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銀鏡反應實驗裝置

銀鏡反應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10-30 13:47:51

㈠ 高中化學實驗2——銀鏡反應

一,實驗儀器

燒杯,石棉網,三腳架,試管,膠頭滴管

二,實驗葯品

硝酸銀溶液,稀氨水,10%葡萄糖溶液

三,實驗裝置

四,實驗原理

五,實驗步驟和現象

1,取一支試管,加入少量硝酸銀溶液,再逐滴加入稀氨水。產生沉澱。

2,繼續滴加稀氨水,至沉澱恰好溶解。

3,加入少量葡萄糖溶液。

4,將試管放在水浴中加熱。一段時間後,試管壁出現銀鏡現象。

五,實驗注意事項

1,銀氨溶液,配製時是向硝酸銀溶液中滴加氨水,開始會生成AgOH白色沉澱(不穩定會分解生成Ag2O的褐色沉澱),繼續滴加氨水直到沉澱恰好溶解。

2,水浴加熱,受熱均勻,使生成的單質銀能均勻覆蓋在試管內壁。

3,反應結束後的試管,需要用稀硝酸洗滌。

㈡ 鑒別醛和酮有哪些化學方法

可以用銀氨溶液或者氫氧化銅來鑒別酮和醛。

1、銀鏡反應

銀氨絡合物(氨銀配合物,又稱托倫試劑)可以被醛類化合物還原為銀,而醛被氧化為相應的羧酸根離子,生成的銀附著在容器壁上光亮如鏡。因此,在樣品溶液中加入銀氨絡合物,生成銀鏡的即為醛,不生成的為酮。

2、氫氧化銅鑒別法

醛類可以與新制氫氧化銅(斐林試劑、班氏試劑、本尼迪特試劑)反應,出現磚紅色沉澱,而酮不會發生此現象。

(2)銀鏡反應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醛、酮的化學性質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由於酮中的羰基與兩個烴基相連,而醛中的羰基與一個烴基及一個氫原子相連,這種結構上的差異,使它們化學性質也有一定的差異。總的來說,醛比酮活潑,有些醛能進行的反應,酮卻不能進行。

醛的羰基碳原子上連有氫原子,因此容易被氧化,不僅強氧化劑,即使氧化劑也可以使它氧化。醛氧化時生成同碳數的羧酸。酮則不易被氧化。 一些弱氧化劑只能使醛氧化而不能使酮氧化,說明醛具有還原性而酮一般沒有還原性。因此,可以利用弱氧化劑來區別醛和酮。

㈢ 為驗證甲酸中是否含有醛基,進行如下實驗:(1)在甲酸進行銀鏡反應前,必須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______,

(1)甲酸分子中既含有醛基,又含有羧基,醛基能與銀氨溶液發生銀鏡反應,但由於甲酸的酸性很強,如果直接加入到弱鹼性的銀氨溶液中,銀氨絡離子被破壞,實驗很難成功,欲做銀鏡反應,先將甲酸中和成甲酸鹽,故先用試劑NaOH或Na2CO3
故答案為:NaOH(Na2CO3)溶液;反應必須在鹼性條件下發生;
(2)銀鏡反應,通常做法為實驗前應先將試管用氫氧化鈉溶液洗滌,再依次用自來水、蒸餾水沖洗,這樣,試管內壁潔凈,無污物,可使銀析出得均勻,附著得牢固;實驗過程中:銀氨溶液現配現用,稀氨水逐滴加入AgNO3溶液中,最初產生的白色沉澱後沉澱溶於氨水中,白色沉澱恰好消失為止,然後向配製好的銀氨溶液中加3滴醛;反應過程中水浴加熱,切不可以振盪;
故答案為:BCDE;
(3)三頸瓶中的蒸汽在A中上升,在長導管A中蒸汽與空氣進行熱交換,使較熱氣體冷卻為液體,又流回三頸瓶中,長導管A起到冷凝、迴流的作用;
故答案為:冷凝迴流;
(4)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應,-COOH 脫-OH,-OH脫-H,脫去部分結合成水,再把酸和醇剩下的部分相連為乙酸乙酯,此反應為可逆反應,條件為濃硫酸加熱;
故答案為:CH3COOH+CH3CH2OH

濃硫酸
.

㈣ 有文獻記載:在強鹼性條件下,加熱銀氨溶液可能析出銀鏡.某同學進行如下驗證和對比實驗. 裝置 實驗

(1)向硝酸銀溶液中滴入氨水至生成的沉澱恰好溶解得到銀氨溶液,配製銀氨溶液所需的葯品是AgNO3溶液和濃氨水;
故答案為:AgNO3溶液和濃氨水;
(2)①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NH3,產生的現象是試紙變藍;
故答案為:試紙變藍;
②在NaOH存在下,加熱促進NH3?H2O分解,逸出NH3,促使平衡Ag(NH32++2H2O?Ag++2NH3?H2O正向移動,c(Ag+)增大,陰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銀,AgOH不穩定,極易分解為黑色Ag2O
故答案為:在NaOH存在下,加熱促進NH3?H2O分解,逸出NH3,促使平衡Ag(NH32++2H2O?Ag++2NH3?H2O正向移動,c(Ag+)增大,Ag+與OH-反應立即轉化為Ag2O:2OH-+2Ag+=Ag2O+H2O;
(3)該同學對產生銀鏡的原因提出瑕設:可能是NaOH還原Ag2O,可以向AgNO3溶液中加入過量氫氧化鈉溶液,不出現銀鏡現象證明不是氫氧化鈉的還原作用;
故答案為:過量NaOH溶液;
(4)生石灰和濃氨水製取NH3的裝置簡圖依據用分液漏斗把濃氨水滴入盛生石灰固體的燒瓶或錐形瓶中,氧化鈣與水反應放熱促進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氣,裝置為:


(5)①氧化銀溶解於氨水中生成銀氨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Ag2O+4 NH3?H2O=2Ag(NH32OH+3H2O;
故答案為:Ag2O+4 NH3?H2O=2Ag(NH32OH+3H2O;
②Ag(NH32OH也參與了NH3還原Ag2O的反應,試管內壁出現銀鏡現象;
故答案為:與溶液接觸的試管壁上析出銀鏡;
(6)濃硝酸洗試管和銀反應生成硝酸銀、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NO3(濃)+Ag═AgNO3+2NO2↑+H2O;
故答案為:2HNO3(濃)+Ag═AgNO3+2NO2↑+H2O;

㈤ 銀鏡反應是檢驗醛基的重要反應,教材對該實驗的操作條件只是粗略的描述.某同學進行如下研究:(1)在干

(1)銀氨溶液的制備:稀氨水逐滴加入AgNO3溶液中,最初產生的白色沉澱後沉澱溶於氨水中,白色沉澱恰好消失為止,
故答案為:AgNO3溶液;逐滴加入稀氨水,直到最初產生的白色沉澱消失為止;
(2)此實驗為對比實驗,其它條件一致,乙醛溶液的用量不一樣,生成銀鏡的質量不同.故實驗的目的是:探究銀鏡反應實驗中,乙醛溶液的濃度與現象的關系,
故答案為:探究銀鏡反應實驗中,乙醛溶液的濃度與現象的關系;
(3)銀鏡反應的方程式書寫,配平:1mol-CHO和2molAg(NH32OH反應,反應的方程式為CH3CHO+2[Ag(NH32]OH

水浴

㈥ 醛基的鑒別的具體步驟 1實驗目的要求 2儀器裝置 3實驗原理 4實驗步驟 5實驗記錄 謝謝~啦要具體一點啊

醛基:鑒別方法有銀鏡實驗和菲林實驗。菲林實驗比較麻煩,成功率不太高,我說說版銀鏡實驗。權
實驗儀器:試管
步驟:1.制備銀氨溶液:在潔凈的試管里加入1mL2%的硝酸銀溶液,然後一邊搖動試管,一邊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只最初產生的沉澱恰好溶解為止(這是得到的溶液叫銀氨溶液).
2.銀銀鏡反應:在滴入3滴乙醛,振盪後把試管放在熱水中溫熱。不久可以看到,試管內壁上附著一層光亮如鏡的金屬銀。
原理:在這個反應里,硝酸銀與氨水生成的銀氨溶液中含有氫氧化二氨合銀,這是一種弱氧化劑,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乙酸又與氨反應生成乙酸氨,而銀離子被還原成金屬銀。還原生成的銀附著在試管壁上,形成銀鏡,這個反應叫銀鏡反應。
CH3CHO+2Ag(NH3)2+ 2OH-→CH3COONH4+2Ag↓+3NH3+H2O
原理是銀氨溶液的弱氧化性。 實驗中的乙醛可以換成其他有醛基的物質。
你要的目的和記錄就沒了,畢竟這實驗是我五六年前做的 。如果硬要填的話,目的就填鑒別醛基,實驗記錄可以吧上面步驟里的現象填上

㈦ 某化學小組探究液體有機物樣品A(C3H8O2)的結構,進行如下實驗.實驗一:用如圖實驗裝置,通過Na與A反應

實驗Ⅰ:(1)有機物樣品A(C3H8O2)從分液漏斗加入,檢驗裝置甲的氣密性的方法為:用止水夾夾住甲、乙間的橡皮管,再從分液漏斗里加水,一段時間後分液漏斗中的水不在滴入燒瓶,表明氣密性好,
故答案為:分液漏斗;用止水夾夾住甲、乙間的橡皮管,再從分液漏斗里加水,一段時間後分液漏斗中的水不在滴入燒瓶,表明氣密性好;
(2)實驗前預先將小塊鈉在二甲苯中熔化成若干個小球,可以增大鈉與有機物A的接觸面積,保證反應從充分,
故答案為:增大鈉與有機物A的接觸面積,保證反應從充分;
(3)①分析表中數據可知,第Ⅲ組數據生成的氣體體積偏小,數據無效,應該舍棄;若廣口瓶中水不足(或者裝置漏氣或鈉不足)能導致氫氣的體積減小,
故答案為:Ⅲ;可能廣口瓶中水不足,或者裝置漏氣或鈉不足;
②7.6g有機物樣品A(C3H8O2)的物質的量為:

7.6g
76g?mol?1
=0.1mol,
根據關系式:2-OH~H2,羥基的物質的量n(OH)=2n(H2)=2×
2.24L
22.4L?mol?1
=0.2mol,
n(C3H8O2):n(OH)=0.1mol:0.2mol=1:2,
所以有機物A中羥基個數為:2;
故答案為:2;
實驗Ⅱ:(1)步驟②中小心滴加蒸餾水的目的是洗滌附著在銀上的可溶物,減小誤差,使測量結果准確,
故答案為:洗滌附著在銀上的可溶物,使測量結果准確;
(2)
質量差m2-m1=43.2g為生成的銀的質量,7.30mL A的物質的量是0.1mol,
根據銀鏡反應醛基與銀的關系式為:-CHO~2Ag,
醛基的物質的量為:n(CHO)=0.5×n(Ag)=0.5×
43.2g
108g?mol?1
=0.2mol,說明A被氧化生成的B中含有2個醛基,
所以A分子的結構簡式為:CH2OH-CH2-CH2OH,
故答案為:CH2OH-CH2-CH2OH.

㈧ 銅和銀與 濃硝酸的反應

補充:稀和濃的硝酸都可以氧化銀!
實驗室就經常用稀硝酸洗滌試管中殘留的銀(如銀鏡反應後)。

3Ag + 4HNO3 = 3Ag(NO3)2 + NO↑ + 2H2O

其實硝酸可以氧化除了鉑系元素、鈦、金等極不活潑的金屬外都可以氧化。

相信我,沒錯的!
答:銅逐漸溶解,有氣泡生成,產生的氣體能使紫色石蕊變紅或品紅溶液褪色.溶液冷卻後稀釋呈藍色.

說明:實際銅與濃硫酸反應現象非常復雜,至今學術界仍在討論.對於中學生來說,掌握上面敘述就完全可以了.如果感興趣,可以閱讀下面內容(警告:對高考來說全無用處!!!)

銅與濃硫酸反應實驗現象的探究與分析

[摘要]銅與濃硫酸共熱反應因兩者的量不同,反應時的最終現象不同。若濃硫酸過量時,主要現象有:銅表面先變黑,形成黑色濁液,隨後又變成白色濁液。銅全部反應完後,靜置,灰白色物質沉於管底,所得溶液呈淡藍色,冷卻至室溫呈無色。反應中還伴有白色煙霧,並有淡黃色物質冷凝在管壁。若銅過量,最終得灰白色固體物質。由此說明銅與濃硫酸共熱的反應是很復雜的,且反應後所得溶液顏色隨溫度變化而變化。

[關鍵詞] 銅 濃硫酸 共熱反應 現象 原因

高一新教材P131頁關於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實驗敘述是這樣的:「實驗表明,濃硫酸與銅在加熱時能發生反應,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或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氣體,反應後生成物的水溶液顯藍色。說明銅與濃硫酸反應時被氧化為Cu2+」。
然而該實驗的現象並非這么簡單,且實驗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濃硫酸過量。用下列「實驗裝置圖1」(固定儀器和加熱酒精燈均未畫出)來完成此實驗。其實驗現象有(按實驗進程):銅與冷的濃硫酸不發生反應,加熱時隨濃硫酸溫度升高銅絲(或銅片)表面變黑,產生氣泡,細小黑色顆粒狀物質從銅絲(或銅片)表面進入濃硫酸中,形成黑色的懸濁液。隨著加熱溫度繼續升高(至沸騰),黑色顆粒狀物質與濃硫酸反應,轉變成細小灰白色的顆粒狀物質,隨濃硫酸一起翻滾。在此過程中試管里還產生了大量的白色煙霧,起初部分煙霧在試管上部內壁冷凝析出淡黃色固體物質。在持續加熱濃硫酸(沸騰)時,淡黃色固體物質又慢慢消失了。此間導氣管導出的氣體分別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使品紅溶液和KMnO4溶液褪色。當銅全部反應後,停止加熱靜置時,試管內的煙霧也隨之慢慢消失了,試管中的液體呈淺藍色,管底沉積的固體物質呈灰白色。繼續冷卻試管時,溶液顏色慢慢變淺,至室溫時幾乎無色。將此無色溶液注入盛有少量水的試管中,所得溶液變為淺藍色。再向殘留有灰白色固體的試管中滴加少量蒸餾水時,所得溶液呈藍色,試管底部未溶固體的上層部分呈藍色,下層仍為灰白色(久置時可變為藍色)。

NaOH溶液 銅 濃硫酸 安全 紫色石 品紅 KMO4 NaOH 銅 濃硫酸
裝置 蕊試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實驗裝置圖1 實驗裝置圖2

另一種情況是銅過量。用「實驗裝置圖2」 (固定儀器和加熱酒精燈均未畫出)完成此實驗。為了便於觀察有關反應現象和驗證產物,將細銅絲一端捲成螺旋狀沒入濃硫酸中,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如圖2所示)。長玻璃導管是讓揮發的濃硫酸和水冷凝迴流。開始加熱反應時的現象與前者相同。隨著反應的不斷進行,試管和長導氣管內壁有少量淡黃色固體物質凝聚。露置於試管液面上方的光亮銅絲逐漸變黑。一會兒後試管里的硫酸全部反應完,試管里的物質變為灰黑色的固體。取出試管中原來露置液面上變黑的銅絲,將其分別置於盛有一定量濃硫酸和稀硫酸的兩支試管中,震盪,銅絲表面的黑色物質不溶。若將光亮的銅絲在空氣中加熱變黑後,再分別置於盛濃硫酸和稀硫酸的兩支試管中時,振盪,發現置於稀硫酸中的銅表面的黑色物質全部溶解,光亮的銅露出;濃硫酸中的銅表面的黑色物質只有部分溶解。
從上述實驗現象來看,教材中描述的實驗現象是過於簡單,容易引起學生形成一些模糊認識。是此教者在教學中可做對比實驗,並示其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作適當的分析交待,一是澄清學生中產生的模糊認識,使之准確理解;二是供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和興趣愛好者在課外進行研究性學習。

有關實驗現象分析如下:
硫酸與銅共熱時溶液中先產生黑色物質後變成灰白色物質的原因
濃硫酸與銅共熱反應是分步進行的,銅先被濃硫酸氧化為黑色的氧化銅,氧化銅再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這是反應過程中的主要化學反應,其反應的方程式為:
Cu+H2SO4(濃) CuO+SO2↑+H2O
CuO+ H2SO4(濃) CuSO4+ H2O
該過程的凈化反應可表示為:
Cu+2H2SO4(濃) CuSO4+ SO2↑+ 2H2O
同時反應過程中還伴有一些副反應,如生成有CuS、Cu2S等黑色物質,隨著反應的進行,這些物質又被濃硫酸氧化生成硫酸銅、二氧化硫、硫等物質。其副反應有:
5Cu+4H2SO4(濃) 3CuSO4+Cu2S+4H2O
Cu2S +2H2SO4(濃) CuSO4+CuS+ SO2↑+ 2H2O
CuS +2H2SO4(濃) CuSO4+ SO2↑+S+ 2H2O
S +2H2SO4(濃) 3 SO2↑+ 2H2O
反應過程中產生的黑色物質是CuO 、Cu2S 、CuS等,後來轉變為灰白色物質是未溶解於濃硫酸中的CuSO4。
產生大量白色煙霧及凝聚的淡黃色固體物質慢慢消失的原因
由於反應溶液處於沸騰狀態(濃硫酸的沸點溫度為338℃),反應中生成的水及一定量的硫酸變成蒸氣,因而在試管上方形成了硫酸的酸霧。濃硫酸與銅共熱時的副反應中生成的硫在此溫度下有一部分變成了硫蒸氣從溶液中逸出,硫蒸氣先被冷凝成淡黃色固體附著在試管壁上。隨著試管內溫度的逐漸升高,硫酸蒸氣將凝聚的硫氧化為二氧化硫而慢慢消失。其反應的方程式為:
S +2H2SO4(濃) 3 SO2↑+ 2H2O
3.「實驗裝置圖2」試管中露置銅絲變黑的原因
「實驗裝置圖2」試管中露置銅絲變黑,既不是被試管中空氣里的氧氣氧化為氧化銅,也不是被揮發的硫酸蒸氣氧化為氧化銅。因實驗證明氧化銅能溶於濃硫酸或稀硫酸中(酸霧冷凝的硫酸溶液比濃硫酸的濃度小,氧化銅能溶解其中)。是此,該黑色物質是產生的硫蒸氣與銅反應生成的硫化亞銅。其反應方程式為:
S(蒸氣) +2Cu Cu2S
實驗證明該黑色物質既不溶於冷的濃硫酸又不溶於稀硫酸,這正是硫化亞銅的性質(硫化亞銅只能被處在高溫狀態的濃硫酸氧化)。
4.「實驗裝置圖1」中反應完畢後所得溶液顏色放置變淺的原因
這與Cu2+和水分子的絡合作用及硫酸的吸水性有關。當溶液溫度較高時,水合硫酸分子離解,產生了一定數量的自由水分子,這些自由分子便與Cu2+絡合為四水絡銅離子{[Cu(H2O)4]2+},並形成絡合平衡:
Cu2++4H20 [Cu(H2O)4]2+
(無色) (藍色)
使溶液呈現藍色;降溫時硫酸分子吸附水分子的能力增強,使上述絡合平衡向左移動,溶液變為無色。硫酸的水合作用可用式子表示如下:
H2SO4(aq)+ n H20(l) H2SO4·nH20(aq);△H < 0
5.銅過量時濃硫酸全部反應完的原因
有人認為,濃硫酸與過量的銅反應終了時,銅和硫酸(變為稀硫酸)都有剩餘。其理由是隨反應進行時,由於硫酸的不斷消耗和水的不斷生成,致使硫酸濃度慢慢減小,當其變成稀硫酸時,銅與稀硫酸不再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是此反應停止。上述實驗表明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濃硫酸中含水的量很少,盡管反應過程中有一定量的水生成(生成的水大部分隨硫酸蒸氣冷凝迴流到試管中),但導出的氣體中必有一定量的水蒸氣隨二氧化硫氣體逸出了,故濃硫酸並未實質性變稀,是此,只要有銅存在時,其氧化還原反應就可持續進行下去,直至硫酸全部反應完,得到硫酸銅和少量的氧化銅及硫化銅(硫化亞銅)的灰白色固體混合物。放置時可看到,長導氣管中冷凝的水還在慢慢向下流動,試管上部內壁的無水硫酸銅與之接觸之後發生水合作用,生成藍色的五水合硫酸銅晶體。
值得注意的是,濃硝酸與過量的銅反應時存在硝酸濃度的量變而引起化學反應的質變問題,這是因為濃硝酸中水的含量超過了35%,即本身水的量較多。再加之該反應是在通常情況下進行的,反應中水沒有變成蒸氣逸出。隨反應的進行硝酸不斷消耗,硝酸濃度在慢慢減小,變成稀硝酸後,硝酸的還原產物則為NO,化學反應即發生了質的變化。
6.SO2不能使石蕊、甲基橙指示劑褪色的原因
將SO2持續通入盛有紫色石蕊試液或甲基橙試液的試管中,試液只會變紅,不會褪色。這是因為SO2與水作用生成的H2SO3不能與這些物質發生加合作用。SO2是具有漂白性,但並非對所有的有色物質都有漂白性,上述這兩種指示劑就是實例之一。常見的可被SO2漂白的有色物質有品紅溶液、藍色墨水、天然纖維素中含有的一些有色物質(如草帽辮、紙漿)等,這些漂白的機理均與SO2與水作用生成H2SO3有關,即H2SO3能與這些有色物質發生加合作用,使之褪色。SO2使另一類物質褪色值得注意,即SO2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能使溴水、碘水褪色,能使Fe3+的溶液褪色,這些「漂白」均屬於氧化還原反應所致。

㈨ 實驗室可利用乙二醇、銅或銅的化合物制備乙二醛,如圖所示是某興趣小組設計的實驗裝置,右邊的反應裝置相

(1)A處用水浴加熱是為了得到乙二醇蒸氣,醇通過固體銅或氧化銅加熱反應生成乙二醛,所以B處需要直接用酒精燈加熱,水浴加熱是為了更好滴控制溫度和得到平穩的氣流,
故答案為:酒精燈;試管受熱均勻,產生氣體速度平穩;
(2)按甲裝置進行實驗,B管處裝銅粉,則通入A管的X氣體為空氣或氧氣,目的是為了生成氧化銅催化氧化乙二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實驗完成時先打開D處的鐵夾,再撤去酒精燈,可以防止裝置內壓強降低引起的倒吸,
故答案為:防止倒吸.

與銀鏡反應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叫砂型鑄造其特點和應用如何 瀏覽:829
機械液壓保安裝置 瀏覽:272
如何通過qq查詢設備 瀏覽:92
大眾低配儀表盤怎麼顯示油耗 瀏覽:137
什麼等機械在自行車上能找到 瀏覽:716
惠州五金製品企業黃頁 瀏覽:956
中山市小欖頭燈鋁圈帶牙五金製品廠 瀏覽:671
鑄造用不銹鋼用什麼料 瀏覽:307
傳送帶設備哪個好 瀏覽:319
機械裝置可以用什麼清洗 瀏覽:74
鐵路車號自動識別裝置的價格 瀏覽:523
手機k歌要哪些器材 瀏覽:689
南方軸承質量怎麼樣 瀏覽:152
幼兒為什麼機械記憶占優勢 瀏覽:634
新裝的暖氣前兩組熱怎麼調節閥門 瀏覽:169
新奇駿後工具箱軟 瀏覽:65
燒結機柔性傳動裝置 瀏覽:277
製冷機溫度低怎麼處理 瀏覽:643
機械液壓助力如何保養 瀏覽:717
軸承如何確定自由端與固定端 瀏覽:617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