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魚雷艇有哪些種類
根據排水量和尺度,現代魚雷艇一般可分為大魚雷艇和小魚雷艇。大魚雷艇的排水量為60到100噸,有些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魚雷艇還在1000噸以上,續航力為600到1000海里。可遠離基地在惡劣氣象條件下進行活動。一般裝2至4座魚雷發射裝置,個別的設有6座魚雷發射裝置。多數大魚雷快艇可攜水雷、1到2枚深水炸彈、少量煙幕筒,通常還裝備高射武器。小魚雷艇的排水量為60噸以下,續航能力為300到600海里。艇上一般裝2座魚雷發射裝置。1到2門小口徑高炮或2至4座大口徑高射機槍。小魚雷艇只能在近岸或風浪較小的海域進行戰斗活動。
❷ 魚雷是怎樣演變為潛艇的
魚雷最早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1866年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海德製成第一條自航魚雷,稱為「白頭魚雷」。雷體直徑356毫米,長3.53米,重136公斤,利用壓縮空氣驅動活塞發動機帶動螺旋槳推進,航速6節,射程640米。
到19世紀70年代,一種專門使用魚雷的新型海軍艦船開始出現,這就是魚雷艇。英國於1877年最先研製成「閃電」號魚雷艇。
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戰爭中,俄國海軍首次將魚雷用於實戰,他們先是將魚雷安裝在舊式的小艇上,多次成功地襲擊土耳其艦船。特別是1878年1月26日,俄國的「切什梅」和「錫諾普」兩艘魚雷艇成功地將土耳其的軍艦「因蒂巴凱赫」號擊沉,在西方各國海軍中引起了強烈的震動。許多人認識到,魚雷是一種很厲害的武器,因為製造魚雷和魚雷艇的成本比起建造裝甲艦和巡洋艦來,要低廉得多,但它卻可以給予裝甲艦或巡洋艦以致命的一擊。尤其是海軍力量弱小的國家似乎有可能以較小的代價向最大的海軍強國挑戰。
的確,在19世紀末,西方各國海軍無不重視對魚雷和魚雷艇的研製和生產。在較短的時間內,魚雷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1892年,開始出現由發射艦艇利用導線輸電作動力源的拖線魚雷。緊接著,發明了基於水壓原理的魚雷定深器,從而可以根據魚雷攻擊目標的具體情況而在發射之前預先調節其在水中的航行深度。
1897年,奧地利人奧裡布又成功地使用陀螺儀來控制魚雷的定向直航,使魚雷在航行過程中不致於因水流等因素的作用而偏離航向。這兩項發明都有助於提高魚雷的可控性,提高其命中精度和攻擊威力。
在魚雷艇的建造方面,19世紀80年代後各國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新艇下水服役。據1891年的統計,英國海軍有一等魚雷艇86艘,二等魚雷艇61艘,木製魚雷艇12艘,合計157艘。其中一等魚雷艇排水量28~137噸,馬力為350~1300匹,航速達18~22.5節,每艇安裝速射炮l門、機關炮1門、魚雷發射管3具。此時法國有魚雷艇194艘,其中最快的航速達23.5節;俄國有魚雷艇135艘;義大利有130艘;德國有107艘;奧地利有62艘,美國有8艘。
除魚雷艇外,各國海軍還紛紛在鐵甲艦和巡洋艦上安裝魚雷發射管,少者1~2具,多者6~7具,魚雷開始成為海軍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面對魚雷和魚雷艇給海軍主力艦所帶來的巨大威脅,以英國為首的海軍強國開始研製一種以攻擊魚雷艇為主要任務的新型軍艦。於是,一批排水量為240~1200噸,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航速相當於甚至超過魚雷艇,既攜帶有魚雷又安裝有艦炮的魚雷炮船得以問世。這種魚雷炮船又稱魚雷快船,是驅逐艦的前身。1893年,英國建成了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批驅逐艦,當時稱之為魚雷艇驅逐艦。
19世紀末魚雷技術的發展還促進了潛艇的研製和技術進步。潛艇研製的歷史非常久遠,1863年法國人建造的「潛水員」號潛艇使用壓縮空氣發動機作動力,可以稱為第一艘近代潛艇。
到19世紀70年代末後,由於魚雷技術的發展,許多艦船設計師很自然地將魚雷與潛艇聯系起來,認為這將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海軍兵器,這就大大刺激了他們研製潛艇的興趣。移居美國的愛爾蘭人霍蘭建造了「芬尼亞撞角」號潛艇,使用15匹馬力的汽油發動機,並依靠水平舵下潛和保持深度,可在水下發射一枚6英尺長的魚雷。
1886年英國人也建造了「鸚鵡螺」號潛艇,使用蓄電池推動,航速6節,續航力約80海里。大約與此同時,法國人也製造了一艘名叫「吉姆諾特」號的潛艇。
001897年,霍蘭為美國海軍建造了「霍蘭」號潛艇,該艇在水面使用45馬力的汽油機動力,航速7節,續航力達1000海里;水下使用電動機為動力,航速5節,續航力50海里。這是潛艇雙推進系統的開端。
20世紀90年代西蒙·萊克在美國還建造了「亞爾古I」號潛艇,該艇除有雙推進系統外,最大的特點是在艇的底部裝有輪子,能在海底滾動。
❸ 請問:卡28,直9載彈量多少噸為何不能左右各掛一枚魚雷,即可保持平衡又可增大載彈量,難道載不動
卡-28全重1200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27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250公里/小時,懸停高度5000米,航程800公里,戰術半徑200公里,續航力2小時(搜索攻擊型)或2.5小時(搜索型),乘員3人。最大有效載荷4000千克(內部)5000千克(外部)
卡-28直升機裝有1枚自導的魚雷,1枚火箭助推魚雷,10枚PLAB250-120航彈,2枚OMAB航彈,主要用於艦隊的反潛戰。該直升機可由各級艦船搭載,利用其航空電子設備和自動控制系統探測到深潛的先進潛艇和水上目標,並將目標數據傳送給陸上指揮所,同時飛向指定點由飛行員選用機載武器攻擊目標。卡-28的出口型是在卡-27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與後者的主要區別是機載設備、敵我識別系統不同,並具有較大的載油量(4470升)。
直9為哈飛集團仿製法國AS365海豚。主要技術參數差別不大,比原型機只略有提升。
動力裝置:2台透博梅卡公司「阿赫耶」1C自由渦軸發動機。單台功率為547千瓦(744軸馬力)。
主要機載:設備甚高頻和高頻通信/導航設備,甚高頻全向信標,儀表著陸系統、無線電羅盤、應答機、測距設備、雷達和自足導航系統,以及各種選裝設備。
尺寸數據:旋翼直徑11.94米,尾槳直徑1.10米,機長(旋翼旋轉)13.68米,機身長11.63米,機高3.52米。
重量數據:空重(包括設備)497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內載或外掛)937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允許速度(海平面)296公里/小時,最大巡航速度(海平面)285公里/小時,經濟巡航速度(海平面)260公里/小時,最大爬升率(海平面)7米/秒,實用升限4300米,懸停高度(有地效)2560米,(無地效)1800米,最大航程(標准燃油、海平面)897公里,續航時間(標准燃油)4小時。
飛行高度:飛行高度4300m的高原或高空(可達6000m)、
適應溫度:-40℃至+50℃的環境條件下能可靠地起動,因而適於高原地區使用。
壽命指標為:翻修壽命2000小時
此機型可安裝全套反潛反艦武器,包括全向雷達及魚雷2枚。
直-9C是在通用運輸型直-9A的基礎上研製的反潛型號。因此,其基本結構與直-9大致相同。其旋翼系統由4片復合材料槳葉和星形柔性旋翼槳轂組成,其尾槳為涵道風扇尾槳,由一個槳轂和13片模鍛的輕合金槳葉組成。這種尾槳的優點在於尾槳佔用空間小,氣動力效率高,尾槳不易為外物所傷。而且由於涵道尾槳空氣阻力小,因此其最大飛行速度比普通直升機要快。另外,直-9的尾梁兩側裝有平尾,平尾兩端各有一塊垂直端板,以提高飛行方向上的穩定性。直-9上安裝兩台渦軸-8甲(渦軸-8A,阿赫耶1C的國產化型號)渦軸發動機,單台最大應急功率734軸馬力,起飛功率710軸馬力,在最大飛行重量時可單發飛行。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法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研製的「海豚」系列直升機中包括反潛型AS565「黑豹」,但直-9C即反潛型並不是「黑豹」的直接仿製品,而是中國在直-9A的基礎上自行研製的一款輕型反潛直升機,因此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從外觀上來看,直-9C與「黑豹」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將用於對海搜索的KLC-1型雷達安裝在了機頭雷達罩內,而不是象「黑豹」那樣安裝在機頭下方的圓盤型雷達罩內。這樣做的好處是機頭雷達罩的內部空間比較大,可以容納體積更大的雷達,但缺點也很明顯,即安裝在機頭內的雷達因受到機身遮擋,不能實現360°的全方位搜索,必須依靠直升機的往復飛行。這樣比較耗費燃料,會縮短直升機的滯空時間。
由此可見二機型都可以外掛二顆魚雷。但實際在我軍應用中可能出於任務考慮,沒有裝上二顆而已。
◆C704◆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一款名為C704的新型反艦導彈首次公開亮相。C704所採用的是和C701相同的常規氣動布局,但外形比後者要長出不少,同時又明顯小於C802實彈,因而可以認定這型導彈還沒有脫離小型反艦導彈的范疇。C704與C701一樣,都是以小型水面艦艇作為獵殺對象。從導彈頭部的整流罩判斷,C704的制導方式應該是雷達制導。導彈上沒有見到助推器,可以判斷與C701相同,C704的動力也是一台雙室雙推力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由於體積增加,可以裝填更多量的推進劑,射程肯定高於C701的15千米。
可見是近程小型導彈,只要重量不超過最大上限都可以掛裝。發射需改裝,但如用標准介面就只改程序就可以了。
❹ 魚雷有哪些類型
長耳朵的魚雷。學名叫做自導魚雷,即自己導航的魚雷。大家都知道,海水的密度要比空氣大,因此在海水裡無線電波傳播就要受到一定影響,不像在空氣中無線電波能傳播得很遠。但是海水也有一個特點,聲音在水中傳播速度要比在空氣里傳波速度快,大約快4倍多。設計師利用聲音在水中傳播快的特點,設計了利用聲音來導航的裝置。以前的魚雷沒有制導裝置,就像炮彈一樣,必須瞄準,魚雷發射出去以後,走直線攻擊目標。如果艦船比較早地發現遠處有魚雷來襲,立即轉舵,有可能躲避開魚雷的攻擊,魚雷的命中率受到了限制。魚雷加上聲音制導裝置,就好像長了耳朵一樣。無論潛艇或是艦船在航行時,機器開動,螺旋槳在水下高速旋轉,艦船與水的摩擦都會發出很大的噪音,魚雷根據聲音搜索前進,追蹤目標,這樣一來魚雷就不是走直線了,命中率大有提高。另外,由於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代魚雷也裝上了電腦,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一旦魚雷失去目標或者潛艇上發出了假目標,魚雷可以識別並重新追蹤,反復尋找。利用聲音制導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如果艦艇或潛艇關機,不出聲音怎麼辦?有一種魚雷叫主動聲自導魚雷,它本身可以發射聲音信號,根據被目標反射回來的回波信號引導,搜索目標。當然,這種魚雷隱蔽性差,自己目標暴露了,反而容易成為對方攻擊的對象。
長尾巴的魚雷。學名叫線導魚雷,這種魚雷是德國人發明的,後來別的國家也都學習他們的設計。線導魚雷拖著一根特製的拉力強、抗腐蝕的導線,導線很細,直徑小於1.2毫米。導線很長,最長可以達到46千米。這種有線制導的魚雷保密性好,不會被干擾和欺騙。因為它的控制都是通過導線傳遞的,不是單純靠聽聲音來導航。通過電線傳遞信號,控制魚雷航向、航速、航深、姿態,魚雷將偵察到的情況報告控制台,經過分析處理,控制系統遙控魚雷接近目標,魚雷打開自導裝置精確瞄準,攻擊目標。萬一導線由於各種緣故斷了,這時魚雷還能夠自動變成靠聲音自導搜索目標,實現攻擊。這種魚雷隱秘性比較好,不容易被敵人發現,而且命中率比自導魚雷提高30%。現在改為用光纖來替代導線,更加先進了。
會飛的魚雷。學名叫火箭助飛魚雷,這種魚雷也可以叫做反潛導彈。為什麼要發展會飛的魚雷?主要原因是現在的核潛艇在水下航行速度很快,用魚雷來攻擊核潛艇,往往追不上,在這種情況下發明了火箭助飛魚雷。它可以在軍艦上發射,也可以在飛機或潛艇發射。如果在水面發射,它靠火箭力量幫助魚雷飛行,飛行的速度很快,飛行的航程很遠,最遠的航程可以達到160千米。當接近目標時,魚雷鑽入水中,進入水中時利用自導裝置攻擊目標。如果從水下潛艇發射,魚雷先飛出水面,飛出水面後利用火箭幫助,超音速飛行,當接近目標後,它又鑽到水裡利用聲音制導,尋找目標,進行攻擊。這樣一來就有可能攻擊運動速度非常快的核潛艇。
除以上說的三種主要魚雷品種以外,還有很多有趣的魚雷品種。比如,有一種魚雷坦克,是由瑞典海軍發明的。魚雷坦克是保衛海防的魚雷,它是利用可以在水下自動行駛的履帶式無人駕駛越野車,把魚雷裝在車上,由陸地上控制,送到准備發射的地方,這種魚雷主要是對付登陸作戰的敵人,襲擊登陸艇。它可以在水下100米的深度行動。因為這種發射方式比較隱蔽,敵人不容易發現,同時造價也比較低,是防禦沿海邊防的好武器。
還有一種叫做遙控魚雷,它和水雷一樣,事先把它投放在海底。一旦需要時由飛機或艦艇發出一個信號,它就浮到水面上,按照遙控的指令攻擊敵人的艦艇或潛艇。這種海底遙控魚雷在海里可以呆上兩年時間不會失效。
義大利曾研究成功了一種由人來操縱的魚雷,這是一種專供特種部隊使用的小型魚雷。長度6.7米,活動半徑能夠達到10海里,潛水深度是30米。這種魚雷由兩名乘員操縱,攻擊的辦法是把雷頭掛在敵人的船上,然後,他們操縱雷身和雷尾部分回到母艇上,雷頭爆炸,破壞敵人的艦只。這種人操縱的魚雷是早期使用的。二戰時期,日本獸使用自殺魚雷,人與魚雷同歸於盡,但這樣做並沒有挽救日本軍國主義失敗的命運。
❺ 自導魚雷是如何尋找目標的
學名叫做自導魚雷,即自己導航的魚雷。大家都知道,海水的密度要比空氣大,因此在海水裡無線電波傳播就要受到一定影響,不像在空氣中無線電波能傳播得很遠。但是海水也有一個特點,聲音在水中傳播速度要比在空氣里傳波速度快,大約快4倍多。設計師利用聲音在水中傳播快的特點,設計了利用聲音來導航的裝置。以前的魚雷沒有制導裝置,就像炮彈一樣,必須瞄準,魚雷發射出去以後,走直線攻擊目標。如果艦船比較早地發現遠處有魚雷來襲,立即轉舵,有可能躲避開魚雷的攻擊,魚雷的命中率受到了限制。魚雷加上聲音制導裝置,就好像長了耳朵一樣。無論潛艇或是艦船在航行時,機器開動,螺旋槳在水下高速旋轉,艦船與水的摩擦都會發出很大的噪音,魚雷根據聲音搜索前進,追蹤目標,這樣一來魚雷就不是走直線了,命中率大有提高。另外,由於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代魚雷也裝上了電腦,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一旦魚雷失去目標或者潛艇上發出了假目標,魚雷可以識別並重新追蹤,反復尋找。利用聲音制導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如果艦艇或潛艇關機,不出聲音怎麼辦?有一種魚雷叫主動聲自導魚雷,它本身可以發射聲音信號,根據被目標反射回來的回波信號引導,搜索目標。當然,這種魚雷隱蔽性差,自己目標暴露了,反而容易成為對方攻擊的對象。
❻ 魚雷有什麼特點
在描寫海戰的電影或電視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場面,由潛艇或是魚雷快艇發射魚雷,就像一條兇猛的鯊魚迅速沖向目標,當撞擊到軍艦,頓時火光沖天,發出強大的爆炸聲,艦船不是被擊沉就是受到嚴重損傷,人員紛紛落水,魚雷威力之大,確實令人生畏。
魚雷是一種能夠自己航行,並且能夠自己控制的一種水中的武器,它可以從艦艇、潛艇上發射,也可以從飛機上發射。魚雷的品種非常多,也可以說魚雷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從它的大小來看,最長的魚雷有8~9米長,最短的也有2~3米。從它的重量來看,重的能夠達到2000千克,輕的也有100千克。魚雷水下航行的深度,從距離水面幾米到百米,最深可達在900米。它航行的速度,一般能夠達到35~60節,最快的可以達到70節。它航行的距離一般的可以達到1~3萬米,最大的航行距離有的可以達到4萬多米。從這些數字來看,說明魚雷不僅活動范圍很大,威力也是很強的。魚雷由三個部分組成,前面叫做雷頭,雷頭里放著炸葯。中間部分叫雷身,雷身是動力源以及一些控制系統,使得魚雷能夠前進。最後是雷尾,雷尾有推進器和操縱舵,保持魚雷的方向。
下面介紹幾種有特點的魚雷:
長耳朵的魚雷。學名叫做自導魚雷,即自己導航的魚雷。大家都知道,海水的密度要比空氣大,因此在海水裡無線電波傳播就要受到一定影響,不像在空氣中無線電波能傳播得很遠。但是海水也有一個特點,聲音在水中傳播速度要比在空氣里傳波速度快,大約快4倍多。設計師利用聲音在水中傳播快的特點,設計了利用聲音來導航的裝置。以前的魚雷沒有制導裝置,就像炮彈一樣,必須瞄準,魚雷發射出去以後,走直線攻擊目標。如果艦船比較早地發現遠處有魚雷來襲,立即轉舵,有可能躲避開魚雷的攻擊,魚雷的命中率受到了限制。魚雷加上聲音制導裝置,就好像長了耳朵一樣。無論潛艇或是艦船在航行時,機器開動,螺旋槳在水下高速旋轉,艦船與水的摩擦都會發出很大的噪音,魚雷根據聲音搜索前進,追蹤目標,這樣一來魚雷就不是走直線了,命中率大有提高。另外,由於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代魚雷也裝上了電腦,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一旦魚雷失去目標或者潛艇上發出了假目標,魚雷可以識別並重新追蹤,反復尋找。利用聲音制導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如果艦艇或潛艇關機,不出聲音怎麼辦?有一種魚雷叫主動聲自導魚雷,它本身可以發射聲音信號,根據被目標反射回來的回波信號引導,搜索目標。當然,這種魚雷隱蔽性差,自己目標暴露了,反而容易成為對方攻擊的對象。
長尾巴的魚雷。學名叫線導魚雷,這種魚雷是德國人發明的,後來別的國家也都學習他們的設計。線導魚雷拖著一根特製的拉力強、抗腐蝕的導線,導線很細,直徑小於1.2毫米。導線很長,最長可以達到46千米。這種有線制導的魚雷保密性好,不會被干擾和欺騙。因為它的控制都是通過導線傳遞的,不是單純靠聽聲音來導航。通過電線傳遞信號,控制魚雷航向、航速、航深、姿態,魚雷將偵察到的情況報告控制台,經過分析處理,控制系統遙控魚雷接近目標,魚雷打開自導裝置精確瞄準,攻擊目標。萬一導線由於各種緣故斷了,這時魚雷還能夠自動變成靠聲音自導搜索目標,實現攻擊。這種魚雷隱秘性比較好,不容易被敵人發現,而且命中率比自導魚雷提高30%。現在改為用光纖來替代導線,更加先進了。
會飛的魚雷。學名叫火箭助飛魚雷,這種魚雷也可以叫做反潛導彈。為什麼要發展會飛的魚雷?主要原因是現在的核潛艇在水下航行速度很快,用魚雷來攻擊核潛艇,往往追不上,在這種情況下發明了火箭助飛魚雷。它可以在軍艦上發射,也可以在飛機或潛艇發射。如果在水面發射,它靠火箭力量幫助魚雷飛行,飛行的速度很快,飛行的航程很遠,最遠的航程可以達到160千米。當接近目標時,魚雷鑽入水中,進入水中時利用自導裝置攻擊目標。如果從水下潛艇發射,魚雷先飛出水面,飛出水面後利用火箭幫助,超音速飛行,當接近目標後,它又鑽到水裡利用聲音制導,尋找目標,進行攻擊。這樣一來就有可能攻擊運動速度非常快的核潛艇。
除以上說的三種主要魚雷品種以外,還有很多有趣的魚雷品種。比如,有一種魚雷坦克,是由瑞典海軍發明的。魚雷坦克是保衛海防的魚雷,它是利用可以在水下自動行駛的履帶式無人駕駛越野車,把魚雷裝在車上,由陸地上控制,送到准備發射的地方,這種魚雷主要是對付登陸作戰的敵人,襲擊登陸艇。它可以在水下100米的深度行動。因為這種發射方式比較隱蔽,敵人不容易發現,同時造價也比較低,是防禦沿海邊防的好武器。
還有一種叫做遙控魚雷,它和水雷一樣,事先把它投放在海底。一旦需要時由飛機或艦艇發出一個信號,它就浮到水面上,按照遙控的指令攻擊敵人的艦艇或潛艇。這種海底遙控魚雷在海里可以呆上兩年時間不會失效。
義大利曾研究成功了一種由人來操縱的魚雷,這是一種專供特種部隊使用的小型魚雷。長度6.7米,活動半徑能夠達到10海里,潛水深度是30米。這種魚雷由兩名乘員操縱,攻擊的辦法是把雷頭掛在敵人的船上,然後,他們操縱雷身和雷尾部分回到母艇上,雷頭爆炸,破壞敵人的艦只。這種人操縱的魚雷是早期使用的。二戰時期,日本獸使用自殺魚雷,人與魚雷同歸於盡,但這樣做並沒有挽救日本軍國主義失敗的命運。
❼ 魚雷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魚雷是海戰中在水中使用的武器。現在的魚雷,發射後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艦船,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它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可以說是 「水中導彈」。它的攻擊目標主要是戰艦和潛水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魚雷雷身形狀似柱形,頭部呈半圓形,以避免航行對阻力太大。圖6-7所示是線導魚雷的外形和結構。它的前部為雷頭,裝有炸葯和引信;中部為雷身,裝有導航及控制裝置;後部為魚尾,裝有發動機和推進器等動力裝置。魚雷的動力系統能源分別為燃氣和電力等。根據不同的需要,魚雷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直徑為533毫米以上的為大型魚雷;直徑在400~450毫米之間的為中型魚雷;直徑為324毫米以下的為小型魚雷。魚雷主要用艦船攜帶,必要時也可以用飛機攜帶。在港口和狹窄水道兩岸,也可以從岸上發射。魚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為70~90千米/時。
魚雷的前身是一種誕生於19世紀初的 「撐桿雷」,撐桿雷用一根長桿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戰時小艇沖向敵艦,用撐桿雷撞擊爆炸敵艦。1864年,奧匈帝國海軍的盧庇烏斯艦長把發動機裝在撐桿雷上,利用高壓容器中的壓縮空氣推動發動機活塞工作,帶動螺旋槳使雷體在水中艇行攻擊敵艦。但由於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靈,盧庇烏斯的發明未策投入使用。曾參與上述研製工作的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該魚雷借鑒了盧庇烏斯的發明,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制魚雷艇向的裝置。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 「魚雷」,並根據懷特黑德的名字(意譯為 「白色」)(而命名為 「白頭魚雷」。幾乎與盧庇烏斯和懷特黑德同時,俄國發明家亞歷山德羅夫斯基也研製出類似的魚雷裝置。1887年1月13,俄國艦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噸的 「因蒂巴赫」號通信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海戰史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船。
1899年,奧匈帝國的海軍制圖員路德格·奧布里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用它來控制魚雷定向直航,製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明發熱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動機的第一條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使魚雷的航速提高至約65公里/小時,航程達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魚雷已被公認為是僅次於火炮的艦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達1153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89%;艦艇162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總噸位達1366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68%;艦艇達369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38.5%。
1938年,德國首先在潛艦上裝備了無航跡電動魚雷,它克服了熱力魚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氣體形成航跡而易被發現的缺點。1943年,德國首先研製出單平面被動式聲自導魚雷,它可接收水而艦艇的雜訊自動導魚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又發明了線導魚雷,發射艦艇通過與魚雷尾部連接的導線進行制導,不易被干擾。50年代中期,美國製成雙平面主動式聲自導魚雷(又稱反潛魚雷),它可在水中三維空間搜索,攻擊潛航的潛艇。1960年,美國又首先研製出 「阿斯羅克」火箭助飛魚雷(又稱反潛導彈),它由火箭運載飛行至預定點入水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潛艇。70年代後、魚雷採用了微型電腦,改進了自導裝置的功能,協強了抗干擾和識別目標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時,航程達4.6萬米,盡管由於反艦導彈的出現,使魚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軍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攻擊型潛艇上,魚雷是最主要的攻擊武器。
前蘇聯的「基洛夫」號和「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除美國外其它國家僅有的兩艘核動力巡洋艦,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艦。它們的滿載排水量達2.8萬噸,艦上各種導彈發射裝置達250管之多,最多可攜帶296枚導彈。它們分別於1977年和1981年下水。
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的研究、改進和製造,目的是使魚雷更輕便,進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