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彈丸發射裝置機械設計

彈丸發射裝置機械設計

發布時間:2022-09-26 12:36:38

❶ 現代的槍支是如何發射子彈的

現代槍支都是全金屬了子彈,一旦頭個發射火葯死一體的,子彈進去槍膛,閃光前面就是槍管,然後擊針撞擊子彈殼底部的底火來引爆發射葯,火葯燃氣快速膨脹產生巨大的推力,把子彈頭從槍管里快速「推」出去,這就是子彈的發射過程,比較直觀的就是老式栓動式步槍,比如「漢陽造」,拉槍栓(這個時候退殼,就是把前一發子彈可從槍膛里抽出來,彈出去),再推槍栓,把新一發子彈推進槍膛同時完成閉合,然後按動板機(就是擊針撞擊子彈殼底火)擊發,自動步槍只是把這個過程變成機械自動完成。

❷ 擊發槍的詳細資料

早在1259年,中國就發明了以黑火葯發射彈丸、竹管為槍管的第一枝「槍」—「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葯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葯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這種原始的火槍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懾作用,首先,由於火葯的原料配比問題,其推力相當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為射擊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運用現代的「三點一線」式瞄準方式,再因為其槍管為竹管,在射擊了大約四到五次之後,槍管末段的竹質就會因為火葯爆炸時的灼燒而變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會折斷,更有甚者,射擊的時候因為膛壓過高乾脆炸膛,竹子哪裡撐的住那樣的爆炸,很少能成功開火,所以只有心理威懾作用。

到了元朝,先是火葯的配比被重新調整,導致同樣體積的火葯,其在相同空間內所引發的爆炸氣流壓強比原來的壓強提高了約三倍,即是說,彈丸的加速度變為了原來的三倍,出膛速度變為了原來的1.732倍;而與此相對的,竹管制的槍管被換成了生鐵管,能承受的膛壓大幅度提高,這樣一來,火槍的使用價值由於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彈,主要以石塊和鉛彈為主,所以這種新式的火槍被命名為「石火矢」。不過,由於它的體積大,且十分的重,並不是替代弓箭的優秀裝備。同時代,元朝也製造出了早期的手槍,其雖然便於攜帶,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憐,基本上沒有戰術上的價值。

火繩槍至於西歐方面,出現同類武器是在十四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其名叫「火門槍」,其實基本類似以後的「火繩槍」,但體積和重量都遠勝後者,而殺傷力似乎和火繩槍差不多,所以,這種武器主要是用於城堡要塞的防禦。當時騎兵也裝備了火槍,德意志的槍騎兵們就曾用「火門槍」把法軍打得驚恐萬分。騎兵用的火槍要短一些,小一些,射擊時先用繩子把槍拴在脖子上,在馬鞍上支一個「Y」形的架子架住槍管,後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鐵甲,右手點火。

到了十五世紀初期,戰場上出現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門槍」的木製握柄被重新設計過,射擊時能夠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從而,步槍的定義被正式確定為: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而且,工匠們在新式火槍的槍膛內裝進了一種能夠控制點火的機械裝置。但是,這種武器只有在近距離,亂槍齊射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出較大的威力。

到了十五世紀中葉,在日本戰場上小放異彩的「火繩槍(Arquebus)終於出現。最初的火繩槍的點火機構是一個簡單的呈「C」型的彎鉤,其一端固定在槍托一側,另一端夾著一根緩燃的火繩。火繩是經過硝酸鉀或其它化學葯物處理的麻繩捻成的,到了後期,也有用火棉(纖維素硝酸酯)拉成絲與浸過蓖麻油的麻繩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區甚至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繩製作火繩。彈丸採用鐵或者鉛做成,一般來說,因為鉛軟且易變形,所以在裝填時和命中目標時,都有相當的好處,否則的話,裝填彈丸時,需將鐵彈丸放到膛口,用木鎯頭打送彈棍,推鐵彈進膛,非常的浪費時間。火繩槍發射時,可用手指將金屬彎鉤往火門里推壓,使火繩引燃點火葯,繼續點燃發射葯。這樣,射手可以一邊瞄準一邊推火繩點火。火繩槍使用了滑膛技術。不過,由於其是前膛單發填裝且彈丸與推進葯分裝,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約為30秒一發,而且是經過訓練的高級火槍手。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繩非常容易被風吹滅或者雨澆滅,射擊非常容易失敗,槍手還需要用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繩,所以射擊失敗之後的重新射擊也非常的麻煩。

隨著技術的發展,需要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的問題被圓滿解決,西歐的工匠們在槍的後部增加了一個由扳機所帶動的小火炬,這個小火炬在戰斗的時候一直燃燒著,當需要開槍的時候,就扣動扳機使小火炬向前運動,接觸到前面插著的火繩,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團揉成,上面燃燒著的火不易熄滅。這樣一來,火繩槍手在射擊失敗之後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摺子,射程起來方便了許多。這種新式的扳機擊發式火繩槍的口徑一般為15至20毫米,管徑比一般為40到45毫米,而最大射程一般為60至80米,它在1543年傳入了日本。「Musket」火槍——於1500年前後誕生於德國紐倫寶地區的螺旋式線膛的扳機擊發火繩槍,也稱「步槍」(Rifle),由於內刻的膛線有效的加強了槍的准確度,槍管的長度也有所提高,能對彈葯受力後的運動進行較好的導引,也就是說,其最大射程有所提高,到達了200米之多!而且,這種火繩槍還具備了由準星和照門組成的瞄準裝置,所以,准確度大大提高。總之,可謂是槍界一大革命也,不過,很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線膛火繩槍並沒有能夠廣泛的被採用,只有德意志聯邦中的普魯士,奧地利和巴伐利亞三個比較強大的邦國把它正式裝備了部隊,這也是德意志聯邦內這三個邦國能夠充分壓制漢諾威等小國,以及"威懾"義大利,法蘭西等大國的原因之一。不過很顯然,這種線膛式火繩槍並沒有傳入日本,直到以後的燧發槍誕生,日本才進行了火槍的換代。之後,火槍技術又在兩個領域中不斷的發生著革命,一是擊發技術,另一則是彈葯技術。前者的發展,先是在16世紀後期,歐洲發明了一種「火種點火」的方式。技術原理是,在一個小管里放一個「火種」或一節短火繩,槍手只是在用槍時才點燃火種,不至於因槍上都帶一條點燃的火繩而在夜間暴露目標。「火種」式火繩槍就是後來隧發槍的先驅。而燧發槍則在不久後的十七世紀由是法國人發明。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葯。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葯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槍口,用木鎯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浪費生命。

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周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如果說燧發槍的出現標志著純機械式點火時代技術的結束,那麼隨之而來的爆炸式點火技術就是瞬間點火時代的開始。首先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福希斯的蘇格蘭牧師。福希斯開始用的是器皿裝雷汞粉。後來把雷汞粉鋪在兩張紙之間。在進一步製作了紙卷「火帽」,這種發明大大加快了槍械的發射速度。

19世紀

1808年,法國機械工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這樣一來,擊發槍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紀,針刺擊發槍也誕生了。其最早出現在1840年,是德國人德萊賽發明的,故又稱為德萊賽針刺擊發槍。其技術特徵是:彈葯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針擊發火。這種武器首先由普魯士軍隊裝備,在普魯士的三次王國統一戰爭中,其大放異彩,令丹奧法三國騎兵聞槍色變。與擊發技術的發展同步的是裝彈技術的發展。

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英軍標准配備的是著名的BROWNBESS前膛裝葯的滑膛燧石火槍,並非英軍上尉派垂克·佛格森於1776年就發明成功的後膛裝彈來福槍,該「佛格森」後膛裝彈來福槍是佛格森上尉在參加英軍鎮壓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在美國的前膛裝葯的肯塔基式線膛來福火繩槍的基礎之上研製成功的,英軍曾生產了100支這種新槍,裝備了由他本人率領的一支百人隊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鍾六發,但因他本人戰死,這種槍一直到1853年也沒有在英軍中推廣。而後來,1860年,美國首先設計成功了13.2毫米機械式連珠槍,開創了彈夾的先河。此槍槍托里有一個彈簧供彈艙直通槍膛。子彈可以由此一發一發裝進,自動輸送入膛。連珠槍的出現,使步槍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一次及二次大戰

MG34在一戰之後,各國都已經積極各種開發手槍、左輪手槍、沖鋒槍、手動步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狙擊步槍及機槍。期間先後出現了許多新型槍械,如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德國的Kar 98k毛瑟步槍、MG34、MG42,美國的M1加蘭德步槍、M1卡賓槍、勃朗寧自動步槍,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布倫輕機槍等。

至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還出現了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如1944年出現在戰場上的德國7.92毫米StG44突擊步槍,特點是火力強大、輕便、在連續射擊時亦較機槍容易控制,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的突擊步槍,亦對世界各國槍械的研製產生了重大影響。

50年代

AK-47戰後,蘇聯開發了著名的AK-47,美國亦開發了M14自動步槍及M60機槍,越戰時期,沖鋒槍及自動步槍己成為主要戰武器,像60年代裝備美軍的7.62 x 51毫米M14自動步槍,戰時顯示大口俓子彈不適合用作突擊步槍用途,其後開發出著名的小口徑M16、蘇聯亦推出小口徑化的AK-74,此時世界各國亦分成北約及華約口徑作制式彈葯來設計各種槍械。

近代

P90個人防衛武器在世界各國以小口徑子彈作制式槍械彈葯時,他們亦開始在槍械的設計上不斷改進,包括改良槍機運作方式,研製新型彈葯,加裝各種配件等,槍械的質素也漸漸提高。

但因為環保意識關系,以槍械作為狩獵工具漸有被淘汰的趨勢,而為了保安的理由,個人擁有槍械變成只屬某些國家的獨特文化。同時因為保安的理由,專用來做鎮暴的非致命彈葯,或供保護要人及供非前線軍人自衛用途(如個人防衛武器,PDW)的槍械亦問世了。

未來

XM29 OICW在二十世紀中發明了導彈,開創高技術的精確制導武器,對於發射後不能控制的火炮,對其作用便有爭論了,可是小型的槍械尚未有可以代替的導彈。

在一些軍事科技實驗室和絕大部分科幻故事中,雖然有出現了名稱和外表似槍械,但原理回異的新武器,如激光槍和軌道槍。可是實際上同時倒有人開發了一些,繼續使用槍械的原理,但採用高技術和新的結構,如金屬風暴、無殼彈、液態火葯推進、電熱槍炮、理想單兵戰鬥武器等,可見槍械還有開發展的空間。

❸ 炮彈是怎麼發射出去的呢炮彈的殺傷原理是什麼呢

牽拉式火炮是這樣發射的:首先會有牽引車將炮拉入炮陣地,將炮下架,把炮成戰斗式(就是把炮後面二個架子分開固定)。然後聽指揮員下口今裝定諸元(也就是各種數據如距離等)。當聽到裝填炮彈時裝填手將一發榴炮炮彈裝入炮膛,關閉彈門。當聽到放的口今後炮手拉炮閂拉索,擊針擊發炮彈底火,彈頭出去,彈殼自動退出來,整個發射過程就是這樣。 自行火炮是就拿我國05式自行榴彈炮來說:PLZ-05自行榴彈炮採用了俄羅斯2C一19 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自動裝填技術。俄羅斯2C-19自行加榴炮的裝填自動化程度較高。彈丸由自動彈丸裝填機裝填。彈丸貯存架的設計獨特,可將各種不同種類的彈丸放在貯存架內。裝填控制系統可以自動從貯存架內搜尋發射所需要的彈種,也可根據要求調整炮彈數量,並控制整個裝填過程。一個活動的裝彈盤可使火炮在任何方向和高低射角下以最高射速射擊,而無需使火炮返回到裝填位置。發射裝葯由半自動裝填,空葯筒自動退出,從而減少有害氣體的含量,使裝填手操作方便、安全。值得一提的是,2C一19的炮塔後部右側有一個彈丸傳送裝置;左側有一個發射裝葯傳送裝置,這就縮短了彈丸和發射裝葯的裝填時間,並可直接從發射車外補給彈葯而不用消耗車載彈葯。在火炮為非戰斗狀態時,彈丸傳送裝置折疊,並固定在炮塔上。而發射裝葯傳送裝置則折疊在炮塔內。該炮可進行間瞄射擊和直瞄射擊(包括在山地條件下和污染環境中進行直瞄射擊)。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填系統,2C一19自行加榴炮的射速也相當高,最大射速可達8發/分。

❹ 設計一個彈射裝置把小球彈出去

找兩條彈性系數足夠大的橡皮筋,做一個與彈丸大小合適的兩端帶卡鼻兒的圓形均勻硬質小斗,做成像彈弓那樣的形狀就行了

❺ 電磁炮發射 原理 可以做個小型的 嗎 像槍一樣的

電磁炮聽起來很神秘,其實它的結構和原理很簡單.電磁炮是利用電磁力代替火葯曝炸力來加速彈丸的電磁發射系統,它主要由電源、高速開關、加速裝置和炮彈四部分組成.目前,國外所研製的電磁炮,根據結構和原理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線圈炮:線圈炮又稱交流同軸線圈炮.它是電磁炮的最早形式,由加速線圈和彈丸線圈構成.根據通電線圈之間磁場的相互作用原理而工作的.加速線圈固定在炮管中,當它通入交變電流時,產生的交變磁場就會在彈丸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加速線圈電流的磁場互相作用,產生洛侖茲力,使彈丸加速運動並發射出去.

(二)軌道炮:軌道炮是利用軌道電流間相互作用的安培力把彈丸發射出去.它由兩條平行的長直導軌組成,導軌間放置一質量較小的滑塊作為彈丸.當兩軌接人電源時,強大的電流從一導軌流入,經滑塊從另一導軌流回時,在兩導軌平面間產生強磁場,通電流的滑塊在安培力的作用下,彈丸會以很大的速度射出,這就是軌道炮的發射原理.

(三)電熱炮:電熱炮的原理完全不同於上述兩種電磁炮,其結構也有多種形式.最簡單的一種是採用一般的炮管,管內設置有接到等離子體燃燒器上的電極,燃燒器安裝在炮後膛的末端.當等離子體燃燒器兩極間加上高壓時,會產生一道電弧,使放在兩極間的等離子體生成材料(如聚乙烯)蒸發.蒸發後的材料變成過熱的高壓等離子體,從而使彈丸加速.

(四)重接炮:重接炮是一種多級加速的無接觸電磁發射裝置,沒有炮管,但要求彈丸在進入重接炮之前應有一定的初速度.其結構和工作原理是利用兩個矩形線圈上下分置,之間有間隙.長方形的「炮彈」在兩個矩形線圈產生的磁場中受到強磁場力的作用,穿過間隙在其中加速前進.重接炮是電磁炮的最新發展形式.

❻ 散彈子彈構造與原理圖

霰彈基本可以分為這幾個部分:彈殼,底火,發射葯,彈托和彈丸。

彈托(sabot)由早期霰彈里的隔板發展而來,主要用途如下:

1、起到隔離發射葯和彈丸的作用,防止混合。

2、有助於發射時推動彈丸前進,增加彈丸密度。

3、有助於發射葯燃燒時的閉氣,使得推進效率更高。

4、保護槍管。(防止彈丸亂撞)

獨頭彈種主要是為了彌補鹿彈與鳥彈較遠距離(遠距離是與普通霰彈比較)存能不足,穿透力不足等等。

獨頭彈

獨頭彈種主要是為了彌補鹿彈與鳥彈較遠距離(遠距離是與普通霰彈比較)存能不足,穿透力不足等等。擴大了霰彈槍的適用性,原英文slug譯為鉛塊。

獨頭彈有三種類型,福斯特式(foster),列奈克式(brenneke),薩博特式(sabot)。

最常用的為福斯特式(foster),是一個美國人於1931年發明的。其彈頭一般由軟鉛製作。

❼ 現代炮彈的結構是什麼

現代炮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葯兩部分構成。彈丸包括引信、彈體和裝填物,用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引信是利用目標信息和環境信息,在預定條件下引爆或引燃彈體戰斗部裝葯的控制裝置。發射裝葯包括發射葯、葯筒、底火和輔助元件。發射葯是發射彈丸的能源,葯筒用來連接彈丸、底火和盛裝發射葯,保護發射葯不受潮或損壞。發射時,筒體膨脹,與火炮葯室貼緊以密閉火葯氣體。底火受火炮機械或電的作用發火,點燃發射葯,產生膛壓推動彈丸運動。

❽ 坦克的自動供輸彈機構設計

坦克的自動供輸彈機構一般由供彈機構、推彈機構、控制機構和操縱台等組成。供彈機構將彈葯送到炮尾與炮身軸線一致的待推送位置上,推彈機把炮彈推入炮膛內,送彈到位後等待發射。

尾倉定點式裝彈機通過轉動傳送彈鏈/帶將彈葯送至裝填口處,再由水平傳送機推入炮閂。

旋轉彈倉式裝彈機通過轉動彈倉進行選彈或將彈丸對准提彈器,再由提彈器和炮尾裝彈配彈機完成彈丸入膛和發射葯入膛。

結構設計與計算請參考《坦克構造與設計》一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典型自動供輸彈機構結構數據只供參考:

空重428.6公斤,尾倉容積1.06立方米,

炮塔內容積0.32345立方米,

總寬度1.735米,

總高度1.565米,

尾艙內的高度0.7056米

炮塔內外的長度,0.88265米,1.121米,

總長為2.004米。

❾ S4M式微聲手槍部件的結構有哪些特點

S4M式微聲手槍不裝消聲器,但可無聲發射彈丸。外形像一支中型半自動手槍,配用上下雙聯的二根槍管,中間可折疊,結構非常簡單,其基本設計思想與德國近代的2連發手槍相同。下面介紹各部件的結構特點。

槍管與槍管開鎖桿

該槍採用上下雙聯槍管,膛線為右旋、6條,管壁相當厚,結構簡單而堅固。槍管後端底面有一個大卡鐵,可與上部的突起一起牢靠地與筒座配合。

槍管後端的左右相通切口是放入2發SP-3彈彈夾的空間,用於向槍管後端彈膛裝彈。靠近前端的底面突起一個橫向通孔,可與扳機前方的軸連結。槍管開鎖桿位於套筒座左側扳機後方,向下推時,槍管後端在簧力作用下繞扳機前方的軸向上打開,便於用彈夾向彈膛裝彈。

手動保險

該槍的手動保險兼作槍管選擇器,位於套筒座左側槍管後方,有3個設置位置,中間位置為保險,上面位置為選用上槍管發射槍彈,下面位置為選用下槍管發射槍彈。

當槍彈裝填後槍管推回原來閉鎖位置時,手動保險自動置於中間位置呈保險狀態,射擊時操作手動保險,上推或下推並扣扳機,就可使裝在上槍管或下槍管膛內的槍彈發射。

握把組件

該組件由握把座或套筒座、左右護板、後鑲板、2個擊錘簧、「ㄑ」字形構件和擊錘待擊桿組成。擊錘待擊桿裝在握把下面,並可從後方向前方打開,打開時,握把座內的「ㄑ」字形件回轉,推擊錘前方的延長部位向前呈待擊狀態。由於S4M為單動式,所以使用時必需先使兩個內裝式擊錘同時待擊。

扳機

該槍使用滑動式單動扳機。扳機前面光滑,無防滑槽或小方格花紋。

瞄準具

準星為簡單的方形準星,標尺為方形缺口照門,不可調整。槍頂部的準星與表尺之間刻有避免反光的格子花紋。

使用槍彈

該槍使用SP-3式7.62毫米微聲槍彈。由於該彈的結構特殊,剛發射之後的彈殼溫度極高,為了從槍管後端的膛內取出使用後的彈殼,必須藉助2發連接的特殊彈夾,從而使傳遞到彈夾的熱量大大減小。

SP-3微聲槍彈

S4M式微聲手槍本身完全沒有消聲功能,只不過是發射SP-3微聲槍彈的發射器,能夠無聲地發射彈丸是因為使用了特殊的SP-3槍彈。SP-3是採用活塞原理的槍彈,而且在先前的SP-2微聲槍彈基礎上大量改進。

活塞原理

在彈殼內裝入活塞,發射氣體壓力使該活塞前進,將活塞前面的彈丸推出,而發射氣體本身仍保留在彈殼內不向外部噴出,從而起到消聲效果,這就是活塞消聲的原理。

在大型槍械上採用活塞原理的例子有比利時開發、中國也曾仿製的PRB微聲榴彈彈射器等,而在小型槍械尤其是手槍上採用這種原理,大概前蘇聯做得最出色。前蘇聯精密機械工程研究所先前研製的SP-2微聲槍彈,已採用活塞原理。

❿ (Ⅰ)某同學根據平拋運動原理設計測量彈射器彈丸出射初速度的實驗方法,提供的器材:①彈射器(含彈丸)

(Ⅰ)本題小球被拋出後應坐平拋運動才能測定小球的初速度,故小球飛出時的速度應為水平,即彈射器末端應保持水平;為了計算出末速度,需要小球下落的高度及水平的位移;注意在測量水平分位移時,應取多次彈射的中心;
(1)在安裝彈射器時應注意使彈射器保持水平.
(2)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及其符號是:豎直位移y和水平位移x.
(3)由於彈射器每次彈出的彈丸初速度不可能完全相等,在實驗中應採取的方法是:在不改變高度的情況下,多次實驗,並分別測出各次的水平位移,求出平均水平位移.
(4)由x=v0t;h=

1
2
gt2,聯立解得:
其計算公式為v0=x

與彈丸發射裝置機械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燃氣灶離燃氣閥門距離圖 瀏覽:211
五菱宏光儀表盤上的表怎麼調 瀏覽:202
網課批註設備哪個好 瀏覽:938
鋒馭儀表台怎麼設置中文 瀏覽:3
氣動計數迴路應用於哪些設備 瀏覽:500
一種可測量磁感應強度的實驗裝置 瀏覽:884
多液力元件傳動裝置 瀏覽:37
夾具中分度裝置的作用 瀏覽:518
閥門cl4500是什麼意思 瀏覽:495
機械鍵盤軸有多少種軸 瀏覽:640
軸承厚度英文怎麼寫 瀏覽:427
什麼自來水閥門最耐用 瀏覽:212
2018印刷機械展什麼時間 瀏覽:62
動漫機械奧特曼叫什麼 瀏覽:529
福特福克斯儀表台充電器座怎麼拆 瀏覽:12
肉桂酸熔點實驗的裝置圖 瀏覽:249
上汽大通G10儀表裡程怎麼調 瀏覽:455
掛車發電機軸承怎麼換 瀏覽:187
凈水器接燃氣閥門 瀏覽:714
1t機械硬碟供電多少 瀏覽:637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