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剛出生的小牛犢人工飼喂,每天喂幾次,要喂多少
如果是剛出生一天喂3次、一次在300ML左右就可以 、早中晚、 而且每次在牛奶里放小牛的食料還有兌水
初次飼喂需要罐服3-4公斤初乳,然後再12小時以後再次飼喂3-4升。第二、三天開始每天的飼喂量大約6-8升初乳,以後每天飼喂8-10升常乳。
對弱體犢牛,要人工協助小牛站立吮乳,若小牛不能站立時,可把初乳擠出,抹在手指上,引誘小牛舔食;或用奶瓶給小牛餵食,1小時1次,待小牛能自行吮乳為止。
在小牛犢的飼養中不僅要添加精飼料,還要區分哺乳期及斷奶期的分段飼養管理,有助於提高犢牛的免疫力,為犢牛健康生長打下基礎。在哺乳期,要確保初乳質量、飼養時間以及飼養量。
(1)犢牛飼喂裝置機械設計擴展閱讀:
小牛犢的飼養技巧:
初乳中具有較高的營養成分, 有助於犢牛免疫系統的建立,早期哺乳的5~7 d,每天哺乳4次,定時喂養,喂養量根據犢牛的體重情況而定。
斷奶期的飼養,是初乳過渡到飼料的重要階段,精飼料以高蛋白、高能量為主,在添加的同時應逐漸減少初乳量,時刻注意犢牛的營養情況,同時做好牛舍通風、清潔等工作,為犢牛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犢牛生後14天可始訓練補飼干青草,1月後開始訓練吃精料,加溫水濕潤後放小食槽內進行引食,也可煮粥餵食。
掌握飼料的投喂量,1月齡的犢牛每日可喂飼料50克,2月齡可增加到500克,3月齡可在飼料中加入適量鮮青草或青貯飼草,以後即可斷乳。
Ⅱ 養牛的技術和飼養方法有哪些
飼養 牛有著很大的市場前景,那麼的養牛的技術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養牛的技術和飼養 方法 ,一起來看看。
養牛的技術和飼養方法
我國有著豐富的牛業品種資源,既有以我國五大黃牛(魯西牛、秦川牛、延邊牛、南陽牛、晉南牛)為代表的地方品種,又有引進的國外優良品種,包括西門塔爾牛、利木贊牛、皮埃蒙特牛、夏洛來牛等,經過系統的科學選育和精心的飼養管理,生產出滿足不同需求的牛肉產品,而這其中,我國地方黃牛品種以生產高品質的大理石花紋沉積牛肉而備受消費者喜愛。
選擇優良品種 優良的肉牛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體型大、肉質好,飼料報酬高等特點。利用西門塔爾、利木贊、夏洛來、安格斯等國外優良品種與本地牛進行雜交,雜交牛初生重可達35~40 kg,1歲體重可達 200~260 kg,分別比本地牛提高 30%、40%左右,周歲牛每頭牛可增加效益800元~1 500元。隨著雜交改良技術的普及推廣,養牛技術的提高,成年雜交牛比本地牛效益更加顯著。所以要養好肉牛,必須選好肉牛品種,育肥牛首選雜交改良牛,如西雜、利雜、夏雜等2個或2個以上的二元三元雜交肉牛。繁殖母牛在北方首選西門塔爾牛與當地母牛雜交改良的雜種母牛。這樣的母牛後驅發育好,母牛奶水足,難產率底,有利於育成優良的肉牛雜交改良後代。
做好發情判斷,適時配種 一般初產母牛1.5~2歲、水牛3歲開始發情配種,經產母牛產後2個月發情配種,做到1年1胎。仔細觀察牛的發情表現,發現發情牛,要及時配種。母牛發情周期為21 d,發情持續期18 h左右,范圍6~36 h。人工配種適宜時機是發情高潮期後8~10 h。發情表現:公牛爬跨其他母牛、母牛接受公牛和其他母牛的爬跨。母牛發情3個時期:
(1)發情初期:發情牛爬跨其他母牛,神態不安,哞叫,但不願接受其他牛的爬跨,外陰部輕微腫脹,粘膜充血呈粉紅色,陰門流出透明粘液,量少而稀薄如水樣,弱粘性。
(2)發情中期:母牛很安靜的接受其他牛的爬跨,發情的母牛後軀可看到被爬跨留下痕跡。陰門中牛流出透明的液體,量增多,強粘性,可拉成長條呈粗玻璃棒狀,不易扯斷。外陰部充血,腫脹明顯,皺紋減少,粘膜潮紅,頻頻排尿。
(3)發情後期:此時母牛不再接受其他牛的爬跨,外陰部充血腫脹開始消退,流出的粘液少,粘性差。
妊娠期母牛飼養管理
母牛妊娠後,不僅本身生長發育需要營養,而且還要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和為產後泌乳進行營養蓄積。母牛懷孕前5個月,由於胎兒生長發育較慢,其營養需求較少,可以和空懷母牛一樣,以粗飼料為主,適當搭配少量精料。如果有足夠的青草供應,可不喂精料。母牛妊娠到中後期應加強營養,尤其是妊娠的最後2~3個月,應按照飼養標准配合日糧,以青飼料為主,適當搭配精料,滿足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營養需要。蛋白質以豆餅質量最好。棉籽餅、菜籽餅含有毒成分不宜喂妊娠母牛。礦物質要滿足鈣、磷的需要,維生素不足還可使母牛發生流產、早產、弱產,犢牛生後易患病,再配少量的玉米、小麥麩等穀物飼料便可。同時,應注意防止妊娠母牛過肥,尤其是頭胎青年母牛,以免發生難產。妊娠母牛的管理。母牛在管理上要加強刷拭和運動,特別是頭胎母牛,還要進行乳房按摩,以利產後犢牛哺乳。舍飼妊娠母牛每日運動2 h左右。妊娠後期要注意做好保胎。與其他牛分開,單獨組群飼養,嚴防母牛之間擠撞。雨天不放牧,不鞭打母牛,不急趕母牛,不讓牛採食幼嫩的豆科牧草,不在有露水和霜凍的草場上放牧,不採食霉變飼料,不飲臟水和消冰水。
犢牛飼養管理
初乳要早喂、喂足。犢牛出生後第1次初乳應在0.5~1 h內喂給,量要喂足,喂2 kg,3~4次/d,1.5~2 kg/次,日喂量占體重的15%。初乳為母牛產後5 d內的乳汁,營養豐富,並含有豐富的母源抗體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對初生犢的營養、消化、胎糞排出、增強抵抗力有重要作用。母牛產後1 h內初乳的抗體含量最高,犢牛胃腸吸收抗體的能力最強,24 h後失去利用抗體的能力,要注意初乳的質量。為促進瘤胃發育,犢牛應提早採食青綠多汁飼料和精料。否則,生長發育受阻。哺乳期6~7個月,即6~7月齡斷奶。為促進瘤胃發育和補充養分,犢牛應提早採食青粗飼料和精料,並隨著採食時的增加,保證充足的飲水。我國牛的地方品種,產奶量都不高,肉牛純種雜交所生1代雜種犢牛,由於體重較大和增重較快,母牛奶量更是顯得不足。
若延遲斷奶時間,不僅不能對犢牛提供更多奶量,而且母牛泌乳後期正值秋季,進入枯草期,既影響母牛養分機體和胎兒的沉積,也影響犢牛對粗飼料的採食量。因此,在目前情況下,應適時斷奶,斷奶後公母立即分群。春犢斷奶正值初冬,全靠天然放牧,難以達到營養需要,再加之多數地區實行封山禁牧,最好實行圈養。這就要求要按照自己的飼養量,准備充足的越冬飼料。有條件的備足青貯飼料,使家畜有良好的優質飼草料,保證安全過冬。因此,要保證粗飼料質量和供給,如青貯、優質乾草、甜菜渣等,再補飼少量精料。
牛的飼養技術
1、保持牛舍內環境的舒適
溫度。
牛舍內的環境溫度對肉牛有著重要的影響,舍內的最適宜溫度一般為7~15℃,當牛舍內的溫度低於最適溫度時,肉牛會消耗體內的能量以來維持體溫,這樣就會導致肉牛消瘦,飼料的利用率會降低。因此,要保證舍內的適宜溫度。在入冬前要做好牛舍的防護工作,首先要檢查舍內有無漏風的地方,並對除了換氣孔以外所有漏風的地方進行修補,以避免賊風的入侵。為了保證牛舍內的溫度,可以用塑料薄膜封住迎風口的窗戶,或者安裝上玻璃。適當的提高飼養密度或者在舍內墊上厚墊料,可以使舍內的溫度提高約5℃以上。
濕度。
冬季牛舍內的濕度不能過高,最適的相對濕度為60%~70%,可以保證肉牛的正常生產以及增重。如果濕度過高,超過了最適相對濕度的70%,加上冬季舍內的溫度較低,則會導致肉牛產生冷應激,使肉牛的食慾下降,採食量減少。因此,要保證舍內合適的濕度,及時清理牛糞及牛尿,防止牛躺卧在冰冷的糞尿上,舍內的墊草要及時更換。
通風換氣。
冬季牛舍封閉嚴密,肉牛的呼吸以及排泄等原因會使舍內的濕度過大,氨氣、硫化氫以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濃度過高,會影響肉牛的生長發育,因此,要定時對牛舍進行通風換氣,以排除舍內的有害氣體,保證舍內空氣的新鮮度。可以在舍內安裝換氣扇,進行強制通風,或者利用中午溫度較高的時段打開門窗進行通風換氣,但是要注意避免冷風直接吹向牛體,更要防止賊風侵入。
保持舍內的衛生。要及時清理舍內的糞便,打掃舍內衛生,墊草要及時更換,每天在喂完牛後掃凈剩料,及時打掃料槽。定期對牛舍進行消毒處理,一般用1%的氫氧化鈉溶液對舍內的地面和牆壁進行噴霧消毒,門口用生石灰消毒,當氨氣味過濃時可用過氧乙酸。
2、保證飼料的質量和營養
在入冬前要貯備足夠過冬用的料草,貯存的過程中要防止雨雪淋濕,確保料草不發生霉變。如果出現飼料發霉、變質的現象,則堅決不能飼喂肉牛,因為霉變飼料會轉變為有毒物質,肉牛食用後會發生中毒現象,嚴重時還會引發肉牛死亡。青貯飼料以全株的玉米為最好,這樣可以保證營養不流失,保存的時間也相對較長,適口性較好,當青貯料的pH值一般為5.0左右,如果發酵過程中生成的乙酸和乳酸過高,會使酸度過高,影響飼料的適口性,因此可以適當添加一些尿素以中和飼料的酸度,還可以提高青貯料的蛋白質含量。冬季的寒冷氣溫會使肉牛體內的散熱較快,這需要更多的營養來維持體溫,所以必須合理搭配日糧的營養水平以保證肉牛正常的增膘長肉。
3、選擇合適的飼養方法
飼喂肉牛時要注意精粗料的合理搭配,一般先喂粗料,再喂精料,喂料時要遵循少喂勤添的原則,每次的採食時間以1~1.5h為最佳,不要讓牛吃的過飽,使牛在每次飼喂時都保持旺盛的食慾,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禁止飼喂發生霉變或者冰凍的飼料。在飼喂肉牛時,可以在草料中添加食鹽,以提高肉牛的食慾,增加採食量。飼喂次數為每天3次,一般早上6點、中午12點、下午6點各喂1次。肉牛的代謝靠水來調節,所以在飼喂充足草料的同時也要提供充足的飲水,如果飲水不足,不但會影響肉牛的採食量,還會影響肉牛對飼料的利用以及消化,使牛的皮膚乾燥、被毛不順、精神不佳。值得注意的是,冬季要注意飲用水的溫度,溫度最好為25℃左右,要保證水的清潔衛生。一般不宜讓牛空腹飲水,在肉牛採食後1h飲水,要防止暴飲。
4、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
首先要在過冬前抓好秋膘,以保證肉牛能夠順利過冬,秋天的溫度適宜,肉牛的食慾良好,另外料草的質量和營養價值高,利用這一優勢可以讓肉牛吃的好,吸收足夠的養料以積蓄一些油脂來抵禦嚴寒。在冬季飼喂肉牛時,要注意定時定量,避免無規律飼喂,否則會造成肉牛消化系統發生紊亂,肉牛會因飢餓或暴飲暴食而引發一些疾病。雖然冬季舍外的氣溫寒冷,但是也要保證肉牛有充足的光照,可以選擇在晴朗的天氣將牛群趕到運動場接受自然的光照,提高肉牛對鈣的吸收和利用,還可以增強肉牛的體質以及母牛的繁殖機能。做好牛群的日常管理工作,經常的刷拭牛體,促進血液循環,以保證牛隻的健康,在運動時,要避免運動過度,定期的對牛群進行抽樣稱重,做到及時出欄。
牛的飼養要點
1、日糧營養水平設計:在設計和編制育肥牛夏季日糧配方時,不要追求高增重速度(風險大),大體型純種黃牛的日增重750 -850克,小體型純種黃牛的日增重650-750克,為此要把營養水平較其他季節降低3-5個百分點。
2、每日飼料喂量較其他季節低2-6個百分點,多用青貯飼料
3、日糧的含水量以50%為好:在設計育肥牛的飼料配方時,盡可能將日糧的含水量調整到50%左右(育肥用的壯樂康。能夠提高育肥牛採食量)。
4、少喂料、勤喂料,喂新鮮料,食槽內不堆積飼料。
5、加喂誘食劑如炒熟、磨碎的黃豆粉,每頭每日100 克。
Ⅲ 試差法求犢牛飼料比例
試差法是一種傳統的飼料配方設計方法。 其特點是,首先根據經驗擬出各種飼料原料的大致比例,然後用各自的比例去乘該種原料所含的各種營養成分的百分比,再將各種原料的同種營養成分之積相加,即得該配方的每種營養成分的總量。將所得結果與飼養標准比較,如有任一營養成分不足或超過,可通過增減相應的原料進行調整和重新計算,直到相當接近飼養標准為止。
先確定能量和蛋白質飼料的大致比例,因為這兩個指標是基礎、是骨幹,為滿足這兩個指標所用的飼料占的比例最大,對於生長肥育的畜禽來說可以佔到96~98%,對於產蛋的家禽來說可以佔到88~92%。留出4~2%或 12~10%的比例用來添加礦物質和添加劑。計算時就在這97%或90%的范圍內進行調整 ,使能量和蛋白質這兩個指標達到要求,這可避免多指標一起算所帶來的麻煩。 待這兩個指標合乎要求後,再用礦物質飼料和氨基酸、 微量元素添加劑給以補充。 它們的成分比較單一,添加量又小,添加後對前面計算好的能量和蛋白質的量沒有太大的影響。
對於單胃畜禽,穀物是其能量的主要來源,可用到45~70%;糠麩類含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調養作用,但因粗纖維較多,而且礦物質不平衡 ,因此只需用3~20%,不宜過多;植物性蛋白質可用15~30%; 動物性蛋白質因價格高,一般只用 3~15%。配方草擬好之後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和飼養標准比較,如果差距較大 ,應進行反復調整,直至計算結果和飼養標准接近為止。
Ⅳ 犢牛飼養管理
犢牛一般指從初生到斷奶階段(一般6-8月齡斷奶)的小牛。這個階段的生長發育是牛整個生命過程中最為迅速的時期。因此,要認真做好犢牛的 飼養 管理工作。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犢牛飼養管理,一起來看看。
犢牛飼養管理
1 初生犢牛的護理
犢牛出生後第1 個小時
1)促使犢牛呼吸。犢牛出生後首先要剝掉胎衣,清除口腔和鼻孔中的黏液;如果犢牛呼吸困難,可將其後肢提起、拍打胸部,使黏液從口腔流出,直至聽到犢牛的叫聲,然後用布擦乾凈口腔內的黏液。
2)斷臍。用無菌手術剪在距離臍孔10~15 cm處將犢牛臍帶剪斷,並用碘酒消毒,防止臍帶感染。
3)登記。要及時給犢牛打上耳標,建立檔案,並進行登記,以免混群後登記錯誤。登記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操作。
4)飼喂初乳。母牛產後1~7 d 內分泌的乳汁叫初乳,初乳內含有較高水平的蛋白質、溶菌酶、抗體、鎂鹽、維生素A 等,這些物質對犢牛胎便的排出及其免疫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犢牛出生後應喂給1 kg 的初乳,過5~6 h 再吃上1 kg的初乳;如果犢牛在24 h內吃不上初乳,抵抗力(特別是犢牛對大腸桿菌的抵抗力)就會大大下降,易引起犢牛拉稀甚至死亡等。犢牛的初乳喂量為3~4 kg/d(要根據個體的大小而定),每日喂3 次;一定要控制奶溫在36~38 ℃,低於或高於這個溫度都會對犢牛造成不良影響。
5)隔離飼養。對犢牛進行登記後要將其與母牛隔離開,以免母牛不慎傷到犢牛。有條件的牧場或者養殖戶最好用單欄飼養;如果場地寬敞還可用犢牛舍,舍旁掛標示牌(以免飼養人員記錯),舍內墊好填料。這樣可以避免犢牛之間傳染疾病,減少犢牛的發病率,提高其成活率,使犢牛快速成長(一般在犢牛舍飼養3 個月為好)。
犢牛出生後第1周
在犢牛出生後的第1 周最好要為其去角,以免長大後與 其它 牛隻互傷或傷害飼養人員。犢牛去角有以下2 種 方法 。
1)用電烙鐵燙。犢牛固定好以後,用濕毛巾把角部周圍的毛打濕,並將燒好的電烙鐵放在犢牛頭頂部長角的位置十幾秒鍾,至牛角位置的組織變為古銅色為止;去完角後十幾分鍾,再塗以紫葯水。此法最少需要3人一起操作,2人固定犢牛、1人進行操作。
2)氫氧化鈉去角。將犢牛固定好,首先對犢牛角周圍3 cm 處進行剪毛,並用5%的碘酒消毒,周圍塗以凡士林油(防止葯品流入眼中或燒傷周圍皮膚);技術人員戴上防腐手套,將氫氧化鈉與澱粉按照1.5:1 的比例混合後加入少許水,調成糊狀,然後將其塗在犢牛角上(厚約2 cm);塗好後用防腐品墊在塗抹處並用紗布包好,以免掉到犢牛頭上;將去角的犢牛與其它牛隻隔離。1周左右,塗抹部位的結痂會自行脫落,去角成功。
犢牛出生後第2 周
1)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犢牛出生1 周後,排便和排尿的數量會不斷增加,所以要訓練犢牛定點排便和排尿;飼養人員要每天勤換犢牛舍或籠子里的墊料,使舍內干凈、空氣新鮮。
2)觀察疾病。一是要定期測體溫。正常犢牛體溫為38.5~39.5 ℃,40 ℃為低燒、40~41 ℃為中燒、41~42 ℃為高燒。每天測量並記錄體溫,如有牛隻發燒要查明原因。二是要測心跳、呼吸次數。初生犢牛的正常心跳為120~180 次/min,正常呼吸為20~50 次/min。三是要觀察糞便和精神狀態。犢牛每天排糞1~2 次、黃褐色,凡拉水樣便、黏液便、血便的都是犢牛患病的表現,要找獸醫及時治療;每天要觀察犢牛的精神狀態,發現異常及時檢查治療。
3)哺乳。初生犢牛飼喂初乳後就可以自由采飼常乳了,喂給犢牛的牛奶一定要是健康奶牛產下的奶,病牛或者患乳房炎的牛隻生產的牛奶絕對不能用。犢牛的牛奶喂量應為3~5 kg,可根據個體的大小進行調整;奶溫應在36~39 ℃,最好為37~38 ℃。如果溫度達不到,可用大鍋加熱;如果單喂可用水浴加熱。犢牛的飼喂管理必須遵循“定人、定時、定溫、定量”的四定原則。
2 犢牛斷奶
乳用犢牛斷奶時間的確定要考慮犢牛的出生重和飼料供應情況,一般斷奶時間在2 月齡左右。如果斷奶太早,營養跟不上,就會影響犢牛的生長,犢牛易患病;如果斷奶太晚,不但會增加飼養成本,而且會影響犢牛瘤胃的發育,還會影響犢牛的後期生長。
要在犢牛20~30 日齡時開始補飼精飼料,方法為:喂完奶後,在奶桶或盆子里撒少量的精料任其舔食,促使犢牛形成採食精料的習慣。日採食犢牛料的量為:1 月齡時為200~300 g,1.5~2.0 月齡時為400~500 g。
在20 日齡時開始補喂優質乾草和青綠多汁飼料:乾草以豆科乾草為主,青綠多汁飼料以胡蘿卜、甜菜等為主,訓練其自由採食,促進瘤胃和網胃的發育,也促進整個消化器官的發育;補食量應根據日齡和個體的大小而定,且青綠多汁飼料不宜太多。
當犢牛達50~60 日齡、每天能吃1 kg 的精料、能吃少量乾草和青綠多汁飼料時,即可斷奶。
犢牛斷奶後的管理
為了實現斷奶犢牛的培育目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管理:一是犢牛斷奶後應進行分群飼養,將月齡和體重相近的犢牛分為一群。二是犢牛斷奶後,要繼續飼喂斷奶前的開食料和生長料,飼喂開食料不少於2 周;以後飼喂促生長日糧,日糧中蛋白質的含量不低於16%,一直喂到6 月齡。三是隨著犢牛月齡的增長,要逐漸增加優質粗飼料的喂量,選擇優質乾草,如苜蓿等。四是剛斷奶的犢牛最好不喂青貯或黃貯飼料,在犢牛達到4 月齡以上時可以少量的喂給。五是斷奶分群和合群的時候一定要把犢牛舍的衛生搞好,如果條件過差會導致犢牛發病甚至死亡。正確的做法是:第一,按時、按分量飼養。犢牛出生後5~7h內用奶壺飼喂,以建立食管溝反射;7日齡以後的犢牛可由飼養員引導在小桶或奶盆內喝奶。若飼喂不及時,則可能導致犢牛發生嗆奶而造成異物性肺炎或奶避開食管溝進入瘤胃內造成瘤胃鼓氣,所以在飼喂過程中可將桶或奶盆提高,使之傾斜以避免犢牛整個鼻子插入奶里造成嗆傷,也使食管溝完全閉合。第二,產後7h,犢牛可自由採食、飲水,用常乳或代乳粉來代替初乳,每天定次、定量飼喂直至斷奶,同時還要注意料水槽的清潔。
犢牛飼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犢牛出生時極易發生呼吸道被母牛體液堵塞的現象,此時,飼養人員應該盡快清理其鼻腔及上呼吸道系統中的黏液,對於已經發生吐嗆現象的犢牛,可以提起後肢使其呈倒立體位,然後拍打前胸讓其吐出黏液。對於犢牛身上的黏液,應盡快人工擦乾或者讓母牛舔干。冬季時,應立即用布擦乾犢牛身上的黏液,並盡快將其轉入溫暖干凈的犢牛舍,以防受潮涼而引發犢牛肺炎。而有些飼養員在犢牛出生後不能迅速擠干其臍帶內血液,使臍帶不能正常地乾燥而自然脫落,同時,也沒有注意保持環境衛生,導致臍帶出現發炎的症狀。
飼喂初乳方法不當
生產過後的母牛體內所分泌的牛初乳營養價值很高,蛋白質含量也很豐富,其中的鎂鹽礦物質和各種維生素等物質對犢牛免疫力的提高和胎糞的排出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有些飼養員在犢牛出生內沒有重視讓其吃上初乳。如果在出生後1~2h內不能吃上2~3kg初乳,犢牛將喪失對許多病原體的抵抗力,特別是大腸桿菌易引起犢牛下痢而導致死亡。初乳的日喂量為體重的1/7左右,每日3次,應定溫、定時、定量和定人。
犢牛舍環境不幹凈
有些單位在犢牛出生後的2個月內沒有設立犢牛島來單獨飼養,對於監控新生犢牛有沒有抵抗疾病的能力也無法得知,此外,飼養員也沒有積極為犢牛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冬季沒注意保暖、防寒,夏季未注意通風、防暑。實際上,犢牛舍溫度應保持在24~26℃、濕度在30%以下,每周做2次消毒,及時清理和更換墊草,以預防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滋生,此外,還要注意犢牛衛生,推廣牛體潔凈技術。
犢牛飼養管理相關 文章 :
1. 犢牛的飼養管理和方法
2. 初生犢牛的飼養管理
3. 飼養犢牛的管理技巧
4. 肉牛的飼養管理
5. 牛的飼養管理
Ⅳ 牛舍內有何主要設施及要求
根據牛的生理階段,奶牛牛舍分哺乳犢牛舍、生長牛舍、成牛舍和產房。
(1)犢牛舍
要求清潔乾燥、通風良好、光線充足,防止賊風和潮濕。為提高犢牛成活率,減少疾病,提高增重,犢牛自出生至哺乳期結束實行單體獨立飼養模式。其中可移動犢牛欄(犢牛島)應用效果最好。可移動牛欄便於清理欄下的污物,床位可保持乾燥,犢牛轉群後便於徹底清除墊草、糞便以及消毒和實施常規的衛生防疫措施。犢牛欄三面封閉,一面朝陽,無底面,有頂罩,前沿高180厘米,後沿高165厘米,長170~180厘米,舍寬70~90厘米。運動場圍欄上設置奶桶(放奶、料、水)、草欄(放置青乾草)。犢牛欄放置時,欄間要保持一定距離,防止犢牛間互相舔、吮。在氣候溫和的地方或季節,犢牛欄一般放置在室外更好(圖1)。
圖5散欄式牛舍牛床
散欄式牛舍內的走道結構要視清糞的方式而定,一般為水泥地面,並有2%~3%的斜度,以利清洗。走道的寬為2~4.8米,帶飼槽的牛床走道要寬些,當牛採食時,其尾後還有足夠的空間讓其他牛自由走動。如採用機械刮糞,則走道寬應與機械寬相適應;如採用水力沖洗牛糞,則走道應採用漏縫地板。
散欄式牛舍的飼槽多採用地面飼槽。採食隔欄大多採用硬式頸枷,每頭牛之間的寬度為65厘米左右。
擠奶廳是奶牛場採用散欄式飼養和奶牛小區的重要配套設備。擠奶廳的形式比較多,分固定式和轉動式兩種:固定式又有列式擠奶台、魚骨式擠奶台;轉動式因母牛設立的方式有串聯式、魚骨式和放射式等。
列式擠奶台:擠奶時將牛趕進擠奶廳內的擠奶台上,兩旁排列,在擠奶欄位中間設有擠奶員操作的地坑,列式擠奶棚高2.5米以上,坑道深0.8~1.0米,坑寬2~3米,坑道長度與擠奶機欄位有關,設計按擠奶機設備提供廠家要求進行。2個以上擠奶員操作,一邊擠奶,一邊進行擠奶准備。此時放出一批擠完的牛,放進一批待擠牛。擠奶員站在廳內兩列擠奶台中間的地槽內,流水作業方便,同時識別牛隻容易。根據需要可安排2×4至2×24欄位,以滿足大(多至2000頭)、中、小不同規模奶牛場的需要。
魚骨式擠奶台:擠奶台兩排擠奶機的排列形狀有如魚骨,這種擠奶台欄位一般按傾斜30°設計,這樣就使得牛的乳房部位更接近擠奶員,有利於擠奶操作,減少走動距離,提高勞動效率。同時,基建投資低於列式。一般適於中等規模的奶牛場,欄位根據需要可從2× 6至2×16不等。魚骨式擠奶廳棚高一般不低於2.5米,中間設有擠奶員操作的坑道。坑道深0.8厘米;坑寬2.0~3.0米;坑道長度與擠奶機欄位有關,設計按設備要求進行。坑道門的設計按擠奶機設備提供廠家要求建造。
轉盤式擠奶台:利用可轉動的環形擠奶台進行擠奶流水作業。其優點是奶牛魚貫進入擠奶廳,擠奶員在入口處沖洗乳房,套奶杯,操作方便,每轉一圈7~10分鍾,轉到出口處已擠完奶,勞動效率高,適於較大規模奶牛場。目前主要有魚骨式轉盤擠奶台和並列式轉盤擠奶台。
為充分發揮擠奶廳的作用,應配備與之相適應的附屬設備,如待擠區、機房、牛奶製冷間等。這些設備的自動化程度應與擠奶設備的自動化程度相適應。待擠區是將同一組擠奶的牛集中在一個區內等待擠奶。較為先進的待擠區內還配置有自動將牛趕向擠奶台集中的裝置。待擠區常設計為方形,且寬度不大於擠奶廳,面積按每頭牛1.6米2計算。牛在待擠區停留的時間一般以不超過0.5小時為宜。同時,應避免在擠奶廳入口處設置死角、門、隔牆或台階、斜坡,以免造成牛隻阻塞。待擠區的地面要易清潔、防滑、淺色、環境明亮、通風良好,且有3%~5%的坡度(由低到高至擠奶廳入口)。
在擠奶廳出口通往牛舍的走道旁設一滯留欄,柵門由擠奶員控制。在擠奶過程中,如發現有需進行治療或需進行配種的牛,則在擠完奶放牛離開擠奶台,走近滯留欄時,將柵門開放,擋住返回牛舍的走道,將牛導入滯留欄。先進的擠奶台配有牛隻自動分隔門,由電腦控制,在牛離開擠奶台後,自動識別,及時將門轉換,把牛導入滯留欄,進行配種、修蹄、治療等。在擠奶台旁通常設有機房、牛奶製冷間、更衣室、衛生間。
(3)產房
產房是專用於飼養圍產期奶牛的地方。由於圍產期奶牛的抵抗力較弱,產科疾病發病率也較高,因此,產房要求冬暖夏涼,舍內便於清潔和消毒,有條件時盡量鋪設墊草。產房內的牛床數一般可按成母牛數的10%~13%設置,採用雙列對尾式,牛床長2.2~2.4米,寬1.4~1.5米,以便於接產操作。產房一般採用鏈式頸枷或拴系。
Ⅵ 規模化奶牛場的結構布局是怎樣的
規模化奶牛場的規劃設計首先是選址,然後根據選址面積確定奶牛飼養規模。在確定飼養規模後,按照牛群結構各類牛隻比例,確定牛舍建築數量和面積。當前我國奶牛業正處於發展中,奶牛場規劃設計缺少統一的行業標准,有些設計單位又缺少牛場工作實踐,一個規模化奶牛場建設投資數千萬人名幣,應盡量減少設計建設失誤帶來的損失。 我國奶牛場基本以自繁自養為主,奶牛場飼養的有不同生理階段、不同年齡的奶牛,專業以經營後備牛飼養的在國內尚未形成,談到奶牛場飼養規模通常指混合牛群飼養數量,其中包括:成母牛、犢牛、後備牛。成母牛中包括:泌乳牛、干奶牛、圍產期牛。泌乳牛又分為:泌乳初期牛、泌乳中期牛、泌乳後期牛。除此以外有的奶牛場將初產奶牛集中飼養,單獨組建牛舍。圍產期牛也可分為:圍產前期牛和圍產後期牛。犢牛:由出生到6月齡小母牛統稱犢牛,具體又可分為哺乳犢牛、斷奶犢牛、犢牛。後備牛是育成牛、青年牛的通稱,7-18月齡稱為育成牛,為了方便管理、可根據設計飼養規模,按出生月齡分別將相近的3個月齡牛為一個群體飼養,我們將其分為小育成牛和大育成牛兩個群體,7-12月齡為小育成牛,13-17月齡為大育成牛。18月齡以上至分娩的奶牛為青年牛,青年牛也可分為初妊牛和重胎牛兩群體。現代規模化奶牛飼養工藝強調分群飼養和群體管理,以便更好地實現現代飼養工藝和機械化。首先是落實TMR技術和奶牛飼養標准,同時也方便機械擠奶以及對牛群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哺乳期犢牛要求個體單獨飼養,避免哺乳時爭搶的應激和相互吸吮現象。哺乳期一般為45-60天為宜。犢牛去角是一項很重要的馴化工作,免去今後奶牛分群過程中,牛隻爭斗所造成相互傷害。 斷奶過渡期是指斷奶後至4月齡以前這一階段,強調飼喂優質粗飼料和營養濃度高的精料,一般不飼喂發酵飼料和多汁青飼料,並採取小群飼養。
Ⅶ 犢牛飼養的方法
犢牛出生後應盡快讓其吃到初乳,即母牛生下小牛後一周內所產的乳,初乳對犢牛的生長和發育有特殊的功能。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犢牛飼養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養犢牛應抓好餵乳、補料、細心管理和防病患等環節。喂初乳,小牛出生後,先用干凈的布或乾草將口、鼻部的粘液擦凈,以利呼吸。臍帶應及時扯斷或剪斷,並用5%的碘酊消毒,以防發生臍炎,隨後進行稱重和編號,犢牛欲站立時,應協助站立,並幫助吮哺初乳。
從初生至斷乳前的小牛,一般稱為犢牛。它生長發育快,新陳代謝旺盛,但消化器宮尚未充分發育,適應能力較弱,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低,在飼養上應進行精心的管理和供給富含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役用犢和肉用犢牛應讓其隨母牛吮乳。乳用犢牛應予隔離,採用人工哺乳,無論是役犢,肉犢或乳用犢,都應盡早吃到初乳,第一次讓其盡量飲足,以增加犢牛的抗病力。增進健康。以後可按體重的1/10的量,(即平均10公斤體重,每天可喂初乳1公斤),每天喂2-3次。為預防牛犢下痢,可在乳中加入20-50毫克土黴素或金黴素。犢牛飲乳的溫度一般在37℃左右為宜,乳溫過低易引起下痢,乳溫過高會損傷胃的粘膜,也會造成消化障礙。如果沒有初乳,可用牛群中的常乳來喂,但每天應補20毫升魚肝油或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另給50克芝麻油,以代替初乳的輕瀉作用。也可喂人工初乳,其配方是:新鮮雞蛋2-3個,食鹽9-10克,新鮮魚肝油15克,加入一升清潔的40℃-50℃的開水中,拌均勻。4-7天的犢牛,每天哺乳前半小時,按犢牛每公斤體重喂8-10毫升。
喂常乳:初乳期結束後即轉喂牛群中的混合牛乳,哺乳期一般為四個月左右,每頭犢牛全期總哺乳量大概400-450公斤。役用和肉用犢牛多採用哺乳,一般為六個月斷乳。但具體時間長短,還應視犢牛生長發育的情況而定。
早期喂飼植物性飼料:10-15天的犢牛開始訓練吃植物性飼料(包括優質乾草和精料),但不得喂酸敗的飼料,以防引起下痢。20天後可在混合精料中加少許質量好的多汁精料。青貯料從2個月後喂給,無論喂精料,多汁料、青貯料,均須由少逐漸增多,而且質地要好。犢牛早期吃植物性飼料,能促進瘤胃發育,並能防止舐食臟物污草。
1 初乳及其飼喂
犢牛飼料通常有3種,即初乳、代乳品和犢牛日糧。奶牛分娩後最初7天所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初乳中的免疫物質有免疫球蛋白、免疫活性細胞干擾素、補體和溶菌酶。
1.1 飼喂時間
新生犢牛的抗病物質主要靠初乳供給免疫球蛋白,犢牛出生後24-26小時內,能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其中以4-6小時吸收能力最強,36小時後消失,為能盡快地吸收初乳的免疫球蛋白,故初乳飼喂愈早愈好,最好在出生後30-60分鍾飼喂。
1.2 飼喂量
飼喂2升初乳,其吸收速度比飼喂1升和5升初乳的吸收速度都要快。初乳喂量要適宜,不能過多,也不能飼喂過少。
1.3 酸度
初乳的酸度為45-50吉爾里耳度(°T),使胃液呈酸性,能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酸度正常的母牛所產出的犢牛死亡率為1.4%,而酸度升高到60°T的母牛所生犢牛的死亡率達4.8%。用高酸度初乳飼喂犢牛,喂後當天或第二天就會發生腹瀉,犢牛無吸吮反射,不吃奶。這種情況下用抗生素、磺胺類葯物治療無效。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對酸度高的初乳用下述方法進行中和處理後,可繼續利用。配方是氯化鈉10.00克,氯化鉀0.05克,氯化錳0.05克,氯化鈣1.00克,碳酸氫鈉10.00克,葡萄糖50.00克,水1000毫升,混合均勻後,取500毫升該溶液可使2千克初乳酸度中和,使其酸度正常化。這種初乳能改善新生犢牛的新陳代謝,減少腹瀉。
1.4 酮體含量
犢牛消化不良與母牛酮病有關。由於酮體在母體內蓄積,乳中酮體含量增多,致犢牛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犢牛腹瀉與初乳中酮體含量增多呈一致關系,表現出初乳中酮體含量越多,犢牛腹瀉發生率越高,這種酮體所引起的腹瀉也可稱為毒性消化不良。
1.5 白細胞含量
母牛在停奶期間、分娩前後由於乳房衛生消毒不嚴、環境條件較差、細菌經乳頭感染引起乳房炎。乳房炎是產後母牛常見疾病,初乳中白細胞數的含量是判定乳房炎的指標之一。
2013年9月12-17日,對寧夏某農場牛場健康犢牛38頭和腹瀉荷斯坦犢牛22頭的母牛初乳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健康犢牛母牛初乳中白細胞含量小於50(萬/毫升)的為11頭,在50-100(萬/毫升)之間的為5頭,大於100(萬/毫升)的為22頭;腹瀉犢牛母牛初乳中白細胞含量小於50(萬/毫升)的為6頭,在50-100(萬/毫升)之間的為2頭,大於100(萬/毫升)之間的為14頭。結果顯示,初乳中白細胞的增多充分反映出其品質的低劣。這種初乳品質不良,為異常乳,應停奶並進行產房消毒。
1.6 保存
初乳裝罐冷凍是很好的貯存方法。據報道,在零下20℃時初乳可保存幾年。保存時可在初乳內添加各種化學物質如甲醛、苯甲酸鈉、乙酸鈉、丙酸鈉、山梨醇、苯甲酸等,其中以添加苯甲酸鈉或苯甲酸效果最好,能維持初乳pH值穩定,抑制微生物群的生長,不影響初乳中營養物質的含量。當母牛初乳不足,如母畜死亡、缺奶或多胎時,可提供犢牛飲用。
2 常規飼養
犢牛生後10-20天稱為新生期。經5-7天飼喂初乳後,要改為常乳直到斷奶。初乳可降低新生犢牛下痢發病率。
母牛產犢7天以後所分泌的奶稱為常乳,為犢牛的主要食物。
犢牛代乳品可按下列配方調制,干脫脂乳70%,干乳脂18%,大豆磷脂2%,動物脂肪10%。每1千克代乳品用9升40-45℃的飲用水溶解,使之達到全奶的濃度,冷卻到35-37℃後喂給犢牛,以完全代替常乳。
餵奶方法為用洗凈的手,將食指與中指放入犢牛口中,以手指將犢牛嘴帶進奶桶內,全嘴浸在奶中,犢牛吸吮手指的同時可吸進奶水。經過2-3天訓練,慢慢將手指從犢牛嘴內抽出,犢牛即能自行吸吮乳汁。應注意用桶或盆對犢牛進行人工哺乳缺乏吸吮刺激,因此餵奶最好用奶瓶。犢牛食道溝閉合不全,往往會使一部分乳汁進入瘤胃,這些停留在瘤胃中的乳汁,因發酵腐敗而會引起疾病,所以犢牛應盡量隨母牛自然哺乳或用奶瓶人工哺乳。
牛乳飼喂。犢牛哺乳期為100天,餵奶量為250-350千克。其哺乳量和哺乳期因犢牛的發育、體質和對精飼料採食的多少而定。常乳喂量因犢牛月齡增長而減少。具體餵乳比例為第一個月時占總餵奶量的40%,第二個月佔35%,第三個月佔25%。
精飼料的飼喂。犢牛出生後1星期可開始飼喂少量精飼料,此稱開食料。開始試喂時,可用少量濕料抹入嘴內或置於食槽內,令其自由舔食,或用少量精飼料置於乳桶底,能吃就吃,鍛煉犢牛採食能力。開食料由品質好、適口性強的飼料組成。通常具體飼料配方為玉米粉40.00%,燕麥粉20.00%,豆餅20.00%,麩皮16.15%,磷酸鈣1.85%,飾演和其他微量元素1.00%,1%抗生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D等組成。
粗飼料的飼喂。犢牛出生後1星期可以開始飼喂少量乾草。乾草應新鮮、幼嫩、柔軟和品質好。乾草可放於食槽和運動場內的草架上,讓犢牛自由採食。盡早讓犢牛採食優質乾草可以促使瘤胃發育,增強犢牛體質。
飲水供應。給犢牛補充一定量的飲水是必要的,但往往因犢牛一時性飲水過多,水分大量被吸收,引起血液滲透壓的改變,紅細胞溶解造成溶血性血素尿,故應限制飲水量。運動場內水池中不放飲水,可在餵奶後或吃食後逐頭喂飲,冬天飲水應加溫。
3 早期斷奶飼養
犢牛早期斷奶是給犢牛餵奶量減少,提早停奶的一種飼喂方法。目的是盡早使犢牛採食固體食物,促使瘤胃發育,減少餵奶量,降低培育成本。據報道早期斷奶法培育犢牛的利用年限、終生產奶量、平均每胎產奶量與常奶量培育的母牛相比不僅沒有減少,相反還會增加。
初乳期間每天餵奶3-4次,常奶可改為每天2次。從7日齡時可飼餵奶拌精飼料,隨著奶量的減少,使精飼料的採食量增加,此時,可給予品質好的乾草、青貯飼料或青飼料以鍛煉其採食能力。
30日齡以後,除了在食槽上給予精飼料、青貯飼料和乾草外,運動場內可設置草架,放乾草令其自由採食,為補充胡蘿卜素,每頭牛可給0.5-1.0千克胡蘿卜等塊根類多汁飼料。營養水平過高和飲奶過量的犢牛,其乳房發育不正常,將會影響成年時的產奶量。
供應充足飲水,冬、秋、春季上槽時飲35℃溫開水至45日齡,夏季可喂到30日齡。後期運動場內可設水池,令其自飲,如飲水不足則會降低飼料利用率,使體重增加緩慢。因此應加強運動,鍛煉體質,促進食慾。
Ⅷ 養殖肉牛需要什麼技術,設備
肉牛的養殖技術
1.飼喂次數
生產中為了降低勞動強度,提高飼喂效果,一般採用日喂2次,間隔12小時,早晚各喂1次的方法。確保牛有充分的休息、反芻時間,提高胃腸道消化機能,減少牛的運動次數。
2.飼喂方式
比較理想的喂料方式是精、粗、青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拌在一起飼喂,可提高飼料消化率。但對於較大型育肥牛場,由於花費的勞動力大,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這時也可採用分開飼喂的辦法,要先喂粗料,後喂精料,保證牛能吃飽,促進牛多採食,減少食槽中的剩料量。對於粗料,最好經過濕拌、浸泡、發酵、切短、粉碎等處理,以提高消化利用率。
萊州洪訓肉牛養殖交易服務公司,曾摸索出一套對長期舍飼牛誘導其增加採食量,促進生長的方法,效果較好。具體措施如下:
(1)選購架子牛時要嚴格篩選。群眾有"口方大,愛採食"的選牛經驗。 (2)育肥初期, 日糧中的粗飼料比例不能低於50%,多採食粗飼料,可以鍛煉胃腸功能,增大胃容量。飼料組成要多樣化。
(3)應先喂粗飼料,後喂精料,少喂勤添,最後喂水。
(4)如果飼喂過程中,肉牛出現厭食,可加喂質優、適口性好的青飼料,恢復和增強胃腸功能;也可改變飼料形態,如採用蒸煮、壓片等方法加工飼料,提高適口性。
(5)保證新鮮充足飲水,做到晝夜供應。
(6)日糧中增加有助於消化的葯物,使用添加劑。
(7)飼料供應量應逐漸增加,不宜太猛、太急,否則容易造成剩料浪費或引起消化不良。改變飼料應有一個過程,不要一次性改變,一般要有1周左右時間的過渡。
3.飼養方式
主要有放牧飼養、拴系舍飼和放牧舍飼相結合三種方式。
放牧飼養,在牧區可利用草地放牧,可適用於各個年齡和生產目的的牛。在農區主要是利用江灘、海灘、草山、草坡進行,這不利於快速育肥,而對犢牛、小架子牛通過放牧,可促進骨骼發育。
拴系舍飼是集約化產業化生產時最常用的飼養方式,具有生產快,經濟效益高的特點。
放牧與舍飼結合的方式在很多地區均可使用,在草料旺盛的夏秋季節可採用放牧為主,適當補飼精料的方法,而在冬季枯草期可完全舍飼。
牛場配套設施與設備
一、牛舍設施與設備
一般牛舍內的主要設施有:牛床與拴系設備、喂飼設備、飲水設備、糞便清理設備以及舍外的運動場等其他一些相關設施等。
(一)牛床
牛床必須保證奶牛舒適、安靜地休息,保持牛體清潔,便於擠奶操作(舍內擠奶時)並容易打掃。牛床應有適宜的坡度,通常為1~1.5%。目前牛床都採用水泥面層,並在後半部劃線防滑。冬季,為降低寒冷對奶牛生產的影響,需要在牛床哂納感加鋪墊物。最好採用橡膠等材料鋪作牛床面層。
1、拴系飼養牛床
2、散欄飼養牛床
(二)拴系設備
拴系設備用來限制牛在床內的活動范圍。拴系設備的形式有軟鏈式、硬關節頸架式/
(三)飼喂設備
奶牛的飼喂設施包括飼料的裝運、輸送、分配設備以及飼料通道等設施。
常用的飼喂方式有兩種:採用單一類型的全日糧配合飼料,即用青貯料和配合飼料調製成混合飼料;在採用舍飼散欄飼養時,大部分精料在擠奶時飼喂,青貯料在運動場或舍內食槽內採食,青、乾草一般在運動場上飼喂。
(四)飲水設備
牛場舍內飲水設備包括輸送管路和自動飲水器或水槽。
(五)舍內清糞設備
1、清糞通道與糞溝
2、清糞形式及設備
牛舍的清糞形式有機械清糞、水沖清糞、人工清糞。我國奶牛場多採用人工清糞。機械清糞中採用的主要設備有連桿刮板式,適於單列牛床;環行鏈刮板式,適於雙列牛床;雙翼形推糞板式,適於舍飼散欄飼養牛舍。
二、擠奶中心和擠奶設備
(一)擠奶中心的布置
擠奶廳的位置一般採用下列兩種布置形式:
1、擠奶廳設在成乳牛舍區的中央
2、擠奶廳設在多棟成乳牛舍區的一側
(二)擠奶設備
1、擠奶設備要求
為使擠奶設備不對奶牛產生有害刺激,提高產奶量、減少疾病及減少牛奶污染,對擠奶設備有下列要求。
(1) 生理方面要求
(2.)技術方面要求
2、擠奶設備類型
機械擠奶裝置按照形式來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提桶式、管道式、擠奶廳式、移動式以及擠奶機器人。選擇哪種類型的擠奶裝置,主要由奶牛場的規模和飼養工藝方式決定。
(1)提桶式擠奶裝置:主要用於中小型養牛場的拴系牛舍中,由擠奶器和真空裝置組成。
(2)管道式擠奶裝置:適於中型養牛場的拴系牛舍中。由一下六部分組成。真空系統、真空管道、牛奶管道、擠奶杯組、牛奶收集系統和清洗消毒系統。
(3)移動式擠奶裝置:適用於奶牛活動范圍較大的放牧場擠奶。
(4)擠奶廳式擠奶裝置:擠奶廳式擠奶系統適用於專業化的奶牛場,舍飼散放和散欄飼養的奶牛場多採用這種形式。擠奶廳式擠奶裝置主要由固定式擠奶器、牛奶計量器、牛奶輸送管道以及喂飼設備、乳房自動清洗和奶杯自動摘卸等系統裝置組成。
(三)擠奶廳布置形式
擠奶廳是擠奶中心最重要部分,按不同需求配置不同形式和不同擠奶欄位的擠奶台,每個擠奶欄位上都有擠奶器、牛奶計量器、牛奶輸送設備以及洗滌設備等。常見的擠奶台有下列幾種形式。
1.橫列式
2.串列式
3.側進式
4.魚骨式
5.轉盤式
(四)蹄浴
蹄浴池直接設置在奶牛返回通道上,奶牛場可根據實際需要每周進行1~2次蹄浴。在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由於返回通道上設置了蹄浴池,放慢奶牛返回牛舍的速度,因而蹄浴池要盡可能遠離擠奶台以減小對其影響。
(2)蹄浴池與返回通道同寬,深15cm,要求至少能盛10cm深的液體。最小長度220cm,兩端設置相應坡度。
(3)為避免大量的牛蹄污物落入蹄浴池內,污染消毒液,可以在蹄浴前讓牛隻通過清水池。
三、青貯設施與青貯設備
青貯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即採用青貯窖、青貯塔和塑料袋青貯以及地面堆貯,可根據不同的條件和用量選擇不同的青貯方法及相應的配套設施。
(一) 青貯窖
1.窖址選擇
青貯窖應建在離牛舍較近的地方,地勢要高燥、易排水,遠離水源和糞坑,切忌在低窪處或樹陰下建窖,以防漏水、漏氣和倒塌。
2.窖形和規格
小型青貯窖頂寬2.0~4.0m,深2.0~3.0m,長3.0~15.0m;大型窖寬10.0~15.0m,深3.0~3.5m,長30.0~50.0m。
3.建窖
土窖壁要光滑,如果利用時間長,最好做成永久性窖。長方形的窖四角修成弧形,便於青貯料下沉,排除殘留空氣。
4.青貯窖容積計算和青貯料重
青貯窖的寬、深取決於每日飼喂的青貯量,通常以每日取料的挖進量不少於15cm 為宜。在寬度和深度確定後,根據青貯需要量,計算出青貯窖的長度,也可根據青貯窖容積和青貯原料容重計算出青貯料重量。
5.裝卸設備
青貯窯可以由青飼切碎機在切碎的同時裝料,或由青飼料收獲機後面的拖車運回自卸裝入。
(二)地面堆貯
地面堆貯是一種較為簡便的方法。選擇乾燥、平坦的地方,最好是水泥地面。四周用塑料薄膜蓋嚴,也可以在四周壘上矮牆,鋪飼料薄膜後再添青料。一般堆高1.5~2.0m,寬1.5~2.0m,堆長3~5m。頂部用泥土或重物壓緊。這種形式貯量較少,保存期短,適用於小型養殖規模。
(三)塑料袋貯
採用塑料袋青貯方式有以下優點:投資少,見效快,綜合效益高;青貯質量好,粗蛋白含量高,粗纖維含量低,消化率高,適口性好,採食量高,氣味芳香;損失浪費極少,霉變損失,流液損失和喂飼損失均大大減少;保存期長,可長達1~2年;不受季節、日曬、降雨和地下水位的影響,可在露天堆放;可集中收割、晾曬,短時間內完成青貯生產;儲存方便,取飼方便;節省了建窖費用和維修費用;節省了建窖佔用的土地和勞力;節省了上窖勞力;不污染環境;易於運輸和商品化。必要的條件是將青貯原料切短、切細,噴入或裝入塑料袋,排盡空氣並壓緊後扎口即可。如果無抽氣機,應裝填緊密,加重物壓緊。
四、肉牛場設施與設備
(一)牛床
可以採用水泥抹面,導熱性能好,堅固耐用,易於清洗和消毒。
(二)飼槽
飼槽有固定式和活動式兩種,設置在牛床前面。
(三)水槽
水槽和飼槽一樣是不可缺少的舍內設施,可以採用自動飲水器,也可以採用裝有水龍頭的水槽。寒冷地區水槽要求防寒抗凍,必要時冬季可以採用溫水。
(四)清糞通道
清糞通道同時也是牛隻出入的通道,清糞通道一般需設置一定的坡度,並設置防滑凹槽。
(五)糞尿溝
人工清糞牛舍一般在牛床和通道之間設置糞尿溝,糞尿溝要求不滲漏和壁面光滑。溝寬30~40厘米,深10~15厘米,縱向排水坡度1~2%。
(六)飼料通道
飼料通道設置在飼槽的前端,一般以高出地面10厘米為宜,寬一般為1.5~2厘米。
(七)運動場
飼養種牛、犢牛的牛舍,應設立運動場。運動場多設在棟舍間的空餘地帶,四周用柵欄圍起來,將牛隻散放或拴系其內。運動場以三合土地面為宜。運動場應設立補飼槽和水槽。育肥牛一般要減少運動,飼喂後拴繫到運動場休息,及減少飼料消耗,提高增重。對繁殖母牛,每天應保證充足的運動量和日光浴。對於公牛應強制運動,以保證健康。
(八)其他設備
1、管理設備:主要包括刷拭牛體器具、拴系器具、清理畜舍器具、體重測試器具,另外還需要配備耳標、無血去勢器、體尺測量器械等。
2、飼料生產和輸送設備
肉牛場設備還包括獸醫防疫設備、場內外運輸設備及公用工程設備等。