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圖1中乙為研究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用打孔器在某綠色植物的葉片上打出多個圓片,再用氣泵抽出氣體直至
(1)分析題圖1曲線可知,在ab段,隨著NaHCO3溶液濃度的增加葉片上浮時間縮短,說明隨NaHCO3溶液濃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漸增大.
(2)如果要在曲線bc段對應的NaHCO3濃度范圍內縮短葉圓片上浮的時間,可以採取的措施是:適當增加光照、適當提高溫度.
(3)當NaHCO3濃度為b點對應的濃度時,若突然撤去光照,光反應產生的[H]和ATP減少,被還原的C3減少,生成的C5減少,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過程不變,故短時間內葉綠體中C3(3-磷酸甘油酸)的濃度將增加.
(4)因為NaHCO3溶液濃度過高,使葉肉細胞失水而導致代謝水平下降,所以在c點以後葉圓片上浮所用的平均時間變長.
(5)①已知圖2中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濃度適宜的條件下,溫度對某植物的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響.該條件下光合作用強度應該大於呼吸作用強度,所以實線表示CO2的吸收量,即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而虛線表示呼吸作用釋放的CO2量.比較兩曲線可看出,實線先於虛線下降,所以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對高溫更為敏感.
②由圖2中的甲可知,在溫度為55℃的條件下,該植物已經不進行光合作用,所以葉肉細胞中產生ATP的場所有線粒體、細胞溶膠.
③植物在15~60℃范圍內的凈光合作用速率的變化曲線如下:(注意坐標軸的含義以及凈光合速率=實線-虛線)
故答案為:
(1)逐漸增大
(2)適當增加光照、適當提高溫度
(3)D
(4)因為NaHCO3溶液濃度過高,使葉肉細胞失水而導致代謝水平下降
(5)①實線 光合作用
②線粒體、細胞溶膠
③見圖
⑵ 下圖是驗證光合作用某過程的實驗裝置,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美國科
⑶ 如圖所示,是證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取一大燒杯裝入大半杯水,燒杯內入一些金魚藻,並通人一定
(1)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通入二氧化碳能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專
(2)產屬生的氣體為氧氣,可以使用帶火星的木條進行檢驗;本實驗中是用排水法收集到這種氣體的.
(3)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須在有光的環境中進行.
故答案為:(1)二氧化碳;促進光合作用;
(2)氧氣;帶火星的木條;排水;
(3)光
⑷ 如圖所示是研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實驗裝置,根據相關知識回答問題.(1)甲裝置試管中收集的氣體可以
(1)甲裝置用來驗證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該裝置放在溫暖的專光下,照屬射一段時間,試管中收集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表明收集起來的氣體有助燃作用,而氧氣能夠助燃.說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氣.
(2)分析表中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光照越強,光合作用越強(或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
(3)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進行,呼吸作用有光無光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了.因此,利用乙裝置研究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時,為防止光合作用的干擾,應對該裝置進行遮光處理,一段時間後,玻璃管中紅墨水向左(或左方)移動.
(4)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獲取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在農業生產上,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如合理密植、間作套種、增加光照強度、提高二氧化碳濃度等.
故答案為:(1)氧氣;
(2)光照越強,光合作用越強(或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評分標准:寫實驗結果的不能給分,如「試管與台燈的距離越遠,產生的氣泡數目越少」)
(3)遮光;左(或左方);
(4)有機物;①合理密植;②間作套種.
⑸ 如圖甲為研究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葉片上打出多個葉圓片,再用氣泵抽出氣體直至葉片沉
(1)分析步驟可抄知,葉圓片轉至含有不同濃度的NaHCO3溶液中,因此實驗的自變數是不同濃度的NaHCO3溶液(二氧化碳濃度).
(2)分析題圖曲線可知,在ab段,隨著NaHCO3溶液濃度的增加葉片上浮時間縮短,說明隨NaHCO3溶液濃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漸增強.
(3)由題意可知,植物光合作用最適溫度為25℃,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適宜溫度是30℃,若將溫度由30℃調節到25℃,光合作用增強,呼吸作用減弱,圓葉片上浮的時間縮短,圖乙曲線中bc段將向下移動.
(4)C點以後,因NaHCO3溶液濃度過高,葉肉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失水而導致水平下降.
故答案為:
(1)CO2濃度(NaHCO3溶液濃度)
(2)逐漸增強
(3)下
(4)失水
⑹ 下圖是驗證光合作用某過程的實驗裝置,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美國科學家
(1) 甲 乙 同位素標記法 進行對照
(2)增加 增加
(3)光合作用主要產物糖類的變化版情況是:在光飽和點以前,隨權著光照強度的增大,其生成速率不斷增大,當光照強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其生成速率將基本不變。
【解析】本題重在考查光合作用CO2中的氧和水的去向問題,及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水中的氧轉變為氧氣中的氧,而CO2中的氧轉變為有機物中的氧和水中的氧。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強度,CO2濃度等,光照強度增大光合作用增強;CO2濃度增大,光合作用的強度也增強,研究氧的轉移過程採用的是同位素標記法,兩組相互對照,在光照強度還沒有達到光飽和點之前,增加光照強度,光合速率增強,達到後再增強將基本保持不變,停止光照無原子氫和ATP供給,C3無法被還原,所以C3增多,C5減少。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⑺ (2011泰安)如圖為探究光合作用某一產物的實驗裝置,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此實驗在有光或無光下
解:可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將裝置放在光下幾小時,等氣體充滿試管的一半時取出試管,迅速將快要熄滅的木條伸進試管內,可以看到,木條復燃,說明有氧氣產生.
A、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該裝置「為探究光合作用某一產物的實驗」,因此應將實驗裝置放置在光下;故不符合題意.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條件是光,場所是葉綠體;此裝置為「為探究光合作用某一產物的實驗」,因此本實驗不能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題意.
C、可用帶有餘燼的木條來檢驗試管內收集到的氣體是氧氣,從而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中含有氧氣,故符合題意.
D、此實驗裝置沒有經過暗處理和設置對照實驗,不能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中含有有機物;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⑻ 下列圖示裝置是用來研究光合作用所需的某種原材料的對照實驗裝置.請分析作答:(1)實驗開始前,應將兩
(1)實驗前要將該裝置放到黑暗片一晝夜,目的是除去葉片內原有的澱粉,如果葉片內殘留有以前光合作用製造的澱粉,實驗結果就會不明顯,為了排除原有澱粉的干擾,放到黑暗片一晝夜,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澱粉,原來的澱粉消耗完後,就不會干擾實驗,使實驗結果更加明顯.
(2)從實驗裝置可以看出,甲裝置把其中的一個葉片用玻璃罩隔離開來,通入通過濃NaOH的作用的氣體,為了檢驗其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否徹底,實驗中特地增加了澄清石灰水的瓶子,來檢測通往的氣體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如果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說明通入的氣體仍含有二氧化碳,如果沒有變混濁,說明通往的氣體不含有二氧化碳.因而增加了實驗的准確性.
(3)數小時後,摘下甲裝置內的A葉片,經過處理後滴加碘液染色,澱粉遇碘變藍色,葉片顏色不變藍色,說明葉片中無澱粉存在.因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被A裝置的水槽里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了;摘下乙裝置內的D葉片,經處理後加碘液數滴,葉片的顏色變藍,說明B裝置內的葉片在二氧化碳的條件下製造了澱粉.這樣葉片A和葉片D形成對照,變數為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1)黑暗;(2)二氧化碳;(3)D.
⑼ (2014宿州二模)如圖表示研究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以同一雙子葉植物的葉為材料,用打孔器製成葉圓片並
A、葉圓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NaHCO3溶液釋放CO2,CO2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讓葉片進行內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容,使葉圓片產生浮力,A錯誤;
B、葉圓片的數量如果過少會導致實驗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葉圓片數量如果過多,會導致葉片光合作用的整體速率下降,使實驗現象不明顯,B錯誤;
C、表格中看出當NaHCO3溶液濃度為0.4~0.5g/ml時,光合作用已經達到飽和點,若增加NaHCO3溶液的濃度,會導致葉肉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失水而導致代謝水平下降,從而使葉圓片上浮至液面的時間可能會延長,C正確;
D、題中提出,該實驗條件為「適宜的溫度條件」,因此改變溫度反而會使光合速率下降,葉圓片上浮時間延長,D錯誤.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