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動控制原理 校正的題
1、採用串聯校正往往同時需要引入附加放大器,以提高增益並起隔離作用。 2、對於並聯校正,信號總是從功率較高的點傳輸到功率較低的點,無須引入附加放大器,所需元件數目常比串聯校正為少。在控制系統設計中採用哪種校正,常取決於校正要求、信號性質、系統各點功率、可選用的元件和經濟性等因素。
『貳』 有源校正裝置和無源校正裝置各有什麼特點
功率因數
校正【PFC】電路分有源和無源兩種:
有源電路
的優點是
電能利用率
更高一些,重量更輕:缺點是製造技術和成本很高,故障率相對較高一些。無源的優點是電路比較簡單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缺點是效率比較低重量大且消耗的有色金屬較多。
『叄』 自動控制原理系統校正
1、G(s)=K(s/3+1)/[s^2(S/2+1)(s/6+1)]
2 G(s)=K(s/7.343+1)/[s^2(S/2+1)(s/6+1)(s/4.2343+1)]
3 G(s)=K(s/3+1)(s/3.456567)/[s^2(S/2+1)(s/6+1)(s/4.2343+1)]
『肆』 自動控制原理中,無源校正和有源校正各有什麼優點微積分校正的特點是什麼
無源校正網路:阻容元件。
優點:校正元件的特性比較穩定。
缺點:由於輸內出阻抗較高容而輸入阻抗較低,要另加放大器並進行隔離,沒有放大增益,只有衰減。
有源校正網路:阻容電路+線性集成運算放大器。
優點:帶有放大器,增益可調,使用方便靈活。
缺點:特性容易漂移。
『伍』 自動控制原理中,無源校正和有源校正各有什麼優點
無源校正網路:阻容元件
優點:校正元件的特性比較穩定。
缺點:由於輸出阻抗較高而輸入阻抗較低,要另加放大器並進行隔離,沒有放大增益,只有衰減。
有源校正網路:阻容電路+線性集成運算放大器
優點:帶有放大器,增益可調,使用方便靈活。
缺點:特性容易漂移。
『陸』 自動控制原理 超前校正
書上有很多類似的例題,我已經考過一年了,基本忘得差不多了,不過我感覺這個題不難的。好好看看
『柒』 自動控制原理中如何選用校正裝置的類型
1、採用串聯校正往往同時需要引入附加放大器,以提高增益並起隔離作用。
2、對於並聯校正,版信號總是從功率權較高的點傳輸到功率較低的點,無須引入附加放大器,所需元件數目常比串聯校正為少。在控制系統設計中採用哪種校正,常取決於校正要求、信號性質、系統各點功率、可選用的元件和經濟性等因素。
『捌』 自動控制原理 系統校正
樓主你好,對於Bode圖中截止頻率的求法我們廣泛使用的是「分段線性法」,即按轉折頻率為轉折點,之前和之後分別忽略Tw和1項,這樣就將如你所述的復雜的根式方程轉化為了純開方的方程。
事實上,我們用分段線性法求出的截止頻率,就是Bode圖幅頻特性與實軸的交點,因為Bode圖我們用的本身就是「漸近線」,即分段折線,這本來就是一種近似。我記得書上講,這種分段近似造成的誤差不超過3dB,在工程允許的范圍內。
對分段線性法:
高階的系統求截止頻率時,我們使用分段線性法,即對於環節(Ts+1)
雖然其模值=√((wT)^2+1),但在w<1/T時,1起主導作用,認為其模值近似為1
而在w>1/T時,w起主導作用,認為其模值近似為wT
具體到你所舉的例子,前一個中,從圖上看截止頻率在5~100之間,所以只有純積分和5這個環節有效(其他的在低頻段近似為1)。
而對後一個,則是特殊的情況,即轉折頻率恰好為截止頻率,這個是不易觀察的,但從w0=K^(1/V),如果W0=w轉折(第一個轉折點),那麼是容易判別的。
更一般的,我們不會先畫出Bode圖,估計轉折頻率在哪段,再列方程。而是根據各個轉折頻率將w軸分段,在每個段內列不同的方程,如果求出來的解不在這段內,那麼解是無效的,總而言之,就是對每一段都假設截止頻率在該段內,然後找出正確的一個。
其他詳細的內容,你可以參考我下面列出的參考資料
『玖』 自動控制原理,系統的校正與綜合
校正後系統截止頻率處,幅值為0,該值是校正裝置在校正後系統截止頻率下的幅值與待校正系統在該頻率下的幅值的疊加。這個公式就是根據這個得出的,其中20lgb就是校正裝置的幅值。把公式改成和的形式好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