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這個心理學實驗,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實驗,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 提出。
Martin Seligman :
當代認知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之一。
1998年,他以史上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他大力提倡建立積極心理學,並為這門新學科奠定了結構體系,是世界公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
實驗是這樣的。
研究人員訓練兩組狗躲避電擊。
訓練時,兩組狗都被繩子拴住,無法逃脫,但旁邊有按鈕可以控制通電,按下之後電擊停止。
一組狗旁邊的按鈕是有效的,即按下之後就電擊就停止。
另一組狗旁邊的按鈕是無效的,按下之後仍然遭受電擊。
一段時間之後,一組狗學會了用鼻子控制電擊按鈕,但另一組狗則無論怎麼做電擊也不會停止。
之後研究人員把這兩組狗和一組未受過訓練的狗相繼放到箱子里,接受電擊。
箱子中間用矮閘隔開,一側有電擊,另一側沒有電擊。
之前被教會用鼻子控制電擊按鈕的狗進入箱子後,幾秒鍾之內就發現自己可以跳過矮閘逃避電擊;
未受過訓練的狗進入箱子後,也是在幾秒之內就跳過了矮閘;
而之前被訓練無論怎麼做電擊都不會停止的那組狗,進入箱子之後一直都停留在有電機的這一邊忍受電擊,什麼也沒做。
也就是說,這組狗已經 認定無論做什麼都於事無補,即使有出路時也選擇放棄,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1975 年Seligman用人當受試者,結果使人也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實驗是在大學生身上進行的,他們把學生分為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
當受試者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實驗之後,讓他們進行另外一種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個"手指穿梭箱",當人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放在另一側時聽不到這種 噪音 。
在原來的實驗中通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以及未聽噪音的對照組,他們在 "穿梭箱" 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
而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讓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隨後的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
生活中也有很多習得性無助的例子。
比如有些長期遭受丈夫家暴的女人就是不願離婚,一些女孩多次遭到老師猥褻或性侵不敢求救,長期遭受打罵的孩子變得抑鬱……
今年令人震驚的搖滾樂團林肯公園主唱自殺事件,也是這樣的例子。
他童年時期遭到一名成年男子性侵長達6年,這事一直讓他有輕生的念頭,即使後來他功成名就,依然難以走出這段陰影,最終還是自殺。
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例子,我們靠聽說或是看新聞才知道。
作為普通父母,我們關心的是,我們是不是也無意給孩子製造了「習得性無助」呢?
最典型的是「哭聲免疫法」。
在孩子嬰兒時期用得最普遍,寶寶哭的時候不去抱,因為會「慣壞」他,讓他哭一會,以後他就不會再哭著要抱了。
甚至用這個方法訓練寶寶自己睡覺,寶寶一直哭一直哭,哭累了就自己睡了。
如此訓練一段時間,寶寶就會學會獨立睡覺。
給寶寶斷奶的時候跟媽媽隔離,媽媽「消失」一段時間,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幾天後就不再吃奶了。
孩子再大一點,哭的時候也不抱不哄,因為「哄他就哭得更厲害」,因為「寵慣了,以後就總是用哭來要挾我」,因為「男子漢不能哭,要堅強」......
孩子再大一些,父母變得更嚴厲,還會製造一些挫折,以增強孩子的抗打擊能力,讓孩子「越挫越勇」……
總是不滿足孩子欲求的家庭,比如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長大後,總是有著 匱乏感 和 不配得感 ,認為生活就是苛刻艱難的,即使好機會降臨也不敢要,因為潛意識里認為自己不配過舒適順暢的生活。
有些孩子從小就非常乖,非常聽話,讓父母很省心,父母也引以為傲,殊不知孩子的乖巧其實是 因為內心無奈、無助、無望,只好放棄、壓抑自己的想法,選擇順從。
還有一種 替代性無助 :
不需要直接體驗不可控的事件,只要 觀察到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不可控事件、無助效應 ,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
比如目睹父母的婚姻困難的孩子,即使從未經歷過戀情,也會有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不會得到圓滿的感情。
內心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在 情感、認知 和 行為 上表現出 消極 的 心理狀態。
悲觀的種子從此種下。
當他們失敗時,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放棄嘗試,產生「做什麼事都是無濟於事」的感覺。
在逆境中會失去控制感,產生「怎麼努力也沒用」、「自己希望的結果不會發生」的預期,也不再採取行動以改變不好的情境。
更糟糕的是,對嘗試和努力的放棄可能導致他們的預期成真,從而導致惡性循環。
習得性無助的經驗,造成了一個人 悲觀的思維方式 。
『貳』 十大恐怖科學實驗 揭秘美科學家最恐怖的人體注射實驗梅毒
很多實驗為人類的生活進步取得了進步,但在獲取新知識的途中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錯誤的方式,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不道德甚至是讓人感到恐怖的科學實驗。有的是在動物身上,有的是在人身上,並且這些實驗者有的並不知情。下面本站的我就為大家介紹十大恐怖的科學實驗!
1、731部隊活人實驗
2、腓特烈二世的語言實驗
3、Hofling 醫院實驗
4、人體性病實驗
5、性別實驗
6、恆河猴實驗
7、電擊兒童療法
8、遙控老鼠間諜
9、特斯拉的死亡射線
10、長生葯研究
1、731部隊活人實驗
731部隊是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在中國的哈爾濱進行生物細菌研究與人體實驗研究的秘密部隊,也被稱之為“惡魔部隊”。在這里他們用活人在測試生化武器的效果,還有各種殘忍的實驗,如活體解剖,鼠疫,人馬換血,凍傷,火焰噴射,從不同的距離向人群丟手榴彈,互換四肢,人畜雜交等等。造成了成千上萬的人被殘害。
2、腓特烈二世的語言實驗
腓特烈二世非常的有才華,他在教育非常落後的中世紀還掌握了7種語言,創辦大學提高教育。但是他非常的喜歡做實驗,曾經用自己君主的身份來對嬰兒進行實驗。
他為了觀察語言的的起源,將出身的嬰兒教給聾啞人去撫養,這讓這些嬰兒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還將囚徒泡在酒里淹死,為了觀察是否有靈魂。
3、Hofling 醫院實驗
這個實驗主要是結果讓人感到非常的恐怖。1996年心理學家Hofling做了一個實驗來證明人們非常的聽專業或者權威人士的話。
在一個醫院中,值班的護士接到一名醫生的電荷,讓她們將一個未經批準的葯物按照兩倍最大劑量打給病人,葯瓶上明確的表示了那種劑量可能讓病人死亡。
但在22名護士中,有21名准備按照醫生的指示去給病人打葯,她們沒有一個人是見過醫生的,完全違反了醫院管理條例。
雖然那個葯只是一個無害的糖片,但是對於護士如此的輕信醫生也是非常的震驚的,而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比那些護士們高明。
4、人體性病實驗
梅毒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性病,在感染之後會慢慢的毀掉人體的主要器官,在60年前的非洲瓜地馬拉因為一場實驗,讓1500人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感染上了梅毒。
一位美國的科學家約翰·卡特勒為了為了檢驗青黴素對性病的療效,在瓜地馬拉進行了相關實驗。醫生先讓妓女感染上梅毒,然後讓她們任意的與士兵或者囚犯發生性關系,並且不戴套。
這樣做並沒有讓很多男士感染上梅毒,於是醫生乾脆讓這些人直接染病。這個實驗雖然獲得了當局的授權,但是並沒有去徵求當事人的同意,這些人都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染上了梅毒。
5、性別實驗
小布魯斯在8個月的時候,在一次割包皮手術中意外的失去了JJ,當時的性學研究大師曼尼為了研究性別認同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的。於是說服了小布魯斯的父母,讓布魯斯變性成為女生,將他當做女兒去養大。
他們將小布魯斯改名為布蘭達,完全將他當成女生去養,這個實驗讓布蘭達長大後一直覺得自己被困在一個完全不屬於自己的軀殼裡面,無法去很好的融入外界。
6、恆河猴實驗
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個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毀掉了幾代猴子。他將一群剛剛出生的恆河猴從媽媽身邊抱走,然後給這群猴子做了兩個“代母”。一個是可以間斷的的提供奶水的鐵絲網盒,一個是猴媽媽模樣的玩偶,只可以給小猴子們抱抱,但是並沒有奶。
小猴子們餓了就會去鐵絲盒裡吃點奶,其餘時候都是跳到布偶媽媽身上抱著不放,特別是在受到驚嚇的時候。雖然這個布偶媽媽沒有五官,也不能動,但是小猴子們依然是在它身上尋找安全和溫暖。
而更殘忍的是,哈洛讓布偶媽媽用鐵定,水柱去攻擊小猴子,但這些小猴子依舊跑到“媽媽”身上抱抱。這些小猴子在長大後都出現了一些自閉,反社會或極具攻擊性的行為。
有些小母猴長大之後不懂性行為,哈洛又設計出“強暴架”,讓她們去生育下一代,而其中一些母猴無法發揮母性,忽略照顧小猴子,甚至有的殺死了幼猴,對於這些猴子來說是非常折磨的事情。
7、電擊兒童療法
在1940年到1953年,世界著名的兒童神經心理醫生勞雷塔對於精神分裂兒童的研究非常感興趣,於是她做了一個兒童電擊實驗。
在紐約城的一個醫院里對最少100名的3-12歲兒童做了點擊實驗。他們對外宣傳的是這種電擊痙攣療法在1942-1956年間已經在這里治療過500名兒童了,其中也有勞雷塔的實驗者。
但是從勞雷塔的私人備忘錄中,卻發現她有時候會每天兩次的電擊精神分裂兒童,連續20天的時間,讓有些被實驗的兒童開始變得暴力,並且會想自殺。這個實驗非常的恐怖不人道。
8、遙控老鼠間諜
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在昆蟲,老鼠,鯊魚的大腦中植入非常小的晶元裝置,讓他們去代替人類成為無間道。這些半機械間諜非常的具有偽裝性,並且很是靈敏,具有很高的隱蔽性。
這些“間諜”可以傳回視頻,可以竊聽消息等等,並且是由人類來操控的。
9、特斯拉的死亡射線
特斯拉是被愛因斯坦承認的更聰明的人。他研究製造了非常多的設備區生產X射線。其中有一項研究被稱為“特斯拉死亡射線”,這個研究計劃非常的令人吃驚,是一個粒子束武器,很多科幻片裡面都有這種高殺傷力的武器。
但特斯拉生前向美國,英國,蘇聯等國家申請購買他的這項研究,但並沒有獲得成功,如果被研究出來,那將會是很恐怖的武器。
10、長生葯研究
約翰·康拉德·迪佩爾是一個醫生,也是一名煉金術。他在城堡里進行各種殘忍的實驗,例如嘗試去轉移人的靈魂,還用蒸餾過的人骨,血液和其他動物的體液去製作長生葯。非常的殘暴。
這十大恐怖科學實驗雖然都有一些成就,但是被實驗者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實驗還是應該在符合人道的基礎上進行。
『叄』 醫生搶救心臟病患者 用的那個電擊的叫什麼名字什麼原理
除顫器 用較強的脈沖電流通過心臟來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復竇性心律的方法,稱為電擊除顫或電復律術。起搏和除顫都是利用外源性的電流來治療心律失常的,兩者均為近代治療心律失常的方法。心臟起搏與心臟除顫復律的區別是:後者電擊復律時作用於心臟的是一次瞬時高能脈沖,一般持續時間是4~10ms,電能在40~400J(焦耳)內。用於心臟電擊除顫的設備稱為除顫器,它能完成電擊復律,即除顫。當患者發生嚴重快速心律失常時,如心房撲動、心房纖顫、室上性或室性心動過速等,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動力障礙。尤其當患者出現心室顫動時,由於心室無整體收縮能力,心臟射血和血液循環終止,如不及時搶救,常造成患者因腦部缺氧時間過長而死亡。如採用除顫器,控制一定能量的電流通過心臟,能消除某些心律紊亂,可使心律恢復正常,從而使上述心臟疾病患者得到搶救和治療。 原始的除顫器是利用工業交流電直接進行除顫的,這種除顫器常會因觸電而傷亡,因此,目前除心臟手術過程中還有用交流電進行體內除顫(室顫)外,一般都用直流電除顫。 一般心臟除顫器多數採用RLC阻尼放電的方法,其充放電基本原理如圖6-1-1所示。 電壓變換器是將直流低壓變換成脈沖高壓,經高壓整流後向儲能電容C充電,使電容獲得一定的儲能。除顫治療時,控制高壓繼電器K動作,使充電電路被切斷,由儲能電容C、電感L及人體(負荷)串聯接通,使之構成RLC(R為人體電阻、導線本身電阻、人體與電極的接觸電阻三者之和)串聯諧振衰減振盪電路,即為阻尼振盪放電電路,通過人體心臟的電流波形如圖6-1-2所示。 實驗和臨床都證明這種 RLC放電的雙向尖峰電流除顫效果較好,並且對人體組織損傷小。如前所述,放電時間一般為 4~10ms,可以適當選取L、C實現。電感L應採用開路鐵芯線圈,以防止放電時因大電流引起鐵芯飽和造成電感值下降,而使輸出波形改變。另外,除顫中存在高電壓,對操作者和病人都有意外電擊危險,因此必須防止錯誤操作和採取各種防護電路。 心臟除顫器除了應有上述充電電路和放電電路以外,還應有監視裝置,以便及時檢查除顫的進行和除顫效果。監視裝置有兩種:一種是心電示波器,在示波器熒光屏上觀察除顫器的輸出波形,從而進行監視;另一種是如心電圖機一樣的自動記錄儀,把除顫器的輸出波形以及心電圖自動描記在記錄紙上,達到監視目的。當然,有的同時具有上述兩種裝置,既可以在熒光屏上觀察波形,又可以把波形自動描記下來。 有的心臟急救裝置由心臟起搏器、心臟除顫器以及監視儀、自動記錄儀一起組合而成,是心臟急救的良好儀器.。
『肆』 李小龍用電擊鍛煉肌肉的儀器叫什麼啊
中央電視台一套熱播的《李小龍傳奇》,讓辭世已數十年的李小龍再度所為話題。內地媒體稱,這位「功夫之王」當年曾一天吃百多顆葯丸,以使其身體保持很棒,身上一點脂肪也沒有。而這些葯可能就是後來體育界的禁葯「類固醇」。
報道稱,當時類固醇是剛剛發明的新葯,李小龍吃的分量並不合標准,因為當時醫學上對於這種葯還處於摸索階段。
此外,他還拿自己做實驗。為了得到漂亮的肌肉,他經常用一種高壓電的肌肉震盪機。震盪機通過電線連到身體上,震肌肉速度非常快,震十分鍾,就相當於平常練十小時。所以後期李小龍的肌肉非常漂亮,力度非常好。他常跟其他練功的人說:你們這么練有什麼用?十個鍾頭都不如我練十分鍾。
李小龍過世後一年,又是一個動作演員叫解元,也是用這種機器,結果有一天突然發暈,送醫院就去世了。後來這個機器在日本被禁賣。日本發表的調查是,它太過量了,破壞了人身體的神經系統和生理系統的和諧。比如用啞鈴鍛練,做一兩百下,身體就很疲倦,人就不會再做。但這個機器是用高壓電來運動的,用久了之後會把身體的疲憊信號給打消,破壞整個身體的平衡。
在生活中的李小龍都是以硬朗、健康形象示人。他每天堅持練功和跑步,招牌動作是兩個手指做俯卧撐。小龍其實非常重視身體,他常常說頭疼,可他體檢時不讓人檢查他的頭部。後來證實,他的過世也是和頭部腫瘤有關。而他一直不願別人知道,可能擔心破壞他的一向健康的銀幕形象。
『伍』 楊永信到底做了什麼為什麼網路上這么火,他是誰求具體介紹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楊永信」這個名字。
他曾經被稱為戒網癮專家,號稱能使用電擊療法治癒青少年的網癮。
2009年被扒出以極端方式對待孩子們之後,他看似銷聲匿跡。但這么多年過去了,他還在「幫孩子們戒網癮」。直到今年八月被幾個網友在微博上曝光。
我們今天要說,就是這個被楊永信和所謂家長們奉若神靈的電擊療法(更科學的稱呼應該是「電休克療法」)。
上世紀30年代,現代醫學起步不久,人們對人類大腦運作機制的認知還處在一片空白的階段,也不能正確認知精神疾病的發病原理。
對精神病人的治療方法更是有限——不是找人做法驅魔,就是送到精神醫院。
而當時的精神醫生,則幾乎是在病人身上做實驗,為了鎮住狂暴的患者,他們先後發明出了各種不靠譜的療法。比如著名的冰錐療法,是拿一根鋼針插入患者眼眶,搗碎患者的前腦葉。
接受了這一療法後,患者們往往都會變得極為平靜麻木,如同行屍走肉——這是當然的,前腦葉掌控著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等等的功能。破壞了這一塊區域,也就等於摧毀了患者的大半人格,他們的餘生都將無法完整。
而傳統的電擊療法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也做電休克療法),也出現在這一時期。
治療時,醫生通過電休克機,用適量的電流刺激患者大腦,從而誘發腦部類癲癇樣放電,使患者意識喪失和全身抽搐發作,達到控制精神症狀的目的。
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大腦好像有一些毛病,雖然我們(上世紀的醫生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是強行電擊重啟一下總是沒問題的。來,1、2、3……
而電休克療法的緣起,最早要從1934年說起。
1934年,30出頭的梅德納醫生(Ladislas Joseph Mena)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從事精神醫學研究。某天,他翻閱文獻時看到了癲癇可以預防精神病的說法,隨即有了一個不成熟的猜想:「人工誘發的癲癇大發作能不能改善精神病症狀呢?」
他開始尋找實驗體和能誘發癲癇的葯物,並最終決定使用樟腦油在做實驗。1934年1月2日,第一次實驗進行,11名患者中的3名出現了癲癇症狀,這大大增強了這位醫生的信心。
接下來,他為一位33歲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注射了濃度25%樟腦油,並成功誘發了癲癇,反復5次之後,這位患者的木僵改善了(木僵:一種重症精神病人會出現的高度精神運動性抑制狀態)。
這一實驗轟動了當時的精神醫學界。
醫生們對誘發癲癇改善精神疾病的療法非常熱衷,但不是所有人都想走葯物誘發一條路。梅德納在匈牙利埋頭苦乾的時候,他的同行切萊蒂(Ugo Cerletti)和比尼(Lucio Bini)則在羅馬研究電刺激和神經運動的關系。這一系列研究的靈感來自於某次觀看屠宰場將豬電暈後宰殺。
兩位醫生們猜想,若是在精神病人頭部兩側通入電流,也許可以矯正其瘋狂,或者至少會比較順從。
他們研製出來的裝置就是這個↓
即:將兩個電擊分別放到患者大腦兩側,釋放電流,使電流直接經過大腦,引起癲癇。
1938年,第一次實驗開始,治療對象是一名重症的精神病患者。治療時病人首次被通電80V電壓,0.1秒後僅有短暫意識喪失。再次通電90V電壓,0.1秒後病人出現癲癇小發作樣抽搐。第3次更強的電刺激後,這名病人全身抽搐大發作,意識完全喪失。(註:中國家庭電路電壓是220V,美國及日本的電壓標准則為110V)
電擊開始的時候,患者會被捆綁在床上,套上牙套防止他們因為太過痛苦而咬斷自己的舌頭。電擊本身帶來的痛感不言而喻,許多患者還會因為癲癇帶來的肌肉強直、抽搐而骨折。被捆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絕望感,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在ECT療法推廣之後不久,上世紀40年代開始,醫生們開始在電擊的同時使用肌肉鬆弛劑,力求讓患者們肌肉放鬆,避免二次傷害。
1955年,薩爾茲曼將靜脈誘導麻醉葯引入ECT,病人可以在麻醉狀態下接受ECT,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電休克療法自此開始逐漸人道而正規。
那麼,針對精神病人而使用的,在尊重了病人自身意願才執行的電休克療法,有用嗎?
有用,但並不萬能,而且還有大量副作用。
文獻表明,ECT治療對約50%的難治性重度抑鬱症患者有效,關於後續隨訪的研究還很少,但大約一半的患者在一年內有復發的情況。另外,它對木僵、軀體疾病、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期有特效,很適用於那些有自殺傾向或傷人傾向的重症精神病患者。
與此同時,它也會引發包括智商降低、腦部功能障礙和學習障礙在內的許多後遺症,最明顯的症狀之一就是記憶喪失。
BBC在2013年的一份報道中跟蹤了許多精神病人在接受ECT後的生活,多數人提及了記憶問題。
Helen Crane在90年代末接受了兩次ECT治療,抹除了她包括海外旅行和重大家庭事件在內的數年的記憶:「ECT檢查之後,我忽然有關於我母親的不祥的預感。我問我的丈夫我母親怎麼了,他告訴我我母親大概兩年前就去世了。」
也正因此,ECT療法已被食品及葯物管理局列入三級(高風險)目錄中。僅當醫生在得到同意的情況下,才能被作為精神干預的最後防線,用於重度抑鬱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而美國的數個州,至今仍因為太不人道而禁止這種療法的實施。
然後,讓我們的話題回到楊永信。
這些所謂的「網癮少年」,是重症精神病嗎?不是。很多連有網癮都算不上,無非是不聽父母的話。
楊永信在對他們進行電擊的時候,有遵守ECT標准進行麻醉,減輕病人痛苦嗎?沒有。
楊永信電擊的治療方法為了引發大腦癲癇還是利用恐懼和痛苦使人屈服?是後者。
他也不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孩子下手的精神科醫生。從1940年代初,世界知名的兒科神經心理醫生Lauretta Bender對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兒童很感興趣,於是她在紐約Bellevue醫院內對至少100名 3~12 歲的兒童做了電擊實驗她有時會每天兩次電擊精神分裂症的兒童(有些小於3歲),連續20天,有些被實驗的兒童因此變得暴力和想要自殺。
可把這些孩子和少年送去給這兩位「醫生」的是誰呢?
是家長啊。
當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沉迷於網路,或者變得叛逆不聽話的時候,他們心想「電一電就好了」。喜歡打游戲,早戀,不聽話,「電一電就好了」。
絲毫不反思自己的問題。
09年,柴靜揭露楊永信電擊療法的那個視頻里,她問了這些家長和孩子很多問題。
電休克療法只是精神醫學史上頗有爭議的一頁。但怎麼使用它,為了什麼而使用它,都有非常明確具體的限制。
而可笑的是,楊永信和家長們,明顯不覺得自己做了多麼過分的事。
這些父母可能希望孩子最後「改邪歸正」,對他們說一句「謝謝」。可大多數「網癮少年」,卻在期待一句「對不起」。
他們不一定都能等到。
『陸』 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
實驗目的:
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實驗背景:
參與者年齡從20歲至50歲不等,包含各種教育背景,從小學畢業至博士學位都有。實驗地址在耶魯大學的老舊校區中的一間地下室。
實驗方法:
1、告訴參與者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2、告訴參與者,他被隨機挑選為擔任「老師」,並獲得了一張「答案卷」。
3、告訴參與者,隔壁被挑選為「學生」的參與者也拿到了一張「題目卷」。
4、真相是隔壁房間的「學生」由實驗人員假冒,所以這個實驗的所有參與者,都是「老師」。
5、「老師」和「學生(實驗人員)」分處不同房間,他們不能看到對方,但能隔著牆壁以聲音互相溝通。
6、有一位參與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參與者患有心臟疾病。
7、「老師」被給予一具據稱從45伏特起跳的電擊控制器,控制器連結至一具發電機,並被告知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
8、「老師」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單字,而「老師」的任務便是教導隔壁的「學生」。
9、老師會逐一朗讀這些單字配對給學生聽,朗讀完畢後老師會開始考試,每個單字配對會念出四個單字選項讓學生作答,學生會按下按鈕以指出正確答案。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會繼續測驗其他單字。
如果學生答錯了,老師會對學生施以電擊,每逢作答錯誤,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
10、參與者將相信,學生每次作答錯誤會真的遭到電擊。(事實上並沒有電擊產生)
11、在隔壁房間里,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學生打開錄音機,錄音機會搭配著發電機的動作而播放預先錄制的尖叫聲,隨著電擊伏特數提升也會有更為驚人的尖叫聲。
12、當伏特數提升到一定程度後,假冒的學生會開始敲打牆壁,而在敲打牆壁數次後則會開始抱怨他患有心臟疾病。
13、接下來當伏特數繼續提升一定程度後,學生將會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並停止尖叫和其他反應。(假裝昏厥)
劇本:
1、「學生」假裝的反應:
75 V 時,嘟囔
120 V 時,痛叫
150 V 時,說「我想退出試驗」
200 V 時,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凍住了。」
300 V 時,拒絕回答問題
超過 330 V 時,靜默
2、若 是參與者表示 想要停止實驗 時,實驗人員會依以下順序這樣子回復他:
請繼續。
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
你繼續進行是必要的。
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
如果經過四次回復的慫恿後,參與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
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參與者施加的懲罰電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並持續三次後,實驗才會停止。
實驗結果:
1、到330 V 時,許多參與者都表現出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
2、許多參與者在到達135伏特時暫停,並質疑這次實驗的目的。
3、一些人在獲得了他們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保證後繼續測驗;一些人則在聽到學生尖叫聲時有點緊張地笑了出來;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
4、第一次實驗中,百分之65(40人中的26人)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盡管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
5、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
6、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7、每次實驗都有一定比率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約在61%至66%之間。
8、許多參與者在離去時的面談上,看起來仍沒有理解到這項實驗的真實情況。
9、參與者中有84%稱他們感覺「高興」或「非常高興」參與了這項實驗,15%參與者選擇中立態度(有92%的參與者做了事後的調查),之中許多人事後還向米爾格倫表達謝意。
米爾格倫還不斷接到這些前參與者想要再次協助他進行實驗,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團隊。
一個前參與者解釋:為何他們會感覺「高興」參與了這項實驗:
「1964年當我在進行實驗時,雖然我相信我是在傷害某個人,但我完全不曉得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當人們根據他們自己所信仰的事物並順從的服從權力者行動時,很少人會意識到這點...請允許我這樣認為,我被權力機關徵召入伍,而這將會讓我做出一些連我自己都會害怕的壞事. ... 如果我拒絕服兵役的良心申請(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權力機關所批准,我已經准備因此而去坐牢,這對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選擇。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樣被徵召的夥伴們也能如此發揮他們的良心...」
哪些心理學效應在發揮作用?
1、權威—錯誤影響傾向(服從權威傾向)
實驗參與者不能違抗他們眼中的權威—著名科學家,於是電擊實驗者,即使被電擊的人慘絕人寰痛苦的哀嚎。普通人在遇到他們認為合理的絕對權威的時候,會失去判斷能力,做出甚至殘忍殺人的行為,例如:猶太人被德國納粹屠殺了600萬人。
2、社會認同傾向
他肯定從在場無動於衷的旁觀者那裡,得到許多社會認可,當他們按下電擊按鈕,旁邊的人並沒有表現出異議,那些人的沉默意味著他的行為是沒有問題的。
3、一致性原則
你之前已經電過人家那麼多次了;如果你現在停止,你就無法解釋之前為什麼要電人家;為了和自己之前的行為保持一致(哪怕這個行為是錯的),只好繼續電擊。
4、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
也許這件事當時讓你覺得痛苦,但你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很多理由:
不是我要電的,是他們命令我做的,我也不想;
規則就是這樣,我有啥辦法,誰讓你答錯題;
這個實驗在大家都在做啊,而且實驗地址在耶魯大學,應該是合法的吧;
......
人們善於給自己找理由,這些理由幫助自己扭曲現實,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5、壓力影響傾向
電擊別人是有很大壓力的;在過大的、突然的壓力下,人可能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6、重視理由傾向
別人隨便給你個理由,你就會同意
一下句子甚至不能算作是理由:
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
你繼續進行是必要的。
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
『柒』 對動物進行足底電擊刺激用什麼儀器
在非臨床有效性研究過程中,主要採用行為學試驗研究葯物對動物學習記憶功能的影響.人和動物的內部心理過程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只能根據可觀察到的刺激反應來推測腦內發生的過程,對腦內記憶過程的研究只能從人類或動物學習或執行某項任務後間隔一定時間,測量他們的操作成績或反應時間來衡量這些過程的編碼形式、貯存量、保持時間和它們所依賴的條件等等.學習、記憶實驗方法的基礎是條件反射,各種各樣的方法均由此衍化出來.目前已經建立了大量的學習記憶研究的行為學方法,各有優缺點.現將常用的動物學習、記憶實驗方法簡述如下.
『捌』 米爾格蘭姆的電擊實驗
(Milgram experiment),又稱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個針對社會心理學非常知名的科學實驗。實驗的概念最先開始於1963年由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變態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所發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後也在他於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討論。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實驗開始於1961年7月,也就是納粹黨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審判並被判處死刑後的一年。米爾格拉姆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萬名參與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納粹追隨者,有沒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服從了上級的命令呢?我們能稱呼他們為大屠殺的兇手嗎?」 實驗小組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並寄出許多廣告信,招募參與者前來耶魯大學協助實驗。實驗地點選在大學的老舊校區中的一間地下室,地下室有兩個以牆壁隔開的房間。廣告上說明實驗將進行約一小時,報酬是$4.50美元(大約為2006年的$20美元)。參與者年齡從20歲至50歲不等,包含各種教育背景,從小學畢業至博士學位都有。
實驗小組告訴參與者,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並告訴參與者他將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參與者——「學生」,然而學生事實上是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
實驗小組告訴參與者,他被隨機挑選為擔任「老師」,並拿到了一張「答案卷」。實驗小組並向他說明隔壁被挑選為「學生」的參與者也拿到了一張「題目卷」。但事實上兩張紙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參與者都是擔任「老師」。「老師」和「學生」分處不同房間,他們不能看到對方,但能隔著牆壁以聲音互相溝通。有一位參與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參與者患有心臟疾病。
「老師」被給予一具據稱從15伏特起跳的電擊控制器,控制器連結至一具發電機,並被告知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老師」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單字,而「老師」的任務便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老師會逐一朗讀這些單字配對給學生聽,朗讀完畢後老師會開始考試,每個單字配對會念出四個單字選項讓學生作答,學生會按下按鈕以指出正確答案。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會繼續測驗其他單字。如果學生答錯了,老師會對學生施以電擊,每逢作答錯誤,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
參與者將相信,學生每次作答錯誤會真的遭到電擊,但事實上並沒有真的進行電擊。在隔壁房間里,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學生打開錄音機,錄音機會搭配著發電機的動作而播放預先錄制的尖叫聲,隨著電擊伏特數提升也會有更為驚人的尖叫聲。當伏特數提升到一定程度後,假冒的學生會開始敲打牆壁,而在敲打牆壁數次後則會開始抱怨他患有心臟疾病。接下來當伏特數繼續提升一定程度後,學生將會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並停止尖叫和其他反應。 電壓 「學生」的反應 75 V 嘟囔 120 V 痛叫 150 V 說,他想退出試驗 200 V 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凍住了。」 300 V 拒絕回答問題 超過 330 V 靜默 如果經過四次回復的慫恿後,參與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參與者施加的懲罰電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並持續三次後,實驗才會停止。
到這時許多參與者都表現出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許多參與者在到達135伏特時暫停,並質疑這次實驗的目的。一些人在獲得了他們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保證後繼續測驗。一些人則在聽到學生尖叫聲時有點緊張地笑了出來。
若是參與者表示想要停止實驗時,實驗人員會依以下順序這樣子回復他:
請繼續。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你繼續進行是必要的。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 如果經過四次回復的慫恿後,參與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參與者施加的懲罰電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並持續三次後,實驗才會停止。 米爾格拉姆為整個實驗過程和其結果錄制了紀錄片,紀錄片名便是服從,紀錄片的正版拷貝目前已經很難找到了。他接著與Harry From製作了5部一系列受到這次實驗影響的社會心理學影片。這些影片都可以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媒體中心找到。
在進行實驗之前,米爾格拉姆曾對他的心理學家同事們做了預測實驗結果的測驗,他們全都認為只有少數幾個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會狠下心來繼續懲罰直到最大伏特數。
結果在米爾格拉姆的第一次實驗中,居然有百分之60的參與者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盡管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後來米爾格拉姆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也做了類似或有所差異的實驗,但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為了證實這項實驗,也有許多更改了架構的實驗產生。
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州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也是米爾格拉姆的傳記—《電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重復進行了多次實驗後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結果,他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一定比率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約在61%至66%之間。
對於實驗結束時的情況所知不多,依據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回想,當時那些沒有達到最高伏特數的參與者卻也都沒有堅持這項實驗本身應該結束,也沒有至隔壁房間探視「學生」,離開時也都沒有詢問實驗人員的同意。
米爾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從的危險」 (1974年)里寫道:
【在法律和哲學上有關服從的觀點是意義非常重大的,但他們很少談及人們在遇到實際情況時會採取怎樣的行動。我在耶魯大學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而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參與者所聽到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參與者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而我們必須盡快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解釋。】 實驗本身受到了關於在科學實驗上的倫理質疑,因為這項實驗對參與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可以說是由他們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盡管這項實驗帶來了對人類心理學研究的寶貴發現,許多現在的科學家會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的。
米爾格拉姆則辯護道,之後的調查發現當時的參與者中有84%稱他們感覺「高興」或「非常高興」參與了這項實驗,15%參與者選擇中立態度(有92%的參與者做了事後的調查),之中許多人事後還向米爾格拉姆表達謝意。而且米爾格拉姆還不斷接到這些前參與者想要再次協助他進行實驗,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團隊。
六年後(也就是越戰規模最大的時期),其中一個前參與者與米爾格拉姆聯系,表示為何他們會感覺「高興」參與了這項實驗:
「1964年當我在進行實驗時,雖然我相信我是在傷害某個人,但我完全不曉得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當人們根據他們自己所信仰的事物並順從的服從權力者行動時,很少人會意識到這點...請允許我這樣認為,我被權力機關徵召入伍,而這將會讓我做出一些連我自己都會害怕的壞事. ... 如果我拒絕服兵役的良心申請(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權力機關所批准,我已經准備因此而去坐牢,這對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選擇。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樣被徵召的夥伴們也能如此發揮他們的良心...」 不過,實驗的經驗並不是對每個參與者都有終身的改變。許多參與者都沒有依據現代的實驗標准被告知細節,離去時的面談也顯示許多參與者看起來仍沒有理解到這項實驗的真實情況。
實驗所引起最主要的評論不在於實驗方法的倫理爭議,而在於實驗所代表的意義。一位在1961年的耶魯大學參與者在Jewish Currents雜志上寫道,當他在擔任「老師」的中途想要停止時,便是懷疑到「整個實驗可能只是設計好,為了測試尋常美國民眾會不會遵從命令違背道德良心—如同德國人在納粹時期一樣」而這便是實驗的初衷之一。米爾格拉姆在他《服從的危險》一書中便稱:「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便是,我們在實驗室里所製造的使人服從權力的環境,與我們所痛責的納粹時代之間有怎麼樣的關聯。」
『玖』 安全用電實訓裝置是什麼
安全用電實訓裝置是課程教學實訓。學員可通過實訓教學,熟悉各種電氣事故的原因和預防電氣事故的實用操作措施,從而使學員了解電氣事故重視電氣事故提高現場預防事故和解決氣事故的能力。
安全用電實訓裝置特點
安全用電實訓裝置同時使學生學習電網的多種連接方式多種常用的線路保護方式,比如直接接觸電擊防護間接接觸電擊保護以及安全設備選擇,安全用電實訓裝置採用台式模塊化掛板結構可擴展性強,教學模型均安裝在掛板上,使實訓元件更加直觀,方便學員學習掌握。
電源總開關採用可靠性漏電保護斷路器,一旦漏電能在0.1秒內切斷電源,二是實驗台採用三相五線制電源,實驗台金屬外殼安裝專用接線端子,保證設備可靠接地,三是採用無觸及性實驗插座,完全避免了無意識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