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自動化機艙的設備組成及作用》
摘要 親,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㈡ 機械表結構圖
機械表解構之概述
手錶是用來指示時間的精密儀器,其原理是利用一個周期恆定的、持續振動的振動系統做為標准。如果知道了振動系統完成一次全振動所需要的時間(振動周期),並計算出振動次數,那麼,振動這么多次之後所經歷的時間就等於振動周期乘以振動次數。即「時間=振動周期×振動次數」。
機械手錶採用擺輪游絲做為振動系統。游絲一端固定在擺輪上、另一端被固定在夾板上;擺軸上下軸頸被套在軸承內,可旋轉;游絲的彈性變形使擺輪的運動由運動變成往復運動。
擺輪游絲系統在擺動時受到軸承的摩擦力、空氣阻力及游絲的內摩擦等運動阻力的影響,擺動的幅度(振幅)將逐漸衰減、直至停止。為了使其不衰減地持續振動,就必須定期給擺輪游絲系統補充能量。
將能量周期性地補充給振動系統通過一個特殊的機構——擒縱機構來實現,擒縱機構還同時用來計算擺輪游絲系統的振動次數。所以,擺輪游絲系統和擒縱機構是機械手錶的關鍵裝置。
能源裝置、輪系、指針機構、上條撥針機構、擒縱機構、振動系統6部分的零部件全裝在主夾板上,然後用各種小夾板、壓片、壓簧分別加以支持和固定。小夾板和壓片、壓簧通過大小不一的螺釘與主夾板聯接起來,最後安裝上表盤、表針和表殼、表帶,就成為一隻完整的簡單計時手錶了。
機械表解構之能源裝置
機械手錶通常是用上緊了的發條所儲備的彈性勢能做為能源,在手錶機構正常運轉中,它又將彈性勢能轉變為機械能(條盒輪的轉動)釋放出來,從而帶動輪系轉動,並維持振動系統做不衰減的振動,以及帶動指針機構或附加機構運動。
機械表解構之輪系
能源裝置不能直接和擒縱機構相聯系,這是因為結構條件的限制,即發條工作圈數不可能太多,因而在能源裝置和擒縱機構之間需加一套傳動輪系——主傳動輪系,以延長手錶一次上條的持續工作時間。輪系的作用還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把能源裝置的能量傳給擺輪游絲系統,再就是把計算振動系統振動次數的擒縱轉角按一定的關系傳給指針系統的時輪、分輪和秒輪。
機械表解構之指針機構
用來指示時間的機構。機械表中,分輪通過跨輪片、跨齒輪來帶動時輪。分輪與時輪之間的傳動比是一定的,即分輪轉12圈時,時輪轉過一圈。秒針、分針和時針分別安裝在秒軸、分針管和時針管上,因此形成了時針每12小時轉一圈,分針每小時轉一圈,秒針每分鍾轉一圈。
機械表解構之上條撥針機構
其作用有二,一是將柄軸的轉動通過離合輪、小鋼輪和大鋼輪傳遞給條軸,使條軸旋轉、上緊發條;另外通過拉出柄軸,將柄軸的轉動通過離合輪、撥針輪、跨輪部件、時輪、日跨輪、日歷輪、周歷輪等輪子的轉動,達到撥針對點、對日期、對星期的目的。指針機構和上條撥針機構所包含的輪系,也被稱為輔助傳動輪系。
機械表解構之擒縱機構
其作用是將輪系傳來的能量定期的、有規律的補充給振動系統,以維持其做不衰減的振動;另外,將振動系統的振動次數准確的加以計算,由擒縱輪通過秒輪等齒輪傳遞給指針機構,達到計量時間的目的。
以「海鷗表」振動周期為1/3秒(21600HZ)的機心而言,各齒軸、輪片的齒數為——擒縱輪片20齒、齒軸10齒,秒輪片90齒、齒軸8齒,三輪片80齒、齒軸11齒,分輪片66齒。
已知擺輪完成一次全振動需要1/3秒,擺輪振動一次,擒縱輪片就轉過一齒,則擒縱輪轉一圈需要20*1/3秒=20/3秒;則秒輪轉一圈的時間90/10*20/3=60秒;由於分輪片與三齒軸嚙合,通過秒齒軸對三輪片;三齒軸對分輪片的傳動比計算,分針輪轉一圈的時間為80/8*66/11*60秒=3600秒=60分=1小時。
機械表解構之振動系統
擺輪游絲系統具有相當穩定的振動周期,所以在機械手錶中,將擺輪游絲系統做為振動系統,用它產生標准時段。不同型號的機心,擺輪游絲系統的振動周期是不同的。振動周期通常有——2/5秒(18000次/小時)、4/11秒(19800次/小時)、1/3秒(21600次/小時)、1/4秒(28800次/小時)、1/5秒(36000次/小時)。通常將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又合稱為擒縱調速器。
機械機心的發條結構
在鍾表結構中,提供動力的發條機構其核心地位完全不亞於擒縱系統,由於發條結構自古以來鮮少有過重大的改變,同時又牽涉到深奧的材料科學,因此重要性經常被人所忽略。
早期的人們發現當韌性強化的金屬受到適當外力發生形變時,會同時產生一個反作用力來恢復原狀的現象,於是將淬過火的鋼簧加以捲曲,利用其恢復原狀的力量帶動其他機件的運轉,這就是在電力還未發明之前,大多數小型機械所使用的動力來源,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發條」。
最早期的鋼質發條不僅容易生銹或因施力過大而斷裂,同時也容易因為長期使用產生金屬彈性疲乏,而造成彈力不足導致動力供輸不均的問題。尤其當在人們愈來愈依賴腕錶提供時間的訊息時,若是每天都會使用的腕錶無法提供正確的時間,甚至是故障連連時,所造成的不便也由此可知了。
在充分享受過石英錶所帶來的精準與便利之後,人們開始懷念起由發條帶動一件件細小零件的機械表。當機械表頂著「技藝結晶」的光環重現世人面前、尤其是各大表廠開始在各種復雜功能上大做文章時,影響機械性能甚巨的發條動力穩定與持久成為重要的課題。不過,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不僅在斷裂或是生銹等影響發條使用壽命的問題上獲得改善,而且動力供輸的時間與品質也有所提升,因此表廠也能夠將更多心力擺在其他創新功能的研發上。
發條機制的運作原理
當上鏈時,主發條盒停止不動,而受上鏈機制驅動的大卷車轉動軸心,帶動固定在軸心的發條內端將發條沿逆時針方向向內卷緊;而當機芯在運轉時,大卷車停止不動,而固定在發條盒內壁的發條外端在釋放動力中的發條帶動之下,將發條盒以及一番車沿順時針方向轉動,驅動走時輪系。
在上滿鏈的情況之下,機芯輪系的減速力量會阻止發條從連接在發條盒內壁的外端松開,同時大卷車則從發條盒軸心阻止發條由內端松開。當大卷車沿逆時針方向為發條上鏈時,止逆子藉由與大卷車嚙合的動作阻止大卷車逆轉(順時針),使發條不至松開。
當大卷車受錶冠帶動向逆時針方向轉動上鏈時,帶動止逆子的齒脫離大卷車向順時針移動,同時止逆彈簧會給予止逆子一個持續的回位反向力;當上鏈動作停止時,在止逆彈簧的反作用力作用下迫使止逆子自動回位,使止逆子的大小2齒與大卷車完全嚙合,以防止發條逆轉松開以維持發條滿鏈的狀態。(網上摘下來的)
結構圖的地址http://www.bdrs.com.cn/bbs/attachments/otime00017a4_MVz85FvuA1sF.gif
㈢ 求:自動裝配圖集-工件移置機構,《英 R.M.韋布 W.S.霍利斯 編》PDF
網頁鏈接
這個可以看
㈣ 擒縱裝置的種類
擒縱機構是一種機械能量傳遞的開關裝置,這個開關受「計時基準的控制,以一定的頻率開關鍾表的主傳動鏈,使指標「停-動?相間並以一定的平均速度轉動,從而指示准確的時間。擒縱機構的功能可以從兩方面理解:「擒?,將主傳動的運動鎖定(擒住),此時,鍾表的主傳動鏈是鎖定的;「縱」,就是以震盪系統的一部分勢能,開啟(放開)主傳動鏈運動,同時從主傳動鏈中取回一定的能量以維持震盪系統的工作。擒縱機構是現代機械鍾表的核心,最初的擒縱機構誕生於15世紀,逐漸進化到如今的各種樣子。仍有數百種擒縱機構在現代鍾表上使。
在我國,鍾表製造工業的起步相對較晚,因此,我國鍾表上所採用的擒縱機構種類很少,如國產手錶都有採用「叉瓦式擒縱機構?也稱為「瑞士杠桿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擒縱機構,它的性能和工藝性較好。國內鍾表文獻中,極少涉及到其他種類的擒縱機構,「叉瓦式擒縱機構成為我國手錶的傳統擒縱機構。
擒縱機構的工作原理一般都類似,它們都是從同一原始的擒縱機構進化而來。但這些進化的原因值得一提:都是為了減小擒縱機構對時間基準的影響。
現代機械鍾表上,計時其准主要有兩種:常用於時鍾的單擺以及常用於手錶的擺輪游絲系統;這兩種時間基準在自由震盪的條件下,周期穩定。由於控制擒縱機構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而且自身的磨擦、空氣阻力等也導致能量的損耗,震盪系統需要通過擒縱機構不斷地補充損耗的能量,使擺輪(或單擺)達到能量輸入輸出的動態
平衡,這就是「傳沖?過程。
數理分析表明,這個「傳沖?過程會影響計時基準的周期,「傳沖期間,會產生一些隨機的計時誤差。但在特定條件下,這個過程對計時基準周期的影響可以減小或消除:
1.「傳部?或外部沖擊發生在平衡點(擺輪或單擺停擺時的位置)上時,計時周期不變;
2.增加自由震盪的區間,可有效減小「傳沖?這個「誤差區間?的相對大小;
3.對擺輪游絲系統來說,若能將擺幅控制在220度上,那麼,震盪系統無論受何種沖擊,震盪頻率不變。
上述條件是擒縱機構不斷改進的理論基礎。同軸擒縱機構、精密擒縱機構和恆力擒縱機構就是在上述幾種思想指導下對現有擒縱機構進行大量改進的新機構。
㈤ 擒縱裝置的擒縱器
這種機械裝置是來傳達主發條的動力到擺輪(Balance-wheel)的,它可以一次傳送少量能量,同時可防止主發條快速松開。在擺輪振盪頻率每小時28800次的表,其擒縱器的擒(locking)與縱(unlocking)動作一天進行692100次。
編輯本段 回目錄 擒縱器 - 產品結構擒縱器包括擒縱輪、馬仔(lever,或譯杠桿),擺輪與游絲。
㈥ 擒縱裝置的同軸擒縱
擒縱機構是機械表的心臟,擒縱輪帶動擒縱叉一擒一縱,完成鎖接、傳沖、釋放的動作,將動力傳輸給擺輪,由擺輪完成時間的分配,達到調速的作用。可以說機械表的准確與否與擒縱機構有最大的關聯。
歷史上早期的擒縱機構都是英國人發明的,有丁字輪、工字輪等好幾種。後來寶璣發明了杠桿擒縱(既馬式擒縱),經過一些年的推廣和使用,漸漸取代了其他各種擒縱機構,成為所有表廠都使用的一種標准擒縱機構。
同軸擒縱是喬治.丹尼爾斯博士經過十五年的研製發明的一種新型擒縱機構,他的出發點是將擒縱輪與擒縱叉之間垂直方向的摩擦變為平行方向的,摩擦的改變使機械表傳統的3-5年一次的保養洗油延長至十年。同時因為同軸擒縱實現的基本條件是螺絲調校擺輪和無卡度游絲,這樣令同軸擒縱機芯可以輕松獲得天文台認證,得以走時精準。同軸擒縱剛一推出表壇既轟動,因為這是鍾表界100多年以來第一次有新的擒縱方式出現,結構幾乎是完美的,比起杠桿擒縱他是很先進的。
㈦ 自動組裝機是由什麼組裝而成的
您好,自動組裝機是由以下五個部件組成的:
一、零部件定向排列、輸送、擒縱系統
將雜亂無章的零部件按便於機器自動處理的空間方位自動定向排列,隨後順利輸送到後續的擒縱機構,為後續的機械手的抓取做准備。
二、抓取-移位-放置機構
將由擒縱機構定點定位好的零(部件)抓住或用真空吸住,隨後移動至另一位置(通常為裝配工作位置)。
三、裝配工作機構
指用來完成裝配工作主動作的機構,如將工件壓入、夾合、螺聯、卡人、粘合、焊接、鉚合、粘合、焊接於上一零部件。
四、檢測機構
用來對上一步裝配好的部件或機器上一步工作成果進行檢測,如缺零件檢測、尺寸檢測、缺損檢測、功能檢測、清料檢測。
五、工件的取出機構
用來將裝配好的合格部件、不合格部件從機器上分類取出的機構。
㈧ 如何正確安裝擺輪和擒縱叉
用45度角放進去,然後調整擺輪,搖一下,順暢就行了。這種問題說著很簡單,但是真的到了做的時候就會發現和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比如:一個上壓板要對准三個軸芯,這個對准了那個又偏了,好不容易三個對准了要上螺絲了,才發現擺釘和擒縱叉口沒對上。這就需要勤加練習,自己摸索,有了經驗了自然就容易做了。
擒縱叉的特點是叉體與叉頭釘、叉身自叉軸連接處分為兩體。叉體自成一體,其軸孔設於中間,叉頭釘與叉身連為一體,其軸孔設於叉身與叉軸相接的一端,兩者根據所配用的擺輪結構之不同而以相應的角度分上、下兩層與叉軸緊配合連接。
㈨ 全自動機械表為何會快
機械表如果原來較准,突然變快是游絲發生了故障,而且多數是游絲發生沾粘。
全自動機械表是靠手臂的擺動而自動上弦的機械表。除上弦機構外,和普通機械表沒有本質差別。其中控制走時精度的是擺輪擒縱機構。擒縱機構是一種機械能量傳遞的開關裝置,這個開關受「計時基準」的控制,以一定的頻率開關鍾表的主傳動鏈,使指針「停-動」相間並以一定的平均速度轉動,從而指示准確的時間。
腕錶的「計時基準」是擺輪。由會來回擺動的有軸臂的輪組成,內有螺旋狀游絲。擺輪、游絲等共同構成了機芯的調速器。對表的走時有決定性影響。 擺輪上連結的游絲帶動它進行往返運動,將時間切割為完全相同的等分。每一回合往返運動 (所謂的滴-答) 稱為擺頻。擺輪由一隻受輪輻支撐的環形主體 (凸輪) 組成。擺輪和游絲是腕錶的調速機構。
腕錶的原理和實物圖:
擺輪的擺頻,受自身結構,質量、來自動力部分的驅動力大小以及游絲的彈性影響。其中對鍾表游絲要求:具有給定的彈性特性;較少的彈性遲滯現象;較小的溫度系數(熱彈性系數);良好的防磁性能和抗蝕性能;螺距相等;游絲的重心應盡量與幾何中心一致。
腕錶的游絲,使用時表面會有極少的一層機械油。但如果修理、裝配不合要求,這層油多了或表內留有灰塵等異物,游絲之間就會發生沾粘,使游絲的有效長度減短,導致擺頻上升,腕錶走快。
抓住表帶,用表面或表後蓋平拍手心。有可能使游絲發生沾粘的位置脫開而恢復正常走時(越高檔的表恢復的可能性越小),但有可能再次出問題。如果不能恢復或想徹底解決,只能送鍾錶店請專業人員處理。
㈩ 擒縱機構的介紹
擒縱機構是一種機械能量傳遞的開關裝置,這個開關受「計時基準的控制,以一定的頻率開關鍾表的主傳動鏈,是指示 停--動 相間並以一定的平均速度轉動,從而指示准確的時間。擒縱機構的功能可以從兩方面理解:擒,將主傳動的運動鎖定(擒住),此時,鍾表的主傳動鏈是鎖定的;縱,就是以震盪系統的一部分勢能,開啟(放開)主傳動鏈運動,同時從主傳動鏈中取回一定的能量以維持震盪系統的工作。擒縱機構是現代機械鍾表的核心,最初的擒縱機構誕生於15世紀,之後逐漸進化到現在的各種樣子。目前,仍有數百種擒縱機構在現代鍾表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