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針對一種材料成型工藝技術,提出兩種創新改進方案
摘要 1.搪塑成型工藝
②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設計方案
1995年10月,在貴州召開了一個國際會議,段寶岩院士提出一種全新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設計方案,即用六根大跨度柔索,牽引饋源艙做高精度三維掃描運動,與美國305m口徑的天線相比,重量由1000噸降至20噸。這個設計新方案被國際同行們激動地稱為「變革式的創新設計」。
因為這還只是方案與理論設計,實際工程中究竟行不行,其實他也沒把握。後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與重點項目、北京天文台、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下,段寶岩帶領的團隊,先是建了大射電望遠鏡的5米模型,接著在沙井村建造50米試驗天線。後來,又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校區建造了可實現更多功能的50米試驗天線。
如今,500米大射電望遠鏡項目得到了國家大科學裝置項目的支持,正式在貴州啟動。在饋源支撐方面,段寶岩及其團隊的前期研究工作,為這一工程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重點解決了艙索柔性結構的精確力學建模和模擬,艙索柔性結構的控制,以及粗精兩級調整系統的動力學耦合與復合運動控制等問題,實現了毫米級的動態定位精度。
「為這個口徑500米,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做的前期工作,只是我們結合實際工程開展研究的一個具體事例。我們的團隊,很早就有重視硬體、重視項目和工程相結合的優良傳統。」段寶岩說,「後來,我們又和南京14所搞雷達天線系統的CAD軟體平台研發,以及和西安39所開展大型天線合作,直至最近應用到嫦娥一號、嫦娥二號衛星的40米口徑天線,還有將用於4億公里之外火星探測的位於佳木斯的65米口徑天線,都是實實在在的具體工程,都必須出東西、見實物。」 在談到做大工程、大項目的成功體會時,段寶岩說:「我們在科研上始終堅持兩個面向:一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沒有需求、不結合應用,科研就沒有生命力,也就沒有了實際意義。二是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包括博士生,都必須確立出了校門就是國門的觀念。學者的研究成果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是要到國際學術界立足的。」
③ 機械創新設計都有哪些原則
機械創新設計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設計方案是某種或某些科學技術原理的體現,因此,任何設計方案都不能違背科學技術原理。
違背這一原則的設計以「永動機方案」為最典型。自古以來,有無數發明家絞盡腦汁地設計了一個又一個永動機,但都因直接違背能量守恆定律而徒勞無益,沒有任何結果。設計方案除了不違反科學原理外,還應能達到預期的性能。大多數發明的目的都是要超過已有技術。
如果效果並不那麼理想,該發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多方面地對設計的技術性能進行論證很有必要。
例如,有人曾設計出一種「液壓傳動和變速的自行車」。他的目的是使車子騎起來更為輕快和靈便。這就要有一個前提,即液壓傳動系統要與鏈條傳動的效率相近或更高。但是如果認真進行核查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事實正好相反,在功率傳送上液壓傳動的效率較低,因此該項發明的預期目的很難實現。
對於一項本身作用原理沒有問題的發明,還應考慮它在製造過程中是否存在特殊的困難。假定你想發明一種「撲翼式人力飛機」,如果你的設計有賴於一種極輕然而又很堅固、彈力又極好的材料,大概就有問題了。你必須首先調查一下你所需要的這種材料目前是否可能製造出來,然後再去考慮你的發明是否有意義。
另外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是,你設計的東西如果如願以償地製造出來了,在實際使用中是否會遇到特殊的困難。
例如,一種像帆船那樣由風驅動的運輸車輛並不是製造不出來,但是如果我們真要使用這樣一種「風動車輛」,就會遇到許多麻煩。我們必須在很窄的道路上行駛,然而,陸地上的風遠不像海上那樣穩定,因此,我們的車輛就會陷入時快時慢、時走時停的狀態。這在公路運輸上是不能允許的,會大大妨礙其他車輛的行駛和安全。
(2)獨特性原則
創新設計者往往別具匠心,常常以不同於一般設計師的方式提出一些奇特的構思,使技術方案具有突出的實際效果。
例如,轉子發動機的設計,磁懸列車的設計等,都是別具匠心的設計。
出色的設計往往具有獨特的構思,但獨特的構思未必能成為有實際效果的為人們所急需的產品。例如,有人曾設計了一種「能噴水的鬧鍾」,他用噴頭射水代替鈴聲來澆醒沉睡的主人,但是,這樣的設計由於人們不那麼需要,所以很難商品化。
(3)求優性原則
要想直接估計出一項設計的實用價值是十分困難的。實際上,人們往往採取比較法來進行估計,也就是將新方案的可能效果與那些要解決同樣問題的全部已有技術相比較,看它是否處於比較優越的地位。
一般說來,追求完全相類似功能的不同技術是可以進行比較並分出優劣的。例如,愛迪生設計的碳鈕電話話筒與原來貝爾所用的液體變阻器話筒是兩種技術,但它們所要達到的功能完全相同,即把聲音變成相應的波動電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一種技術比後一種更為簡單、方便、耐用,明顯優於後一種。實際上,貝爾公司很快就買下了愛迪生的專利權。
想出一個優於已有技術的設計方案當然是很值得高興的事,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技術在不斷發展進步,新的設計也會層出不窮。因此,我們還必須考慮可能出現的其他種種技術方案,考慮到各種可能的改進方案,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設計在稍長的時間內處於相對最優地位,在較長時間里保持其使用價值。從中可以看到,創新才是技術設計永保青春的秘訣。
(4)簡捷性原則
技術方案是否簡捷,也是判斷一項設計能不能獲得成功的一項設計原則。
有一種模糊的錯覺認為,一項設計的原理和構造越復雜,就說明它的水平越高。誠然,把一件構造復雜的東西製造出來絕非易事,但這僅僅是對製造者而言。如果設計者使其構造的復雜性超越了一定的限度,那麼這就是一件蹩腳的或失敗的設計。因此,創新設計者應追求功能明確、性能可靠且機理簡單的技術方案。
(5)市場性原則
符合科學原理和技術原理的產品設計,通常可以製造出來。那麼,是否就能認為這一項設計已經取得了成功呢?事實上未必如此。除了極少數特殊情況(如作為一項科學研究的實驗)以外,一般的設計要獲得最後成功,必須證明自己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必須經受住市場的嚴峻考驗。
愛迪生曾這樣說:「我不打算發明任何賣不出去的東西,因為不能賣出去的東西都沒有達到成功的頂點。能銷售出去就證明了它的實用性,而實用性就是成功。」這對任何有志於創新設計的人來說是金玉良言,是判斷設計價值的最高標准。有人可能錯把專利局審查批准看作設計成功的標志。誠然,這確實是一個可喜的標志,標志著你的設計有了起碼的水平,然而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標志。有人可能要問,專利審查不是已經包括實用性的內容了嗎?實際上,專利局僅僅是把那些明顯不實用的設計加以剔除,並不對獲准專利的商業價值作任何保證。從世界上發達國家獲准專利的實施情況來看,真正獲得效益的僅占總數的15%左右。
那麼,什麼樣的東西能獲得市場呢?一般地說,要求該設計者的使用價值超過出售價格。
一種商品的售價總是受成本制約的。一般情況下產量越多,成本就越低。而同一種設計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其使用價值往往是不同的。通常只有少數人認為其使用價值很高,而多數人則不這樣認為。
例如,同樣一種太陽能利用設備,在陽光充足而燃料貧乏的地區(如青藏高原)就有較高的使用價值;而在燃料非常豐富的地區則沒有很重要的使用價值。因此,對於特定的某一產品來說,考慮的銷售面越廣,其平均使用價值就越低。
對熟悉工程技術的人來說,估計一種新產品的成本並不感到十分困難,而估計一項新設計的使用價值卻常常感到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盡管如此,我們仍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考慮使用價值:
1)該設計解決的問題是否迫切?一般說來,如果一項設計解決了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它的使用價值就比較高。例如,在電報發明之前,火車和輪船已在世界上得到應用,運輸的速度已大大加快,但通訊速度受運輸速度所限制,遠遠不能適應當時工業和商業迅速發展的需要。因此,電報被莫爾斯發明出來以後不到10年,就在許多國家得到廣泛應用。但是,人們在短距離通訊上,使用電報仍不夠方便,需要專人收發報和翻譯電碼,往往還不如派人送信省事,然而,電話的發明,掃除了這些麻煩,因而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普及。
2)是否容易使用?一項能夠解決某一問題的設計還必須保證本身使用起來是方便的,否則,它將會帶來新的問題。例如,許多人在做飯時感到剁肉末十分費事,有人設計出了一種家用手搖絞肉機,用起來確實比剁肉省力。但是,這種絞肉機需要經常清洗,十分麻煩,結果不少人都棄之不用。
3)是否耐用、可靠?耐用與可靠直接關繫到使用價值,需要特別注意。例如,目前市場上可以看到一種名叫「熱得快」的電熱器,可以方便地用來加熱杯子里的水或奶,構造簡單,價格便宜。但是它的設計不盡合理,很不耐用,稍有不慎就會燒壞,甚至有漏電的危險,因此銷路大減。
4)是否令人喜歡?應該理解到這一點,即外觀美也是使用價值的一部分。例如,鍾表是用來指示時間的,但不能認為只要走時准,外觀不用考慮。實際上,許多物品都兼有裝飾房間或其他場所的作用,至少不應該破壞環境的美感。即使是工,一里的機器,適當的外觀也常有助於減輕操作者的疲勞感,並讓人產生愛惜的心情。除了以上幾點,使用價值還應包括安全,不妨礙他人,無公害,等等。
機械創新設計是指充分發揮設計者的創造力,利用人類已有的相關科學技術成果(含理論、方法、技術、原理等),進行創新構思,設計出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及實用性的機構或機械產品(裝置)的一種實踐活動。它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改進完善生產或生活中現有機械產品的技術性能、可靠性、經濟性、適用性等;二是創造設計出新產品、新機器,以滿足新的生產或生活的需要。
④ 求第六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設計方案
我在大學的時候也想過這個問題。當時我就想做個自動黑板擦,按鈕一按。整面黑板搽干凈 ^……需要兩條導軌 幾個同步帶輪 一台電機 一條大綿刷 再加一些行程開關等等就行了
你最後是設計的什麼啊?我是做非標設備的,有的話可以相互討論討論。
⑤ 請你大膽的想像一下,能否利用蝙蝠回聲定位的方法為盲人設計一個超聲波探路儀寫出創新方案
超聲波探路儀創新方案:
△創新緣由和目標:頻率高於20000 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蝙蝠、海豚等可發出超聲波,蝙蝠就是利用超聲波回聲定位而飛行的。盲人看不見,行走困難,政府為盲人設立盲道,耗資很大。利用超聲波回聲定位,讓盲人扔掉忙棍,節省政府開支。
△創新依據:超聲波的兩個特點:一個是能量大,一個是沿直線傳播。
△創新設計方案:
(1)製作一個類似懷表的小型超聲波發生器,可以讓盲人掛到胸前;
(2)小型超聲波發生器,可以向前方發出超聲波,和接收回聲;
(3)小型超聲波發生器,另帶有接受回聲的裝置。此裝置可根據回聲強弱,判斷障礙物的距離和大小,並轉化成電流信號,進而轉化成智能語音報告;(例如:前方2米有障礙物,大小大約都少,請注意繞行。。。。)
(4)這樣,就可以達到設計的目的了。
哈哈,剛剛想像寫成,請參考~~~~~~~~
⑥ 機械創新設計的方法都有哪些
創新設計的正常開展和完成,必須正確運用創新設計方法。常用的創新設計方法主要有下面幾種:
一、智力激勵法
智力激勵法又叫集思廣益法,它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提出的。人的創造性思維特別是直覺思維在受激發情況下能得到較好的發揮。一批人集合在一起,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時,由於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各異,提出的各種意見能互相啟發,從而誘導出更多創意。通過激智、集智、交流,可實現創新的目的。智力激勵法可以通過召開會議,也可以通過信函、書面等形式,達到互相啟發、補充和完善見解,或發展為新的見解。
二、提問追溯法
提問追溯法是有針對性地、系統地提出問題,在回答問題過程中,便可能產生各種解決問題的設想,使設計所需要的信息更充分,解法更完善。提問追溯法提出的問題如下:
1)有沒有其他用途?有沒有新的用途?稍加改進有沒有其他用途?
2)能否借用其他經驗或發明?是否有相似的東西?是否有可模仿或可借用的東西?3)能否在結構、造型或其他方面變化一下?能否增加或減少什麼?能否加高或降低一點?能否加長或縮短一點?能否加厚或減薄一點?能否減輕或加重一點?能否擴大或縮小一點?能否重新組合或再分解?
4)能否用其他東西代替?能否用代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或其他的代用製造方法?
5)能否增加或減少功能?
6)能否在成本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產品的性能?
7)能否採用廉價代用材料、簡化結構、使用簡單而高效的製造工藝、提高零部件的標准化程度來降低成本?
通過一連串從不同角度的發問,可啟發思維,提出新的設計方案。
三、缺點列舉法
運用缺點列舉法始於發現事物的缺點,挑出事物的毛病。在明確需要克服的缺點後,有的放矢地進行創造性思考,並通過改進設計去獲得新的設計方案。例如,一家生產汽車喇叭繼電器的小廠,為了改變產品銷路不暢的被動局面,廠長和技術人員、銷售人員一起對有關產品進行分析,在廣泛收集用戶意見的基礎上,分析產品的缺點,然後針對缺點採取各種不同的措施,改進了原有的產品,很快打開了銷路,銷售量一年內便增長了一倍。
四、希望點列舉法
希望點列舉法從設計者(發明者)或用戶的意願出發提出新設想、新要求,從而激發人們去開發新產品或改進原有的產品。例如有了黑白電視機,還希望有彩色的、遙控的。又如人們希望在給別人打電話時不僅能聞其聲,而且能見其人,為適應這種要求,開發了可視電話。
希望點列舉法與缺點列舉法都是將思維收斂於某「點」,然後發散思維,最後又集中於某種創意。但希望點列舉法比缺點列舉法涉及的目標更廣,而且更側重自由聯想。
五、聯想類比法
聯想是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過程。對應聯想由一件事物聯想到與其對立的另一事物。例如由小想到大,由集中想到分散等。要增強聯想能力,必須注意增加知識和經驗,不但注意吸納本專業及其他專業的學科知識,更要重視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利用聯想進行發明創造是一種常用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很多發明家都善於聯想,也得益於聯想的妙用。例如,貝爾發明電話,開始沒有成功,以後從吉他的聲音中想到了共鳴原理,改進了裝置,才使電話發明成功。又如布拉特從看到蜘蛛織網聯想到可以從上到下造橋,從而發明了吊橋,突破了傳統的造橋模式。
聯想類比由一事物或現象聯想到與其有類似特點(如性質、外形、結構、功能等)的其他事物或現象。例如,由水波想到聲波、光波;由水波可出現干涉現象,想到光也有干涉現象等。
六、反向探求法
反向探求將人們通常思考問題的思路反轉過來,從背逆常規的途徑探尋新的解法,因此反向探求法亦稱為逆向思維法。例如在鎢絲燈泡發明初期,為了避免鎢絲在高溫下的氧化,需要將燈泡內抽真空,但是使用後發現抽真空後的燈絲通電後仍會變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多數人的意見是繼續提高燈泡內的真空度。而美國科學家蘭米爾卻應用反向探求法提出向燈泡內充氣的方法,他分別試驗了將氫氣、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氣、水蒸氣等充入燈泡,試驗結果表明氮氣有明顯的減少鎢蒸發的作用,可使鎢絲在其中長期工作,因而發明了充氣燈泡。又例如:化學能為什麼不能變成電能?聲音既是振動,那麼振動為什麼不能復現原聲?根據這些反問,相繼發明了電池、留聲機。
七、組合創新法
組合創新法是將現有技術或產品通過功能、原理、結構等方面的組合變化形成新的技術思想或新產品。組合法的優點是組合形式多樣,應用廣泛,便於操作,經濟有效。組合創新法應用的技術單元一般是已經成熟或比較成熟的技術,不需要從頭開始,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當代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已經開發出來的技術,只要合理組合,就能創造出適合需要的技術系統。例如,美國的「阿波羅」宇宙飛船由700萬個零件組成,但沒有一個零件是新研製的,用這些已有的零件組合出把人送上月球又重返地球的神奇系統。同樣「阿波羅」宇宙飛船技術中的全部技術都是現有技術的組合。
組合創新法的類型很多。常用的有性能組合、原理組合、功能組合、結構重組、模塊組合等。雖然組合創新法所使用的技術是已有的技術,但適當組合後,同樣可以做出重大的發明。
⑦ 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作品簡介怎麼寫
作品內容簡介 本作品是一張方便老年人或者腿腳不便的人站立的椅子。主要是通過使用者上肢的運動來帶動一面的動作,從而可以調整人的坐姿與重心,來減少下肢的運動來實現站立姿勢。本機構主要用到了平面連桿以及其它一些機械結構來實現椅面的調整,來帶動使用者的行動。並且如果使用者需要的話,在坐下來的時候也可以起到減少其下肢運動的作用。
主要創新點 我們主要是考慮到老年人或者其他腿腳不方便的人群,在站起來的時候總是很費力;而且往往在坐下來的過程中也是一屁股就坐了下去。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我們將人站立過程中的手腳並用,該為手起到主要作用,方便特殊人群。
推廣應用價值 我們的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漸見凸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老年人日常行動的關愛也就更為重要了。而且對於特殊群體,比如下肢受傷,殘疾等等的人群,我們的設計也可以助他們一臂之力。方便了使用者日常行動,而且也減輕了子女或者看管人的看護負擔。這樣的話,他們坐下就不愁再站起來了。
2 自動攙扶助步車
參賽學校:青島大學
參 賽 者:王新剛、曹志強、鄭虎階、徐晟、孫海峰,指導教師:師忠秀、龐嚴英
作品內容簡介 本產品主要應用於腿部殘疾、腿部骨折處於恢復期的病人。主要運用了自動檢測和電器控制的原理;巧妙地將助步車和動力裝置結合起來,實現了動力助步;並添加了單片機系統、光電檢測裝置以及繼電器,可以自動檢測病人的行動意圖,並且實現了車隨人動。該車充分考慮了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設置了多種不同的工作模式;另外,本車增添了多處人性化設計及安全保護措施,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產品的可靠性高;創新地利用支撐板代替雙拐,這樣可以減輕病人長時間拄拐帶來的勞累;由於該車操作的方便性以及車身對人體的攙扶作用,病人可以獨立使用,從而大大減輕家人及護士的負擔。基本技術指標:1、整車指標:速度0~0.5m/s連續可調;電機:DC12V、46rpm、P=15W。電源:12V、14Ah; 光電開關:檢測距離:0.1m/0.3m、DC 6~36V。
主要創新點 (1)系統能夠自動檢測人體的行動意圖並自動啟動相關系統進行動力助步;(2)本車實現了車隨人動,提高了使用者的方便性和舒適性;(3)本車實現了在一定范圍內的無級變速;(4)本車採用了多種工作模式以適應不同的使用人群;(5)獨特的控制電路大大簡化了控制系統;(6)多處人性化設計和安全措施,使本車更安全實用;(7)病人可以獨立使用,從而減輕了家人及護士的護理負擔。
推廣應用價值 該車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可應用於醫院的康復中心、也可提供給殘疾人使用、還可以應用於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用於攙扶助步。
3 語音識別控制的多自由度欠驅動助殘機械手
參賽學校:上海交通大學
參 賽 者:李順沖、揚飛鴻、陳侃、黃俊傑,指導教師:高雪官
作品內容簡介 為了盡量能使機械手與人手大小相仿,同時也為了體現欠驅動手的優勢,機械手將通過一個電機驅動,通過差分機構自適應地分配動力,差分機構與電動機可藏入手掌和手腕內。手指的結構:我們的機械手共使用4個手指,分別為拇指、食指、中指和小指。除拇指外,其他每個手指尺寸均相同,這樣就可以模塊化設計、加工,可以互換,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增減機械手的手指數。食指、中指和小指這三個手指每個手指都由三個指節組成。拇指結構與其他三指基本相同,但只有兩個指節。彈性推桿差分機構:由於只使用一個電機驅動各個手指,為了使驅動力可以自適應地分配到各手指,需要一套驅動力差分機構。我們的方案是這樣的。滑塊安裝於手掌內的導軌中,通過一個絲杠-螺母機構驅動,可以沿導軌做往復運動。滑塊與手指間通過彈性推桿來連接。在滑塊向前運動過程中,當各個手指沒有接觸物體時,彈性推桿不收縮,可以看作是一剛性桿,驅動各手指運動。
主要創新點 所謂的欠驅動就是指機構的驅動數目少於自由度數目。我們的機械手就運用了欠驅動抓握原理,由一個電機驅動全部的四個手指(共11個關節)實現對物體的抓握,這種機械手在抓握時能夠很好地適應物體的形狀。機械手的大小與人手相仿,同一般的靈巧機械手相比雖然功能有所減少,但在同樣完成抓握動作的情況下,它的結構更簡單,重量更輕,體積更小。
推廣應用價值 能夠採用語音進行控制的欠驅動機械手,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必然能為手部殘疾的人士帶來福音。
4 多功能助食裝置
參賽學校:廣東工業大學
參 賽 者:陳其慶、陳志忠、劉智勇、賴錦濤、何影冰,指導教師:傅惠南、呂志強
作品內容簡介 為了填補市場上並沒有靠用腳控制來實現進餐的器械的空缺,我們設計出本裝置,同一種動力輸入,輸出多種功能。由腳控制,能夠幫助進餐,翻書等功能。它由底座、支撐柱、桌面、轉台、遞送裝置、自動復原機構、翻書裝置和腳踏組成。助食的操作步驟有:1、對轉台控制腳踏施力,通過軟剎線傳動,驅動分度機構旋轉帶動餐桌轉動,實現食物選取;2、對遞送裝置的控制腳踏持續輸入動力,通過軟剎線傳動,令遞送裝置上的機械臂先往下擺動一定角度再下降到菜的位置;3、對夾子控制腳踏施力,控制夾子的張開與夾緊,使其夾住食物;4、緩慢撤消對遞送裝置的動力,機械臂回復到原來位置,實現送菜;5:對夾子控制腳踏施力,使夾子松開食物。翻書的操作步驟是:首先利用手臂中滑塊的直線向下運動使吸盤吸緊書,然後利用吸盤的吸力和滑塊向上運動使書提到一定高度,接著利用裝在轉台下的翻書桿和轉台的轉動使書翻過。
主要創新點 (1)理念新:是獨特的靠腳控制進餐的新裝置。且同一動作輸入,輸出多種功能。(2)實現方式新:採用簡單的機構實現復雜的功能,結構巧妙,操作簡便,表現在:設計出僅由一控制項分時序控制兩個自由度動作的新機構,取代傳統的一個控制對應一個自由度的做法;採用轉台旋轉來食物代替傳統的用機械手選取食物;使用集夾菜夾飯兩個功能於一體的夾子,取代傳統的筷子和勺子;使用軟剎線傳動代替復雜的傳動機構;採用彈簧復原,實現一控制項控制兩個相反方向的運動。
推廣應用價值 目前,市場上並沒有靠用腳控制來實現吃食物的器械,為了填補市場空缺,同時克服現有助殘裝置功能單一、結構復雜的缺點,我們設計出本裝置,用腳控制,不僅能夠幫助進餐、翻書、和練習玩打擊樂器等多種功能,而且結構簡單,操作簡便。它能幫助雙手殘疾人解決「吃飯難」和翻書難的問題,避免直接用腳吃飯和翻書的尷尬與不便,美化了他們的生活,以及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總之,它的出現,將會為雙手不便利的人帶來了另一種新生活。
5 基於角度主動控制的機械助殘腿
參賽學校:上海交通大學
參 賽 者:徐立文、盧天明、盧煒、袁興亮、毛文超,指導教師:殷躍紅
作品內容簡介 現在市面上銷售的智能假肢大多非常昂貴,而且適應性和穩定性都不理想。對於原本就肢體殘疾且生活困難的殘疾人,他們更需要一種簡單易用價格便宜的假肢。我們的作品就是定位於給這個特殊人群提供的廉價,且相對功能強大的假肢。我們製作的是膝關節離斷的下肢,主要包括大腿,膝蓋,小腿。市面上被動的多軸假肢已經非常成熟,且有相對標准化的零配件。所以我們的作品即是在現有的成熟產品基礎上,添加電自鎖及自動釋放的功能。
主要創新點 膝關節我們採用四連桿機構,可以非常逼真的模仿出人體膝關節軟組織的運動軌跡,並且在運動角度最大的軸上安裝電磁多片離合器,通過安裝在小腿上的壓力感測器,控制其開啟或閉合。當壓力感測器感覺到人體重量時,離合器閉合,關節鎖死,無法繼續彎曲,但通過軸上的單向軸承可以繼續伸直。當壓力感測器沒有壓力時,離合器打開,關節放鬆,同時由一根彈簧使小腿抬起一個小角度,假肢可以完成步行中的甩腿動作。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改善假肢行走時的不自然動作,使行走姿態盡可能接近正常人。
推廣應用價值 假肢的行走姿態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人運動,對於殘疾人輔助行走可謂意義重大,市場前景看好。
6 全自動翻書機
參賽學校:海軍工程大學
參 賽 者:蘇傑、閻洪波、龍坤雄、侯文姝,指導教師:嚴承華、金傳喜
作品內容簡介 本產品主要為不方便用手翻書的殘疾朋友設計。該翻書機由載書台、控制箱組成。載書台由電磁式書夾和載書板構成。控制箱由吸紙裝置、翻頁裝置(同步帶、同步帶輪、翻書棒)、電動機和控制電路構成。控制電路以AT89s52單片機為核心。工作原理:以順序翻書為例,控制腳動開關或聲控裝置,則右邊的書夾松開,吸紙裝置吸起書的一角,然後由同步帶的傳動帶動翻書棒翻起一頁紙,右邊的書夾合上。翻書棒將該頁紙翻到左邊時,左邊的書夾打開再合上,完成一次翻頁,裝置回到初始位置准備下次翻頁。反向翻書時,原理相同。本產品使用220伏交流電源即可。
主要創新點 (1)吸頁裝置是根據流體力學的「負壓原理」,使用電腦散熱風扇製作出來的,效果非常好;(2)翻書棒的動作設計:使用同步帶傳動帶動固定在同步帶上的翻書棒平動,翻頁平穩,正反向傳動比較可靠;(3)在書夾的設計上妙地將夾子的機械部分和電磁鐵結合在一起,只需通斷電就可以控制書夾的開合,簡單好用;(4)相對於純機械的翻書機,該設計採用單片機控制,實現了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殘疾朋友只需用腳或者其他部位觸動開關,即可完成翻書動作。
推廣應用價值 第一、該作品可以實現自動翻不同大小,不同厚度的書籍。能夠很好地滿足雙手殘疾的人看書學習的需求。第二、該作品全部由簡單的零部件組成,加工工藝要求不高,且部分使用標准件,互換性好。第三,該設計成本低廉,廠家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另外,該作品不僅可以供手臂殘疾者使用,也可以供那些因某種原因不方便用手的人使用,如因病暫時不方便用手的人。而且其原理可以推廣到翻譜、復印等產品里。因此該作品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⑧ 機械創新設計的機械創新設計(張有忱)
書名:機械創新設計
書號:9787302242048
作者:張有忱
定價:25元
出版日期:2011-1-1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本書共分為9章。第1章為緒論,介紹了創造、創新和設計的基本概念,創新教育與創新人才的培養,機械創新設計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第2章為創新思維與技法,主要以創造學的理論為依據,結合實際問題分析了創新思維的特點與創新思維的過程,並分析介紹了幾種常用創新的技法。第3章為機械繫統方案與創新設計,重點論述了技術沖突解決原理(TRIZ理論)、建立原理解法目錄、資源的分析與利用等系統方案創新的基本方法,以及構型的綜合問題。第4、5、6章為機構的各種創新方法,分別就機構的變異與演化、機構的組合、機構的再生等創新設計技法進行分析與論述。第7章為機械結構設計與創新,介紹了在機械結構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的基本要求,並分別從機械結構的功能,結構元素的變換,模塊拼接與結構復用,以及材料、加工、裝配、輸送等方面,討論了機械結構創新的要求與實現途徑。第8章為反求設計與創新,介紹了反求設計的基本概念、反求設計的內容與基本過程,並對幾個典型案例進行了反求設計分析。第9章為創新實例與分析,以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的參賽作品為例,分析了創新基本理論在作品中的實際應用。各章後附有習題,可供讀者練習。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教材,也可供有關教師及工程技術人員或科研人員參考。 第1章緒論
1.1創新設計概述
1.1.1創造、創新與設計
1.1.2創新設計
1.1.3創新的風險
1.2創新人才的培養
1.2.1人才培養與創新教育
1.2.2創新人才的特點
1.2.3創新人才的培養
1.3機械創新設計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習題
第2章創新思維與技法
2.1創新思維
2.1.1思維及類型
2.1.2創新思維的特點
2.1.3創新思維的過程
2.1.4創新思維的方式
2.2創新技法
2.2.1觀察法
2.2.2類比法
2.2.3移植法
2.2.4組合法
2.2.5換元法
2.2.6還原法
2.2.7窮舉法
2.2.8集智法
2.2.9設問探求法
2.2.10逆向轉換法
習題
第3章機械繫統方案與創新設計
3.1概述
3.1.1機械繫統的基本概念
3.1.2機械繫統設計的主要過程
3.1.3機械繫統方案設計
3.2功能綜合
3.2.1功能分析
3.2.2功能分類
3.2.3功能分解
3.3原理綜合
3.3.1技術沖突解決原理(TRIZ理論)
3.3.2建立原理解法目錄
3.3.3資源的分析與利用
3.4構型綜合
3.4.1機構構型
3.4.2機構選型
3.4.3構型綜合的注意問題
習題
目錄
第4章機構變異與創新設計
4.1機構的倒置
4.1.1平面連桿機構
4.1.2凸輪機構
4.1.3其他傳動機構
4.2運動副的變異與演化
4.2.1運動副元素尺寸的變異
4.2.2運動副元素形狀的變異
4.3構件的變異與演化
4.3.1構件形狀的變異
4.3.2構件的合並與拆分
4.4機構的擴展
4.4.1引入虛約束
4.4.2變換運動副
4.4.3增加輔助機構
4.5機構的等效代換
4.5.1利用運動副的替代原理進行等效代換
4.5.2利用瞬心線構造等效機構
4.5.3周轉輪系的等效代換
4.5.4機構功能的等效代換
4.6運動原理的移植
4.6.1差動原理的移植
4.6.2諧波傳動的移植
習題
第5章機構組合與創新設計
5.1串聯式組合
5.1.1組合的基本方法
5.1.2實例分析
5.2並聯式組合
5.2.1組合的基本方法
5.2.2實例分析
5.3封閉式組合
5.3.1組合的基本方法
5.3.2實例分析
5.4裝載式組合
5.4.1單聯式裝載組合
5.4.2雙聯式裝載組合
習題
第6章機構再生與創新設計
6.1一般化運動鏈
6.1.1一般化原則
6.1.2實例分析
6.2桿型類配
6.2.1問題的提出
6.2.2桿型類配
6.3運動鏈組合
6.3.1圖的概念
6.3.2圖的組合
6.3.3運動鏈的組合
6.4機構再生設計
6.4.1飛機起落架的再生設計
6.4.2縫紉機送布機構的再生設計
習題
第7章機械結構設計與創新
7.1機械結構設計的基本要求
7.2實現零件功能的結構設計與創新
7.2.1功能分解
7.2.2功能組合
7.2.3功能移植
7.3結構元素的變異與演化
7.3.1改錐結構元素的變異
7.3.2軸榖連接的結構元素變異與演化
7.3.3離合器的結構元素變異與演化
7.3.4棘輪傳動的結構元素變異
7.3.5各種槽銷結構元素的變異
7.3.6新型聯軸器的結構特點
7.3.7導軌的結構形式及其特點
7.3.8改善工作性能的結構變異
7.4適應材料性能的結構設計與創新
7.4.1揚長避短
7.4.2性能互補
7.4.3結構形狀變異
7.5方便製造與操作的結構設計與創新
7.5.1加工工藝的結構構型
7.5.2裝配輸送的結構構型
7.5.3簡單結構
7.5.4宜人結構
7.6用模塊拼接與結構復用進行結構的創新
7.6.1模塊拼接
7.6.2結構復用
習題
第8章反求設計與創新
8.1概述
8.1.1反求問題的提出
8.1.2反求設計的含義
8.1.3反求設計的研究對象
8.2反求設計的內容與過程
8.2.1反求設計的主要內容
8.2.2反求設計的主要過程
8.3反求實例分析
8.3.1原理方案的反求實例
8.3.2機構構型的反求實例
8.3.3精度反求實例
8.3.4圖像資料的反求設計實例
8.3.5計算機輔助反求設計實例
8.3.6材料反求實例
習題
第9章創新實例與分析
9.1創新思路的分析
9.2創新實例
9.2.1多功能齒動平口鉗
9.2.2機械式停水自閉水龍頭
9.2.3防傾翻輪椅
9.2.4省力變速雙向驅動殘疾人車用驅動裝置
9.2.5自由輪椅
9.2.6飲料瓶撿拾器
9.2.7地震應急床
9.2.8新型大力鉗
習題
參考文獻
⑨ 用於未來智能汽車的創新驅動方案
開發用於未來智能汽車的蓄電池電驅動系統的最大挑戰在於針對高效率、低成本以及高舒適性等方面具有競爭力的目標尋找到一個折中方案。為了解決上述目標沖突,德國Darmstedt理工大學在名為「雙電驅動裝置」(TDT)的研究項目中開發出了一種創新的電動和混合動力系統,在「帶有增程器的雙電驅動裝置」(DE-REX)項目成果的基礎上成功地顯示出了這種動力總成系統的潛力。1雙電驅動裝置當前基於動力總成系統的基本型式又提出了一種帶有各自的子變速傳動機構(TG)並與數個電機(EM)實現集成布置的設計理念,其中基於簡單變速器技術的功能系統可集成高效的多檔變速器,在此類結構型式中電機也被用於實現例如同步和傳遞牽引力等變速器功能。同時,這種模塊化的雙電驅動裝置(TDT)模式能被轉化成一系列動力總成系統,其不僅包括純電動車(BEV),而且也包括環境污染較低且適合長途行駛的混合動力車。此外,這種模式的混合動力總成系統方案還採用了一種被稱之為「增程器專用變速器」(DRT)的特殊設計理念。在「帶有增程器的雙電驅動裝置」(DE-REX)項目中已構建了一種混合動力結構型式方案,以此能彰顯出行駛舒適性和效率方面的潛力以及評估成本的潛力。2DE-REX動力總成系統圖1示出了DE-REX動力總成系統架構示意圖,其由兩個同軸布置的子變速傳動機構(TG1和TG2)組成,輸入軸能通過由控制機構操縱的爪齒離合器與變速器輸出軸連接,而內燃機則能被並聯或串聯到現有的TG2上。裝配了兩套DE-REX動力總成系統:一套用於試驗台運行,另外還用於效率試驗;另一套被集成到一輛演示車上,用於檔位變換和運行模式變換試驗以及舒適性評價。3換檔舒適性評價多檔變速器用於電動車是以其舒適的換檔過程為基礎的。為了研究在DE-REX車輛上的舒適性,不僅在電動車上而且在混合動力車進行了檔位變換和運行模式變換試驗,並按照客觀和主觀標准進行評價。按照VDI(德國工程師協會)-2057規程,應用「振動計量值」(VDV)作為客觀標准來評價換檔過程期間發生的振動。圖2示出了DE-REX車輛在部分負荷工況下進行電動換檔的試驗結果。操作開始時電機1(EM1)以第一檔驅動車輛,當需要使檔位轉換到電機2(EM2)第二檔時,EM2的轉速就被調節到第二檔的額定轉速,最後爪齒離合器結合,扭矩就從EM1疊化到EM2,TG1第一檔脫開,換檔過程就此結束,EM1最終減速至停機狀態。所得到的加速度曲線形狀表明其並無顯著的振動現象,並可得到較低的振動計量值(VDV=0.089m/s1.75)。為了評估即使在負荷較高時純電動車換至高檔的換檔舒適性,對不同加速踏板位置(APP)實施換檔過程,分別計算VDV,通過傳統車輛換高檔的分布帶來比較試驗結果。正如圖3所表明的那樣,直至70%加速踏板位置時DE-REX車輛的換檔舒適性都高於自動變速箱(AT)和雙離合器變速箱(DCT),甚至在更大的加速踏板位置時由於其換檔舒適性指標仍處於AT和DCT的分布帶中,而處於更大的加速踏板位置時VDV增大則歸因於換檔過程中牽引力的降低,因為在換檔過程期間僅配備有一個電機驅動車輛,因而在高負荷時牽引力能實現充分傳遞。在下一步開發中將對電機在短時間內進行超負荷試驗,即使在全負荷時也能進一步提高換檔舒適性。為了根據VDV評估驗證其換檔舒適性,邀請了23位動力總成系統專家作為同車乘客來參與行駛試驗。在經歷了較低和較高功率需求情況下的數次電動行駛換檔過程後,請受試者按照事先規定的說法評價主觀的感覺,如圖4中示出了結果摘要。動力總成系統專家的主觀感覺驗證了尤其是在部分負荷行駛時的高換檔舒適性,此時通常感覺不到明顯的換檔過程,即使是長期以來對高負荷換檔過程有著細膩感受的乘客也會對此持稱贊態度。綜合試驗結果表明,TDT動力總成系統的換檔過程是較為舒適的,因此運行策略能在動力總成系統效率最佳的基礎上選擇最佳的運行模式而不會受到換檔舒適性的限制。4電驅動總成系統效率的試驗研究以TDT為基礎的動力總成系統效率的提高歸因於使用多檔變速器與多個電機的結合:(1)多電機型式能使用可根據負荷換檔的多檔變速器而不會引起附加功率損失的摩擦轉換器件;(2)多檔變速器型式解決了起步扭矩與車輛最高車速之間的目標沖突,因而與固定檔電驅動總成系統相比可降低所要安裝的系統電功率,因此能提高負荷率,從而隨之提高電機效率;(3)多電機型式能使單個電機停止工作,而繼續工作的電機由於避免在部分負荷工況下運行而提高整機效率;(4)此外,還能使用多檔多電機動力總成系統,從而使智能運行策略能實現最佳效率下的行駛要求。在DE-REX驅動及其考慮要替代者的試驗台測試基礎上,對採用自動手動變速箱(AMT)技術的多檔多電機的節電潛力與採用一個電機的固定檔動力總成系統(BEV-1GR,1檔傳動比純電動車)進行比較試驗。比較結果示於圖5,從現有技術的固定檔動力總成系統(1個電機,DE-REX標定到171kW,1檔傳動比(GR),)開始直至TDT模式(2個電機,每個48kW,2×2檔傳動比)採用最小起步扭矩(>2500N·m)和所需的最高車速(180km/h)。試驗結果表明,採用現有技術的電能消耗量為16.5kW·h/100km是最有效的。為了充分發揮總效率優勢,如下介紹一種採用降低系統電功率和固定檔變速器的方案(1個電機,DE-REX電機被標定到96kW,一檔傳動比),雖然採用這種方案通常會使起步扭矩達不到要求,但還是表明TDT效率潛力的重要份額(8.3%)歸因於更低的系統電功率。不過為了使減小的系統電功率能滿足相關要求,至少需設置兩個檔位,而相應的多檔AMT動力總成系統(1個電機,96kW,兩檔傳動比)通過智能選擇檔位使得能量消耗進一步降低1.5%,當然換檔時需切斷牽引力。為了確保較高的換檔舒適性,使用了典型的按負荷換檔的器件,但是這會對變速器損失和成本產生顯著的影響。這種TDT型式(2個電機,2×48kW,2×2檔傳動比)提供了一種可滿足舒適性要求的替代解決方案,而且還通過附加的運行模式以獲得附加的節能潛力,從而相比固定檔純電動車可總共獲得約10.7%的節能效果。為此,在WLTG試驗循環運行期間,智能DE-REX運行策略總會優先選擇效率最高的行駛模式:對於低負荷和低車速階段電機1第一檔提供最高的效率,而在高車速時電機2第二檔則呈現出一定優勢,僅在WLTC循環的行駛時間內才使用兩個電機一起驅動。試驗台試驗結果證實了TDT模式提高效率的潛力大,其為未來的電驅動系統提供了一種舒適智能的解決方案,而且TDT還在系統層面提供了降低成本的潛力。5動力總成系統成本評估為了對成本進行比較評價,必須在考慮所有組成部分的情況下評價總系統成本:盡管必需配備有2個電機和1個多檔變速器,但是系統電功率將有所降低,同時要提高效率,從而對於所必需的電動行駛里程能減小蓄電池尺寸和降低成本。特別是為了滿足較長行駛里程的技術要求,混合動力TDT模式通過平行的增程器運行提供了一種有利於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大部分行駛里程是電動行駛模式,僅有極少的行駛里程使用混合動力模式。與當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不同,混合動力TDT方案被設計成始終以高效率實現電動行駛,而且沒有單純附加的電氣化。圖6示出了以適合於長里程行駛的固定檔BEV方案為比較基準的成本估價。純電動TDT在系統層面上能獲得約9%的成本優勢,混合動力DE-REX的成本位於BEV與PHEV之間,與PHEV相比,由於降低了變速器的機械復雜程度從而具有附加的降低成本潛力,因此在本研究項目中採用DE-REX達到了最低的總成本(BEV-1GR成本的81%),通過考慮應用基於電動和混合動力總成系列模塊化型式減小尺寸的效應期望可進一步降低成本。6結語和展望DE-REX研究項目成功地驗證了TDT模式概念,試驗台上的試驗研究結果證實了其降低電能需求的潛力,其提高效率的潛力基於採用兩個電機的多檔變速器模式,同時為了使用戶接受其較高的換檔舒適性,而客觀的VDV標准和獨立專家的主觀評價證實了其高換檔舒適性。系統的總成本評估表明,與採用現有技術的BEV和PHEV相比,TDT模式具有降低成本的潛力。總之,TDT能為未來的環保通用型混合動力電動車(UHEV)提供創新的增程器專用變速器(DRT)方案。下一步將開發下一代TDT:「雙驅動變速器4倍長行駛里程」(Two-DriveTransmission4Long-Range,DE4LoRa)。這種DE4LoRa動力總成系統既能進一步提高效率,又能降低系統復雜性和成本。下載提取碼:r7nj【德】A.VIEHMANN等【翻譯】范明強【編輯】伍賽特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⑩ 科技創新(發明)項目設計方案申報表怎麼寫
注意:本頁信息請認真填寫,列印獲獎證書以此為准。
請將本頁復印粘貼在項目申報材料檔案袋正面。
第32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中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申報書
項目名稱: 仿生機器地龍
申 報 者: 唐一思
所在學校(全稱):
輔導老師:
輔導機構(全稱):
( 提醒:以上五項信息請申報者核實准確無誤,列印證書以此為准!)
項目所屬學科:(請在確認的學科上劃「√」 ,只能選擇一項)
□ 數學(MA) □ 微生物學(MI)
□ 計算機科學(CS) □ 醫葯與健康學(ME)
□ 物理學(PH) □ 化學(CH)
□ 地球與空間科學(ES) □ 生物化學(BI)
√ 工程學(EN) □ 環境科學(EV)
□ 動物學(ZO) □ 社會科學(SO)
□ 植物學(BO)
項目類別:(請分別在以下兩大類中選擇符合的一項劃「√」 )
□ 初中項目 √ 個人項目
√ 高中項目 □ 集體項目
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制
A、申報者與輔導教師情況
說明:個人項目只填第一申報者情況,集體項目須填寫每位申報者情況
第一申報者 姓 名 XXX 性別 男 民族 漢 出生年月 1994.10
現學歷類別 □初中生 √高中生 年級 高二
學校全名 學校電話
學校地址 株洲市天元區珠江南路518號 郵 編 412007
家庭住址 株洲市天元區華苑小區一棟103 家庭電話
父親姓名 工作單位 職務(或職稱) 職員
母親姓名 工作單位 職務(或職稱) 教師
署名申報者 姓 名 性別 民族 出生年月 申報者
2寸免冠彩色近照
現學歷類別 □初中生 □高中生 年級
學校全名 學校電話
學校地址 郵 編
家庭住址 家庭電話
父親姓名 工作單位 職務(或職稱)
母親姓名 工作單位 職務(或職稱)
署名申報者 姓 名 性別 民族 出生年月 申報者
2寸免冠彩色近照
現學歷類別 □初中生 □高中生 年級
學校全名 學校電話
學校地址 郵 編
家庭住址 家庭電話
父親姓名 工作單位 職務(或職稱)
母親姓名 工作單位 職務(或職稱)
輔
導
教
師 姓 名 性別 出生年月 工作單位 職務(或職稱) 專業領域 聯系電話
劉X 男 1981.10 株洲市第二中學 教師 物理
B、項目情況
項目研究時間 開始時間 2010 年 10 月 9 日 完成時間 2011 年 2 月 28 日
專利申請號
及授權日期 申請號_________ 申請人___ __ 申請日期 年 月 日
批准號__________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論文登載報刊和發表日期 論文登載報刊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表日期 年 月 日
項
目
簡
介 說明:項目簡介須包含如下內容:1、項目摘要;2、該項目的選題是怎樣確定的;3、設計(或研究)該項目的目的和基本思路:4、該項目的研究過程;5、該項目應用了哪些科學方法、科學原理;6、該項目的主要貢獻(創新部分);7、他人同類研究的情況調查;8、進一步完善該項目的設想;9、集體項目中申報者各自的工作分工。(限800字以內)
項目摘要:蚯蚓(地龍)依靠自己微小的身體和柔韌的軀干進入各種人類無法到達的地方。我所製作的仿生機器地龍便是模仿蚯蚓(地龍)的運動形式,利用其微小的特點,用來進入各種環境進行勘測。它由一個主控晶元和兩個電機及若干機器人組件構成,可以無視各種復雜地形進行相關活動。
選題的確定:我在看電視時,發現蚯蚓(地龍)的身體柔韌性很好,而且它那彎曲身體行進的方式幾乎可以穿越各種地形,所以我便想到製作一個可模仿蚯蚓(地龍)行進的裝置,再在其表面安裝相應的工具來完成不同的任務,例如:極小縫隙內的勘測,災後廢墟內的人員救援等人類無法進入地帶的觀測活動。
設計的基本思路:根據蚯蚓(地龍)彎曲身體行走的方式,通過半機械傳動的方式,使之形成一個類似於骨頭關節的結構,用主控晶元來控制其運動姿態,使整個裝置能完成行進動作(如同地龍前進時的樣子)。
在完成本項目的過程中,我運用了物理、單片機等領域的的相關知識,通過精細觀察及反復調試等方法來完成項目的研究。
主要創新在於:
1、模仿了蚯蚓(地龍)的運動方式;
2、觀測效果良好;
3、可完成不同地形的觀測。
完善設想:
1、動力應增加,讓運動速度更快,方式更靈活;
2、運用其他材料,使其體積更加微小;
3、可安裝更多的工具,完成更多類型的任務。
C、申報者確認事宜
申報者確認事宜
我(們)確認已認真閱讀大賽規則,並且同意遵守規則。
我(們)確認所有申報資料屬實。
我(們)授權主辦單位比賽結束之後,無償合理使用相關申報材料(包括公開出版等,不要求退還),同時本人亦享有公開發表該項目資料的權力。
我(們)完全服從大賽評審委員會的各項決議。
申報者簽名: 監護人簽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說明:申報者須同意並且遵守以上要求,所有申報者及其監護人須簽名確認才能參賽。
D、資格確認
資格確認
1.上述申報者均為在校中學生(含中專和技校學生)。
2.本項目是申報者於本年度於7月1日往前推不超過兩年時間內獨立(含在輔導教師指導下)完成的科技創新成果。
輔導教師(班主任)簽名: 學校學籍管理部門蓋章
學校校長(負責人)簽名: 年 月 日
E、項目申報材料
項
目
申
報
材
料
1.項目申報書 份。
2.項目研究報告 頁, 項目查新報告 頁。
3.附件材料(說明:附件材料可為復印件,沒有的項目可以填「無」 ):
(1)項目研究原始資料(圖紙、圖表、調查問卷樣表等) 頁;
(2)項目研究活動照片 頁;
(3)項目研究活動日誌 頁;
(4)數據光碟或軟盤 張,存儲項目數據量 MB;
(5)其他(請註明) 頁。
F、市州組織機構審查以及推薦意見
市州組織機構審查以及推薦意見
該項目申報者均為在校中學生,其項目是在兩年內(2009年7月1日之後)完成的科技創新成果。
該項目於 年 月 日在 市(州)第 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被評為 等獎。
我們已要求該項目作者所在學校及其上級主管部門對該項目做了資格審定,申報內容屬實,同意上報參加第32屆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市州組織機構負責人簽名(手寫): 市州組織機構蓋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