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英國的裝置藝術家室內設計

英國的裝置藝術家室內設計

發布時間:2022-09-26 18:11:35

A. 全球頂尖藝術家頂級裝置藝術家

那個戴帆。在他的作品中展現了他「宇宙宣言」的理念,極富感染力。藝術以獨專特而深刻的觀念,不同凡屬響的的視覺張力獨樹一幟,充滿了殘酷的幽默和華麗的荒誕,不斷刷新表現形式。作品極具感染力和沖擊性。具有表徵心理、人格、感情、人際關系、文化和社會影響的作用,

B. 我想知道世界著名室內設計師 都有誰 急急急

邢靈敏教授,連續三年榮獲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設計師,2019年12月與郎平、郭蘭英等十人榮膺「2019中國文體產業十大領軍人才」,邢靈敏老師是唯一代表與文體人物同台競技的設計師。
他是中國建築與室內設計名人圈成員,與林學明、姜峰、琚賓、任清泉、符軍等大咖在名人圈一個同框畫面,中國著名設計師邢靈敏老師,從事建築、景觀、室內設計,旅遊規劃、民宿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研究等。
邢靈敏教授他是全案設計專業人才和文化藝術復合型人才。

邢靈敏老師擁有職稱資格:
英國皇家特許建築師、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高級工程師、風景園林工程師、高級景觀設計師、高級室內設計師、國家一級美術師;
英國牛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海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客座教授、碩導,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2019年12月與郎平、郭蘭英等十人榮膺「2019中國文體產業十大領軍人才」,邢靈敏老師是唯一代表與文體人物同台競技的設計師。

2019年9月入選「慶祝建國70周年紀念」發行個人珍藏版郵票一套。
2019年9月榮獲出口中國設計品牌計劃-「中國十佳設計品牌人物」稱號
2019年9月榮獲中美國際設計文化交流-「全球影響力華人設計師」大獎
2019年12月入選中國國務外事國務院國賓禮特供藝術家(人才),享受國務院(藝術人才)津貼,是設計師圈子以繪畫唯一入選的畫家。

以上是僅此一年的榮譽業績!歷年來他獲得數十項國內外設計大獎與稱號。

邢靈敏教授曾發表專著、課題研究、專業論文、藝術評論及各類設計作品九十多篇、幅。
邢靈敏教授多次出席全國設計師活動,擔任演講嘉賓、學術論壇主持嘉賓、頒獎嘉賓等。兼任全國設計師大獎賽輪值主席、評審團主席、學術導師、專家評委等,為我國的建設行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我認為他是國內大師級設計師。

C. 當代著名裝置藝術家有哪些

摘要 1、Ernesto Neto巴西

D. 英國室內設計專業有哪些好大學呀

室內設計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因為如此,室內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加大。大多數室內設計人才都是從藝術院校出來的。所以,今天美行思遠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國外室內設計專業大學排名,供大家參考。

美國室內設計專業大學排名

1、普瑞特藝術學院

普瑞特藝術學院提供建築、平面設計、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時裝設計、珠寶設計、插圖、室內設計、數字藝術、創意寫作、歷史、圖書館和信息科學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其中,室內設計系排名全美第一,眾多的藝術類人才均曾在此學習,其中不乏知名畫家、設計師、作家等。

2、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

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室內設計系課程既包括民居住宅設計,又包括商業室內設計,而且延伸到布景設計,甚至包括網路設計。雖然在建築藝術分院內有250多台計算機和有3個專門的室內設計實驗室供學生們使用,教師們還是強調,電腦永遠無法取代真正的設計,真正的設計源自大腦、源自心靈、源自手中的鉛筆。

3、羅德島設計學院

羅德島設計學院是一所集藝術與設計學科為一體的世界頂尖設計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各專業都位於領域前端,工業設計(Instrial Design)、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插畫(Illustration)、攝影(Photography)、建築(Architecture),室內建築(Interior Architecture)及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專業尤為突出。

4、紐約室內設計學院

紐約室內設計學院,常簡稱為NYSID,專業性極高,1916年成立至今,並無設置其他科系,完全致力於室內設計領域,並在此領域持續保持全美頂尖地位,畢業生遍布知名工作室。NYSID是一所小型的私立學校,、位於紐約的精華地,也就是曼哈頓上東區70街,學校不大,沒有校園,但是該有的設備如藝廊、書店,也是應有盡有。

5、帕森斯設計學院

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是全美最大的藝術與設計學校,與世界時尚最高學府義大利馬蘭歐尼學院、英國中央聖馬丁設計學院、巴黎ESMOD並稱世界四大設計學院。

在1906年,帕森斯在美國建立了第一個室內設計項目。帕森斯和其他程序的早期領導人、一個世紀以後,室內設計專業才逐漸發展成熟起來。帕森斯設計學院的老師經常參與同學們的設計過程,老師會對他們的創作進行一些專業的指導和點評。大四時,學生會加入到設計工作室,為客戶設計一個不盈利的項目。

英國室內設計專業大學排名

1、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

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室內與空間設計課程的獨特之處就是它專注於室內的設計,包括復雜的建築空間及小面積的空間設計。這將使你對於設計目標有親切感,並且幫助我們理解反饋給用戶的信息是否准確。這門課程是切爾西所有室內設計課程的核心,也是研究生課程的基礎以及空間設計研究組集體工作的基礎。

2、愛丁堡藝術學院

愛丁堡藝術學院是歐洲最大、建校歷史最長的藝術學院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760年的愛丁堡美術學院。現分為兩個相連的校園,位於市中心,現有學生兩千名,分別來自世界三十八個國家。愛丁堡藝術學院以其獨創能力和研究著稱,與許多工業企業及國有部門都有聯系。學院可以為學生提供到歐洲、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學習的機會。

3、格拉斯哥藝術學院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是英國最古老的,也是現存為數不多的獨立藝術院校之一。學院下屬3個學院,分別為設計學院、美術學院以及麥金托什建築學院。歷史與評論研究系主要承擔藝術和設計本科程度的教學,數字設計工作室除了負責最新的研究生科研外,還開設二維、三維動畫的研究生課程。

4、英國創意藝術大學

創意藝術大學學院是1980年三所興盛的院校合並的結晶。學院現在有三個主要校區,分別位於Maidstone,Rochester和Canterbury。學校在學生的創造力培養、經濟和文化生活上起了一個關鍵性的作用。學校在藝術、設計、建築學、媒體和交流等教育上尤為出色,受到了世界各國學生的肯定。

5、伯明翰城市大學

伯明翰城市大學是英國現代化、綜合性的高等學府之一,擁有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約25,000名學生,6大學院,300多種課程。學校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所開設課程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和創新性。BCU在伯明翰共有8個校區,擁有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和實驗室,提供給學生較好的硬體設施,包括圖書館,活動中心等。

以上內容就是對國外室內設計專業大學排名的介紹,哪個是你嚮往的院校?如果還有關於室內設計留學疑問,可以在美行思遠藝術留學網站留言,我們將有專業的老師會為你一一解答。

閱讀此文章的人還閱讀了...

E. 當代著名裝置藝術家有哪些

中文版 | English 網站首頁
關於XYZ
行雲座畫廊
XYZ影像空間
學宜詩畫
展覽
信息
聯系我們

行雲座畫廊
--------------------------------------------------------------------------------

當代裝置藝術家-慶慶
--------------------------------------------------------------------------------

霧里看花

端莊

1953 出生於北京

1972-80 中國傳統醫學專業,北京

1980-86 外國語言文學(英德)專業,北京,奧地利維也納

1983 遷居奧地利,維也納

1994 開始裝置藝術創作,職業自由藝術家

1998 移居回國,北京,職業自由藝術家

個展

1995 慶慶軟雕塑作品展,北京世紀藝苑

1996 慶慶"頭"的雕塑展,維也納前衛工作室

裝置作品"家"首次展出於奧地利現代藝術博物院

1997 慶慶燈光裝置藝術展,奧地利維也納亞非學院

裝置作品 城市之光 -"欲" 北京工作室開放展

"城市之光"大型燈光裝置展,北京賽特購物中心

1998 "城市之光"慶慶裝置作品展,維也納Wort und Bild畫廊

1999 Nomadin der Seele,(流動的靈魂)個展,維也納 AAI- Galerie- Karl Strobe畫廊

慶慶綜合材料新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2000 慶慶綜合材料新作品展,中國當代畫廊,英國倫敦

2002 「慶慶回來了!」慶慶新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2003 慶慶裝置作品展,今日美術館

2004 《性。物。物。性——盒中物》,大山子藝術區

2005 慶慶裝置作品展,東京畫廊,日本

2006 「798的海市蜃樓---神秘的光」慶慶裝置作品展, 北京大山子藝術區大窯爐展場聯展

1996 點與線,書法與裝置雙人展,維也納Atrium ed Art畫廊

1997 直覺,體驗,觀念,三人裝置展,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der Gross Hallamasch,維也納SUR畫廊

青邁國際裝置藝術節,泰國青邁

1998 偏執,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

維也納森林紡織品藝術節,獲二等獎,奧地利下奧州

活著,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雲峰畫院

1999 第二屆國際婦女藝術交流展,泰國曼谷Saranrom公園

2000 世界博覽會,德國漢諾威

2001 90年代中國前衛藝術家資料展,日本福崗美術館

"現象藝術展",北京,凡·畫廊

非亞克國際比賽藝術博覽會, 法國, 巴黎

「煲」,中國當代藝術大展,Kunstnernes Hus, 挪威

2002 東亞婦女藝術節,韓國, 漢城

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 美國,芝加哥

2002 中國藝術博覽會2002,北京

2003 「前景廣闊的三十年」,科學與藝術博覽,中華世紀壇

「金色收獲」,中國當代藝術大展,Zagreb,克羅埃西亞

從洛桑到北京——2002年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優秀獎)

2003 《聽女人講男人的故事》,四川重慶

2004 《她們——十名女藝術家聯展》,北京季節畫廊

《夢想。困惑。現代女性特質》女性藝術家作品展,中國婦女活動中心

《貓知道》陳慶慶、袁耀敏作品展,北京紫禁軒畫廊

中法藝術家作品巡迴展

<< 民主萬歲>>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聯展, 美國,紐約

2005 << 語言的閣樓>> 女性前衛藝術節術的8個案例, 北京,四分之三畫廊

<< 透明的盒子 >>-有限空間的無限延伸

當代藝術家作品聯展,建外SOHO.

2005 << 無題>>, 平搖國際攝影節, 山西省平搖

<< 理想的書 >>,中國愛爾蘭當代攝影作品展

上海,藝術景畫廊

<<漢字世紀>>, 大型漢字裝置展, 北京世紀壇

<<情劫 >>, 北京,大山子藝術區,仁藝術中心

<<一界兩端 >>,當代試驗藝術中的設計呈現,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女性之手>>,中.日.韓 三國女藝術家作品展

2006 << 廢墟>> 美國, 維斯康森大學.

<< 國際數碼藝術節 >>,奧大利亞

<<米蘭國際藝術博覽會 >>,義大利,米蘭

<< 游園 >>,北京孔畫廊開幕展

<< 內傷>>, 當代藝術展, 北京, 瑪芯樂畫廊

<< 冷能>>, 當代藝術展, 北京, 表畫廊

<< 超驗的中國>> 當代藝術大展, 阿拉里奧北京藝術空間

行為藝術

"掃天",1997年12月,泰國曼谷,國際行為藝術節,

"文化魚",1998年夏,奧地利維也納多瑙河畔

"生為女人",1999年春,第二屆國際婦女藝術交流展,泰國曼椹

"藝術圈",2000年11月,上海原弓美術館

"哭泣",2001年10月,北京芥子園

收藏: 英國,法國,奧地利,德國,非洲,美國,澳大利亞,巴西,挪威,冰島, 日本,義大利和中國等多件私人收藏

第 [1] [2] [3] 頁 請繼續瀏覽下一頁>>

F. 裝置藝術的構成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裝置藝術簡介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因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後現代主義時期裝置藝術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的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另一位評論家麥克(Michael Kimmelman)則指出,裝置藝術在當代興起,與它的文獻記錄功能有關。它在這方面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雕塑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此外,裝置藝術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對「極少主義」美術的反動。如果說「極少主義」幾至虛無的直接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工業社會對速度、效率的崇拜,那麼,裝置藝術的多多益善,則迫使觀眾放慢節奏。因此,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後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是摒棄極端,擁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經濟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為國際的主調。在瞬息萬戀的時代,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在他們的宣言中所說的,「試圖使用邏輯來精微准確地解釋一切,來解釋其因果關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因為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向我們劈頭襲來,它們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

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的特徵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G. 世界著名裝修設計師藝術家世界室內著名設計師

戴帆(DAI FAN),當代前衛室內空間設計的先驅,融合了尖端的技術和富有冒險的創造力。戴帆只對能改變社會意識的設計感興趣,他認為只關注美學價值的設計是不完整的。

H. 英國藝術設計發展史中,建築與室內設計的特徵有哪些

英式風格又包括了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裡面有洛可哥風格跟巴洛克風格

英式傢具多以紛繁的花卉圖案為主。碎花、條紋、蘇格蘭圖案是英式田園風格傢具的永恆的主調。設計上講求心靈的自然回歸感,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濃郁氣息。

英國的「裝飾藝術」運動在建築上和室內設計上都有相當的建樹,不論私人住宅設計或公眾建築設計,都有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上採用簡單強烈的色彩和金屬色作為裝飾的趨向,可以說是向國際「裝飾藝術」運動的轉化。在某些私人住宅設計上,這種方式還與比較富於想像的一些裝飾動機結合,比如1930 年雷蒙·麥格拉斯(Raymond McGrath)設計的位於劍橋的芬涅拉住宅(Finella House)就利用各種特殊的幾何圖形、金色金屬和大量的鏡子造成奇特的效果。
英國裝飾藝術風格最主要的成果表現在大型公共場所的室內設計上,比如1929 到1930 年間,由巴希爾·愛奧尼德主持設計的倫敦克拉里奇旅店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愛奧尼德僱用了大批獨立設計人員參加這個龐大的項目設計,其中包括一位很重要的設計家奧斯華德·邁吶,他設計了大宴會廳和走廊、陽台等部分。這個設計項目中大量採用強有力的簡單幾何造型,色彩也非常強烈,採用了罕見的黑色與米白色作為地毯的基本色,牆壁採用大面積的鏡子裝飾,鏡子是利用腐蝕和雕刻的手法以植物紋樣為中心裝飾的。這些手法的目的,都是為了造成內部空間更加高大和寬敞的視覺錯覺。旅館的各個客房、餐廳和其它部分,包括用具、燈具等等,都體現了英國「裝飾藝術」的統一風格。室內大量採用大理石,造型上大量採用曲折線,都更加強了這種風格的特徵。
1930 年倫敦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裝飾藝術」運動項目是奧里維·伯納德設計的斯特蘭宮殿大旅館(strand Palaoe Hotol)。這個旅館的室內設計集中了英國「裝飾藝術」運動的精華,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徵。內部大量採用玻璃鏡子和玻璃壁版,廣泛運用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圖案,如曲折線、閃電圖案、放射形圖案、扇形圖案等等,還採用了大量古埃及風格的裝飾人體圖案,室內擺設了一些巨大的黑色的裝飾陶罐。這個旅館的大廳也設計得非常輝煌,牆面採用銀色樹葉圖案裝飾,加上金色輔件和漆器的點綴,更顯得鮮艷奪目。英國的奧迪安電影連鎖公司在倫敦等地興建的大量電影院,也都體現了「裝飾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更多地受到美國傳來的好萊塢風格的影響,其中一座電影院是韋登與馬塞(Weeden and Mather ) 1937 年設計的,位於萊塞斯特廣場上,以美洲豹的皮革作為椅子的套墊裝飾,牆面採用金色點綴,效果非常強烈;另外一座位於里奇蒙的奧迪安電影院則採用北非的摩爾人風格(Moorish style)進行設計裝飾,充滿異域風情,很受歡迎。
與美國不同,倫敦在30 年代基本沒有捲入紐約、芝加哥式的摩天大樓熱,高層建築不太多,其中波特蘭廣場上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大廈可以作為「裝飾藝術」運動高層建築的重要代表。這是一棟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採用標準的現代主義玻璃幕牆結構,但是,並沒有德國現代主義簡單立體形體的那種刻板,而是採用了溫和的建築圓角結構,因而具有明顯的裝飾主義特徵、另外一座重要的建築是位於倫敦郊區佩里瓦爾(Perivale)的胡佛工廠大樓(Hoover Factory )。這座巨大的建築項目是1932 年由華爾·吉培爾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它將「裝飾藝術」風格的豪華特徵和流線型運動的特色合為一體,外型的邊角都用曲線和溫和的曲面處理,窗戶也是半圓形的,牆面採用白色石料,加上紅色、黑色、藍色的釉彩磁瓦鑲嵌,兼而具有俄國芭蕾舞團設計風格、美洲阿茲台克文化傳統紋樣和埃及古典裝飾的動機,這種高度的折衷裝飾主義建築,在英國是不太多見的。
英國「裝飾藝術」運動的裝飾藝術品和實用品
英國在本世紀20 到30 年代之間,設計與生產出相當多奢華的"裝飾藝術"品。倫敦阿斯柏雷公司(Asprey ' s)的銀器、沃林(waring)、吉婁和希爾等公司生產的昂貴傢具,都具有明顯的"裝飾藝術"運動風格,特別反映在材料的運用和在裝飾的動機上。鋼管傢具到20 年代末期已經非常流行,大量利用鏡子作室內裝飾也已經蔚然成風,到30 年代,"裝飾藝術"風格在英國終於全面流行了。
首先流行的是傢具設計和餐具、咖啡具、茶具的設計,這些產品都是由諸如斯波特(Spode ' s)等大公司組織設計與生產的。陶瓷餐具和茶具、咖啡具風格往往趨向簡單的幾何造型,米色、翡翠色和銀色比較普遍,這種類型的陶瓷被稱為皇家茉莉式。倫敦的大型百貨公司,如哈羅德( Harrods)和謝富里奇(Selfridges)等都出售各種各樣的「裝飾藝術」風格的首飾、陶瓷、服裝裝飾配件。特別是首飾設計,深受法國這場運動風格的影響,很快成為最流行的風格。
30 年代,英國進入「裝飾藝術」風格高潮,出現了一系列重要的設計家,其中包括克拉里斯·克里夫(1900-1970 ) ,他主要設計餐具和陶瓷裝飾品,這位女設計師的作品一方面暢銷英國國內市場,同時還大量出口。她是從學徒開始學習陶瓷設計的,一直為布斯萊姆陶瓷廠(the Burslem Pottery of A . J . Wilkinson)從事設計工作,她最著名的陶瓷系列叫「怪誕」系列(Bizarre serles)。另外,她還利用「裝飾藝術」風格的典型幾何形式設計出其它一些陶瓷系列來,比如「德里西亞」系列、「克羅庫斯」系列(crocus)和「我的花園」系列( My Garden)等等。她的陶瓷系列往往採用非常強烈的對比色,圖案比較抽象,有時也用裝飾化的人物作裝飾動機,30 年代在英國普遍流行,廣受歡迎。她的一些陶瓷還請當時英國的一些著名藝術家作繪畫裝飾,使陶瓷的身價更高。
這種風格的另一位重要的陶瓷設計家是蘇絲·庫柏(susie Cooper)。從1925 年到1932 年期間,她一直為格雷陶瓷公司工作。她從事咖啡具設計,在銀色或者綠色的釉底上手繪葡萄圖案作裝飾,作品基本都在倫敦的彼得( Peter Jones)出售。
第三位重要的陶瓷設計家是夏洛特·里德,她為皇家杜卡陶瓷廠從事設計工作,主要設計餐具,色彩艷麗,造型也很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特徵。英國著名的陶瓷工廠維奇伍德(Wodgwood)在30 年代期間出產過一批價格低廉、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陶瓷,在當時社會上影響很大。大部分這類陶瓷都具有簡單明快的造型,鮮明的風格特徵,釉底色往往比較淡雅,比如淺綠色、淡灰色等等,幾何與人物圖案都比較嚴謹。主要的設計師是吉茨·穆雷(1893-1981 ) ,他也設計過不少其它產品,特別是玻璃製品,也是很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另外還有一些設計師,比如弗蘭克·布蘭溫(Frank Brangwyn)等等,在設計上也很有成就。
大眾化也成了英國「裝飾藝術」風格的一個顯著特徵,特別是在包裝設計和平面設計上,這種傾向在法國和美國都很少見。克拉里斯·克里夫設計的肥皂盒、爽身粉盒就是一個典型,表現出英國在「裝飾藝術」風格的廣泛應用上有其獨到之處。
如果答案對您有幫助,真誠希望您的採納和好評哦!!
祝:學習進步哦!!
*^_^* *^_^*

I. 世界最有名的室內設計師是誰

我不能提供具體的排名,這個其實也沒有排名,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我自己的理解我列出以下幾位:

梁志天
香港十大頂尖設計師之一,擁有香港大學建築學學士,城市規劃碩士多個顯赫學歷。

邱德光
台灣著名室內設計師,中國建築學會正會員、中國室內設計協會正會員

梁建國
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和華南理工大學。製造·中創始人、北京集美組創意總監、中國陳設藝術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倡導: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通過敏感而睿智的狀態,獲得描繪本土新興貴族生活的極佳角度。

吳濱
跨界藝術家、著名設計師,WS世尊/無間設計創始人。在室內設計、家居設計領域經驗超過二十年。1998年創立WS世尊,旗下包括W.DESIGN無間設計、WS SPACE 、未墨、WS CAFÉ等設計和生活方式品牌。
「摩登東方」設計風格創始人,將西方人性化的優雅設計與東方人文精髓融會貫通,用東方美學和哲思營造氣韻生動的意境空間。其設計理念影響中國設計十餘年,2020年獲得Antrew Martin年度設計大獎,成為24年來首位獲此榮譽的中國大陸設計師。
梁景華
國際著名設計師PAL設計事務所創立者、香港室內設計師協會副會長。在中國室內設計業聲名卓著,屢次獲得多項國內外大獎。
沈雷
內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合夥人、設計總監,1992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1992-1997 任浙江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師,2001 年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設計碩士畢業。

李瑋珉
中國台灣淡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美國紐約州注冊建築師、中國台灣注冊建築師。

琚賓
畢業於中央美院,創建HSD水平線設計事務所。善於用現代手法對其精髓進行提煉、詮釋,致力於研究中國文化在建築空間里的運用和創新,以個性化、獨特的視覺語言來表達設計理念,以全新的視覺傳達來解讀中國文化元素。
傅厚民

畢業自劍橋大學建築系,Afso設計公司的創辦人之一,曾為著名建築師John Pawson工作。傅厚民標志性藝術視角和具有雋永美感,改變了現代奢侈品的概念。傅厚民說:「我的設計哲學是要激發新的思維方式來思考什麼是『奢侈』」。

胡如珊&郭錫恩
郭錫恩先生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建築學學士學位;之後,又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GSD)取得了建築學碩士學位。胡如珊女士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建築學學士學位;之後又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及城市規劃碩士學位。
兩人共同創立如恩設計研究室,綜合文化背景組成了如恩的設計團隊,正是團隊的差異獨特性增強了他們的設計理念:以全球化的觀念結合多元、重疊的設計理念來創造一個新的建築範例。

J. 請問世界上最著名的室內裝潢師是誰

20世紀50名著名設計師

貝倫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貝倫斯是德國現代建築和工業設計的先驅。1886-1891年貝倫斯在漢堡工藝美術學校接受藝術教育,後改行學習建築。1893年起成為慕尼黑分離派成員,1900年加入由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組成的七人團,開始建築設計活動,1907年成為德意志製造聯盟的推進者與領袖人物,同年受聘擔任德國通用電器公司AEG的藝術顧問,開始其作為工業設計師的職業生涯。
1909年,貝倫斯設計了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的透平機製造車間與機械車間,在建築形式上摒棄了傳統的附加裝飾,造型簡潔,壯觀悅目,被稱為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築。
除了建築設計之外,貝倫斯還為AEG做了許多產品設計,如電水壺、電鍾、電風扇等。這些設計沒有一點偽裝和牽強,使機器在家居環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語言來表達。貝倫斯在AEG這個實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負責公司的建築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產品設計,使這家龐雜的大公司樹立起一個統一完整的鮮明形象,開創了現代公司識別計劃的先河。AEG的標識經他數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標志之一。
貝倫斯還是一位傑出的設計教育家,他的學生包括格羅披烏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們後來都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

格羅披烏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羅披烏斯出生於柏林的一個建築師家庭,青年時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學習建築。1907年起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1910年與邁耶合夥在柏林開設建築事務所,並於次年合作設計了採用大片玻璃幕牆和轉角窗的法古斯工廠。
1919年,格羅披烏斯在德國魏瑪創建了建國立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其目的是培養新型設計人才。學校重視基礎訓練,逐漸形成以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為特色的基礎課程。學校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動手能力與理論素養並重;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藝的同時,了解現代工業的特點並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設計。1925年,由於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包豪斯遷往德騷,格羅披烏斯提拔了一些優秀的教員,完善了教學計劃和設施,並設計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羅披烏斯迫於各種壓力,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1937年,格羅披烏斯到美國哈佛大學任建築系主任,並創立了協和設計事務所。
格羅披烏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設計師,設計理論家和設計教育的奠基人,他對二十世紀現代設計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米斯生於德國的一個普通石匠家庭。1907年,他與格羅披烏斯一同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受到貝倫斯的很大影響。1928年,他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純凈、簡潔的建築表現。1929年,米斯設計了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其空暢的內部空間,優雅而單純的現代傢具,使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現代設計家。
1930年米斯擔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長,努力把學校改造為一個單純的設計教育中心。他認為只有建築設計能夠使設計教育得到健康的發展,因而這種以建築為核心來凝聚其他專業的做法一直貫穿於米斯的任期中。但之後政治氣氛日益惡化,1933年納粹政府上台,其文化部發出的第一號命令就是關閉包豪斯,至此結束了其14年的辦學歷程。
1938年,米斯移居美國,任伊利諾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他通過自己一生的實踐,奠定了明確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並影響了好幾代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很少有人對現代建築的影響能夠有他那麼大。美國作家湯姆.沃爾夫曾在他的著作《從包豪斯到現在》中提到,米斯的原則改變了世界都會三分之一的天際線,這並不誇張,反映出了他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納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納吉出生於匈牙利,早年以繪畫和平面設計為主。納吉於1921年來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頓的職務,負責包豪斯的基礎課程教學。納吉強調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認識,注重點,線,面的關系,通過實踐,使學生了解如何客觀的分析兩度空間的構成,並進而推廣到三度空間的構成上,這就為設計教育奠定了三大構成的基礎,也意味著包豪斯開始由表現主義轉向理性主義。與此同時,納吉也在金屬製品車間擔任導師,致力於用金屬與玻璃結合的辦法教育學生從事實習,為燈具設計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在這里出現了許多包豪斯最有影響的作品。他努力把學生從個人藝術表現的立場轉變到比較理性的,科學地了解和掌握新技術和新媒介,他指導學生製作的金屬製品都具有非常簡單的幾何造型,同時也具有明確、恰當的功能特徵和性能。
包豪斯解散後,納吉於1937年在美國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為原包豪斯的延續,將一種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國的創造性教育,但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多數被聘為藝術家,手工藝人和教師,而非工業設計師。新包豪斯後來與伊利諾工學院合並。

布勞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

布勞耶出生於匈牙利,1920年曾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學習,後成為包豪斯的第一期學生,畢業後任包豪斯傢具部門的教師,主持傢具車間。在那裡,布勞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創造了一系列簡潔、輕巧、功能化並適於批量生產的鋼管椅,造型輕巧優雅,結構簡單,成為他對20世紀現代設計做出的最大貢獻。
1932-1934年,他主要在瑞士工作,從事傢具的設計。1935年開始致力於膠合板成型傢具、標准化模數單元傢具、室內設計以及標准化模數的單元住宅等的研究。1937-1946年布勞耶任教於哈佛大學建築學院。1947年,布勞耶設計了自己在康乃狄克州的住宅;並於1953-1958年設計了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1963-1966年,他還設計了位於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布勞耶巧妙的在自然關系中處理木,石材料,形成獨特的風格。
布勞耶相信工業化大生產,努力於傢具與建築部件的規范化與標准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義者和現代設計的先驅。

華根菲爾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華根菲爾德出生於德國不來梅,早年曾在銀具廠工作,並接受過藝術教育,1923年開始在包豪斯就學、任教。在包豪斯的金屬車間,華根菲爾德設計了著名的鍍鉻鋼管台燈,迄今仍有生產。華根菲爾德反對自我中心的設計觀念,他聲稱工業中的設計是一種協作的活動,與藝術家的工作毫無共同之處。他否認把功能作為形式的決定性因素,認為功能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良好設計的先決條件。這種觀念的改變和他適應工業生產的能力,使他得以作為一位主要的設計師在第三帝國期間繼續工作,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見的。
1929年,他開始從傢具,陶瓷,玻璃等工業中獲得設計委託,1931-1935年,他被委任為柏林的國立美術學院的教授。1935年被聘為勞西茲玻璃公司的藝術指導。由於改善了產品質量,他設計的特製精美玻璃製品使他獲得了國際聲譽。他主要的作品都是模壓成型的玻璃器皿,如供餐館、酒家所用的酒杯,商業上使用的瓶、罐,及採用模數化的廚房容器和盤子等。所有這些產品都沒有裝飾,而是強調簡潔的線條和微妙的體型變化,有克制的探索了玻璃可塑的特徵。
戰後,華根菲爾德一面在德國科學院和國立美術學院任職,繼續從事設計教育,一面積極從事設計活動。1954年,華根菲爾德成了獨立開業的設計師,設計了不少優秀的燈具,在這些設計中,燈泡刻板的幾何形態被較為有機形態的塑料燈罩所緩和。
華根菲爾德作為參與批量生產最有名的德國設計師之一,使工業設計的潛力在更加專業化的生產體系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布蘭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布蘭德1911年進入皇家撒克遜學院學習繪畫、雕塑,1917年建立了個人的工作室。1923年,布蘭德進入包豪斯的金屬製品車間學習。受到納吉的影響,她將新興材料與傳統材料相結合,設計了一系列革新性與功能性並重的產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設計的著名的茶壺。她的設計採用幾何形式,運用簡潔抽象的要素組合傳達自身的實用功能。布蘭德也十分關注批量化生產問題,1927年她設計了著名的有康登台燈,具有可彎曲的燈頸,穩健的基座,造型簡潔優美,功能效果好,並且適於批量生產,成了經典的設計,也標志著包豪斯在工業設計上趨於成熟。
離開包豪斯後,布蘭德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金屬製品設計,但後來布蘭德主要從事繪畫,雕塑,並擔任一些院校的教學工作,再也沒有重現在包豪斯時的輝煌。
布蘭德是現代設計史中的重要人物,不僅因為她創造了許多20世紀最美觀耐用的金屬製品,還因為她在男性主導的金屬製品設計領域擁有一席之地。後來布蘭德曾回憶就學包豪斯時,在她受到廣泛肯定和接受之前,只能被分配做一些沉悶重復的工作的情況。最終布蘭德成為了包豪斯培養的最著名的設計師之一,並且是僅有的幾個並非出自織物車間的女設計師之一,直至今天,她的有些設計仍在生產。

波爾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

波爾捨生於波希米亞(Bohemia),多年從事汽車設計工作,1910年時,他已在空氣動力學與汽車造型的關系研究上有所造詣,成為流線型理論與實踐的專家。
20世紀30年代,德國新興的高速公路刺激了對流線型的極大熱情,諸如梅桑德斯和巴戈利亞公司都生產了適於高速公路的優良車型,將流線型與嚴格的歐洲車身設計傳統結合起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爾舍為大眾所設計的一款小型廉價車,其原型是1936-1937年間設計的,也是大眾公司最早的汽車之一,因為體積小,採取簡潔的流線型風格,外型酷似甲殼蟲,因而被戲稱為甲殼蟲小汽車。與現代主義刻板的幾何形式語言相比,其有機形態更富於生趣,更易於理解和接受,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希特勒本人參加了1937年大眾甲殼蟲小汽車的生產開幕式,並且乘坐了汽車,表示贊賞。然而1939年戰爭爆發,該汽車的批量生產被迫中斷,超過30萬的定單無法兌現,汽車廠在戰爭期間只能生產軍用車輛,直至1945年英國佔領軍首先在德國恢復了該車的批量生產,大眾公司緊隨其後。到20世紀50年代,甲殼蟲汽車作為新興中產階級的首選交通工具成為德國復興的標志。

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

科拉尼出生於德國柏林,早年在柏林學習雕塑,後到巴黎學習空氣動力學,1953年在加州負責新材料項目,這樣的經歷使他的設計具有空氣動力學和仿生學的特點,表現出強烈的造型意識。當時的德國設計界努力推進以系統論和邏輯優先論為基礎的理性設計,而科拉尼則試圖跳出功能主義圈子,希望通過更自由的造型來增加趣味性,他設計了大量造型極為誇張的作品,被稱為設計怪傑。
早在50年代,他就為多家公司設計跑車和汽艇,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輛單體構造的跑車BMW700(1959)。60年代他又在傢具設計領域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功。之後,科拉尼用他極富想像力的創作手法設計了大量的運輸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電器。雖然它們並非百分之百都是優良設計,但確實有極高的造型質量,受到輿論和公眾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他也遭到來自堅持現代主義的設計機構的激烈批評。科拉尼說:地球是圓的,所有的星際物體都是圓的,而且在圓形或橢圓形的軌道上運動......甚至連我們自身也是從圓形的物種細胞中繁衍出來的,我又為什麼要加入把一切都變的有稜有角的人們的行列呢?我將追隨伽利略的信條:我的世界也是圓的。
作為20世紀最著名,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設計師之一,有人認為他離經叛道,也有人把他當作天才和聖人一樣崇拜。然而科拉尼認為他的靈感都來自於自然:我所做的無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

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

拉姆斯早年在德國威斯巴登的實用藝術學校學習建築設計及室內設計,後作為職業工業設計師從事設計活動。20世紀50年代中期,拉姆斯等一批年輕設計師受聘於當時尚默默無聞的博朗公司,組建設計部,並與烏爾姆造型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該院的產品設計系主任古戈洛特發展出一套系統設計的方法,而拉姆斯則成為該理論的積極實踐者。1956年,拉姆斯與古戈洛特共同設計了一種收音機和唱機的組合裝置,該產品有一個全封閉的白色金屬外殼,加上一個有機玻璃的蓋子,被稱為白色公主之匣。1959年,他們將系統設計理論應用到實踐中,設計了袖珍型電唱機與收音機組合,與先前的音響組合不同的是,其電唱機和收音機是可分可合的標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這種積木式的設計是以後高保真音響設備設計的開端,到了70年代,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採用這種積木式的組合體系。
拉姆斯將系統設計方法在實踐中逐漸完善,並推廣到傢具乃至建築設計,使整個空間有條不紊,嚴格單純,成為德國的設計特徵之一。
系統設計形成的完全沒有裝飾的形式特徵,被稱為減約風格,色彩上主張採取中性色彩:黑,白,灰。拉姆斯認為單純的風格只不過是解決系統問題的結果,提供最大的效率並清除社會的混亂,他說:最好的設計是最少的設計,因此被設計理論界成為新功能主義者。

閱讀全文

與英國的裝置藝術家室內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team令牌換設備了怎麼辦 瀏覽:246
新生測聽力儀器怎麼看結果 瀏覽:224
化學試驗排水集氣法的實驗裝置 瀏覽:156
家用水泵軸承位置漏水怎麼回事 瀏覽:131
羊水鏡設備多少錢一台 瀏覽:125
機械制圖里型鋼如何表示 瀏覽:19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瀏覽:718
超聲波換能器等級怎麼分 瀏覽:800
3萬軸承是什麼意思 瀏覽:110
鑫旺五金製品廠 瀏覽:861
蘇州四通閥製冷配件一般加多少 瀏覽:153
江北全套健身器材哪裡有 瀏覽:106
水表閥門不開怎麼辦 瀏覽:109
花冠儀表盤怎麼顯示時速 瀏覽:106
洗砂機多少錢一台18沃力機械 瀏覽:489
超聲波碎石用什麼材料 瀏覽:607
組裝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簡易裝置的方法 瀏覽:165
怎麼知道天然氣充不了閥門關閉 瀏覽:902
公司賣舊設備掛什麼科目 瀏覽:544
尚葉五金機電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