯觀察到鐵生銹現象和紅墨水緩慢上升情況,大大增強了實驗的趣味性。

(2)操作簡單,學生可以充分參與。有利於激發並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3)該實驗可同時證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具有啟發性。

(4)裝置注滿食鹽水保存,可以多個班級重復使用。

4注意事項

(1)食鹽水濃度以飽和或接近飽和的食鹽水為宜,濃度太小影響鐵生銹的時間。

(2)採用酸洗方法除銹。用稀鹽酸浸泡除去鐵絲網表面的鐵銹,再用清水洗凈,根據玻璃管大小裁剪鐵絲網,以繞成圓筒狀正好放入玻璃管為宜。

(3)注意裝置的氣密性,如果裝置漏氣,則水面不能上升。

Ⅳ 在研究「鐵生銹的條件」的實驗中,某興趣小組對實驗進行了創新設計,請把實驗報告補充完整.鐵生銹條件的

【實驗結論】鐵在有水和氧氣並存時易生銹,故填:氧氣和水蒸氣;
【實驗思考】(1)鐵絲足量,時間足夠長,則空氣中的氧氣全部被消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占

1
5
,故填:
1
5

(2)導致試管內的壓強減小,液面會上升,消耗氧氣的體積不同,則液面上升的程度不同,故填:試管內液面上升;
(3)鋁在空氣中能與氧氣反應生成緻密的氧化鋁保護膜,阻止裡面的鋁進一步被氧化,故填:易生成一層緻密的氧化物保護膜,阻止鋁不再被氧化
(4)為了保護金屬資源,可以對廢舊金屬加以回收利用,故填:回收利用.

Ⅳ 探究鐵釘生銹的實驗

有葯品就用,沒就用醋啊,洗衣粉啊什麼的代替

由於鐵釘的銹蝕實驗需要的時間較長(大約一周左右),所以教師應合理安排時間,使學生充分做好預習和討論工作。
可參考以下思路進行實驗方案設計,也可以設計別的方案。

將五根潔凈無銹的鐵釘分別放入五支試管中。

1�在第一支試管中加入經煮沸後迅速冷卻的蒸餾水,使蒸餾水浸沒鐵釘,然後加入適量植物油以隔絕空氣,使鐵釘只與水接觸,不與空氣接觸;

2�在第二支試管中放入棉花和乾燥劑CaCl2,並塞上塞子,使鐵釘只與空氣接觸,不與水接觸;

3�在第三支試管中加入蒸餾水至浸沒1/2的鐵釘,使鐵釘既與水接觸,又與空氣接觸;

4�在第四支試管中加入NaCl溶液(鹽水)至浸沒1/2的鐵釘,使鐵釘既與NaCl溶液接觸,又與空氣接觸;

5�在第五支試管中加入CH3COOH溶液至浸沒1/2的鐵釘,使鐵釘既與CH3COOH溶液接觸,又與空氣接觸。

觀察以上試管的反應現象,可以得出鐵釘與空氣、水同時接觸才會發生銹蝕;與NaCl溶液、CH3COOH溶液等電解質溶液接觸會加速鐵釘的銹蝕等結論。

Ⅵ 教材中探究鐵生銹條件的實驗所需時間過長,為此,某興趣小組設計了改進實驗(其中夾持固定裝置已略去),

(1)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氣和水,二氧化錳起催化作用,
故答案:固體表面有氣泡產生;催化作用.
(2)濃硫酸具有吸水性,
故答案:乾燥氣體;
(3)鐵在有水和氧氣並存時易生銹,C中鐵製品只與氧氣沒與水接觸,E裝置中的鐵製品只與水接觸和極少量的氧氣接觸,只有D中的鐵製品同時和水、氧氣接觸生銹最快,
故答案:氧氣和水;氧氣的濃度大
(4)防銹的方法就是使鐵與水或氧氣隔絕,
故答案:刷漆、塗油等.

Ⅶ 設計鐵生銹的實驗. 假設: 實驗材料: 試驗方法: 現象: 結論:

實驗器材及葯品:汽水瓶4個,酒瓶塞2個,電吹風1個、純凈水、食鹽
實驗步驟:
1.將4個汽水瓶分別編號為A、B、C、D.
2.用電吹風將A瓶內吹乾後迅速放入一枚鐵釘,並立即用酒瓶塞將瓶口塞住.將蠟燭融化後封住瓶口的縫隙,使其與外部的空氣無法接觸.
3.在B瓶內裝入一滿瓶煮沸後的純凈水,使純凈水將鐵釘完全沒沒.再用酒瓶塞將瓶口塞住,並用相用的方法用蠟燭將瓶口的縫隙封住.
4.在C瓶內裝入少量純凈水,使鐵釘一部分在水裡,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氣中,但不封口,使其與外部空氣接觸.
5.在D瓶中加入少量的純凈水並加入少量食鹽,將鐵釘一部分浸泡在鹽水中,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氣中,也不封口,使其與外部空氣接觸.
6.將4個試驗瓶放在家中觀察一周(每天觀察一次)
分析與結論:
A、B瓶不生銹,說明只有水或者只有氧氣,鐵都不生銹;C瓶既有水也有氧氣,但沒有鹽,而鐵生銹,說明鐵生銹的必要條件只是水和氧氣;對比D瓶,其鐵生銹的速度比C瓶快,說明鹽在鐵生銹的過程中起到加速生銹的作用.因此,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l.鐵生銹的必要條件是氧氣、水同時存在.
2.在有鹽的情況下,生銹的程度會加深、速度會加快.
心得體會:
根據以上結論,我們便可以解釋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在潮濕的地方的鐵器比乾燥的地方的鐵器更容易生銹是因為在潮濕的地方的鐵器比乾燥的地方的鐵器更容易與水接觸;而塗了油漆的鐵製品不容易生銹則是因為油漆起到了隔絕空氣中和水的作用.而如果要減少鐵的生銹,則可以從實驗的結論出發,任意切斷生銹條件中的一個便可.如把鐵上面塗上油漆,便切斷了鐵和空氣的接觸.而把一些鐵製品如菜刀等用完後擦乾並放在乾燥的地方,則可以切斷鐵和水的接觸,從而防止鐵製品生銹.
根據實驗結論,我們便猜想海南島的鐵應該比吐魯番的鐵更容易生銹.而經過我們的調查,事實的確如此.同時我們發現,由於生銹而報廢的鐵的數量竟然佔全世界鐵的產量的四分之一!這是一個十分觸目驚心的數字.地球的資源正日益緊張,鐵的含量也正在直線減少.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我們不再採取措施,減少鐵製品的使用量和報廢量的話,我們的子孫後代很可能只能在化學書上看到鐵這種曾經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金屬了.所以我們應當呼籲全社會攜起手來,從我做起,保護和利用好鐵資源.同時根據鐵生銹的條件採取適當的措施,如給鐵製品塗上油漆,鍍上錫或鋅,或加入鎳和鉻製成不銹鋼從而防止鐵製品生銹.相信如果我們一起努力,地球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崔老師在講鐵生銹時,為了提示鐵生銹的原因,首先啟發學生思考鐵生銹的各種情況.如放在潮濕的鐵會生銹,而乾燥的鐵器則不生銹;塗了油漆的鐵器不生銹,而在一般情況下的鐵器放在空與中則生銹等.再經過引導,啟發學生提出下述三個假說:⑴鐵器生銹是因為和空氣接觸,鐵和空氣中的氧化合;⑵生銹是因為水分了的存生,水和鐵起了化學變化;⑶生銹是水和空氣共同作用的結果.然後引導學生推論:如果第一個假說正確,則在乾燥的情況下鐵在空氣中就能生鐵;如果第二個假說正確,則鐵在水中並和空氣隔絕就能生銹;如果第三個假說正確,則必須在既有空氣又有水份的條件下鐵才能生銹.

Ⅷ 為探究鐵生銹的條件,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分別進行了如下兩個實驗:實驗一:利用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在

(1)①可以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混合製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

二氧化專錳
.

Ⅸ 下面是對鐵的銹蝕條件的探究。因通常實驗中鐵生銹所需要時間較長,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改進實驗。

(1)C導管口有氣泡冒出
(2)產生大量氣泡催化作用
(3)水氧氣的濃度

與鐵生銹實驗裝置改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液壓保安裝置 瀏覽:272
如何通過qq查詢設備 瀏覽:92
大眾低配儀表盤怎麼顯示油耗 瀏覽:137
什麼等機械在自行車上能找到 瀏覽:716
惠州五金製品企業黃頁 瀏覽:956
中山市小欖頭燈鋁圈帶牙五金製品廠 瀏覽:671
鑄造用不銹鋼用什麼料 瀏覽:307
傳送帶設備哪個好 瀏覽:319
機械裝置可以用什麼清洗 瀏覽:74
鐵路車號自動識別裝置的價格 瀏覽:523
手機k歌要哪些器材 瀏覽:689
南方軸承質量怎麼樣 瀏覽:152
幼兒為什麼機械記憶占優勢 瀏覽:634
新裝的暖氣前兩組熱怎麼調節閥門 瀏覽:169
新奇駿後工具箱軟 瀏覽:65
燒結機柔性傳動裝置 瀏覽:277
製冷機溫度低怎麼處理 瀏覽:643
機械液壓助力如何保養 瀏覽:717
軸承如何確定自由端與固定端 瀏覽:617
機械位移光電測量裝置的設計 瀏覽:959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